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曾母盆地西部典型構造沉降史研究
白志琳高紅芳王後金郭依群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廣州,510760)
第一作者簡介:白志琳,女,1954年生,1979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物探專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地質礦產調查所所長,長期從事海洋地質調查與研究工作。
摘要南沙海域新生代發生的多次構造運動既是盆地形成的主要原因,也是控制局部構造形成和發育的主要成因。本文以南沙海域曾母盆地典型構造為研究目標,分析了局部構造的沉降-剝蝕史,進一步了解了前陸盆地局部構造沉降的特點,以及在區域動力場背景上局部構造的演化特徵。在研究中採用構造高點和相鄰凹陷模擬井的單井沉降史對比的方法,分析了局部構造在沉降過程中的各階段主導因素。
關鍵詞曾母盆地典型構造沉積埋藏史構造沉降史沉積剝蝕史
1前言
曾母盆地位於南海南部的南沙海域,其主體坐落在巽他大陸架,部分向北延伸到陸坡區,是南沙海域規模最大的新生代沉積盆地。曾母盆地是一個被走滑斷裂復雜化的周緣剪切—前陸疊置型盆地,其構造應力場復雜多變。特殊的構造背景與沉積環境,導致了盆地的局部構造十分發育(圖1)。椐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曾母盆地的局部構造多與斷層相伴生,形態、規模以及分布規律與斷層密切相關,斷層對局部構造的形成和發育起到促進或制約的作用。
不同成因的盆地所發育的局部構造應具有不同的特徵,尤其是在地質演化過程中,在不同時期,不同應力場作用下形成的構造均凸現了各種各樣的特徵或特點。曾母盆地是典型的前陸疊合盆地,而南樂23構造、陽明9構造和南屏8構造是位於在盆地不同部位的局部構造。本文擬重點分析三個典型構造的地質演化史,以剖析前陸盆地構造的演化特點。
2典型構造特徵
2.1陽明9構造
陽明9構造位於盆地南部的塔陶壘塹上,是一個典型的斷鼻構造。該構造形態較簡單,構造的發育受一條生長斷層控制(圖2),該斷層規模較大,在上新世—第四紀仍有微弱活動。上升盤地層可見牽引現象,下降盤的上始新統—漸新統呈半背斜形態,往上構造幅度逐漸變小。在平面上該構造呈NW向展布,地層上傾方向被斷層封閉。僅T3、T4和T5反射界面有圈閉顯示,各層圈閉只有一個高點,垂向上基本疊合。
圖1曾母盆地構造區劃和局部構造分布圖
Fig.1The tectonic subdivis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local structure in Zengmu Basin
圖2陽明9構造剖面圖
Fig.2The seismic cross-section of YangMing9local structure
2.2南樂23構造
南樂23構造位於康西坳陷西部,是一個被斷層復雜化的披覆背斜構造。地震剖面(圖3)顯示該構造整體呈寬緩的背斜形態,軸面近於直立,核部沉積較薄,由核部向兩翼地層逐漸加厚,傾角變緩。構造主體發育兩組傾向相背的正斷層,這些斷層形成於中中新世,大多在晚中新世停止活動。斷裂活動使構造幅度進一步加大,並且由於兩側斷層活動強度的差異,導致背斜兩翼不對稱。構造頂部發育一生物礁體,呈丘狀反射,底部反射清楚。該構造沿NW向展布,在五個反射界面均形成圈閉,從下往上,圈閉面積呈逐漸減少的趨勢。在平面上各層圈閉形成1~2個高點,垂向上疊合較好,顯示了繼承性發育的特點。該構造發育於基岩隆起上,其形成與沉積壓實作用有關。後雖被斷層改造,但構造未遭破壞,形態較完整。
圖3南樂23構造剖面圖
Fig.3The seismic cross-section of NanLe23local structure
2.3南屏8構造
南屏8構造位於康西坳陷中部,是一個被斷層復雜化的斷背斜構造。
地震剖面(圖4)顯示構造部位的不同時期、不同傾向以及不同活動強度的斷層非常發育,地層被多條傾向相背的正斷層夾持,褶皺隆起明顯。斷層的活動大致分為三期:漸新世、晚中新世和上新世—第四紀。早期的斷裂活動奠定了斷塊構造的雛形,早-中新世時地層在應力作用下褶皺變形,呈背斜形態,晚中新世斷層的活動促使構造進一步發育,構造幅度顯著增加,上新世—第四紀斷裂活動強度減弱,對構造無明顯影響。該構造呈NW向展布,各反射界面均有圈閉顯示。除T2、
