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資料分析1977年世界石油

資料分析1977年世界石油

發布時間:2022-04-19 14:31:05

A. 世界石油供需現狀與趨勢

1、全球石油儲量充足

石油作為非可再生資源,其儲量十分有限。當前,全球石油開發能力不斷提高,根據BP公司發布的《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21》數據,2012-2020年,全球石油探明儲量整體上呈現上升趨勢,但整體儲量變化並不明顯。2020年,全球石油探明儲量為17324億桶,與2012年相比僅上升了2.81%,但總體來說儲量較為充足。

綜合來看,全球石油儲量充足,2020年受疫情影響產量、消費量均有下降。預計未來隨著全球疫情好轉,全球石油產銷量將恢復增長。

—— 更多行業相關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石油化工產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B. 年石油供需形勢分析

石油作為工業的血液,在給人們的經濟生活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也成為世界政治、軍事、外交斗爭的一個焦點。基辛格曾說:「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我國是石油生產大國、消費大國、進口大國,石油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深入,我國對石油的需求增勢明顯,但我國石油資源匱乏,產量增幅有限。在可再生能源或新能源不能取代石油作為人類主要能源的一段時期內,滿足國內需求勢必依靠大量進口國外石油資源。因此,加強石油供需形勢研究,為國家制定能源宏觀調控政策提供理論支撐,有助於保障我國石油持續、有效供應,促進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一、國內外資源狀況

(一)世界石油資源狀況

世界石油儲量總體呈增長趨勢。截至2009年底,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儲量為1817億噸,比上年增加0.1%;按目前開采水平,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儲量還可供開采45.7年左右。世界石油儲量分布相對集中,地域分布極不平衡(表1)。石油儲量較為豐富的地區是中東、歐亞大陸、非洲和中南美洲,分別佔世界總量的56.6%、10.3%、9.6%和14.9%。其中,歐佩克石油儲量為1404億噸,佔世界石油儲量的77.2%。沙烏地阿拉伯是世界石油儲量最多的國家,佔世界總量的20%;其次是委內瑞拉、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聯酋,分別佔世界總量的13%、10%、9%、8%和7%,以上6個國家石油儲量合計佔世界總量的67%。

表1 2009年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儲量及分布

資料來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10,6

注:*表示儲采比不詳。

(二)我國石油資源狀況

我國石油儲量相對匱乏,儲量增長緩慢。2009年,我國石油剩餘可采儲量21.6億噸,佔世界總量的1.19%,人均佔有儲量不及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2。我國油氣資源潛力較大,待發現和探明的資源較豐富,但其勘查難度不斷增大,致使我國石油剩餘可采儲量增長緩慢。按目前開采水平,我國國內現有石油剩餘可采儲量約可供開采12年。我國石油剩餘可采儲量主要分布在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新疆和渤海、南海等近海地區。其中,黑龍江、新疆、山東、河北、陝西5省(區)和渤海地區合計佔全國儲量的73%(表2)。從具體油田來看,我國石油剩餘可采儲量主要分布在大慶、勝利、天津、長慶、新疆、吉林和遼河,這7大油田剩餘可采儲量佔全國總量的70%左右。

表2 2009年我國石油儲量及分布單位:萬噸

(1)①根據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2010年)通過消費強度法、人均對比法和部門分析法得到的結果經綜合評估後得到;

(2)②來源於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2009年)《中國2050年低碳發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

(3)—代表沒有預測數據。

2.小結

我國石油的供需缺口將會進一步擴大,經濟增長與能源供應的矛盾日益凸顯。由於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還剛剛起步,實質性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還需要一段時間。所以,在未來的幾年裡,我國對能源的強勁需求是毫無疑問的。與此同時,我國東部主力油田已進入開發中後期,穩產難度越來越大,已出現總量遞減趨勢,全國原油產量的穩定和增長將主要依靠西部和海上油田的增產。目前,我國石油生產仍處於上升時期,但受資源條件的制約,產量增長十分有限。

(周海東)

C. 世界原油價格最高位是那一年

以下僅供參考:
原油最高價格一年是在2008年7月,達到147美元/桶。

D. 世界油氣資源的儲量分布和消費特點

2.2.1.1 世界油氣資源的儲量分布、生產

(1)世界石油資源的儲量及分布

根據BP(2008)統計數據(若未做專門說明,本節數據均源於BP世界能源統計回顧),我們可以看出,在過去20多年間,世界石油資源可采儲量呈上升趨勢。如圖2.1所示,1980年世界石油資源探明可采儲量為6671億桶,2007年增加到12739億桶,27年間增加了6068億桶,增長了90%;其中1980~1988年增長速度較快,1989~2007年,世界石油資源探明可采儲量增長速度相對緩慢,且石油資源儲量及增長量主要集中在中東地區。

圖2.1 1980~2007年世界石油資源探明可采儲量變化

圖2.2 1980~2007年中東地區石油資源探明可采儲量變化

具體到不同國家和地區,石油資源探明儲量的變化規律又有所不同。

圖2.2表明,1980~2007年,中東地區的石油資源探明可采儲量的分布規律和世界石油資源的變化規律是相似的。在1980~1988年,儲量增長較快,1989~2007年,儲量增長速度相對緩慢。1980年中東地區石油資源探明可采儲量為3624億桶,2007年增加到7553億桶,27年間增加了3929億桶,可采儲量增長了1倍多;且佔到全球探明可采儲量增長量的64%。可以說在過去20多年,中東地區的資源儲量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全球石油資源量的變化。

圖2.3表明,中南美和非洲27年間石油探明可采數量持續增加,其中中南美儲量從1980年的267億桶,增加到2007年的1112億桶,27年間增加了2倍多;非洲從1980年的534億桶,增加到2007年的1175億桶,27年間增加了641億桶。

圖2.3 1980~2007年其他地區石油資源探明可采儲量變化

而歐洲地區(主要是俄羅斯),在過去20多年間,其石油探明可采儲量呈現在波動中增加的趨勢。1987年,探明儲量達到低點758億桶,一直持續到1995年;1996年後探明儲量明顯增加,2002年後達到1414億桶。

亞太地區石油資源探明儲量變化不大,其探明儲量從1980年的339億桶,經過20多年的勘探,到2007年的448億桶,27年間增加了109億桶。

而北美洲石油探明儲量呈現減少的趨勢,從1980年的925億桶,減少到2007年的683億桶,27年間探明可采儲量減少了242億桶。

以上是從世界和各地區石油探明可采儲量的絕對量變化和增長速度,來分析石油資源儲量的變化規律。可以看出,不同地區的石油資源探明儲量的變化規律有所不同,石油資源儲量和分布在時間和地域分布上呈現不均衡的特點。1988年和1998年是石油資源探明儲量變化規律的分割點。因此,下面我們主要從1980年、1988年、1998年、2007年石油資源探明儲量在區間的分布及變化進行比較(圖2.4)。

圖2.4表明,世界石油資源在空間和地域上分布極其不均衡。世界石油資源儲量的一半以上都集中在中東地區。1980年底,世界石油探明總儲量為6671億桶,其中中東地區3624億桶,約佔世界總儲量的54%,是世界石油資源儲量最為豐富的地區。其次是歐洲(主要是俄羅斯)和北美洲,其探明儲量約佔到世界總儲量的15%和14%。亞太地區和中南美石油資源最少,約為339億桶和267億桶,僅佔世界油氣資源的5%和4%。

到了1988年,世界石油資源在區域上的分布更集中於中東地區,其石油資源儲量佔到世界總儲量的65%。中南美地區的石油資源量比例有所增加,從1980年的4%增加到1988年的7%。而北美洲、歐洲、非洲和亞太地區的資源儲量比例都有所減少,其中亞太地區石油資源探明儲量僅為世界資源量的4%。

1988~1998年10年間,世界石油資源探明儲量在區域上的分布是穩中有變。中東地區仍然是世界石油資源儲量最豐富的地區,佔世界比例保持在64%;亞太地區仍然是石油資源儲量最貧乏的區域,佔世界的比例維持在4%。中南美和非洲石油資源探明儲量佔世界比例有所增加,而北美洲石油探明儲量佔世界比例則有所下降。

圖2.4 1980~2007年世界石油資源探明可采儲量變化及分布圖

1998~2007年間,世界石油資源探明儲量在區域上的差異和不均衡態勢繼續保持。中東地區的探明儲量7553億桶,約佔世界的61%,依然是世界石油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第二豐富地區是歐洲(主要是俄羅斯),其探明可采儲量約佔世界總儲量的12%。亞太地區石油資源儲量依然處於最貧乏的區域,約為408億桶,僅佔世界總量的3%。

(2)世界天然氣資源的儲量及分布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天然氣資源探明可采儲量增長迅速。如圖2.5所示,天然氣資源探明儲量從1980年的85.52億m3,增長到2007年的177.36億m3,27年間增加了91.84億m3,增長了107%;其中1980~2000年增長速度較快,2001~2007年,世界天然氣資源探明可采儲量增長速度相對緩慢。

雖然整體上世界各個地區的天然氣資源探明儲量都呈現出增長的趨勢,但是具體到不同國家和地區,天然氣資源探明儲量的變化規律則又有所不同。

圖2.6表明,1980~2007年,中東地區的天然氣資源探明可采儲量的分布規律和世界天然氣資源的變化規律是相似的。在1980~2000年,儲量增長較快。2001~2007年,儲量增長速度相對緩慢。歐洲天然氣資源探明可采儲量處於持續穩定狀態。1980年中東地區天然氣資源探明可采儲量為24.69億m3,2007年增加到73.21億m3,27年間增加了48.52億m3,探明儲量增長了2倍,且佔到全球探明儲量增長量的52%。可以說在過去20多年,中東地區的資源儲量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全球天然氣資源量的增加。

