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資金占總資產的比重的指標可以反映貨幣資金的儲備水平。一般來說「貨幣資金」占總資產比重越高,說明本企業的資金儲備率越高,經營風險越小,償債能力也越強。這個貨幣資金包括:庫存現金、銀行存款、匯票、信用卡存款等。
如占總資產比重較低,則說明企業的資金鏈有一定風險,且償債能力也越弱。但貨幣資金也有其兩重性。如貨幣資金過多也說明企業資金利用率不高,勢必影響其盈利能力。
因此認為貨幣資金占總資產的比重為15%—25%之間比較合理。當然對於穩健的投資者來說,貨幣資金占總資產比重高一些還是可以關注的。現將貨幣資金的使用方法做一總結。
首先分析貨幣資金占總資產比重是否在合理的15%-25%之間,過低則有一定資金壓力,過高則盈利能力有保守趨向,同時應觀察其與去年增減情況與凈資產比重情況與同行業平均值情況。
(1)公司現金儲備率低的分析擴展閱讀:
貨幣資金是指可以立即投入流通,用以購買商品或勞務或用以償還債務的交換媒介物。在流動資產中,貨幣資金的流動性最強,並且是唯一能夠直接轉化為其他任何資產形態的流動性資產,也是唯一能代表企業現實購買力水平的資產。為了確保生產經營活動的正常進行,企業必須擁有一定數量的貨幣資金,以便購買材料、交納稅金、發放工資、支付利息及股利或進行投資等。企業所擁有的貨幣資金量是分析判斷企業償債能力與支付能力的重要指標。
貨幣資金一般包括現金、銀行存款或其他金融機構的活期存款以及本票和匯票存款等可以立即支付使用的交換媒介物。凡是不能立即支付使用的(如銀行凍結存款等),均不能視為貨幣資金。不同形式的貨幣資金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和管理內容,貨幣資金有哪些核算科目呢?為了適應貨幣資金管理的需要,一般設置「現金」、「銀行存款」和「其他貨幣資金」等科目。其中,「現金」科目用以核算企業的庫存現金,但不包括企業內部周轉使用的備用金。「銀行存款」科目用以核算企業存入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的各種存款,但不包括企業的外埠存款、銀行本票存款和銀行匯票存款等。「其他貨幣資金」科目用以核算企業的外埠存款、銀行匯票存款、銀行本票存款和在途貨幣資金等。
為了總括反映企業貨幣資金的基本情況,資產負債表上一般只列示「貨幣資金」項目,不再按貨幣資金的各組成項目單獨列示。
❷ 現金周轉率下降說明什麼
現金周轉率下降說明應收賬款增加,固定資產增加
現金周轉率=主營業務收入/現金平均余額
較高的現金周轉率意味著企業對現金的利用效率較好,但並不說明這一比率越高越好。
企業的現金周轉率是否恰當,現金持有量是否合理,
應當充分考慮企業的行業性質和業務性質,
最基本的方法是在流動性與社會平均報酬率之間進行權衡。
舉例分析
例根據A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A公司的現金周轉次數計算見下表。
現金周轉次數計算表單位:萬元
項目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主營業務收入 527672 693673 750796
現金平均余額 68233 72729 89511
現金周轉率 7.3 9.54 8.39
註:2000年現金平均余額76 740萬元。
從表中可以看出,該公司2003年現金周轉率較2002年有所下降,其原因是主營業務收入的增長幅度低於平均流動資產的增長幅度引起的,表明現金資產利用效率較2002年有所降低。另外,從表中還可以看出,該公司的現金平均余額相對較大,影響了現金周轉水平。對此,應當進一步結合行業性質和平均水平進行分析。
❸ 公司現金比率為1%,這么低的比率有可能存在嗎,原因是什麼呢
現金比例1%確實是有一點的阿,是可能存在的。那麼這一塊兒的情況是說明你一個現金回收不是特別的好。原因的話就是你負責太高,可用的現金太少。
❹ 怎樣進行現金比率分析
