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東方時事解讀2011年9月2日出來了嗎
http://daguoboyi.blog.sohu.com/183552534.html
伊朗回擊薩科齊 稱:伊朗核能研究僅具和平用途
【德黑蘭消息】據媒體報道,繼法國總統薩科齊拋出「伊朗若繼續研發核武器將遭到先制軍事打擊」的言論之後,伊朗國營電視台於當地時間9月1日做出回應稱,伊朗的核能研究僅限於和平用途。
伊朗國營電視台評論稱,薩科齊不應該根據「不實的信息」對伊朗發表任何評論。該電視台還指出:「我們已經重復過多次,伊朗的核能活動是完全和平的,國際核能組織對此已經予以證實。」
此前,法國總統薩科齊曾發表講話稱:「伊朗在軍用核能以及遠程打擊技術方面的野心,已經構成了一種正在成長的威脅。這可能導致其它國家率先對其發起攻擊。法國將不惜一切代價阻止這樣的局面出現。」不過,他並沒有明確指出「其它國家」是哪個或哪些國家。
土耳其因以色列拒絕為襲擊加沙救援船道歉驅逐其大使
【卡拉奇消息】據媒體報道,由於以色列拒絕就去年襲擊前往加沙的國際援助船隊道歉,土耳其於9月2日宣布,將驅逐以色列駐土大使,限其在9月7日前離開土耳其境內,並斷絕與以色列簽署的所有軍事協議。
美聯社9月2日報道稱,土耳其外交部長達武特奧盧2日稱,土耳其將與以色列的外交關系降至二等秘書層次,並要求以色列駐土大使於下周三,即9月7日離開土耳其境內。
達武特奧盧還說,土耳其將暫停與以色列作為盟友簽署的所有軍事協議,認為「現在是以色列付出代價的時候了。」
對於土耳其的這些舉動,據以色列一位高級政府官員透露,以總理內塔尼亞胡的辦公室正在舉行緊急磋商會談,以決定如何做出反應。
【時事點評】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就這個所謂的「回擊」,特別是之前的、由法國總統薩科齊拋出的那份「伊朗若繼續研發核武器將遭到預防性軍事打擊」的言論,不論是「時間」還是「內容
㈡ 哪兒能看到最新的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
1、最早轉載東方時事解讀的有兩個地方,一是天涯,二是askwen.com,其它都比較晚
2、最新一期東方時事國慶特別版2011年10月7日:中國不懼威嚇美國禍不單行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adb5340102dth2.html
3、以往各期東方時事解讀: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52898100_5_1.html
㈢ 關於東方時事評論的背景和影響范圍
CCTV才是宣傳機構!雖然沒作過調查,但我覺得東方時事的讀者應該不多,我的朋友中,就幾乎沒人看,平時聊天的時候,很少見到有東方的觀點;網路也搜索不到有多少關於(基於)東方時事的討論。
估計東方時事的低調,就如樓主說的「天機不可大泄」,因為任何一個國家的內政外交都是充滿秘密且心照不宣的,外交上的很多動作都不會拿到檯面去,不可能任由它在公眾面前大量披露,否則政府必然會面對不可承受的壓力。
所以東方時事越接近事實的真面目,就越不能作為一個大眾媒體而存在,只能是小眾,這應該是東方時事顯得神秘的原因。在此提前下,政府可能也需要它的存在,讓它在一定程度上,為部分關心時政的民眾解惑。
在這種認識下,我認為無論它有沒有官方背景,有沒有內幕渠道,它的分析都是更接近事實的真面目,這也是它能收費的價值所在。也因為如此,它幾乎沒得到大眾媒體的轉載和引用,在博客上也不會在網站首頁被推薦。
㈣ 東方時事解讀2011年10月28日出來了嗎哪兒有最新一期啊
東方時事解讀2011年10月28日(2011-10-31 13:40:56)轉載標簽: 財經默克爾英國以色列歐盟雜談 分類: 東方時事解讀
德國總理憤怒稱: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是不值得信任的人
【柏林消息】據媒體報道, 德國總理憤怒地指出,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無信任可
言,並決定取消向以色列出售潛艇的決定。以色列《新消息報》網站昨天晚間報道說,以色列和德國出現了嚴重的外交危機,報道引用德國總理默克爾的話說,「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沒有一句話是真的,他是一個不可信任的人,為此,決定重新考慮向以色列出售潛艇問題。」
《新消息報》政治評論員西蒙指出,「默克爾實際已下達了撤銷向以色列出售「海豚」級柴油潛艇的命令。」
據報道,「海豚」級柴油潛艇是德國呂貝克潛艇設計所專門為以色列設計的,由霍瓦特-德意志造船廠建造。目前以色列海軍已有3艘在役的「海豚」級潛艇,另外兩艘將在未來兩年內交付。今年5月,兩國確認為以色列建造第六艘。海豚級潛艇是一種很有以色列特色的武器,帶有核彈頭,主要是為對付伊朗。
西蒙強調,使德國總理默克爾極為惱火的是,正當德國政府努力使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重新進行談判的候,上月底以色列內政部突然宣布在被佔領的東耶路撒冷新建1100套猶太人定居者住房,這引起了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強烈反對,巴勒斯坦更是表示不停止猶太人定居點建設絕不會與以色列進行談判。默克爾認為,這是內塔尼亞故意打擊德國使中東和平重啟的努力。
以色列分析人士指出,默克爾的憤怒會使德國放棄在聯合國對以色列的支持,因為此前默克爾站在以色列一邊,反對巴勒斯坦單方面提出成為聯合國正式成員的申請。默克爾的新表態,預示著今後德國不會在聯合國反對巴勒斯坦成為其正式成員,以色列在國際上會日趨孤立。另外,德國為以色列專門設計和製造潛艇,特別是第六艘「海豚」級潛艇帶有核彈頭,現在德國撤銷了原來的決定,這將給以色列的戰略和安全造成重大影響