圖4南屏8構造剖面圖
Fig.4The seismic cross-section of NanPing8local structure
3構造沉降史
構造沉降是由於地殼自身動力產生的主動沉降過程。非構造沉降是指沉積負荷、古水深及海平面升降等因素引起的沉降。南海發生的多次區域性沉降、抬升構造活動既是形成盆地也是控制局部構造形成和發育的主要成因,在本次的研究中採用通過構造高點和相鄰凹陷模擬井的單井沉降史對比,以基底面為基準,研究構造部位沉降量的變化,以該部位的地層埋藏史、構造沉降史和沉降速率變化規律,分析構造在沉降過程中的各階段主導因素。
3.1陽明9構造(圖5)
位於盆地南部的構造帶上,構造高點和相鄰凹陷單井模擬沉降史分析結果表明該構造經歷了三個沉降階段。
3.1.1晚始新世—漸新世
成盆初期階段,構造部位的沉積厚度約600km,該時期的總沉降速率為25m/Ma,構造沉降速率佔50%,是構造與非構造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構造區南部相鄰凹陷的沉積厚度達3.2km,總沉降速率為180m/Ma,構造沉降速率為80m/Ma,以沉積負載作用為主,非構造因素的影響較大。
3.1.2早中新世—中中新世
這是構造沉降最快也是地層最為發育的階段。構造部位披覆沉積約3km,早中新世地層厚約0.9km,中中新世地層厚1.5km,該時期的最大沉降速率由上階段25m/Ma急劇加大到160~220m/Ma,構造沉降速率隨著總沉降速率的變化而增大到80~90m/Ma。造成大幅度沉降的原因是綜合因素共同所致。相鄰凹陷早中新世沉積厚約3.1km,中中新世沉積厚約2.3km。在該時期出現小幅度升降活動,最大沉降速率由180m/Ma急劇增大至450m/Ma,之後略有減小,為420m/Ma,其中構造沉降速率由80m/Ma加大為160m/Ma,隨之減小為130m/Ma,該時期以非構造因素為主。
圖5曾母盆地陽明9構造單井沉降史圖(ZM320)
Fig.5The subsidence history of YangMing9local structure in Zengmu Basin(zm320)
3.1.3晚中新世—第四紀
晚中新世構造部位最大沉降速率由前階段220m/Ma銳減至60m/Ma,之後隨著區域沉降開始,再次加大沉降速率達100m/Ma,構造沉降速率由20m/Ma增加到60m/Ma,表明構造因素影響逐漸加大。相鄰凹陷在這一階段沉積量小,沉降速率低,構造因素影響較小,呈穩定狀態。
陽明9構造是基岩古隆起上形成的構造。構造區在初期和晚期隨區域沉降活動而相應沉降,漸新世—中中新世是該構造劇烈沉降的階段。引起沉降的主要動力是每個時期都具有一定厚度的沉積負荷,加之各時期區域構造運動產生的動力。構造區的早期沉降作用主要發生在南部地區,沉降幅度相對較小。晚期在北部地區發生的沉降活動強度明顯大於南部地區,且構造南部的相對抬升也表明了曾母盆地的沉降中心由南部逐漸轉向北部。
3.2南樂23構造(圖6)
位於曾母盆地西北部,構造高點和相鄰坳陷的沉降史反映兩處經歷了不同的沉降過程,總體活動趨勢也可分為三個階段。
3.2.1晚始新世—早中新世
該時期基底以上的地層為穩定沉積,各時期地層的埋藏曲線顯示持續穩定,總沉降速率穩定在100~150m/Ma,其中構造沉降速率基本穩定在50m/Ma上下,非構造因素的變化影響總的沉降作用。相鄰坳陷的地層埋藏史持續穩定,總沉降速率由25m/Ma逐漸增加到480m/Ma,其中構造沉降速率穩定在120~140m/Ma之間,總沉降量為8km,構造沉降量為3.6km,構造動力因素較小,沉積負載作用影響較大。
3.2.2中中新世—晚中新世
圖6曾母盆地南樂23構造單井沉降史圖(ZM200)
Fig.6The subsidence history of NanLe23local structure in Zengmu Basin(zm200)
該階段埋藏史曲線變化不大,構造部位總沉降量3.8km,構造沉降量為1.8km,總沉降速率由前期150m/Ma減到30m/Ma,構造影響小於沉積負載。相鄰坳陷的埋藏史曲線變化穩定,總沉降量為10km,構造沉降量4km,總沉降速率加大為320m/Ma,構造沉降速率為100m/Ma,這個時期的主要動力因素還是以沉積負載作用為主。
