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上海海洋經濟

上海海洋經濟

發布時間:2022-11-19 07:29:06

1. 上海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概況

經過20多年的發展, 學院已經建立了從本科到博士的教育體系。學院設有漁業經濟管理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一個,產業經濟學、農業經濟管理和漁業經濟管理3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農業區域經濟學等1個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授予點和農林經濟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會計學、物流管理、市場營銷7和食品經濟管理7個本科專業。 2007年,在校本科學生2375名,碩士研究生50名,博士學位研究生4名。學院還設有資源與環境經濟、都市漁業與魚文化以及國際貿易與食品流通等研究所並承擔上海水產大學中國漁業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的管理工作。
在學科建設方面, 學院聚焦上海水產大學高水平特色大學的辦學方向和學院辦學目標,學院已經創建了以漁業經濟管理、食品經濟管理為特色的學科發展方向。學院的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前身為漁業經濟管理本科專業,是我國最早設立的以漁業經濟管理和海洋經濟管理為特色的國家管理本科專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漁業經濟管理學科已經成為上海市第4期重點學科建設項目。通過近三年的建設,漁業經濟管理重點學科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2004年設立的物流管理專業以國際食品物流為特色,是上海市重點扶持和發展的教育高地項目。依託重點學科和教育高地拓展和延伸的新學科--食品經濟管理學科與海洋經濟管理學科的基本框架已經形成。
在學科建設過程中,科研成果不斷擴大和積累,研究隊伍的科研能力迅速提高,承擔了國家、農業部、上海市科委、農委、聯合國糧農組織、美國明尼蘇達州政府、日本和韓國海洋水產研究院等國外研究機構委託的科研項目50多項,累計科研經費300多萬。在漁業制度經濟學、水產品貿易與流通、水產品市場與營銷、漁業文化與政策、食品供應鏈管理、食品安全和質量控制以及食品消費者行為與品牌營銷等研究方向上具有明顯的特色,取得的研究成果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學院極為重視經濟管理學科人才隊伍的儲備與培養。學院現有教職工78人,其中教學研究人員55名,教授10名,副教授16名。同時,聘請了30餘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任兼職教授。已經構建了一支結構合理、樂於奉獻、團結奮進的教師群體。
學院圍繞國家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需要,堅持積極融入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在辦學理念上,堅持以人為本、以生為本、堅持勤樸忠實的校訓和經世濟民,自強不息的院訓精神, 追求開放辦學、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努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目前,學院已經與美國、韓國、日本、挪威、越南和澳大利亞等十多個國家的大學有密切的學術交流和學生互派。

2. 中國3大海洋經濟區包括那些城市!詳細一點 並且介紹他們的特點。

中國三大海洋經濟區是指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環渤海經濟區和珠江三角洲經濟區
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滬、蘇、浙三省市,地域相連,文化相近,經濟相融,人緣相親。
「上海為龍頭,蘇浙為兩翼。」長江三角洲以全國2.2%的陸地面積、10.4%的人口,創造了全國22.1%的國內生產總值、24.5%的財政收入、28.5%的進出口總額。這里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科技、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許多有識之士認為,「長三角」不僅已經或者即將成為中國經濟巨輪的領航者,而且極有可能成為世界經濟下一輪復甦的「發動機」。

地理概念:長江入海的地方,由於河水所含的泥沙不斷淤積而形成的低平的大致成三角形的陸地。萬里長江由西向東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攜帶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斷淤積,滄海桑田,歷經千萬年,終於形成坦盪、寬闊的三角形的陸地。
工業經濟概念:以上海為龍頭的蘇中南、浙東北工業經濟帶。這里是我國目前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經濟總量規模最大、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板塊。長三角地區佔全國土地的1%,人口佔全國5.8%,創造了18.7%的國內生產總值、全國22%的財政收入和18.4%的外貿出口。
城市經濟概念:就是蘇浙滬毗鄰地區的17個市組成的都市群。長三角城市包括:上海市;江蘇省的8個市:南京、蘇州、揚州、鎮江、泰州、無錫、常州、南通;浙江省的7個市:杭州、寧波、湖州、嘉興、舟山、紹興、台州。