圖2.5 1980~2007年世界天然氣資源探明可采儲量變化

圖2.6 1980~2007年中東地區、歐洲天然氣資源探明可采儲量變化

2007年底,中東地區和歐洲的資源探明儲量高達73.21億m3和59.41億m3,分別佔到世界總量的41%和33%。

圖2.7表明,中南美、非洲和亞太地區27年間天然氣資源探明可采儲量持續增加,其中中南美儲量從1980年的2.69億m3,增加到2007年的7.73億m3,27年間增加了近2倍;非洲從1980年的5.99億m3,增加到2007年的14.58億m3,27年間增加了8.59億m3;亞太地區儲量從1980年的4.47億m3,增加到2007年的14.46億m3

而北美洲天然氣資源儲量可采儲量呈現減少的趨勢,從1980年的9.95億m3,減少到2007年的7.98億m3,27年間探明可采儲量減少了1.97億m3

以上是從世界和各地區天然氣資源探明可采儲量的絕對量變化和增長速度來分析天然氣資源儲量的變化規律,可以看出不同地區的天然氣資源探明儲量的變化規律有所不同,天然氣資源儲量和分布在時間與地域分布上呈現出不均衡的特點。1990年、2000年是天然氣資源探明儲量變化規律的分割點。因此,我們主要從1980年、1990年、2000年、2007年天然氣資源探明儲量在區間的分布及變化進行比較(圖2.8)。

圖2.7 1980~2007年其他地區天然氣資源探明可采儲量變化

圖2.8 1980~2007年世界天然氣資源探明可采儲量變化及分布圖

圖2.8表明,世界天然氣資源在空間和地域上分布極不均衡。世界天然氣資源儲量的70%都集中在中東地區和歐洲(主要是俄羅斯)。1980年底,世界天然氣探明儲量為85.52億m3,其中中東地區24.69億m3,約佔世界總儲量的30%;歐洲(主要是俄羅斯)天然氣探明儲量為34.72億m3,約佔世界總儲量的43%,歐洲在1980年是世界上天然氣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其他國家和地區天然氣資源較少,其中北美洲探明儲量約佔世界總儲量的12%,非洲佔7%;而亞太地區和中南美天然氣資源最少,約為4.47億m3和2.69億m3,僅佔世界天然氣資源的5%和3%。

1990年,世界天然氣資源探明儲量增加到128.01億m3。天然氣資源在區域上的分布和1980年相比,變化不大,仍然主要集中在中東地區和歐洲(主要是俄羅斯),這兩個地區的天然氣資源儲量還是維持在世界總儲量的70%左右。其中中東地區約佔世界總儲量的30%;歐洲(主要是俄羅斯)天然氣探明儲量約佔世界總儲量的44%。北美洲的天然氣資源量比例有所減少,從1980年的12%減少到1990年的7%;亞太地區和中南美的資源儲量都有所增加,分別從1980年的3%,5%,增加到1990年的4%,8%。

1990~2000年的10年間,世界天然氣資源探明儲量在區域上的分布發生明顯變化。雖然天然氣資源仍然集中在中東地區和歐洲(主要是俄羅斯),且這兩個地區的天然氣資源儲量仍然佔到世界資源總儲量的75%;但兩者比例分配產生了較大的變化,其中中東地區天然氣資源儲量從1990年的30%,增加到了2000年的37%;而歐洲(主要是俄羅斯)天然氣資源儲量比例則從1990年的44%,減少到2000年的38%。中東地區和歐洲(主要是俄羅斯)在世界天然氣資源量的位置兩者平分秋色。除此之外,北美洲天然氣資源儲量在世界的位置也較1990年有所降低,僅為世界天然氣資源儲量的5%。

2000~2007年間,世界天然氣資源探明儲量在區域上的分布變化進一步增加。中東地區天然氣資源儲量從世界排名第二,超過歐洲(主要是俄羅斯),以佔世界天然氣資源儲量42%的比例,一躍成為世界排名第一。具體來說,天然氣資源仍然集中在中東地區和歐洲(主要是俄羅斯),且這兩個地區的天然氣資源儲量仍然佔到世界資源總儲量的76%;但中東地區天然氣資源儲量從2000年的37%,增加到了2007年的42%;而歐洲(主要是俄羅斯)天然氣資源儲量比例則從2000年的38%,減少到2007年的34%。在這期間,其他地區天然氣資源儲量在世界排名位置則沒有明顯變化。

(3)世界石油生產量及區域分布

由世界石油生產量變化圖(圖2.9)可以看出,在過去40多年,世界石油生產量呈上升趨勢。1965年世界石油生產總量為15.66億t;到1980年世界石油生產總量增加了近一倍,達到30.88億t;到2007年石油生產總量為39.05億t。其中,1965~1980年石油生產增長速度較快,15年間石油生產總量增加了15.22億t;而1980~1995年石油生產增長速度很慢,15年間石油生產總量僅增加了1.93億t。

圖2.9表明,40多年來,世界石油生產重心主要集中在中東地區、北美和歐洲。其中,中東地區的石油生產量長期處於一個波動上升的趨勢,而北美洲和歐洲石油的生產量處於長期穩定的態勢。亞太地區和非洲的石油生產量也呈現從無到有,明顯增長的態勢,亞太地區的石油生產總量從1965年的44.9百萬t,增加到2007年的378.7百萬t,42年間石油生產量增加了7.4倍。

綜上分析可以看出,世界石油生產量及其變化趨勢,在不同的區域,不同的時期,其變化規律都有所不同。因此,我們選取1965年、1980年、1995年、2007年幾個時間段,來分析、比較石油生產在區域間的分布及變化規律。

圖2.9 1965~2007年世界各地區石油生產量的變化

圖2.10 1965~2007年世界石油生產量分布圖

圖2.10表明,世界石油生產在空間和地域上分布極不均衡。世界石油生產量主要分布在北美洲、中東地區和歐洲。

1965年,世界石油生產量為15.66億t,其中北美洲為4.89億t,約佔世界總產量的31%,是世界石油生產量最大的地區;其次是中東地區,其生產量為4.18億t,約佔世界生產量的27%;歐洲(主要是俄羅斯)生產量為2.82億t,佔世界生產總量的18%;北美洲、中東地區和歐洲約佔世界石油生產總量的76%。亞太地區生產量最小,約為0.45億t,僅佔世界石油生產量的3%。中南美和非洲石油生產量分別為2.25億t和1.06億t,佔世界生產總量的14%和7%。

1980年,世界石油生產量在區域上的分布有了很大的變化。中東地區、歐洲、非洲和亞太地區石油生產量佔世界的份額都有所增加,而北美洲和中南美則大大減少。其中,中東地區從1965年的石油生產第二大地區,一躍成為最大的石油生產地區,年生產石油9.34億t,佔世界總量的30%;北美洲所佔份額則由1965年的31%下降到1980年的22%。具體來說,1980年各地區佔世界石油生產的份額,分別為中東地區佔30%、歐洲(主要是俄羅斯)佔24%、北美洲佔22%、非洲佔10%、亞太地區佔8%、中南美佔6%。

1980~1995年的15年間,世界石油生產在區域上的分布是穩中有變。中東地區仍然是世界石油生產最主要的地區,佔全球的生產份額保持在30%;北美洲石油生產量份額持續下降,佔世界份額的20%。亞太和中南美地區份額有所增加,分別從8%,6%增加到11%,9%。

1995~2007年,世界石油生產在區域上的差異和變化仍在繼續。中東地區石油生產量為12億t,約佔世界的30%,仍然是世界石油生產最主要的地區之一。北美洲石油生產量份額繼續下降,僅佔世界生產總量的16%。

1965~2007年的40多年間,世界石油生產重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北美洲、中東地區和歐洲的「三足鼎立」,到2007年的亞太地區、中南美等地區「異軍突起,多區域共同增長」。

2.2.1.2 世界油氣消費量的現狀和特點

從世界各地區石油消費量變化圖(圖2.11)可以看出,在過去40多年間,世界石油消費量呈上升趨勢。從1965年的15.3億t,增加到2007年的39.52億t。世界石油消費的重心主要集中在歐洲、北美洲和亞太地區,這和石油生產的重心區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中東地區、北美洲和歐洲是有所不同的。其中,1980年前,歐洲、北美洲和亞太地區石油消費量處於持續上升的趨勢,1980~1995年15年間,歐洲和北美洲石油消費量呈現減少的趨勢,而亞太地區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1995年以後,歐洲地區石油消費量呈現穩定的態勢,北美洲消費量略有增加,而亞太地區呈現持續快速增加的趨勢。

圖2.11 1965~2007年世界各地區石油消費量變化

總體來看,1965~2007年,亞太地區石油消費量持續上升,從1965年的1.64億t(全球排位第3),躍升到2007年的11.85億t,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費區域;北美洲石油消費量也呈現波動中增加的趨勢,一直保持全球消費第二的地位,從1965年的6.17億t,增加到2007年的11.34億t;而歐洲(主要是俄羅斯)的石油消費,經歷了增加—穩定—減少—穩定變化的過程,從1965年的排名第一,降低到2007年世界排名第3的位置。

可以看出,世界石油無論是消費總量還是變化趨勢,在不同的區域,不同的時期,其變化規律都有所不同。因此,我們選取了1965年、1980年、1995年和2007年幾個時間段,來分析、比較石油消費在區域間的分布及變化規律。

圖2.12 1965~2007年世界石油消費量變化及分布圖

從圖2.12可以看出,世界石油消費在空間和地域上分布極不均衡。世界石油消費量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亞太地區。