現金比率是指一定時期內企業現金類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值,作為衡量企業實時償還流動負債的能力。現金類資產指現金、銀行存款及短期股權投資等。其計算公式為: 現金比率=貨幣資金(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流動負債 現金比率是最嚴格、最穩健的短期償債能力衡量指標,它反映企業隨時還債的能力。現金比率過低,說明企業即期以現金償付債務存在困難;現金比率高,表示企業可立即用於償付債務的現金類資產越多,償還即期債務的能力較強。 對財務發生困難的企業,特別是發現企業的應收帳款和存貨的變現能力存在問題的情況下,計算現金比率就更具有實際意義。它能更真實、更准確地反映了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對於經營活動具有高度投機性和風險性、存貨和應收帳款停留的時間比較長的行業,對現金比率進行分析非常重要。 對現金比率分析時必須考慮現金方面的限制,現金比率不應過高。現金比率過高,表明企業通過負債方式所籌集的流動資金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企業失去投資獲利的機會越大,所以並不鼓勵企業保留更多的現金類資產。 (1)同業比較 同業比較,指將企業反映短期償債能力的指標、數據和財務報表在同行業之間進行比較。企業在選擇比較對象時,可以選擇同行業先進水平、同行業平均水平或主要競爭對手的相應項目進行比較。這種比較可以反映企業在同行業的相對水平和競爭能力。如果本企業的許多指標都在同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就說明企業有較強的競爭能力。企業在進行同行業比較分析時應注意兩點:一是確定同類企業,二是確定行業標准。同類企業一般情況下可以按以下兩個標准:一是看最終產品是否相同,相同則為同類企業。同類企業具有相似的秤經營特點,其生產設備、加工工藝、資產構成、資本結構、價格水平 等都具有可比性。二是看生產結構是否相同。這里的生產結構主要是指企業的原材料、生產技術或生產方式。生產結構相同的企業,即使最終產品不同,也可認為是同類企業。另外,如果本企業為多元化經營的企業、企業生產多種產品,存在多種生產結構,為了進行同業分析,可以將企業內各個組成部分按最終產品或生產結構劃分,分別與同行業企業相比較。 (2)歷史比較 歷史比較,是對企業相關指標的本期實際值與歷史各期實際值所進行的比較。對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進行歷史比較,有利於企業吸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發現問題,及時改善企業的償債能力。 短期償債能力的歷史比較分析採用的比較標准,是過去某一野戰的短期償債能力的實際指標值,這種比較分析對評價企業自身償債能力是很有益的。歷史比較分析最突出的優點是具有較強的可比性,還可以觀察企業償債能力的變動趨勢。其缺點是歷史指標只能代表過去的實際水平,不能代表未來的合理水平,而且在經營環境變動後,也會減弱歷史比較的可比性。 預算比較分析指對企業指標的歷史實際值與預算值所進行的比較分析。預算比較分析採用的比較標準是反映企業償債能力的預算標准。預算標準是企業根據自身經營條件和經營善而制定的目標。可見,歷史比較傾向於與過去的比較,而預算比較則傾向於與未來目標的比較,並且這種比較對評價企業自身償債能力是很有益的。由於預算標准根據企業自身經營條件、經營善和經營目標制定,符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同時,預算標准在制定時,全面考慮了企業的歷史水平和行業標准,具有較強的可比性。
❺ 營運資金風險的企業營運資金不足的主要原因
一般情況下,企業營運資金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種:
(一)現金周轉速度減慢
現金循環周期的變化會直接影響所需營運資金的數額。如果因為種種原因,企業現金周轉速度有所減慢,那麼企業對營運資金的需求量將增加。這時,如果企業沒有足夠的現金儲備或借款額度,就無法增加資金投入,企業原有的營運資金就會因現金周轉速度的減慢而無法滿足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需要, 營運資金將出現一定額度的缺口。
現金周期速度減慢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是存貨增加。由於企業產品銷售不暢,導致產品積壓,庫存增加,存貨周轉期延長。
