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當代大學生應該怎樣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的認識,了解,分析什麼是長征精神
內涵是:樂於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勇於戰斗,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重於求實,獨立自主的創新膽略;善於團結,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其主題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現,是保證我們革命和建設事業從弱小走向強大精神力量。
什麼是:長征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的典範。縱觀整個長征的過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每一個戰略方向的改變,每一項戰略任務的確定,每一次戰斗勝利的取得,都無不體現出中國紅軍將士「大無畏」,不怕艱難困苦,永久堅持的精神。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艱苦奮斗精神的楷模。長征途中,紅軍將士面對的是一條條波濤洶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聳立的雪山,一片片茫無涯際的草地,前有敵軍,後有追兵,可就是在這「敵軍圍困萬千重」的逆境中,紅軍轉戰兩萬五千里,終於從100萬的敵人中殺出了一條生路。譜寫出一曲曲動人的「永久奮斗」的革命樂章。
長征是充滿著無私奉獻精神的史詩。無論是難以自拔的沼澤,還是茫茫無際的草地;無論是皚皚白雪,還是飛機大炮;無論是酷暑嚴寒,還飢餓乾渴……紅軍將士都抱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堅忍不拔的毅力,與窮凶極惡的敵人展開殊死搏鬥,將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死的威脅留給自己。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團體,只要有艱苦奮斗的精神,實事求是,無私奉獻,就能夠成就事業,創造輝煌。70年前的長征是這樣,70年後的今天也是這樣。
我們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新的長征。走在新長征路上,我們應繼承和發揚當年紅軍長征的精神,把長征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變成推動我們各項事業前進的巨大力量。紅軍長征的路是艱苦的、漫長的;新長征的路會更艱苦、更漫長。因此,我們回憶長征、紀念長征,就是要更好地繼承和弘揚紅軍長征精神,把紅軍長征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一代一代傳下去,萬眾一心、艱苦奮斗,爭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長征」的勝利。
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黨領導和團結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強大精神動力。然而,有些黨員認為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沒必要講艱苦奮鬥了,因此貪圖安逸、追求享樂,講排揚、擺闊氣,生活高標准、工作低要求,特別是有少數黨員領導幹部過著紙醉金迷的奢侈腐朽生活,甚至墜入了違法犯罪的深淵,如果這種現象任其不斷擴大和蔓延,勢必嚴重侵蝕黨的肌體,破壞黨群關系。所以,在新的形勢下,要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艱苦奮斗作風不能丟。
保持和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才能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共產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信念,是共產黨人崇高的追求和強大的精神支柱。在革命戰爭年代,革命前輩在井岡山如果不發揚以門板當床、稻草做被的艱苦奮斗作風,就難以點燃革命的星星之火;在長征路上如果不發揚爬雪山過草地、嚼草根吃樹皮的艱苦奮斗作風,就難以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在延安如果不發揚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艱苦奮斗作風,就難以取得抗戰勝利;當年如果我們共產黨人沒有艱苦奮斗、勇於勝利的精神,就難以實現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的革命理想。同樣,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仍然要靠艱苦奮斗精神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並不斷豐富艱苦奮斗的內涵,將崇高理想與現實工作統一起來,使之不斷地與時俱進。
