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智慧國土現狀分析

智慧國土現狀分析

發布時間:2021-01-21 16:45:53

㈠ 黑龍江華睿智慧國土科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 2002年8月9日,公司前身「哈爾濱市萬合科技服務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專 2006年4月10日,公司變更名稱為屬「黑龍江華睿國土資源勘測設計有限責任公司」。 2016年6月3日,公司整體變更為「黑龍江華睿智慧國土科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孫義
成立時間:2002-08-09
注冊資本:11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230103100072901
企業類型: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哈爾濱市南崗區南通大街85號C棟2門

㈡ 我國土地污染現狀要具體點的例如沙化面積、廢棄面積、未利用面積等

沙化面積:
在全國有30個省份的個縣、旗、區分布有沙化土地。全國沙化土地有173.9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8.12%。
廢棄面積:
據中國官方機構估算,目前中國因礦產資源開發等生產建設活動,挖損、塌陷、壓占等各種人為因素造成的破壞廢棄的土地約達2億畝,約佔中國耕地總面積的10%以上。
土壤污染面積:
我國土壤污染問題不容樂觀。據估計,我國受農葯、重金屬等污染的土地面積達上千萬公頃,其中礦區污染土地達200萬公頃,石油污染土地約500萬公頃,固體廢棄物堆放污染土地約5萬公頃。
我國土地資源基本狀況:
耕地13003.92萬公頃(19.51億畝);園地1002.38萬公頃(1.50億畝);林地22760.87萬公頃(34.14億畝);牧草地26606.48萬公頃(39.91億畝);居民點及工礦用地2407.53萬公頃(3.61億畝);交通用地546.77萬公頃(0.82億畝);其餘為水域和未利用土地。
未利用面積:
我國土地總面積為96000萬公頃,按目前的經濟技術水平,已開發利用的約為65333公頃,佔全國土地面積的68%;未利用的28600萬公頃,其中難以利用的近700萬公頃,多為戈壁,沙漠和石山。因此,可擴大開發利用的土地後備資源極為有限。

你的積分才獎勵十分啊?也太少了吧,我可花了半個小時找的呢

㈢ 地質資料匯交前期現狀分析與對策

潘桂花 徐向琴

(江蘇省地質資料館)

摘 要 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成果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地質專家的智慧結晶,是地質工作服務社會的主要載體。地質資料匯交單位應按照有關匯交的法律法規做好匯交工作,對於匯交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匯交單位應該給予足夠重視,並從自身抓起,不斷提高匯交數量,保證匯交質量,從而為推進地質資料集群化、產業化這項重點工作做好地質資料信息服務。

關鍵詞 地質資料匯交 現象 想法

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成果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地質專家的智慧結晶,是地質工作服務社會的主要載體,也是調查、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礦產資源的重要依據。地質資料的匯交,使地質資料得到合理利用,從而減少重復勞動、減少資金浪費、提高工作效率,也使老一輩地質工作者的成果得以延續。將地質資料匯交工作做好是我國地質事業發展的需要,是我們每一個匯交人應盡的義務。

1 匯交前期存在的現象

筆者就職江蘇省地質資料館,主要從事匯交驗收工作。在驗收過程發現,導致開展地質資料匯交工作難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1 地質資料欠匯交情況多

《地質資料管理條例》上明確規定:工程建設項目分期、分階段進行竣工驗收的,自竣工驗收之日起 180 日內匯交地質資料;其他地質工作項目形成的地質資料,自該地質項目評審驗收之日起 180 日內匯交;無需評審驗收的,自野外地質工作結束之日起 180 日內匯交。地質資料匯交人需要延期匯交地質資料的,應當在匯交期限屆滿前15日內,向負責接收地質資料的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延期匯交申請。但由於各種原因,有些單位仍不能按時匯交,一直拖延,個別單位甚至拖延兩三年,到最後為了拿到省廳的礦權到期變更、延續等需要開具匯交憑證時才匆匆忙忙匯交,因此匯交質量就可想而知了。有些單位甚至拒不匯交,能在規定時間內匯交的地質資料少之又少。日積月累,地質資料欠匯交數量越積越多。

1.2 對地質資料匯交的認識程度不夠

長期以來,相當一部分人員包括部分領導幹部對地質資料匯交工作的認識存在一些誤區,認為資料匯交不是單位的主要工作,不能給單位創造經濟效益,還浪費人力和資源,對省廳下達的催交通知不予理睬,採取拖延戰術;而有的單位的項目經費來源於本單位自籌,單位人員則會認為是我單位花的錢,資料就應該是我單位的,不願意匯交。

1.3 製作人員不夠專業

有些製作人員沒有經過匯交方面的知識培訓,對國土資源部針對地質資料匯交制定的規范SZl9990022001《〈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格式〉試行》和國土資發 [2006]210 號《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格式要求》( 即新規范 ) 不甚了解,還有的單位因為人員編制有限,大多數製作人員身兼數職,精力投入不足;有的單位甚至沒有固定的製作人員,為了應付匯交,今天換一個人,明天又換一個人,導致地質資料匯交驗收過程中錯誤率較高,修改周期較長。

