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上海方予健康醫葯

上海方予健康醫葯

發布時間:2022-04-10 02:43:11

『壹』 大健康概念股龍頭有哪些

1、迪安診斷(28.30 +1.25%,診股):布局高端精準診斷技術平台,合作共建業務增長迅猛專,已在多家三甲醫院客戶屬延伸共建精準平台。

2、美康生物(23.45 +0.04%,診股):已取得145項體外診斷試劑的產品注冊證書,涵蓋生化、血細胞等領域。

3、九州通(20.04 +0.50%,診股):旗下全資子公司好葯師大葯房與康盛醫葯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計劃3年內逐步實現康緣葯品系列、大健康食品系列進行合作。

4、樂金健康(6.26 -1.11%,診股):公司是國內較早從事家用桑拿設備的研發生產企業之一,是推動健康桑拿走進國內普通家庭的先行者。主營產品主要包括家用遠紅外桑拿房和攜帶型桑拿產品兩大類。

5、北大醫葯(000788):收購北醫醫葯完成業務擴展。公司2011年向北大國際醫院集團定向增發收購買北醫醫葯100%的股權。北醫醫葯及其子公司從2011年起並入公司報表。公司新增置入葯品、醫療器械銷售及流通業務,醫葯產業鏈進一步延伸。

『貳』 大健康行業有前景嗎

健康是人類永恆的主題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健康已成為新世紀人們生活的基本目標。目前,「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政府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大健康產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大健康產業細分領域
我國依託大健康四大產業層級,形成了囊括醫療產品、服務、健康管理、環境、康體養生、智慧養老、商業配套、產業配套等全產業鏈的健康產業譜系。
中國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分析預測
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中國健康產業發展前景極為廣闊。隨著人民收入水平持續提高,中產階級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化推進,人口老齡化,疾病譜變化,環境污染與氣候變化以及政府增加醫療衛生投入等,人民健康意識不斷增強,健康需求規模將持續增加,健康需求日趨個性化、多元化和多層次性。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大健康產業戰略規劃和企業戰略咨詢報告》數據顯示,中國大健康產業尚處於開發初期,發展空間巨大。2017年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達4.4萬億元,預計2018年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將達5.4萬億元。預計2020年中國健康產業規模有望達10萬億元,2030年有望達到30萬億元,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
健康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引領未來發展的新引擎。到2035年,構建起完善的現代健康產業體系,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和創新能力的健康企業集團、一批特色鮮明品質高端的健康產業聚集區、一批具有全球健康資源和要素配置能力的區域。
1、構建現代健康產業體系
構建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方位、業態豐富、布局合理、功能強大、結構優化、高質高效的集健康管理、醫療衛生、醫葯、醫療器械、養生、康復、保健食品等為一體的現代健康產業體系。重點構建起完善的現代化學葯、中葯、生物葯、醫療器械、保健食品的研發、生產、流通體系,構建覆蓋城鄉集健康管理、醫療、衛生、康復、養生等為一體的健康服務體系。
2、培育壯大優勢市場主體
做大做強做優醫葯生產企業。推動醫葯流通企業規模化、集約化、智能化發展,並向醫葯物流與醫葯供應鏈企業轉變。促進保健食品企業規模化、品質化、品牌化發展。支持婦幼保健、傳染病防控、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等成為高質量高效率服務組織;支持專業醫療機構專業化、精細化發展,支持社區醫療機構社會化、大眾化、普惠化發展;鼓勵民營資本、外資投資營利性醫療機構;鼓勵健康咨詢研究機構、平台型企業發展。
3、造高質高效健康產業鏈與供應鏈
鼓勵和引導健康產業鏈上下游相關主體良好合作,合理分工,有效集成。支持上下游主體共同構建安全、高質、高效、透明、綠色、共享、有競爭力、創新力的健康供應鏈,消除健康供應鏈環節的短板,實現人流、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通暢、高效、安全,構建可持續的大健康產業生態系統。
4、推動健康產業與養老、旅遊、文化、餐飲、體育、會展、地產、美容等融合發展
健全醫療衛生機構、葯品生產流通企業、營養機構、康復機構與養老機構之間的業務協作機制。推動二級以上醫院與老年病醫院、老年護理院、康復療養機構之間的轉診與合作。統籌醫療服務與養老服務資源,合理布局養老機構與老年病醫院、老年護理院、康復療養機構等,形成規模適宜、功能互補、安全便捷、醫養深度融合的健康養老服務網路。推動健康產業與旅遊融合發展,支持有條件的地區開展醫療健康旅遊、養生旅遊,建設一批包含健康主題的特色旅遊城鎮、度假區、主題酒店、養生體驗和觀賞基地。推動健康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提升健康產業的文化內核,賦予健康產業更多人文關懷特質,促進健康產業與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數字出版、動漫遊戲等有效融合。推動健康產業與餐飲有機結合,發展有品牌效應的健康餐飲和養生餐飲。推動健康產業與體育相結合,形成以健康引導體育,以體育促進健康的良性互動格局。支持舉辦代表性強、發展潛力大、符合人民群眾健康需求的中醫葯健康服務展覽和會議。推動健康產業與地產融合發展,促進房地產功能升級。推動健康產業與美容產業融合發展,催生「美麗」產業。
5、優化健康產業布
根據國內各地健康資源稟賦、自然地理環境、生態狀況、歷史文化、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在全國范圍內培育一大批特色鮮明、專業化程度高、配套完善、大中小企業分工協作、優勢明顯的健康產業集群。建立區域間產業合理分布,城鄉互動、東中西聯動、地區協同的健康產業發展格局。推動各地健康產業集群持續升級。
6、推動健康產業國際化
推動健康產業融入全球健康研發、生產、服務、知識網路,高水平引進來和大規模走出去相結合,積極承接國際健康服務和研發外包,在全球范圍內整合醫療衛生、醫葯、醫療器械、生物、研發等優質資源,全面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和全球健康服務能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區域和世界影響力的健康產業集團。根據各國情況,分類實施多層次、多渠道國家間健康合作戰略和政策,推動構建全球健康共同體,促進全球健康水平提升。
7、推動健康產業現代化
大力發展信息化、網路化、數字化、智能化、精益化、個性化、系統化的健康產品和服務。加強以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移動終端、機器人、人工智慧等為支撐的智能健康服務系統研發和應用,推動全社會健康資源與要素的互聯互通與協同,逐步構建起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健康檔案庫與個人健康狀況實時監測系統。大力發展面向偏遠地區和基層的遠程醫療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醫療服務,建立區域遠程醫療業務平台和雲中心,發展遠程診療、心電監護、影像、病理診斷、檢驗等支持服務,遠程醫療服務覆蓋所有縣(市、區)。
全面促進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推廣應用人工智慧健康服務新模式新手段,促進智慧醫院建設,發展智慧健康醫療和便民惠民服務。積極發展疾病管理、居民健康管理等網路業務應用,推進網上預約、線上支付、在線隨訪、健康咨詢和檢查檢驗結果在線查詢等便民服務。加強化學葯、生物葯、中葯、醫療器械、營養、康復和基因等領域關鍵技術的創新,推動重點領域創新成果的產業化。