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是人民群眾的事業,也只有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才能取得成功。大力推進各項創新,就要不折不扣地走群眾路線,真正做到「執政為民」。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將人民群眾中蘊藏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保護好、發揮好。實現這種結合,就要弘揚「永久奮斗」的精神,把我們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永久奮斗」,是毛澤東同志1939年5月30日,在延安慶賀模範青年大會上講話的標題。他號召全體共產黨員、模範青年要把革命干到底,要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氣概。
今天,在歷史的機遇和挑戰面前,我們更加需要這種「永久奮斗」的精神。機遇是什麼?機遇從來都是對挑戰的勝利。戰勝挑戰,就是機遇;被挑戰所壓倒,就是失敗。我們要有勇氣戰勝各種挑戰,在世界范圍內綜合國力的激烈較量中,不掉隊,並迎頭趕上,需要我們「永久奮斗」,絕不可半途而廢。振興中華是一個偉大的歷史過程。今天我們所做的一切,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永久奮斗」,就是要求共產黨人成為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永久奮斗」的精神和憂患意識是相輔相成的。缺乏憂患意識,就沒有遠見卓識,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就會驚慌失措、陷入被動,甚至導致事業的失敗。對於一個政黨、國家和民族來說,憂患意識是成熟的表現。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是被歷史反復證明的真理。
怎樣做:長征那英勇的足跡鐫刻在為類追求解放的歷史中,始終為中國人民銘記;長征那革命英雄主義的精神,始終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奪取成功的基礎;長征那戰勝一切困難的氣概,始終激勵著中國人民朝著一個堅定的方向輝煌前進。長征以它的精神創造了無與倫比的英雄業績,譜寫民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革命篇章,是為估排除萬難,挑戰生命極限的典範。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呀!它是不怕流血犧牲,不畏艱難險阻,團結互助,勇往直前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在生活中長征精神對我也有極大的幫助,它鼓舞了我,它啟發了我,它使我徹底覺悟了,催我不斷前進,走向成功。我是一名普通的農村小學生,家離學校很遠,交通很不方便,上學還要翻幾座山,只要一下雨,我就要摸黑上學。有一天晚上下了一場大雨,那天的早上我只好早點起床上學。我獨自一人走在泥濘不堪的小路上,眼前一片漆黑,有了不想走也不敢走的念頭。正在這時,我的腦海里浮現了紅軍戰士在長征路上一幕幕排除萬難、自強不息的情景。飛奪瀘定橋時紅軍戰士們冒著大雨、忍著飢餓、踩著泥濘、摸著黑火速前進,而且一路上還有敵人的堵截。紅軍戰士們為了人民能過了和平而幸福的生活,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而我就因為上學天黑路遠就不想走了。這與紅軍在彈火硝煙里走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相比,這一點點困難算得了什麼呢?這難道是我們和紅軍戰士不一樣嗎?還是我們不能像紅軍戰士那樣?能,一定能,只要我們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就一定會到達光輝的頂點。於是我咬緊牙關,不管眼前多麼黑,前面的路程多遠,一步一個腳印地走著。不知不覺,我一會兒功夫就到了學校。從這件事我明白了做任何事都需要長征那種百折不撓、積極向上的精神,只有這樣才會戰勝任何困難。
我們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建設新長征路上的主人。走向21世紀的中國青少年,一定要接過長征前輩的火炬,讓偉大的長征精神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長征路上,譜寫出更加壯麗的詩篇!創造更加輝煌的成就!
回顧歷史激發鬥志,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意,從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安定團結的生活局面,以積極的態度投身到現實工作中去,從而加速現代化的進程.
發揚抗日的鬥志,鼓舞中華人民,珍惜今天的勞動成果,積極的態度投身於工作與學習當中.一定要接過長征前輩的火炬,讓偉大的長征精神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長征路上,譜寫出更加壯麗的詩篇!創造更加輝煌的成就!長征那英勇的足跡鐫刻在為類追求解放的歷史中,始終為中國人民銘記;長征那革命英雄主義的精神,始終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奪取成功的基礎;長征那戰勝一切困難的氣概,始終激勵著中國人民朝著一個堅定的方向輝煌前進。長征以它的精神創造了無與倫比的英雄業績,譜寫民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革命篇章,是為估排除萬難,挑戰生命極限的典範。回顧歷史激發鬥志,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意,從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安定團結的生活局面,以積極的態度投身到現實工作中去,從而加速現代化的進程.在生活中長征精神對我也有極大的幫助,它鼓舞了我,它啟發了我,它使我徹底覺悟了,催我不斷前進,走向成功。我是一名普通的農村小學生,家離學校很遠,交通很不方便,上學還要翻幾座山,只要一下雨,我就要摸黑上學。有一天晚上下了一場大雨,那天的早上我只好早點起床上學。