1.4 設施不齊全

正常情況下一個項目驗收合格之後,應把有關地質資料全部交由各單位的資料室,由資料室整理、製作,再匯交至省地質資料館。但有的單位沒有資料室。由項目人員在項目驗收合格後繼續負責匯交工作,因為沒有專業的列印製作、出圖等設備,也有基於項目經費考慮的,在匯交方面馬虎應付,採用外面低成本列印及出圖,直接導致文本不清楚、圖件顏色失真等現象,殊不知這樣反而會浪費更多的人力和財力。

2 對策

筆者認為,這些現象出現在地質資料匯交的前期工作時,如果給予足夠的重視,有較好的措施,有些現象將是可以避免的,可大大減輕後續的工作量。筆者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2.1 創新方式促進匯交

對地質資料欠交的,按照《地質資料管理條例》以及《國土資源部關於加強地質資料匯交管理的通知》等文件規定,對未在規定的期限內匯交地質資料的,由負責接收地質資料的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發出限期匯交通知書。如果在限期匯交通知書的時間內仍未匯交的,就不辦理其礦權延續和變更,也不批准新的礦權;每年年底對匯交質量好的製作單位予以表揚及獎勵,對匯交質量差、返工次數多、返工周期較長的製作單位予以通報批評。

2.2 加強培訓提高質量

每個單位資料室至少應該有一名專業從事地質檔案製作人員,並且通過採取人員考核上崗制等措施,保證匯交質量,保證人員的穩定。每年定期開展培訓工作,組織交流和學習好的經驗方法,提高地質資料管理人員和製作人員的水平,從而提高資料匯交質量,這樣匯交至省館的地質資料合格率將會有極大提高。

2.3 選擇變通確保匯交

對於沒有資料室的單位,筆者建議匯交單位可以變通一下,可確定一名工作人員專門負責地質資料匯交與合格檢驗。在設備方面,對於 A4、A3 這些常規的文本尺寸來說,普通的列印機都不成問題,單位都可自行列印,主要是圖件的列印,一般較好的出圖設備價格也高,設備又大,既需要場地,又需要經費,對有些單位來說可能會存在困難,但如果隨隨便便拿到外面去出圖的話,又會有一定的風險,因為這些圖件沒形成完整報告之前都沒進行過定密處理,如果導致泄密,損失將是不可估量的,還有可能觸犯法律法規。匯交單位可以考慮委託當地正規的具有保密性質的單位進行列印,這樣既消除了泄密風險,又能確保報告的印製質量。

3 結語

做好地質資料匯交工作,確保入庫地質資料的質量至關重要。各單位需要持續重視這項工作。有了高質量的館藏地質資料,才有底氣說有力推進地質資料集群化產業化這項重點工作,才能不斷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好支撐服務。