長三角16城市

上海市: 上海
江蘇省: 南京 蘇州 無錫 南通 常州 鎮江 揚州 泰州
浙江省: 杭州 寧波 紹興 嘉興 湖州 舟山 台州
環渤海經濟區簡介:
環渤海地區是指環繞著渤海全部及黃海的部分沿岸地區所組成的廣大經濟區域。位於中國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是中國北部沿海的黃金海岸,在中國對外開放的沿海發展戰略中,占重要地位。
環渤海地區包括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及遼寧、河北、山西、山東和內蒙古中部地區,共五省(區)二市。全區陸域面積達11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6億人。環渤海地區共有城市 157個,約佔全國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區人口超百萬的城市有13個。
環渤海地區與全國其他經濟區相比,具有五大比較優勢:一是地理區位十分優越。環渤海地區處於東北亞經濟圈的中心地帶,向南,它聯系著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地區和東南亞各國;向東,它溝通韓國和日本;向北,它聯結著蒙古國和俄羅斯遠東地區。這種獨特的地緣優勢,為環渤海區域經濟的發展、開展國內外多領域的經濟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和條件,成為海內外客商新的投資熱點地區;二是自然資源非常豐富。環渤海地區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礦產資源、油氣資源、煤炭資源和旅遊資源,也是中國重要的農業基地,耕地面積達2656.5萬公頃,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之多,糧食產量佔全國的23%以上;三是海陸空交通發達便捷。環渤海地區擁有40多個港口,構成了中國最為密集的港口群;環渤海地區是中國交通網路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是我國海運、鐵路、公路、航空、通訊網路的樞紐地帶,交通、通訊聯片成網,形成了以港口為中心、陸海空為一體的立體交通網路,成為溝通東北、西北和華北經濟和進入國際市場的重要集散地;四是工業基礎和科技實力雄厚。環渤海地區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密集區,是中國的重工業和化學工業基地,有資源和市場的比較優勢。環渤海地區科技力量最強大,僅京津兩大直轄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員就佔全國的四分之一。科技人才優勢與資源優勢必將對國際資本產生強大的吸引力;五是形成了一個實力較強的骨幹城市群。環渤海地區以京津兩個直轄市為中心,大連、青島、煙台、秦皇島等沿海開放城市為扇面,以沈陽、太原、石家莊、濟南、呼和浩特等省會城市為區域支點,構成了中國北方最重要的集政治、經濟、文化、國際交往和外項型、多功能的密集的城市群落。在全國和區域經濟中發揮著集聚、輻射、服務和帶動作用,有力地促進了本地區特色經濟區域的發展。在國際經濟中心不斷向亞太地區轉移的大趨勢下,環渤海地區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而和長三角和珠三角相比,環渤海地區不僅在經濟總量,而且在其他許多方面也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南開大學環渤海經濟課題組就此給出了一系列對比:

———就經營環境而言,環渤海經濟區內行政干預的力量比較強,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相對較弱,致使在體制創新上,環渤海與珠三角、長三角有一定差距。