【時事點評】請大家注意這一段文字,原文是:
以色列《新消息報》網站昨天晚間報道說,以色列和德國出現了嚴重的外交危機,報
道引用德國總理默克爾的話說,「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沒有一句話是真的,他是一
個不可信任的人,為此,決定重新考慮向以色列出售潛艇問題。」
●德國(歐盟)的「中東和平政策」已經到了一個「沒有」、或者「「德國(歐盟)
」「認為沒有」多少迴旋餘地的重大關口」
對此,東方評論員想強調的是:由於二戰時的納粹德國的殘暴屠殺猶太人的「歷史原
罪」,多年來,德國在「涉及以色列利益」的「重大問題」上,一向表現得較其它歐
盟核心國家更加「小心翼翼」,因此,在德國總理指責「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沒有
一句話是真的,他是一個不可信任的人,為此,決定重新考慮向以色列出售潛艇問題
」的背後,是德國(歐盟)的「中東和平政策」已經到了一個「沒有」、或者「「德
國(歐盟)」「認為沒有」多少迴旋餘地的重大關口」。
而「以色列利益」背後站著的是「美國利益」,「中東和平政策」另一端系著的是「
美國中東安全框架」,因此,也可以這樣說,在「德國總理公開指責以色列總理不可
信」的背後,是德國(歐盟)認為「歐美之間的中東和平政策」已經到了一個「沒有
」、或者「「德國(歐盟)」「認為沒有」多少迴旋餘地的重大關口」。
對此,東方評論員想強調的是:由於二戰時的納粹德國的殘暴屠殺猶太人的「歷史原
罪」,多年來,德國在「涉及以色列利益」的「重大問題」上,一向表現得較其它歐
盟核心國家更加「小心翼翼」,因此,在德國總理指責「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沒有
一句話是真的,他是一個不可信任的人,為此,決定重新考慮向以色列出售潛艇問題
」的背後,是德國(歐盟)的「中東和平政策」已經到了一個「沒有」、或者「「德
國(歐盟)」「認為沒有」多少迴旋餘地的重大關口」。
而「以色列利益」背後站著的是「美國利益」,「中東和平政策」另一端系著的是「
美國中東安全框架」,因此,也可以這樣說,在「德國總理公開指責以色列總理不可
信」的背後,是德國(歐盟)認為「歐美之間的中東和平政策」已經到了一個「沒有
」、或者「「德國(歐盟)」「認為沒有」多少迴旋餘地的重大關口」。
●至於為何這次站出來的是德國而不是法國,其原因值得一提
至於這次站出來、代表歐盟指責「以色列(實際上是美國)不可信」的為什麼是德國
、而不是法國?其原因值得一提,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大家不妨將「當時領頭死活要
打利比亞的是法國,而歐盟的另一個核心國--德國,卻在設立禁飛區的問題上與中國
、俄羅斯一道投了棄權票」的「情形」、結合在一起去思考!
事實上,在當時,針對這一現象,我們就指出,這是歐盟有心為自己的「利比亞政策
」保留「足夠彈性」的考慮,其道理很簡單:如果以「法國(帶頭要求『中美俄』及
非盟、阿盟同意設禁飛區」所主張的「歐盟利比亞政策」有誤、而玩兒不下去的時候
,就會立刻調整到「德國(與中、俄一道投棄權票)」所主張的「非洲政策」上去。
●「法德」在「歐盟利比亞政策與中東和平政策」上的「分工與合作」似乎掉了個個
!
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法德」在「歐盟利比亞政策」上的「分工與合作」,在
「歐盟中東和平政策」上似乎掉了個個!通過這一細節,我們不難看出「歐盟對外政
策」極其狡猾與靈活的一面。
如果在這個層面上,去觀察「此前德國總理默克爾與許多歐洲國家保持距離、站在以
色列(實際上是美國)一邊,反對巴勒斯坦單方面提出成為聯合國正式成員的申請」
,今天卻公開指責「以色列(實際上是美國)不可信」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我們曾經「連續數期」地討論、並反復強調了「兩組結論」
另外,其實從美國出賣卡扎菲之前開始、到「卡扎菲慘死」之後的這段日子裡,細心
的讀者可能已經強烈地感覺到,針對期間的國際局勢,我們曾經「連續數期」地討論
、並反復強調了「兩組結論」,那就是:
第一組:
第一,我們認為,遠的不說,從「小布希」的臭名昭著、自信「美國軍事實力」就能
解決問題的「單邊主義」、到奧巴馬包裝上「傾聽」色彩、挾帶了幾根「巧實力」杠
桿的「傾聽主義」,美國「旨在支配全球」的「全球既定戰略」從來「沒有」因美國
總統換了「膚色(從白人換到黑人)」而有任何實質性改變。
第二,我們認為,直到「卡扎菲慘死」,利比亞執政當局(實際上是北約--這里包括
了歐盟與美國)正式宣布解放了利比亞全境,「第一」仍然成立;
請大家注意,我們在此再次強調這一結論的「極其重要性」與「極其現實性」
而由於「第一」直到今天仍始終成立,這樣,「第二組結論」就仍然會主導「歐美」
之間的關系。
第二組: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由於「第一組的第一」直到今天仍始終成立,因此,盡管「美國
利益」蘸著「卡扎菲父子的鮮血」、繼「默認北約(歐盟)迅速打下的黎波里、從而
公開向歐盟讓渡『利比亞之亂』的『後續發展』之主導權」後,再向「歐盟利益」簽
下一份旨在表明自己不再阻擾「歐盟利比亞政策」急需之「利比亞由亂至穩」的「投
名狀」,但「歐美之間」的「那對矛盾」盡管在「表面」上有所緩解、在「本質」上
卻仍然如故,即:
第一,「不可調和」的「歐美國家利益之間的矛盾」,盡管連續兩份「投名狀」的確
「一度」有效緩和了該矛盾,但依然是處於「不可調和」狀態。
即便是「歐美」之間、如果沒有「共贏」的路可走、或者,即便是有那麼一條「傳說
中的」路[比如,以「歐美」聯手「水淹南方」、再一一掌控「南方經濟」、繼續由
「西方資本(歐美資本利益)」主導全球],但在各自「國家利益」層面上,如果其
