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上海有哪些社區論壇
上海灘網www.6665.com上的發帖用戶都是狗雜種。
Ⅱ 上海最有影響力的論壇是哪個
上海的國際性活動會議很多,但是個人認為亞太經合組織的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應該是在上海開過最大的論壇性活動,世博會影響力是不如亞太經合組織那個的,雖然世博會歷史悠久,展出效果肉眼可見,但是國外只是報道的多,真正有影響的效果很少,相反亞太經合組織的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是全球政治經濟的風向標,更有影響力。望採納
Ⅲ 法治論壇是c刊嗎
法治論壇是c刊。
2021年5月,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發布了最新版《中文社會科學引文(CSSCI)來源集刊目錄(2021-2022)》,廣州市委政法委主辦、廣州市法學會主編的《法治論壇》入選。
這是《法治論壇》自2017年1月首次成功入選南京大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集刊目錄後,在2021年經嚴格復評後再次入選。
《法治論壇》秉承「繁榮法學研究,服務法治建設」的辦刊宗旨,聚焦中國社會的法治問題,檢視法治缺失與沖突,破解法治進程中的熱點難點問題,為法治建設貢獻智力。
《法治論壇》在全國200多家新華書店上架銷售,曾經名列中國法制出版社法律類圖書暢銷榜第二。機構用戶達3498個,國內發行與傳播范圍涵蓋592所高校和103家公共圖書館。
Ⅳ 吳丹紅的學術成果
《法律與權利》(參編),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年1月版,承擔6萬字;
《證人制度研究》(合著,第一作者),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6月版,承擔30萬字;
《刑事司法大趨勢》(合著),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年1月版,承擔8萬字;
《證據法學研究》(合著,研究生教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簡明證據法學》(合著,本科生教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版。《英國刑事司法程序》(合譯),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版,承擔12萬字;
《新世紀的證據法》,獨譯,載《訴訟法學研究》第11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年版;
《娃娃屋謀殺案》,獨譯,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年11月版;
《人民法院統一證據規定司法解釋建議稿及論證》,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版;
《特免權制度研究》,(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比較檢察制度研究》(合著),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年6月版;
《中國刑事名案程序與證據問題研究》,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法律的側面》,對外經貿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版。
《證據法學》,(十一五規劃教材,合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2009年9月版。
《證據法學》,(參編,孫維萍主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辦理死刑案件證據規定與非法證據排除規定的釋義和適用》,參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版。
《刑事證據新規定釋義》,參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
《刑法與刑事程序》(第八版),合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即將出版。 《新刑訴法對刑事審判方式的改革》,《贛南審判》1998年第4期,0.5萬字;
《再探控權論——行政法理論基礎的反思》(獲院論文大賽二等獎),《盾鳴》1998年第5期,0.5萬字;
《電子商務的法律問題初探》(獲「華為杯」電子商務徵文三等獎),載《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學報》第20卷1期,0.6萬字;
《為陪審制度辯護》(該文獲校論文大賽一等獎),《青年法學》2000年秋季號,0.7萬字;
《舉證時限的理論思考與立法構想》,載《南京師大學報》(CSSCI索引)2001年第3期,1.2萬字;
《美國規制誘惑偵查的法理評介》,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0.7萬字;
《被告人認罪案件程序簡化改革芻議》,《人民法院報》2001年7月21日第3版,0.4萬字;
《論誘惑偵查》,載《法商研究》(CSSCI索引)2001年第4期,1.3萬字;
《共犯口供證明力淺論》,載《人民檢察》(核心)2001年第8期,0.5萬字;
《透視證人拒證權的價值理念》,載《律師世界》2001年第9期,0.5萬字;
《論共犯口供的證明力》,載《中國刑事法雜志》(CSSCI索引)2001年第5期,0.6萬字;
《證人證言的形式問題反思--以庭審改革為切入點》,載《湘潭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
《刑事訴訟證人拒證原因探析》,載《證據學論壇》(核心)第三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1版,0.6萬字;
《誘惑偵查初探》,載《公安大學學報》(核心)2001年第6期,人大書報復印中心《法學文摘卡》2002年第1期轉載,0.6萬字;
《「零口供」與沉默權》,《檢察新時代》2002年第2期;
《品格證據規則研究》,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1.9萬字;
《證人資格問題重述》,載《中國刑事法雜志》(CSSCI索引)2002年第5期,0.7萬字;
《兒童作證問題之研討》,載《政法論叢》(核心)2003年第1期,0.8萬字;
《論英美法上的意見證據》,載《律師世界》2003年第3期,0.7萬字;
《證人權利保障論綱》,載《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3年第1期,1.6萬字;
《證人保護制度探析》,載《華東政法學院學報》(CSSCI索引)2003年第3期,0.8萬字;