『叄』 太太口服液電子商務案例分析

SAP案例——太太葯業
讓健康永駐
——SAP為健康元葯業「當家」
健康元葯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即原「深圳太太葯業」,於2003年12月更名為「健康元」,以下簡稱健康
元)成立於1992年,是國內大型制葯業綜合性集團。(網址:http://www.joincare.com/1024.htm)
它旗下擁有「太太葯業」、「麗珠制葯」, 「海濱制葯」、「健康葯業」、「山東健康」等眾多知名醫葯企業,
產品涵蓋處方葯、非處方葯及保健品三大領域,其銷售網路遍及全國200多個城市。
健康元從2002 年開始實施第一期信息化工程,至今年年初,已經完成了三期,成功的將FI、CO、MM、
SD、PP等5大模塊植入到遍布全國的50多個分支機構運營中,信息化建設已經初具規模。
曇花一現的同行預示著經營風險
保健品行業在中國有個著名的「5 年定律」——「輝煌5 年,銷聲匿跡」,並且,在過去10 多年裡,這一定律
還反復的被實例印證。
不過,這一定律也有被打破的時候——「太太葯業」 (健康元葯業集團的前身)不但沒有銷聲匿跡,還由一個
單一保健品企業發展成為擁有兩個GMP認證的現代化大型制葯及保健產品的工業基地,涵蓋處方葯、保健品、
OTC的綜合性制葯集團:健康元葯業集團,其「太太口服液」系列已經成為保健品中長盛不衰的著名品牌。
健康元的董事長朱寶國認為:健康元能走出這個定律,得益於三個層面上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一個是管理,一
個是創新,還有一個是行業內的資源整合。其中,藉助信息化重塑現代化的管理流程和制度,藉助先進的信息
化手段進行管理,是健康元在這三個方面展開工作的基礎和源動力。
健康元是根據其自身發展的實際歷程得出這個結論的:
l 創業3 年後,隨著業務的不斷發展和延伸,健康元意識到需要改造原有的銷售管理體系:最初健康
元的銷售體系是與承銷商合作,以承包銷售量的形式進行銷售工作。承包銷售制度使得健康元在各
區域市場的運作顯得無序且雜亂,各承包商之間的資源爭奪和重疊現象很難避免,且不利於公司管
理。
l 其次,承包分銷制度使得各區域市場都由當地經理一手打理,客戶資源、銷售渠道,甚至連部分廣
告的投放都控制在當地經理手中,銷售經理手中掌握的資源無法轉化為公司資源。
l 第三,財務管理偏重於原始會計核算,管理會計、管理決策支持職能得不到發揮。這不但不利於公
司統一掌控,而且使得經營風險越來越大,規避風險的能力也越來越弱。
2
l 最後,隨著業務的發展,健康元遍布全國的龐大的分銷網點使得跨地域管理成為了負擔——總部與
這些分支機構之間的信息傳遞主要是通過傳真和電話進行,總部不能及時了解各分支機構的實際運
行情況和需要,物流、客戶資源、庫存、應收賬款等重要經營信息都嚴重滯後,銷售部門和生產部
門溝通不流暢,供貨與需求不能夠很好吻合。而且,這些生產經營信息與財務信息的脫節現象嚴重,
造成了業務信息與財務信息的分離,財務報表不能准確及時地反映當前的業務狀況,決策層不能及
時的了解到最新的情況。
健康元認識到,只要這些問題存在,不但管理上混亂,創新效率低下,而且也別希望能通過整合同行業資源來
逐步完善其業務組成。
因此,健康元決心通過信息化來推動其管理流程的重組和再造,整合公司資源,為業務多元化的拓展,整合外
部資源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選型
在選用SAP之前,健康元曾經上馬了一套分銷管理業務系統,用來管理物流、客戶資源、庫存、應收賬款等方
面的信息流。
但這套系統相對比較簡單,適合規模較小、業務流程相對比較簡單的公司。對於健康元這樣經營網點較多,業
務數據量大、種類多,而且比較分散,產業鏈較長的企業來說,並不適合。因此這套系統給企業管理帶來的改
變並不大,並未能幫助企業實現內部完全的資源共享,各種信息流並未給規避決策風險提供應有的幫助。
有了這個經驗,健康元決定在信息化選型方面遵循這樣的一些原則:
l 能幫助健康元理順業務流程:不但能將分散的資源通過信息流變為企業資源,而且還能規范業務流
程,建立現代企業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生產、組織效率;
l 有效的幫助企業規避經營風險:信息化後,不但企業業務流程應該在信息流中得到充分的反映,而
且市場上的變化也應該能通過業務流程的信息流,即時的在系統中反映出來,便於企業管理層根據
財務狀況、銷售狀況、生產組織等方面的情況對企業進行分析、管理,以幫助健康元作出最適合市
場環境和企業發展的決策,以有效的規避經營風險。
因此,健康元經過慎重考慮,最終選擇了SAP 的信息化解決方案。健康元的這個選擇,除了SAP 的方案能滿
足其上述企業訴求之外,還有以下的一些特點,這些特點大大增強了健康元成功實施信息化的信心:
l SAP 在業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其R/3 軟體在當時是成熟的企業信息化控制平台;
l SAP 的解決方案在醫葯行業擁有很高的聲譽,同時在世界醫葯行業中擁有諸多的成功經驗;
l 國內、外領先的醫葯企業大都採用了SAP 的解決方案,因此SAP 的方案集成了很多的、世界先進的
管理經驗——使用SAP 的解決方案,更便於健康元與國際接軌。
實施與管理變革同步
在實施信息化之前,健康元曾經嘗試過若干次的管理流程改造,例如:在1996年,健康元將各區域市場的承包
制改為由公司統一劃撥費用進行運作的費用制,將其銷售隊伍全部轉為「正規軍」。健康元此舉是想加強「中央
集權」,將資源都牢牢的控制在集團公司的手中。雖然這次改制最終取得了相當的成功,但是原本在各銷售區域
就消化掉了的各種紛雜的經營信息和財務信息,現在由於要逐級上報、處理,從而形成了新的管理難題。
因此,健康元的最高領導層認識到:要想從根本上解決以往難以解決的管理流程上的問題,就必須在信息化改
造過程中再造管理流程,並決心將此作為本次信息化要完成的最重要的目標之一來完成。
3
由此,健康元選取了SAP 的R/3系統作為平台,並根據自身的訴求和實際情況,制訂了相應的實施計劃,將整
個信息化進程自總部到全國分支機構分成三個實施階段,並為此成立了一個由資訊部牽頭、財務部門總監任主