中「相對較弱的一方(比如,相對於美國、歐盟是較弱的一方)」沒有足夠的信心最
終落得個「共贏」,或者感覺自己更加容易在「歐美利益共同追求共贏、但最終而不
得、甚至被出賣」的過程中受到沖擊,那麼,它是很難在一開始就下決心去走什麼「
共贏」之路的。
●「英美」兩國之間的強烈對比就很能說明問題
在這個問題上,給英國社會造成巨大沖擊的「英國之亂」與目前仍然「相對可控」的
「佔領華爾街」,兩者之間的強烈對比,就很能說明問題:顯然,沒有了「貨幣本位
霸權」支撐的英國與目前仍然擁有「美元本位制」的美國相比,其「國家利益」用來
「穩定社會」的「綜合能力、特別是財政能力」根本就不能相比。
值得強調的第一點是,「英國之亂」是失去「英鎊本位制」支撐、卻又向「金融永動
機游戲」提供「運行平台」、且依靠「這一平台」進行「各項融資(國防、民生)」
的「英國利益」,在「國家利益與資本利益之間的矛盾激化化」時所必然承受的代價
。
●「英國利益」近段以來更加靠近「美國利益」的立場、而不是「歐盟利益」的立場
「直接觸因」
而這一點,不僅是對「歐洲與美國國家利益」、也包括對「歐洲與美國資本利益」敲
響了一記警鍾。
值得強調的是第二點是,「英國之亂」是原來有心更加靠近歐盟的「英國國家利益」
、最終允許「英國資本利益」進行「QE2」,從而令「英國利益」近段以來更加靠近
「美國利益」的立場、而不是「歐盟利益」的立場「直接觸因」。
由於英國經濟總量較小,此次解了英國燃眉之急的英國QE2並不影響全球金融大局。
因此,在「中歐美層面上的金融角力」已白熱化的背景下,「中歐」也沒有精力去說
英國的「是與不是」,因此,沒有「本位制」作支撐的「英國QE2」暫不會為英國經
濟、英國金融、特別是英國國家利益招來「市場」的「懲罰」。
●一旦.........市場對「英國利益」的「懲罰」,必然是對「英鎊」的拋棄
但是,一旦「美國利益」在這場角力中無法佔據主動,或者無法為「英美特殊利益」
提供保護,且英國政府屆時也無法找到一個有效消除這一「賭博式冒險之可怕後果」
的「辦法」的話,那麼,由於QE2之後、必然會有QE3,這樣,直至最後,市場對「英
國利益」的「懲罰」,必然是對「英鎊」的拋棄、並掀起一連串的、規模更加龐大、
沖擊力更加恐怖的「英國之亂」。這一點,我們 不妨拭目以待。
顯然,根據我們的觀察,英國人似乎已經提前准備了一個「有效消除冒險後果」的「
辦法」,那就是,如果在歐元PK美元的過程中,歐元能「較目前進一步贏得主動(美
國在利比亞問題上連續對歐盟進行兩個實質性讓步,意味著歐盟(歐元)在中東方向
的角色進一步吃重」,那麼,必要時英國就可「果斷放棄英鎊、『提前』正式加入歐
元區」,從而將「英國對『美元本位制』進行致命一擊」作為一塊「敲門磚」、全面
回歸歐洲!
有意思的是,這、又恰與英國國內今天「口口聲聲」要退出「歐盟」的「呼聲」剛剛
相反。
●「歐盟國家利益」與「美國國家利益」之間矛盾「不可調和」的兩大原因
值得強調的第三點是,在「英國之亂」至「英國QE2」的整個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楚
地觀察到「歐盟國家利益」與「美國國家利益」之間矛盾「不可調和」的兩大原因之
一,即:
第一大原因:
由於歐盟與美國的經濟總量都太大,人口都太多,且總體生活水平都太高,而「歐美
債務危機」的根本原因其實就在於「在現有國際秩序(一超多強)」下、「地球經濟
」已沒有能力同時支撐這樣兩個龐大經濟體建立在「高債務、高福利」之基礎上的「
高水平生活」,無法同時為「這兩大經濟體」提供「一樣體面的生活質量」與「同等
的政治地位」。
●任何「聲稱」將解決「歐美債務危機」的「綜合方案」,其實都有個「硬傷」
因此,對「歐美國家利益」而言,任何「旨」在將解決「歐美債務危機」的「綜合方
案」,其實都有個「不可能同時解決」「歐美債務危機」的「硬傷」。
而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一旦「歐美共同進行新一輪量化寬松」,那麼,視「新一輪量
化寬松」的「具體規模」與「後續發展」,對全球經濟、特別是政治的影響將有極大
的變數,而「這種變數」幾乎可以肯定是一種對全球經濟的惡性沖擊。
●「歐盟」類似於「英國」
我們認為,除非以中國為代表的「南方經濟」被「西方資本」通過「水淹南方」等方
式「徹底控制」,且「世界經濟總量排名第二」的「美國國家利益」與「世界經濟總
量排名第一」的「歐盟國家利益」之間最終能在「誰是領導者」的問題上達成一份「
公平協議」、並「制度性地保障」該「協議」一定會被落實,否則,「歐盟國家利益
」與「美國國家利益」之間矛盾的「不可調和性」,要麼,就表現在「歐美無法共同
進行足夠規模的新一輪量化寬松」。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一點,對歐盟而言更加可能,因為「歐盟」類似於「英國」,
相對「美國國家利益」而言,其「量化寬松」本質上是一種「沒有貨幣霸權作支撐」
的「濫發貨幣」,一旦全球經濟運行失控,更容易導致自己的貨幣被市場所拋棄。
●「歐盟國家利益」與「美國國家利益」之間矛盾「不可調和」的另一大原因
不難想像,「歐美」之中綜合實力雖然「相對較弱」、但卻有「中俄」等外部力量相
策應的歐盟,必將更加傾向於保留一種「到時再進行戰略選擇」的「戰略靈活性」。
而「歐盟國家利益」與「美國國家利益」之間矛盾「不可調和」的另一大原因,不是
別的,就是中國至今仍然在奉行的「扶弱(歐元)鋤強(美元)」策略、且堅決地拒
絕了「所謂中美共管地球的G2模式」。
顯然,對「歐美」而言,一方面,這一策略給了「弱」的一方以「希望」,因此,也
就對「強」的一方造成了巨大壓力。
●「扶弱(歐元)鋤強(美元)」極大地牽制了「歐美框架之內的合力」、極大地強
化了「歐美框架之內的張力」
值得強調是,從形勢的演化來看,「扶弱(歐元)鋤強(美元)」極大地牽制了「歐
美框架之內的合力」、極大地強化了「歐美框架之內的張力」。
●這一點,在「卡扎菲慘死」之後的「利比亞局勢演化「中已經彰顯無疑!