二是收款延遲。因為客戶的原因,企業應收賬款沒有按照約定的期限回收,導致收款延遲,應收賬款周轉期相應延長。
三是付款提前。因為供應商或企業內部管理的原因,提前償還了供應商的貨款,導致企業應付賬款周轉期減少。
(二)銷售規模擴大
當一個企業迅速擴張時,銷售規模擴大可能會產生更多的盈利,但仍會面臨營運資金不足的問題,因為它需要為不斷擴大的業務籌集營運資金。如果一個企業以超過其財務資源允許的業務量進行經營,將可能會導致過度交易,從而造成企業營運資金不足。
(三)營運資金被佔用
營運資金不足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來自企業內部,很多企業並沒有將企業的營運資金用在日常的生產經營中,而是將其用於對外投資或購置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長期資產。而對外投資或購置長期資產項目都不可能在短期內形成收益,使現金流入存在長期滯後的現象,從而造成企業營運資金不足。
而營運資金的減少則要求企業的現金循環周期相應縮短,但縮短後的現金周轉期無法保證在未來具有可持續性,並很可能催化破壞企業的經營效率,對企業經營最終產生不利影響。
❻ 如何分析公司現金狀況
你好!分析現金狀況,那肯定需要現金流量表了。
一、分析企業投資回報率。有關指標是:(一)現金回收額(或剩餘現金流量)。計算公式為: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償付利息支付的現金。該指標相當於凈利潤指標,可用絕對數考核。分析時,應注意經營活動現金流量中是否有其他不正常的現金流入和流出。如果是企業集團或總公司對所屬公司進行考核,可根據實際收到的現金進行考核。如:現金回收額=收到的現金股利或分得的利潤+收到的管理費用+收到的折舊+收到的資產使用費和場地使用費。(二)現金回收率。計算公式為:現金回收額/投入資金或全部資金。現金回收額除以投入資金,相當於投資報酬率,如除以全部資金,則相當於資金報酬率。二、分析企業短期償債能力。分析企業短期償債能力主要是看企業的實際現金與流動負債的比率。即:期末現金和現金等價物余額/流動負債。由於流動負債的還款到期日不一致,這一比率一般在0.5至1之間。三、分析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存在的問題。(一)分析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是否正常。在正常情況下,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財務費用+本期折舊+無形資產遞延資產攤銷+待攤費用攤銷。計算結果如為負數,表明該企業為虧損企業,經營的現金收入不能抵補有關支出。(二)分析現金購銷比率是否正常。現金購銷比率=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銷售商品出售勞務收到的現金。在一般情況下,這一比率應接近於商品銷售成本率。如果購銷比率不正常,可能有兩種情況:購進了呆滯積壓商品;經營業務萎縮。兩種情況都會對企業產生不利影響。(三)分析營業現金回籠率是否正常。營業現金回籠率=本期銷售商品出售勞務收回的現金/本期營業收入*100%.此項比率一般應在100%左右,如果低於95%,說明銷售工作不正常;如果低於90%,說明可能存在比較嚴重的虛盈實虧。(四)支付給職工的現金比率是否正常。支付給職工的現金比率=用於職工的各項現金支出/銷售商品出售勞務收回的現金。這一比率可以與企業過去的情況比較,也可以與同行業的情況比較,如比率過大,可能是人力資源有浪費,勞動效率下降,或者由於分配政策失控,職工收益分配的比例過大;如比率過小,反映職工的收益偏低。四、分析企業固定付現費用的支付能力。固定付現費用支付能力比率=(經營活動現金注入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支付?稅金的現金)/各項固定付現費用。這一比率如小於1,說明經營資金日益減少,企業將面臨生存危機。可能存在的問題是:經營萎縮,收入減少;資產負債率高,利息過大;投資失控,造成固定支出膨脹;企業富餘人員過多,有關支出過大。五、分析企業資金來源比例和再投資能力。