———就企業結構而言,環渤海雖然不乏優秀企業,但大型企業比重偏高,中小企業相對較少,缺乏活力;環渤海地區國有企業比重不僅高於長三角、珠三角,而且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由於行政區域利益主體地方意識較強,條塊分割嚴重,導致地區間經濟協調成本高,市場化程度低,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流動也不夠暢通。南開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周立群教授舉了一個例子,沿京津交通干線分布著中關村、亦庄、廊坊開發區、天津武清開發區、天津新技術產業園區、塘沽海洋高新技術開發區、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天津港保稅區共8個有一定規模的產業區,使這一天然的高科技產業帶斷裂,未能發揮出更大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珠江三角洲位於廣東省中南部,地處珠江出海口,瀕臨南海,毗鄰港澳,歷來是華南、中南、西南地區對外聯系的主要通道和我國的南大門,也是我國著名的僑鄉。珠三角包括廣州市、深圳市、佛山市、惠州市的部分縣區(市轄區、惠陽縣、惠東縣、博羅縣)和肇慶市的部分縣區(市轄區、高要市、四會市),陸地總面積4.17萬平方公里,人口按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為4077萬人,分別佔全省總數的23.2%和47.2%,分別佔全國總數的0.4%和3.1%。
作為全國區域經濟中最具活力的增長極之一,珠江三角洲在整體經濟實力和產業發展上都有諸多優勢。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珠三角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國家賦予的優惠政策,以其獨特的區位、土地和勞動力優勢,與外來資源相結合,創造了由地方政府主導的外向型工業化經濟發展模式。 (一)珠三角城市經濟發展萬馬奔騰。(二)高新技術產業和信息產業發展迅速。(三)經濟市場化改革走在全國前列。(四)經濟外向度水平較高。(五)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三、面臨挑戰首先,經濟轉型面臨的困難和壓力加大其次,外貿出口面臨國內外「一高一低」雙重夾擊。第三,可持續發展戰略對推進工業化的制約作用不斷加強第四,面臨與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激烈競爭

3. 什麼是海洋經濟

海洋經濟,一般包括為開發海洋資源和依賴海洋空間而進行的生產活動,以及直接或間接開發海洋資源及空間的相關產業活動,由這樣一些產業活動形成的經濟集合均被視為現代海洋經濟范疇。主要包括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船舶工業、海鹽業、海洋油氣業、濱海旅遊業等。

2003年5月,國務院發布的《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給出定義:海洋經濟是開發利用海洋的各類產業及相關經濟活動的總和。

2020年5月,《2019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中國海洋生產總值超過8.9萬億元。

相關說明

海洋經濟是指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的各類產業活動,以及與之相關聯活動的總和。它主要包括為開發海洋資源和依賴海洋空間而進行的生產活動,以及直接或間接為開發海洋資源及空間的相關服務性產業活動,如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船舶工業、海鹽業、海洋油氣業、濱海旅遊業等,它們都屬於現代海洋經濟的范疇。

中國海洋經濟區域布局基本形成,區域海洋經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環渤海、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三大海洋中心經濟區發展迅速,2009年三大海洋經濟區海洋生產總值之和約佔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88%。

沿海各綜合經濟區發揮各自區域比較優勢,由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深圳經濟特區、海峽西岸經濟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和遼寧沿海經濟帶構成的沿海經濟區域布局已經基本形成,海洋產業已經成為中國沿海地區經濟新的增長點。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海洋經濟 (經濟術語)

4. 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十大城市有哪些

未來中國最有潛力城市如下

1.上海
潛力指數10
有江,有海,長江,錢塘江和浦江三角排開,面朝大海,南北適中,絕對的中國最優城市,加上政策扶植和中國發展趨勢等預測。
2.北京
潛力指數10
中國的首都和法國的巴黎似乎定位更相似一些,建築追求經典,總部經濟明顯,
文化,歷史,環渤海經濟發展等,未來都無可厚非的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絕對名都。缺少大江使得北京少了上鏡的大氣,但城市本身卻相當恢弘大氣。
3..香港
潛力指數
9.8
香港目前優勢明顯,得益於先天的環境優勢,和世界最公認的優良港口,考慮到腹地有限,香港暫時排到這里,這里只是潛力,短期內還沒有城市能超越香港。
成為未來大三角(北京,上海,香港)無可厚非。
4.天津
潛力指數
9.5
北方經濟中心,海洋經濟潛力巨大,優良的港口和區位,以及北京的優勢互補,成為中國第一城似乎都有可能。天津和北京的位置和區位,像美國的紐約和華盛頓。
5.廣州
潛力指數9.4
華南經濟中心(香港外),有江有海,但是江似乎伸張性有限,隨著國家華南政策的導向以及廣州目前各基礎設置的定位,為未來做好充分准備。
6.南京
潛力指數9.0
軍區和文化以及歷史,教育等等,南京都擁有中國很多城市無法復制的城市,長江第一大港,沿海深向內陸第一個接點,南京潛力指數將非常值得去驗證。
7.青島
潛力指數8.9
名牌之都,一個只聽名字就讓人神往的城市,現在還不具備特大都市的氣魄,但是其良好的區位和港口,以及企業的長遠爆發力,有望改寫中國經濟版圖城市。
8.寧波(杭州)
潛力指數8.8
杭州和寧波潛力基本相同,杭州有先天的文化和配套優勢,寧波有號稱中華第一優良的港口,海洋經濟是當今經濟和未來經濟的制高點,所以寧波和杭州有望合作崛起。
9.武漢(鄭州)潛力指數
8.7
武漢和鄭州無可厚非成為中國中部的雙子星,武漢得長江之利,但是南京長江大橋的低高度,讓武漢成為了半條長江的城市。武漢擁有著水域的大,卻是陸地的小,擁有本身經濟的大,卻周邊經濟的小和鄭州比兩者潛力可以基本一樣。鄭州的優勢是位置乃是中國正中心,擁有人為無法改寫的交通優勢,歷史優勢,南北東西,在這里才真正成為交點。短暫40於年的現代建成史,速度可以與任何一個城市比擬。
10.沈陽(大連)潛力指數8.5
中國東北的標塔,老工業基地和新港口都市互相合作,相信能給東北帶來未來的亮點。

