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海有哪些著名的建築
1.和平飯店
和平飯店建於1929年,原名華懋飯店,屬芝加哥學派哥特式建築,樓高77米,共12層。外牆採用花崗岩石塊砌成,由旋轉廳門而入,大堂地面用乳白色義大利大理石鋪成,頂端古銅鏤花吊燈,豪華典雅,有「遠東第一樓」的美譽。解放後,飯店於1956年重新開業,起名和平飯店。近年來,和平飯店對客房、餐廳等進行了更新改造,而建築風格仍保持了當年的面貌,整幢建築融現代與傳統、新潮與復古於一體。
2.恆隆廣場
作為南京西路上與中信泰富、梅龍鎮廣場並立的「金三角」,恆隆不僅僅成為國際頂尖品牌在上海的匯聚地,更主要的是,更青睞具備個性化的商品,上海真正高級時尚的走向在此可見出端倪。
3.外灘18號
18號的前身是渣打銀行,這座1500平方米的大樓臨水而建,混合了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巴洛克以及混合主義的風格。即使在80年後,18號簡潔的線條和典雅的外觀,仍散發著屬於那一個時代驕傲的光芒。2004年11月,外灘18號開張成為一個新的人文時尚地標,經營者的自我定位是一個創意空間,叫做「Bund18Creative」。重新規劃之後,外灘18號不僅吸引了眾多高檔消費品入駐,擁有如卡地亞和傑尼亞這樣的世界級品牌和高檔餐廳。還常舉辦許多展覽,承辦時裝秀,或者論壇。
4.東方藝術中心
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由法國著名建築師保羅-安德魯設計,整個建築外表採用金屬夾層玻璃幕牆,內牆裝飾特製的淺黃、赭紅、棕色、灰色的陶瓷掛件。作為後現代建築理念的一個傑作,整個設計體現了當今世界最前衛最有文化意韻的風格———回歸大自然。在這樣的環境里欣賞音樂藝術,是一種真正陶冶性情的享受。作為「上海最新的高雅藝術發布地」,東方藝術中心吸引了眾多時尚中人。
5.M50(莫干山路50號)
M50作為上海市經委授牌的第一批「上海創意產業園區」,同時還被上海市政府規劃為上海11條特色文化街區之一,昔日斑駁廢棄的舊倉庫,終於褪去灰姑娘面紗變成中國創意文化產業的權威的聚集地。它目前匯集了80餘家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團體、創意設計公司及藝術家工作室,是上海最具品位、規模和影響力的藝術中心,並被美國《時代周刊》雜志以「上海時尚地標」的標簽列為「推薦參觀之地」,聲名直追紐約蘇荷區和法國塞納河左岸。
6.新天地
新天地以上海近代建築的標志-石庫門建築舊區為基礎,首次改變了石庫門原有的居住功能,賦予其商業經營功能,把這片反映了上海歷史和文化的老房子改造成集國際水平的餐飲、購物、演藝等功能的時尚、休閑文化娛樂中心。新天地的石庫門建築群外表保留了當年的磚牆、屋瓦,而每座建築內部,則按照現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節奏、情感世界度身定做,無一不體現出現代休閑生活的氣氛。漫步新天地,彷彿時光倒流,有如置身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但一步跨進每個建築內部,則非常現代。
7.上海話劇中心
雖然看話劇仍然是十分小眾的愛好,可是上海話劇中心隨著不斷引進國外原版劇目及製作優秀的當代戲劇作品,中心已培養起上海的話劇演出市場。如今安福路的話劇演出是上海的一道獨特風景線,去安福路看話劇成為當代上海青年的一種時尚文化,一種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種習慣。上海話劇中心已經成為各類藝術專業人才齊全,演出硬體設施先進,擁有資產1.2億元以上的國家級大型表演藝術院團。上海話劇藝術中心還經常與日本、英國、美國、法國、澳大利亞、俄羅斯、新加坡、韓國等國的藝術家開展各種形式的合作及互訪,一些優秀劇目如《家》、《東京的月亮》、《喜福會》、《OK,股票》、《留守女士》、《商鞅》等還應邀赴日本、新加坡、德國、韓國及香港、台灣地區演出,獲得海內外文化藝術界的高度評價。
8.上海美術館
這里曾是舊上海十里洋場的跑馬總會,新館擴建工程完整地保留了這幢英式建築原有的新古典主義外觀,根據美術館的功能要求對其進行了改造。室內設計繼承了歐式的傳統語言,強調了明快的現代氣息。在館內仰望凝重的樑柱,再沿著寬敞的樓梯拾級而上,撫摸著30年代的銅鑄馬頭,瀏覽著藝術家的精美之作,定會領略到新舊上海的歷史變遷,感受到引人入勝的文化魅力。作為上海文化的一張重要名片,上海美術館也常時尚盛事不斷,為各種先鋒實驗藝術提供了重要舞台。
9.Park97
義大利風格的Baci餐廳,日本式的TokioJoe餐廳以及Cali-fornia俱樂部這三個來自蘭桂坊餐飲集團公司並在香港非常火爆的餐飲及娛樂場所構成了Park97。無論是在酒吧前享受一杯葡萄酒,還是依在沙發里品味一杯午後咖啡,亦或是來一份精緻的現代意式風味晚餐……義大利式烹飪風格的Baci餐廳都能向您提供這一切。