《「陷阱取證」的法律思考》,載《證據學論壇》(核心)第六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年版;《律師文摘》2004年第1期全文轉載,1.9萬字;
《我國鑒定人出庭作證制度探析》,載《中國司法鑒定》2003年第2期,0.9萬字;
《一體化下的歐盟司法制度》,《人民法院報》2003年5月26日B2版;
《證人作證的實現方式》,《山東大學法律評論》第1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1.5萬字;
《刑訊逼供案的舉證責任》,載《法律適用》(核心)2003年第7期,0.9萬字;
《英美恢復性司法述評》,載《中國監獄法學刊》(核心)2003年第6期,0.7萬字;
《刑事普通程序簡易審中的證據問題》,載《證據學論壇》(核心)第七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版,0.8萬字;
《證人制度的實證分析》,載《證據學論壇》(核心)第七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版,1.1萬字;
《傳聞證據規則研究》,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1.9萬字;
《實現正義的另一種進程》載《訴訟法論叢》第九卷(權威),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恢復性司法論壇》2005年卷(群眾出版社2005年版)全文轉載,1.9萬字;
《證人補償制度研究》,載《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CSSCI索引)2004年第3期,1.1萬字;
《證人制度的經濟學分析》,載《證據學論壇》(核心)第八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版,2.2萬字;
《歐美恢復性司法典型案例評價》,載《判解研究》(核心)2004年第2期,0.9萬字;
《證人制度改革縱橫談》,載《證據學論壇》(核心)第九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年版,0.8萬字;
《歐盟檢察發展趨勢與中國檢察制度改革》,載《人民檢察》(核心)2005年第2期,0.7萬字;
《特免權的中國命運》,載《證據學論壇》(核心)第十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年版,1.7萬字;
《法治視野下的卧底偵查》,載《法治論叢》2005年的4期,1.2萬字;
《角色、情境與社會容忍——法社會學視野下的刑訊逼供》,載《中外法學》(CSSCI索引)2006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6年第9期全文轉載,3.3萬字;
《面對中國的證據法學》,載《政法論壇》(CSSCI索引)2006年第2期,2.2萬字;
《刑事訴訟中的律師保密義務》,載《刑事法評論》(核心)第18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3.2萬字;
《司法場景中的證人作證》,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核心)2006年第11期全文轉載,1.2萬字;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實證研究——以法院處理刑訊逼供為例》,載《現代法學》(CSSCI索引)2006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7年第1期全文轉載,1.4萬字;
《證據法學研究的迷思——在西方樣本與中國現實之間》,載《政法論壇》(CSSCI索引)2006年第6期,0.7萬字;
《證據法的批判與建構》,載《環球法律評論》(CSSCI索引)2006年第6期,1.8萬字;
《中國式陪審的省察》,載《法商研究》(CSSCI索引)2007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7年第9期全文轉載,1.5萬字;
《傳聞法則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載《台灣本土法學雜志》第94期(2007年5月);
《舉報人法律保護的實證研究》,載《法治論壇》2007年第3期;
《證據法學的啟蒙》,載《證據科學》2007年(第15卷)第1、2期;
68. 《力量博弈下的刑訊逼供》,載《華中法律評論》第三卷(2008年12月版);
《民事訴訟中的測謊》,載《中外法學》2008年第6期;
《交叉詢問制度的中國問題》,載《證據學論壇》第14卷,2008年12月版;
《傳統訴訟文化新解》,載《西部法律評論》2009年第1期;
《證據法上的理論迷局》,載《證據科學》2009年第2期。
《中國證據立法的理想與現實》,載《訴訟法學研究》第15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9年9月版;
《犯罪主觀方面的證明》,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10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10年第7期全文轉載;
《理念嬗變下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載《理論視野》2010年第8期; 《喧囂中的前進:年終評點司法界》,《湖北法制報》2002年1月22日第15版;
《兒童作證,不是一紙規定那麼簡單》,《檢察日報》2002年12月6日第3版;《切莫盲從誤用測謊技術》,《檢察日報》2003年1月15日第3版;
《「誘惑偵查」須嚴格控制》,《檢察日報》2003年1月24日第3版;
《偷拍、偷錄的困惑》,《人民法院報》2003年1月24日B2版;
《面對司法的媒體監督》,《人民法院報》2003年1月27日B2版;
《亟待規定證人的三種權利》,《檢察日報》2003年2月28日第3版;
《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倒置不應叫停》,《檢察日報》2003年3月28日第3版;
《弘揚法學家精神的可人》,《人民法院報》2003年4月14日B2版;
《卧底偵查需要法律規則》,《檢察日報》2003年6月6日第3版;
《與學術親密接觸》,《法學家茶座》第三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國的誘惑偵查》,《檢察縱橫》2003年第6期;
《追究涉嫌偽證證人的程序》,《法治》2003年第7期;
《如何保障認罪口供的自願性和真實性》,《檢察日報》2003年10月30日第3版,0.4萬字;
《檢察機關在立案監督中具有調查權》,《檢察日報》2003年12月8日第3版,0.4萬字;
《如何建立證人經濟補償制度》,《檢察日報》2004年1月8日第3版;
《歐盟檢察制度有了新發展》,《檢察日報》2004年5月26日第3版;
《證據學研究的「三維世界」》,《證據學論壇》第八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版;
《卡拉能否永遠OK?》,載《方圓法治》2005年第5期;
《路的制度與制度的路》,《方圓法治》2005年第 2期;