5. 經濟學海洋經濟方向什麼時候的專業

"海洋經濟學"這一名稱,是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美國學者提出的,到70年代中期。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文明的發展。海洋經濟學得到較快發展。中國學者蔣鐵民主編的《中國海洋區域經濟研究》,是中國第一部海洋區域經濟學專著。以後又有楊金森等著的《中國海洋開發戰略》等。
海洋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文明的主體雖是大河文明和大陸文明,但海洋文明也在其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中華民族的祖先,在18000年前就已利用海洋貝殼作裝飾品;中國海洋漁業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海洋鹽業也有4000多年的歷史。中國也是世界上航海和造船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中有6隻距今約7000年的獨木舟船槳,這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有說服力的航海文物。從西周時代(距今約3000年)開始,中國近海交通已漸趨發展,距今約2500年出現了專業造船工場。在漫長的海洋開發利用活動中,中華民族也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東方海洋文化和燦爛的東方海洋文明。
本專業面向海洋世紀,培養具有寬厚扎實的經濟學、海洋經濟學和海商法基礎,通曉國際貿易規則與慣例,掌握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擅長港口航運物流經濟,熟悉國際海洋公約和我國海洋經濟政策法規,系統學習經濟管理業務和海洋經濟基本技能,注重形成強烈的港口經濟意識、國際市場意識和全球競爭意識,適應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海洋經濟迅速發展和國際化海洋合作與競爭要求,勝任海洋經濟國際合作、政府機構海洋經濟規劃管理、海洋產業發展研究、國際合作與跨國企業運營管理等領域工作的復合型應用人才
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經濟數學、海洋經濟學、運籌學、產業經濟學、發展經濟學、投資經濟學、物流系統規劃與設計、集裝箱運輸與多式聯運、國際經濟學、外貿運輸實務與法規、港口經濟學、運輸技術經濟學、財政學、會計學、統計學、海商法、經濟法、國際貿易、世界海運地理、電子商務、國際商務談判、國際金融學、保險學、海洋區域經濟、經濟規劃與決策方法、海洋法規、海洋知識講座、專業英語等。

6. 關於我國海洋經濟的相關資料

「九五」期間海洋經濟年均增速9.7%以上,與此同時,我國的近海資源和環境壓力巨大,污染物排放總量迅速增加,局部海域水質持續惡化,赤潮、溢油等人為的海洋災害頻發。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逐漸認識到海洋資源過度開發帶來的後果,我國的海洋經濟出現了向「又好又快」方向轉變的發展趨勢,海洋三次產業結構轉變為54748,高技術、高附加值的海洋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海洋經濟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海洋經濟的綜合實力、基礎設施和國際化程度都得到顯著增強。目前,我國的海洋漁業和海鹽產量位居世界第一,海洋船舶工業造船完工量連續穩居世界第三位,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已連續5年居世界第一。