㈣ 當前,我國周邊安全環境狀況如何

分析中國周邊安全環境概況,實質上可以認為是分析影響中國崛起——或者說影響中國國家利益的因素都有哪些。我認為,首先是經濟利益,其次是文化利益,再次是地緣關系對國家安全的影響,最後是在當前亞太框架的逐漸形成中中國與亞太各國的博弈。經濟與全世界聯系緊密還是鼓勵,以資源經濟為主還是以知識經濟為主,在經濟政策上的選擇是不同的;一個核心文化強勢崛起的大國,和一個核心文化弱勢,正在衰敗的大國,國家利益的性質勢不同的;地域安全威脅小的國家和地域安全威脅大的國家,地緣上利益次序的分別是不同的;全球性大國,國家利益的地理范圍也是不同的。
1. 經濟利益
1.1與周邊國家的經濟交往
進入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GDP的年平均增長率從未低於百分之七點八(1),對外貿易額逐年增長,內需不斷擴大,居民收入大幅上漲,經濟情況總體上不斷進步,良性發展
鑒於美國在亞太地區事實上的,不可估量的影響和實力,也應算作影響中國經濟狀況最主要的一個環節,更為重要的是,美國同時是世界范圍內中國的頭號貿易夥伴。美國需要中國的大量物美價廉的輕工製品和日常生活用品滿足本國國民的生活需要,而中國同樣需要美國這個擁有兩億多人口的龐大市場來銷售自己的產品,得到美金來充實和調節自身的貨幣儲備,為國內龐大的待就業人口提供就業機會,減低就業壓力。
就現時的周邊經濟狀況而言,日本作為中國對外貿易的第三大夥伴,無疑在中國的經濟安全問題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日本作為一個資源貧瘠的島國,需要中國遼闊國土上豐富的資源供應本國的發展、消耗;同時,中國也需要日本這個在全世界掌握的專利權僅此於美國的龐大經濟體(2)對自己作技術上的支持。
由此可見,中美、中日在貿易上的互補性很強,可以說,中美與中日之間的貿易關系之重要性是中國周邊其他任何國家或聯盟都無法比擬的。
1.2 經濟安全存在的問題
對於我國的經濟安全,我認為並不像標題所說的那樣,只是問題而已,可以說,從一些角度來講,我國的經濟安全形勢還是比較嚴峻的。不論你如何對這種觀點嗤之以鼻,但中國在對美日貿易和自身的經濟情況方面都存在著不少問題:
首先,在中美貿易中,美國為保護國內市場,多次對中國對美的電子、紡織、糧食及其他日用品的出口進行貿易制裁,並以軍事借口限制國內對中國的技術出口以及中國企業在美的投資和收購——美國國務院禁止中石油收購尤先科和禁止白宮採用聯想電腦就是很好的實例。其次,在中日貿易中,中國向日本出口的多時煤、鐵、石油天然氣以及木材等初級產品,而日本向中國出口的多時車床、轎車、電子設備等深加工產品。在對日貿易上,中國還停留在能源型、粗放型出口的階段,而日本則出口技術及深加工產品,中國處於不利地位,而且多數的出口是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中日貿易剪刀差明顯。當我們向如非洲和拉美這些不發達國家傾銷相對於他們來說的深加工產品時,發達國家也在向我們傾銷著更加無法復制的核心技術。而且伴隨剪刀差的核心技術問題同樣困擾著我國工業的自主化進程,工業自主化的基礎——數控車床,我國用的是德國八十年代的技術,沒有先進的自身產品,而技術比較落後的產品由於質量無法保證企業又不願使用。
再次,也是我認為比較重要的原因,在於中國自身的貨幣儲備體系。我國的貨幣儲備,從種類和數量的分布上來看,是比較科學的,政府的貨幣儲備機制也是很靈活和果斷的。當歐元面世並經歷美元第一輪沖擊保住自身匯率及貨幣體系後,央行便開始又步驟的減少美元存量而購入歐元以平衡儲備。但如果拋開通常的習慣而從本質上講,任何紙幣都不能算是真正的貨幣,加入遇到極端情況(比如大規模戰爭),任何大國都可以用宣布舊幣作廢發行新幣或者大規模發行貨幣使對手手中的己方貨幣貶值的方法來打擊其金融體系。所以,真正安全的貨幣只有黃金,但不幸的是隨著前段時間黃金逼近700美元/盎司,我國外匯儲備上的一個巨大漏洞暴露了出來。根據央行公開數據,目前我國黃金儲備為2000萬盎司,約合600多噸,按700美元/盎司換算,約合140億美元,僅占我國外匯儲備總額8500億美元的1.6%。與此相對應的是,即使按一年前的價格,美國的黃金儲備占國家戰略總儲備高達66%,法國為42%、義大利為46%、瑞士為40%、荷蘭為46%,而全球黃金儲備大國的黃金儲備率都在40%左右。官方藏金不多,民間同樣很少,只有4000噸。而印度這樣官方儲備只有300億余噸的國家,民間黃金卻高達1.3萬噸,一年中,由黃金價格帶來的財富便高達千億美元。我國一年來靠廉價商品出口獲得的外匯節余還趕不上印度黃金增值的收益。(3)
從當前的形式來看,解決問題的方法無非就是一方面技術上積極研發和投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領先的核心技術,推動整個產業發展的換代;另一方面加大黃金儲備量,以應對可能出現的風險。
2. 文化利益
2.1 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中國傳統文化漸漸在全世界流行起來。在英語中,「Tai Chi」、「 Confucius」、「 Kung Fu」等有中國特色的單詞也已經成為國外年輕人的時髦的口頭詞彙,他們學習中國功夫、中醫,外國軍官討論《孫子兵法》、政客研究怎樣以儒家思想來解決國內問題……可以說,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通過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和交流,世界上許多人都認識到中國、中國人並不像他們之前所猜測的那樣貧窮、愚昧和可怕。(4)
尤其對於長期浸淫在「大中華文化圈」中的亞洲各國來說,中國文化更不陌生:中醫、針灸、推拿……美國人還在研究、嘗試時,亞洲各國的民眾已經將其作為治病的必選手段之一;當西方國家的政客還在高談闊論時,亞洲各國的企業家已經將儒家文化融入企業,形成了自身獨特的企業文化;在如新加坡等國,你甚至可以在法典中找到儒家思想的要義。

