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商業銀行網點不足如何解決
1、提高櫃在工作效率;
2、設立自助銀行設備;
3、開展電子銀行渠道。
㈡ 工行理財顯示網點余額不足是什麼意思
理財產品每天發行的產品種類都不一樣,每種產品有最低起步,某些5萬起步,某些10萬或20萬起步。每種產品全國發行有一定額度。某些熱銷產品有可能會在一兩小時內賣光,均屬正常情況。余額不足可能是起存金額不足,或者已賣光。
(2)分析銀行網點不足擴展閱讀:
理財方法
到銀行、證券公司理財需開立相應理財賬戶。一般而言,通過銀行開通的理財賬戶可以辦理儲蓄類產品和銀行理財產品以及基金類產品,大型銀行還可通過銀行系統購買。由於銀行網點分布較廣,通過銀行渠道開立的投資理財賬戶可到銀行櫃台辦理。
證券公司開立的理財賬戶可用於股票(包括A股、B股、H股等)、債券(包括國債、企業債、公司債等)、期貨(包括金融期貨如股指期貨、外匯期貨等,商品期貨如黃金期貨、農產品期貨等)等一系列的投資理財工具的投資。證券賬戶的開立可到各證券公司營業部辦理,需要在交易日內辦理。
投資公司的手續比較方便,一般只需要提供自己的身份證和銀行卡復印件。投資公司也會為客戶定製專屬理財計劃。
㈢ 網點額度不足什麼意思
網點額度不足通常是指用戶在銀行某一網點預約紀念幣,但由於晚一步,該網點分配到的紀念幣已經被其他用戶預約完了,這個網點就無法再預約了。用戶可以選擇預約其他網點,或者前往線下網點預約,但排隊會花費一定的時間。
【拓展資料】
每到年末或有重大事件發生的時候,為了紀念,央行可能會發行一些長得比較特殊的錢幣。每次發行,很多人都會提前預約,到銀行兌換。這種錢幣統一叫做紀念幣。紀念幣是一個國家為紀念國際或本國的政治、歷史、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傑出人物、名勝古跡、珍稀動植物、體育賽事等,由國家銀行統一計劃發行的法定貨幣。它包括普通紀念幣和貴金屬紀念幣,普通紀念幣可以流通。中國紀念幣由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設計製造、中國人民銀行發行。
預約紀念幣不需要交錢,兌換需要。預約就是在相關銀行的官網上,填好自己的信息和領取紀念幣的時間,得到一個領取的資格。等到真正去銀行兌換紀念幣的時候,才需要資金支付購買。注意區別預約時間和紀念幣的領取時間,不要弄混淆,預約時間是在這個時間內可以預約,過了則不可以,領取時間也是同樣。
紀念幣有很多,不同的紀念幣預約方式不同,一般分為線上預約(含手機銀行、網上銀行、微信公眾號)和線下預約兩種方式。承擔紀念幣預約和兌換的銀行有很多,不同的銀行預約操作路徑不同,消費者需要以實際操作路徑為准。
如果消費者無法通過線上預約的方式預約紀念幣,可以在紀念幣預約期內攜帶第二代居民身份證,前往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等銀行的營業網點,辦理紀念幣預約業務。
㈣ 銀行網點常見高頻問題及應對方法
摘要 根據該行審計基礎數據顯示, 2012年下半年全市所有一類網點屢查屢犯發生概率前十位的問題分別為:
㈤ 當前銀行網點運營管理工作存在哪些問題和難點
營業網點作為銀行最基本的經營單元,對業務發展起著最基礎、最重要的作用,是同業競爭能力的直接體現。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客戶對金融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何提高網點自身的服務品質、在競爭激烈的金融市場中脫穎而出,是各級銀行管理人員不斷探索的問題。
網點運營存在以下問題:
1.員工角色轉換難
網點運營的標准化管理是崗位整合、資源優化和流程重組的綜合性改革,勢必要將網點的一部分人轉化為營銷人員或是將每個員工的工作時間劃分出一部分或是大部分用來營銷,這種轉變對員工的要求由原先服務型網點模式的「只要滿足每一項業務有人會處理,能處理」提高到「每一項業務每人都會處理,快速處理」。為了一定程度上照顧年齡偏大員工,大部分行處以往在人員結構緊缺、老齡化的現狀下,盡可能將年長員工安置在不需要處理現金業務的低櫃區域,而高低櫃分離改革後卻需要低櫃區配置素質更高的櫃員去處理復雜業務,凸顯陣地營銷優勢,而短時間內年齡偏大員工無法快速適應這種考驗和磨煉,角色轉換不到位將導致改革成效難以在陣地營銷能力和網點功能轉型上得以充分體現。