《道德與法律縫隙下的公私概念》,《方圓法治》2005年第 4期;
《維權是最好的美容之道》,《方圓法治》2005年第15期;
《「大義滅親」文化與法律思維》,《方圓法治》2005年第 7期;
《事實·錯案·證據》,《方圓法治》2005年第 8期;
《科技利刃下的隱私權》,《方圓法治》2005年第 10期;
《提倡酷刑的童話》,《法學家茶座》第九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於細微處見法治》,載《中國婦女報》2005年12月20日;
《道德的善行與責任的缺位》,《方圓法治》2005年第 11期;
《證人為什麼不出庭?》,《法制日報》2006年1月5日第10版;
《受賄案件不宜誘惑偵查》,《方圓法治》2006年第 3期;
《為什麼不能實行毒品「合法化」》,《檢察日報》2006年1月9日第3版;
《叢林正義與司法正義》,《法制日報》2006年1月26日第11版;
《順從暴力與順應權力》,《方圓法治》2005年第 13期;
《證據立法呼聲緣何歸於沉寂?》,《檢察日報》2006年2月13日第12版;
《破案率的神話》,載《中國婦女報》2006年2月28日第6版;
《司法的悖論與尷尬》,《方圓法治》2005年第 14期;
《在法治的十字路口》,《方圓法治》2006年第5期;
《第二個辛普森——程序法治視野下的羅伯特殺妻案》,《方圓法治》2006年第6期;
《到底為什麼而爭論》,《檢察日報》2006年4月10日第3版;
《誘惑偵查:既然實際採用,就該立法規制》,《檢察日報》2006年3月20日,0.5萬字;
《讓律師走出保密義務的困局》,《檢察日報》2006年5月8日第3版;
《警察的素質》,《方圓法治》2005年第 16期;
《閑話「以保創收」》,《法制早報》2006年6月5日;
《變遷中的法學研究方法》,《檢察日報》2006年6月19日第3版;
《誰來監督監督者?》,《方圓法治》2005年第 17期;
《小廣告治理中的法治憂思》,《法制早報》2006年7月9日;
《事實的「羅生門」》,《檢察日報》2006年7月24日第3版;
《法律移植中的「捆綁性」》,《法制早報》2006年7月24日;
《毒品「合法化」的烏托邦》,《方圓法治》2005年第 19期;
《親歷庭審台灣「第一女婿」》,《方圓法治》2006年第15期;
《大學的開放與限制》,《法制早報》2006年8月20日;
《錯案何以揮之不去?》,《法制早報》2006年8月28日;
《律師的天堂與地獄》,《方圓法治》2005年第 21期;
《在台北親歷嗆扁現場》,《法律文摘》2006年第7期;
《法學院是怎樣煉成的》,《方圓法治》2006年第17期;
《個案請示制度的「熄燈號」》,《檢察日報》2006年9月18日第3版;
《致命的「常情斷案」》,《法制早報》2006年9月18日;
《百分之百的背後》,《方圓法治》2005年第 24期;
《美麗與哀愁:感受台灣地區法律的脈動》,《法制早報》2006年9月25日;
《中國證據法學第一人》,載《法學家茶座》第12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證據相對主義》,《檢察日報》2006年10月23日第3版;
《法學經濟分析的一扇窗》,《法制早報》2006年10月30日;
《法庭之上誰最大?》,《檢察日報》2006年11月20日第3版;
《法律的一廂情願》,《檢察日報》2006年12月11日第3版;
《動物的法律權利》,《檢察日報》2007年2月5日第3版;
《寶島司法掠影》,《法學家茶座》第14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禁鞭令的開禁與安寧權》,《方圓法治》2007年3月上期;
《排隊文明與中國法治》,《方圓法治》2007年3月下期;
《道路通向哪裡》,《法制日報》2007年4月1日;
《怎能用「電腦排期」根治司法弊病》,《法制日報》2007年4月15日;
《側面看法律》,《檢察日報》2007年4月16日第3版;
《以小說講授法庭科學》,《方圓法治》2007年4月下期;
《嚴格規則與自由裁量》,《方圓法治》2007年5月上期;
《不是神明在審判——電影〈十二怒漢〉中的證明問題》,《方圓法治》2007年5月上期;
《嚴格規則與自由裁量》,《方圓法治》2007年5月下期;
《從發現真實到價值多元》,《檢察日報》2007年6月18日(4748期);
《錯位的權利保障》,《人民法院報》2007年6月26日第5版;
《打擊官員的「真」文憑》,《清風》2007年第3期;
《殺光所有的律師?》《晟典律師評論》2007年第1期,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8月版;
《雞肋:中國式陪審》,《中國改革》2007年第7期。
《保護舉報人是檢察機關的義務》,《法制日報》2007年8月5日第1版;
《法律人的理想與現實》,《檢察日報》2007年8月13日(4804期);
《「紙餡包子」背後的真問題》,《方圓法治》2007年8月下期(205期);
《塵封的檢察制度史》,《法學家茶座》第16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紙包子」事件:引人深思的五個問題》,《人民法院報》2007年8月21日。
《法庭上的心理學家》,《法制日報》2007年8月26日第15版。
《司法改革的軟體與硬體》,《檢察日報》2007年9月4日(4826期)。
《預防腐敗犯罪需警惕當代韋小寶》,《法制日報》2007年9月9日。
《關於恢復性司法的一個反思》,《人民法院報》2007年9月26日第5版。
《千萬別來念法律?》,《方圓法治》2007年9月下期(205期)。
《法學何以成為科學》,《檢察日報》2007年10月8日。
《我的師父石仲朱》,《檢察日報》2007年10月18日「法學院」第13版;
《在台大法學院聽課》,《檢察日報》2007年10月18日「法學院」第21版;
《網路民意下的司法公正》,《法制日報》2007年10月21日;
《中國古代司法的另一面》,《方圓法治》2007年10月下期(209期);
《韋式貪官與反腐利器》,《檢察日報》2007年11月9日(4885期)第6版。
《聶樹斌案的制度反思》,《法制日報》2007年11月11日第2版;
《證人是靠不住的》,載《人民檢察》2007年11月上期(第21期);
《證據理論的一個側身》,載《方圓法治》2007年11月上期(210期);
《科學證據的迷霧》,《法制日報》2007年11月11日第3版;
《真的「假文憑」與假的「真文憑」》,《檢察日報》2007年12月7日(4913期);
《追問手術簽字制度》,《法制日報》2007年12月9日第2版;
《華南虎」真假辯:一場精彩的民間審判》,《檢察日報》2007年12月10日第3版;
《司法制度的選擇有慣性作用?》,《檢察日報》2007年12月17日第3版;
《個人所得稅的公眾期待》,《法制日報》2007年12月23日;《新華日報》2007年12月24日A3版轉載。
《科學證據一定是科學的嗎》,《檢察日報》2007年12月28日第6版;
《讓個稅回歸「劫富濟貧」的本來面目》,《檢察日報》2008年1月1日第3版;
《電信運營商能推個一干二凈?》,《檢察日報》2008年1月11日第3版;
《刑事證據規定能帶來什麼》,《法制日報》2008年1月27日第2版;
《我永遠不能說真話的遺憾》,《檢察日報》2008年2月1日;
《這是一個謊言盛行的年代嗎》,《檢察日報》2008年2月1日;
《一定要重復漫長的觀念更新進程嗎》,《檢察日報》2008年3月17日;
《歷史的另一張面孔》,《檢察日報》2008年3月21日;