管的實施隊伍,選擇了高維信誠與神州數碼作為項目實施顧問。目前,這三個階段的工作均已完成,並成功上
線運營。至此健康元在全國范圍內的五十多個分部的日常經營活動均已納入了公司的信息化系統,健康元的管
理和生產經營流程的再造也成功完成,搭建起了一個可在全公司范圍內使用的信息化經營平台。
l 從2002年3 月開始的第一階段,其主要任務是完成總公司和全國各個分部的信息化框架的搭建,並
自上而下的開始管理流程再造:偏重於業務流程使用層面的改造,主要目的是降低工作量、提高效
率,解決了一些原來解決不了的問題。一期項目的實施范圍主要是在健康元的深圳本部開展,實施
內容包括SAP R/3系統的FI(財務會計)、CO(管理會計)、MM(物料管理)、SD(銷售與分銷)、PP(生產
計劃與控制)等五個關鍵模塊。
l 第二階段從2003年開始,目的在於在整個健康元集團范圍內全面構築起一套完善的一體化信息平台,
實現集團總部與下屬各控股公司之間的信息共享,並通過信息化管理平台來規范各控股子公司的業
務流程。在流程上,開展對銷售管理體系的 「組織結構扁平化改造」,改革原有的大區經理制,以
省為單位重點進行銷售管理。
l 第三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完善和補充,從2004 年開始,至2005 年年初全部完成。這一階段繼續補充
和完善五大模塊的應用,進一步規范了生產和經營流程,並將前兩階段中沒有納入ERP的分部加入
其中。
打破行業經營「定律」
到目前為止,健康元已經「健康的」的走過了其第十三個「生日」,並在不斷的發展壯大,「5 年定律」在健
康元身上並未應驗。
目前,經過企業信息化改造,不但打破了保健品行業的那個著名的「5年定律」,健康元還發展成為了一個成功
的綜合性制葯集團:目前健康元旗下不單擁有「太太葯業」,還擁有「麗珠制葯」,「海濱制葯」、「健康葯業」、
「山東健康」等多家制葯企業,而且各公司的業績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光其旗下的美羅培南原料葯的出口就
在2004年創造了七千萬的銷售額,五千五百萬的利潤。
目前,健康元整個集團的業務組成也變得更為健康,經過信息化整合後的企業整體資源優勢逐漸凸現出來,企
業的抗經營風險能力也大大加強,主要表現在:
1. 總部和各分支的業務流程處理效率方面:
ü 減少了手工工作量,把原有的主要辦公形式——辦公紙張變為計算機辦公形式,從而打破了分處各
地的分支機構與總部直接的時空距離,使總部與各分支機構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
ü 通過SAP 系統自動對輸入的信息進行共享、存儲、計算和自動查錯,以及分類和匯總統計功能,使
得健康元整個運營工作進行的有條不紊,在減少了錯誤信息的發生的同時,還大大提高了整個企業
的整體的工作效率;
ü 實施後,由於系統中加強了對產品的生產配方清單(包括產品製造工藝流程和工藝路線)、原輔料
的采購活動、庫存點的設置、葯品批號以及生產工藝環節控制等過程的控制,使得管理者能夠及時
掌握生產計劃及其執行狀態的變化,以及各種物料從原輔料到中間體到產成品狀態變化的跟蹤與控
制。
2. 財務管理和決策支持層面:
ü 實施後,健康元的經營活動變得更具流程化、規范化。同時,對不同產品的成本核算設計了不同的
詳細解決方案,使企業對成本的管理由原來的每月底才能對產品進行最終結算,改進為從生產環節
與生產過程開始到對最終產品進行管理與核算實時的成本管理方式。
ü 通過SAP 系統中的獲利能力分析功能,健康元不但能及時、准確地對每種產品、銷售渠道及地區的
盈利能力進行分析,管理者還可以根據系統即時做出的盈利報告數據,做出最適合市場動向的決策。
這就使得健康元不必盲目生產,並能針對各銷售區域的市場實際情況做出正確的判斷——大大降低
4
了企業的經營風險。
此外,SAP 的全球響應服務模式,也使健康元感到了來自SAP 的超值服務:
2004年年底,由於財務部門工作較忙,沒能及時輸入2005年初的預算,導致健康元的基金管理出現問題
——在系統中出現了無法過賬的情況。健康元於是立即通過SAP 的在線幫助系統——OSS-VPN 向SAP
上海求助,但因當時國內缺少基金方面的顧問,而SAP 新加坡也已經下班,於是求助信息轉到了SAP 德
國總部。
SAP 德國總部的咨詢專家在線接到求助後立即與健康元電話聯系,並通過SAP 的在線幫助系統——
OSS-VPN 登入其系統進行檢查,並在發現問題後將解決方法以書面形式發送給健康元,解了健康元的燃
眉之急。其中,德國方面從接到求助請求到解決問題用時僅僅十五分鍾,而此時距健康元向上海SAP 求
助信息的時間,也不過半天。
與國際接軌
本次信息化後,健康元還決定投資1億元資金建立創新葯物研究中心,並計劃到2010年,力求推出1 到2個擁
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一定市場潛力的新葯,以迎接世界市場的挑戰。為此,健康元還計劃與國內外享有一定
聲譽的企業和科研機構合作,以引進國際著名制葯企業的,更為先進的創新葯物研究管理體制。
因此,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將既是與海外同行合作接軌的「配套工程」,也是健康元未來著重培養的核心能力之
一。健康元認為:葯品研發和相應的知識產權、知識庫信息化管理將在未來成為其信息化改造工作的新重點,
健康元將力爭成為一個技術創新型的高新技術企業,而信息化管理將是企業達到這一目標的重要保障。
「健康元的信息化訴求與健康元的企業發展訴求是一致的。管理者、企業都只有把希望和夢想融入到更高的追
求、更高的目標中去,才有可能超越自身的缺陷。信息化就是賦予人們創造夢想、超越夢想的手段,我們要學
會靈活地應用它,而不是被它所束縛。」健康元已經決心藉助信息化這一手段,達到與國際接軌這一理想的彼
岸。
附錄:技術環境
硬體平台:
惠普 9000 L2000
軟體平台:
操作系統:
惠普UNIX
資料庫:
Oracle 8.17I
該項目中所用的SAP 模塊:
FI:財務會計;
CO:成本會計;
SD:銷售與分銷管理;
MM:物料管理;
PP: 生產計劃
受采訪人:
姓名:袁文波
公司:健康元葯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肆』 珍奧集團做什麼的