3.2.3晚中新世—第四紀
該時期的構造部位進入快速沉積階段,總的沉降速率達到460m/Ma,構造沉降速率為180m/Ma,總沉降量達到6.2km,其中構造沉降量為2.8km,該階段的沉降動力以沉積負荷為主。相鄰凹陷的總沉降速率此時也達到460m/Ma,構造沉降速率為160m/Ma,總沉降量達12.8km,構造沉降量為4.5km。
該構造的沉降史表明在曾母盆地西北部的沉降過程具有以下的規律。
構造區經歷了早、晚兩個較長時間的沉降階段。早期的沉降階段時間長,沉降穩定;晚期的沉降階段時期短,沉降快速。兩個沉降階段之間曾經歷一次沉降間斷或隆升剝蝕階段。影響該構造沉降的主要動力是沉積負載和全球海平面變化等綜合因素,構造動力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貢獻,相對沉積因素的影響較小。古水深的影響甚微。構造高點與相鄰坳陷的沉降活動強度不等,但動力因素以及變化規律相似,表明在同一個應力場作用下的效果,只是因異地而有所差別。在兩次沉降之間發生構造部位總沉降速率急劇減小,表明當時該部位大幅度抬升,是局部構造的主要形成期。
3.3南屏8構造(圖7)
位於曾母盆地康西坳陷中部的正向構造帶上,是典型的凹間隆構造。構造高點及南北相鄰兩個凹陷的沉降史曲線的總趨勢均呈均衡沉降,各時期地層穩定發育。沉降歷史也存在階段性,且不同部位有所不同,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圖7曾母盆地南屏8構造單井沉降史圖(ZM272)
Fig.7The subsidence history of NanPing8local structure in Zengmu Basin(zm272)
3.3.1晚始新世—漸新世
沉降史曲線表明該時期構造高點及相鄰凹陷沉降穩定,高點處的總沉降速率為170m/Ma,凹陷的總沉降速率為240m/Ma。其中高點和凹陷的構造沉降量、構造速率均為總沉降量和總沉降速率的一半,說明構造區在成盆初期的區域應力場作用下整體逐漸沉降。
3.3.2早中新世—晚中新世
早中新世初,構造高點總沉降量由3km增加到7km,構造沉隆量由1.6km增加到3km。總沉降速率在早中新世期間達到300m/Ma,到晚中新世逐漸降低至210m/Ma,構造沉降速率由110m/Ma降為60m/Ma。該階段的特點是沉積速率相對提高、沉降速率降低。
構造以北的凹陷以最大沉降速率為460m/Ma持續沉降到中中新世,隨之減小為300m/Ma。其中構造沉降速率由160m/Ma逐漸減小至80m/Ma,總沉降量達到3~10km,構造沉降量為2~4km。構造以南的凹陷在中中新世沉降速率達到600m/Ma,至上新世降為280m/Ma,構造沉降速率由180m/Ma降為100m/Ma,總沉降量由4km增加到12.5km,構造沉降量由2km加大至4.8km。
3.3.3上新世一第四紀
構造區發生沉降,最大沉降速率達340m/Ma,其中構造沉降速率為120m/Ma,總沉降量為9km,構造沉降量為3.5km。南凹的沉降速率持續不變,北凹也發生了大幅度沉降活動,最大沉降速率由350m/Ma增大為740m/Ma,構造沉降速率240m/Ma。最大沉降量達14km,其中構造沉降量為5km。
南屏8構造發育在曾母盆地的沉積中心部位——康西坳陷,形成初期與相鄰凹陷均為均衡沉降。漸新世—晚中新世期間,康西坳陷整體下沉,成為曾母盆地的沉降沉積中心,構造高點部位最大沉降量達到7km,構造以南的相鄰凹陷最大沉降量12.5km,以北的凹陷最大沉降量10km。該時期在構造周圍發生不均衡沉降活動,南部成為該時期的沉降沉積中心。上新世一第四紀期間,隨著區域性整體沉降,盆地沉降中心向北遷移,北部凹陷大幅度沉降,成為新的沉降沉積中心。構造高點部位也隨之發生較大幅度的沉降活動。構造的南凹均速緩慢沉降,在沉積壓實作用下逐漸呈抬升之勢。在三個沉降階段中,早期是構造因素與沉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中晚期引起沉降的原因主要是沉積負荷和全球海平面變化以及其他因素的綜合作用。在沉降全過程中,古水深影響不明顯。
4沉積剝蝕史