《「許霆案」中的量刑裁量權困局》,《檢察日報》2008年4月4日;
《刑訊逼供與角色扮演》,《人民檢察》2008年第9期(5月)。
《法學研究的本土化問題》,載《檢察日報》2008年6月26日。
《訴訟的游戲規則》,載《檢察日報》2008年7月31日;
《奧運會報道要尊重運動員隱私權》,載《法制日報》2008年8月17日。
《「引誘性執法」是否具有正當性》,載《解放日報》2008年10月6日第11版。
《微軟的「正版秀」》,載《法人》2008年第11期。
《勿讓誠信體系破產》,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期;
《股市期待法治陽光》,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2期;
《「鞭炮門」事件:公務員的年後第一課》,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3期;
《網路反腐的民間力量》,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4期;
《神證時代的正義》,載《檢察日報》2009年2月19日。
《為什麼又是礦難?》,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5期;
《「上帝」為何期盼3·15》,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6期;
《又見公捕公判》,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7期;
《刑法的愚人節》,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8期。
《刑事司法的「潛規則」》,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9期。
《懲罰性賠償有多難》,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0期。
《如果沒有口供》,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1期。
《冷眼旁觀破案率》,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2期。
《戴著鐐銬的舞者》,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3期。
《刑罰的「實報實銷」》,載《人民檢察》2009年第13期。
《不自願的自願》,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4期。
《法官和律師的角色》,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5期。
《測不出的真相》,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6期。
《二審為何不開庭》,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7期。
《刑事司法中的「躲貓貓」》,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8期。
《司法夾縫中的證人》,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9期。
《職務犯罪的「零容忍」》,載《人民檢察》2009年第19期;
《偵查的司法控制》,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20期。
《「釣魚式執法」暴露出的問題》,載《人民法院報》2009年12月8日第五版;
《公開審判的陰影》,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21期;
《像法律人一樣思考?》,載《方圓法治》2010年第1期;
《從行人社會到汽車社會》,載《方圓法治》2010年第3期;
《法制的傳統和移植》,載《方圓法治》2010年第5期;
《該以怎樣的態度和措施遏制刑訊逼供》,載《人民檢察》2010年第5期;
《制度的糾錯系統》,載《方圓法治》2010年第7期;
《訴訟的時間之殤》,載《方圓法治》2010年第9期;
《羅彩霞案為何久拖不審?》,載《人民日報》2010年5月6日第9版;
《正義木桶的短板》,載《方圓法治》2010年6月20日第273期;
《在法律與人情之間》,載《方圓法治》2010年7月2日第274期;
《司法能見度》,載《方圓法治》2010年7月20日第275期;
《如何給「張競」公平的通道》,載《人民日報》2010年7月26日;
《讓訴訟成為真正的訴訟》,載《方圓法治》2010年8月20日第277期;
《騙子狂歡是一種社會病》,載《羊城晚報》2010年8月29日;
《見識刑事訴訟的潛規則》,載《改革內參》2010年第32期(8月27日);
《交叉詢問制度碰到中國障礙》,載《改革內參》2010年第32期(8月27日);
《捐款為何不是義務》,載《方圓法治》2010年9月20日第279期;
《法治離我們有多遠》,載《方圓法治》2010年10月20日第281期;
《避風港與紅旗》,載《方圓法治》2010年11月20日第283期; 2003年5月—2004年3月,參與何家弘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證人制度研究」,合著《證人制度研究》,已經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
2004年2月—5月,參與歐盟-中國司法合作項目「歐盟刑事司法制度研究」,合著的《刑事司法大趨勢》已經由中國檢察出版社出版;
2005年6-12月,參與美國福特基金項目「反酷刑與中國刑事司法改革」,相關成果已經發表在核心期刊;
2006年,台灣中央研究院資助項目「證人制度比較研究」,已經提交報告;
2006年,參與何家弘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項目「證據法學研究」項目,相關成果已經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2005-2007年,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證人保護制度研究」,已經完成。
2007年5月-10月,參與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統一證據規定》起草,已完成。
2007年7月-2008年1月,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司法權基本理論問題研究」,已完成。
2007年10月起,參與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證據法學》,已完成。
2007年11月起,參與最高人民檢察院重點課題「檢察制度比較研究」,已完成。
2008年4月起,獨自承擔中國政法大學校級課題「證據法學的啟蒙」,進行中。
2008年8月起,獨自承擔證據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8年度科研項目培育資金項目「民事訴訟中測謊結論運用之實證研究」,已完成;
