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出現過哪些感人的愛情故事
梁山泊與祝英台、望夫石、牡丹亭、西廂記.司馬相如和卓文君、陸游唐婉. 孔尚任的《桃花扇》 李香君又名李香,為秣陵教坊名妓。自幼被鴇母李麗貞收養,13歲從吳人周如松受歌,盡得其音節。她歌喉珠圓玉潤,但不輕易與人歌唱;絲竹琵琶、音律詩詞亦無一不通。李香君身材小巧玲瓏,膚理玉色,慧俊婉轉,時人譽之「香扇墜」。故聲名盛於南曲,時四方之士爭一識面為榮。 侯方域是一位風流倜儻、氣宇不凡和才氣橫溢的翩翩公子,是著名的復社領袖之一,他在明崇禎十二年來金陵後,由閹堂阮大鋮出資托楊龍友引薦而交識了香君,兩人一見傾心,以身相許。侯曾應允為被復社名士揭露和攻擊而窘困的阮大鋮排解,富於正義感的香群嚴詞叫侯公子拒絕。阮陰謀失敗後,乘機誣陷侯勾結左良玉軍作亂,慫恿鳳陽督撫馬士英殺他,侯逃到漕撫史可法處。當崇禎帝縊死煤山後,馬、阮在南京擁立福王,阮強逼香君嫁給漕撫田仰作妾,田以金三百鎰為聘禮。香君拒不從,倒地撞頭,血噴如注,連侯公子送她的定情詩扇亦濺上血,楊龍友即以其血點畫成桃花。這就是崇禎十七年發生在南京的「扇血點染桃花」的畫壇韻事。 此時正值馬、阮大捕東林黨人,侯等被捕入獄,香君也被阮選送入宮。清軍南下,南京失陷後,香君逃到棲霞山,侯方域降順了清朝。但二人相遇時,香君毅然割斷情根,遁入空門。香君後來如何?《桃花扇》里沒有續筆,只說她生前常替施主們製作寶幡。據說她生前常在棲霞山葆貞觀附近的桃花澗浣紗,死後就葬在附近的山丘上=================司馬相如與卓文君 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故事可說是家戶喻曉。司馬相如是西漢有名的辭賦家,音樂家。早年家貧,並不得志,父母雙亡後寄住在好友縣令王吉家裡。卓文君的父親卓王孫是當地的大富豪。卓如君當時僅十七歲,書上形容如君的美貌:「眉色遠望如山,臉際常若芙蓉,皮膚柔滑如脂」,更兼她善琴,文采亦非凡。本來已許配給某一皇孫,不料那皇孫短命,未待成婚便匆匆辭世,所以當時如君算是在家守寡。 卓王孫與王吉多有往來。某日,卓王孫在家晏請王吉,司馬相如也在被請之列。席間,免不了要作賦奏樂。司馬相如得知卓王孫之女如君美貌非凡,更兼文采,於是奏了一首《鳳求凰》。卓如君也久慕司馬相如之才,遂躲在簾後偷聽,琴中之求偶之意如何聽不出。兩個人互相愛慕。但受到了卓王孫的強烈阻撓,沒辦法,兩人只好私奔。後回到成都,生活窘迫,如君就把自已的頭飾當了。開了一家酒鋪,卓如君親自當壚賣酒,消息傳到其父耳中,卓王孫沒辦法,還是面子重要,只得送了一大筆錢給他們。 後來,司馬相如的子虛賦被漢武帝看到了,於是這個大才子被漢武帝召入宮中得到重用。有種流傳的說法是司馬相如飛黃騰達之後想拋棄發妻,離家五年後才給文君去信,信的內容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偏偏無"億")表示對其已無意。也有說是文君想念丈夫才寫下如下的家書帶給相如: 一別之後,兩地相思,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撰,九連環從當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般思,千般念,萬般無奈把郎怨。萬語千言說不完,百般無奈已十難,重九登高看鴻雁,八月中秋月圓人未還,七月半燒香問蒼天,六月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榴花紅似火,偏遇冷雨陣陣澆花端,四月枇杷禾般黃,我當照鏡心已亂,三月桃花隨水轉,二月風箏線又斷,郎啊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為男! 相如看到妻子的家書後,才把妻子接到了身邊。後來,司馬相如欲納妾,文君就做了一首《白頭賦》: 皚如山上雪,皎如雲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今日斗酒會,明旦溝水頭。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凄凄復凄凄,嫁娶不須啼;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竹竿何裊裊,魚尾何。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 相如看了後,羞愧難當,最終沒有納妾。從此二人白頭偕老,並成了史上不離不棄的一段佳話。 《鳳求凰》: 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 時未遇兮無所將,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艷淑女在閨房,室邇人遐毒我腸。 