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美的電器有沒有實施股權激勵方案
這個應該是行業內的公司隱秘事情
基本上是有保密協議的
網上的回答有還是沒有都么有可信度
Ⅱ 美的最大股東是誰誰有美的的股權詳細資料謝謝
1 美的集團有限公司 39.17%
2 佛山市順德區開聯實業發展有限公司 2.54%
3 全國社保基內金五零一組合 1.83%
4 YALE UNIVERSITY(耶魯大學)容 1.76%
5 海通-匯豐-MERRILL LYNCH INTERNATIONAL 1.56%
6 全國社保基金一零二組合 5,000.00 1.48%
其中,美的集團主要持股人是何享健
Ⅲ 美的收購東芝以80%的股權收購東芝家電,但東芝還是給員工簽東芝家電的合同,這樣合法嗎,
企業的名字是「東芝」還是「美的」?
吉利公司收購了沃爾沃公司,現在出的汽車不是還叫沃爾沃嗎?是否合法,不是你看的那麼簡單,要看兩家的協議(法律文件)才行。
Ⅳ 美的集團股票這次除權除息 分配股權登記日 4月29號除權除息4 月30號 我29號賣掉會分到10股10元派現嗎
你好,在公司公布的股權登記日交易結束後你還持有該只股票就可以享有分紅送股的權利,系統會根據你的股權自動將紅股紅利自動劃到你的帳上.
Ⅳ 4月29號買入美的集團600股,股權登記也是4月29號,我4月30號賣掉了,可為什麼不給我分紅,
紅利應該已經進你的資金賬戶了,檢查一下資金賬戶這幾天的流水賬。
Ⅵ 格力和美的歷史的不同
1、產業調整中,三大家電巨頭的不同並購路徑
2015年家電行業遇冷,據工信部發布的信息顯示,2015年1-12月家電行業主營業務收入1.4 萬億元,累計同比下降0.4%。而據中怡康測算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空調市場零售額同比下滑5%,冰箱下滑2.2%,三大白電中僅洗衣機實現微增長,零售額增幅約1.8%。
中國白電三大格力、美的、海爾的營收均出現下滑。根據三家公司2015年年報:
海爾2015年總營收為897.48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9.0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36.75億元,同比下降15.01%。
格力2015年總營收為977.45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7.4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123.14億元,同比下降12.95%。
美的2015年總營收下降1384.41億元,比上年同比下降2.2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反而上升15.14%,達1091.13億。
而在空調市場收到了巨大沖擊的情況下,格力所收到的影響最為顯著,總營收下降接近30%,但凈利率上升2.37%達12.55%,明顯領先其他兩家公司。
市場普遍認為家電行業將會面臨新一輪的產業調整,但國內家電市場整合的空間已經不大,因此未來目標將主要集中在國際整合或者產業轉型和升級上。進入2016年,海爾、美的、格力相繼發布並購方案,其並購標的背後隱含的未來發展戰略也各有不同。
1.1 海爾收購GE家電
交易方案
預案時間:2016年1月16日;
標的公司:通用電氣家電業務(GEA);
標的作價:54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354.44億元);
支付方式:全現金支付;
資金來源:上市公司自籌資金,及通過申請並購貸款等多種融資方式獲取的資金。本次交易所使用的並購貸款金額不超過交易對價的 60%;
上市公司過去3年凈利潤:2013年417,401.74萬元,2014年5,337,54.10萬元,2015年4,300,76.05萬元;