2008年9月起,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證據立法問題研究》(08JC820046),進行中。
2010年6月起,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刑事證人保護制度研究》,進行中。
Ⅳ 上海市有沒有關於法治的頻道
上海有一個″法治天地″頻道,是24小時全天播出的法制頻道,秉承著「弘揚社會主義法治、促進司法公正、維護司法權威」的創辦理念,以「引領法治精神、集成法治資訊、提供法律服務」為內容定位。頻道以全年齡段觀眾為受眾,以45-65歲的家庭消費決策者為主要受眾群。
Ⅵ 請問上海最紅的BBS,人氣最旺的論壇都有哪些呢
上海人氣最旺的論壇當然是"上海人"論壇了
主頁
http://www.shanghaining.com/
論壇
http://www.shanghaining.com/forum/
網站介紹
About us 關於我們一個平淡無奇的傍晚,一個海灣邊的公寓里,一個不尋常的想法
於是, ShanghaiNing.com 誕生了。
我們不追求潮流,我們擁有自己的風格。
我們代表上海新文化。
我們需要一個屬於我們自己的地方
拋開煩惱,表達自我。
我們知道你也在尋找這個地方
我們約你在這個網站
與我們一起
用我們自己的語言,聊我們的事,
用我們自己的音樂,唱我們的歌,
用我們自己的節奏,跳我們的舞。。。
我們是上海的新一代
我們不只沉醉上海的舊夢
因為我們一起共建上海新的文化,新的輝煌
在ShanghaiNing.com 「儂白相啥?」
網站介紹:
凝聚了來自世界各地將近15萬會員的網站, ShanghaiNing.com (SHN) 提供了一個推廣上海前沿文化和娛樂的平台。通過時尚;餐飲;派對;娛樂以及夜生活等不同領域,SHN建立起了線上/線下的團體。 這個"儂白相啥?"的品牌訴說著一個年輕,時髦,朝氣活力的態度。 他不僅僅面向上海本地的新一代人類,而是連接著所有熱愛上海這坐城市以及上海生活方式的人們。
始創團隊於2003年在美國California 的Silicon Valley 中心地區成立。並且很快加入了上海本地活動策劃和廣告領域的專業人士。 2005年,SHN 繼續鞏固營運團隊力量,招募了媒體廣告和活動組織方面的專業人士在上海本地建立了第一個工作室。SHN 團隊成員們對工作充滿著熱情;在任務執行中他們體現國際專業水準的工作能力。
SHN 始終認為對社會的貢獻和回報是非常重要並且應該積極努力去做的事情。在2004年世界非典疾病蔓延的時期,SHN組織了一次全球性的募捐活動來幫助患病者返回家園。2004年底,SHN 繼續幫助印度洋海嘯災難受害者,並且組織了一次現場慈善募捐活動,在短短的現場活動中共募集了二萬元人民幣並且全數募捐給上海市慈善基金會。
Ⅶ 葛洪義的基本情況
1976年12月入伍,1979年12月復員當工人。1980年考入西北政法學院(現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系,1984年在西北政法學院取得法學學士學位,
1987年在西北政法學院獲得法學碩士學位(法學理論專業),2002年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博士學位(法學理論專業)。1992年任西北政法學院副教授,1996年被破格聘為西北政法學院教授。曾任西北政法學院法理學教研室副主任、法學研究所副所長、所長等職務。2004年7月起擔任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法學學科帶頭人, 2004年11月兼任華南理工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2003年兼任中國政法大學法學理論專業博士生導師,2006年兼任廈門大學法學理論專業博士生導師。
中國政法大學博士生導師, 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中心兼職教授,甘肅政法學院兼職教授,廣州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等;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廣東省法理學研究會會長,廣東省房地產法研究會副總幹事,廣州市知識產權研究會理事長;廣東省政協委員,廣州市人大代表(法制委委員),廣州市應急管理專家組副組長,廣東省人大常委會立法顧問;廣東省社科聯委員,廣州市社科聯常委;司法部法治建設與法學理論研究部級科研項目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等。 司法權的制約與監督機制研究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 2004-06 主持人
法律職業共同體的構建與我國法治建設 司法部部級重點課題 2001-10 主持人
等8項 代表性成果
《探索與對話:法理學導論》(法律出版社1996年初版,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再版);
《法律與理性——法的現代性問題解讀》(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法與實踐理性》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一, 論著與論集1,《法學理論專題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主編2,《法與實踐理性》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個人專著3,《法律方法與法律思維》第1、2、3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2003年9月、2005年4月,主編;4,《法律方法與法律思維》第4、5輯,法律出版社2007、2008年,主編;5,《法律與理性——法的現代性問題解讀》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該書為1997年度司法部科研基金資助項目。2002年獲司法部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個人專著6,《探索與對話:法理學導論》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2004年增訂版,個人專著。該書為1995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資助一般項目,1998年獲司法部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7,《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述要》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主編之一