我獨自一人走在泥濘不堪的小路上,眼前一片漆黑,有了不想走也不敢走的念頭。正在這時,我的腦海里浮現了紅軍戰士在長征路上一幕幕排除萬難、自強不息的情景。飛奪瀘定橋時紅軍戰士們冒著大雨、忍著飢餓、踩著泥濘、摸著黑火速前進,而且一路上還有敵人的堵截。紅軍戰士們為了人民能過了和平而幸福的生活,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而我就因為上學天黑路遠就不想走了。這與紅軍在彈火硝煙里走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相比,這一點點困難算得了什麼呢?這難道是我們和紅軍戰士不一樣嗎?還是我們不能像紅軍戰士那樣?能,一定能,只要我們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就一定會到達光輝的頂點。於是我咬緊牙關,不管眼前多麼黑,前面的路程多遠,一步一個腳印地走著。不知不覺,我一會兒功夫就到了學校。從這件事我明白了做任何事都需要長征那種百折不撓、積極向上的精神,只有這樣才會戰勝任何困難。長征那英勇的足跡鐫刻在為類追求解放的歷史中,始終為中國人民銘記;長征那革命英雄主義的精神,始終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奪取成功的基礎;長征那戰勝一切困難的氣概,始終激勵著中國人民朝著一個堅定的方向輝煌前進。長征以它的精神創造了無與倫比的英雄業績,譜寫民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革命篇章,是為估排除萬難,挑戰生命極限的典範。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呀!它是不怕流血犧牲,不畏艱難險阻,團結互助,勇往直前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
我們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建設新長征路上的主人。走向21世紀的中國青少年,一定要接過長征前輩的火炬,讓偉大的長征精神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長征路上,譜寫出更加壯麗的詩篇!創造更加輝煌的成就! 長征那戰勝一切困難的氣概,始終激勵著中國人民朝著一個堅定的方向輝煌前進。長征以它的精神創造了無與倫比的英雄業績,譜寫民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革命篇章,是為估排除萬難,挑戰生命極限的典範。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呀!它是不怕流血犧牲,不畏艱難險阻,團結互助,勇往直前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長征猶如一座豐碑,光輝地立在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史冊中,成為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奮圖強,堅忍不拔,積極向上,戰勝任何困難的精神力量。
歷史事實已經證明,長征鍛煉了中國共產黨,使黨由幼稚走向成熟。正是憑著長征精神,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才戰勝了難以想像的艱難險阻,創造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人間奇跡,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最終取得長征的勝利,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長征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不懈奮斗。
歷史也將證明,在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的歷史條件下,長征精神還將繼續激勵中國青年堅定地跟黨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撫今追昔,共和國和滄桑巨變令人感慨萬千;繼往開來,全面的小康社會的美好前景呼喚著我們奮然前行。
傳承長征精神,就是要樹立忠於人民、忠於事業的理想主義精神,青年富有理想,而真正遠大的理想,必須與祖國的命運和人民的意願緊密結合。當代青年應該具有的遠大理想,就是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只有在為遠大理想的頑強奮斗中,青年的人生抱負才能真正實現,青年的人生道路才會煥發光彩。
傳承長征精神,就是要堅持艱苦奮斗、百折不撓的精神,長征給人們一種深刻的啟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一支軍隊,只要有艱苦奮斗的精神,就能夠成就事業,創造輝煌。我們要徹底改變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貧窮落後的面貌,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進行艱苦的努力。艱苦能磨煉人,創業能造就人。青年要時刻銘記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力發揚甘於奉獻和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自覺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艱苦的環境中去,經歷風雨,經受鍛煉,努力為祖國和人民建功立業。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走進21世紀的中國青年,一定能夠接過前輩長征的火炬,讓偉大的長征精神代代相傳,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長征路上,譜寫出更加壯美的青春之歌