標的過去3年凈利潤:2015年-5,795百萬美元,2014年15,345百萬美元 2014年13,355百萬美元;
業績承諾:無;
交易進程:已實現並表。
1.2 美的連續收購東芝家電、庫卡集團、義大利Clivet
美的集團上半年公布的跨境並購除了最受關注的收購德國庫卡,還有收購日本東芝家電,和義大利中央空調企業Clivet。
美的集團收購德國庫卡交易方案
草案發布時間:2016年5月26日;
標的公司:除MECCA外其他擬接受要約的股東所持有的庫卡集團股份(最低意圖持股比例為30%以上);
交易方式:115歐元/股的價格進行全面要約收購;
標的作價:若庫卡集團除 MECCA 以外的其他股東全部接受要約,收購總價約292 億元人民幣;
支付方式:全現金支付;
資金來源:銀團借款和自有資金;
上市公司過去3年凈利潤: 2015年1,270,673萬元,2014年1,050,222萬元,2013年531,746 萬元;
標的公司過去3年凈利潤:2016年1-3月21.1百萬歐元,2015年86.8百萬歐元,2014年68.1百萬歐元;
業績承諾:無;
交易進程:尚需通過美國CFIUS和DDTC的審查,前述政府審批最遲需在2017年3月31日之前完成。
1.3 格力收購珠海銀隆
交易方案
標的:珠海銀隆100%股權;
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以15.57元/股的價格發行83,493.90萬股,合計作價130億元;新發股份占發行後總股本的比例為12.19%;
標的歷史凈利潤:2014年度扣費歸母凈利潤-2.65億元,2015年度扭虧為盈,全年扣非歸母凈利潤4.33億元,2016年1-6月扣非歸母凈利潤3.22億元;
業績承諾:2016年-2018年經審計的實際凈利潤分別不低於7.2億元、10億元和14億元;
募集配套資金:15.57元/股的價格,鎖價發行不超過62,263.29萬股,募集配套資金不超過96.94億元;
募資用途:擬全部用於珠海銀隆的建設投資項目;
認購方:格力集團、銀通投資集團、珠海拓金、珠海融騰、中信證券、孫國華、招財鴻道、格力電器員工持股計劃。
交易進程:股東大會募集配套融資相關等議案未能獲得通過,目前正在著手修改方案。
2、不同並購選擇帶來的收益與其背後的驅動力
2.1 海爾和格力並購獲得顯著成效
海爾和美的的海外並購都給其帶來了十分可觀的並表業績:
海爾收購GE家電的交易於2016年6月6日完成,至9月底GE家電貢獻收入143.5億元,貢獻歸母凈利潤3.17億元。
美的收購東芝家電80.1%股權的交易於2016年6月30日完成交割,第三季度因合並東芝家電增加主營業務收入38.73億元人民幣,增加歸母凈利潤1970.2萬元人民幣。
美的和海爾的並購都已獲得顯著的成效,但格力的並購卻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和障礙。
2.2 格力電器並購受阻,公司股權架構成為最大的誘因
2016年10月30日格力電器發布公告,公布10月28日召開的臨時股東大會決議結果。結果顯示,格力電器收購珠海銀隆的方案中關於募集配套融資的部分全部被否。雙方最大的分歧在於股權攤薄問題。
小汪@並購汪在《格力百億配融被否,董小姐VS中小股東? | 小汪天天見》一文中總結過格力電器收購珠海銀隆的三大訴求,除了轉型和產業升級的需求外,剩餘兩大訴求均與格力電器的股權架構息息相關:
格力股權分散,面臨「野蠻人」入侵壓力,存在鞏固控制權需求
格力電器控股股東持股比例僅18.22%,2015年曾面臨險資入侵,中國人壽、前海人壽、安邦保險均曾大幅買進。主要競爭對手美的集團的控股股東關聯企業持股比例一度逼近董明珠。
格力電器曾有MBO意向,管理層希望通過交易提高對公司的控制力
格力電器管理層和公司國有控股股東格力集團在公司發展上曾經產生不少分歧。以董明珠為首的格力電器管理層一直希望能夠提高管理層對公司的控制力。