2.2 中國文化在本國的現狀
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早已超出了一國的范疇,在中國周邊的許多國家,它甚至就是本國文化的一部分。可我們不難發現,我們一直在討論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世界的影響。相較而言,現在國內最賣座的是美國好萊塢大片;在少年兒童中被傳看最多的是日本漫畫,其中雖不乏精品,但幾乎都有暴力、色情、畸戀、血腥或多或少的充斥其間;在青年人和中年人最流行的是韓國偶像劇和肥皂劇,青年人中廣泛流行日式的流行音樂,而所謂文化市場上目前最為火熱的「超級女生」則來自於美國的同類電視節目《美國偶像》,當然,如果「超女」可以算作一種文化現象的話。姑且不論這些舶來品的好壞,不論其是精華還是糟粕,但就其實際影響程度而言,已經大大超過了傳統文化在國內的發展。
「中國人是現在世界上最浮躁的一群」,英國《觀察家報》的評論可以說是非常中肯「中國的精英階層不斷地追求白領、小資地生活,不斷地追求星巴克、里貝克,完全忘記了這個世界上還有茶道和京劇的存在」。
缺乏自我文化消費方式可以說是一種空虛,而當這種空虛變成全民族每一個人的必備之物後,空虛就會變成對本民族認同感的缺失。中法、中德、中俄、中意幾個文化年辦下來,我們發現了一個令人悲哀的現象——即使是在當今國際社會中並非美國那樣超級強勢的國家,當他們拿出自己古典與現代相傳承結合的文化結晶來交流時,我們只能頻繁的去驚動皇陵中的兵馬俑。
2.3 發展趨勢
當然,盡管傳統文化的發展暫時在國內處於低谷,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已走到了盡頭。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重視傳統文化,雖然國學講堂的開設、私塾的興辦、大學生著儒服祭孔等等行為看上去或多或少的有點形而上的味道,但畢竟國人開始真正行動起來捍衛自己的文化傳統了。一個民族的核心競爭力與經濟發展又很大關系,但一個沒有自身優秀文化的民族是無法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的。要解決傳統文化「勢微」的問題,不放借鑒韓日,通過更多生動的,現時的,易被民眾所接受的形式來勢自身的文化也「流行」起來。
3. 地緣安全
3.1 陸地安全
近年來,中國同自己陸上最大的鄰國——俄羅斯的關系隨著其靠攏西方的政策受到西方打擊而不斷緊密。雖然俄羅斯仍然做著讓西方接近自己的努力,但同時把越來越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亞洲,尤其是中國身上。伴隨著中俄邊界問題的解決,安大線的建設以及中俄文化年的舉行,中國和俄羅斯,這兩個擁有世界最長陸地邊境線的國家,彼此之間建立了良好的戰略合作夥伴關系。但同時,俄羅斯強大的軍事實例及其僅次於美國的龐大核武庫,都提醒我們對這位強大的鄰居應該十分的重視並且保持謹慎的態度。
說到陸地安全另一個不得不提的話題便是中印關系。印度作為一個人口、技術、軍事方面與中國相近的地區性大國,其對地區安全的影響我們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同樣的,由於邊界問題的解決及其內部經濟狀況的影響,印度在當前並將在未來相當的一段時間內,會樂於與中國保持良好的雙邊關系,滿足於作一個地區性大國,而這個願望同樣需要得到中國的支持才更加實際。從地理位置上看,由於青藏高原的阻擋,中印雙方互相進行陸地侵略的可能性很小,地區安全在印度力爭成為南亞大國的這段時間內可以保持穩定。
對於中亞各國而言,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和擴大使得與中國接壤的中亞絕大多數國家與中國達成了國家關繫上的互信互諒,各方面的諸如經貿、軍事、政治的交往不斷加強,在亞洲中部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安全體系(5)。而且,由於這些國家地處內陸,本身經濟結構單一、抗風險能力差,在中國主動示好的情況下都樂於與中國保持良好的關系。但這並不能說明中亞地區對於中國來說就是絕對安全的。「東突」恐怖分裂勢力以這里為據點不斷威脅我國國家安全,類似於阿富汗這樣的傀儡國家更是由於美軍的進駐使得其安全可信度大為下降。
另一方面與中國的國家安全有關的就是朝鮮問題了。對於朝鮮問題,我們只能說,如果朝鮮沒有核武器和遠程導彈,它對於中國和美國就不是一個問題。因為客觀的講,朝鮮半島保持現狀才符合中國和美國的國家利益。道理很簡單:對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希望與自己接壤的國家強大起來,中國也是;同樣,對於美國來講,一旦朝韓合並,它在朝鮮半島所部署的軍隊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如此一來肯定會削弱其在東亞乃至亞太地區的影響。而且合並後的新國家會不會像現在的韓國一樣與美國如此合作也是一個很大的問號。
3.2 海上安全
海上安全狀況相對於陸地安全由於美國的介入而顯得復雜許多。
眾所周知,雖然中美經貿關系頻繁,政治上也保持著正常的聯系,但是一方面,雖然中國政府一直呼籲放棄意識形態上的沖突,美國國內相當一部分政客還是拿一種單純的「共產威脅論」來衡量中美關系。另一方面,美國雖然遠遠的位於太平洋東岸,與中國隔海相望,看起來與中國沒有什麼厲害沖突,但實際上這位「遠鄰」很是「關心」中國,其通過對日本、韓國、關島、台灣、東南亞各國的控制,建成了一條封鎖中國的太平洋島鏈(6)。並且,隨著美國在中亞、南亞地區所進行的武力控制、顏色革命和利誘拉攏,其同時在構建一個可以制約甚至圍困中國的包圍圈。尤其是在台灣問題上,美國不斷插手這一中國內政。雖然但前美國並不支持台灣獨立,但長久看來,其維持台灣現狀的做法確切無疑的是威脅中國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行為。從中國的方式上看,礙於國情,無法立即解放台灣,所以,一方面制定《反分裂國家法》來應對可能出現的分裂情況,另一方面允許台灣高度自治,但決不允許「台獨」的出現。中國的國力還不夠強大,經濟要發展,必須有一個穩定的環境,從這一點上看,中國採取等待韜光養晦之後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是逞一時匹夫之能的痛快淋漓的做法無疑是充滿智慧的選擇。
在中日海上關系方面,日本憑借美國的支持及其世界第三、亞洲第一的強大海軍實力不斷在釣魚島、東海油氣田、海域劃界甚至台灣問題上向中國挑釁,雖然並不對中國構成本質上的威脅,但對於日本進來頻繁採用的「無中生有」的挑釁,我們必須保持警惕,不可讓其推行實質上的佔領和侵略,而不僅僅是在口頭上予以警告。同時,東南亞各國也在覬覦中國南海的島嶼和海底豐富的資源。不論是東海油氣田還是南海資源,目前的共同開發的政策雖說是一種無奈之舉,但應該記住那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當然,要解決這一問題也是一朝一夕難以辦到的,它涉及到了許許多多的方面,只有綜合國力的全面提高才能真正解決這些問題。
4. 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發展趨勢
逐個分析周邊各國:俄羅斯方面,隨著其經濟的復甦,國力不斷增強,當然應該對其愈加重視。但俄國熊從彼得大帝以來,一心向西發展的雄心也會隨著其國力的增強而復甦,相對於西歐各國,中國也更難以對付,所以相信能夠與中國保持較好的關系。美國方面,只要其繼續助紂為虐的支持或變相支持台獨,作為兩個大國,中美關系當然不會出現極端的事件,但若想成為向中俄那樣的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可以說是天方夜譚,而諸如意識形態分歧這種問題在今後將變得越來越次要,只是在美國國內才會有市場。對於日本,因其天然的是島國而且與周邊國家關系普遍緊張的原因,越是從長久來看其越不可能成為有國際影響的大國,其仿效英國的「東方大不列顛」夢想終究只會是夢想而已;軍事上,雖然日本軍力強大,但由於核武器的存在,使其在面對大規模戰爭時必定成為失敗者;對於日本真正應該警惕的是其在技術上的全球擴張和文化上的對於中國的侵蝕。此外,世界上擁有強大國力但並不擁有負責精神的國家也是很可怕、很具有攻擊性的,印度就是這樣的國家,其政治上的相對於中俄美等國的不成熟和政策的多變使得其成為這一地區具有決定性影響力大國中的最不安定因素。而亞洲其他國家或者自身不具備影響地區安全的實力,或者依附於其他大國,相對來講其行為行動都處在可以預測和控制的范圍內,因此並不可怕。