而這一點,在「卡扎菲慘死」之後的「利比亞局勢演化「中、特別是「歐美媒體」對
「卡扎菲慘死」的「報道分岐」中,即:在美國政府出賣了卡扎菲、但美國政府(奧
巴馬)與美國媒體又對「卡扎菲慘死」「頗有微詞」、而北約(除去在『英國之亂』
壓力下已進行QE2的英國之外的歐盟)從媒體到政府卻總體保持沉默的「有趣對比」
中,已經彰顯無疑!
顯然,美國政府與媒體主動拿「卡扎菲慘死」說事兒,這就意味著這樣一層信息:如
果「歐盟利比亞政策」在拿到了「美國利比亞政策」如實支付的「卡扎菲之死」之後
,仍然不打算向美國提供「敘利亞配合(有效擊穿該止損點、從而解構中歐俄之伊核
戰略協調)」、特別是「南亞配合(協助美國進行某一形式的南亞破局、從而解構中
歐俄之伊核戰略協調)」,或者「不願意實質性參與新一輪量化寬松、特別是『水淹
南方』」,那麼,「卡扎菲之死」之後的「利比亞由亂至穩」,對歐盟而言,將仍然
是「藍中水、水中月」!
第二,在「第一」的基礎上,我們也就理所當然地觀察到:「很難調和」的「歐美資
本利益之間的矛盾」,依然是處於「在核心問題上很難調和」的狀態,盡管「美國利
益」連續簽下兩份「投名狀」的確「在相當程度地調和」了該矛盾。
●「西方資本」主要任務仍是急於尋找、並確定一個「新的、足夠安全的戰略運行平
台」
值得強調的是,在這個問題上,其於「第一」,也就是說,由於「歐美國家利益」之
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具有極其強大的「張力」---就目前而言,「歐美國家利益」
、甚至「在西方資本利益框架之內的歐美資本利益」均不願意接受「犧牲自己、成全
他人」這一結局,因此,在全球經濟必將二次探底、「歐美國家利益」均會受到極大
沖擊(社會與經濟的穩定),特別是,在「歐美(社會)」在「中歐俄美」中最容易
成為「埃及之亂」之「簡單模仿者」的危險下,以「美元本位制」所主導的「國際秩
序」為「戰略操作平台」、且以「美國資本」為代表的「西方資本利益」,其主要任
務仍然是急於尋找、並確定一個「新的、足夠安全的戰略運行平台」。
●在這個問題上,「美國國家利益」的主要任務
顯然,在這個問題上,對「美國國家利益」而言,其主要任務就是以各種手段「說服
」、並令「西方資本(包括歐洲資本)」相信,這個它們急於尋找、並確定的「新的
戰略運行平台」,不是別的,也就是進一步強化「美元本位制」地位的「美元本位制
2.0版」,從而合「北約(歐美)」的政治與軍事資源、「西方資本(歐美)」的經
濟資源,在美國境外、全球范圍內重構「相應的工業體系」、繼而好繼續支撐、並驅
動那架「號稱會永動」的「華爾街金融永動機」。
毫無疑問,這個「說服」工作,基於種種原因,會受到來自「不願意自己被犧牲、從
而最終陷入動亂、直至瓦解」之「歐盟國家利益」的最強烈抵抗,及僅僅是得到---
-「相對美國資本較弱」但目睹「美國利益」很難在保護「西方資本利益」的「基本
安全」的前提下「搞掂局面」,從而「仍未下決心最終向美國流動」的「歐洲資本利
益」之「非積極性合作」。
●在這個問題上,「歐盟國家利益」的主要任務
而對「歐洲國家利益」而言,主要任務就是以各種手段「說服」、並令「西方資本(
包括美國資本)」相信,這個它們急於尋找、並確定的「新的戰略運行平台」,不是
別的,也就是「在所有非美勢力的眼裡」顯得「問題多多」的「美元本位制」之「西
方資本框架內部改良版」---我們不妨稱之為「歐元本位制1.0版」,從而在「先利用
、再犧牲美國國家利益」的基礎上,全面整合「歐盟」的政治與軍事資源、再合「西
方資本(歐美)」的經濟資源,在「環地中海經濟圈(中東、中亞、非洲大陸、歐洲
大陸)」的層面上構建一個「足以徹底解決」「歐洲債務危機」、且充分吸收美國流
出的技術、人才、資金,從而為「西方資本(包括美國資本)」進一步控制全球經濟
命脈提供一個「新的、足夠安全的戰略操作平台」。
毫無疑問,這個「說服」工作,會受到來自「更不甘心自己成為犧牲者(奧巴馬說了
,美國絕不當老二,顯然,這可不僅僅是沖著中國說的)、更不願意自己最終陷入動
亂、直至瓦解」之「美國國家利益」的最強烈抵抗,及僅僅是得到------目前「雖相
對歐洲資本較強」、但「已然」成為「世界人民(特別是美國人民)」之公敵(西方
資本)之「代表」,又目睹「歐洲利益」很難「搞掂局面」,從而「仍未下決心最終
向歐洲流動」的「美國資本利益」之「非全力性合作」。
●「中國利益」能否奉行「扶弱(歐元)鋤強(美元)」政策將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而值得強調的是,不論是「歐洲資本利益」對「美國國家利益」之「說服工作」的「
非積極性合作」、還是「美國資本利益」對「歐洲國家利益」之「說服工作」的「非
全力性合作」,特別是,不論是「歐洲國家利益」對「美國國家利益」之「說服工作