8,《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改革發展的研究與報告》載《中國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實踐與探索》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合作。2002年獲司法部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二,教材1,《法理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主編。西北政法學院教材建設項目。2,《法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初版,2007年再版,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組編。3,《國家司法考試大綱》及輔導用書(2003、2004、2005、2006年)「法理學」部分主編之一,法律出版社出版。4,《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入學考試大綱》及《考試指南》(第二、三版)法理學部分。5,《法理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初版,2002、2007年增訂版,主編。該書為司法部組織編寫的「法學主幹課程教材」系列全國統編教材之一。2002年獲教育部優秀教材二等獎;2007年被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6,《法理學教程》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初版,2006年再版,主編。司法部組織編寫全國成人教育系統法學統編教材之一;2006年被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7,《法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初版,2004年修訂版,副主編。教育部組織編寫的全國成人教育系統法學統編教材之一8,《法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初版,2003年修訂版,參編。國家級重點教材。2002年教育部優秀教材一等獎9,《法理學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參編。司法部成人統編教材。1996年獲司法部優秀教材獎10,《法理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副主編11,《法理學教程》副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司法部規劃教材
三,普及讀物1,《人權100問》陝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參編2,《國家公務員知識手冊》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參編
四,學術論文和文章2008年1.《司法權的「中國」問題》,《法律科學》2008年第1期2007年1.《法治與法治觀》,《法治論壇》 2007年第4期2.《「監督」與「制約」不能混同——兼論司法權的監督與制約的不同意義》,《法學》2007年第10期3.《先廓清「國家賠償」的前提》,《廣州日報》2007年09月05日4.《動用私刑 法律不允》,《廣州日報》2007年11月13日2005與2006年1,《法律與「和諧社會」》,《法學》2005年第5期,《新華文摘》2005年第8期全文轉載2,《政治·理性·法律》,《學習與探索》2005年第5期3,《法律論證的「度」:一個制度問題》,《人民法院報》2005年7月4日總第2939期4,《侮辱漫罵不是民意,而是網路暴力》,《廣州日報》 2006-07-23,刊號 CN44-0010,期號A5。5,《一流的大學不能沒有一流的文科》,《廣州日報》,2006-07-19,期號A206,《法庭必須被尊重》,《廣州日報》,2006-07-16,期號A57,《保護中等收入者》,《廣州日報》,2006-06-29,期號A78,《世界盃隱含的生活邏輯之憂》,《廣州日報》,2006-06-22期號A79,《憲法應保障稅收,有利於藏富於民》,《廣州日報》,2006-05-28,期號A511,《民告官案件多發是好事不是壞事》,《廣州日報》,2006-05-09,期號A812,《法律與人文》,《光明日報》,2006-06-05總第期, 刊號CN11-002613,《法在心中》,《律師文摘》 2006年第2期,2006-04-01,刊號ISBN7-80226-056-614,《略論中國法律制度的正當性問題》,《政法論壇》,2006年第5期。2004年與2003年1,《司法考試與中國司法機構人事制度改革》載《法令月刊》(台灣)2004年3月(合作,第二作者)2,《法理學問題的形成與演變》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04年第2期3,《試論法律論證的概念、意義與方法》載《浙江社會科學》2004年第2期4,《法治之「重」與法律方法》載《法制日報》2003年12月4日(合作,第二作者)5,《尋求法律與政治的平衡》載《中外法學》2003年第6期(合作,第二作者)6,《法官的權力》載《中國法學》2003年第4期7,《論法的生成》載《法律科學》2003年第5期8,《法官、檢察官不可納入「國家公務員」》載《法學》2003年第6期(合作,第一作者)9,《論中國法的現代性問題》載《法律思想的律動——當代法學名家演講錄》(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中心編)法律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10,《法律論證的目標與源流》,《法律科學》2004年第5期2002年以前1,《法律原則在法律推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載《法學研究》2002年第6期2,《法治是如何形成的?》載《法律科學》2002年第6期3,《法律方法、法律思維、法律語言》載《人民法院報》2002年10月21日4,《為了法律人的職業光榮》載《檢察日報》2002年9月24日第3版5,《法律白條與法律信用》載《中國青年報》2001年12月7日6,《法律職業與司法考試》載《法學》2001年第9期7,《提高法律職業的門檻》載《法制日報》2001年7月9日第5版8,《法律解釋與法律解釋學》(全國法律解釋學研討會筆談,約1500字)《法學研究》2001年第2期9,《法律家與知識分子的良知》載《法律科學》2001年第3期(署名亞傑),此文在2002年3月《人民法院報》全文轉載10,《法理學的定義與意義》載《法律科學》2001年第3期11,《法律的理論與方法》載《中外法學》2001年第3期12,《法學研究中的認識論問題》載《法學研究》2001年第2期13,《社會團結中的法律》載《現代法學》2000年第4期14,《理性化的社會與法律——略論韋伯社會理論中的法律思想》載《比較法研究》2000年第3期15,《略論孟德斯鳩社會理論中的法律思想》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16,《法律與社會理論的批判意識——略論馬克思社會理論中的法律思想》載《法律科學》2000年第2期17,《民主政治下的法律與自由——略論托克維爾社會理論中的法律思想》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00年第1期18,《論法理學教學教材的改革》載《法商研究》1999年第6期。