1965年,世界石油消費量為15.3億t,其中北美洲為6.17億t,約佔世界總消費量的40%,是世界石油消費量最大的地區;其次是歐洲(主要是俄羅斯),其生產量為5.92億t,約佔世界石油消費量的39%;歐洲和北美洲佔到世界石油消費量的79%。非洲和中東地區消費量最小,分別為0.26億t和0.47億t,僅佔世界石油消費量的2%和3%。亞太地區和北美洲石油消費量分別為1.65億t和0.83億t,佔全球石油消費量的11%和5%。

1980年,世界石油消費在區域上的分布有了些許變化。亞太地區石油消費佔世界的份額有了很大的增加,歐洲和中南美地區石油消費份額也有所增加;而北美洲的石油消費量在世界石油消費量中的份額則大大減少。其中,亞太地區石油消費量份額從1965年的11%增加到1980年的17%;北美洲石油消費所佔份額由1965年的40%下降到1980年的31%。具體來說,1980年各地區佔世界石油消費量的份額,分別為歐洲(主要是俄羅斯)佔41%、北美洲佔31%、亞太地區佔17%、中南美佔6%、中東地區佔3%、非洲佔2%。

1980~1995年的15年間,世界石油消費在區域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亞太地區石油消費佔世界的份額持續擴大,歐洲在世界石油消費中的地位在萎縮,北美洲石油消費佔世界的份額基本維持不變。世界石油消費分布由原來的歐洲和北美洲二者爭雄,發展到1995年的歐洲、北美洲和亞太地區三足鼎立局面;由1980年的歐洲和北美洲兩個地區佔72%,發展到1995年的歐洲佔29%、北美洲佔30%、亞太地區佔26%,3個地區佔85%。

1995~2007年,世界石油消費在區域上的發展趨勢,仍在持續。到2007年,亞太地區成為最大的石油消費地區,年消費石油量11.85億t,佔全球石油消費份額的31%;歐洲佔24%;北美洲佔29%;中東地區石油消費量有所增加,佔7%;中南美石油消費份額佔6%;非洲石油消費份額最小,僅佔3%。

1965~2007年的40多年間,世界石油消費重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原來的歐洲和北美洲二者爭雄,發展到亞太地區、歐洲、北美洲三足鼎立局面。其中,亞太地區異軍突起,由原來的11%上升至2007年的佔全球份額的31%,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費地區。

2.2.1.3 世界石油生產和消費的區域分布

由以上分析發現,無論是油氣探明儲量、油氣的生產,以及油氣的消費,在全球范圍內都表現出明顯的區域間的不平衡態勢。

那麼,針對同一個地區,其生產能力和消費量之間是否協調一致呢?

通過對1965年和2007年全球7大區域的生產量和消費量空間分布的比較(圖2.13),可以發現,全球油氣消費與生產在空間配置上出現區域交叉不平衡。即全球的油氣資源生產和消費分布極不均衡,油氣生產區和消費區相距甚遠,且這種差距越來越大。

1965年,北美洲石油生產量為4.89億t,約佔世界總產量的31%,石油消費量為6.17億t,約佔世界總消費量的40%,北美洲既是世界上石油生產量最大的地區,同時也是世界石油消費量最大的地區;而中東地區,石油生產量為4.18億t,約佔世界生產量的27%,而消費量最小,僅為0.47億t,佔世界石油消費量的3%;亞太地區生產量最小,約為0.45億t,僅佔世界石油生產量的3%,石油消費量分別為1.65億t,佔全球石油消費量的11%。

到2007年,中東地區石油生產量為12億t,約佔世界的30%,仍然是世界石油生產最主要的地區之一;北美洲石油生產的份額持續下降,2007年生產量僅佔世界生產總量的16%。就石油消費量來說,2007年亞太地區成為最大的石油消費地區,年石油消費量11.85億t,佔世界石油消費份額的31%,歐洲佔24%,北美洲佔29%,中東地區佔7%;中南美佔6%,非洲石油消費份額最小,僅佔3%。

石油生產和消費在區域上的差距持續擴大(表2.1,表2.2),北美洲在1965年,生產和消費的差額為-126.4百萬t,2007年差額為-491.3百萬t;中東地區在1965年,生產和消費的差額為371.8百萬t,2007年差額為1063.7百萬t;亞太地區,1965年生產和消費的差額為-119.9百萬t,2007年生產和消費的差額為-806.4百萬t。

圖2.13 1965~2007年世界石油生產量和消費量區域分布

表2.1 1965年世界石油生產量和消費量區域分布

表2.2 2007年世界石油生產量和消費量區域分布

續表

E. 加拿大進行礦產資源評價的經驗

1958年出版的由A.H.蘭編制的加拿大鈾礦成礦規律圖是對加拿大全境所做的第一次非工業性資源評價。自那時以來,聯邦地質調查局和某些省地質調查局已經對加拿大全境或其各個地區進行了大約24次資源評價工作。然而,資源評價方法方面的研究工作大部分是由加拿大地質調查局承擔的,省地質調查局也在這方面進行一些工作。

加拿大使用的方法既有以統計方法為主、地質方法為輔的方法,也有以地質方法為主、統計方法為輔的方法。所取得的評價結果既有定量的,也有定性的。在迄今所提出發展並驗證過的各種方法中,使用最多的是各類型礦床和各地區礦床的概念模型。這些模型是礦床地質學家根據經驗、研究和對各類礦床許多實例所做的考察建立的。每個概念模型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模型的區域地質參數,這正是採用概念模型方法進行資源評價研究時要查明的參數。加拿大目前使用的這種方法通常可以對某些地區尚未發現的礦床的潛力作出初步評價,最近聯邦政府和省政府已經公布了採用概念模型方法進行資源評價的許多實例,這些資源評價成果可使政府做出土地利用決策和指導初期階段的礦產勘查工作。

(一)概況

在加拿大進行地質研究的早年,就開始了礦產資源評價工作。W.洛根發現新斯科舍省的石炭紀岩石和英國的石炭紀岩石相似,因此預測前者可能產煤。自此以後,大多數地質報告,不管是聯邦機構出版的還是省機構出版的,都在某種程度上對所研究地區是否還有尚未發現礦床的問題進行評論。

然而,全國范圍的第一次礦產資源評價工作是加拿大地質調查局A.H.蘭做的。1958年A.H.蘭出版了一幅加拿大成礦預測圖,圖上標出了他認為對尚未發現的鈾礦床的產出特別有利的地區。在此以後的24年中,加拿大許多工作人員和機構已經試用了幾種資源評價方法。下文將簡單地介紹一些加拿大早期使用的資源評價方法,最後介紹一下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目前通用的方法。本書所說的「礦產資源評價」是指對尚未發現的礦床做的預測,而不是對已知礦床做的地質評價或經濟評價。

(二)歷史回顧

表2–1所列的是自1958年A.H.蘭發表第一幅成礦預測圖以來加拿大所進行的各種礦產資源評價工作的部分實例。這些實例表明,在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中加拿大有關這個問題的出版物平均每年在1份以上。該表還表明,人們最早試圖進行定量預測,但近年來更加強調定性分析方法,這可能反映了人們對這個極其復雜的問題採取了某種更嚴肅和更現實的態度。

S.M.羅斯科(1966)以圖的形式報道了加拿大的鈾—釷潛力,並用不同圖例圈出了對偉晶岩型礦床、瀝青鈾礦礦床和礫岩型礦床有利的地區。

表 2-1 加拿大資源評價研究的某些實例

續表

1970年G.S.巴里和A.J.弗賴曼公布了他們對加拿大西北部礦產資源賦存量所做的評價結果,並用等值線表示出每平方英里金屬的噸位值。這兩位作者採用經過改進的德爾菲法收集了他們認為是對加拿大這部分地區地質和礦床情況有見識的幾位專家的書面意見。

1972年加拿大地質調查局對礦產資源評價工作採取了兩種不同的方法。一種方法是由F.P.阿格特伯格等人發展起來的,該法實質上是地質統計方法,是把研究地區(這里指的是加拿大地盾的阿比提比帶)劃分成若干網格,並對每個網格進行多變數統計分析,評價結果是用金屬概率等值線表示的。在F.P.阿格特伯格開展評價活動的同時,另一些人在地質調查局內發展了另一種根據概念模型進行資源評價的純地質方法。這種方法是將所評價地區的地質情況與某些類型礦床(如斑岩銅礦床、矽卡岩鎢礦床、層狀鉛鋅礦床等)的特徵性地質參數進行比較。這些特徵性參數是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的礦床地質學家根據對加拿大和全世界許多礦床所做的直接觀察以及對文獻資料所做的大量調查推演出來的。實際評價工作是由幾個地質學家組成的一個小組完成的,通常每個礦床類型需要l~3人。按這種方式使用這種方法時,它與所謂的「簡單主觀法」相似。下面我們將比較詳細地介紹幾個使用該法進行資源評價的例子,雖然早在1972年已經使用以地質為基礎的概念模型方法估計了加拿大尚未發現的Cu,Ni,Pb,Zn,Mo,U和Fe資源。該項目(題目叫「9月行動計劃」)的成果寫在原能源、礦山和資源部(即現自然資源部)的一份未出版的報告中。「9月行動計劃」雖然是特定條件下的產物,但它卻牢固地確定了這種概念模型方法。加拿大地質調查局後來進行所有資源評價研究時都使用了這種方法。在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研究資源評價方法的同時,一個兄弟部門(即現在的礦產資源政策處)的工作人員與馬尼托巴省礦山部合作研究了馬尼托巴省北部加拿大地盾區12種左右礦產尚未發現的資源量。他們使用的是改進的德爾菲方法,成果是用每個方格(400平方英里)中的金屬重量表示的。