沉積與剝蝕過程是沉積盆地分析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石油地質勘探首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它決定生、儲、蓋層在空間上的分布,決定勘探對象的含油氣遠景。很多地質工作者為解決這一問題作了多方面的努力,主要方法有:地層對比法、沉積速率法、測井曲線法、成熟度剖面法、密度法、波動分析法等。
圖8地層橫剖面對比求剝蝕厚度
Fig.8The profile of calculating erosion thickness by contrast method
南沙海域的地質構造演化歷史復雜,大量的地球物理資料反映了各沉積盆地在發育發展的過程中,都經歷了多次的抬升和沉降,存在著普遍的地層被不同程度剝蝕的現象,尤其在局部構造頂部,各種不整合接觸關系即是構造被抬升、剝蝕、夷平的痕跡。但隆升與剝蝕量分析是古構造恢復的難點,盡管恢復的方法很多,由於資料欠缺未能滿足研究需要,僅分析了構造經歷的剝蝕期次,利用自然延伸(相當於地層趨勢法)法對構造高點的剝蝕量進行粗略的估算(圖8)。
分析重點構造沉降曲線和平衡剖面提供的信息,認為在這幾個主要盆地范圍內發生過三期規模較大的隆升-剝蝕或沉積間斷過程,期間的各盆地局部構造被剝蝕的程度和時間有所不同。
第一期次:漸新世期間(T4),是由於南海中央海盆海底擴張引起的一次區域性抬升。曾母盆地在經歷第一次區域隆升時,發育在西部斜坡一帶的局部構造受到影響隨之隆升,而發育在中部的局部構造沒有明顯反映。
第二期次:中中新世末(T3),是由於南沙海域在該時期構造運動十分活躍,區域應力場的性質和作用方向的轉換,引起了在區域均衡沉降背景下發生的隆升剝蝕過程。曾母盆地中部的局部構造在此期間發生了隆升和剝蝕(或沉積間斷)過程,西部的構造也遭受了剝蝕。
第三期次:晚中新世末(T2),是在張性應力場的控制下,強烈的差異沉降作用引起局部的擠壓和隆升而導致的剝蝕,也有一些構造區因為長期處在高部位而繼續接受剝蝕,或者是因為長期隆起而形成了沉積間斷。這個時期盆地的大部分局部構造都被侵蝕,只是剝蝕量比前兩期明顯減小。
綜合各個部位重點構造沉降史的活動規律,局部構造遭受剝蝕的時序從西往東逐漸變新,這與區域上構造運動的活動期次相符合。從地層變形和構造頂部被削蝕的程度,認為第二期次是在南沙海域東南部一帶影響最大、剝蝕量最大的一次隆升-剝蝕期。
5典型構造沉降特點
曾母盆地具有早期周緣前陸性質和後期走滑性質,是疊合的復合型盆地。前陸盆地的沉降曲線特徵往往是初始斜率平緩,顯示沉降速率較慢,而後斜率陡然增大,表明沉降速率急劇增加,隨著距離造山帶越遠,下沉幅度越小,沉降中心和邊緣尖滅體向克拉通方向遷移。因為前陸盆地為構造負荷引起的撓曲沉降,其沉降曲線主體為迅速下沉。局部構造的沉降曲線反映了這種特徵,而且體現了由於構造沖斷作用的多次性,常以斜率較大和相對較小的兩段式交替的形式出現。前陸盆地的埋藏史曲線一般呈上凹型,每個上凸點代表了一次沉降階段的開始,也表明沉降速率由此開始加速。
分布在盆地不同部位的局部構造的沉降史曲線均具有典型的前陸盆地沉降特徵,且沉降規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曾母盆地局部構造埋藏史曲線在23.3Ma和5.2Ma出現兩個特徵明顯上凸點:早/晚漸新世的分界面(T4)、中中新世/上新世的分界面(T2),表明局部構造與盆地共同經歷的兩次區域性的沉降變形階段。在10.4Ma,即中中新世/晚中新世的分界面(T3)出現特徵不太明顯的下凸點,表明在該時期隨著盆地的隆升,經歷了一個沉積間斷期。在大的沉降階段期間出現不太明顯的凹凸變化反映了局部沉降活動的變化。
晚始新世—早漸新世時,盆地內的各構造部位沉降緩慢,沉降速率與沉積速率大致相等,與成盆初期前陸坳陷沉降階段的特點相符。從晚漸新世開始,直至中中新世,盆地出現了不均衡沉降,分布在不同部位的局部構造以不同的沉降速率開始活動,表現為南部發育的局部構造在這個階段快速沉降,沉降速率大於沉積速率。西北部的構造保持原有的速率持續沉降,沉降速率與沉積速率大致相等。中部的構造在此期間出現了短時期的沉降—抬升過程。晚中新世末至上新世初,由於廷賈斷裂再次走滑活動引起盆地的差異沉降,盆地沉積中心迅速北移,從而導致了南部的構造部位急劇抬升,西北部和中部的構造經短期抬升之後快速沉降、沉降幅度增大。此時,西北部的構造部位沉降速率和沉積速率相等,而南部和中部的構造部位沉降速率均大於沉積速率,這是盆地的沉降中心和沉積中心向克拉通方向遷移的過程中直接加劇的沉降速率,形成局部構造在南部不斷抬升、北部快速下降、西部相對均衡沉降的沉降格局。