創始人

珍奧集團創始人陳玉松董事長和他帶領的團隊在長期經營管理實踐中創立並踐行大愛企業文化,多年來在抗洪救災、抗擊非典、汶川地震,希望工程、扶貧濟困、孝親敬老等方面累計捐贈產品、物資、款項總價值達3億多元;為了弘揚大愛及闡述以企業文化軟實力為基石的科學管理理論,珍奧董事長陳玉松出版了《思想力》和《珍奧辯證法》兩本力作。由於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珍奧榮獲國家授予的慈善領域最高政府獎--中華慈善獎,董事長陳玉松也屢獲中國大陸十大慈善家、中華十大孝親敬老楷模、最具社會責任感企業家等殊榮。

珍奧集團以"立足生命科學,造福人類健康"為宗旨,經過十五年發展,已經成長為健康產業的一朵奇葩。在國家有關部門和各級政府的支持幫助下,在創建和諧社會的偉大事業中,珍奧將持續發揚"堅持不懈追求卓越"的汗血馬精神,不斷領跑中國健康產業,使之走向世界前沿,走向壯麗明天!

『伍』 該報志願了,誰知道生物制葯這個專業怎麼樣啊

生物制葯 就業壓力是有的。但是前途是非常輝煌的。 也就是說必須要優秀,一旦優秀,生物制葯的前途在生物這已趨於裡面應該是最有前(錢)途的。

『陸』 上海有哪些醫學類的專科學校

1、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

據2019年1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直屬院系所9個,附屬醫院17所(含籌)。設有本科專業9個,高職專業1個。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一級學科9個,設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8個。

有博士研究生2487人,碩士研究生2 637人,普通本科生3810人,專科生279人。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3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2個。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個,國家衛健委重點實驗室9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9個。

2、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位列「211工程」、「985工程」、「雙一流」,入選中國首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

是國家級臨床技能實驗示範中心學科組長單位、上海市卓越醫學教育計劃專家組組長單位、全國法文醫學特藏中心。

3、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

簡稱海軍軍醫大學(第二軍醫大學),國家「211工程」、軍隊「2110工程」和原總後勤部「530工程」重點建設院校,首批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軍隊研究生培養重點建設院校。

第一批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高校,是軍隊3所設置研究生院的單位之一,是全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首批開辦八年制醫學教育的高校。

入選教育部「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外軍醫學留學生培養基地。

4、上海中醫葯大學

上海中醫葯大學是教育部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上海市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世界一流中醫葯大學建設聯盟、長三角醫學教育聯盟創始成員,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試點單位,首批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合作中心,國際標准化組織中醫葯標准技術委員會秘書處所在地。

5、同濟大學醫學院

中國最早的國立大學之一,是教育部直屬並與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1907年,德國醫生埃里希·寶隆在上海創辦「德文醫學堂」,是同濟大學的前身,也是同濟醫學專業的開端。

20世紀50年代,在全國高等學校院系布局調整中,醫學院整體遷出至武漢,但同濟人醫學情結至深,歷經百年滄桑後,同濟大學在新世紀之初重建醫學。

2000年4月,同濟大學與原上海鐵道大學合並,在原上海鐵道大學醫學院的基礎上恢復設立了「同濟大學醫學院」。經過快速發展,同濟大學醫學學科的整體水平已躋身全國醫學院校前10%。

『柒』 為什麼中國不允許仿製葯

關於印度仿製葯產業,普遍的輿論認為,葯品強制許可是印度仿製葯產業成功的根本。然而,梳理印度知識產權保護條款會發現,這或許是一個長時間的誤解,印度的「強仿」是基於本國法律的仿製,而非國際公約的「強仿」。早在2005年,國際公約已經允許各成員國在特定的前提下啟動葯品強制許可。但幾十年來,我國從未下達過一個指令,印度也只有一個強仿案例。