2.功能分區布局優化難題
現有營業網點內部運營區域物理布局上的共同特點是:面向客戶最直接的中心區域往往是高櫃服務區且櫃口數量眾多,低櫃往往處在角落;而且考慮到網點業務發展,原始裝修時往往設計櫃口較多,導致網點實際開櫃數小於物理環境櫃口數的情況基本已是常態。考慮到網點全面改造的投入費用較大,試點過程中大部分網點只能在原網點功能布局的基礎上,採取將低櫃分離出來的權宜之計,從而造成部分對外營業高櫃櫃口空置,無論是內部布局、品牌形象、客戶體驗還是營業分區的有效利用上,都難以達到標准統一、管理規范的效果。
3.網點陣地營銷資源配置難題
目前,高低櫃業務分離網點真正配置了客戶經理並在現場辦公或參與陣地營銷的並不多,其他未實施高低櫃分離的中小型理財網點,配備現場客戶經理的則更少。從全行個人客戶經理的分布來看,集中在一級支行的客戶經理隊伍龐大,陣地營銷人員配備不足,結構不合理,特別是櫃面對優質、潛力客戶進行識別後,由於缺乏跟進營銷、重點維護的相關人員,造成部分優質客戶資源的流失。
4.歸口管理職責規范難題
高低櫃業務分離後,網點業務集成度、綜合化程度在提升,但歸口管理仍待及時跟進,各相關業務部門缺乏有效的溝通協調機制,導致對網點的管理存在既重疊又缺失的不合理現象,制約了整體服務水平和市場競爭力的提升。目前,低櫃區需授權審批的業務多,在兼顧高低櫃的監管中可能存在顧此失彼、管理不到位的情況。
㈥ 銀行經營分析會管理方面存在哪些不足
你好,我認為我國商業銀行資本管理中存在以下四方面的問題
(一)核心資本充足率低
(二)商業銀行盈利能力低下
(三)商業銀行存在龐大不良資產
(四)較高的壞賬率
言而總之,資本管理是一項相當復雜的工作,是與銀行的戰略規劃和日常經營管理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商業銀行必須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把資本約束轉化成內在動力,構建一個與總體風險戰略和股東目標相一致的資本管理體系,這樣才能既滿足監管者對資本充足率的要求,又能優化資本結構以實現股東權益最大化,從而實現商業銀行的可持續發展。
希望你能夠採納
㈦ 困擾銀行網點發展的難題是什麼
一是網點運營成本不斷升高,人工,房租,運營成本提高。二是,現在隨著手機支付和網銀手機銀行發展,銀行網點的客流量也不斷減少。三是,以前銀行網點過度擴張,帶來的,網點過多,資源浪費。
㈧ 為什麼交通銀行網點那麼少
隨著我國上市銀行2016年報次第公布,關注銀行業的人們發現:大型商業銀行的員工總數比上年有所下降,機構網點數量也在減少。這是大型銀行股改上市以來首次出現的現象。於是,少數境內外媒體驚呼:中國銀行業大量關閉機構網點,各大行瘋狂裁員。那麼事實真如網路上說的那樣嗎?卡神小組今天就和朋友說說國內銀行業各銀行瘋狂的撤點裁員是真的不行了嗎?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事實真相。
2015年以來,受經濟結構調整、市場需求下滑、監管約束趨緊等多重因素影響,我國銀行業經營壓力不斷加大。但是,2016年銀行業較好地應對挑戰,主要業務指標平穩增長,部分指標還好於預期。總體而言,2016年我國銀行業機構網點數量略有增加,員工隊伍保持穩定,不存在大量撤並機構、裁減員工等現象。
那麼,對於機構和員工數量最多的大型商業銀行,情況又是怎麼樣的呢?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等5家大型商業銀行歷史悠久,資產總額占我國銀行業近40%,是我國銀行業的第一梯隊。與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等「小兄弟」相比,五大行塊頭大、步履重,近年來發展速度低於行業平均水平,他們是否真的會採取裁撤機構和人員等措施來降成本、增效益呢?空口無憑,卡神小組以事實為基礎,以數據為依據。先來看看2011至2016年五大行機構網點和員工數量變化的情況吧!