反觀美的集團和青島海爾,則並不存在這兩方面的問題。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上述公司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如下表所示:
格力電器2016年三季報中前十大股東持股情況:
青島海爾2016年三季報中前十大股東持股情況:
美的集團2016年三季報中前十大股東持股情況:
格力電器、美的集團、青島海爾的創立時間相近,發展過程也多有相似,最初也均為國資背景。但最終卻形成了不同的股權架構,出現如今這樣迥異的並購路徑。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3、復盤股權變動歷史:從格力困境到美的、海爾的成功「MBO」
3.1 格力困境:公司股權架構隱含的內憂外患
格力集團創立於1985年,前身是珠海特區發展經濟總公司,而目前為人所熟知的「格力」一般指的是格力電器,成立於1991年,前身為珠海海利空調廠。
格力電器很快發展為國內空調銷量第一的龍頭企業,並於1996年在深交所上市。但整個發展期間,一直伴隨著公司管理層與公司國有控股股東之間的博弈。其中兩件事將雙方的矛盾逐漸透明化。
一是在格力電器成功樹立品牌後,格力集團將格力品牌授權給旗下其他子公司,生產同質化產品,與格力電器爭搶市場份額,引發了格力電器方面的不滿。2001年時任總經理朱江洪曾提議格力電器收購格力集團旗下類似子公司,但遭拒絕。直到2004年,雙方才達成交易。
二是格力集團曾經試圖將格力電器出售給國際空調巨頭、世界500強企業美國開利。當時曾有媒體報道稱,格力電器管理層直至開利准備前往格力電器進行盡調,才得知格力電器將被出售。當時格力電器的董事長朱江洪接受采訪時表示,「格力電器對於將企業轉讓給外資公司十分擔憂」。
但2005-2006年適逢國企改制,按照證監會股權分置改革意見中的規定,格力集團在改制一年內不能轉讓格力電器的股份,一年後轉讓比例也被限定在5%-10%的范圍以內,使得收購最終未能成功。但在控股股東的高壓之下,格力電器未能如美的、海爾一樣借國企改革完成MBO,留下了目前依然由國資控制公司的股權架構的基礎。
同時,由於格力集團在股權分置一年後開始逐漸減持套現,最終目前作為控股股東僅持有上市公司18.22%的股權,給公司留下了股權分散的隱患。
3.2 美的、海爾:艱難MBO解決公司產權問題
美的集團:國內首家成功MBO上市公司
美的集團的前身是創始人何享健等人集資創辦的塑料瓶蓋生產廠,1980年開始生產風扇,此後相繼注冊「美的」商標和進入空調行業,並於1993年在深交所上市。
1997年美的進行事業部制改造,引入現代企業的管理制度,建立了完整的企業管理體系。但創始人何享健一直對公司產權問題可能對公司未來產生的影響表示擔憂。於是在2000年推動美的管理層和工會組織共同組建了美托投資。
美托投資於2000年5月以2.95元/股的價格協議受讓當地鎮政府下屬公司持有的美的法人股,2001年1月再次以3元/股的價格再次協議受讓。兩次收購共計獲得美的22.19%的法人股,耗資約3.21億元。最終美托投資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美的管理層完成了對美的集團的MBO,美的成為國內第一家完成MBO的上市公司,也形成了美的目前的股權架構的「初始版本」。
青島海爾:持續數年的股權激勵和「MBO」之路
青島海爾創立於1984年,前身是青島電冰箱總廠,張瑞敏作為廠長接手時,這家工廠已經虧損147萬元,瀕臨破產。張瑞敏接手後嚴格進行品控,還留下了因冰箱質量不過關下令員工親手「砸冰箱」的美談。
此後海爾憑借出色的品控樹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發展成為冰箱企業龍頭,1997年總營收就突破百億,同時開始向多元化發展,也開始了長達數年的「MBO」之路。
2000年-2004年,海爾一直致力於提高公司管理層對公司的控制力,而所謂「MBO」也引發了著名的關於國有資產流失的論戰,後來被總結為「郎顧之爭」。但海爾在論戰中始終保持足夠的低調和沉默,並表示公司的屬性是「集體企業」而非「國有企業」。