⑵ 七律長征格律的分析
過
草
地
張愛萍
一九三五年八月
綠原無垠漫風煙,蓬高沒膝步泥潭。
野菜水煮果腹暖,乾草火燒專驅夜寒。
隨意坐地屬堪露宿,卧看行雲逐浪翻。
帳月席茵刀槍枕,談笑低吟道明天。
長
征
一九三五年八月,經巴西阿西作
林
伯
渠
剛過草地到巴阿,無那西風日末斜。
且喜境界新耳目,不虞糧秣少胡麻。
巨猿解纜技殊巧,野虻射人事可嗟。
前路縱遙知馬力,誰予便利敢分家。
七
律
為紀念長征勝利五十周年而作
烏蘭夫
一九八六年十月
共話長征憶昔年,朝朝塞北望江南。
行蹤奇正敵圍破,信息浮沉民意淺。
捷報迅傳逾朔漠,義詩響應度陰山。
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長征豈畏難。
三十五歲生日寄懷
陳
毅
一九三六年,余游擊於贛南山脈一帶,往來作戰,備極艱苦。
八月值餘三十五歲生辰,賦此寄懷。
大軍西去氣如虹,一局南天戰又重。
半壁河山沉血海,幾多知友化沙蟲。
日搜夜剿人猶在,萬死千傷鬼亦雄。
物到極時終必變,天翻地覆五洲紅。
⑶ 以毛澤東長征時期寫的一首詩分析理解長征精神
70年前那場氣吞山河的戰略大轉移,猶如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使中國革命從挫折走向成功,極大地推動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也為後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長征精神。作為率領紅軍長征的靈魂人物,毛澤東同志所吟誦的幾首大氣磅礴的詩詞,為我們揭示了長征精神的深刻內涵:
信念堅定。毛澤東同志在《七律·長征》中寫道:「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何以不怕遠征路上的艱難險阻?用一位紅軍老戰士的話來說,就是「革命理想大於天!」因為有了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堅定的革命信念,紅軍戰士才能煥發出鋼鐵般的意志。可以說,堅定的信念是靈魂,是力量的源泉。有了這種信念,破衣爛衫、裝備落後的紅軍才能在圍追堵截、黑雲壓城中走出一條勝利的道路。
實事求是。1935年2月,紅軍攻克婁山關後,毛澤東填寫了著名的《憶秦娥·婁山關》一詞,豪邁地宣告:「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這當然並不僅僅因為一場戰斗的勝利,更重要的是紅軍在此前一個月的遵義會議上,結束了「左」傾冒險主義在黨內的統治,開始形成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確立了把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重大問題的思想路線。這是我們黨在理論上和政治上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也是把革命事業引向勝利的重要標志。「從頭越」,意味著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紅軍從此將邁開大步,掀起波瀾壯闊的新的革命高潮。
百折不撓。在《七律·長征》中,毛澤東寫道:「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這是對紅軍長征中艱難困苦的真實寫照,更是對紅軍戰士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犧牲、特別具有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真實寫照。正是靠著這種一往無前、百折不撓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紅軍將士以驚人的毅力戰勝了前進道路上的重重艱難險阻,立於不敗之地。這種精神由此也成為我們黨的政治本色與優良傳統,成為我們黨在探索治黨、強國、富民道路上的強大精神動力。
審時度勢。長征是重重圍攻下的戰略轉移,需要高瞻遠矚、審時度勢的大局觀念。紅軍在國際國內形勢瞬息萬變中,在中華民族面臨嚴重民族危機的歷史條件下,撥雲見日,最終促成了國內革命戰爭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變,開辟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在1935年10月填寫的《清平樂·六盤山》一詞中,毛澤東寫道:「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毛澤東信心百倍地向紅軍和全國人民發出了戰斗號召。
整整70年過去了,秉承長征精神的中國共產黨正領導全國人民滿懷信心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這樣一個新的長征路上,不會再有那種驚天地、泣鬼神的血與火的考驗和洗禮,但偉大的長征精神將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仍將指引著我們譜寫新的輝煌。
⑷ 請結合長征相關史實,分析長征精神的內涵及現實意義。
長征途中,紅軍將士面臨的是:一條條波濤洶涌的江河,一座座巍然聳立的雪山,一片片茫茫無際的草地,前有荷槍實彈的堵軍,後有鋪天蓋地的追兵,上有狂轟濫炸的飛機……就是在這樣一種「敵軍圍困萬千重」的逆境中,中國工農紅軍充分展現出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爬雪山、過草地、涉沼澤、眠雪野、食草根、艱難跋涉二萬五千里,翻越18座高山,渡過24條江河,轉戰11個省,終於從總兵力多達100萬敵人的血戰中殺出了一條生路,直至取得最後的勝利。在那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中,紅軍戰士對革命事業的忠誠,驚天地、泣鬼神。這種堅強的信念、偉大的精神,塑造了我們的軍魂,創造了偉大的奇跡。