主要參考文獻及資料
陳玲等.1997.南沙海域曾母盆地西部綜合地球物理區域普查報告.地礦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第二海洋地質調查大隊(內部資料)
龔銘等.2001.南沙海域構造特徵與盆地演化.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吳進民等.1994.中國南海西南部大氣田勘探方向研究.地礦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研究所(內部資料)
吳奇之等.1997.中國油氣盆地構造演化與油氣聚集.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The Study of Subsiding History of Local Structures in the West of Zengmu Basin,South China Sea
Bai Zhilin,Gao Hongfang,Wang Houjin,Guo Yiqun
(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510760)
Abstract:There are several construct movements at the southern part of South China Sea that are the main reason of basin formation and Local Structures forming and developing.The studying goal of this article is keystone local structures in the west of Zengmu Basin.The writers analyze the history of subsiding-erosion about local structures,find out the subsiding characteristic of local structures on foreland basins,and realize their evolution feature.Contrast method of subsiding history of single well at the top of local structures and adjoining depression is adapted to research the subsiding dominant factors of each stage at the course of studying.
Key Words:Zengmu BasinTypical StructuresSubsiding-burial historyStructural Subsiding historySubsiding-erosion history
『貳』 消除趨勢波動分析法的擴展和改進的DFA
(1)A-DFA(非對稱消除趨勢波動分析)
時間序列的DFA分析主要是探討序列的長程相關性,但不能完全展現出徑流波動過程中詳細的內在規律,有一定的局限性。A-DFA被提出,引入了兩個新的標度指數hq+和hq-,分別表徵時間序列中正的波動趨勢和負的波動趨勢,來分析序列的波動特性。
(2)2MF-DFA(多重分形消除趨勢波動分析)
『叄』 如何正確把握趨勢
交易場上流傳有這樣一句話「與趨勢為伴」,無可厚非,這幾乎已成了交易者們的至理名言。做交易之前,你首先要確定整體的趨勢方向,趨勢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它能為你明確未來的交易方向。
「隨波逐流」在趨勢交易中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在承認市場有效性的前提下,要盡量緊跟市場的步伐。但如何判斷趨勢交易的開始和結束,這個問題從金融市場開始延續至今,盡管有各種各樣判斷方法,但市場沒有走完,無論誰對於市場的看法也僅僅是預測。匯查查總結了6種判斷趨勢的方法。