但正是一系列的股權激勵和「MBO」措施,將管理層對海爾的控制權提升到目前的情況。
4、從差點被世界500強收購,走到成為世界500強之一,中國企業依然任重道遠
4.1 美的與海爾的發展史上,並購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1998年美的通過收購東芝萬家樂進入空調壓縮機領域,2004年-2005年相繼收購現代電器和金科電器等家電企業。同時開始就通過收購美泰克國際投資,間接控制另一家電巨頭榮事達50.5%的股權,將公司業務向冰箱等領域拓展,並於2008年完成對榮事達的整體收購,同年收購另一國內冰箱龍頭企業華菱集團,並購洗衣機龍頭企業小天鵝。
海爾集團則從一開始就提出「激活休克魚」的理論,並作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在國內相繼並購紅星電器和菜陽家電等數十家公司。同時很早就開始進入海外市場,從2002年開始就和日本三洋電器合作,此後分三次收購了三洋在日本、東南亞等地的家電業務,進行逐步整合消化。還在2012年收購紐西蘭家電巨頭Fisher & Paykel。
4.2 格力電器發展史少有「並購身影」,資本結構差異導致處境截然不同
相比之下,格力電器的歷史上少有「並購」這一關鍵詞的出現,此前最為著名的一次「並購」是差點被格力集團賣給美國開利。此次130億收購珠海銀隆,已是格力史上最大的一次並購。
小汪@並購汪查閱三者2016年三季報發現,美的集團賬面貨幣資金為185.84億元,青島海爾賬面貨幣資金為198.67億元,而格力電器的賬面貨幣資金高達972.34億元人民幣。然而在並購的表現上,前二者在舉債收購國際產業龍頭,進行產業鏈的拓展和升級;格力則在發行股份收購國內新能源汽車領域企業,謀求轉型的同時,也要兼顧公司控制權方面的「外憂內患」。
這樣的情形,固然和企業家個人管理風格和發展中形成的企業文化息息相關,但其中企業資本結構的影響也絕對無法忽視。美的和海爾在艱難的「MBO」過程中雖然面臨了諸多爭議,但確實解決了企業產權問題給公司帶來的隱患。而格力電器管理層和控股股東之間的博弈則難免使公司的發展受到掣肘,最終造成了如今格力電器與其他兩者截然不同的處境。
然而即便在不斷跟控股股東進行博弈,面臨了諸多的「外憂內患」,格力電器的業績和盈利能力都不可否認地十分出色。
格力電器從當初差點被世界500強收購,走到了今天,成為世界500強之一。而兜兜轉轉,當初差點收購了格力的美國開利,其旗下拉美業務則被格力電器的最有利競爭者美的集團收入囊中。
Ⅶ 美的斬獲庫卡85%股權,但是據約定不能獲得技術這個收購有何意義
美的斬獲庫卡85%股權
2016年7月20日晚間,美的集團如約披露要約收購德國庫卡集團結果。按照安排,本次要約收購期在德國時間7月15日24時截止,在此期間內,接受本次要約收購的庫卡集團股份數量合計為2871萬股,占庫卡集團總股本的72.18%。本次要約收購前,美的集團已持有庫卡集團13.51%股權,據此計算,公司持有庫卡股份比例已達到85.69%。美的要約收購庫卡的價格為115歐元/股,庫卡100%股權估值約為45.74億歐元,約合338億元人民幣。現在騙子很多的,要小心謹慎,投資還是要到一些正規的平台,像騰訊眾創空間。
收購還有幾道關
按照這一結果,美的集團要約收購庫卡最少30%股份的計劃已經超額完成。但按照收購交割要求,公司仍需滿足三項條件:第一,通過歐盟、德國、美國、中國、俄羅斯、巴西、墨西哥的反壟斷審查;第二,德國聯邦經濟事務和能源部對本次收購無反對意見;第三,通過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和國防貿易管制理事會(DDTC)審查。上述條件最遲需在2017年3月31日之前完成。