精神內涵: 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現實意義: 弘揚長征精神,就是要發揚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始終懷著堅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弘揚長征精神,就是要發揚為了救國救民,不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弘揚長征精神,就是要發揚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弘揚長征精神,就是要發揚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凝聚合力的精神。弘揚長征精神,就是要發揚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⑸ 《紅星照耀中國》的第五章總結各方面因素思考長徵得以勝利的原因是什麼
文章復提到的原因有2個,制向抗日前線進軍;西北是敵人薄弱的戰略要地;(原文)如下:
紅軍的西北長征,無疑是一場戰略撤退,但不能說是潰退,因為紅軍終於到達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無損,其軍心士氣和政治意志的堅強顯然一如往昔。紅軍認為,而且顯然也這么相信,他們是在向抗日前線進軍,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這幫助他們把原來可能是軍心渙散的潰退變成一場精神抖擻的勝利進軍。進軍到戰略要地西北去,無疑是他們大戰役的第二個基本原因,他們正確地預見到這個地區要對中、日、蘇的當前命運將起決定性的作用。
後來的歷史證明,他們強調這個原因是完全對的。這種宣傳上的巧妙手法必須看成是傑出的政治戰略。在很大程度上,這是造成英勇長徵得以勝利結束的原因。
⑹ 長征中的主要人物介紹(最主要的)
長征中的主要人物介紹:
1、毛澤東: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軍事家,詩人,書法家。
5、賀子珍:原名桂圓,又名自珍,江西永新鄉紳賀煥文長女,賀子珍與毛澤東生三子三女,李敏是賀子珍和毛澤東惟一在世的孩子。
大革命前後入黨並投身游擊戰爭,是井岡山第一位女黨員。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畢業於永新女子學校,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曾任共青團永新縣委書記、中共吉安縣委婦女運動委員會書記。建國後,任杭州市婦聯主任,是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傑出的婦女先驅。
⑺ 毛澤東《七律長征》的賞析
《七律·長征》賞析:這首詩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戰斗歷程,熱情洋溢地贊揚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表達了詩人心裡喜悅和滿腹豪情,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七律·長征》是主席毛澤東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全詩原文是: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白話文釋義: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一顆泥丸。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7)長征分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1934年10月間,中央紅軍主力從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作戰略大轉移,經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陝西等十一省,擊潰了敵人多次的圍追和堵截,戰勝了軍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無數艱險,行軍二萬五千里,終於在1935年10月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
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在經受了無數次考驗後,如今,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首聯開門見山贊美了紅軍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的革命精神,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詩的藝術基調。它是全詩精神的開端,也是全詩意境的結穴。「不怕」二字是全詩的詩眼,「只等閑」強化、重申了「不怕」;「遠征難」包舉了這一段非凡的歷史過程。
頷聯、頸聯四句分別從山和水兩方面寫紅軍對困難的戰勝,它是承上文「千山」和「萬水」而來。詩人按照紅軍長征的路線,選取了四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地理名稱,高度地概括了紅軍長征途中的「萬水千山」。與其他詩詞相比以地名入詩的作法在該篇更為集中,所顯示的空間距離也更大。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一聯是寫山,卻將其戲稱為「泥丸」這也是寫紅軍萬里遠征,勇敢無畏的革命精神,也是毛主席常用的豪氣擬物的手法。前兩句是全詩的總綱,由三、四句開始是分述,也是對前兩句的具體描寫。