(一)企業自有資金來源=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吸收權益性投資收到的現金+投資收回的現金分配股利或利潤支付的現金支付利息付出的現金。(二)借入資金來源=發行債券收到的現金+各種借款收到的現金。(三)借入資金來源比率=借入資金來源/(自有資金來源+借入資金來源)*100%.(四)自有投資資金來源比率=自有投資資金來源/投資活動現金流出*100%.自有資金來源比率,反映企業當年投資活動的現金流出中,有多少是自有的資金來源。在一般情況下,企業當年自有投資資金來源在50%以上,投資者和債權人會認為比較安全。
❼ 企業貨幣資金的持有量過高或過低會對企業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唯有獲利才有生存的價值和發展的可能,而企業能否獲利,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現金流轉狀況和現金流量管理水平。這是因為,企業的一切生產經營活動都可以看作是從一定數額的貨幣資金投入開始,經過生產活動轉化為商品,經過銷售活動再以一定數額的貨幣資金流回企業的過程,且該過程完全可以用現金流這樣一根鏈條加以描述;也就是說,只有現金流才能夠將企業的資金籌集、使用、收回及分配過程,以及企業內部與之對應的供應、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包括的一切生產要素,如技術、產品、勞動,乃至物流配置的全過程抽象出來,並反映得清清楚楚。現金是流動性最強、盈利性最弱的資產。企業應合理確定現金持有量。企業最佳現金持有量的確定主要有現金周轉模式、因素分析法、成本分析模式、存貨模式、隨機模式等方法。
關鍵詞:企業;現金;持有量;確定方法
目 錄
摘要
1引言
2現金管理的目標
2.1 現金的基本理論
2.2 現金的交易動機
2.3 企業持有現金的成本
2.3.1 現金的機會成本
2.3.2 現金的轉換成本
2.3.3 現金的短缺成本
2.4企業持有現金的意義
3現金管理的內容
3.1 現金流量預測
3.2 現金收支管理
3.3 現金投資管理
4最佳現金持有量理論
4.1存貨模型(Baumol Model)
4.2 米勒一奧爾模型(隨機模型)
4.3控制區域模式
4.4成本分析模式
4.5現金周期模式
5 最佳現金持有量的確定
5.1 現多周轉模式
5.2 因素分析法
5.3 成本分析模式
5.4 存貨模式
5.5 隨機模式
6 結論
參考文獻:
1引言
現金持有量是現金管理的重要內容,確定適當的現金持有量是企業必須關注的重要課題。持有過多或過少的現金對企業都是不利的。這是因為,一方面,企業經營的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得價值增值,只有企業將現金用於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並投入生產,才能創造出價值增值,保留現金本身並不是企業的目的,擁有過多的現金會造成機會成本上升。另一方面,企業因缺乏必要的現金,不能應付業務開支所需,就會使企業蒙受損失或為此付出代價。可見,現金持有量對企業的運營與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現金管理的目標
2.1 現金的基本理論
現金是指在生產過程中暫時停留在貨幣形態的資金,包括現金和現金等價物。根據財政部《企業會計准則一現金流量表》的定義,現金指企業庫存現金以及可以隨時用於支付的存款,現金等價物指企業持有的期限短、流動性強、易於轉換為已知金額現金、價值變動風險很小的投資。
現金是變現能力最強的資產,具有最直接的購買和償付能力,可以用來滿足生產經營開支的各種需求和償還負債本息、履行納稅義務。企業持有現金的原因就是在於現金的完全流動性對經營活動所帶來的便利,持有現金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交易動機。
2.2 現金的交易動機