針對反壟斷調查對收購進程的影響,中投顧問研究總監郭凡禮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反壟斷調查將不會對此次收購造成較大阻礙,德國方面雖然有考慮到美的收購庫卡後企業機密技術外流,甚至對國家產生安全利益的影響,但是政界無法阻止這個交易的進行。自由經濟國家都是由企業股東來決定的,所以企業的抉擇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此次反壟斷調查將不會形成較大阻礙。」
與此同時,為了盡可能減少並購庫卡可能對德國政府帶來的擔憂,美的也在要約收購的同時作出了多項「妥協」,例如,美的承諾不會主動尋求庫卡申請退市,盡力維持庫卡上市地位,同時承諾全力保持庫卡的獨立性。
針對德國政府對於企業機密技術外流的擔心,美的和庫卡6月28日簽訂的《投資協議》,內容共5條,都沒有涉及技術轉讓,反而強調尊重庫卡品牌和知識產權,例如「准備訂立隔離防範協議,對庫卡集團的商業機密和客戶數據保密,以維持庫卡與其客戶、供應商的穩定關系。
然而,作為兩家在產品種類、客戶群體、市場區域、品牌形象、銷售渠道等方面差異巨大的企業,即便收購圓滿完成,後續的整合也將極大考驗著美的的管理能力。從過往歷史來看,中國企業大量的海外並購案例中,最多的問題都出在並購後的整合上。
不過,郭凡禮對此次並購卻充滿信心,他認為,美的除了強調將致力保持庫卡的獨立性外,還明確表示不會促使現有全球員工人數改變、關閉基地或任何搬遷行為的發生,庫卡的獨立性緩解了兩大企業整合的難度。
「最純粹」機器人企業
從全球機器人四大家族的情況來看,庫卡並不算是其中最優秀的企業。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機器人市場佔有率中,發那科佔17%,ABB佔11%,安川電機與庫卡均佔9%。在凈利潤上,庫卡在四大家族中排名最後,尚不及排名第一的發那科的1/15(2015年數據)。
不過,以美的本次要約收購庫卡的價格計算,收購PE高達48倍。而ABB、發那科、安川電機目前的PE均在20倍以下。
從市值看,目前機器人四大家族的市值如下:ABB超過440億美元、發那科超過320億美元、庫卡超過37億美元、安川電機約為34億美元。站在市值角度,選擇收購市值偏小的庫卡的難度和成本顯然較低。
除了市值小以外,在機器人四大家族中,庫卡最為明顯的特徵就是「純粹」。公司目前的主要業務包含機器人本體製造、系統集成以及物流運輸三大板塊,全部與機器人高度相關。相比之下,ABB還有龐大的電力系統相關業務,發那科亦有相當比例的收入來自於數控裝置、機床等領域,而安川電機在機器人業務之外,也還涉及了變頻器、傳動產品等。
作為一家純粹的機器人企業,庫卡在技術與專利方面的價值不可小覷。超凡網專家凌趙華指出,庫卡擁有全球領先的工藝技能和前沿的機器人技術,截至2016年6月8日,庫卡在全球共公開了3907件專利和專利申請,申請的技術內容幾乎均與機器人及自動化技術相關。值得一提的是,庫卡擁有141件五局專利數(五局專利數指的是一個專利權人在中、美、歐、日、韓五個專利局同時擁有專利權的專利數量)。一般而言,一個專利權人的五局專利數越多,說明其核心技術和重要專利越多,其在全球主要市場上的產業地位也越高。相比之下,美的的五局專利數僅有8件,和庫卡之間有著巨大的差距。
「中國製造2025其實就是德國工業4.0的翻版。而恰好,庫卡是德國工業4.0的代表。」家電行業資深觀察人士劉步塵認為,美的收購庫卡之所以被稱之為「逆襲」,源於庫卡本身是一家卓越的科技型企業,意味著中國企業的國際並購正在從「撿漏」心態轉向對優質企業的強攻。
劍指中國機器人市場
在美的要約收購庫卡的報告書中,一句並不起眼的話透露出並購後的發展重點:「美的可憑借庫卡在工業機器人和自動化生產領域的技術優勢,提升公司生產效率,推動公司製造升級。」
事實上,在要約收購庫卡前,美的早已顯露出對機器人的「偏愛」。2010年,美的家用空調事業部就已在各個車間廣泛應用各類三軸、四軸機器人。當2011年美的空調達到500億元營收規模時,工人數量在5萬人以上。到了2014年,公司空調業務總營收接近700億元,工人數量已縮減至2.6萬人。