有不少聲音建議我國應適時啟動葯品強制許可,以提高我國葯品可及性。但《等深線》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關於中國仿製葯的發展,絕非啟動「強仿」那麼簡單,這背後擁有的一系列產業、市場、價格、終端等方面的因素,都成為中國仿製葯難以「擊穿」的牆。這一切,不是一日鑄就,若要解決,亦非一日之功:中國仿製葯產業的發展困境,不是一個策略就可以解決,而需要「一攬子」的「葯方」。

仿製葯還在路上,這是當下很無奈、又急需改觀的現實。

7月5日,江蘇豪森醫葯集團(以下簡稱「江蘇豪森」)確認收到CFDA 核准簽發的「伊馬替尼」(商品名:昕維)的《葯品補充申請批件》,率先成為該葯品首家通過仿製葯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企業。

昕維是被稱為「抗癌神葯」的格列衛在中國的首仿葯,通過一致性評價,意味著昕維在質量與療效上與瑞士諾華制葯的原研葯格列衛相比肩,也將在招標定價方面享受到與原研葯相等的政策紅利。

然而,這個令企業和行業振奮的好消息,卻幾乎被同期印度低廉的仿製葯的熱議所淹沒。

格列衛由瑞士諾華制葯研發,用於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小分子靶向葯物。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是一種影響血液及骨髓的惡性腫瘤。在我國,約有400萬白血病患者,其中15%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大約有90%病人診斷時為慢性期,但每年約3%至4%慢性期進展為急變期,急變期死亡率極高。

格列衛的問世,改寫了病患的生存史,將病人5年生存率從只有30%提高到89%。目前,格列衛可以使慢粒白血病患者的10 年生存率達85%~90%,生命周期大大延長。因為格列衛的抗癌神效,美國對其上市進行了加速審批。一年多後的2002年4月,格列衛正式進入中國。

公開資料顯示,格列衛開創性研發的背後,是制葯企業歷時半個世紀、投入研發費用50億美元。創新性的新葯,被稱為原研葯。其高昂的研發成本,一般會導致其葯價極高。

上市後多年,諾華格列衛的價格幾乎雷打不動,120粒一盒的價格在23500元左右。直到2015年陸勇案曝光,格列衛才首次降價,從23500元降到21000元。

格列衛進入中國的第二年就加入到中華慈善總會的患者援助項目,後來又發展到買3 贈9,為中國患者大幅降低了葯費負擔,但進入醫保前,患者每年的負擔仍需6.6萬元到7.2萬元左右。

2013年4月2日,格列衛專利在華失效。隨後,國產仿製葯陸續上市,並開始搶占市場。

按照國際一般慣例和我國的專利保護制度,原研葯專利期到期後,仿製葯才能上市。

格列衛專利期失效後不久,首仿葯昕維上市。隨後的2014年,正大天晴葯業集團伊馬替尼膠囊上市,商品名為格尼可。2015年,石葯集團伊馬替尼片上市,商品名諾利寧。

昕維的上市價格要「親民」得多,只有格列衛的十分之一。

目前,從各省葯招平台價格看,三種國產格列衛仿製葯價格差不多是諾華格列衛的一半甚至更低,以0.1g×60片規格的北京招標價格為例,江蘇豪森的昕維價格為1160元/盒,正大天晴的格尼可價格為872元/盒,石葯的諾利寧價格為949元/盒。

在全球的醫葯領域,制葯企業依靠葯品的專利保護排他性地在一定時期內壟斷市場和獲得巨額利潤,但隨著專利保護期失效,仿製葯進入市場,原研葯企業的銷售收入和利潤就會出現大幅降低。這種現象被形象地比喻為「專利懸崖」。

然而,在我國,治癌神葯格列衛並沒有遵循這一普遍規律。仿製葯上市多年後,原研葯依然占據市場大部分份額。

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諾華的格列衛(銷售額為15.4億元)市場份額最高,為80.29%,是其他3家國內仿製葯總份額的4倍。

不僅如此,國產仿製葯還遭受著印度仿製葯的沖擊。按照目前我國的相關規定,印度產的」格列衛」未經我國批准進口。所以,海外代購成了很多人的選擇。

印度知名制葯公司TNatco生產的仿製格列衛VEENAT,0.1g×120片規格的售價不到1000元人民幣,賽諾(Cyno)公司的仿製格列衛伊瑪替尼更便宜,團購價格最低可以達到200元/盒。

算下來,以一個月120粒「格列衛」的治療量計算,印度仿製葯每年只需要2400元,相當於國產「格列衛」一個月的花費,更是只有諾華格列衛的幾十分之一。

陸勇認為,相比骨髓移植,長期吃印度「格列衛」能讓他「正常」活著。

患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企業老闆陸勇,在2013年被警方逮捕前,長期服用在印度購買的仿製葯「格列衛」,且治療效果顯著。此後,受幾千位病友的委託,他幫助代購印度「格列衛」。但2014年,陸勇因「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和「銷售假葯罪」 被提起公訴。2015年1月29日,陸勇無罪獲釋。

「我吃了3年的葯,吃掉了房子,吃垮了家人。」在格列衛納入醫保以前,這句電影台詞,也是我國很多慢粒白血病患者的真實寫照。

據了解,格列衛因為對慢粒白血病的特效,為諾華帶來了巨額收入,上市至今,全球總收入已經高達幾百億美元。

而諾華格列衛,不過是印度「世界葯房」中抗癌仿製葯中的一種。

據報道,印度制葯行業年產值佔全球制葯行業的比例為3.1%~3.6%,產量為10%左右。仿製葯約占國內醫葯生產領域71%的市場份額,是印度制葯業的最大組成部分。目前,印度仿製葯出口到世界200多個國家,2017~2018財年出口額為172.7億美元。