在判斷是否年內高點和低點的問題,如在接近高點的位置或者在次高點的位置時,為了驗證是否正確,可以選擇小倉位不斷試倉。
以判斷年內低點為例,如果日線圖、周線圖、月線圖這三個大周期圖都呈現一樣的走勢,也就是說它們發生了共振現象,那麼其信號質量非常高。
K 線分析方法首先要看陽燭和陰燭的數量,其次是它們的大小。在周線圖和日線圖中,如果陽燭占據壓倒性優勢,結合其他參考因素,基本可以判斷趨勢向上。
當K 線與 MACD 指標的背離,如果K 線屢創新高,動能柱不僅沒有創新高且還不斷出現萎縮,這說明上漲動能不斷出現萎縮,購買意願非常低。再結合當時的基本面情況,大致可以判斷行情不久後會到頂。
任何一個金融運行標都有它的運行時間規律,無論是牛市還是熊市,正常情況下某一個貨幣從低點運行到高點大致要花費大半年,那麼大半年後會逐步向年內低點運行。所以在判斷年內高低點的時候一定要考慮時間因素。
當今金融市場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市場,它們之間存在著很強的聯動效應,做跨市場分析要選取它們之間有很強聯動性的產品。
波動率分析方法就是波動指標對市場風險所作出反應的指標。當發現風險指標在年內大幅下跌,開始步入一個穩定周期的時候,人們更願意購買美元這樣的產品,拋售原油、商品和貨幣這樣高風險資產。
『肆』 消除趨勢波動分析法的介紹
全稱:Detrended Fluctuation Analysis,DFA,DFA是1994年由Peng等基於DNA機理提出的標度指數計算方法,用於分析時間序列的長程相關性。
DFA 方法的一個優點是它可以有效地濾去序列中的各階趨勢成分, 能檢測含有雜訊且疊加有多項式趨勢信號的長程相關, 適合非平穩時間序列的長程冪律相關分析。
『伍』 消除趨勢波動分析法的Hurst指數的相關性
(1)當0.5<h<1時,說明時間序列具有長程相關性,呈現出趨勢不斷增強的狀態,即在某一時間回段是遞增答(遞減)趨勢,下一個時間段也會是遞增(遞減)趨勢,且h越接近於1,相關性越強。
(2)當h=0.5時,說明時間序列不相關,是一個獨立的隨機過程,即當前狀態不會影響將來狀態。
(3)當0<h<0.5時,說明徑流時間序列只存在負的相關性,呈現反持久性的狀態,即時間序列在某一個時間段是遞增(遞減)的趨勢,則在下一個時間段是遞減(遞增)的趨勢。
由DFA計算電價時間序列時,得到Hurst指數h=0.966,即0.5<h<1,說明該時間序列具有明顯的長程相關性,具有長程冪律關系,是典型的分形時間序列。
所以,電價序列的變化不完全是一個隨機過程, 過去序列的特性將影響到現在和未來序列特性的變化 存在著記憶效應, 即電價未來變化趨勢與其歷史變化趨勢成正相關, 指數越大, 這種正相關越強。
『陸』 外匯波浪分析是什麼
外匯波浪分析是一種基於埃利奧特波理論的技術分析方法。今天,這是最流行的方式預測外匯狀況,無論是外匯新手交易員或專業人士。此外,波動分析被認為是貨幣市場技術分析的基礎。
『柒』 關於人民幣匯率波動性分析的計量分析有哪些方法
匯率波動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國際收支狀況。在間接標價法下:當一國對外經常項目收支處於順差時,在外匯市場上則表現為外匯(幣)的供應大於需求,因而本國貨幣匯率上升,外國貨幣匯率下降;反之,當一國國際支出大於收入時,該國即出現國際收支逆差,在外匯市場上則表示為外匯(幣)的供應小於需求,因而本國貨幣匯率下降,外國貨幣匯率上升。(二)、通貨膨脹率的差異。當一國出現通貨膨脹時,其商品成本加大,出口商品以外幣表示的價格必然上漲,該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就會削弱,引起出口減少,同時提高外國商品在本國市場上的競爭力,造成進口增加,從而改變經常賬戶收支。此外,通貨膨脹率差異還會通過影響人們對匯率的預期,作用於資本與金融賬戶收支。反之,相對通貨膨脹率較低的國家其貨幣匯率則會趨於升值。(三)、利率差異。當一國的利率水平高於其他國家時,表示使用本國貨幣資金的成本上升,由此外匯市場上本國貨幣的供應相對減少;另一方面也表示放棄使用資金的收益上升,國際短期資本由此趨利而入,外匯市場上外匯供應相對增加。本、外幣資金供求的變化導致本國貨幣匯率的上升。