自2012年以來,美的累計投入使用近千台機器人,自動化改造預計投入約50億元,大幅提高了生產的自動化率。不難看出,機器人已經在卓有成效地改變著這家電器巨頭,美的非常清楚機器人對自身未來的重要性。2015年,美的新成立了機器人業務部門,在機器人產業拓展上全面布局。
反觀庫卡,要約收購報告書透露,2015年庫卡在中國境內的營業收入已經超過4億元,這一水平在機器人四大家族中排名墊底。
ABB中國高級副總裁蔣海波此前曾透露,ABB公司2015年在華銷售額超過330億元。發那科與安川電機雖然沒有公布在華業績,但一位從事機器人代理銷售企業高層向證券時報記者透露,兩者在國內的銷售額「都遠遠超過十億元的規模」。此外有媒體曾報道稱,安川電機中國的銷售額在2014年已經達到1000億日元(約合63億元人民幣)。
中國市場是庫卡的短板,同時也是美的的長處。且不論中國機器人市場整體市場空間,僅僅只看美的自身的機器人采購需求,對庫卡而言都是一塊巨大的蛋糕。
OFweek高級分析師潘偉指出,按照美的的設想,如果成功入主庫卡,共同開發中國機器人市場將被列為第一要務,美的家電工廠有提高機器人密度及自動化生產效率的需求。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郭凡禮則認為,庫卡將使美的快速取得工業機器人和自動化生產領域的技術優勢,同時有助於在中國迅速擴展業務。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數據顯示,韓國和日本一般工業機器人滲透率分別為365台/萬人和211台/萬人,相比之下,中國的機器人滲透率卻很低,每萬名工人僅有17台機器人。
同時,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漲,機器人變得越來越重要。在美的總部所在的廣東省,這種現象更為突出。2015年,美的在產品和勞動力方面的現金支出占據銷售額的59%,2008年的這一比率僅為47%。
根據美的確定的戰略計劃,庫卡有可能將在2020年之前超額完成其設定的40億至45億歐元收入目標,其中10億歐元預計將來自中國市場。業內觀察人士普遍認為,一旦美的收購庫卡成行,庫卡在中國地區的收入有望呈現「幾何級數的增長」。
48倍PE是否劃算?
自從美的要約收購庫卡的方案出爐以來,其48倍PE的高估值在市場引發不小的爭論。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若以全球市場的平均估值來看,本次收購確有高估,但從A股市場的估值水平來看,則又是另一番景象。
以A股機器人行業龍頭機器人(300024)為例,目前其總市值約為400億元。而以美的要約收購庫卡的價格115歐元/股計算,對庫卡100%股權估值約為45.74億歐元,約合338億元人民幣,收購庫卡的總估值尚不足A股公司機器人的市值。
然而,無論是規模、技術還是品牌,機器人與庫卡的差距卻非常明顯。庫卡在汽車製造領域的市場份額在全球和歐洲都是第一;在一般工業領域機器人的市場份額歐洲前三名;在系統解決方案的市場份額美國排名第一,歐洲排名第二,其產品定位為最高端的應用領域。
「本次收購相當於美的以約300億元的價格置入遠遠優於機器人的資產,一旦收購成行,不僅會明顯提升美的的估值,同時美的有望接替機器人成為A股機器人行業新龍頭。」一位券商研究員向記者分析。
Ⅷ 美的斬獲庫卡85%股權,但是據約定不能獲得技術這個收購有何意義
2016年7月20日晚間,美的集團如約披露要約收購德國庫卡集團結果。按照安排,本次要約收購期在德國時間7月15日24時截止,在此期間內,接受本次要約收購的庫卡集團股份數量合計為2871萬股,占庫卡集團總股本的72.18%。本次要約收購前,美的集團已持有庫卡集團13.51%股權,據此計算,公司持有庫卡股份比例已達到85.69%。美的要約收購庫卡的價格為115歐元/股,庫卡100%股權估值約為45.74億歐元,約合338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