現金的交易動機即企業在正常生產經營中應保持一定的現金即時支付能力,用於滿足企業的正常性收支活動。現金的支出包括購買原材料、支付工資、償還債務及利息、繳納稅款、支付現金股利等。現金的收入來源於企業經營過程中的銷售、資產出售和新的融資活動。由於現金的流入和現金的流出不可能完全同步,所以持有一定數額的現金是必不可少的。同時,市場行情的瞬息萬變和其他各種不可抗的因素,使企業往往難以對未來現金收支做出精確的估計和預測,企業還應保持緊急情況下所需的現金補償能力。通常情況下,企業滿足交易動機所需持有的現金余額主要取決於企業現金流的活動規律、企業對風險的承受能力、企業短期融資能力和企業對自身現金流量預測的信賴程度。另外,企業為滿足未來某一特定要求或為償付銀行為企業提供的服務而維持最低存款余額等原因也會持有現金。
2.3 企業持有現金的成本
現金屬於盈利能力較低的資產,企業持有現金的成本包括三個方面:機會成本、轉換成本和短缺成本。
2.3.1現金的機會成本
現金的機會成本是指企業因保留一定現金余額而增加的管理費用和再投資收益。企業保留現金,必須對現金進行必要的管理,發生管理費用,這部分費用屬於固定成本性質,在一定范圍內與持有現金的金額無關。再投資收益是企業不能使用該現金進行有價證券投資所產生的機會成本,屬於變動成本,取決於現金持有量和再投資預期收益率。
2.3.2現金的轉換成本
現金的轉換成本是指企業用現金購入有價證券或轉讓有價證券換取現金付出的交易費用,即現金與有價證券之間相互轉換的成本,如委託買賣傭金、委託手續費、證券過戶費、實物交割手續費等。現金轉換成本中包括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固定成本是指委託手續費、傭金等與交易金額相關的費用,在現金或有價證券金額既定的情況下,無論轉換次數如何變動,所需支付的委託成交金額相同,由此產生的交易費用也應該相同。變動成本是指證券過戶、固定性交易費等與交易次數有關的費用,其成本與證券轉換次數呈線形關系。所以,在現金需求相同的前提下,現金持有量越少,進行證券變現次數越多,現金的轉換成本越高,反之亦然。
2.3.3現金的短缺成本
現金的短缺成本是指在現金持有量不足而又無法及時通過有價證券變現加以補充時,由於支付能力不足而給企業帶來的損失,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例如不能按期支付工資、材料費用等。現金的短缺成本隨現金持有量的增加而下降,隨現金持有量的減少而上升,即與現金持有量負相關。在一般情況下,企業的現金是可以短缺的,即便是在緊急的必需的情況下,企業也可以通過較高成本的籌資或使用實物資產滿足支付要求。
2.4企業持有現金的意義
企業持有現金,取得了現金流動性所帶來的便利,但不利之處在於企業損失了本可以投資入其他有價證券而應獲取的超額收益。如果企業持有現金流動性所帶來的價值正好等於其持有現金所付出的成本,那麼此時的現金余額為最佳現金持有量。當企業再增加一個單位的現金持有,現金流動性所帶來的價值低於所需付出的成本,從而使現金總效率下降;當企業降低一個單位的現金持有,現金流動性所帶來的價值仍高於所付出的成本,現金的使用效率未能實現最大化。
所以,現金管理的目標是在保證企業正常開展經營活動的情況下,對現金的流動性及其所產生的成本進行權衡和評估,獲取最佳的現金持有量。最佳現金持有量的標准通常為持有現金的總成本的最低。具體而言,現金管理的目標可以分解為許多具體內容,如保障企業正常經營、增加現金的可預測性,為閑置資金進行有效增值,為不可預見現金支出提供融資安排等。
3現金管理的內容
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進行現金管理,應首先考慮現金管理與企業戰略的適應性,根據企業戰略制定現金管理的具體原則,尋求各種可能的現金管理策略,對企業現金的流量、結構、流速、效率等方面內容進行綜合分析,構建企業內外現金管理體系,在現金流量預測、現金收支管理和現金投資管理等方面進行決策和資源配置,並最終確定企業的最佳現金持有量。同時,企業以既定最佳現金持有量為目標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又涉及到對現金收支、投資的控制以及對企業戰略的信息反饋。
3.1 現金流量預測
現金流量預測是指企業對生產經營中每個時期的現金流入、現金流出、凈現金流量以及企業現金余額的變動金額和期間做出預測。目的在於幫助企業判斷什麼時候需要多少現金,需要多長時間,是否存在可實現的現金來源,從而滿足流動性需求。企業現金流量預測的准確性受到預測期間長短、預測所採用的假設以及企業財務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響。現金流量預測是企業進行現金管理的基礎,是確定最佳現金持有量的前提條件。