結束語:
真正影響亞太地區安全穩定的,是中俄美三國。作為三個各具獨特傳統、歷史文化、價值體系和國家利益的大國,處於其特別的地緣政治的原因,它們之間一直存在著一種特殊的相互聯系性。在經過50-60年代中蘇結盟和70-80年代的大三角關系之後,90年代起至今中俄美關系正在形成一種新框架。其基本特點是在三國相互保護共同利益和合作關系的條件下,中俄雙方為抵制美國的壓力和遏制而進行某些配合和默契,以改善各國的戰略地位(7)。
因此,從長遠來看,只要中俄美三國在新世紀繼續保持一種均勢的狀態,那麼,中國周邊的安全狀況就不會出現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變故。面對一個仍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中國在國家發展上將繼續大有可為,畢竟,增強自身實力才是長遠稱雄的王道!

㈤ 什麼是數字國土什麼智慧國土

一、數字國土
數字國土是支持構建國土資源管理的信息系統。全國國土資源管理信息系統是國家,省,地,縣多級分布式系統,是利用計算機網路技術構建的全國國土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專業網。各地區的國土資源管理單位是全國國土資源管理信息系統中的一個節點。擁有獨立運行的國土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其功能可以支持本單位的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其內容包括支持國土資源管理業務運作的應用系統和存儲圖文數據的資料庫兩大部分。同時,定期更新圖件和數據,保持數據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支持國土資源管理業務運作的應用系統在系統分析的基礎上設計和建設,既有通用性,又有特殊性,可以依據單位的特點自行開發和擴充。系統包括國土資源規劃子系統,耕地保護子系統,地籍管理子系統,土地利用管理子系統,礦產開發管理子系統,礦產資源儲量管理子系統,地質環境管理子系統,地質勘察管理子系統,國土資源政策法規子系統和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子系統等。
二、智慧國土
利用現代科技信息化手段解決現存問題,帶動國土資源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發展,已成為國土資源管理事業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依據相關政策精神構建國土資源「數據中心」及核心業務管理系統,有效提升了國土資源監管質量和效率,實現了國土資源的全面監管和高效配置。