20世紀70年代中期礦產資源評價工作中又增加了兩個新角色。安大略省開始出版了一套礦產潛力圖,圖上把根據地質條件所圈出的各種金屬和非金屬礦產的遠景區劃分為7個等級。所採用的方法是以地質為基礎的,與加拿大地質調查局所採用的方法很相似。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礦山部也在這個時候開始出版了一套圖,這些圖件顯示出根據地質條件圈出的某些遠景區內某些礦產產出的地質概率。

截至1980年,根據馬尼托巴省能源和礦山部以及加拿大地質調查局共同參加的一個聯合項目的要求,對馬尼托巴省北部前寒武紀塊狀硫化物礦床的潛力做出了地質評價。使用簡單的主觀概率來表示各地區的潛力,將遠景區分為6個等級。然而,該項目與所有其他資源評價工作有一個區別,就是它評價的不是單個礦種(例如Cu,Zn,Ni),而是礦床類型(即火山成因塊狀硫化物礦床)。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項研究再次表明,雖然大多數的評價工作(即使不是所有的評價工作)是分礦種報道評價結果的,但實際的評價工作卻是按礦床類型進行的。把礦床類型的潛力變成礦產潛力必然要作一些假設,而且會產生許多誤差,雖然馬尼托巴省和加拿大地質調查局曾力圖避免這些誤差。

(三)鐵和鈾資源評價實例

只要看一下表2–l就會發現,對鈾和鐵進行資源評價的歷史比較長。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加之處理這兩個礦種的方法與其他礦種有所不同,因此選出鈾和鐵進行專門研究。

1.鐵

雖然對加拿大鐵礦資源所做的大部分早期調查主要是編目性的,但這些調查仍然包括一些對未發現鐵礦床的簡單預測。鐵礦床第一次被劃分成不同的類型,而且對每個類型都建立描述性的模型和成因模型。截至1967年,已經按不同的礦床類型算出了加拿大的鐵礦儲量和預測資源量,雖然計算結果是在幾年後才發表的。盡管進行了這些預測,但在鐵礦評價工作中重點仍是已知礦床,而不是尚未發現的礦床。由於重點是放在已知礦床上,這就使鐵礦評價工作不同於有色金屬的評價工作,有色金屬評價工作的重點是放在尚未發現的礦床的預測上。

2.鈾

繼A.H.蘭(1958)和S.M.羅斯科(1966)對鈾進行了開創性的定性評價和1972年「9月行動計劃」報告所體現的第一次鈾定量預測之後,加拿大政府1974年宣布成立一個鈾資源評價小組。這個小組由能源、礦山和資源部(現自然資源部)的地質學家、礦產經濟學家和選礦專家組成。任務是每年對加拿大鈾資源進行審查,到1975年末已出版了1974年鈾資源初步評價結果。V.魯齊卡(1977)介紹了進行這些評價時所使用的地質原則,H.L.馬丁等人(1977)則概要地介紹了所使用的定量化程序。鈾資源評價小組進行評價的基礎是礦床地質類型的概念模型,其原則與預測有色金屬和鐵礦所使用的原則相同。這里需要指出的一點是,鈾資源評價小組的年度報告不僅預測尚未發現的礦床,而且還要根據3個資源級別(確定的,推定的,推測的)評價加拿大已知的鈾資源。因此,從這點來看,鈾礦評價是介於有色金屬評價(強調預測)和鐵礦評價(強調評價已知礦床)之間。有關鈾礦的這些年度報告(從1983年開始每兩年出版一次)是加拿大最完善的、帶有方法性的礦產資源評價成果。

(四)加拿大地質調查局評價的通用方法——概念模型

從1977年起,加拿大地質調查局出版了一些有關加拿大北部幾個大區資源潛力的公開文件。這些評價工作是應當地民間組織和加拿大園林局(Park Canada)等政府機構的請求進行的,加拿大北部土地規劃方面的許多研究工作促進了這些評價工作的開展。最近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繼續進行了這項工作,認為這項工作有助於工業部門選擇勘查地區。

加拿大地質調查局最常用的資源評價方法是以一定礦床類型的概念模型為基礎的。採用這種方法時,要綜合研究同一類型許多礦床所共有的明顯地質參數,為每一礦床類型建立一個描述性的假想模型或理想模型和成因模型。區域地質特徵和局部地質特徵都是概念模型的組成部分,但在礦產資源評價中應用最多的是區域地質特徵。使用概念模型時,通常考慮其他人所發表的模型,此外還根據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礦床地質學家對加拿大和全世界各類礦床所做的檢查和研究加以修改。利用這方面的經驗,再加上幾十年來所匯編的礦床資料庫中的信息,就可以建立一個綜合概念模型,然後將該模型與評價區地質情況進行比較。這種方法是目前加拿大地質調查局對所有有色金屬、鈾和鐵進行評價工作的基礎,與D.A.辛格和D.L.莫熱(1981)的簡單主觀法很相似。辛格和莫熱(1981)認為簡單主觀法是一個人或更多的人根據他們的經驗和知識就可以直接進行估算的一種方法,因而可以最充分地使用現有的經驗、時間和數據。此外所取得的成果很容易採取適合其最終用途的方式進行報道。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該法可能與許多初期階段的礦產勘查計劃並無區別,因為大部分勘查計劃也是有經驗的人根據直觀的推論制定的。

為了說明資源評價的概念模型法是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目前通用的一種方法選擇一個礦床類型(以沉積岩為容礦岩石的層狀鉛鋅礦床),在3個地區(育空地區,埃爾斯米爾島北部,巴芬島北部)對該類型礦床進行評價。這3個地區說明了從事資源評價的地質學家通常可以得到的基礎地質資料的范圍:例如,育空地區已經編制了幾種比例尺的地質圖,有許多以沉積岩為容礦岩石的已知礦床。而且其中的幾個較大地區都已進行了區域地球化學研究。埃爾斯米爾島北部和巴芬島只有很好的地質圖,這兩個地區既沒有該類型礦產地的報道,也沒有進行區域地球化學研究。

1.育空地區

評價的第一階段主要根據構造和地層將該區分成一些地質區,然後選一些有泥盆—石炭紀黑色碎屑岩組(或與之相當的岩石)的地區進行專門研究。已知黑色碎屑岩組含有幾個以沉積為容礦岩石的層狀鉛鋅(—重晶石)礦床,因此是一個很容易識別的含礦岩組。

在黑色碎屑岩組內找出所要找的礦床類型的主要地質特徵,因為在評價這么大的地區常用的1∶5萬到l∶25萬的基礎資料圖很難表示這些地質特徵。例如,大型同沉積期斷裂和噴氣活動的證據(如層狀重晶石、鐵錳氧化物、燧石等)被認為是有利的找礦標志。目前對這類礦床的了解表明,這些礦床是符合區域模式的。因此,應當根據現有地質圖上所表示的地質准則尋找可能存在的2級或3級盆地的證據,屬於這類地質准則的有直接觀察到的同沉積期斷裂或快速沉積相變、沉積厚度突變和特殊角礫岩等直接標志。特殊角礫岩可說明有斷裂崖下的山麓堆積存在或沉積環境發生突然變化(如從淺水沉積物迅速變為深水沉積物可能說明曾發生過地塹運動)。

把所有地質的和地球化學的特點主觀地結合起來,就可確定所評價地區的等級。所分出的等級有5個,從「遠景很小」到「遠景很大」,具體等級視在該區查明的控礦因素的數量和種類而定(表2–2)。

表 2-2 加拿大地質調查局在育空地區進行評價研究時所使用的表示礦產潛力的遠景區等級說明

採用這種方法就可以對產有黑色碎屑岩地區的層狀鉛鋅(—重晶石)礦床的潛力進行主觀評價,所分出的等級屬對數性質的較多,算術性質的較少。這就是說,l和2類地區之間礦產潛力的差別遠遠大於6和7類地區之間礦產潛力的差別。

2.埃爾斯米爾島北部

為了評價該區的一個計劃修建的國家公園,使用了H.P.特雷廷1971年出版的地質圖。從形成以沉積岩為容礦岩石的鉛鋅礦床的觀點來看,黑曾組特別有利,理由如下:該組產在克拉通內盆地,即弗蘭克林盆地中;它是在早中奧陶世在非補盆地中形成的;該組岩性與產有育空地區霍華德山口層狀鉛鋅礦床的地層的岩性相似。霍華德山口礦床也是產在下古生界受限盆地的岩相中。黑曾組中碳酸鹽含量向上逐漸減少、燧石含量逐漸增加的情況與霍華德山口組活動段中所記錄的情況很相似。此外,H.P.特雷廷指出,在黑曾組中有兩個孤立的角礫岩產地。評價人員不僅把在低能非補償盆地中形成的細粒碎屑岩和化學沉積岩中帶稜角的局部衍生角礫岩的突然出現看成是一種異常現象,而且也把這種現象看成是可能發生過同沉積期斷裂作用的標志。根據這種解釋結果,埃爾斯米爾島北部含黑曾組的地區就被認為在以沉積岩為容礦岩石鉛鋅礦床方面具有很高的潛力。

3.巴芬島北部的博登盆地

博登盆地開始是北巴芬裂谷帶中的一條坳拉谷,是順著加拿大—格陵蘭地盾西北緣發育的幾個受挫斷裂控制的裂谷盆地之一。在博登盆地內,同沉積期斷裂作用對沉積活動有深刻的影響,造成了許多相變,使各組厚度發生很大變化。從判斷層狀鉛鋅礦床可覺察到的潛力來看,特別重要的是在北極灣組沉積時所發生的斷裂作用,北極灣組是一層局部含黃鐵礦頁岩,其厚度在裂谷西端附近為100m,到東端附近為1200m以上。

