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衰退的目錄
新版前沿 :
本伯.南克:演講辭
彼得.伯恩斯坦:序
前言
1.貨幣、收入、物價、流通速度、以及利率
股市崩盤,1929年10月
第一次銀行業危機的開端,1930年10月
第二次銀行業危機的開端,1931年3月
英國脫離金本位制,1931年9月
大規模公開市場回購的開始,1932年4月
1933年的銀行業恐慌
2.影響貨幣存量變化的因素
股市崩盤,1929年10月
第一次銀行業危機的開端,1930年10月
第二次銀行業危機的開端,1931年3月
英國脫離金本位制,1931年9月
大規模公開市場回購的開始,1932年4月
1933年的銀行業恐慌
3.銀行業倒閉潮
銀行倒閉的影響
銀行倒閉的起源
聯儲體系的態度
4.大蕭條之國際篇
5.貨幣政策的發展
股市崩盤,1929年10月
從股市崩盤到英國脫離金本位制,1929-1931年
英國脫離金本位制,1931年9月
1932年的公開市場買入計劃
1933年的銀行業恐慌
6.其他可選政策
1930年1月到1930年10月底
1931年1月至1931年8月底
1931年9月到1932年1月底
可動用的黃金儲備的問題
7. 為什麼貨幣政策如此無能?
後序 致謝
前言 一、結構問題與銀行問題無法解釋日本經濟的長期衰退
1.日本的經濟復甦並非源於結構改革
2.針對供給方的結構問題
3.遭遇需求不足的日本經濟
4.日本的經濟復甦並非由於銀行問題得到解決
5.日本的經歷與美國20世紀90年代早期遭遇的信貸緊縮完全相反
二、經濟泡沫破滅引發的資產負債表衰退
1.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歷的資產負債表衰退
2.資產價格的暴跌引發企業資產負債表問題
3.日本企業集體轉向負債最小化
4.經濟泡沫的破滅摧毀了1500萬億日元的財富
5.借貸不足導致經濟陷入頹勢
6.日本企業的需求下滑超過其國內生產總值的20%
三、財政支出支撐日本經濟
1.為什麼經濟泡沫破滅之後日本國內生產總值卻沒有減少
2.財政刺激支撐了日本經濟
3.防止危機的人無法成為英雄
4.政府對存款的擔保也有助於化解危機
四、負債最小化與貨幣政策
1.貨幣政策對資產負債表衰退無能為力
2.貨幣政策在缺乏投資需求時將失靈
3.貨幣供應量增長的機理
4.日本政府借貸推動了貨幣供應量的增長
5.財政政策決定了貨幣政策的效果
6.傳統經濟學理論不認同企業負債最小化
7.德國曾面臨同樣的問題
注釋 一、走出資產負債表衰退
1.企業停止償債
2.日本企業已經修復它們的資產負債表
3.資產負債表衰退:分析人士和經濟學家的盲點
4.悄無聲息的資產負債表衰退
5.銀行在經濟衰退的大部分時間都有積極的放貸意願
6.企業融資趨勢顯示真正的經濟復甦即將開始
7.正在積累金融資產的日本企業
8.企業部門變成凈投資者尚需時日
二、資產負債表衰退期間的稅收收入
1.過早的財政整頓引發了第二次經濟倒退
2.日本央行和財務省已經意識到資產負債表衰退問題
3.資產負債表衰退期間的稅收收入
4.虧損遞延期限失效導致的稅收收入增長是一個陷阱
5.持續增長依賴於私營部門資金需求的復甦
6.自由現金流的用途同樣重要
7.在2011年實現基本財政盈餘的目標沒有經濟合理性
8.在資產負債表衰退期間,過多的財政刺激不足為慮
三、走出資產負債表衰退後的利率
1.稅收增長減少了預算赤字,並導致長期利率低迷
2.預算赤字的減少抵消了私營部門資金需求的增加,並促進長期利率的穩定
3.債務抵觸綜合征導致低利率
4.利用消費稅為社會保障提供資金的優點
四、要求執行寬松貨幣政策的呼聲顯示了對經濟衰退本質的無知
1.定量寬松政策是21世紀最大的金融鬧劇
2.正是因為沒有借貸需求才產生過剩准備金
3.定量寬松政策的解除不等於金融緊縮政策
4.緊縮不會影響金融市場
5.整體物價穩定下的局部房地產價格上升
6.小泉的改革對日本有益嗎
7.來自結構改革進程的教訓
注釋 一、經濟學家們為何忽視資產負債表衰退
1.企業負債最小化:被長期遺忘的可能性
2.作為借貸方現象的流動性陷阱
3.獨立貨幣政策的消亡
4.惡性循環通貨緊縮的原理
二、作為資產負債表衰退的美國大蕭條
1.關於美國大蕭條的最新研究發現
2.銀行危機本身無法解釋儲蓄的減少
3.「信貸緊縮」本身無法解釋銀行放貸的減少
4.對於弗里德曼的批判
5.流動性本身無法阻止銀行危機和企業償債
6.將金本位當做罪魁禍首的觀點同樣也是誤導
7.政府借貸導致了1933年以後美國經濟的復甦