」的「最強烈抵抗」、還是「美國國家利益」對「歐洲國家利益」之「說服工作」的
「最強烈抵抗」,在「持續性」與「力度」的問題上,「中國利益」能否奉行「扶弱
(歐元)鋤強(美元)」政策都將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也就是說,只要「中國利益」堅定貫徹「扶弱(歐元)鋤強(美元)」之政策,歐美
之間「不可調和的國家利益矛盾」就愈加不可調和,歐美之間「很難調和的資本利益
矛盾」就是愈加「很難調和」。
顯然,美國向中國兜售的「G2模式」,恰恰是想中止這一政策,其實質在於讓中國選
擇「聯強(美元)鋤弱(歐元)」。
●再談「美國經濟、特別是華爾街金融永動機」逃生的「最為高效的通道」
而基於上述內容,美國大力兜售「中美G2」的核心意圖並不在於實現什麼「中美共管
地球」,而在於「以此」迫使「歐盟利益」被迫接受美國主導之「歐美共管地球」。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此前始終強調讓中國接受「中美G2模式」,是「美國經濟、特別是
華爾街金融永動機」逃生的「最為高效的通道」的原因。
而在中國堅定的「扶弱(歐元)鋤強(美元)」層面,最新消息是,針對稍早歐盟領
導人達成的解決歐債危機的一藍子協議,27日下午,准確地講,是在歐洲市場開市之
前,中法雙方提前發布了一則消息,稱「法國總統將與胡錦濤主席通電話」。
●要做好「扶弱(歐元)鋤強(美元)」這篇文章,須把握好「扶與鋤」之間的「力
度」與「時機」問題
而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法國總統將與胡錦濤主席通電話」的意圖,在於「拉」中國
為那份實際上「仍有待進一步填充關鍵內容」的「協議」做「背書」。 毫無疑問,
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扶弱(歐元)鋤強(美元)」的中國、至少在表面上是「不好
有什麼意見」的,但是,這又絕不意味著中國「私下」不能提「前提條件」。
事實上,在之前的點評中,我們就多次強調一組結論:
第一,中國要做好「扶弱(歐元)鋤強(美元)」這篇文章,就必須把握好「扶與鋤
」之間的「力度」與「時機」問題,把握好「有時候弱扶、甚至暫時不扶、都是為了
事實上更好地扶」之間的辯證關系;
●「扶弱(歐元)鋤強(美元)」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第二,對中國而言,「扶弱(歐元)鋤強(美元)」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借這一手
段,撐開空間,讓「人民幣國際化」這只陀螺「順利起旋、並盡快達到高速旋轉的穩
定狀態」,這才是目的。
而針對歐盟方面放風中國將注資「歐洲穩定基金」,東方評論員認為:中國向該穩定
基金注資不是不可以考慮,但是,由於在很大程度上,「注資多少」將「直接標記」
中國此次是「強扶還是弱扶」,因此,如果歐盟要求中國「強扶」,那麼,有個重要
前提就必須滿足,那就是「此次扶弱」應該最大限度地促成「人民幣國際化」這只陀
螺的「順利起旋」。
●最好是迫使歐盟接受「歐元與人民幣之間的實質性貨幣互換」,或者解禁對朝鮮的
經濟、特別是金融制裁,並實質性參與東北亞經濟一體化
因此,我們建議,中國應向歐盟提出:中國向該穩定基金注資的「主要部分」,應該
是「人民幣資產」、而不是「美元、或者歐元資產」。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最好是迫
使歐盟接受「歐元與人民幣之間的實質性貨幣互換」,或者解禁對朝鮮的經濟、特別
是金融制裁,並實質性參與東北亞經濟一體化。
●「歐盟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應該是「上述條件」的「附屬條件」,而不
是其它!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歐盟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與「解禁對華軍售」,只
應該是「上述條件」的「附屬條件」,
至於「歐盟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與「解禁對華軍售」,只應該是「上述條
件」的「附屬條件」,而不是其它!
對歐盟而言,它要明白:在關鍵時刻,中國是否願意繼續向它輸出「實物商品」,這
才是支持歐元的核心,而接受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是它在關鍵時刻可能得到「更多、
更好中國實物商品」的「前題條件」,而不是其它!