7. 世界海洋經濟強國有哪些

當前世界海洋經濟發展的特點和趨勢主要表現為海洋經濟發展速度迅猛,在國民經濟中地位日趨重要;海洋意識普遍增強;人口、經濟向沿海地區聚集,人類與海洋的聯系日益緊密;河口海岸和河口島嶼成為海洋經濟開發的熱點和重點;海洋科技投入不斷增加,研究領域不斷拓展;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與海岸帶綜合管理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在此背景下,沿海各國(地區)都高度重視海洋經濟的發展,紛紛把建設海洋強國(地區)作為國家(地區)的長期發展戰略。上海作為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和世界吞吐量最大的港口,發展海洋經濟既有緊迫性、現實性,也有必要性。增強海洋意識,大力發展海洋經濟;依靠科技創新,優化產業結構;海陸聯動,協調發展;積極發展島嶼經濟;注重海洋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是今後上海海洋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

8. 三大海洋經濟新區哪個前景好

目前,海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升。隨著「實施海洋開發」戰略的逐步實施,國家在政策和規劃層面對發展海洋經濟的重視程度,以及對海洋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日益提高,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機遇。未來5~15年,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綜合分析未來海洋經濟發展的前景與趨勢,可歸納為以下4點。

第一,海洋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逐步提高。隨著我國"科技興海"戰略的實施與海洋科技進步的加快,海洋開發技術逐漸成熟,海洋開發能力顯著增強,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化水平顯著提高,海洋經濟增長對海洋科技進步的依賴性將持續增強。

第二,海洋經濟增長將持續保持巨大潛力。我國海洋經濟多年來保持高於國民經濟的速度快速增長,隨著我國海洋經濟發展外部環境的持續趨好、海洋科技進步對海洋經濟發展貢獻的逐漸加大,我國海洋經濟增長完全有可能保持12%以上的年均增長速度,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的增長點。

第三,海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將取得重要進展。隨著未來15年各項改革的深化和技術進步,以及國家對發展循環經濟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我國海洋經濟增長方式將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在緩解海洋資源環境的約束與保護健康的海洋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將取得重要突破,我國海洋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質量和效益有較大提高,海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進一步增強。

第四,海洋產業結構與區域布局將進一步優化。未來15年,隨著國家對海洋經濟宏觀調控措施的逐步實施,海洋產業政策的相繼出台,海洋經濟發展將實現較大的飛躍,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的新興海洋產業在海洋經濟總量中比例不斷提高,海洋產業的區域布局結構不斷優化,海洋經濟將逐漸朝著「又好又快」的方向發展。