博登盆地的特點,特別是北極灣組的特點,與可能有的以沉積岩為容礦岩石的層狀鉛鋅礦床有關。這些特點是:有大量同沉積期斷裂作用的證據,特別是在北極灣組期;盆地中有許多與2級盆地相當的地壘和地塹,同時又說明可能還有規模相當於礦床的3級盆地;有局部的異常地溫梯度,證據是在盆地西端有裂谷作用早期階段噴出的玄武岩存在。所有這些特點結合起來表明北極灣組具有很大的找礦遠景,即使在該層中還沒有已知的礦點。

(五)油氣資源估算

1973~1974年的世界石油危機和隨後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價格調整影響了加拿大,政府的反應導致了一系列新的措施,其中包括鼓勵邊遠地區的油氣勘查。面對這一形勢,重要的是需要快速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地質科學資料,為加拿大已知和潛在的油氣資源進行清查和估算提供基礎,同時必須發展新的、先進的評價方法。從1977年開始對加拿大能源的儲量和資源進行了統一的估算。有3個機構參加了這項工作:國家能源局收集了加拿大西部沉積盆地的儲量,加拿大油氣土地管理司估算了邊遠地區(北部地區和海域)的儲量和已發現的資源,加拿大地質調查局估算了全國潛在的油氣資源。

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為了履行它的職責,不斷地估算潛在的油氣資源,成立了石油資源評價秘書處,該處設在卡爾加里的沉積地質和石油地質研究所中,石油資源評價秘書處發展和完善了評價方法。

1983年對全國6個主要油氣區(西加拿大沉積盆地、科迪勒拉盆地、波弗特海-馬更些三角洲、北極地區島嶼、東加拿大海域、東加拿大的古生代盆地)的石油資源再次進行了統一估算。1983年估算結果和最早1975年的估算結果相比可以看出,這六片主要地區的儲量和發現的資源減少了15%左右,其中西加拿大沉積盆地減少了40%;而全國潛在石油資源卻大幅度增加,其中以東加拿大海域和波弗特海-馬更些三角洲增加最多。

加拿大在評價國內油氣資源方面的經驗很好地說明了科學技術分析的作用,它既是形成國家政策的重要動力,也是需要制定新政策帶來的產物。後一種作用可用下列過程來加以說明:需要制定新政策——估算結果和方法不適應——發展新方法——產生新估算結果——新的估算結果被吸收到政策中——制定新政策——產生新資料——根據新資料修改估算結果——修改政策。

事實上,加拿大政府正是根據油氣資源評價結果,決定將加拿大油氣勘查重點由西加拿大盆地轉移到邊遠地區(北極地區的島嶼和東部海區),以實現能源自給的目標。

(六)鈾資源估算

加拿大早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就開始對全國的鈾儲量和資源進行估算。1974年,加拿大政府成立了鈾資源評價委員會。由加拿大礦產能源技術中心、加拿大地質調查局、能源礦山資源部(現自然資源部)鈾與核能局的一些單位組成。1975~1981年期間,能源礦山資源部(現自然資源部)每年都出版鈾資源評價委員會的加拿大鈾資源供需評價結果,1982年以後每兩年出版一次。

鈾資源評價委員會的評價過程某種程度上與油氣評價所採用的評價過程類似,不過評價方法有所不同。加拿大礦產能源技術中心根據鈾生產者提供的信息以及鈾資源評價委員會確定資源分委會經過評價調查補充的信息計算出探明資源量(確定的和推定的)。加拿大地質調查局提供已知礦床和礦區附加資源(推測的和預測的)的估算數字,以及生產礦區之外地質上有利地區的假想資源。鈾資源評價委員會經濟協調分委會則負責已知資源與國內需要和出口數量之間的平衡,並負責確定貯存多少鈾才能滿足國內反應堆的需要。

與油氣資源評價一樣,鈾資源評價也產生重要影響。加拿大的當時政策要求:①國內儲量必須能夠保證已經開動的和今後10年內計劃投產的所有反應堆的30年的需要(從1983年或反應堆運轉之日算起);②出口許可證以15年為限,這也是為了保證反應堆有30年的儲量備用。因此,連續不斷地提供鈾資源估算數字對加拿大鈾政策的管理起著重要作用。

加拿大地質調查局認識到作為鈾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需要完善的地質科學信息,在1975年與各個省政府機構合作進行了一項為期10年、花費3000萬加元的鈾踏勘計劃,該計劃主要進行航空放射性測量和河流、湖泊沉積物的地球化學調查,由於經濟原因該計劃於1979年中止。花費了1700萬加元為全國25%的地區提供了鈾的踏勘資料。這項計劃提供的地質科學資料促進了公司在加拿大各地廣泛的勘查活動,為鈾資源評價委員會的評價提供了許多必要的新資料。

從鈾資源評價我們再次可以看出,地質科學資料、資源評價和政策需要之間有著有機的聯系。

(七)北部礦產資源評價

從20世紀70年代晚期開始,加拿大地質調查局開展了加拿大北部地區的礦產資源評價。這些評價最初有兩個目的:①為聯邦政府與各個土著民族組織進行談判(土地所有權談判)而幫助評價北部地區的土地;②幫助評價擬議中的北部地區國家公園和為其他保護目的而暫時擱置起來的土地。

最初的評價是按這些特定要求進行的,但是後來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的工作負擔越來越重,於是1980年成立了由能源礦山資源部(現自然資源部)、環境部、印第安事務與北方開發部的代表組成的部際委員會,從而使這項工作正式化了。這個北部礦產和能源資源評價工作委員會負責協調進行北部礦產評價的要求。

聯邦政府提議作為北部國家公園(現在在北部地區建立了6個國家公園,另外計劃再建8~10個)而擱置起來的土地都由北部礦產和能源資源評價工作委員會進行評價。這種評價可能影響國家公園政策,因為在選擇公園土地時要考慮礦產和燃料的潛力。

F. 對石油價格的歷史與分析

石油價格的特徵與其他商品的價格非常相似,在供應短缺和過剩時,都會發生波動。石油價格循環可能延續幾年,它可能會因歐佩克與非歐佩克成員的石油供應與全球實際需求而發生改變。在整個20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里,美國石油工業通過規范化生產或價格控制,使得本國的石油價格始終處在嚴格的掌控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按照2007年通貨膨脹的美元價值,美國的井口油價平均為每桶24.98美元。在缺乏價格控制的狀態下,美國的石油價格緊隨世界油價,達到了27.00美元/桶。同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時間段內,綜合美國產石油與全球的原油價格,美國的石油價格為19.04美元/桶。這意味著在1947—2007年期間,只有大約一半的時間段內石油價格超過了19.04美元/桶。在2000年3月28日之前,歐佩克一直把石油價格調整在22~28美元/桶的區間,石油價格只是在中東戰爭或沖突時才超過24.00美元/桶。2005年,歐佩克由於限制了自己的剩餘生產能力而無力繼續操控自己的石油價格,也無力控制全球的油價波動,它再也無法回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將全球石油供給和油價玩弄於股掌之中的態勢了。對更長歷史時期的觀察結果更為相似,自1869年以來,按照2006年的美元價值,美國的石油價格在這段歷史時期內的平均價格為21.05美元/桶,而同期世界石油價格為21.66美元/桶。在這個時間段內,約50%的時間里美國和全球的石油價格都低於16.71美元/桶。如果將這漫長的歷史觀察作為一種指征,則石油工業的上游部分應該建立起自己的商業系統,以供獲利,這漫長歷史中的數據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數據表明:正常的石油價格遠低於當今的價格。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到石油禁運發生之前。從1948年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石油價格在2.50~3.00美元/桶之間波動,油價從1948年的2.50美元/桶漲到了1957年的3.00美元/桶。若以2006年的美元價值來看,就會得出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1948—1957年,石油價格波動的范圍為17~18美元/桶。顯然,20%的油價是由通貨膨脹而增加的。1958—1970年,石油價格穩定在每桶3.00美元的水準。但實際上,原油的價格從17美元/桶下降到了14美元/桶。在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因素時,對於國際石油生產者來說,1971年和1972年因為美元的疲軟而把原油價格的下降誇大了。

歐佩克於1960年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等5個發起國組織成立。在成立大會上,兩個與會代表研究了美國得克薩斯州鐵路委員會採用的限制生產來影響價格的方法。1971年底,另有6個國家加入了歐佩克:卡達、印度尼西亞、利比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爾及利亞和奈及利亞。歐佩克自成立以後,所有的成員都經歷了原油購買力持續下降的時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些石油出口國發現它們的石油需求量增加了,但是每桶原油的購買力卻下降了40%。1971年3月,供需持平了。當月,得克薩斯州鐵路委員會第一次按100%的比例進行了分配,這意味著得克薩斯州的生產者不再限制自己的石油生產能力。更為重要的是,這意味著對石油價格的控制力已從美國(得克薩斯州、俄克拉荷馬州和路易斯安那州)轉移到了歐佩克手中。換句話說,美國已不再擁有剩餘生產能力,所以就喪失了對石油價格控制的工具。在歐佩克成立的短短兩年間,就出乎意料地遇到了戰爭,它窺見了自己影響石油價格的能力。

