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絲綢之路經濟帶 和一帶一路的區別
然而,今天要建設的「一帶一路」,已經不是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它要堅持互通互補互利、實現共贏。它的成敗關鍵要看能否形成利益共同體,但凡是加入和合作的邦國,都能夠從中受益,這也是一個能夠讓後代子孫們受益的偉大事業,值得拭目以待。
2. f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的政策是什麼意思新聞一直說國家發展戰略,可是海上絲綢之路在哪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海上絲綢之路沒有具體的路線,而是歐洲,西亞與中國貿易來往的航線,中國有寧波,泉州,廣州三個港口
3. 絲綢之路經濟帶包括中國哪些地區
包括西北五省區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西南四省區市重慶、四川、雲南、專廣西。屬
21世紀初,貿易和投資在古絲綢之路上再度活躍。中亞各國希望與中國擴展合作領域,在交通、郵電、紡織、食品、制葯、化工、農產品加工、消費品生產、機械製造等行業對其進行投資,並在農業、沙漠治理、太陽能、環境保護等方面進行合作,為這塊沃土注入「肥料」和「生機」。
在現代交通、資訊飛速發展和全球化發展背景下,促進絲綢之路沿線區域經貿各領域的發展合作,既是對歷史文化的傳承,也是對該區域蘊藏的巨大潛力的開發。
(3)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海自貿區擴展閱讀: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將極大改善我國西部地區的發展環境,形成新的對外開放前沿與經濟增長段,西部地區的面貌及當地群眾的生活水平將再上一個台階。通過參與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所謂「塌陷地區」的國家將有機會重新融入世界經濟的主流,逐步消除貧困與落後,這又有助於根除極端勢力、恐怖主義、跨國犯罪活動的溫床。
新絲綢之路將把世界經濟最活躍的兩個地區更緊密地聯結在一起,不僅有利於促進貿易、繁榮經濟,更有利於東西文明的交流與融合,促進源自不同民族、文化、種族的群體的相互包容。
4. 絲綢之路經濟帶途徑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構建橫貫東中西、連接南北方的經濟走廊,是實現內陸地區同沿邊通關協作一體化的有效途徑。
(一)加強政策措施的溝通與協調,建立長期穩定的區域經貿合作機制
加強亞歐國家的政策溝通,制定區域合作規劃和措施,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促進區域合作,形成區域大開放、大融合新格局,實現區域內自由貿易。一是構建有效協調機制。加強各國政府間的貿易政策溝通與協調,推進區域內關稅互惠、交通運輸、資金以及信息等領域的合作,消除貿易壁壘。二是健全區域合作機制。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統籌兼顧各方利益,協商制定和推進區域合作的戰略規劃,分步驟、分階段落實各項合作任務。三是提升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加快自由貿易區的雙邊及多邊談判進程,建立多邊融資平台,實現區域內貿易、投資便利化,打造高效率的一體化經濟區。
(二)加強貿易、能源通道的互通互聯,確保國家能源安全
隨著新亞歐大陸橋投入使用,中哈第二條鐵路開通,渝新歐鐵路高效運營,歐洲西部—中國西部國際公路、中吉烏鐵路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交通運輸體系正逐步形成。加快完善區域內交通基礎設施,打造陸路、空中、信息三條絲綢之路,推動各國簽訂交通便利化協定,加快建立連接太平洋和波羅的海的國際運輸走廊,形成連接東亞、西亞、南亞的交通運輸體系。一是要加大中國對中亞國家的戰略性交通援助、資金支持和技術輸出,鼓勵中國企業承攬境外交通基礎設施項目。二是提高陸路運輸口岸的工作效率,加快建設新口岸。進一步發揮跨國鐵路的聯運優勢,實現便利、高效、安全運輸。三是加強對跨國能源運輸管道的建設與維護,確保能源運輸管道安全運營。四是推進區域內貿易投資便利化,降低區域內貿易和投資成本的物流。五是充分發揮上海合作組織的作用,健全合作機制,擴大成員國合作的領域,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互聯互通,將釋放中國與沿線國家合作的巨大潛能,實現區域跨越式發展。
(三)建立新的合作理念與模式,開創區域經濟互利共贏的新格局
絲綢之路經濟帶與傳統的區域合作相比,是一種包容的、共贏的、開放的新型合作交流模式。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區域合作的基礎,促進各國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堅持開放包容、求同存異,互惠互利,將發展水平,社會制度、宗教信仰、資源稟賦、文化背景不同的國家緊密相連,共享發展成果。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在制度上更為靈活、合理,是一種創新的合作理念與模式,經貿合作與民心交流並重,軟實力與巧實力相輔相成。以政策溝通為主導,互聯互通為基礎,經貿合作為支撐,通過經濟合作帶動政治、文化交流,使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成果惠及地區內各國民眾;以全球視野和包容開放的態度博採眾長,深化歐亞各國經濟合作,提升區域一體化程度,促進區域穩定與繁榮;以尊重文化多樣性,增強文化吸引力和軟實力,營造維護區域穩定的良好氛圍,保證區域內各國經濟安全;以深化全面合作,尋求共同發展為共識,以合作、競爭和創新為基礎,共建繁榮、穩定、充滿活力的亞歐大陸。
5. 絲綢之路經濟帶所經過的地區和主要國家
包括西北五省區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西南四省區市重慶、四川、雲南、廣西。
絲綢之路,是西漢時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陝西西安)起點,經關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錫爾河與烏滸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大伊朗,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絲綢之路經濟帶,東邊牽著亞太經濟圈,西邊系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
(5)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海自貿區擴展閱讀
建設意義
絲綢之路經濟帶總人口近30億,市場規模和潛力獨一無二。中國將在「新絲綢之路」上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將會引進產業、聚集人口,這將使西部地區更快發展,並為中西部省區的機電產品、特色農產品、特色食品等貨物向西出口創造了難得的機遇。