8.不僅是預算赤字,支出與稅收也應該加以考慮
9.過早的財政整頓導致了高失業率的持續
10.財政刺激政策結束了經濟衰退,化解了銀行危機
三、經濟衰退的類型不止一種
兩種類型的經濟衰退
注釋
第四章資產負債表衰退時期的金融、匯率和財政政策
一、非傳統金融寬松政策的問題
1.通脹目標制與價格水平目標制
2.產品價格下跌無法解釋企業行為向前瞻性的轉變
3.中央銀行對於風險資產的購買
4.直升機貨幣:比災難更糟糕的效果
5.普通通貨膨脹和惡性通貨膨脹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
6.日本央行的國債購人
7.資產負債表衰退和「無稅國家」
二、資產負債表衰退期間的匯率政策
1.貿易順差國家沒有政策選擇的自由
2.貿易逆差國家的正確選擇
三、必須為我們的後代留下一個健全的經濟體
1.財政政策對於經濟繁榮不可或缺
2.資產負債表衰退期間關於財政乘數的問題
3.銀行問題並非導致日本衰退的原因
4.為我們的後代選擇一個恰當的負擔
5.日本在1996年曾經有過復甦的機會
6.對於財政政策的偏見
注釋 一、泡沫、資產負債表衰退以及經濟周期
1.泡沫與資產負債表衰退的循環
2.「陰陽」經濟周期
二、在「陰」態階段實行「陽」態政策的錯誤
1.第一個任務:判斷經濟處於「陰」態還是「陽」態
2.預算平衡的功與過
3.超越盲目信仰
三、凱恩斯和貨幣主義者們遺漏的東西
凱恩斯革命的負遺產
四、邁向經濟學理論的大一統
1.2003年的兩個重大決定
2.吸取日本的經驗,為下一個經濟泡沫做好准備
3.費雪的債務通貨緊縮和資產負債表衰退
注釋 一、發達國家需要真正的改革
1.日本當年的崛起也迫使西方國家進行過重要調整
2.日本現在正處於美國20世紀70年代的處境
3.歐美國家對來自日本挑戰的兩種反應
4.在日本,悲觀者遠多於樂觀者
5.悲觀情緒在2007年7月日本參議員選舉中爆發
6.貨幣和財政政策都無法解決全球化帶來的傷害
7.刻不容緩的教育改革
8.真正的結構改革終將到來
二、資本流動自由化和全球失衡
1.世界貨幣基金組織發出貿易失衡警告
2.美國依存增長模式的轉移
3.美國的貿易和財政赤字之間並無關聯
4.美國當局對於美元和資本流入的觀點已經有了重大改變
5.利差交易削弱了中央銀行的作用
6.資本流動加劇了全球失衡
7.經濟和經濟學都進入了一片未知水域
8.金融全球化造成的當前混亂
9.資本市場的開放是一個新生事物
10.假如全球經濟完全一體化,貿易失衡將不再成為問題
11.只要移民流動仍被控制,全球失衡就是個問題
12.政府政策目標與全球化無法同步
13.政府介入外匯市場的實例
14.應該重新考慮資本市場的開放
15.投資者的資質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三、糾正全球失衡必須循序漸進
1.美國對於資本外逃依然脆弱
2.美元外逃曾經發生過
3.日本的回應
4.格林斯潘的觀點從何而來
5.被遺忘的教訓
6.矯正美國貿易失衡問題需要多久
7.美國迅速地打出白旗……然後又迅速地收了回來
注釋 一、美國的現狀:次貸危機
1.次貸危機所導致的資產負債表衰退的特徵
2.重溫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的崩潰
3.美國陷入泡沫破滅之後的困境當中
4.政府金融機構支撐了美國的房產市場
5.美國正在重走日本當年清理不良貸款的老路
6.次貸危機的解決方式與拉丁美洲債務危機存在相似之處,但是依然有所不同
7.由於美國經濟放緩,此次危機也許要比拉丁美洲債務危機更難應對
8.住房期貨市場預計房價將繼續下跌
9.格林斯潘與伯南克的區別
10.更多的財政措施不可或缺
二、中國泡沫
1.中國台灣與日本之間經濟泡沫的反差
2.中國國營企業改革所產生的影響
三、德國在馬斯特里赫特條約下的選擇
歐元區需要一個新條約
四、使世界經濟能夠應對「陰」態和「陽」態階段
注釋 一、新古典經濟學派輕視了貨幣存在的理由
1.作為交易媒介的貨幣
2.所有商品都有兩種價格
3.貨幣存在的理由
4.專業化和貨幣
5.作為交易媒介的條件
6.通貨膨脹、通貨緊縮和貨幣政策
7.貨幣的使用與信息不完全密不可分
8.不完全信息下的一般均衡與完全信息下的部分均衡
二、貨幣使用的福利含義
1.與易貨交易的對比
2.勞動分工是價格和工資粘性以及剛性的根源
3.在數學公式與生產現場現實之間的選擇
三、結論
注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