反之,當一國利率水平低於其他國家時,外匯市場上本、外幣資金供求的變化則會降低本國貨幣的匯率。(四)、財政、貨幣政策。一般來說,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造成的巨額財政收支逆差和通貨膨脹,會使本國貨幣對外貶值;緊縮性的財政、貨幣政策會減少財政支出,穩定通貨,而使本國貨幣對外升值。(五)、匯率預期。對匯率的心理預期正日益成為影響短期匯率變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心理因素只有在一定的市場條件下才會產生並起作用。(六)、外匯投機力量。投機者如果預期某種貨幣將升值,就會大量購進該種貨幣,從而造成該種貨幣匯價的上升;反之,投機者若預期某種貨幣將貶值,就會大量拋售該種貨幣,從而造成該種貨幣匯價的即刻下跌。投機因素是外匯市場匯價短期波動的重要力量。(七)、政府的市場干預(八)、經濟增長率。一般來講,高經濟增長率在短期內不利於本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的行市,但從長期看,卻有力支持著本幣的強勁勢頭。(九)、宏觀經濟政策。各國宏觀經濟政策對匯率的影響主要反映在各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松與緊的搭配上。
『捌』 excel表裡怎麼做出波動分析圖
excel表裡怎麼做出波動分析圖的解決方法如下:
1、打開要處理的excel文檔,
2、對數據進行處理,將數據做內成表容格形式,
3、選中所有數據,
4、點擊菜單欄中的插入,插入折線圖
5、這時就會顯示你需要的圖表。
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對參數進行調整。
『玖』 消除趨勢波動分析法的DFA基本原理
(1) 對於序列x(t), 計算其累積離差y(t)
首先濾去了時間序列的平均值。由於循環或者波動成分對於一般的時間序列的可能存在, 那麼一個時間序列可能有隨機成分, 把序列的這些成分過濾掉則會有很大的幫助。
(2)序列重構
對y(t)分別進行等長分割,以長度s將序列分割成m個不重疊的區間,其中m=[n/s](取整數);由於序列長度並不總是增量s的整數倍, 因此, 序列尾端有時會出現小部分的數據信息未能被利用。為了充分利用數據,對序列的顛倒順序進行同樣的操作,共得到個等長度的區間 。
(3) 對每個區間v,用最小二乘法分別對每個區間所包含的S個數據進行一階線性擬合。
(4) 計算每個區間濾去趨勢後的均方差( 此處將順序和逆序分別公式進行計算)。
(5)對所有等長度區間求均值並開方, 計算得到DFA 波動函數。
(6) 如果徑流時間序列{x(t)}長程冪律相關,則F (s)與s滿足冪律關系。
在雙對數坐標(ln(s),ln(F(s)))中的散點圖,用最小二乘法對數據點進行擬合,其中直線部分的斜率,即Hurst指數。
『拾』 巨匯ggfx:外匯趨勢交易技巧 外匯交易技巧有哪些
第一種:波動規律分析法
雖說外匯市場變幻莫測,但是總的來說,外匯市場行情的波動還是有規律的,比如往往後市行情的變化規律和之前行情的變化規律是相同的,只要找准其中的波動規律,投資者就能以此進行外匯走勢的分析和預測,進而作出有效准確的交易決策。值得一提的是,巨匯ggfx提供穩定性與時效性最強的國際版MT4交易軟體,投資者可以在電腦上也可以在手機上操作,隨時獲取最新的外匯市場信息,隨時秒速捕捉點位下單交易。
第二種:基本面分析法
基本面分析比較適合預測外匯中長期的走勢,以基本面分析來預測貨幣的中長期走勢,很多使用基本面分析法的投資者者認為貨幣的強弱反映該國經濟狀況的好壞,其強弱雖然可能受到其他非經濟因素的干擾而有暫時的波動,或者產生與經濟體質相反的走勢,但就長期來看,它的價位最終也會回歸到與經濟狀況相稱的位置。
第三種:技術分析法
技術分析法通常在外匯短線或者超短線走勢的預測方面能夠發揮很大的作用。外匯技術分析的技術指標有很多,常見的如RSI、MACD、移動平均線等等,投資者可以利用這些技術指標來對後市外匯走勢進行分析判斷。目前巨匯ggfx的帶單分析師們每天都會做免費的分析講解直播,對於投資者分析能力的提高也是非常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