中東供油中斷1973年石油危機的原因:歐佩克主要阿拉伯石油生產國為回應西方國家支持以色列所實行的石油出口禁令。(贖罪日戰爭——阿拉伯世界實施石油禁運)。1972年,每桶原油的價格為3美元左右。至1974年底,油價就翻了4倍,達到每桶12美元。1973年10月5日,以色列遭到埃及和敘利亞的進攻,贖罪日戰爭贖罪日戰爭,又稱齋月戰爭,即眾所周知的在1973年10月6日爆發的阿拉伯與以色列之間的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同年10月26日戰爭結束,是埃及和敘利亞率領著幾個阿拉伯國家結盟與以色列的戰爭,是埃及和敘利亞在以色列人的假日——贖罪日開打的。埃及人和敘利亞人跨過了設在戈蘭高地和西奈半島的臨時停火線,那裡曾被以色列人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佔領。爆發。美國和許多西方國家表態支持以色列。這種支持的後果就是導致多個阿拉伯石油出口國實施了針對支持以色列的石油禁運。當時阿拉伯國家把自己每天的石油產量削減了500萬桶,與此同時,其他地區的產油國的石油產量增加了100萬桶/日。1974年3月間,全球石油產量凈減少了400萬桶/日,佔到了西方世界石油需求量的7.0%。在阿拉伯世界實施石油禁運時,世人還在懷疑掌控石油價格的能力是否能從美國人手中轉移到歐佩克手上。當石油價格在6個月內飆升40%時,價格對供給短缺的敏感性就更加突顯。從1974年到1978年,全球石油價格相對平穩,在每桶12.21~13.55美元之間波動。在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時,那一時段的全球油價應該處於一個適度下降的時期。

減少當前高油價的萬能措施

未來將會有許多間接的市場擁有者(401K計劃、共同基金,甚至個人存款也是一種常規的投資方式,這一點並沒有被銀行認識到),螺旋式下降經濟的間接影響本身就可使未來的石油貶值。20世紀80年代初期,黃金與白銀所經歷的影響因素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任何投機買賣市場上的情況都一樣,投資者的能力將會對所包含供給與需求比例的未來價格望而卻步。需求量可能下降,而供給量則可能增加,1998—1999年的情況就是如此。當時,亞洲的石油市場崩潰(需求量減少),而伊拉克增產12%(增加供給/過剩)。這一時期的石油價格低至8美元/桶。未來依然是不確定的,但已知的歐佩克與其他石油生產國目前已經顯露出相當多的過剩產能。

G. 介紹下歷史上的兩次石油危機

世界石油綜合分析
全球三次石油危機
第一次危機(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阿拉伯成員國當年12月宣布收匯石油標價權,並將其擊沉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是油價猛然上漲了兩倍多,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持續三年的石油危機對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
第二次危機(1978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的政局發生劇烈變化,伊朗親美的溫和派國王巴列維下台,引發第二次石油危機。此時又爆發了兩伊戰爭,全球石油產量受到影響,從每天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隨著產量的劇減,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這種狀態持續了半年多,此次危機成為上世紀70年代末西方經濟全面衰退的一個主要原因。
第三次危機(1990年):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佔科威特以後,伊拉克遭受國際經濟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應中斷,國際油價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點。美國、英國經濟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長率在1991年跌破2%。國際能源機構啟動了緊急計劃,每天將250萬桶的儲備原油投放市場,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歐佩克也迅速增加產量,很快穩定了世界石油價格。
此外,2003年國際油價也曾暴漲過,原因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發生暴力沖突,中東局勢緊張,造成油價暴漲。幾次石油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沖擊。
——根據info.news.hc360.com 2004-06-1 整理

石油資源的分布與國際石油市場的供求關系
石油資源和水資源在國計民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是社會發展和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資源。石油、天然氣等是重要的能源資源。在現代文明社會,如果沒有了能源,一切現代物質文明也將隨之消失。冷戰結束以來,全球面臨經濟發展與能源緊缺的雙重壓力。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人口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短缺已成為世界性問題,能源安全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
世界石油資源的地區分布是不平衡的,許多國際矛盾和沖突由此引發。從石油資源來看,到2003年底全球各地區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分布為,中東地區探明儲量995.8億噸,佔全球總探明儲量的57.4%。主要集中在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曼、卡達和敘利亞等國,這些國家的儲量達849.3億噸。該地區石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30.4%。北面地區累計探明石油儲量為297.6億噸,佔世界總探明儲量的17.2%,其中,加拿大的儲量為245億噸,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在前蘇聯地區,獨聯體國家累計探明石油儲量為106億噸,佔世界總探明儲量的6.11%,其石油產量為4.9億噸,佔世界總產量的14.5%。其中俄羅斯石油產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此外,亞太地區探明石油儲量52.4億噸,佔世界總產量的1.5%;非洲地區為110億噸,佔世界總儲量的6.6%;南美地區探明石油儲量134億噸,佔世界總探明儲量的7.7%。(參見http://info.news.hc360.com 2004年6月2日。)世界石油地區消費量與石油資源擁有量存在嚴重失衡現象,而石油資源在國家發展中有具有特殊的戰略意義,因此全球圍繞油氣資源的爭奪一直非常激烈。如北美、西歐、亞太三個地區的石油探明儲量不超過世界總量的22%,而其石油消費卻佔世界石油消費總量的近80%,於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費國美國說三分之二的石油消費依賴進口,其中60%來自中東;歐盟70%的石油消費依賴進口,除了從中東進口石油外,歐盟藉助非洲許多國家曾是英法殖民地的「優勢」,在非洲石油開發中已領先一步。西方大國對石油資源和市場的控制和爭端和不斷加劇,資源戰略成為大國地緣政治經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增強危機處理能力,經歷過石油危機的西方大國先後立法、以確保石油的戰略儲備。如美國制定的《能源政策與保護法》,日本有《石油儲備法》、德國有《石油及石油製品儲備法》、法國制定的《關於工業石油儲備庫存結構的58-1106號法》,都明確規定了儲備目標和規模。政府儲備加上民間儲備,美、日、德、法的石油儲備量分別相當於本國158天、169天、117天和96點的石油消費。中國正加快戰略石油儲備的立法工作,力爭在幾年之後中國的石油儲備能夠達到180天的安全消費量。

石油與國際政治
從近幾十年來國際關系的現實可以看到,石油資源和水資源是國家間發生戰爭和沖突的主要因素,特別是謀求對石油資源的控製成為國際斗爭的焦點之一。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巴以沖突,非洲一些國家的內戰、日本阻撓中俄「安大線」石油管道項目,以及涉及中國主權的南沙群島問題等,其背後都存在著深刻的資源因素。過去半個世紀中,僅僅由水引發的沖突就達到500多起,其中20餘起演變為武裝沖突。隨著石油和水資源的日益緊缺,能源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將更加突出,以各種形式出現的全球能源爭奪戰也將愈演愈烈。
國際石油市場新動態
(摘自環球時報2004年12月29日第915期)
● 國際油價大幅上漲
2004年,國際油價一路走高,引起世界各國普遍關注。今年1月初,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價格為每桶32美元左右,而到了10月25日,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居然達到了每桶55.67美元,漲幅達73%!
原油價格居高不下,給世界經濟發展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算,油價每上漲5美元,將是全球經濟增長率下降約0.3百分點。高油價給消費者帶來了影響,是家庭能源支出增加,不得不削減其他開支。油價持續上揚還使得企業成本上升,盈利空間縮小,尤其是航空、汽車等領域的企業,日子更加難過。在居高不下的有油價面前,盡管亞洲經濟增長沒有明顯的減緩,但由此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已顯而易見,亞洲經濟潛伏著滯脹的危險。
● 尤科斯公司解體
2004年7月,俄羅斯第二大石油公司尤科斯公司拖欠稅款按進入司法程序。迄今為止,俄稅務部門要求尤科斯公司償還的稅款已超過了275億美元,該公司目前只償還了39億美元。
由於事關國際石油市場的安全和利益,如何解決尤科斯的巨額債務成了世界關注的焦點。是2月19日喜,鮮為人知的神秘買家貝加爾金融集團以2,607.5億盧布(約合93億美元)拍得尤科斯「王冠上的明珠」——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氣公司76.79%的股份,引起外界一片愕然。之後僅3天,國有的俄羅斯石油公司就被證實為尤甘斯克的真正買家。俄專家認為,由於尤科斯公司解體及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氣公司國有化,俄羅斯政府重新恢復了因蘇聯解體和國有企業民營化而喪失的對石油天然氣領域的管理能力。

世界石油市場現狀綜合分析
從石油資源的供求分布來看,「不平衡」一詞可點破其中的根本特徵。也正是由於這種不平衡,才從根本上導致了國際上各種因石油問題而產生的糾紛甚至是戰爭。
因石油問題而引起的戰爭和地區紛爭愈來愈多,如美國借口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對伊發動軍事行動,就是一個明證。
由地區紛爭與戰爭引起油價波動的幅度不斷變大。歷史上曾於2004年10月22日達到油價(輕質低硫原油)每桶55.17美元的最高點。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石油資源不斷走向枯竭,幾十年後,使用石油將成為歷史。今後國際石油市場將充滿更多的變數。
參考資料:《當代經濟與政治》 華文出版社 《環球時報》2004年 若干期