……………
㈤ 東方時事解讀為什麼沒有了,連他們的網頁都沒有了
東方時事的評論看著很過癮,就是不太好懂,可以看東方時事的公眾號dftimes,講的很清晰,
㈥ 東方時事解讀2010年12月24日
朝軍領導人:必要時將展開基於核遏制力的朝鮮式聖戰
【平壤消息】 據新華社報道,朝鮮軍方領導人金永春23日在平壤說,如果敵人膽敢侵犯朝鮮的陸海空領土,朝鮮將「毫不猶豫地繼續進行強有力的打擊」。
據朝鮮中央通訊社報道,朝鮮當天在平壤舉行中央報告大會,慶祝最高領導人金正日擔任人民軍最高司令官19周年。朝鮮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委員、國防委員會副委員長、人民武力部部長金永春在會上發表講話說,朝鮮將進一步發展國防工業,加強自衛性的遏制力,把朝鮮建設成「銅牆鐵壁的堡壘」。
金永春說,當前朝鮮半島局勢正處於「隨時可能爆發戰爭的一觸即發的狀態」。不久前,韓國在半島西部海域連續舉行針對朝鮮的火炮射擊,進行嚴重的軍事挑釁,說明韓國正把侵略計劃變為實際行動。
金永春說,朝鮮決不允許敵人侵犯其領空、領土和領海,朝鮮軍隊已經做好一切准備,在必要的時候展開「基於核遏制力的朝鮮式的正義的聖戰」。如果美國及其追隨勢力點燃全面戰爭的戰火,朝鮮軍隊「不僅將擊敗侵略者,而且將掃盪敵人的根據地,消滅戰爭的根源,實現祖國統一的歷史偉業」。
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1991年12月24日擔任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
【時事點評】 在之前的點評中,針對朝鮮半島局勢、我們曾經給出這樣一組觀點,即:
第一,一如「中美直接交手」之美國擺出的兩個姿態(相關討論見之前討論紀要),既是做給中國看的,也是做給「方方面面」看的,而「中美直接交手」之中國的兩種姿態(相關討論見之前討論紀要),也有同樣的意圖,既是做給美國看的,也是做給「方方面面」看的,其意圖都是在強調、並提醒「方方面面」注意:
其一,作為參與此波「排列與組合」的「相關方」,在「中美」一面「直接交手」、一面又「留 有餘地」的大變數下,不要出現戰略誤判!
至於如何選擇,一切應以自己的核心利益與自己的實際能力為依歸!
●美國似乎已經率先戰略誤判
其二,基於「其一」,其實我們應該不難看出,絕對實力與相對實力已經實質性下降的美國,似乎已經率先戰略誤判,其誤判的原因在於高估了自己的戰略欺騙的能力,低估了方方面面的戰略判斷智慧,而「誤判的後果」就是原本由其獨霸著話語權的「中東和平」,今天已經「熱鬧非凡」!
其中,一個最大的變化就是,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的隊伍正在迅速壯大。
●中國擺出的第三種姿態,其實就是我們之前所強調的「東北亞、甚至東亞的問題在中東談」
在這種可能性下,中國擺出的第三種姿態,其實就是我們之前所強調的「東北亞、甚至東亞的問題在中東談」。
顯然,對在「第三波排列與組合」中終於「直接交手」的「中美」而言,由於在前兩段「排列與組合」中先後、分別與美國直接交過手的俄羅斯與歐盟、事實上已經在「中東方向」與中國「談了起來」,因此,中國顯然比「一心想在東北亞佯攻、伺機在南亞破局」的美國多了一種選擇,且是至關重要的戰略選擇,那就是:只要「內部張力」極強的韓國、「極想擺脫美國控制」的日本,仍然「渴望」在「中美」之間大玩「政經分離」,從而一方面借美國政治與軍事之力遏制中國主導東亞,另一方面,也借中國經濟之力防範美國的暗算、重演廣場協議與98亞洲金融風暴,那麼,不論是美國在東北亞的佯攻、還是伺機在南亞破局,都不過是在做夢!而在美國人「做夢」、並「巴望」歐、俄趁機對中國予取予奪、從而共同對中國施加最大限度的戰略壓力、繼而瓦解「伊核」之「中歐俄」戰略協調的時候,是「中歐俄」乾脆撇開美國進行「中東交換」,即:中國繼續維穩南亞、強行介入中東、並准備將高鐵鋪向南亞、中東、 中亞、且准備大力拓展人民幣國際空間;俄羅斯繼續鞏固「在烏克蘭的影響」、並拿喬治亞問題(其實是烏克蘭問題)去與科索沃問題討價還價、並准備將「北流」與「南流」修到全歐;歐盟更是一步到位、乾脆玩起了「歐洲政治、經濟與軍事層面」的「全面整合」(歐盟將修改《里斯本條約》、為創設永久救助機制鋪路,就是典型的順勢之著),甚至想跳出「歐美雙邊中東決策框架」、並宣布「適時承認」巴勒斯坦國。
●「非美勢力」似乎都能從「中東戰略交易平台」上「淘換」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總之,「中歐俄」、及中東地方王、南美地方王等「非美勢力」,似乎都能從「中東戰略交易平台」上「淘換」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唯獨美國想得到的「更加嚴厲制裁伊朗與朝鮮(實際是經濟制裁中國)」、或者渴望得到的「G2」模式沒有什麼實質進展。
●如果.....那麼,我們或會很快就看到華盛頓戰略誤判的另一個後果
然而,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中東和平進程」今天的「熱鬧非凡」雖然是華盛頓戰略誤判的後果,但這並非唯一後果,從朝鮮對「韓國的炮擊訓練」至今未做出更加嚴厲的「軍事反擊」來看,一旦美國政府「以種種借口」對「它那路以私人身份訪問平壤的人馬」所做的承諾「不認賬」、同時「又搞不掂(對歐洲債務危機下爛葯)」歐洲人、滿足不了俄羅斯人(繼續交割東歐利益、且將石油價格遠遠推至70至80美元一桶的區域之上)、挑唆不了印度人(利用、甚至製造機會,威、逼、利、誘印度拿中印、特別是印巴爭端挑事兒)的話,那麼,我們要不了多久就會很快就看到華盛頓戰略誤判的另一個後果,即:要麼中東局勢在朝鮮半島局勢之前激化,如果朝鮮半島局勢一直沒有「擦槍走火」的話;要麼,中東局勢較朝鮮半島局勢「更加白熱化」,如果朝鮮半島局勢出現「擦槍走火」的話。
在繼續這個討論之前,我們再來閱讀幾則相關消息。
朝鮮:當前出現危險事態都是美國精心策劃的
【平壤消息】據朝鮮《勞動新聞》發表文章說,韓國當局借口朝鮮「威脅」,今年來不斷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在挑起11月的延坪島炮擊事件後,不久前再次進行火炮射擊,企圖挑起侵略戰火。這說明韓國當局根本無視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執意進行「制度對抗」,導致朝鮮半島局勢空前緊張,戰爭危險急劇增加。文章還抨擊美韓日加強軍事同盟,加大對朝鮮的軍事威脅,導致東北亞地區的和平穩定處於嚴重危機狀態。文章說,當前朝鮮半島出現的危險事態都是經過美國精心策劃的。
