① 結合中國當前的宏觀經濟背景,闡述應採取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用IS-LM模型來分析)。
首先從財政政策來說,目前我國的三駕馬車中我們的出口將會繼續受到影響,同時通過這次的危機,西方消費觀念有一定的改觀,所以出口方面可能繼續不振,但是為了外匯,國家可能會繼續降低稅率,提高貼稅來緩解/促進出口。消費這個層次(擴大內需)表面上看是一個新的增長點,(但是實質是後勁不足,一個國家的消費不是一兩個富人就能拉動的,)所以政府在財政支出上面可能會是一個持續提高的狀態,這種狀態會使得通貨膨脹產生,這是目前拉動國內內需的最好方法(也是保八的手段,很白痴,但是很有效,數字看起來很漂亮。這一點可以放心的是不用擔心擠出效應或者說國進民退的現象,因為本來就沒有什麼錢)。在稅率調節方面,可能在消費領域會有所調節,降低一部分的稅率,但是在收稅的范圍上會擴大,例如物業稅有可能今年開始。總之2010年國家的稅收肯定是比2009年高,至少是平齊的。(2010年中國的通貨膨脹率不會太高,這不是因為政府做了多少,也不是資本家仁慈了,而是根本就漲不上去,老百姓根本就買不起東西,即便滯漲來了,中國的百姓依然能夠靠饅頭,米飯加榨菜的毅力活下去)財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種手段。目前我們的國家的任務就是擴大需求量,將出口剩餘的部分爭取在國內消費掉。
其次,貨幣政策,這個政策我們國家已經說了,繼續保持平穩的貨幣政策,也就是說略帶擴張性的政策。就是提高貨幣供應增長速度來刺激種需求。我們國家這十年來是有意的保持略微通脹的狀況的,因為這種狀況對經濟增長有好處。之所以說他是略微的通脹是因為我們國家的經濟結構以及目前擴大內需的要求所決定的,我們國家目前會實施一些選擇性的貨幣政策,例如對消費信用的控制,防止在這種高貨幣供應量的情況下出現次貸危機,證券市場的信用控制,防止資金流向虛擬經濟,不動產信用的控制,以及道義勸告都會出現。(這裡面的實例你自己去找,不難找)
說到貨幣政策不得不說說貨幣政策時滯,這個是目前我們國家存在的問題,當我們准備緊縮銀根的時候,金融危機來了,使得我國不得不實行比較寬松的貨幣政策,否則一旦轉變成經濟危機,後果相當可怕,因此我國目前在市面上的流動資金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相對飽和,隨著政策效果的到來,我國的通貨膨脹可以說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們又不敢進行過分的抑制通脹的手段,財政收入方面我們的政府也不能減少,因為一旦政府沒有錢,財政支出也就是空話了,這個就更可怕了。目前我們國家會增加轉移支付,擴大政府支出。
② 宏觀經濟學論述題:目前經濟形勢,應該採用什麼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積極的財政政策
1、拉動內需 2、加大投資 3、促進出口
寬松的貨幣政策
1、降低基本利率 2、央票暫停發行 3、積極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 4、降低房貸門檻 5、為國家大量的投資項目提供貸款
目前我國最新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來調節總需求。什麼是政府支出,就是如政府出錢購買,象現在的40000億的刺激內需政策。現在採取積極的,而非緊縮的財政政策。說明現在市場流通性匱乏,需要政府調節,通過政府購買的形式提高市場流通性,刺激投資和需求。就目前中國的情況出台積極的財政政策是為了防止經濟增長大幅回落。穩定經濟。
貨幣政策:就是中央銀行通過調整貨幣供給來挑戰總需求。如利率,銀行准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等。去年末和今年上半年通貨膨脹處於高位,國家一直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頻頻提高准備金率和利率就是為了收迴流通性,控制通貨膨脹。
下半年,通脹得到控制,但是經濟下滑風險加大,於是得將緊縮的貨幣政策調整為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可以如此簡單的理解,政府採取寬松(積極)的財政貨幣政策,就是刺激經濟,提高投資和消費,但是同時可能會造成經濟過熱引發通貨膨脹;而緊縮的政策會抑制通貨膨脹,也會抑制經濟發展。因此看來經濟得穩定,不熱也不冷。所以我們的政策得~穩定和諧~。採取兩邊擺的態度。來適應經濟的發展。
③ 針對中國目前的宏觀經濟情況,央行採取了哪些宏觀貨幣政策你認為效果如何
z中國目前經濟的主要問題集中在以下幾點:
一是通脹,央行主要採取加息和調整准備金的手段,說實話,我認為央行指標不治本,黔驢技窮。
二是,熱錢湧入,繼續增加流動性壓力。這方面,央行表現更弱,首先是不承認大規模熱錢賭人民幣升值,其次,為虎作倀,相關政策的出台等於變相鼓勵。例如,FIDI,的擴容,國際版、以及大量國內地產公司海外發債。
三是經濟增長依舊依靠投資,內需無力。這方面,央行更弱智,因為他向發改委和國務院建議的權利都么有。
④ 分析宏觀經濟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分析研究IS曲線和LM曲線的斜率和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關系主要是分析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效果。 在分析財政政策效果時,比方說分析一項增加政府支出的擴張性財政政策效果時,如果增加一筆政府支出會使利率上升很多(這在LM曲線斜率大時就會這樣),或利率上升一定幅度會使私人部門投資下降很多(這在IS曲線斜率小就會是這樣),則政府支出的「擠出效應」就大,從而擴張性財政政策效果較小,反之則反是。 可見,通過分析IS和LM曲線的斜率可以比較直觀地了解財政政策效果的決定因素: IS曲線斜率較小時(原因如投資對利率較敏感,邊際消費傾向較大從而支出乘數較大,邊際稅率較小從而也使支出乘數較大),以及使LM曲線斜率較大(原因如貨幣需求對利率較不敏感以及貨幣需求對收入較為敏感),使得財政政策效果較小。 在分析貨幣政策效果時,比方說分析一項增加貨幣供給的擴張性貨幣政策效果時,如果增加一筆貨幣供給會使利率下降很多(這在LM曲線斜率大就會是這樣),或利率上升一定幅度會使私人部門投資增加很多(這在IS曲線斜率小就會是這樣),則貨幣政策效果就會很明顯,反之則反是。 可見,通過分析IS和LM曲線的斜率以及它們的決定因素就可以比較直觀地了解貨幣政策效果的決定因素;使IS曲線斜率較小以及使LM曲線斜率較大,都是使貨幣政策效果較大的因素。
⑤ 描述我國當前宏觀經濟形式及貨幣政策
簡單地說:
07年我國經濟運行的主要特點是:股市走牛,經濟快速增長,物價明顯上升.