H. 世界三次大的石油技術革命是什麼

世界三次大的石油技術革命是指近代石油史上某個時期中,科學技術發生了根本性變革,使科學技術整體水平、面貌有別於前個時期。技術革命是指由重大的技術發明或改進而引起技術全局性的變革,也所謂改造世界的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一般認為,近代發生過三次石油技術革命。
第一次石油技術革命時期是20世紀20—30年代。在此之前,石油工業處於近代工業的初始階段。從此時開始進入了大發展時期。石油地質研究最顯著的變化是由地面地質轉入地下地質,由僅僅根據油氣苗、山溝河谷的露頭來確定井位,發展到在背斜構造理論指導下找油氣,由所謂「前地質時期」進入背斜理論時期。由於取心技術、測井儀器和岩樣分析手段的改進,使地質家認識地下的能力極大提高。同時石油鑽井則由初期的「概念孕育時期」進入「發展時期」。這時由於內燃機的發明,出現了大功率的鑽機,有了新型牙輪鑽頭,有了化學處理劑用來改進鑽井液和固井水泥性能,提高了鑽井、完井的質量。油田開采方面,由初期的密集鑽井、盲目濫采,開始懂得地下油藏是個統一的水動力系統,並不是井打得越多越好。這時提出了最大有效產量(MER)概念,作為衡量生產好壞的指標。採油工藝也得到發展,無桿井下泵開始應用,酸化等改造油層技術有了發展。
第二次石油技術革命時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特別是20世紀60—70年代。這個時期是所謂「石油文明」由美國迅速擴展到其他主要工業國的時期,也是後者完成能源結構以煤為主轉移到以石油為主的時期。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初,率先以石油替代煤為主要能源,大量利用了當時世界市場上廉價的石油,成為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其後,當時的聯邦德國、蘇聯和法國等先後完成了類似的能源轉移。這個時期世界石油年產量由5億噸連續翻番到10億噸、20億噸。這個時期也是石油儲量發現的黃金時期。據統計,在這階段,每年新發現的儲量約有230億桶,世界主要石油產地也是在這一時期發現的。例如世界11個儲量在10億噸以上的大油田中,有10個是在這一時期發現的;世界石油儲量l0億桶以上的油田中,有48個是在這一時期發現的。
第三次石油技術革命時期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至今。這次技術革命以信息網路技術作為主要特徵,並與生物工程、新材料應用等高新技術緊密結合,使石油科技的新概念、新理論、新工藝、新方法層出不窮。如油氣系統、盆地模擬、油藏表徵、水平井及各種分支井、高解析度地震、四維地震、處理解釋一體化、三維可視化、虛擬現實、層析成像、核磁共振測井、成像測井、油氣混相輸送、井下油水分離、油氣生產智能化、遠程生產、儀表化油田、數字油田、深海(水)作業等。

I.  世界油氣資源供給現狀及發展趨勢

近年來,迫於美國的壓力,歐佩克國家增加了石油產量,使得世界石油供應基本保持穩中有升。中東地區、東歐和獨聯體地區是世界上石油產量增長最快的地區。另外美洲地區的加拿大、巴西、墨西哥,亞太地區的澳大利亞和非洲地區的利比亞的石油產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在非歐佩克國家石油供應中占據了很重要的地位。但是非歐佩克國家的石油增產狀況不會持續太久,未來決定世界油氣供應的還是歐佩克國家。隨著人類日益重視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世界各國更加重視天然氣的開發利用,因此世界各國天然氣的產量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長,需求量也有進一步增加的趨勢。天然氣的產地主要在中東、俄羅斯和中亞地區。在未來的油氣供應地中,中東、俄羅斯、北非、中亞和美洲地區處於首要地位。

一、世界油氣資源供給現狀

1.石油產量

據統計(圖4-3),2002年全球石油產量為330213.5萬噸(估計值),比2001年的產量333733.5萬噸減少了1.05%,其中歐佩克2002年的產量為126175.0萬噸(估計值),比2001年的135170.0萬噸下降了6.65%,其中中東地區2002年產量估計值為97643.0萬噸,比上年的實際產量104285.5萬噸下降了6.37%。西半球2000年產量估計值為85572.0萬噸,比上年的實際產量85313.5萬噸增長了0.30%。東歐和前蘇聯2002年產量估計值為45692.0萬噸,比上年的實際產量42109.5萬噸增長了8.51%。亞太地區2002年的產量估計值為36884.0萬噸,比2001年的實際產量36563.5萬噸增長了0.88%。非洲地區2002年的估計產量為34087.5萬噸,比2001年的實際產量34506.5萬噸減少了1.21%。西歐地區2002年的產量為30335.0萬噸,比上年的實際產量30954.5萬噸減少了1.99%(梁剛,2003)。

圖4-32002年世界各地區石油產量(單位:萬噸)

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2002年東歐和獨聯體地區是世界上石油產量增長最快的地區。其中俄羅斯產量已由2001年的第二位變為居世界第一位,沙烏地阿拉伯由2001年的第一位變為居世界石油產量的第二位(見表4-4)。2001年俄羅斯石油產量約為3.4億噸,出口2億噸。俄羅斯石油的主要出口方向是西歐、美國及地中海沿岸國家。在歐佩克考慮是否減產、伊拉克停止石油出口時,俄羅斯總是開足馬力生產。俄羅斯增加石油出口,彌補了國際石油市場上的不足,穩定了油價。但是俄羅斯躋身於世界產油國行列之首,企圖在世界石油市場攫取更多的份額的態勢,使歐佩克處於兩難處境:繼續實行減產保價政策,會失去世界石油市場份額,不減產則難以維持其理想油價。因此,歐佩克想獨自左右油價的狀況已經成為歷史。

表4-42002年底世界前25位主要國家石油產量和剩餘探明可采儲量

續表

(據梁剛,2003)

2.天然氣產量

據統計,2002年世界天然氣總產量為24981.15億立方米,比2001年的總產量增長了0.72%。就各大區而言,美洲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氣產區,2002年底產量達9265.45億立方米,比2001年底下降了0.15%;其次是東歐和前蘇聯,2002年底的產量為7160.07億立方米,比2001年增長了1.49%。除非洲和美洲外(非洲的產量比上年同期減少4.78%,美洲的產量僅比上年減少0.15%),世界各地區的天然氣產量均比上年有所增加,反映出世界各國加快天然氣開發。從國家的角度來看,2002年底居世界天然氣產量前六位的國家是俄羅斯、美國、加拿大、英國、荷蘭和挪威。2002年世界各大區天然氣產量見圖4-4,世界前25位天然氣生產國的產量見表4-4。由於天然氣是比石油和其他能源更為清潔的能源,而且其燃燒後產生的熱量也非常高,所以其消費量和應用領域也在不斷地擴大。除發電、工業燃料、化工和民用外,也正在向交通動力方面發展,並將部分替代石油。而且天然氣是增長最快的能源,需求量有進一步增加的趨勢。

圖4-42002年世界各地區天然氣產量(單位:億立方米)

二、世界油氣資源供需發展趨勢

1.世界石油資源供需狀況和發展趨勢

(1)世界石油供應狀況

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世界石油探明可采儲量增加了十幾倍。然而從20世紀90年代初到2001年這段時間,世界石油探明可采儲量變化不大,凈增量非常小,遠遠低於每年的開采量(圖4-5)。

圖4-5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變化

(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2000)

近年來,通過採用更有效的勘探開發技術,應用提高採收率方法,越來越多的產油國的石油部門對外國投資開放,石油行業大多對其長期滿足世界需求的能力表示相當樂觀。但是隨著油氣的消費增加和石油勘探成本的增加,近年來石油的新增探明儲量的速度已不能滿足石油開采速度,石油的儲采比在逐年降低,其接替率越來越小,這說明世界石油需求的增長繼續超過其供應的增長,而且兩者之間的差距正在擴大,如果世界對石油的消費量繼續持續增長,其價格在不遠的將來可能越來越高。據HIS能源集團估算,2000年「新油氣田出探井」(NFW)的數量增加了31%,達到了826口,而新發現的石油儲量卻減少了10%,為143億桶。HIS能源集團的報告指出,1991~2000年世界年平均產油量從6850萬桶/日增加到了7360萬桶/日,而同期剩餘石油儲量卻減少了9%(從1991年的12070億桶下降到2000年的11000億桶),世界石油儲采比從48(年)降至42年。其中中東地區的石油可采儲量可以繼續開采約86年。

但是,2002年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儲量比2001年增加254.44億噸,主要是因為採用新工藝將可大幅降低生產成本而使油砂利用更具競爭力,因此加拿大石油剩餘探明儲量大幅度增長。近年來,由於安哥拉在深海及超深海區眾多的石油發現,預計該國石油產量到2007年時將躍升至200萬桶/日。隨著深海石油項目的不斷開發,預計安哥拉石油產量將由目前的90萬桶/日翻番至2007~2008年的200萬桶/日,加上最近在超深海域又獲得石油發現,到2010年安哥拉石油生產能力可超過250萬桶/日。據全球能源研究中心(CGES)研究表明,由於國際石油公司如埃克森美孚公司、BP公司、道達爾公司紛紛投資安哥拉海域深水項目,2003年安哥拉海域鑽井作業異常繁榮,也不斷有新的油氣發現。2002年底安哥拉已成為奈及利亞和利比亞之後的非洲第三大產油國,產量已超過埃及和阿爾及利亞,預計到2006年其石油產量將超過利比亞。

(2)世界石油需求狀況

BP《2003年世界能源統計評論》指出,2002年全球能源消費比上年增加2.6%,快於近10年平均1.4%的增長速度;世界石油生產能力超過需求;世界石油供應呈現出更加多樣化的趨勢。雖然有伊拉克戰爭以及委內瑞拉和奈及利亞的供應中斷,但是石油生產國依然能夠滿足消費國的需求,消費國無需動用戰略石油儲備。伊拉克戰爭期間,歐佩克利用它的近400萬桶/日的剩餘生產能力來保證市場供應。2002年全球石油需求僅比上年增加29萬桶/日,為7570萬桶/日。需求的增加主要來自中國,2002年中國的石油消費增加了5.8%(33.2萬桶/日)。全球石油供應為7390萬桶/日,比2001年減少了0.7%(41.5萬桶/日)。其中,歐佩克石油產量為2820萬桶/日,比2001年減少了6.4%(187萬桶/日)。非歐佩克石油產量比2001年增加了145萬桶/日,增加產量的國家主要有俄羅斯(增加64萬桶/日)、哈薩克(15萬桶/日)、加拿大(17萬桶/日)、安哥拉(16萬桶/日)和巴西(16萬桶/日)。在過去的3年裡,來自俄羅斯、裏海、大西洋深水盆地以及加拿大的石油產量合計已增加了330萬桶/日(增長了26.5%),到2007年還可能再增加500萬桶/日。