朝鮮中央通訊社23日指責韓國當天舉行的冬季聯合軍演是「挑釁」。報道說,韓國動用大批軍事裝備進行的軍演是「瘋狂的戰爭演習」,是旨在「發動北侵戰爭」。
美特使稱若朝鮮保持克制 美應重回六方會談
【綜合消息】美國新墨西哥州州長比爾?理查森近日對朝鮮進行了訪問,法新社24日報道稱,理查森訪朝之後於日前表示,如果朝鮮繼續對韓國的軍演活動保持克制,美國應當考慮重回六方會談。
理查森23日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采訪時做出上述表示,他表示重啟六方會談有助於防止朝鮮半島緊張局勢升級。他說道:「他們(朝方)再次未對韓國近日軍演採取軍事行動,可能是時候重啟六方會談了。」
理查森曾出任美國駐聯合國代表,他表示上述言論是他自己的觀點。他還說在訪朝期間,朝方曾向他保證不會回應韓國的實彈射擊演習。
【時事點評】首先,我們先來關注第一段新聞素材。
請大家注意這一段文字 ,原文是:文章說,當前朝鮮半島出現的危險事態都是經過美國精心策劃的。
●我們最為感興趣的不是「觀點」、而是強調這一觀點的「時間」與「背景」
顯然,這一觀點與我們對朝鮮半島局勢的判斷是吻合的,但是,我們想強調的是,「這種吻合」並非我們提請大家注意這段文字的主要原因。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朝鮮方面提出這一觀點的「時間」與「背景」、這些才是我們最為感興趣的。
毫無疑問,就「時間」而言,朝鮮強調「美國精心策劃」,是在「美國那路以私人身份訪問平壤的人馬」離開了平壤、甚至完成了北京之行之後;
就「背景」而言,是在韓國李明博政府在「一系列安全保障」之下、最終在爭議海域進行所謂「炮擊訓練,以示強硬」,但朝鮮暫沒有「炮擊首爾方向陸地目標」之後。
●再談韓國為「重新組織測試」而要求美國提供的「一系列安全保障」
在這里,對這個所謂的「一系列安全保障」,在之前的點評中,我們已經討論過,即:種種跡象顯示,在美國逼迫韓國在「那個海島」上「重新組織測試」的時候,美國似乎也「被要求」提供某種「安全保障」,對於韓國而言,最有效的安全保障主要包括有兩層,且是「由美方提供、且只能由美方提供」:
其一,就是「公開」聲稱「有美國軍方人員」在炮擊訓練現場觀摩演習。
顯也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樣做的「用意」是再清楚不過的了:既以觀摩美軍做「人體盾牌」,可最大限度地防止出現「朝鮮只打韓軍不打美軍」的「舊景」再現,也可更加直接地測試「朝鮮、或者中國對朝鮮半島戰爭可能迅速升級」的「真實心態」,其「設計原理」在於:一旦朝鮮的炮彈打死了幾個「觀摩」的美軍,半島局勢就「有可能」直接失控!
●對「韓國炮擊訓練」而言、最容易為人們所忽略的一種安全保障
其二,對「韓國炮擊訓練」而言、也是最容易為人們所忽略的一種安全保障,那就是:在「韓國炮擊訓練」的前後,美國同時派出了「公、私兩路人馬」出訪北京與平壤。
而針對「朝鮮炮擊韓國軍事目標」一事,我們的觀點就是:對於朝鮮將在何時炮擊?美國不知道,但中國知道。
因此,在「韓國炮擊訓練」的前後,美國同時派出了「公、私兩路人馬」出訪北京(知情方)與平壤(行為方),就是要圍繞「朝鮮再次炮擊韓國的價值目標(註:這次可不一定是軍事目標)」進行「摸底」與「交底」。
在之前的點評中,我們也曾經說過,在韓國聲稱「將在12月18日至21日期間、擇機在有爭議海域進行炮擊訓練」、且強硬警告「一旦朝鮮再次挑釁,將堅決回擊」的背後,是韓國李明博政府在「已經出離於憤怒的」美國之逼迫之下,不得不「重新組織」的一次測試。
至於為什麼韓國李明博政府一方面叫囂「將在爭議海域進行炮擊訓練」,一方面又將「日期」不確定為「18至21日」期間的某一天?我們認為,這顯然是在「等」,至於「等」什麼?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既是在等美國外交高官(公派一路)的訪華結果,也在等美國的一位洲長以私人身份訪朝的訪朝結果。
●理查森直到「韓國20日上午准備進行炮擊訓練」之前,也沒有代表美國政府與朝鮮方面敲定一份令韓國李明博政府「可以放心訓練」的「訪朝協議」
根據我們的觀察:在18日至19日之間,也就是韓國以天氣為由將「炮擊訓練日期(請注意,是12月18日至21日之間的具體日期)」一再延後的背後,就是那位「私人代表--美國新墨西哥州長理查森」的訪朝始終沒有得到「韓國可以在他訪朝、充當說客期間、放心進行炮擊訓練」的「訪朝結果」,而在20日那天---即是理查森「計劃結束訪問、離開平壤「的那一天,韓國之所以還得一再將「炮擊訓練時間(請注意,是20日當天內的時間)」延後的背後,是理查森直到「韓國20日上午准備進行炮擊訓練」之前,也沒有代表美國政府與朝鮮方面敲定一份、足以令朝鮮對韓國炮擊訓練「暫時」保持克制,從而「足以令韓國放心開始炮擊訓練」的「訪朝協議」。
●「美韓」之間在軍事挑釁朝鮮問題上的分岐
有必要說明的是:
第一,盡管被美國一再所「威逼」,但在「內部張力」的作用下,在炮擊訓練問題上始終表現得「戰戰兢兢」韓國,於「天安號事件」之「後續發展」的「中美鬥法」中,已經明白「美國全球戰略」眼下也不敢承受第二次朝鮮戰爭之後,在「朝鮮炮擊韓國軍事目標」之後就已經充分泄露了自己的底線,那就是:因為韓國獨自承受不起一場全面的戰爭,所以在得到「足夠的安全保障」之前,也不敢向美國所希望地那樣,冒著可能引發一場半島全面戰爭的巨大風險,不顧一切地軍事挑釁朝鮮,以隨時可能挑起與朝鮮之間的、被美國描述為「至多是一可控的軍事沖突」,以牽制中國的戰略注意力,從而極大地策應美國的南亞、中東政策。
●「朝美」在達成一份「協議」問題上的各自意圖
因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理查森此次以「私人身份」、在韓國宣布「將在18日至21日之間擇機進行炮擊訓練」期間「高調訪朝」,為的就是拿到一份「真正令韓國李明博政府放心進行軍事挑釁」的「訪朝協議」,從而令韓國可以繼續挑釁朝鮮。
而朝鮮之所以也願意「給」理查森「帶走」這樣一份協議,其「首先」在於:不論是以公家身份、還是以私人身份,美國政府最終還是「不得不」向朝鮮派出一位「代表」、以進行接觸。盡管這位「美國代表」不論走到哪兒都忘不了強調一句:「我是私人代表」!