何緣交頸為鴛鴦,胡頡頑兮共翱翔。========================= 陸游與唐婉: 公元1144年,陸游與舅父唐仲俊之女唐婉結婚,陸母怕陸與唐沉醉於兩個人的天地中,而影響陸的登科進官,以婚後三年未有子為由,逼其與唐婉離婚。在那個母命如聖旨的年代,不從則折呀!臨別時,唐送一盆秋海棠給陸作紀念,並說這是斷腸紅,陸說該稱其為相思紅才對呀?今後我將飄流在外,此花仍由你好好養護。 十年之後,陸回到老家,偶到紹興有名的沈園去遊玩,誰曾想卻再這里遇見了昔日戀人唐婉.當唐婉走到陸游身邊的那一剎間,時光與目光都凝固了,兩人的目光膠著在一起,都感覺得恍惚迷茫,不知是夢是真,眼簾中飽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憐。 好在一陣恍惚之後,已為他人之妻的唐婉終於提起沉重的腳步,留下深深的一瞥之後走遠了,只留下了陸游在花園中怔怔發呆。 和風襲來,吹醒了沉在舊夢中的陸游,他不由地循著唐婉的身影尋而去,來到池塘邊柳樹下,遙見唐婉與趙士程正在池中水榭上進食。隱隱看見唐婉低首蹙眉,有心無心地伸出玉手紅袖,與趙士程淺斟慢飲。這一似曾相識的場景,看得陸游的心都碎了。昨日情夢,今日痴怨盡繞心頭感慨萬千,於是提筆在壁上題了千古絕唱的釵頭鳳: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 東風惡,歡情薄。 一懷愁緒,幾年離索。 錯! 錯! 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閑池閣。 山盟雖在,錦書難托。 莫!莫!莫! 第二年春天,抱著一種莫名的憧憬,唐婉再一次來到沈園,徘徊在曲徑迴廊之間,忽然瞥見陸游的題詞。反復吟誦,想起往日二人詩詞唱和的情景不由得淚流滿面心潮起伏,不知不覺中和了一首詞,題在陸游的詞後: 釵頭鳳 (唐婉)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 曉風干,淚痕殘。 欲箋心事,獨語斜闌。 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鞦韆索。 角聲寒,夜闌珊。 怕人尋問,咽淚妝歡。 瞞!瞞!瞞!
⑵ 民國四大才女是誰
宋四家: 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被稱為最能代表宋代書法成就的書家,被稱為"宋四家"。
蘇門四學士:黃庭堅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游蘇軾門,天下稱 為四學士。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作的成就,他們被稱 為「元曲四大家」。
中國古代四大才女: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兒
民國四大才女: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張愛玲
漢賦四大家:指漢代以創作大賦出名的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四人
四大才子」,一般是指明朝的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和徐禎卿,他們才思敏捷,才華橫溢,詩詞曲賦,樣樣精通,或長於繪畫,或長於書法,或長於文理,是明朝著名的書畫家、文學家。他們創作了很多著名的繪畫、書法和詩詞作品,並源淵流傳。
⑶ 文翁石室的著名校友
·卓文君:漢代才女
·郭沫若:文學家、科學家、社會活動家,原中國科學院院長
·李一氓:革命家,原中國共產黨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
·曾琦:國家主義者,中國青年黨(1949年遷往台灣)創黨主席
·周太玄:科學家
·賀麟:哲學家
·李劼人:文學家,原成都市副市長
·王光祈:音樂理論家
·何其芳:文學家(在石室教授國文)
·曹葆華:文學家(在石室教授英文)
·芶清泉: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蔭遠: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馬志明: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數學會理事長,2002年國際數學家大會組委會主席
沙國河:著名激光化學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鍾山: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