(3)發展趨勢

國際能源機構(IEA)在近日發布的最新的油品市場報告中,預測了2004年全球油品市場需求情況。據估計,2004年全球市場對油品的需求將增加100萬桶/天,而來自非歐佩克國家的石油供應及歐佩克國家天然氣液體產品(NGL)的增長為174萬桶/天。IEA預測,在一些經濟增長較為顯著的地區2004年油品需求增長將比較強勁。2004年美國經濟將出現較大程度的恢復,同時將帶動油品需求的快速增長,2004年美國新增油品需求將達到34萬桶/天,占據全球油品需求增長的三分之一。2001年美國石油凈進口量(包括原油和成品油)占石油總需求量的55%,預計2025年將達到68%。成品油進口量占石油進口量的比例將從2001年的15%增加到2025年的34%。在非經合組織國家中,中國對石油需求量較大,預計2005年、2010年、2015年中國需進口的原油分別為1億噸、1.3億噸和1.6億噸。

雖然IEA預測2004年全球油品市場需求的增長率將與今年相同,但這兩個數字所代表的意義是不一樣的。2003年全球油品需求增長受到了一些日常因素的影響,如日本核電站的停運使得日本的石油需求出現快速上升,美國天然氣價格的高漲使部分使用天然氣的用戶改而用石油,伊拉克戰爭使得非經合組織國家提前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等,這些異常的因素都促使2003年全球油品需求出現了較高的增長速度。IEA對2004年全球油品市場需求增長的預測建立在以下基礎之上:全球氣候恢復正常、全球經濟出現階段性恢復、較低的原油和天然氣平均價格、日本核電反應器投入運行等。因此,在剔除了2003年的幾個異常因素影響外,2004年全球油品市場需求增長從油品市場內在的運行機制來說顯得更為強勁。2004年來自非歐佩克國家石油出口的增長要比全球油品市場需求的增長多出70萬桶/天,這就要求歐佩克國家在2004年繼續削減石油產量,這將是歐佩克連續第五年對石油產量進行削減。據預測,2004年非歐佩克國家的石油產量將在今年增加111萬桶/天的基礎上繼續增加132萬桶/天,其中一些成熟的石油開采區,如北海、俄羅斯和北美將繼續通過增加鑽井數和運用新技術小幅增加石油產量,而美國的墨西哥海灣、北海、拉美和西非的深水油氣產量在2004年將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

2.世界天然氣供需狀況和發展趨勢

(1)天然氣供應狀況

2000年世界天然氣出口量比1999年增長了8.6%,達5262.7億立方米,其中管道天然氣出口量為3893.1億立方米,液化氣(以下簡稱LNG)出口量為369.6億立方米。2000年世界管道天然氣的5大出口國是俄羅斯、加拿大、挪威、荷蘭和阿爾及利亞,出口量佔世界總出口量的90.7%。俄羅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管道天然氣出口國,佔世界管道氣出口量的33.5%。5大進口國是美國、德國、義大利、法國和荷蘭,2000年其進口量佔世界總進口量的70.9%。2000年LNG出口量比1999年增長10.3%。世界5大LNG出口國是印度尼西亞、阿爾及利亞、馬來西亞、卡達和澳大利亞,其出口量佔世界總出口量的78.3%。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LNG出口國,佔世界LNG總出口量的78.3%。LNG的主要進口國是日本、韓國和法國。2002年世界天然氣總出口量為5813.4億立方米,其中管道天然氣出口量達4313.5億立方米,LNG出口量達1499.9億立方米(劉增潔,2002)。

另據上海天然氣項目籌備組提供的世界LNG供需狀況表明:截至1999年,世界LNG出口國主要有11個,天然氣的液化能力為1490億立方米/年,約11040萬噸。亞太地區4個LNG出口國分別是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和汶萊;非洲和中東地區5個LNG出口國分別是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奈及利亞、阿布扎比和卡達,其餘2個LNG出口國是美國和特立尼達-多巴哥。特立尼達-多巴哥和奈及利亞於1999年加入LNG出口國行列。1999年,特立尼達-多巴哥的大西洋LNG公司向美國和西班牙共出口了20.5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奈及利亞的LNG公司向歐洲供應了7.4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同年6月,卡達的第二個天然氣液化廠(拉斯拉凡LNG工廠)投入生產,1999年卡達共出口了81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佔世界LNG貿易量的6.5%,其他主要的LNG出口國所佔的份額分別是印尼佔31.2%,阿爾及利亞佔20.7%,馬來西亞佔16.5%。

天然氣的產地主要在中東、俄羅斯和中亞地區。在未來的油氣供應地中,中東、俄羅斯、北非、中亞和美洲地區處於首要地位,具有非常重大的地緣戰略意義。

(2)天然氣需求狀況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管道進口國。隨著經濟大發展,美國對天然氣的需求量會不斷擴大。世界上LNG進口國主要集中在亞洲、歐洲等地區的少數幾個國家。亞洲地區LNG進口國主要是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歐洲LNG的進口國主要是法國、土耳其、比利時、西班牙和義大利,另加上美國,共九個LNG進口國。世界上列在前三位的LNG進口大國分別是日本、韓國和法國。1999年的進口份額分別佔世界LNG出口總量的55.8%、14.1%和8.3%。20世紀90年代以來,韓國和中國台灣省LNG進口所佔的比例有所增加,1999年中國台灣省LNG進口比例增加到4.3%。(劉增潔,2002)

1999年,亞洲的LNG進口量比去年增加了62億立方米,達922億立方米,從而顯示出日本尤其是韓國的經濟狀況有了明顯好轉。這兩國的LNG進口量分別比去年上升4.4%和22.4%,美國的LNG進口量也幾乎比去年翻一倍,達46億立方米。盡管美國LNG的進口量有所增加,但國內總的天然氣消費中LNG所佔比例不大,預計以後十年美國LNG進口量不會有大的增加。

亞洲地區部分國家正在籌劃LNG項目。新加坡正考慮進口LNG,計劃投資5億美元建設LNG接收終端,使能源來源多樣化;泰國與阿曼簽訂了LNG購買合同,要求2003年開始供應天然氣;印度正計劃在沿海地區建設十二個LNG接收終端,把天然氣作為發電廠長期使用的燃料。盡管印度目前的化肥用氣是天然氣主要需求之一,但天然氣發電將成為天然氣消費的主要領域;中國也已決定在東南沿海地區適量引進LNG,並明確先在廣東省進行試點,LNG接收終端計劃建於珠江口海岸深圳市大鵬灣內的秤頭角鎮,分兩期建設,一期LNG進口量為300萬噸/年,兩期增加200萬噸/年,總進口規模達到500萬噸/年。

2002年全球天然氣需求增加了2.8%,美國增加了3.9%,亞太非經合組織國家增加了7%。天然氣消費的增長超過了全球一次能源消費的增長,天然氣在全球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達到24%,與煤炭相當。

(3)發展趨勢

出於環境保護的需要,各國都積極鼓勵天然氣生產和消費,為天然氣市場的擴大提供了機會。同時為應付國際油價波動頻繁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世界各國對天然氣的需求增大。據EIA等分析,世界各地區在2010年對天然氣的需求有較大增長(圖4-6)。未來天然氣主要消費國為美國、中國。

圖4-62010年世界各地區天然氣需求情況(單位:億立方英尺)

資料來源:美國能源信息管理中心(EIA)、阿瑟德里特公司(ADL)CIS:獨聯體

1)美國:根據美國能源部信息局預測,到2025年美國的天然氣需求量將增長54%,美國國內的天然氣供應將日益依靠國內新的大型天然氣建設項目。美國國內天然氣增加供應將主要依靠兩種資源:一種是非傳統儲備(緻密砂層、煤層甲烷和頁岩等),另一種是阿拉斯加管輸天然氣(供應其它48個州)。非傳統天然氣總產量將從2001年的5.4萬億立方英尺增加到2025年的9.5萬億立方英尺,同時阿拉斯加天然氣產量將從0.4萬億立方英尺增加到2.6萬億立方英尺。美國天然氣進口量將從2001年的3.6萬億立方英尺增加到2025年的7.8萬億立方英尺。

2)亞太地區:到2010年,預計全球天然氣消費量為3110億立方英尺。因中國和印度顯示出較大的天然氣市場,2010年亞太地區天然氣需求量將是1999年的兩倍以上。2000年到2010年間,預計亞太地區的天然氣需求量分別是:2000年為310億立方英尺,2005年為450億立方英尺,2010年為580億立方英尺。今後10年,在上海等地區能源需求的推動下,中國的天然氣需求量將會很大。預計2010年,中國天然氣需求量為1.25億噸油當量左右。據此預測的天然氣需求量與本國今後潛在的、可生產的天然氣產量相比還有缺口(圖4-7)。這部分的缺口,需要進口管道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彌補。

圖4-7中國的天然氣供需狀況和潛力

據產業預測、阿瑟德里特公司(ADL)等

閱讀全文

與資料分析1977年世界石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保壘理財 瀏覽:759
ec融資 瀏覽:720
花生理財預警 瀏覽:932
富養女兒理財 瀏覽:414
企業融資投資分析報告 瀏覽:116
興業期貨廈門 瀏覽:176
華夏策略回報基金凈值 瀏覽:332
錦江融資租賃 瀏覽:709
蘇州科達股票代碼 瀏覽:318
股票圖標大全 瀏覽:449
小川科技融資 瀏覽:823
國投融資渠道 瀏覽:153
星河控股股票 瀏覽:256
山東黃金電氣 瀏覽:764
網上貸款哪些平台是坑人的 瀏覽:734
6500韓幣等於多少人民幣元 瀏覽:422
股票兼職講師 瀏覽:856
期貨劉福厚 瀏覽:914
節能建材股票 瀏覽:403
股票下跌英文 瀏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