●美國派那位「私人代表」出訪朝鮮,完全是形勢所迫!
有必要指出的是,這個時候的、這個背景下的「朝美」接觸,顯然是一種「事務性」的談判。因為,美國此次沒有以「撈人」為名義,而在朝鮮,美國又的確有「可撈之人」!如果美國人「有資格可以繼續撈人」的話!
請大家注意這一細節,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說明華盛頓「更多是按照朝鮮的條件」進行「這輪接觸」的,也就是說,那位美國派那位「私人代表」出訪朝鮮,完全是「形勢」所迫,且「並非」東北亞形勢、而是中東、特別是「科索沃形勢」所迫!這一點,我們稍後再做展開!
●技術性拒絕「中國提議」之後,美國開始「技術性地考慮」「中國提議」
討論進行到這里,其實我們已經不難明白:美國為了讓「韓國的內部張力」繼續容忍李明博政府「軍事威懾朝鮮(其實是軍事挑釁朝鮮)」,所做出的第二個安全保障(第一個安全保障是20名美軍觀摩人員現場觀摩韓國炮擊訓練、從而充當人體盾牌),就是派一位「私人代表」去平壤與其接觸、從而以「非政府形式」與朝鮮展開「朝美雙邊事務性談判」,繼而在美國以「韓國與日本不願意」為由,技術性拒絕「中國提議」之後,又藉助一位「私人代表」的平壤之行、開始「技術性地考慮」「中國提議」。
●這為中東局勢的破局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顯然,以「天安艦事件」及隨之而來的「以色列襲擊土耳其船隊」這兩場悲劇為「起點」,以「朝鮮炮擊韓國軍事目標」及隨之而來的「美韓航母版黃海軍事演習」為「中點」,在「美國東北亞政策」技術性拒絕「中國提議」之後,隨著「歐盟全面進程在『中美直接交手』中突然加速(實質是科索沃問題的和平解決進程突然加速)」,特別是,隨著中國政府更加堅定地「支持歐盟穩定金融的一藍子措施[實質是『扶弱(歐元)鋤強(美元)』政策的進一步顯化]」,此前技術性拒絕「中國提議」的美國,在戰略層面,特別是在美元本位制的維穩問題上,其實已經面對「中歐」的聯合擠壓,外加一個已經與中國一道,分別掛牌交易對方貨幣,且已經將「戰略石油」通過管道「突然送到」中國大慶的俄羅斯。
有必要指出的是,有了這個「戰略石油」做策應,中國對中東局勢突然激化的抗擊能力將強化許多,這也就為中東局勢的破局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美國第一次面對「中歐俄」聯手對其「美元本位制」進行「實質性擠壓」的局面
值得強調的是,這是自「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之後,包括喬治亞戰爭(美俄直接交手)、希臘危機(歐美直接交手)為標志的「第一、二段排列與組合」在內,美國第一次面對「中歐俄」聯手對其「美元本位制」進行「實質性擠壓」的局面。
顯然,真正促成這一局面形成的,不是別的,恰恰是以「天安號事件」為標志的第三輪排列與組合中,美國主動「動用」南海問題、東海問題,試圖全面制裁伊朗與朝鮮,從而在政治、軍事、特別是經濟等各個層面,全方位挑釁中國,造成「中美直接交手」與「中國強行介入中東」、並將「大國間主要戰略交換平台」由南亞方向初步推至中東方向所致!
㈦ 東方時事解讀2011年12月2日
坐等
今天東方網站更新的早了點,今天晚上10點左右估計就可以有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d572e10100vvsl.html
出來了
㈧ 東方時事解讀怎麼不出了是不是被禁了,還是掛了。到底怎麼回事兒
東方時事的評論是最接近事情本質的,不過很難懂,國際形勢本來就很繞,不過要是能讀懂的話,東方時事的預測基本沒錯過,經常在東方時事的公眾號里泡著,基本成為每天的必須課了,對了,搜這個dftimes
㈨ 哪兒能天天看到最新的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
其實你每個星期天晚上,在網路搜索 東方時事 日期(最近的星期五) 就可以了,
在晚點,周一中午肯定就有了
亂評天下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zhanjia6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