《法學》復印資料2000年第2期全文轉載19,《法律、理性、秩序》載《法理學與比較法學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20,《法治三題》載《法學論文集》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21,《法的普遍性、確定性、合理性辨析——兼論當代中國立法與法理學的使命》載《法學研究》1997年第5期,2000年獲陝西省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22,《規則模式及其理性指向》載《法制現代化》1997年卷23,《法律、理性、法律理性》載《法治研究》1997年卷24,《嚴格規則主義的困境與困惑》載《政治與法律》1997年第3期25,《試論法的發展》載《法制與社會發展》1996年第3期26,《現象與意義:法律哲學的若干理論與方法問題》載《學習與探索》1995年第2期。該文曾獲陝西省教委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陝西省法學會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27,《高揚理性與價值,建築現代法制》載《法學》1994年第12期28,《公法與私法的劃分及其意義》載《長白論叢》1994年第3期29,《法學家文化品位與法律現象研究》載《法學》1994年第1期30,《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研究的重大進展》載《中國法學》1992年第5期31,《反思自我、超越自我》載《法學》1992年第7期32,《法學理論要反思自我、完善自我》載《中國法學》1992年第4期。《法學》復印資料全文轉載33,《效力、實效、效果——論立法技術中權利義務的統一性》載《西北政法學院科研論文集》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34,《目的與方法:法律價值研究論析》載《法律科學》1992年第2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載》1992年第3期載登,《法學》復印資料1992年第5期全文轉載35,《法學家要努力提高自己》載《法學》1992年第1期。《法學》復印資料1992年第4期全文轉載36,《法律、權利、權利本位——新時期法學視角的轉換及其意義》載《社會科學》(上海)1991年第3期。《新華文載》1991年第5期,《法學》復印資料1991年第6期全文轉載37,《法律責任若干理論問題的探討》載《法律科學》1990年第4期。人民大學《法學》復印資料全文轉載38,《規范主義、概念主義、國家主義——我國法概念研究中的邏輯實證主義傾向》載《政治與法律》(下)1989年第4期39,《規范主義、概念主義、國家主義——我國法概念研究中的邏輯實證主義傾向》載《政治與法律》(上)1989年第3期40,《拓新權利問題的研究方法》載《時代論評》1988年11月創刊號41,《論法律權利的概念》載《法律科學》1989年第1期42,《關於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新秩序的法學思考》載《法學內參》1989年第1 期43,《社會公平:法律新秩序的必然選擇》載《西安經濟報》1988年12月17日44,《比較法學簡論》載《社會科學評論》1985年第9期45,《實證法學與價值法學的協調和我國法學研究》載《法學》1987年第5期,被《法制協調發展的理論與實踐》(上海百花出版社)收入46,《論法律權利的本質》載《當代法學》1988年第3期47,《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水平是大學法學教育的根本任務》載《政法教育研究》1994年第2期48,《面向21世紀,法理學科建設、改革與發展》載《政法教育研究》1993年第2期49,《法學基礎理論教學特點與學習方法》載《成人法學教育》1993年第1期50,《論法理學教學的深化、改革、提高》載《政法教育研究》1991年第4期(教研室教師集體)51,《以教學科研為中心,努力開創教研室工作新局面》載《政法教育研究》1991年第3期52,《碩士研究生能力的培養》載《教學與研究》1986年第3 1992年陝西省教委系統教書育人先進個人,1995年陝西省十大傑出青年及陝西省新長征突擊手標兵,2002年陝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2005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06年國務院政府津貼獲得者。
Ⅷ 法治論壇網站有哪些
鐵血。天涯都有
Ⅸ 朱謙的學術論文
1.《跨區域水污染防治機制亟待完善》,《上海法治報:法治論苑》2013年4月3日。
2.《環評文件:政府環境信息公開的核心》,《上海法治報:法治論苑》2013年2月27日。
3.《環境保護法修訂中的限期治理制度探討》,《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
4.《上市公司突發環境事件信息披露的真實性探討》,《法學評論》2012年第6期。
5.《上市公司突發環境事件信息披露的制度約束與銜接——以「紫金礦業行政處罰案」為切入點》,載《法學》2012年第7期。
6.《城市規劃環評中公眾意見的表達途徑——以廈門城市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座談會為例》,載《城市規劃》(CSSCI期刊)2012年第6期。
7.《上市公司突發環境事件信息披露的重大性標准研究》,《法治研究》2012年第10期。
8.《地鐵安檢機環境安全的法律思考》,《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2年第5期。
9.《環保法修訂應該突出政府環境信息的主動公開》,《環境經濟》2012年第11期。
10.《我國海洋溢油突發事件政府信息公開制度之檢討》,《中國地質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2年第3期。
11.《公眾參與環境行政決策的困境及其出路》,《上海交通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2年第1期。
12.《突發環境事件中企業環境信息通報義務之研究》,《中國環境法學評論》2012年版。
13.《理性對待海洋環境污染事件中的信息通報義務——從蓬萊19-3號油田溢油事件說起》,《法學》2011年第9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2年第1期轉載)。
14.《水污染防治法第73條與第74條選擇適用問題探討》,《公民與法》2011年第10期。
15.《架空的環評制度》,《中國改革》2011年第8期。
16.《建設項目環評文件環保部門需要公開嗎?》,《環境保護》2011年第2期。
17.《水污染防治法第74條法律適用之一:直接排放污染物超標如何進行行政處罰?》,《環境保護》2010年第17期。
18.《水污染防治法第74條法律適用之二:間接排放污染物超標如何進行行政處罰?》,《環境保護》2010年第18期。