今年國家經濟調控的主要目標是:防止經濟增長由快速轉為過度;防止物價上漲由結構性轉為全面的通漲.
針對調調控的目標,我國的貨幣政主要是緊縮的貨幣政策(1)提高銀行存款准備金率,以收緊銀行的信貸資金,從而收緊銀根(提高准備金率被認為是效力最猛的方法);(2)提高市場利率,這里指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以此吸叫資本市場中過剩的資金,提高貸款門檻,防止股市過熱(3)公開市場業務,如央行賣出證券,以吸收銀行資金,減少銀行用於貸款的資金.
⑥ 分析我國宏觀經濟的現狀及未來我國可能出台的貨幣政策
根據綜合情況來看,中國經濟可能產生專心型.
出口貿易型轉成出口貿易和國內市場貿易綜合型轉變.
中國現在世界的來料加工基地.是外部直給和內部采購共同存在.現在世界經濟疲軟出口已經猛降,外部市場緊縮.許多來料加工企業可能面臨轉型和倒閉.
我國可能出台的貨幣政策要針對擴大國內消費,投資和就業問題
.估計會採取.RMB保值或者小范圍穩定波動.
RMB貶值會提高進口成本,對內需產生壓力.
RMB繼續升值會對出口產身壓力.也不利與外資進入.
大概還會小降息,促進實體投資.
⑦ 簡析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內容,並結合中國當前的經濟形勢,分析應該如何進行宏觀政策調控。
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目標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進而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各種方針措施。主要包括信貸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縮信貸和提高利率是「緊」的貨幣政策,能夠抑制社會總需求,但制約投資和短期內發展,反之,是「松」的貨幣政策,能擴大社會總需求,對投資和短期內發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貨膨脹率的上升。財政政策包括國家稅收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增稅和減支是「緊」的財政政策,可以減少社會需求總量,但對投資不利。反之,是「松」的財政政策,有利於投資,但社會需求總量的擴大容易導致通貨膨脹。
經濟形勢: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和CPI持續高位的兩難選擇。
根據我國現有情況我認為:總體是雙松,但貨幣政策放鬆必須是步伐緩慢,可以通過在放收結合中達到適當放鬆。財政政策則需要放鬆。
1.GDP增速從2011一季度的9.7%下滑到二季度的9.5%和三季度的9.1%。經濟增長減緩,會引起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主要為失業及由失業導致的社會穩定等一系列問題,通過貨幣政策的適當放鬆達到提振經濟,解決就業,穩定職工收入,穩定社會的目的。但放鬆貨幣政策引起信貸規模的一定增長,一是解決企業的資金鏈問題,在民營中小企業為主體GDP創造者的當今,可能效果不會明顯;二是在高准備率的環境下,金融機構通過金融工具的創新等已形成一定的繞過貨幣政策的做法,貨幣政策實際效果已打折扣。
2.地方財政債券的發行等財政政策的實施,擠佔了貨幣流動性的釋放,擴大了投資但減少了消費。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混合使用,使市場利率水平保持穩定,在CPI高位情況下,存貸款利率不宜作大的松動,否則會使今年的調控(特別是對房價調控)付之東流。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是實現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目標的客觀要求和必要條件。但兩大政策協調配合的效果,不僅取決於正確確定兩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及其具體操作,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外部環境的協調配合。例如,需要有產業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貿政策、社會福利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協同;有良好的國際環境和穩定的國內社會政治環境;有合理的價格體系和企業(包括金融企業)的運行機制;還需要有各部委、各部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
⑧ 中國現行的宏觀經濟政策!求分析有哪些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
降息降准 投資基建……
⑨ 請闡述當前國內外的宏觀經濟狀況,並分析中國應當用哪些貨幣政策和財務政策
結合當前的國內外的宏觀經濟狀況,我們國家實行的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促進經濟平穩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