㈥  地礦行政組織體制現狀與改革

(一)地礦行政組織體制的涵義

地礦行政組織體制是指地礦行政管理系統中縱向、橫向機構的職能、領導關系和運行程序的總體配置的組織制度。

(二)地礦行政組織體制的沿革

1982年,原地質部更名為地質礦產部,尤其是1986年礦產資源法公布實施,標致著地礦行政管理全面起步。198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中,在地礦部的「三定」方案中明確:地質礦產部是國務院領導的綜合管理全國地質礦產工作的政府職能部門,也是全國地質勘查工作的行業主管部門。1993年國務院機構改革中,在地質礦產部的「三定」方案中進一步明確:地質礦產部是國務院主管全國礦產資源、地質環境和地質勘查行業的職能部門。其主要任務是:提供礦產資源和地質資料,維護礦產資源的國家所有權,保護地質環境,實施地質勘查工作的行業管理。隨著「三定」方案的落實,地礦部不僅進一步強化了礦產資源管理,礦產開發監督管理和地質環境保護管理等社會管理職能,並逐步健全和完善地質勘查行業管理。

與此同時,地方地礦行政組織體制也進行了相應改革。經國務院批准,從1983年起,省、自治區、直轄市地礦行政機構實行部、省雙重領導,以地礦部為主的領導體制。1988年,原國家編委支持、指導地礦部選擇部分省地礦局進行了改變領導體制試點。經部、省商定,河南、浙江兩省地礦局更名為地質礦產廳(簡稱「地礦廳」),作為省政府職能部門進入行政序列,改變了領導體制。海南省組建了環境資源廳。其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採取地方政府授權的形式,由地礦局履行地礦行政職能。1986年,礦產資源法公布以後,根據執法實際需要,地礦部與原勞動人事部聯合下發了《關於建立健全地(市)、縣礦產資源監督管理機構的通知》,明確指出:「經國務院批准,在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市)、縣應建立健全礦產資源法的執行監督機構,配備精乾的、懂業務的礦管幹部,代表政府行使統一監督管理職能。」在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經過不懈努力,已經初步建成了包括省(區、市)、市(地)、縣各級的地方地礦行政管理體系。但管理體制很不規范,多數省(區、市)地礦主管機構仍是事業管理機關,實行以部為主的垂直管理體制,市(地)、縣兩級地礦產管機構管理體制也未理順。原管理體制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地礦主管機關為游離於政府機關之外的事業管理機關,在實踐中難以代表政府有效地維護礦產資源國有權益,協調和處理勘查、采礦權屬糾紛。二是影響執法主體的合法性和權威性。正如全國人大常委會礦產資源法實施情況視察組綜合報告指出的:「多數地方地礦機構沒有進入政府序列,與法律賦予礦管機構的權力和責任極不相稱」。三是省(區、市)地礦局肩負礦產資源、礦業權、地質環境等社會管理和直屬地勘隊伍生產經營管理雙重職能,因政企(事)不分,既不利於秉公執法,也不利於搞活地勘單位及進一步提高地質找礦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在認真總結試點經驗和反復論證研究後,1993年,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和地質礦產部聯合發出的《關於實施地方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機構改革方案的通知》確定,「在中央統一領導下,實行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分級管理,地方地礦主管部門機構由以部為主垂直管理改為地方政府直接管理,進入地方政府行政序列。」從而使中央和地方行政組織成為符合法定條件的法定行政主體。

(三)現行的地礦行政組織體制的類型

1.從事權劃分

現行地礦行政組織體制是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管理相結合。從礦產資源屬於國家所有、維護國家所有權益的需要和國有礦山企業是開采礦產資源的主體,國家保障國有礦業經濟的鞏固和發展的要求出發,地礦行政必須實行中央集權的管理體制;但是從我國多民族組成、地域遼闊、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實際出發,必須兼顧地方(尤其是少數民族自治區)的利益,因而,地礦行政組織體制在實行中央集權的同時,必須輔以分級管理相結合。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關於地方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機構改革方案中確定:中央、省(區、市)、市(地)、縣四級地礦行政主管部門上下級之間是業務指導關系。

需要指出:行政組織機構隸屬關系問題,實際上是我國建國以來一直想解決,卻又沒有完全解決好的重大問題之一。在現行的地礦行政組織體制下,地方地礦行政機構納入了同級政府行政序列,無疑是一個重大進展;但是,四級地礦行政機構如僅是「業務指導」關系,還是不夠的,仍需進一步探索和完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第40條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各工作部門受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並且受國務院主管部門的領導或業務指導。自治區、州、縣,自治縣、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的各工作部門受人民政府統一的領導,並且受上級人民政府主管部門的領導或業務指導」。在我國,現行行政組織機構隸屬關系實際上有三種形式:一是垂直領導;二是雙重領導;三是業務指導。實踐證明:不論採取那種隸屬形式,都必須注意把握具體執行時的程度和分寸,妥善處理好條條與塊塊的關系。

地礦行政組織體制是比較復雜而又敏感的問題,建設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中國地礦行政體制仍是一項相當艱巨的戰略任務。可喜的是,從中央到地方都在研究和探索。河北省人民政府結合本省的實際情況,在省地礦廳的「三定」方案中明確規定:市(地)地礦行政管理機構統一稱「地質礦產局」,實行省地礦廳與市政府、地區行署雙重領導,以省地礦廳為主的領導體制。該省的實踐結果,政令暢通,精幹高效,顯示了其體制的生命力。為適應礦產資源法修改後的新形勢的要求,應總結地礦行政組織體制建設的經驗教訓,改革和建立、健全地方地礦行政組織機構及其管理體制。