1、有助於中國周邊外交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
經濟帶的建立與周邊大國息息相關,周邊外交環境要為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有力的基礎,「絲綢之路經濟帶」內外兼顧,統籌發展的基礎上提出,有利於應對地區大國之間的關系,有利於中俄新型大國關系的重鑄。
2、有助於構建新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形成國際經濟新格局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對於構建大合作大發展的全球經濟新格局具有重大意義。隨著生產的社會化,國家間經濟緊密度的增強,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的數量不斷增多,合作范圍不斷擴大。
相關區域經濟合作的國家通過簽訂相關協議消除貿易壁壘,從而擴大了進出口規模,優化區域間的資源配置增強了區域組織的國際競爭力。
3、有助於保障國家戰略安全,拓展中國戰略空間。
西部地區是保證中國戰略安全的重要區域。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有利於西部地區開發建設,有利於維護國防安全,有利於中國戰略縱深發展,有利於確保能源供應,有利於經濟安全。
「絲綢之路經濟帶」包含歐亞的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在不同的社會制度、種族、信仰、文化背景的國家中,當然存在著對發展戰略、模式和政策的不同選擇,在經濟文化合作中就避免不了各種障礙和阻力。
「政策溝通」就是「對經濟發展進行交流、協商,最終制定出區域合作的規劃和措施」,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相關國家的共同發展掃除障礙,提供政策支持。
4、有助於培育中國新的經濟增長,推動經濟重心西移。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有利於中國西進戰略的開展。中國在「新進」戰略上提出了不少新的構想,但總體來說都是為了加強中國和周邊國家多方面領域的交流和合作,使得各國互惠互利,「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作為中國「西進」戰略的正式實施的一個重要標志。
「西進」戰略是一套旨在對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政策的「再平衡」。「絲綢之路經濟帶」目的在於崛起中的中國以強大的經濟實力重新劃定周邊勢力范圍,並且奠定了中國成長為全球大國周邊基礎。
6. 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牽涉到多少個國家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涉及65個國家和地區,如下:
包括東亞的蒙古,東盟10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汶萊和菲律賓);
西亞18國:(伊朗、伊拉克、土耳其、敘利亞、約旦、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烏地阿拉伯、葉門、阿曼、阿聯酋、卡達、科威特、巴林、希臘、塞普勒斯和埃及的西奈半島);
南亞8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阿富汗、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尼泊爾和不丹);
中亞5國:(哈薩克、烏茲別克、土庫曼、塔吉克和吉爾吉斯斯坦);
獨聯體7國:(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喬治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和摩爾多瓦);
中東歐16國:(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黑、黑山、塞爾維亞、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馬其頓)。
推進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福建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和舟山群島新區建設,加大海南國際旅遊島開發開放力度。加強上海、天津、寧波-舟山、廣州、深圳、湛江、汕頭、青島、煙台、大連、福州、廈門、泉州、海口、三亞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設,強化上海、廣州等國際樞紐機場功能。
以擴大開放倒逼深層次改革,創新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形成參與和引領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成為「一帶一路」特別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排頭兵和主力軍。
發揮海外僑胞以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獨特優勢作用,積極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為台灣地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作出妥善安排。
7. 請問絲綢之路經濟帶具體有哪些城市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絲綢之路概念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區域。版包括西北五省區陝西、權甘肅、青海、寧夏、新疆。西南四省區市重慶、四川、雲南、廣西。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東邊牽著亞太經濟圈,西邊系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
8. 海上絲綢之路經過那些國家
海上絲綢之路的途經國傢具體是這些:主要是由泉州或廣州開始啟航,在途經海南島、環王國(今越南境內)、門毒國、古笪國、龍牙門、羅越國、室利佛逝、訶陵國、固羅國、哥谷羅國、勝鄧國、婆露國、獅子國、南天竺、婆羅門國、新度河、提羅盧和國、烏拉國、大食國、末羅國、最後到達三蘭國。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稱"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國的東方學家沙畹首次提及。
(8)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海自貿區擴展閱讀;
海上絲綢之路的意義
1、構建和平穩定周邊環境。