10.東方明珠電視塔
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The Oriental Pearl Radio & TV Tower)是上海的標志性文化景觀之一,位於浦東新區陸家嘴,塔高約468米。該建築於1991年7月興建,1995年5月投入使用,承擔上海6套無線電視發射業務,地區覆蓋半徑80公里。
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是國家首批AAAAA級旅遊景區。塔內有太空艙、旋轉餐廳、上海城市歷史發展陳列館等景觀和設施,1995年被列入上海十大新景觀之一
(1)上海環境變遷擴展閱讀:
上海,簡稱「滬」或「申」,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滬杭甬大灣區核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
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城市、G60科創走廊核心城市。隔東中國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北、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
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別稱申。四、五世紀晉朝時期,因漁民創造捕魚工具「扈」,江流入海處稱「瀆」
因此松江下游一帶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滬」,故上海簡稱「滬」。 唐朝置華亭縣。上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江浙吳越文化與西方傳入的工業文化相融合形成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
1843年後上海成為對外開放的商埠並迅速發展成為遠東第一大城市。
上海市總面積6340方公里,轄16個市轄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上海GDP居中國城市第一位,亞洲城市第二位,僅次於日本東京。上海是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
全球人口規模和面積最大的都會區之一。上海被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上海住戶存款總額和人均住戶存款均居全國第二 。
2017年,上海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7642家, 位列福布斯2017年「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第一位。
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居世界第一,設有中國大陸首個自貿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上海市與安徽、江蘇、浙江共同構成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2. 近兩年上海市優化營商環境相關政策實施後發生了哪些變化對於解決辦事環節痛點、堵點、難點是否明顯
上海市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改革開放再出發的一項重要任務,對標世界先進經濟體,學習借鑒先進經驗,開展了全方位的改革,推出了一系列政策,著力營造充滿活力、富有效率和更加開放的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建設,成效顯著,亮點紛呈。
上海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世行《2019年營商環境報告》中,中國排名上升32位,位列全球第46名,上海作為參評樣本城市之一,做出了重要貢獻。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數據採集主要來自律師、會計師等第三方機構,特別看重政策實際效果和企業的切身感受度。上海分數和排名的提升,說明我們對於營商環境優化的努力和成效得到世界權威評估機構的認可,我們改革方向是對的,改革措施力度是有效的,得到了社會各方面尤其是市場主體的肯定和認可。」