雖然印度是目前世界第二大制葯市場,並成為當前全球最大的仿製葯生產基地之一,但對中國市場來說,印度葯品佔有率並不高。我國很多傳染病和重大疾病患者購買印度仿製葯的需求很大。

國內普遍分析認為,印度仿製葯產業之所以發達,是因為印度實行了葯品強制許可制度,也就是通常說的「強仿」。

但民間智庫公共衛生治理項目執行主任、美國得克薩斯州St. Mary 大學法學院兼任教授賈平認為,這是國內長期的一種誤解。

賈平長期致力於國內外公共衛生領域政策研究。他告訴《等深線》記者,印度實行的葯品仿製制度,是在本國法律和知識產權保護框架內的仿製,而非國際公約所規定的強仿。到目前為止,印度通過下達葯品強制許可仿製生產的葯品只有一種。

所謂強制許可,簡單說就是一國政府在未經得專利權人同意的情況下,允許第三方生產專利產品或使用專利方法的法律制度。

在國際上,關於實施葯品強制許可曾經斗爭了很多年,並最終達成共識。

由於1994年簽署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簡稱「TRIPS 協議」),過於強調葯品專利保護、專利獨占權,導致專利葯品的高價格,嚴重影響了發展中國家對公共健康葯品的獲得。

此後,WTO 各成員方一直致力於尋求專利保護和公共健康之間新的平衡。

2001年,《TRIPS與公共健康多哈宣言》肯定了各成方國有權在國家出現緊急狀況時使用強制許可,通過葯物強仿獲得低成本的仿製葯品;各國有權認定何種情況構成「國家處於緊急狀態或其他極端緊急的情況」,諸如艾滋病、瘧疾等傳染病造成的公眾健康危機,即構成這種「緊急狀態」。

2005年通過的《TRIPS協議修訂議定書》(下稱「TRIPS議定書」)首次對TRIPS 協議修訂,並進一步規定,發展中成員和最不發達成員可以在國內因艾滋病、瘧疾、肺結核和其他流行疾病而發生公共健康危機時,在未經專利持有人許可的情況下,在國內實施專利強制許可制度,生產、使用、銷售或從其他實施強制許可制度的成員方進口有關治療上述疾病的專利葯品。

「這不僅能大大降低相關專利葯品的市場價格,而且有利於更迅速和有效地控制、緩解公共健康危機,也為發展中國家實施強制許可仿製葯品掃清了法律障礙。」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專家邵一鳴向記者表示。

「實施強制許可必須有前提條件,即認定某個疾病在一國出現了大規模公共健康危機,使國家處於緊急狀況。但《多哈宣言》和《TRIPS議定書》都沒有明確說明什麼標準是公共健康危機,這就為各個國家實施強制許可留了個口子,即各個國家自己來定義本國是否處於公共健康危機中。」賈平說,強仿必須要獲得國家強制許可令才能實施。

公開資料顯示,2012年3月9日,印度專利局向本地仿製葯企業Natco公司簽發了該國首個強制許可,針對的是德國拜耳抗癌葯「多吉美」(英文商品名Nexavar)。雖然德國拜耳公司對此表示抗議,但來自仿製葯的競爭,使該葯在印度的價格顯著降低至每月175美元,降幅接近97%。

但政府決定,該公司向拜耳支付該葯品6%的凈銷售額作為專利使用費。

雖然2012年之後,有多家印度本國企業申請強制許可,比如仿製羅氏(Roche)乳腺癌重磅葯物赫賽汀(Herceptin)、百時美施貴寶(BMS)白血病葯物Sprycel等,但印度專利局均以葯企沒有提供確鑿的證據為由,駁回了強制許可的申請。而印度當局依據的法律就是1970年的《專利法》。

1970年的《專利法》第92條規定,在「國家出現緊急狀態時」 「極端緊急的情況下」或「公共非商業性使用」的情況下,印度專利局局長可以根據中央政府發布的通知自行頒發強制許可。

該條款要求印度政府告知公眾此類極端情況,此後,任何利害關系人均可申請強制許可。印度專利局局長可根據其認為適當的條款和條件授予申請人專利強制許可。

實際上,1970年的《專利法》,不僅對實施強制許可進行了規定,更是為印度葯企仿製葯物提供了最早的、也最寬松的法律依據。

1970年的《專利法》,將葯物專利分為產品專利和方法專利,同時規定,葯品、食品及農業化學品等產品本身不能授予專利,只對上述產品的生產過程授予專利。

依據印度國內現有的法律,印度政府允許本國制葯企業,在未獲得專利權人同意的情況下,可以仿製葯品的化學成分,改變制葯工藝,生產與原研葯安全性和效力、質量、作用以及適應症等相同的仿製葯。

「訴仿製葯工藝的難度在法律層面更大。」 上海柯棣健康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創始人、CEO楊晨說。

不僅如此,印度還從國際組織獲得了推遲10年履約1994年簽署的TRIPS 協議的超長寬限期。

從1970年到2005年,三十多年的國內政策和國際寬限支持,印度制葯產業完成了大宗原料葯、特色原料葯、仿製葯、非專利葯、專利新葯的產業升級路線。

利用自身的低成本優勢,即幾乎為零的研發成本、超低的生產線建設成本和勞動力成本,印度制葯產業實現了快速升級。

2005年後,印度大的制葯企業更是完成了國際化運營的過程。

如今,印度擁有世界頂尖的仿製葯企業。據統計,2017年全球7大仿製葯公司中,印度就佔了兩席。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仿製葯並未停留在低端仿製中,而是占據了高端仿製葯的高地,仿製了大量乙肝、丙肝、肝癌、肺癌、腸癌、乳腺癌等很多傳染病或重大疾病的治療葯物。