從表一可以看到,2016年五大行機構總數合計為70783個,比2015年的70952減少169個,減少幅度僅為0.2%。其中,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分別比上年減少298個、77個,交通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分別比上年增加153個、40個、13個。事實上,從2011至2015年,5年來五大行的機構總數每年都在增加。2016年雖然有所減少,但仍然高於2015年之前的所有年度,與2011年相比增加了近5%。
從表二可以看到,2016年五大行員工總數合計為1722385人,比2015年的1740121人減少17736人,減少幅度為1%。其中,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分別比上年減少6701人、6384人、4597人、1142人,交通銀行比上年增加1088人。同樣地,從2011至2015年,5年來五大行的員工總數每年都在增加。2016年雖然有所減少,但仍然高於2014年之前的所有年度,與2011年相比增加了10%。
大家可能覺得奇怪,為什麼將2011年作為比較的起點呢?要知道,2011年為中國銀行業發展的巔峰之年,當年整個銀行業資產總額、負債總額增長近20%,16家上市銀行凈利潤更是比上年增長29%,多家銀行增速甚至超過了50%。然而,2016年五大行的機構和員工數量即便與2011年相比,仍然分別增長了5%、10%。其實,表一和表二顯示的,只是5家大型商業銀行的機構和員工變動情況。而股份制商業銀行等中型商業銀行,近年來機構網點和員工數量一直在增加。中國銀行業協會3月15日發布的《2016年度中國銀行業服務改進情況報告》也顯示,2016年我國銀行業營業網點達22.79萬個,比上年增加3800多個。
因此,卡神小組的基本判斷是:目前我國銀行業機構和網點數量處於相對穩定狀態,目前並未進行大規模裁撤機構和人員,未來也不會以此作為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從五大行情況看,2016年機構和人員總體上略有減少,主要是結構調整和優化;未來有主動減少機構和人員的可能,物理網點和櫃面人員有一定的精簡空間,但幅度有限。
至於部分大型銀行的機構總數(主要是物理網點)減少,主要原因有:
一是隨著技術創新和需求變遷,客戶與銀行交互方式發生深刻變化,不少原來需要到櫃面辦理的業務,通過手機銀行等電子渠道可以自助辦理,櫃面業務量有所下降;
二是隨著集約化經營推進,銀行加大系統資源整合,部分業務實現後台集中處理,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時也減少對物理網點的依賴。除了數量減少,不少銀行對原來「大而全」的網點進行改造,網點呈現「輕型化」「智能化」趨勢。如農業銀行2016年完成網點「瘦身」1807 個、遷址優化網點409個。
隨著網點數量減少、規模「瘦身」和業務集中,五大行的物理網點員工尤其是櫃面人員數量有所減少,但主要是結構調整而不是裁員。如工商銀行,2016年通過人力資源結構調整,櫃面人員減少1.4萬人,其中約有3000人去做新興業務,有1.1萬人去做客戶經理,通過調整配置該行更好地提升了人力資源的效率。工商銀行去年的總人數只減少1%,但是內部結構調整達到6%。
未來,隨著技術進步和客戶需求變遷,我國銀行業櫃面業務仍然有減少的空間。在這種背景下,對於機構和人員數量較大的四大銀行,機構總數和員工還將有一定的精簡空間。據交通銀行分析師研究,我國銀行業未來櫃面人員減少幅度可能在20%左右,但會在銀行內部進行培訓和轉崗,大規模「裁員潮」不會出現。研究表明,我國銀行業銀行員工組合與歐美國家銀行業有很大的結構性不同,歐美國家銀行60-80%的營銷人員,櫃員佔比大概是20-40%;而我國銀行業的櫃員佔比大約為70-80%,營銷人員只佔20-30%。我國銀行業的物理網點在過去主要是「核算交易型」,現在正在向「營銷服務型」轉變。在這個過程中,櫃面人員轉崗成為營銷人員的空間非常大。
其實,五大行員工數量的減少,還有一個原因是流向金融同業和非金融機構。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調查,近年來銀行業人員在銀行同業之間流動仍佔主體,如大型銀行向股份制銀行、城商行流動;同時,人員流向證券、基金、信託、租賃等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類金融機構逐漸增多。這更多地反映出金融體系的深化和新興金融業態的崛起,而不是說明大銀行「不行了」。
卡神小組總結:正如文章結尾說的那樣,這更多地反映出金融體系的深化和新興金融業態的崛起。就好比軍隊從原先的數量部隊轉型到科技信息化部隊是一個道理。卡神小組認為,銀行在未來的發展和適應新型態的適應能力將是最強的。因為銀行擁有最豐富的客戶數據和市場信息報告,銀行只要逐步切合市場需求,那麼在將來的金融市場依然會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希望這個資料對朋友們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