9. 請問,世界上海洋油氣產值已佔海洋經濟總量的50%以上的國家有哪些

目前,美國,英國,日本等國都已經達到百分之五十以上,而中國現在僅僅只有百分之十左右。
現代海洋經濟包括為開發海洋資源和依賴海洋空間而進行的生產活動,以及直接或間接為開發海洋資源及空間的相關服務性產業活動,這樣一些產業活動而形成的經濟集合均被視為現代海洋經濟范疇。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海洋經濟以兩位數的年增長率快速發展。主要表現為:活動范圍多方向擴展,經濟總量迅速增加,增長速度快於全國國民經濟增長及一直處於領跑地位的沿海發達地區經濟的增長,海洋產業發展速度快於行業整體產業的發展。這樣的趨勢和特點是帶有普遍性的,同期,世界海洋經濟發展步入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快車道:在眾多沿海國家和地區,海洋經濟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編輯本段]海洋經濟發展概況我國海洋開發歷史悠久,2006年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為18408億元,海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漸提高。海洋產業增加值佔全國GDP的比重上升很快,2006年海洋產業增加值為8286億元,相當於全國GDP的4%,海洋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
1、海洋漁業
1992年以來,我國海洋漁獲量一直居世界首位,當年海洋漁獲量934萬噸,其中海水養殖產量242萬噸;2005年海洋漁獲量已達2838萬噸,其中海水養殖產量l 385萬噸,海洋漁獲量提高了3倍,海水養殖產量提高了5.7倍;海水養殖產量佔全國海洋漁獲量的比重已從26%上升到49%。2005年海洋漁業總產值達3258億元,是1992年海洋漁業總產值的7倍。
2、海洋交通運輸業
我國沿海港口吞吐量已連續3年居世界首位。2005年我國港口國際標准集裝箱吞吐量為6989萬標箱,是l994年的17.4倍,繼續保持集裝箱吞吐量第一大國的地位;海洋主要港口旅客吞吐量7290萬人次,是l994年的l.4倍。
3、海洋船舶工業
我國造船量已連續l2年居世界第三位;新承接船舶訂單佔世界市場份額的30%,居世界第二位。2006年全國造船完工量1452萬綜合噸,是1996年的7.2倍;造船總產值1 l45億元,是1996年的5.9倍;船舶出口達到l l71萬載重噸。造船完工量已佔世界市場份額的l9%。
4、海鹽業
2005年我國海鹽產量為2829萬噸,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海鹽和海洋化工業總產值433億元,是1994年的9.5倍。
5、海洋油氣業
2005年海洋原油產量3175萬噸,是l994年的4.4倍;海洋天然氣產量62.7億,是l994年的16.7倍;海洋油氣業總產值866.9億元,是1994年的l2倍。
6、濱海旅遊業
2005年濱海旅遊收入3942億元,其中國際旅遊收入ll47億元,而l994年國際旅遊收入只有321億元。 [編輯本段]海洋經濟發展的現狀及特點新的可開發的海洋資源不斷發現。近10年來,海洋科技突飛猛進,新的可開發利用的海洋資源不斷發現,海洋已成為巨量財富源泉,為解決困擾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與環境兩大問題展現了新的曙光。一是以海底天然氣水合物資源、海底多金屬結核資源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儲量巨大。二是海洋新葯物資源家族龐大。三是提取和開發利用深海基因資源前景廣闊。據估計,深海基因資源的市場潛力可達30億美元/年。四是海水資源綜合利用前景樂觀。隨著海水淡化成本的大幅下降,世界海水淡化市場一直以每年10%的速度擴大。總之,20世紀最後10年,多學科聯動的海洋科學發展,使新的海洋資源不斷被發現,由此,引發了世界范圍的以全面開發利用海洋、保護海洋為基本特徵的「海洋世紀」的到來。
海洋經濟產出快速增長。近10年特別是「九五」以來,我國海洋經濟一直保持在年均兩位數的快速增長水平。「九五」期間海洋產業增加值增長速度為年均 15.7%。其中海洋漁業經濟總量仍高居首位,占總產值的51%,年均增長18%;海洋油氣業異軍突起,年均增長達到32.3%,產值位居第四;海洋交通貨物運輸量持續穩定增加,占海洋經濟總產值比重位居第二,為18%。另外,海洋旅遊業因統計口徑問題,僅是國際旅遊收入項,已經超過600多億元,占海洋經濟總產值的15%,位居第三,而尚未統計在內的國內濱海旅遊收入至少還有約1000億元。因此,濱海旅遊業實際上已經位居第二,並正在展現其強勁的發展後勁。預計,濱海旅遊業將迅速成長為我國海洋經濟的支柱產業之首。