陳懋章:航空發動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翁宇慶:材料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段寧:環境科學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郭去疾:原goolge中國首席戰略官,現lightinthebox總裁
步非煙:當代武俠、奇幻作家辛曉娟。
劉笑言:著名社會活動家,電影影評家
⑷ 2011上海邦德職業技術學院的錄取分數線出來了沒
畢業學校 姓名
邦德四中 朱星宇
邦德四中 肖天
邦德四中 趙思傑
寶山職業學校 王晶
寶山職業學校 周陽
寶山職業學校 蔡神珠
寶山職業學校 楊雯麗
寶山職業學校 陳潔
寶山中學 王曹君
寶山中學 王靜雯
寶山中學 朱文婷
寶山中學 范瑜
寶山中學 吳依雯
堡鎮中學 沈怡蕾
堡鎮中學 黃露
堡鎮中學 倪佳雯
堡鎮中學 龔璐
曹楊職業技術學校 陳宏
城橋中學 仇閱成
城橋中學 周正棟
城橋中學 周陽
城橋中學 周樂宜
城橋中學 丁倪豪
城橋中學 李偉傑
儲能中學 楊宇傑
大新中學 劉張雨
東湖中學 金超
東輝外國語 唐辰
東輝外國語 張乾棟
東輝外國語 周晨
東輝外國語 胡佳瑋
東輝外國語 高文娟
豐華中學 崔融冰
風范中學 陸越
封浜中學 邵佳偉
封浜中學 王駿堯
封浜中學 陶翔峰
奉浦學校 程佳偉
奉浦學校 沈雲帆
奉賢中等專業學校 莫鴻斌
龔路中學 陸胤丞
光明中學 吳軒宇
華師大三附中 劉佩欣
建平世紀中學 嚴金浩
江蘇省興化市第一高級中學 夏立芾
江蘇省興化市第一中學 林天涵
江蘇省興化市第一中學 李一鳴
交大南洋中學 張佳婉
交大南洋中學 歐陽俊濤
交大南洋中學 周宏盛
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衛生學校 岑玉芬
金陵中學 李佩臨
金陵中學 戴麗娜
涇南中學 何青陽
景秀高中 周琴
樂清市七里港高級中學 王思涵
立達中學 黃萍
民辦當代中學 夏瑩
民辦當代中學 施夢瑤
民辦當代中學 傅詩予
民航上海中等專業學校 馬偉晨
民航上海中等專業學校 史羽佳
民航上海中等專業學校 顧思遠
民一中學 施佳楠
南湖職業技術學校 彭靜
南湖職業技術學校 毛孜青
南湖職業技術學校 嚴曉蕾
南湖職業技術學校 陸文意
南湖職業技術學校 尹妮
南湖職業技術學校 沈亦文
南匯區第一中學 邵麗
泥城中學 宋丹丹
泥城中學 朱旭晨
泥城中學 吳昊
浦光中學 庄
⑸ 作者簡介
沈復(1763年—1825),字三白,號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於長洲(今江蘇蘇州)。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隨父親到浙江紹興求學。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復隨父親恭迎聖駕。後來到蘇州從事酒業。嘉慶十三年(1808年)著《浮生六記》自傳體小說。
《浮生六記》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題,依次是《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據考證,最後兩卷系偽作,文字亦不如前。該作是自傳體小說。
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蘇聯作家。 1929年,他全身癱瘓,雙目失明。1930年,他用自己的戰斗經歷作素材,以頑強的意志開始創作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小說獲得了巨大成功,受到同時代人的真誠而熱烈的稱贊。1934年,奧斯特洛夫斯基被吸收為蘇聯作家協會會員。1935年底,蘇聯政府授予他列寧勛章,以表彰他在文學方面的創造性勞動和卓越的貢獻。1936年12月22日,由於重病復發,奧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⑹ 中國古代典型的愛情故事有哪些不講虛構傳說的,如:孔雀東南飛的劉蘭芝和焦仲卿,具體點
七夕的由來只能講傳說了,最早就是牛郎織女的故事,經過唐明皇和楊貴妃的強化,終於把七夕弄成了情人節,其實七夕應該是少女的節日,主要活動是拜月乞巧。
典型的愛情故事好像多見於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小說,找史實還真是不多,而且好多也難說是不是真正的愛情,下面幾對應該沒什麼問題:
項羽和虞姬,垓下一戰霸王別姬
漢武帝和衛子夫
司馬相如和卓文君,鳳求凰,文君當壚賣酒
唐明皇和楊貴妃,
陸游和唐婉,一曲釵頭鳳,沈園非復舊池台