企業辦事便利度大幅提升
3. 上海市金山區近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
我看不懂啊`~寫的都好深奧啊
4. 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上升狀況,上海在未來會被淹沒嗎
英國國家海洋研究中心(NOC)發表的一項研究警告說,到2100年,海平面上升將使世界經濟每年損失10萬億英鎊(約合14萬億美元)。
不過面對這樣的情況,人類唯一能做的是改變全球變暖,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會從根本上緩解海平面上升帶來的威脅,即便無法緩解,人類停止手中的行為也會讓海平面上升變得更加緩慢一些,目前很多城市和國家都已經嚴禁控制開采地下水,目的就是為了陸地塌陷能夠更加緩慢一點。
保護環境從來都不是在保護地球,而是人類在拯救自己。
5. 洋山深水港的建設對長江口生態系統有何影響
河口灘塗濕地、河口島嶼濕地、湖泊河流低窪濕地、人工濕地構成了上海濕地的總和。上海地處長江三角洲,有著得天獨厚的河口灘塗濕地資源,建國後上海共圈圍灘塗840平方公里(126萬畝),使上海的土地面積擴大了14%。近幾年來,上海市的灘塗資源一直保持在吳淞基面0米以上667平方公里(100萬畝)、-5米以上2400平方公里(360萬畝)數量上。上海的灘塗資源在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保護中有著其獨特的作用和地位,如何把上海河口地區豐富的灘塗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經濟優勢和生態優勢,來增強國際大都市的綜合競爭實力,已成為一個熱門的話題。本文首先根據長江河口的特點,分析了圈圍河口灘塗與一般圍河和圍湖工程的不同之處,揭示了歷史上長江河口泥沙淤積成陸的規律。其次分別就合理圈圍灘塗對上海國際航空港建設、上海航運中心深水港後方基地建設、上海產業結構的調整、現代化農業生態園區建設、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環境、治理長江河口等方面的貢獻展開了討論。最後,從河口灘塗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觀點出發,針對當前河口灘塗資源在保護與開發利用之間存在的矛盾,分別就強化法制觀念,提高保護意識;確立合理利用的動態保護原則;編制開發利用規劃,實現灘塗資源可持續利用;加強促淤力度,優化生態環境;實行河口灘塗資源的長效管理,做到經濟、社會、生態三種效益共同提高;加強科研工作,減小負面影響等方面作了論述。通過分析研究,本文認為:沒有灘塗,就沒有上海的昨天;沒有灘塗,就沒有上海的今天;充分發揮河口灘塗資源的區位優勢,去建設上海更加美好的明天。
關鍵詞:保護 利用 灘塗 資源
1. 上海地區的河口灘塗資源不同於一般的灘塗資源
長江河口與東海直接相連,因此上海地區的河口灘塗圈圍工程不同於內陸地區的圍河或圍湖工程。內陸地區圍河或圍湖工程最為明顯的後果是造成排洪通道不暢、破壞調蓄洪水的能力而引發水災,因此我國的法律法規是嚴禁此類灘塗的圍墾(已圍墾的還得還湖還澤);而上海地區的長江河口處在長江的末端,不存在影響泄洪的問題,只要科學規劃、適度圈圍、協調好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便可取得土地資源來擴展彈丸之地上海的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
根據歷史資料,約四千年前,寶山、浦東、南匯的全部及嘉定、閔行、奉賢的大部分都不存在,崇明島的形成則距今更近,上海灘上海灘,顧名思義上海這座美麗的城市就是建立在河口灘塗上的。上海市土地面積的62%是近二千年來由長江泥沙堆積而成的,上海城區這個地理位置,二、三千年前還是汪洋一片,潮起潮落的水流運動,使長江挾帶的泥沙淤積下來形成了灘塗,前人漁民發現了這塊「新大陸」,便通過圈圍灘塗安營紮寨,從小漁村的形成至解放前成為了十里洋場冒險家的樂園,今天上海已建成繁榮昌盛的國際大都市。上海有著悠久的灘塗文化。
長江河口有著其本身的發育模式和演變規律,長江入海口從傳說中白娘子與許仙因深厚愛情而大鬧金山寺,使海水猛漲的所在地鎮江一帶移到今天的上海,長江河口灘塗發育處在大自然的動態變化之中,歷代勞動人民根據長江河口這一演變規律,把淤漲的灘塗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圍墾,形成一道又一道的海塘,由此獲得生存和發展空間,也使不毛的荒灘成為富饒的黃金海岸,上海大陸海岸線的變遷便是最好佐證。因此上海的發展史,在某種程度上是一部十分壯觀的圍墾史。沒有灘塗,就沒有上海的昨天。