海洋產業結構發生積極變化。我國海洋產業結構經過有意識的計劃調整,產業內部結構呈不斷優化趨勢。從「八五」末期海洋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的48∶14∶38到 「九五」末的50∶17∶33。最明顯的變化是,第二產業得到發展,第三產業升中有降,但整體經濟實力未減。海洋勞動就業隊伍擴大。海洋產業結構的調整帶動海洋勞動就業結構的變化。
「九五」期間,海洋產業全職勞動就業增加了近40萬人。在海洋三次產業中的分布也與產業結構相一致,海洋第一產業吸納了將近 70%的就業人口,以高新技術為主要支撐的海洋第二產業,勞動就業率較低,但勞動生產率最高。盡管海洋直接勞動就業統計數字只有400多萬人,但海洋產業還提供了約1000萬人的季節性或非全職工作機會。而且,目前我國的統計口徑只統計直接的行業勞動就業,而國際組織和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評價海洋就業貢獻的統計范圍非常寬泛,美國把臨海、與海洋開發利用相關聯的生存人口都計入海洋提供的生存機會之中,這樣,海洋對其國家的勞動就業就顯得極為重要。
海洋高新技術培育新興海洋產業。20世紀60年代以來,與海洋高技術研究與開發同步發展起來的是高投入、高產出、高風險、高科技含量的海洋高技術產業,海洋高技術的迅猛發展引發帶動了海洋產業群的擴展壯大。1996年海洋高技術作為第八個領域列入國家高技術研究開發計劃(863計劃)。到1998年,我國海洋高技術產業的產值實現500多億元。目前,我國的海洋高技術主要包括海洋油氣勘探開發技術及其產業、海洋生物技術和海水養殖業、海洋監測技術及海洋儀器製造業、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技術、海洋能開發技術、海洋信息技術等。
海洋產業成為沿海地區經濟新的增長點。90年代興起的海洋開發熱潮,極大地推動了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海洋開發已然成為沿海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和跨世紀的地區發展戰略,海洋經濟在沿海地區的經濟地位越來越重要。從2000年情況看,海洋產業增加值3000多億元,占沿海省區市GDP總量5.5萬億元的 6.88%。海洋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海洋產業增加值總量)排列依次為廣東、山東、福建、遼寧、上海、浙江、江蘇、天津、海南、廣西、河北。最高的廣東省海洋產業增加值超過750億元。
海洋經濟發展處於成長階段。在世界范圍內,我國算得上是海洋大國,但還遠不是海洋經濟強國。我國海岸線總長位居世界第四;海域面積與陸域面積之比小於0.3,低於世界沿海國家的平均水平 0.96;海岸系數(單位陸地面積平均擁有的海岸線)0.00188,居世界第94位。我國海洋資源絕對值位居世界前10位的有:海岸線長度、大陸架面積、200海里水域面積、海港分布密度。海洋資源絕對量在世界范圍內排位較前,是優勢資源,但是,海洋資源的人均量很低。此外,我國的海洋產業正處於成長期,產業結構正從傳統海洋產業為主向海洋高新技術產業逐步崛起與傳統海洋產業改造相結合的狀態發展。 [編輯本段]海洋經濟發展態勢21世紀將是人類挑戰海洋的新世紀。2001年,聯合國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了「21世紀是海洋世紀」。今後10年甚至50年內,國際海洋形勢將發生較大的變化。海洋將成為國際競爭的主要領域,包括高新技術引導下的經濟競爭。發達國家的目光將從外太空轉向海洋,人口趨海移動趨勢將加速,海洋經濟正在並將繼續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
海洋是人類存在與發展的資源寶庫和最後空間。人類社會正在以全新的姿態向海洋進軍,國際海洋競爭日趨激烈。美國指出:海洋是地球上「最後的開辟疆域」,未來50年要從外層空間轉向海洋;加拿大提出:發展海洋產業,提高貢獻,擴大就業,佔領國際市場;日本利用科技加速海洋開發和提高國際競爭能力;英國把發展海洋科學作為迎接跨世紀的一次革命;澳大利亞在今後10年~15年要強化海洋基礎知識普及,加強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與開發。國際海洋競爭將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發現、開發利用海洋新能源;勘探開發新的海洋礦產資源;獲取更多、更廣的海洋食品;加速海洋新葯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實現更安全、更便捷的海上航線與運輸方式。
海洋是高新技術發展前沿領域。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日、英、法、德等國家分別制定了海洋科技發展規劃,提出優先發展海洋高技術的戰略決策,希望在21世紀世界海洋政治、經濟和軍事等各方面的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同時也期望在海洋領域找到國民經濟的新的增長點。目前,國際上海洋高技術發展有以下五個重點領域:海洋生物技術,海洋生態系統模擬技術,海洋油氣資源高效勘探開發技術,海洋環境觀測和監測技術,海底勘測和深潛技術。總之,海洋科學研究、海洋高技術開發已上升到各國最高層次的決策范疇,並進行了戰略性規劃安排。