2.從決策角度劃分

地礦行政組織內部實行首長負責制。根據國務院及地方組織法的有關規定,我國各級政府均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即首長擁有決策權和最終決斷權。其特點是:職責明確,職權集中,決策迅速,指揮靈敏,行政效率高。一方面,上述特點符合地礦行政的需要;另一方面,各級地礦行政組織本身就是同級政府的職能機構。因此,各級地礦行政組織均實行首長負責制。由於地礦行政具有政策性、社會性和專業復雜性的特點,而行政首長的政策水平、專業技能等局限性容易產生主觀片面性、隨意性,造成決策失誤。因此,地礦行政組織實行首長負責制的同時,必須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和力量,集思廣益,分工合作,做到民主科學決策。行政首長一定要聽取和尊重多數同志意見,審慎決策。

(四)地礦行政組織設置的依據和主要職責

1.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

1993年,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明確:保留地質礦產部,為國務院主管全國礦產資源、地質環境和地質勘查行業的職能部門。主要職責是:

(1)負責礦產資源法及其配套法規的組織實施和監督檢查。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健全地礦法規體系;指導並監督檢查地方地礦行政管理工作;組織制定全國地礦工作改革與發展的戰略、方針、政策以及有關規章制度並組織實施和監督。

(2)負責礦產資源的管理。組織編制礦產資源規劃;依法合理分配礦產資源;負責采礦登記發證管理工作;維護礦產資源的國家所有權;建立並推行礦產資源的有償開採制度。

(3)負責礦產資源開發的監督管理。按照礦產資源法的有關規定,參與審批開辦礦山企業的立項報告;協調處理重大采礦權糾紛;對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進行監督管理;負責審批礦山閉坑地質報告。

(4)在國家環境保護法規指導下,監督管理地質環境及開發利用工作。組織編制地質環境保護、監測及地質災害防治規劃、計劃;參與編制國家環境保護規劃;負責全國地質環境監測站、網的統一管理;組織協調重大地質災害的整治工作;為重大建設項目、城市總體規劃和區域經濟開發規劃的審批工作提供有關審查意見。

(5)在國家計委指導下,統一部署、協調全國地質勘查工作。組織編制全國地質勘查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負責重要地質勘查單位的資質認證和地質勘查項目的登記發證;協調處理重大地質勘查糾紛;會同有關部門組織開展重大地質勘查工作;負責全國各類地質資料的匯交管理工作;管理國撥地質勘探費和各類地質勘查基金;對重要的骨乾性地質勘查單位國有資產的增值進行監督檢查和評價。

(6)負責礦產儲量審批和地質勘查工作的監督管理。組織制定地質勘查工作的標准、規范、規程並進行質量監督管理;審批下達礦床工業指標;負責地質勘查成果登記和管理;協同有關部門培育和完善地質市場;承擔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的具體工作。

(7)參與水資源調查、評價、規劃,協同水行政主管部門對地下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進行監督管理。

(8)協助有關部門管理全國地質科技、教育工作。組織編制全國地質科技規劃;組織協調重大地質科技項目的實施;管理地質科技成果;組織開展地質人才需求預測;編制地質教育發展規劃;進行地質教育質量評估;指導地質教育學科、專業建設。

(9)組織協調地礦工作的對外交流。參與涉及國家礦產資源權益問題的國際討論和談判;組織國內有關部門履行對外協議;參與審批中外合資、中外合作與外商獨資在我國領域及管轄海域開展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項目;歸口組織參加有關國際組織的重大活動。

(10)承辦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2.省(區、市)地質礦產廳(局)

1993年10月,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和地質礦產部聯合發出《關於實施地方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機構改革方案的通知》,明確了地方地礦行政機構改革要根據轉變職能、理順關系、精兵簡政、提高效率的要求,按照礦產資源法關於礦產資源屬國家所有的規定,加強國家對礦產資源的宏觀管理,在中央統一領導下,實行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分級管理,地方地礦主管部門機構由以部為主垂直管理改為地方政府直接管理,進入地方政府行政序列。

《通知》並就省級地質礦產行政機構的職能配置提出了指導性意見:

(1)負責礦產資源法執法監督。參與起草、制定地方性地礦法規和政府規章;組織制定本行政區地礦工作改革與發展的戰略、方針、政策以及有關規章制度,並組織實施和監督;指導並監督檢查市(地、州)、縣地礦行政管理工作。

(2)負責在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中央授權范圍內礦產資源的管理;維護礦產資源的國家所有權。制訂本行政區礦產資源規劃;負責授權范圍內的采礦登記發證管理工作;依法組織徵收礦產資源補償費。

(3)負責礦產資源開發的監督管理。參與審批開辦礦山企業的立項報告;協調處理礦產資源采礦權屬糾紛;對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進行監督管理;負責礦山督察員的管理工作。

(4)參與水資源調查、評價、規劃,協同水行政主管部門管理本行政區地下水資源。負責本行政區地下水資源勘查、監測、統計、分析和儲量審批與管理工作,並對本行政區地下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進行監督管理。