2. 建國後特別是「九五」期間本市的灘塗資源在上海的生態建設和經濟建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建國以來本市共圈圍灘塗131萬畝(873平方公里),使上海的土地面積擴大了14%,圈圍的灘塗面積約是嘉定、閔行二區的土地面積總和。其中「九五」期間圈圍灘塗約18萬畝(120平方公里)、促淤灘塗25萬畝(167平方公里)。
上海利用圈圍的灘塗建立了一大批農場墾區、工廠企業、市政設施和自然保護區,合理開發利用灘塗對緩解上海市土地緊缺矛盾(計入圈圍灘塗面積上海還凈減少耕地約160萬畝)、保證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增強農業後勁、繁榮上海市場、配合市政府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工業產值增長、穩定長江口河勢、改善長江口航行條件、優化生態環境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所產生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十分明顯,僅舉以下幾例,便可略見一斑。
2.1. 航空港建設離不開灘塗
浦東國際機場建設是以浦東開發為龍頭,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宏偉目標的需要,「九五」期間本市先後利用灘塗資源為機場圈圍造陸28000畝(近20平方公里),構築起15公里長的安全屏障——海塘,及時為機場建設提供了用地資源,如今浦東國際機場二期工程已列入了本市第十個五年計劃,正在建設之中。
2.2. 深水港、航運中心建設離不開灘塗
上海港是世界第三大港,其集裝箱吞吐量約佔全國的1/4, 2001年的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達到634萬標箱,躍居世界第6位。目前上海港多數集裝箱碼頭就是利用黃金海岸的灘塗資源建造的。
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洋山深水港區的建設是實現上海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目標的基礎,為了配合洋山深水港區建設,以超前的意識,「九五」期間及時對南匯匯角處灘塗進行了促淤工程,以加快灘塗的淤漲,目前已圈圍成陸土地約2萬畝(13平方公里),計劃今年在南匯邊灘上再圈圍灘塗10多萬畝(67平方公里),為洋山深水港的後方基地海港新城建設作好了准備,為洋山港區建設奠定了基礎。
2.3. 產業結構的調整離不開灘塗
上海市區化工老企業很大程度上污染了本市的環境,結合市區污染企業的搬遷進行改造,在實現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美化上海的生活環境,力爭創建生態城市,全面提升上海經濟的綜合競爭力,是市政府的既定方針。七十年代,上海利用杭州灣北沿灘塗,建造了產值超百億元的上海石化廠;「九五」期間,上海又利用杭州灣北岸漕涇地區的灘塗造地1.5萬畝(10平方公里),為興建一個世界級的上海化學工業園區提供了基地。另外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機械生產基地和我國規模最大、技術設施最先進的大型船舶修造基地也是分別在長興島南岸灘塗、浦東外高橋灘塗上建造的。
2.4. 為建設現代農業生態園區提供凈土
崇明島土地一半左右是建國後通過圍墾灘塗形成的,這里具有土凈、水凈、氣凈的三凈特點,上海利用崇明東灘圍墾地,建設上實崇明生態園區,上實崇明生態園區將展示世界農業的風采,探索中國農業的方向,成為市政府對海外的一個窗口。
2.5. 利用灘塗資源優勢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環境
歷屆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本市灘塗資源保護與合理開發工作,即便在本市土地後備資源壓力非常巨大的情況下,為實現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九五」期間還是從十分珍貴的灘塗中劃出三個自然保護區,並從財政中撥出一定經費,對重點保護區進行實質性的啟動,強化了生態環境的建設。
崇明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位於崇明島東部長江入海口,恰好在亞太地區候鳥南北遷徙的東線中部,隨著灘塗淤積外延和植被演替的動態變化,候鳥珍禽在灘塗上的棲息、繁衍地也隨之變化,因此崇明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是動態的(鹽城丹頂鶴保護區由於灘塗的不斷淤漲,鳥類日趨減少,其保護區不得不向外海方向平移5公里)。