3.2 現金收支管理
現金收支管理包括現金回收管理和現金支出管理。現金回收管理指企業如何盡快回收應收帳款,加強現金浮游量管理(企業帳面上現金余額與銀行帳戶上所示存款余額的差額),加快現金周轉,提高現金效率。常見的方法包括郵政信箱法、銀行業務集中法等。現金支出管理指企業在合理的前提下,盡可能延緩資金劃出時間,增加企業對現金價值佔有的時間。常見的方法包括合理利用浮游量、推遲支付應付款、採用匯票或其他金融工具以及改進工資支付等。
3.3 現金投資管理
現金投資管理主要指企業對利用生產經營過程中因季節性、周期性、計劃性支出等原因沉澱在內部的閑置資金進行投資,以提高現金收益水平的活動。通常企業根據自己的現金流運動規律,將閑置資金投資於流動性較高、風險較低、交易期限較短的金融工具,例如國債、可轉讓大額存單、可轉換債券等。企業投資管理還應包括短期融資管理,即在企業現金余額不足支付,有價證券轉換成本高於融資成本時,利用短期融資來滿足交易需求。
4最佳現金持有量理論
最佳現金持有量是指企業一定期間內,持有現金的總成本最低時所對應的現金持有量。多年來,財務管理學者、經濟學家提出了許多如何確定最佳現金持有量的模型和方法,依據不同的假設條件,從不同角度對最佳現金持有量進行測算,以下介紹存貨模型、隨機模型、成本分析模型等常見的一些理論。
4.1存貨模型(Baumol Model)
威廉·鮑摩爾在1952年第一次將機會成本和交易成本結合在一起,提出了存貨分析模式。鮑摩爾模型把持有的有價證券和貨幣資金的庫存聯系起來,分析持有現金的機會成本和現金轉換的固定成本,以求得二者成本之和最低時的現金余額為最佳現金持有量。鮑摩爾模型假設:
(1)企業一定時期內貨幣現金支出和收入的變化是周期性均衡發展的,比較穩定、波動小,其現金余額定期由最低時的零到最高時的Q變化,其平均現金余額為Q/2。
(2)現金余額趨於零時,企業都能依靠出售有價證券或借款來補充庫存現金需要。
(3)有價證券變現的不確定性很小,有價證券的利率及每次固定性交易費用可以獲悉。
不管是保留現金或出售有價證券都要付出一定代價。保留現金意味著放棄了由有價證券帶來利息的機會,出售和購進有價證券又意味著要花費證券交易的成本。保持現金余額越多,損失的機會成本越大,而證券交易買賣的次數越少,買賣交易的成本則越低。
鮑摩爾模型是一種簡單、直觀的確定最佳現金持有量的模型,但其最大的不足在於假設現金量是離散、確定的,其局限性如下:
(1)該模型假設企業現金支出率不變,但實際中,企業未來的現金流入流出受到其生產經營規模變化、季節性生產及采購中信用政策等因素影響,不可能始終保持穩定並按照預定的速度發生。
(2)該模型假設計劃期內未發生現金收入。事實上,絕大多數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每一個工作日既發生現金流入也發生現金流出。
(3)未考慮安全現金庫存。企業為了降低現金短缺或耗盡的可能性,並不是將現金都用於有價證券投資,往往擁有一個安全現金庫存。
(4)模型中的交易成本僅指與交易次數相關的手續費、過戶費等固定費用,而不包括與交易量相關的稅金、傭金等。
4.2 米勒一奧爾模型(隨機模型)
莫頓·米勒和丹尼爾·奧爾創建了一種能處理每日隨機變化的現金流入和現金流出的確定最佳現金持有量的模型。在該模型中,現金流入和現金流出都予以了考慮,並假設日凈現金流量服從正態分布,其期望值為零,每日的凈現金流量可以等於其期望值,也可以高於或低於其期望值。
米勒—奧爾模型的基本原理如圖1所示。圖中H為現金控制上限,L為現金控制下限,Z為最佳現金持有量。企業的現金余額在上下限之間隨機波動,當現金量處於L與H之間時,不發生交易。當現金余額升至H時,則企業購入H-Z的有價證券,此時現金降至Z。當現金余額降至L時,企業就需出售Z-H的有價證券,使現金回升到Z。
圖1:米勒—奧爾模型
與鮑摩爾模型一樣,米勒—奧爾模型也依賴於交易成本與機會成本。其中每次現金與有價證券之間轉換的交易成本固定,交易次數是一個隨機函數,取決於每日的現金凈流量。持有現金的機會成本為有價證券的日收益率。
假設給定企業的L,運用鮑摩爾模型就可以求解出最佳現金持有量Z和上限H,期望總成本等於期望交易成本和期望機會成本之和,求期望總成本最小時的Z和H的值為:
公式中,F為每次轉換有價證券的固定成本,K為有價證券利息率,σ為每日凈現金流量波動的標准差,一般通過企業經營活動歷史資料進行測算,L為現金控制下限,反映企業所願意承受的現金短缺風險程度,與企業現金最低安全邊際有關。
米勒—奧爾模型說明了最佳現金持有量與交易成本正相關,而與機會成本負相關。同時最佳現金持有量和平均現金余額都與現金流量隨機函數正相關,這也就是現金流量不確定性高的企業保持較大平均現金余額的原因。
4.3控制區域模式
控制區域認為合理地最佳現金持有量模式是在企業不發生財務危機的前提下,使現金總成本達到最低的現金控制區域。確定企業最佳現金持有量就是根據現金有關成本構成,分析預測企業所允許的最大現金短缺量和現金成本,使企業在不發生財務危機的前提下,達到持有現金總成本最低。
4.4成本分析模式
成本分析模式是根據現金有關成本,分析預測其總成本最低時現金持有量的一種方法,如圖2所示。
成本分析模式只考慮因持有一定量現金而產生的機會成本、短缺成本和管理成本,而不考慮轉換成本。機會成本是現金佔用的代價,即放棄投資的成本,一般可用企業預期投資報酬率來表示。現金持有量越大,機會成本越高。管理成本是指企業為保管現金而發生的管理費用,如管理人員的工資、安全措施費等,它一般是固定的,不隨現金持有量的多少而變動。短缺成本指企業因缺乏必要的現金,不能應付業務開支所需,而使企業蒙受的損失或為此付出代價,短缺成本隨現金持有量的增加而下降。上述三種成本之和最小的現金持有量,就是最佳持有量。
在實際工作中運作成本分析模式,最佳持有量的計算比較簡單。首先計算各種現金持有方案的機會成本、管理成本和短缺成本的總和,再從中選出總成本最低的現金持有量,即為求得的最佳現金持有量。
圖2:成本分析模式
4.5現金周期模式
現金周轉模式主要是根據企業經營歷史數據來預測一個完整的現金周轉期,從而確定企業最佳現金持有量。用現金周轉模式確定企業最佳現金持有量簡單明了,容易計算。但此方法是假設原材料采購與產品銷售產生的現金流量在數量上一致,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在一定時期內穩定地進行,即現金需要和供應不存在不確定的因素。如果以上假設條件不能滿足,則求出的現金持有量將發生偏差。利用現金周轉模式確定最佳現金持有量,包括三個步驟。
(1)計算現金周轉期:現金周轉期是指從用現金購買原材料開始到產成品銷售收回現金的時間,即現金周轉期二存貨周轉期十應收帳款周轉期一應付帳款周轉期。
(2)計算現金周轉率:現金周轉率=預測期天數/現金周轉期。
(3)計算最佳現金持有量:最佳現金持有量=預測期需要量/現金周轉率
❽ 資金短缺的企業常見的資金短缺原因分析
無資金時間價值觀念,不注重對現金流量的分析。企業撥付所屬資金無償使用,流動資金佔用過多,固定資產利用率低,材料采購多多益善,產品不適銷對路,資金周轉緩慢。分析投資項目,對不同時間的收支同等看待。在經營活動、籌資活動、投資活動的現金流量是企業實際可運作的現金流量,它是企業籌資、用資的關鍵,但企業很少對現金流入、流出進行預測,因而造成大量的鬍子工程和投產後因無流動資金而停產的項目,或流動資金不足,不能維持正常生產經營活動,使企業陷入困境。
缺乏資金控制制度。由於缺乏對資金循環過程的控制,導致資金比例失調,或儲備資金過多,或半成品、成品過多,或產品不適銷對路,或超過市場需求量;也不能及時根據資金控制過程中反饋的市場產品供求、價格、質量及售後服務不到位等信息去及時更新產品、進行相應價格調整,去加大市場營銷力度、改進產品質量、提高售後服務水平;不注意防範資金被人為侵吞、流失。總之,不能及時傳遞資金控制過程中反饋的信息,易生產和流通脫節,措施滯後。 首先是缺乏科學的成本費用定額,使企業編制的資金支出預算對成本費用的考核和生產經營中的一切重大決策沒有依據,導致資金預算支出高估冒算,資金佔用過多。加之生產經營和市場營銷中存在重大決策失誤,造成巨大浪費。
其次是管理者沒有充分意識到成本費用指標在降低資金消耗方面的作用,不注意進行成本費用的控制。最後是企業不採用新技術,不改進工藝流程,不搞好勞動組織,材料浪費,能耗高。 沒有合理確定分配規模和分配方式,以使企業利益最大。企業積累資金少,影響企業發展。分配現金股利過多,影響債權人的利益。投資者預期報酬沒有實現,企業聲譽下降,進一步影響企業以後資金的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