然而,印度也並非是仿製葯「天堂」,仿製葯的質量正在經歷沖擊。

據了解,近幾年,生物一致性評價和生物利用度研究數量在印度增長,原因之一是,印度政府對仿製葯質量監管鬆散,相關數據收集不透明,這使得葯品質量難以讓人信服。

2017年的相關報道稱,15年前,美國食品和葯物管理局(FDA)在印度沒有進行任何生物利用度或生物一致性評價檢查,如今,FDA近一半的檢查是在印度進行。

我國是制葯大國,仿製葯占據絕對比例。

據統計,截止到2017年底,我國有4376家原料葯和制劑生產企業,其中90%以上都是仿製葯企業。近17萬個葯品批號中,95%以上都是仿製葯。

2017年,我國仿製葯市場規模達到5000億元左右,占總葯品市場約40%的份額。

但我國並不是仿製葯強國。

中國醫葯企業管理協會會長郭雲沛向《等深線》記者表示,我國制葯企業存在「多、小、散、亂」等問題,而國外大的制葯企業也就幾十家。

「中國已躋身世界制葯大國之列,但只是仿製葯和原料葯的生產大國。」郭雲沛說。

有如此多的仿製葯批號,但我國仿製葯在國際上並未有足夠話語權。

而掣肘仿製葯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仿製葯與原研葯之間的差距。

「過去我國仿製葯水平很差,主要是解決缺醫少葯的問題,絕大多數仿製葯沒有達到有效性,葯效與原研葯差距較大,且缺少相應的規范和標准,但2008年以後上市的仿製葯有所改變。」郭雲沛說,我國仿製葯的水平距離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

為提升我國制葯行業整體水平,保障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促進醫葯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2015年,我國啟動仿製葯一致性評價。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開展仿製葯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意見》明確,2007年10月1日前批准上市的《國家基本葯物目錄》中的化學葯品須重新進行一致性評價,並於2018年底前完成。逾期未通過者,葯品生產批件將被注銷。

仿製葯一致性評價是指對已經批准上市的仿製葯,按與原研葯品質量和療效一致的原則,分期分批進行質量一致性評價,就是仿製葯需在質量與葯效上達到與原研葯一致的水平。

根據CFDA對於一致性評價的規定,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製葯,將獲得醫保支付方面的適當支持等優惠條件。

據統計,2018年底前需完成的289種化學葯品仿製葯口服固體制、涉及17740個批准文號以及葯品生產企業1800多家,佔全部化學葯品制劑生產企業的61.7%。

據了解,2007年上市的仿製葯,沒有與原研葯進行一致性評價的強制性要求。

我國《葯品注冊管理辦法》規定,仿製葯應當與被仿製葯具有同樣的活性成分、給葯途徑、劑型、規格和相同的治療作用。已有多家企業生產的品種,應當參照有關技術指導原則選擇被仿製葯進行對照研究。

這也就意味著,仿製葯的比照研究對象不是必須以原研葯為參照。

中國醫葯創新促進會執行會長宋瑞霖曾表示,在我國,除了首仿要求按照創新葯的標准外,其餘都是按「國家標准」。而「國家標准」又沒有統一的標准品,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重復申報。

沒有統一標准品的另一個後果,是把仿製葯的水平拉低了。

據介紹,一般而言,首仿只能做到原研葯的80%,二仿只能做到首仿的80%……如此一來,仿製葯的質量和療效就會一代不如一代。

有一個極端的案例,或許能說明些問題。據醫葯界的一位知名院士介紹,國內曾有數十家葯廠在仿製同一種胃葯,其中只有一家的療效和國外的差不多,其餘的都是安全低效,甚至是安全無效。

對仿製葯開展一致性評價,是國際慣例。歷史上,美國、日本等國家也都經歷了同樣的過程,日本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推進仿製葯一致性評價工作。

國內制葯企業的產業格局,或因仿製葯一致性評價工作而改變。有分析認為,一致性評價,將提升我國仿製葯在國際的話語權,未來50%的葯品批文將會被淘汰。

而在郭雲沛看來,仿製葯產業的良好發展,還將提升原研葯的議價能力。

「仿製葯的價格還需要通過市場機制來調節。只有市場擴大,高水平仿製葯大量生產,才能倒逼原研葯降價。」郭雲沛說。

然而,被期待促進行業供給側改革的一致性評價,進行得並不順利。

據國家葯監局的公告,截止到7月26日,有57個品種的口服制劑通過仿製葯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

『捌』 醫葯行業現狀

醫葯行業的整體增長速度保持穩定的發展

主持人:新越
嘉賓:東方證券 馬小青

主持人:2005年上半年以來,醫葯行業的整體增長速度仍保持了較快穩定發展。請問,其中各子行業的具體情形怎樣?

馬小青:我國醫葯行業擁有製造類企業4613家。

據《中國經濟統計資料庫》數據顯示,2005年1-8月份,製造類企業實現產品收入2450.99億元,同比增長25.72%;實現利潤總額204.38億元,同比增長22.44%。但其中也有不少企業出現虧損,總計1198家,虧損比例達到了25.97%;虧損金額22.64億元,同比增長16.99%。

在各子行業中,化學製造類企業中原料葯產量為94.07萬噸,同比增長23.45%;實現產品收入742.47億元,同比增長29.63%;實現利潤總額41.49億元,同比增長18.14%。884家製造企業中,虧損212家,虧損金額7.07億元,同比增長0.91%。而1078家化學制劑類企業,共實現產品收入712.60億元,同比增長22.77%;實現利潤總額71.26億元,同比增長21.83%。317家企業虧損,虧損總額7.07億元,同比增長0.91%。

在中葯製造類企業中,中葯飲片製造類企業391家,實現銷售收入31.63億元,同比增長22.83%;實現利潤總額3.70億元,同比增長18.15%。虧損企業88家,虧損金額1.59億元,同比增長16.62%。而中葯成葯製造類1160家企業,總產量53.95萬噸,同比增長16.22%;實現銷售收入560.05億元,同比增長22.01%;實現利潤總額54.54億元,同比增長18.39%。349家企業虧損,虧損金額4.61億元,同比增長12.56%。

生物製品行業,全國共有相關企業427家,實現銷售收入182.12億元,同比增幅32.98%;實現利潤總額19.41億元,同比增幅39.20%。虧損企業108家,虧損金額2.38億元,同比增長12.45%。

以上情況表明,醫葯行業的整體增速仍保持了較快穩定發展。其中增長最為突出的是生物製品行業,其收入和利潤增幅均達到了30%以上,遠高於目前的化學類葯物製造企業和中葯製造類企業20%左右的增幅。

從產業鏈上看,目前我國生物醫葯行業的發展處於中間強、兩頭弱的格局。即在研究開發和制劑開發上處於弱勢;而在中間的加工工藝上,由於工藝水平的改進及低廉的人工和環境成本,使得該環節具有國際競爭力。

主持人:從近一段時間看來,醫葯板塊市場表現良好。請問其間的市場熱點是什麼?