九段沙濕地(灘塗是濕地的一個種類)自然保護區位於浦東新區對面,九段沙成為「第三代」崇明島(長興島、橫沙島稱為「第二代」崇明島)是長江河口演變的歷史必然。另外,在長江河口地區的灘塗上還將建設具有「活化石」之稱的中華鱘保護區。
綠化對改善城市和區域的生態氣候、減輕大氣污染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政府在市區加快綠化步伐的同時,還利用灘塗圍墾地建造了川沙林場、三岔港苗圃及目前為止華東地區最大的平原人造森林公園——崇明東平國家森林公園,正在建設中的上海世紀森林園、南匯濱海森林公園也分別佔用灘塗圍墾地1.6萬畝(10.7平方公里) 和5000多畝(3.3平方公里)。另外市府下撥專項資金,營造海塘灘塗防護林帶,築起一道平均約20米寬的「綠色屏障」。為了讓上海的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市政府不但利用灘塗進行了大量的綠化,而且還利用灘塗建造多個污水治理廠和有效減少空中粉塵和防止產生酸雨的電廠脫硫車間。
2.6. 圍墾灘塗對治理長江河口的作用
圍墾灘塗與長江河口的治理密切相關。20世紀60年代,南支徐六涇河段通過圍墾灘塗將13公里的江面束窄為5公里,形成徐六涇節點;70年代通過圍墾崇明島頭部的老鼠沙灘塗,就是這二處的灘塗圍墾基本穩定了河口的第一級分汊——北支、南支兩分汊。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通過圍墾把散布在長江南支中數個灘塗沙洲合並連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長興島,並固定了游動不定的橫沙島,從而使河口的第二級分汊——北港、南港兩分汊的分水分沙復雜程度得以降低,近百年來幾易入海主航道的主要原因基本消除。今後如科學保護、適度圍墾九段沙和橫沙淺灘,將更有利於長江口航道的治理。隨著長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的展開,治理河口的方針從過去「整治、疏浚、圍墾」三結合將調整為「圍墾、整治、疏浚」三結合,圍墾在長江河口治理過程中放在首要位置。
建國以來,特別是「九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本市灘塗資源開發利用為各條戰線、各個行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沒有灘塗,就沒有上海的今天。
3. 河口灘塗資源在保護與開發利用問題上的矛盾之處
3.1. 灘塗資源是本市唯一的後備土地資源
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土地是一切生產和一切存在的源泉,土地資源與其他資源最大區別在於土地的不可搬動性,上海土地緊缺將是制約本市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為了確保耕地動態平衡,我國執行最嚴格的用地政策,佔用耕地必須佔一還一,並用衛星監測全國的用地情況。
本市人均耕地不足0.35畝,是我國人均擁有耕地量的1/5(1.6畝/人),是世界人均擁有量的1/11(3.75畝/人),本市的耕地面積確實不能再少了,保護耕地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命。但大都市要繼續發展,建設需要用地,規劃中的城區還要擴展156平方公里(23萬畝)。土地從何而來,灘塗資源是本市唯一潛在的土地資源。八十年代,上海市海岸帶和灘塗資源綜合調查時查明,吳淞基面3米以上灘塗面積13.5萬畝,0米高程以上103萬畝,-5米以上351萬畝;在最近的20年中,上海圍墾灘塗44萬畝,但據目前的資料表明,上海灘塗面積3米以上經過促淤已達到16.5萬畝,0米以上99.5萬畝,-5米以上361.5萬畝,長江口灘塗資源保持動態的平衡之中。本市河口灘塗資源幾十年來基本保持在0米以上100萬畝、-5米以上350萬畝的數量上,潛力不言而喻,但高灘資源已不多。
3.2. 灘塗資源的生態環境保護越來越受到關注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問題,沿海某些地方不適當的圍塗使得紅樹林、珊瑚礁遭受破壞,加上不法分子偷獵、毒殺棲息在本市灘塗上的鳥類,引起有識之士對灘塗圍墾的高度警覺。河口灘塗作為濕地的一個種類,我國是《國際濕地公約》的締約國,保護好本市的河口灘塗,對保護生物多樣性、降解污染物、發展觀光旅遊業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就如何保護本市灘塗資源問題,存在著能否繼續對灘塗圍墾的疑問。