李清照和趙明誠,同著金石錄
等等
⑺ 文廷式生平對他的評價
文廷式(1856?1904),字道希、芸閣,號純常子、羅霄山人等,萍鄉城花廟前(今屬安源區八一街)人。他是我國近代著名愛國詩人、詞家、學者,在甲午戰爭時期主戰反和,並積極致力於維新變法運動,是晚清政治斗爭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文廷式七歲時從塾師李禹九就學,常於正課之外自學《文選》。十歲作律詩,頗露詩人才華,後入廣州學海堂肄業。十七歲從學番禺學者陳澧門下,開始學習作詞,讀錢大昕《潛研堂集》而得史學門徑,為菊坡精舍高材生;又曾往粵秀書院聽課,閱《海國圖志》、《普法戰紀》等,漸知五大洲大勢與西歐各國富強之狀。他從小酷愛科學,博覽群書。光緒十六年(1890)中一甲第二名進士(榜眼)。有「小劉金門」(即劉鳳誥)之稱,與福山王懿榮、南通張謇、常熟曾之撰並稱「四大公車」。曾做過珍妃的老師,任過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等職,受光緒皇帝的器重。
光緒二十年(1894年)初夏,日本海軍艦隊在渤海灣襲擊中國艦艇,實行赤裸裸的侵略行徑。而慈禧太後面對國家危難,主張退讓求和。此時,文廷式不過是翰林院一個四品侍讀學士,但他不畏權貴,不避利害,聯合翰林院57人上疏,力主對日作戰,並大膽地提出停辦慈禧太後六十生日大慶,把這筆龐大的開支用作軍費。他還對慈禧的親信李鴻章等人害怕日本,賣國求榮的行為給予了抨擊,因而惹怒慈禧。由於清政府積貧積弱、腐敗無能,中日黃海一戰,北洋海軍全軍覆沒,陸軍也遭慘敗。京師震動,慈禧著慌,逼光緒派員赴日求和。文廷式持不同意見,認為如果積極抗戰,最後勝利終必在我,提出「遷都、打持久戰」的戰略思想。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4月,李鴻章赴日簽訂了賣國的《馬關條約》,消息傳回北京,朝野震驚。文廷式更是心急如焚,呼籲眾人上書力主拒約,痛心疾首地說:「辱國病民,莫此為甚」,「何以見列祖列宗於地下」。慈禧太後和李鴻章更為惱恨他。文廷式為躲避主和派的陷害,在好友的勸說下,以回籍修墓為名離開了京師。
當時,康有為等發起了「公車上書」,要求拒約、抗戰、遷都。文廷式支持康有為的變法主張,但認為個人或少數人的力量有限,應該有個團體來為變法維新大造輿論,鳴鑼開道。同年8月,文廷式返京倡導組織「強學會」,努力探索維新變法、富國強兵之道,創刊《中外紀聞》。「強學會」順乎歷史潮流,勢力越來越大。上海設強學會分會,出版《時務報》;湖南設南學會,出版《湘學新報》及《湘報》;廣西設聖學會;廣州設萬木草堂等。正當文廷式一展宏圖之際,李鴻章授意他的親家御史楊崇伊出面彈劾文廷式「遇事生風,常於松筠庵廣集同類,互相標榜,議論時政」,並奏請下旨封閉強學會。1896年2月,文廷式被「革職,永不敘用,並即行驅逐回籍,不許逗留」。
政治上的沉重打擊沒有使文廷式灰心喪氣,離京回鄉後,他走上實業救國之路,「鐵無可鑄神州錯,寒不能灰烈士心」,決心要為實現富民強國的理想不懈奮斗。同年8月回到萍鄉,他做的第一件事是集股開設「廣泰福」煤號,以供漢陽鐵廠之需。他兼任礦主,組成採煤、煉焦、運輸一條龍經營,月供煤二千噸,成為江南有數的工商綜合性大實業。廣泰福七廠十八井,是為萍鄉安源煤礦建礦的基礎。除了興辦實業以外,文廷式力主新學,倡導將書院、祠廟改設學堂,如鰲洲書院改為萍鄉學堂,凌雲、濂溪、栗江、南台等書院改為高等小學校等,使萍鄉的高等小學分布在全縣各地,萍鄉的「中學生之多,幾為各省、縣之冠」,「赴東西洋留學者時有所聞」。
光緒二十四年(1898)4月,光緒皇帝宣布維新變法。8月慈禧太後發動戊戍宮廷政變,在京大肆逮捕維新派人士,譚嗣同等六君子被殺,康、梁遠遁日本避難,光緒帝被軟禁。慈禧從案卷中發現有文廷式的來往信函與奏疏,得知罷官後仍積極參與變法運動,便下令通緝他。文廷式得到友人救助,由香港逃亡日本。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夏天,文廷式聽到八國聯軍侵華的消息,毅然放棄日本學術界給他的優厚待遇,匆匆趕回上海,參加了維新派唐才常在英租界張園召開的中國國會,並把希望寄託在自立軍起義的成功上。但在11月間,自立軍總機關被破壞,唐才常遭到秘密殺害,自立軍起義失敗。文廷式的愛國行動再一次受到沉重打擊。
光緒三十八年(1904年)8月,文廷式終因壯志難酬,抑鬱苦悶,在萍鄉城花廟前的家中與世長辭,年僅49歲。他去世後,被安葬在楊岐山普通寺後的半山腰。現在那裡還有他的墓地,不少遊人向他拜祭,敬仰他始終不渝的愛國熱忱和不畏權勢,敢於斗爭的浩然正氣。
文廷式學問淵博,撰述宏富,有《雲起軒詞鈔》、《雲起軒詩鈔》、《文道希先生遺詩》、《純常子枝語》、《補晉書藝文志》、《聞塵偶記》等著作傳世。[萍鄉台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