世界海洋經濟發展前景看好。目前,全球現代海洋產業總產值達1萬億美元,佔世界GDP總值23萬億美元的4%。世界四大海洋支柱產業已經形成,發展前景看好。一是海洋石油工業。全球海上石油的探明儲量為200億噸以上,天然氣儲量80萬億立方米。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事海上石油勘探與開發,投入開發的經費每年達850億美元。2000年海上石油產量約13億噸,佔世界油氣總產量40%,產值約3000億美元。21世紀中葉海洋油氣產量將超過陸地油氣產量。二是濱海旅遊業。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濱海旅遊業收入佔全球旅遊業總收入的1/2,約為2500億美元,比10年前增加了3倍;1998年全世界40 大旅遊目的地中有37個是沿海國家或地區;沿海37個國家的旅遊總收入達3572.8億美元,佔全球旅遊總收入的81%。三是現代海洋漁業。傳統的海洋捕撈業已發展為捕—養—加並舉的工業化漁業生產。近10年來,全世界海洋漁獲量每年達8500多萬噸,產值約2000億美元。四是海洋交通運輸業。全世界較大海港2000多個,國際貨運的90%以上通過海上運輸完成,1998年世界集裝箱港口吞吐量約為1.5億標准箱,海運收入1500億美元。總之,世界范圍內的海洋產業發展經歷了從資源消耗型到技術、資金密集型的產業結構升級,世界海洋產業結構不久將可能出現三、二、一的排列順序。從我國海洋產業發展趨勢來看,可能要略滯後於世界海洋產業結構的轉變,首先可能過度到二、三、一結構。
人口趨海移動趨勢加速。目前,6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距海岸100公里的地區,有預測認為,到2020年,世界3/4的人口將居住在沿海地區。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是我國的城市密集區。這一地帶佔14.2%的國土面積,卻分布有44.74%的城市數和51.44%的城市人口,是中國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帶。東部沿海地帶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人口分別佔全國的59.81%和47.44%。研究預測表明到2020年或21世紀中葉,60%人口將居住在沿海地區。隨著小城鎮建設的興起,我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保持年均0.63個百分點的增幅,2002年全國城市人口比例將達到34%,而東部沿海地區城市化現狀水平已經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47%。預計未來20年,我國城市化水平將達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化水平還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未來50年,世界性、大規模開發利用海洋將成為國際競爭的主要內容。我國已經具備了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的條件和基礎。正在編制中的《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將對我國「十五」及以後10年的海洋經濟發展提出規劃安排。提高認識,認准方向,扎實推進,爭取用10年左右的時間,把我國建成世界級海洋經濟大國甚至強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貢獻。

閱讀全文

與上海海洋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票知識知乎 瀏覽:813
北京專業珠寶翡翠小企業貸款2016 瀏覽:935
富國中證指數分級基金凈值 瀏覽:196
通過c輪融資 瀏覽:700
哪些基金收益高穩健 瀏覽:286
融資平台融資模式 瀏覽:321
中國黃金集團投資公司 瀏覽:937
如何把握股票時間和價格關系 瀏覽:459
燃油價格和PTA有關聯嗎 瀏覽:958
銀融國際融資公司 瀏覽:966
2019年5月22日紙黃金價格 瀏覽:478
後門融資假說 瀏覽:367
中國銀行理財很低 瀏覽:872
私募基金持股合夥企業 瀏覽:683
金易國際期貨平台 瀏覽:397
做醫葯理財 瀏覽:155
波濤系統交易方法pdf 瀏覽:294
股權融資協議範本 瀏覽:409
股票荷蘭上市什麼意思 瀏覽:532
信託中的資金池業務 瀏覽: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