19.《對特定企業集團的環評限批應謹慎實施——從華能集團與華電集團的環評限批說起》,《法學》2009年第8期。
20.《環境公共決策中公眾個體參與之缺陷及其克服》,《法學》2009年第2期。全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經濟法學》2009年第5期轉載。
21.《公眾環境公益訴權屬性研究》,《法治論叢》(上海政法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22.《企業環境信息與銀行信貸風險之保障》,《東方法學》2009年第1期。
23.《抗爭中的環境信息應該公開——廈門PX項目及其城市總體規劃環評的法律思考》,《法學》2008年第1期。全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經濟法學》2008年第5期轉載。
24.《環評法第31條法律適用之困境分析》,《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全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經濟法學》2008年第7期轉載。
25.《政府環境信息公開及其例外分析》,《學習論壇》2008年第2期。
26.《透視環境法中的權力與權利基礎》,《公法評論》2008年第5卷,北京大學出版社。
27. 《野生動物致人損害的生態補償問題探討》,《動物福利法治:焦點與難點》,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8. 《環境民主權利構造之價值分析》,《社會科學戰線》2007年第5期。
29. 《環境民主權利構造的路徑選擇》,載《南京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
30. 《突發性重大環境污染事故中環境信息公開法律問題研究》,《法律科學》2007年第2期,
31. 《環境法的權利基礎——以財產權、生命健康權為中心的考察》,載《江海學刊》,2007年第2期。
32. 《反思環境法的權利基礎——對主流環境權觀點的一種擔憂》,載《江蘇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
33. 《清潔發展機制國內立法中的法律問題探討》,載《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
34. 《企業環境信息強制性公開法律問題研究》,《法治論叢》(上海政法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
35. 《環境影響評價法的立法缺陷與執法困境——從法律責任的角度審視》載《中國環境法治》第一卷,2006年版。
36. 《環境知情權的缺失及其補救——重開縣井噴事故切入》載《法學》2005年第6期。
37.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物權化及其法律正當性干預》,《中國農村土地》2006年第2期。
38. 《股權分置改革與中小投資者利益自保護》載《21世紀法學評論》2005年第3期,(境外刊物)獨著。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海外財政與金融》2006年第2期全文轉載。
39. 《環境知情權的制度構建》載《環境與資源法論叢》第六卷,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40. 《論環境知情權的價值基礎》,《政法論叢》2004年第5期。
41. 《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環境信息公開之價值分析》,《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
42. 《限期治理決定權中的法律問題研究》,《法律適用》2004年第9期。
43. 《環境權問題:一種新的探討路徑》,《法律科學》2004年第5期。
44. 《公開發行股票核準的撤消法律問題研究》,《法律科學》2003年第5期。
45. 《公開要約收購與中小投資者利益之保護》,《法學》2003年第8期。
46. 《環境科學對環境法的影響分析》,《環境保護》2003年第11期。
47. 《環境保護中的權力與權利配置》,《江海學刊》,2002年第3期。全文為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經濟法學、勞動法學》2002年第9期轉載。
48. 《上市公司對外擔保立法的缺陷及其補救》,《法學》2002年第7期。
49. 《內幕信息接受人法律規制的比較研究》,《東吳法學》2003年號。
50. 《論環境權的法律屬性》,《中國法學》2001年第3期。
51. 《公司對外擔保無效的法律責任探討》,《當代法學》2002年第12期。
52. 《我國環境行政程序立法之現狀透視》,《東吳法學》2002年號。
53. 《股東會罷免董事法律問題研究》,《比較法研究》2001年第3期。
54. 《短線交易法律問題研究》,《法商研究》2000年第5期。
55. 《虛假陳述的表現形式及其認定》,《政法論叢》2001年第2期。
56 《論董事的罷免》,《經濟法論叢》,方正出版社,2001年第4卷。
57. 《中美反傾銷制度比較》,《比較法在中國》,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1卷。
58. 《對公眾環境權私權化的反思》,《中國環境管理》2001年第4期。
59. 《論環境權與環境行政權的關系》,《中國環境管理》2001年第6期。
60. 《我國公司對外擔保立法存在的問題及其完善》,《民商法論叢》,2002年第23卷。
61. 《公司不能為本公司股東的債務擔保——也談對〈公司法〉第63條第3款的理解》,《法律適用》2003年第11期,獨著,並獲《法律適用》「南通杯」有獎徵文三等獎。
62. 《論對從屬公司債權人的法律保護》,《外國經濟與管理》1999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經濟法學》1999年第5期全文轉載。
63. 《美國環境法上的公民訴訟制度及其啟示》,《世界環境》1999年第3期。
64. 《守住無形資產——中美商業秘密保護法律制度比較》,《國際貿易》1997年第1期。
65. 《中美反傾銷法律制度比較》,《國際貿易問題》1997年第12期。
66. 《英國的銀行抵銷權制度及其啟示》,《國際金融》1997年第4期。
67. 《美國銀行的抵銷權制度及其借鑒》,《國際金融研究》1996年第10期。
68. 《亦談我國商業銀行是否有權直接扣劃存款人的存款──兼與凌新同志商榷》,《上海金融》1996年第7期。
69. 《中國內地與香港上市公司收購制度之比較》,《港澳經濟》1996年第9期。人大復印資料《經濟法學》1997年第1期全文轉載。
70. 《略談商業銀行的保密義務》,《現代金融》1996年第6期。
71. 《大型基礎設施利用外資存在的若干問題探討》,《法學論壇》1996年第4期。
Ⅹ 上海本地有哪些論壇,哪些人氣比較活躍
上海熱線...
我當年是青島熱線的總版主.
和那個站上一些人有些了解.
那站上的挺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