灘塗資源在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問題上其基本要求(發展為首要條件)與安全要求(提高生存質量,自然資源、自然環境不能破壞而使生存安全受到挑戰)成為了一對矛盾。
4. 如何較好地解決上海河口地區灘塗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這一對矛盾
4.1. 跳出「開發重要還是保護重要」的極端化誤區,確立「依法保護、合理利用」的動態保護原則
長江徑流年均攜帶近約4億噸泥沙進入長江口,其中一半左右在長江口、杭州灣北岸沉積,因此河口灘塗「日長夜大」。 據統計分析,崇明島北沿年均以142米的速度向北淤漲;南匯邊灘0米線的淤積速率年均86米;崇明島東灘則具有明顯「圍得快、漲得快」的特點,其年均向東海方向淤漲150米~350米。
由於長江河口地區有著得天獨厚不斷淤漲的灘塗資源,把荒灘變為良田與綠洲,把初級的自然生態環境改造為更有利於人類生存的高級人工生態環境,可造福於上海人民,社會的發展,對自然界不觸動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們也不能過度的圍墾灘塗,灘塗的生長有一個規律,也需一定的時間,過度圍墾不利於上海的生態建設;另外,我國既然加入了國際濕地公約,要樹立我國在有關國際公約履行方面健康、良好的國際形象,有助於在國際方面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根據自然保護條例,保護區應兼顧保護對象的完整性和適度性,以及當地經濟建設和居民生產、生活的需要。針對本市的實際情況和上海河口地區灘塗資源不斷淤漲的性質,對本市灘塗資源實行動態保護的政策,做到既不追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而破壞灘塗資源的生態環境,也不為了片面強調保護灘塗資源的生態環境而抑制本市經濟、社會的發展。
另外,根據濕地的定義,河口灘塗通過合理的開發成為島嶼,仍屬於濕地的范疇,正如崇明島、長興島和橫沙島那樣,盡管這三島早已圈圍成陸,但他們還是被列入了中國重要濕地名錄之中。合理開發河口灘塗,建設灘塗與河口濕地保護示範區,創建人工濕地生態環境,已列入了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中。
4.2. 強化法制觀念,提高保護意識
上海1987年就在國內率先以立法的形式制定了上海市灘塗管理暫行規定,1997年上升為管理條例,賦於灘塗主管部門對本市灘塗具有促淤、圈圍、利用及保護四大管理職能,上海自1987年以來執行灘塗管理的規定後,使本市灘塗資源在管理和利用方面呈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序開發、有效保護的良好局面,面對21世紀的新形勢,要繼續加強宣傳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重要意義,提高廣大市民保護灘塗資源的意識,對擅自圍墾的單位和個人嚴肅處理,確保灘塗資源不受破壞。
4.3. 編制好開發保護規劃,實現灘塗資源可持續利用
灘塗資源可持續利用表現為經濟持續性、生態持續性、社會持續性,為了實現灘塗資源可持續利用,「九五」期間,本市職能部門及時編制了《上海市灘塗使用情況調查報告》、《上海市灘塗開發利用規劃研究報告》、《上海市灘塗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問題的生態建設規劃報告》,對本市的灘塗資源保護與開發提出六個基本原則,這六個原則得到了廣泛的認同,環保部門稱之為四一一原則(四結合一適應一協調)。經過分析研究,在保護的基礎上,提出至2010年本市促淤灘塗110萬畝(733.3平方公里)、圈圍灘塗60萬畝(400平方公里)的目標任務,在聽取各方面專家及部門的意見後,這一任務已列入市政府編制的《上海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並得到了國務院的批准。最近根據市府對灘塗資源開發與保護要「理順關系、明確責任、確定目標、加快進度」的指示,本市對原上海市灘塗開發利用規劃進行了修編。
4.4. 加強促淤力度,優化生態環境
目前本市高灘資源已不多,但中低灘資源十分豐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新方法在促淤工程中的應用,灘塗的促淤效果將不斷提高。工程促淤前期淤厚量達1米/年左右,種青促淤年均淤積厚度達20~30厘米。加強促淤力度,使兩種促淤方法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一方面使灘塗加快淤漲,為本市加速提供後備的土地資源,走促淤——圈圍——再促淤的圍塗造地良性循環之路;另一方面灘塗的加速淤漲,有利於灘塗資源的保護,有利於豐富灘塗區域的食物鏈供各種動植物生息繁衍,有利於海岸帶建立良性的生態環境。加強促淤力度,可以做到既在開發、利用、消耗環境中的灘塗資源,同時又在創造灘塗資源、優化生態環境。