(5)在國家環境規劃指導下,參與編制本行政區環境保護規劃,監督管理本行政區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組織實施。負責地質環境監測站的管理工作;參與本行政區較大建設項目、城市總體規劃和區域經濟開發規劃的審批工作。

(6)負責地質勘查工作的行業管理。組織制定本行政區地質勘查工作中長期規劃;制定並發布地質勘查工作布局指南;依法負責地質勘查資質認證和地質勘查項目的登記發證工作;調處地質勘查糾紛;負責本行政區各類地質資料的匯交管理;管理地方勘查基金。

(7)負責礦產儲量審批和地質勘查工作質量監督管理。負責地質勘查成果登記和管理;根據授權組織本行政區內礦產資源的登記、統計、評估及核算;審批並管理礦產儲量;承擔本行政區礦產儲量委員會的具體工作。

礦產資源法第16條根據礦種、礦產儲量規模,進一步明確了省級地礦行政機構審批和頒發采礦許可證的許可權和職責。

3.市(地)及縣地礦行政組織機構

1986年,礦產資源法公布實施後,原國家編委地方司根據地礦部的建議,就市(地)、縣地礦主管機構的設置發出通知。1994年,在地方機構改革過程中,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地礦部和省地礦行政機構的「三定」方案,對市(地)、縣地礦行政機構設置提出了原則要求,並對職能配置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市(地)、縣人民政府根據上級要求,並結合本區實際設置了地礦行政機構,並明確了相應職責。

(五)地礦行政組織體制改革

我國的地礦行政管理體制近年來雖有所變革,但就總體而言,仍未脫離傳統模式,計劃經濟色彩很濃,難於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有待進一步改革和完善。

1.地礦行政組織體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1)全國國土資源(含土地、水、礦產、海洋資源等)行政管理由多個行政部門主管,既不利於精簡機構,也不利於統籌規劃國土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環境的綜合治理。

(2)資源的所有權管理與資源開發經營權管理尚未完全分離,資源、環境的開發產業部門代行部分行政管理職能,政出多門,致使地礦行政管理難於統一和高效。

(3)部、省兩級地礦主管部門肩負地礦行政管理和直屬地勘隊伍的生產經營管理雙重職責。政企、政事尚未完全分開,既不利於秉公執法,也不利於隊伍的搞活。

(4)相當數量的市(地)、縣地礦行政組織,未正式進入同級政府行政序列,行政編制和行政經費未落實,不符合行政主體法定條件。

(5)四級地礦行政組織關系尚未完全理順,與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行政管理體制的目標尚有較大差距。

解決上述問題,一方面有待於國家行政機構改革的深化;另一方面也有待於地礦經濟改革理論研究的突破和實踐的積極探索。

2.地礦行政組織體制改革的方向和原則

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推進機構改革的任務,強調指出:「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實現政企分開,把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權力切實交給企業;根據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進行機構改革,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行政管理體系,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水平;把綜合經濟部門改組為宏觀調控部門,調整和減少專業經濟部門,加強執法和監督部門,培育和發展社會中介組織。」黨的十五大報告對全國機構改革描繪了藍圖,也為地礦行政組織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據此,地礦行政組織體制改革應體現如下原則:

(1)貫徹精簡、統一、效能和加強執法和監督部門的原則。有必要把關系密切的自然資源管理部門合並成立統一的自然資源管理部門。

(2)貫徹資源所有權與開發經營權分離的原則。在對全國專業經濟部門改革的同時,原已分散的行政職能應予收回,交由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代表國家實行集中管理,強化國家所有權。

(3)貫徹政、企、事分開的原則,深化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及地勘隊伍體制改革,轉換地勘工作運行機制。

(4)中央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地礦行政管理實行分級管理,明確劃分事權;市(地)、縣級地礦行政組織應該進入同級政府行政序列,四級地礦行政組織實行雙重領導體制為宜。

(5)組建精乾的事業單位和礦業權評估等中介組織,為各級地礦行政組織提供服務。

㈦ 中煤航測裡面遙感局和智慧國土分公司是什麼關系

中煤航測裡面遙感局和智慧國土分公司是什麼關系?他們應該沒什麼關系

閱讀全文

與智慧國土現狀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呼和浩特股票配資 瀏覽:333
銀行黑名單怎麼貸款買車 瀏覽:764
中小型融資擔保企業法務怎麼樣 瀏覽:790
人民幣的匯率牌價在哪查詢 瀏覽:848
價格調整計算公式 瀏覽:930
美原油今天開盤價格 瀏覽:364
今天人民幣對緬甸匯率多少人民幣 瀏覽:222
指數基金對比混合基金 瀏覽:116
科創板募集基金 瀏覽:20
天下金理財 瀏覽:936
為什麼內部融資增加的是經營負債 瀏覽:640
廣安歐亞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瀏覽:526
10000曰元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194
懶人投資不是假的吧 瀏覽:514
鼎立股票行情 瀏覽:435
天治旗下品種基金 瀏覽:149
人民幣和韓幣匯率今天 瀏覽:93
人眾金融白領投資 瀏覽:208
告投資者說 瀏覽:165
浙江祥貴貴金屬關閉後 瀏覽: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