馬小青:此間市場熱點在於股改和由科學發展觀衍生出的一些題材。

股改使整個醫葯行業的價值水平獲得較大提高。從目前已實施股改和已公布股改方案的13家醫葯上市公司來看,股改方案對價水平平均為每10股送3.4股。

而對於中小企業板上的醫葯公司而言, 8家上市公司,均為細分子行業中的相對優勢者。由於其歷史遺留問題小,質地優良,具品牌、定價與規模優勢。這些優質公司,送股之後,投資價值凸顯。這些企業IPO後的項目將集中於今後兩年產生效益,因此未來競爭力鉸強。

而當市場對股改股的熱度稍降時,結合科學發展觀的政策,市場又由此衍生出一些新熱點。如新能源熱點、自主知識產權熱點。這類品種,如西藏葯業(擁有國家一類新葯人重組腦利鈉肽)、華神集團(擁有國家一類新葯美妥昔碘131)、武漢健民(擁有國家一類新葯人工培育牛磺),市場走勢強勁。

但有一點我想提醒投資者,在追逐市場熱點的同時,更應重視企業自身的研發實力、良好的治理結構及市場開拓能力,這些才是企業長久和持續發展的動力。

主持人:從未來更長一段時間看來,醫葯行業又具有什麼樣的投資價值呢?

馬小青:我認為,對醫葯行業的長線投資應注意幾條基本原則:

1.目前我國整個醫葯行業,原研發能力很弱,國內企業主要集中於強仿,極少有產品具自主知識產權。故國內醫葯企業若要保持持續的高盈利非常困難。未來一段時間,能夠在整個產業鏈上取得較大突破的可能是制劑環節。

2.在化學制葯這一子行業中,我認為可以關注強仿能力、研發實力強及工藝優勢明顯、制劑能力強的企業。這些企業的產品儲備較豐富,一旦其所儲備的產品專利過期,其將迎來盈利高峰;而制劑水平的逐漸提高也使這些企業未來的競爭力將不斷增強。

3.對中葯子行業的投資應關注相關企業的發展方向及所具實力。目前我國的中葯行業主要向兩個方向發展:其一是化學方向;其二是對傳統配方葯劑的開發。行業中確定了明確發展方向的優勢企業無疑具有較長時間的投資價值。

4.對於生物制葯類企業的價值分析,其研發能力與產品前景尤顯重要。目前,我國的企業在治療性疫苗的開發、靶向葯物的開發、單科隆抗體的應用方面走得比較靠前。生物制葯有望成為整個醫葯行業在原研發方面最具突破領域;同時在生物製品的強仿上,國內一些企業的優勢也很明顯。如在生物基因工程技術領域的碘[131I]美妥昔單抗注射液新葯及重組E-PO、重組人胰島素等產品具有一定市場前景。

5.對於醫葯商業中的企業,則應關注其中管理先進和具資源優勢者,他們將是行業拐點到來時的最大收益者。我國醫葯商業經過近三年全行業虧損的陣痛,業內整合速度得到極大提升,凈利率進入穩定階段。能夠生存下來的企業必定是管理優秀、渠道完善的企業;加之目前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醫葯流通企業的經營環境向好。如政策鼓勵減少流通環節,推廣直接物流等,未來醫葯流通領域的改革是必然趨勢。我認為,未來該行業的復甦毫無疑問。目前,行業內具網路和管理優勢的企業拐點已現。

主持人:目前投資者可對醫葯板塊各子行業中的哪些上市公司予以關注呢?

馬小青:我認為,在化學制葯行業,可關注恆瑞醫葯、海正葯業、現代制葯、復星醫葯等具研發實力且產品儲備豐富的制劑類企業及特色原料葯企業。在生物制葯行業中,可關注科華生物、天壇生物、雙鷺葯業、達安基因這些研發能力強,產品前景好的企業。中葯行業中, 可重點關注相關營銷能力強,具品牌優勢而股價又偏低的企業,如天士力、九芝堂等。對於醫葯商業行業,則可關注國葯股份、一致葯業、上海醫葯等盈利能力強及發展前景好者。另外,我認為,新和成、華邦制葯、京新葯業、科華生物、華蘭生物這些在各自的領域內居於龍頭地位的中小板上的企業,投資者也可予以關注。

中國葯網

閱讀全文

與上海方予健康醫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保壘理財 瀏覽:759
ec融資 瀏覽:720
花生理財預警 瀏覽:932
富養女兒理財 瀏覽:414
企業融資投資分析報告 瀏覽:116
興業期貨廈門 瀏覽:176
華夏策略回報基金凈值 瀏覽:332
錦江融資租賃 瀏覽:709
蘇州科達股票代碼 瀏覽:318
股票圖標大全 瀏覽:449
小川科技融資 瀏覽:823
國投融資渠道 瀏覽:153
星河控股股票 瀏覽:256
山東黃金電氣 瀏覽:764
網上貸款哪些平台是坑人的 瀏覽:734
6500韓幣等於多少人民幣元 瀏覽:422
股票兼職講師 瀏覽:856
期貨劉福厚 瀏覽:914
節能建材股票 瀏覽:403
股票下跌英文 瀏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