周邊是中國外交政策的首要。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是在新形勢下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戰略選擇。
它將成為中國與東盟之間開拓新的合作領域、深化互利合作的戰略契合點,有利於擱置爭議、增進共識、合作共贏,推動構建和平穩定、繁榮共進的周邊環境。
2、深化改革開放。
中國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全球范圍內市場、技術、資源等方面的競爭日益激烈,一些發達國家試圖通過制訂新的國際區域經貿安排繼續主導世界經濟發展。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新形勢下應對挑戰、用開放倒逼改革的重要途徑。
3、拓展經濟發展空間。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新起點上科學謀劃經濟發展,對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十分重要。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不僅有助於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在港口航運、海洋能源、經濟貿易、科技創新、生態環境、人文交流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
而且對促進區域繁榮、推動全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將大大拓展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空間,為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9.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狀況
中國已成為中亞國家最主要的貿易夥伴,分別成為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中國對中亞國家的直接投資快速增長,已成為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第一,塔吉克第二大投資來源國。
未來,中國與中亞國家在經貿、金融、投資等領域合作將不斷擴大,經濟合作的內容將更加豐富,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加快推進互聯互通建設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有關國家的共識。上合組織在其中期發展戰略中明確提出了大力發展金融、能源、通信、農業四大領域的經濟合作。當前,中國正在積極推動與中亞國家間建成鐵路、公路、航空、電信、電網、能源管道的互聯互通網路,發展與中亞國家的資金流、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等方面的合作,激活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中國政府優惠貸款和援助支持下,中國企業在中亞地區承攬了公路、電信、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吉烏公路、塔烏公路、塔境內輸變電線等一批經濟合作項目已經成功啟動並在積極落實之中。隨著區域內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連接本地區的能源、交通、電信等網路已初顯輪廓。
2012年,中國政府在上合組織峰會上承諾,向中亞提供100億美元貸款,主要用於中亞地區鐵路、公路、光纜、石油天然氣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中國資金的注入,將加快中亞各國經濟建設的步伐。上合組織正著手建立開發銀行等金融合作機制,為合作項目提供融資平台,這將給絲綢之路經濟帶各國間的經貿合作增加動力,為未來各領域合作發展提供廣闊空間和持久動力。
知名物流專家、現代物流報常務副主編楊達卿指出,古絲綢之路的本質就是服務於亞歐之間的商貿和物流通道。要把絲綢之路從線形的「商貿路」變成產業和人口集聚的「經濟帶」,首先要有現代交通和物流的基礎保障,這樣才能吸引企業入駐,才能形成產業生態鏈。要實現互聯互通,如果只重視鐵路和公路干線,就只是畫平行線,難以形成生態圈。絲綢之路需要信息化支撐和系統化服務的現代物流。首先,要在現有的交通樞紐和工業區基礎上,建設適合的物流園區和信息平台,建設園區平台是圈點。其次,要規劃和嫁接好貫穿東西的泛亞鐵路和泛亞公路等物流主幹線。嫁接物流干線是連線。再則,要完善運輸干線與倉儲分揀、信息服務和區域配送相結合的物流網路。建設物流網路是鋪片。「點線片」結合的交通物流體系,才有利於區域融合,有利於建立經濟帶。 推進旨在降低區域內貿易和投資成本的物流、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是全球性的大趨勢,也是發展區域經濟合作的關鍵。要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提升海關、交通運輸、出入境檢驗檢疫、金融、信息交流等功能領域的合作顯得非常重要,須加強各國有關政府部門和國家之間的貿易政策協調和溝通。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可以綜合交通通道為展開空間,依託以沿線交通基礎設施和中心城市,對域內貿易和生產要素進行優化配置,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最終實現區域經濟和社會同步發展。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深化經濟技術合作、建立自由貿易區,是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三部曲。自貿區建設成為包括上海合作組織各成員國在內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遠期目標。
2013年,區域經濟合作的法律基礎和組織機制正在不斷完善中。上海合作組織成立了負責組織和協調區域經濟合作的成員國經貿部長會議機制,下設高官委員會和海關、質檢、電子商務、投資促進、發展過境潛力、能源、信息和電信等重點合作領域專業工作組,擔負著落實峰會及總理會議在經貿領域的決議的重任。各專業工作組加強海關互助、海關統計等方面合作與協調,已經建立了技術法規、衛生和植物衛生措施信息交流的程序和機制,研究協調和完善合格評定程序的方法等。上海合作組織實業家委員會和銀行間聯合體為各國企業合作搭建了平台。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金融主管部門交流增加,2009年11月召開了首屆央行和財政部長會議,積極探討地區融資領域合作。由中方牽頭的國家開發銀行開展授信和融資額度規模已超過500億美元。
中國與俄、吉、哈三國先後簽署邊境貿易本幣結算協議,推進了相互貿易合作。下一步,各國將推進區域內貨幣互換,推動離岸貿易和上合組織開發銀行等其他金融合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