4.5. 實行河口灘塗資源的長效管理,做到經濟、社會、生態三種效益共同提高
長效管理是新世紀上海面臨的新課題,灘塗資源的長效管理是以潛在土地資源為主要對象,把灘塗資源管理的後果導向模式轉變到原因導向管理模式。深入探索長效管理的管理模式,力爭做到經濟、社會、生態三種效益共同提高。(周元生攝於長江農場)
4.6. 加強科研工作,減小負面影響
保護及綜合開發利用灘塗資源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問題,約束條件較多,因此一定要科研先行,深入研究圍墾工程帶來的負面作用,力求這些影響通過科學的圍墾方案控制在承受能力所允許的范圍內。
正確處理好灘塗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這一對矛盾,尋求符合中國國情、本市市情、又符合國際規范的綜合、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緊緊圍繞「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上海「十五」發展的主線,充分發揮本市灘塗資源的區位優勢,建設上海更加美好的明天。
5. 國內外開發沿海灘塗對上海的啟示
我國對沿海灘塗的圍墾開發有著悠久歷史,據記載,西漢吳王開始就利用沿海灘塗進行開發利用,沿海幾大河口地區約2億畝土地原屬於古海塗地區,是經過千百年不斷圍墾形成大陸的。建國以來,我國共圍海造陸約1800萬畝(12000平方公里)。近年來,我國沿海省市高舉「科技興海」的大旗,把沿海灘塗的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作為海岸帶開發、向海洋進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保護的前題下,紛紛制定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灘塗資源的方略,土地資源緊缺的澳門、香港、台灣地區在圍海造地方面也得到迅速的發展。
國外海塗圍墾開發最早始於荷蘭,早在羅馬時代,荷蘭人開始在北海沿岸進行小規模圍墾,1250年至20世紀初,大片海岸沼澤被圍墾起來,荷蘭有1/3的國土是圍墾開發出來的。須德海大堤工程(The Zuiderzee Project)和三角洲工程(The Delta Project)這兩項巨大工程稱著於世,目前荷蘭不再進行大規模的圍海造地工程,在提出退耕還海的同時卻設想在近海岸帶建造海上人工島。
英國的圍海工程是在17世紀通過荷蘭的圍海技術輸入後進行的;朝鮮和韓國利用沿海灘塗進行系統的大范圍的圍海造陸;日本是個島國,人口密度高,土地資源貧乏,最引人矚目的是在沿海興建人工島,據最近報道已建海上人工島80多座;即便是土地資源較為富足的國家,如法國和英國也都有利用沿海灘塗進行大規模與海爭地的工程。
綜觀全球,凡是土地資源不足的沿海國家和地區,都是通過圍海造陸來解決土地資源問題的
6. 上海2年來的新變化!!!!要求在城市面貌,生活環境物質文化生活以及家庭生活的表現,明天急需啊!!!!
如今上海也在變化,除了發達的物資商貿方面她仍然是中國的領頭羊外,許多意識也在悄悄變化。變得叫人認同,不那麼高高在上;變得包容,不那麼促喀地拒絕著外地人,去掉了鄙視鄉下人式的眼光,讓人易於接近感到些許溫暖。改變了做作的做派,讓人感到親切。上海變得更現代美麗了,也變得更有人情味了,開始有了海納百川的氣度,讓人高興親近和認同。
上海的浦東最能代表上海的變化,以前的農田和破舊房屋已盪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摩登大樓高檔豪華的公寓住宅和漂亮的街心花園。南京路是上海的商業中心,入晚,滿街流淌著五彩的令人眩目的燈光,晚風輕吹,真願在步行街的椅子上坐到天明,好象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成千上萬的人每天還在向上海涌來,坐著車行駛在高架路上,內環外環,楊浦盧浦徐浦地繞,看著窗外拔地而起的棟棟高樓,那樣式,那色彩,那高度,那氣派。夜晚,乘船在黃浦江漫遊,滿江的流光溢彩和著半月型江岸邊的異國建築的燈光,不禁讓人要說一句:這就是上海拉。上海的磁懸浮,上海的博物館,上海的科技館,上海的張江高科技,上海的國際電影節。嗨!有那麼多國際的中國的明星露臉,看把那些個年輕人激動的!當然還有老外喜歡轉悠老半天的熱鬧、擁擠不堪但有著濃郁的東方味道的城隍廟,還有眾多的上海美味小吃,時刻提醒著人們這就是上海!獨一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