「金沙浪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一聯是寫水,也是寫紅軍對水的征服。紅軍渡過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長征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這兩句所寫的戰斗都是具有典型意義的。「五嶺」「烏蒙」兩句通過紅軍的主觀感受直接表現了紅軍的英雄氣概。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是對首聯的回應。開端言「不怕」,結尾壓「更喜」,強化了主題,升華了詩旨。「盡開顏」寫三軍的歡笑,這是最後勝利即將到來的歡笑,以此作結,遂使全詩的樂觀主義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兀現。
⑻ 長征中的典型人物
二萬五千里長征,是中外軍事史上的光輝篇章,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次偉大的歷史壯舉,是中華民族的一部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現將他們當時在長征中所擔任的職務介紹如下:
毛澤東,中央政治局委員,長征出發時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主席。遵義會議後任政治局常委,三人軍事小組成員,中央紅軍前敵司令部政治委員、紅軍陝甘支隊政治委員。
朱德,中央政治局委員,長征時主要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紅軍第一方面軍總司令、紅軍總司令等職。
劉少奇,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長征時主要任紅軍第三軍團、第八軍團中央代表和第三軍團政治部主任、中國工農紅軍大學政治部主任、紅軍陝甘支隊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長。
周恩來,中央政治局常委,長征時主要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紅軍總政治委員、第1方面軍司令員兼政委。
任弼時,長征時主要擔任紅二、六軍團總指揮部政治委員、紅二軍團政治委員。
董必武,長征出發時為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執行委員、最高法院院長、工農檢察委員會副主任。
林伯渠,長征出發時為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國民經濟部部長和財政部長。
賀龍,長征時主要任紅二、六軍團總指揮部總指揮、第2軍團軍團長、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會師時任紅二方面軍總指揮。
李維漢,長征時主要任軍委第二野戰縱隊司令員兼政委,第3梯隊司令員兼政委。
王稼祥,政治局委員,長征時主要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紅軍總政治部主任、紅軍陝甘支隊政治部主任。
李富春,長征時主要任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中央縱隊政治部代主任、第1方面軍政治部主任、第1方面軍第3軍代政治委員、紅軍陝甘支隊第2縱隊政治委員。紅二軍團政委。
蔡暢,長征出發時為江西省工農監察委員會主席。
張聞天(洛甫),政治局常委,長征時任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人民委員會主席,遵義會議後任黨中央總書記。
徐向前,長征時主要任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
羅榮桓,長征時主要任紅五軍團政治部主任、紅三軍團政治部主任、紅軍陝甘支隊第1縱隊政治部副主任。
劉伯承,長征時主要任紅軍總參謀長兼中央縱隊司令員、前敵指揮部參謀長。
鄧小平,長征初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部長,遵義會議時任中央秘書長
聶榮臻,長征時主要擔任紅一軍團政治委員、第1方面軍第1軍政治委員,紅軍陝甘支隊第1縱隊政治委員,
彭德懷,長征時主要任紅三軍團軍團長,第1方面軍第3軍軍長、紅軍陝甘支隊司令員
鄧穎超,長征時任中共中央局秘書長
陳雲,長征時主要任紅五軍團中央代表,中央縱隊政治委員
廖承志,長征時任紅軍第四方面軍總政治部秘書長。
葉劍英,長征時主要任軍委第一野戰縱隊司令員兼政委、中央縱隊副司令員、紅軍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紅軍陝甘支隊參謀長兼第3縱隊司令員。
徐海東,長征時任紅二十五軍副軍長、第15軍團軍團長
黃克誠,長征初任第三軍團第四師政委,郵票志號「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2005-20(10-3)。
陳賡,長征中任紅軍幹部團團長
譚政,長征時任紅一軍團第1師政治部主任,紅一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長
肖勁光,長征時任軍委幹部隊隊長、第1方面軍第3軍參謀長、紅軍陝甘支隊第2縱隊參謀長,
張雲逸,長征時任第八軍團參謀長、紅軍副總參謀長、紅軍陝甘支隊副參謀長
羅瑞卿,長征時任紅一軍團保衛分局局長、第3軍團政治部主任、紅軍陝甘支隊第3縱隊政治部主任
王樹聲,長征時任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
⑼ 《長征》主要人物描寫及評論
長征里的主要來人物有朱自德,周恩來,毛澤東,王若飛,彭德懷。具體介紹如下:
1、朱德。字玉階,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軍事家。
2、周恩來。字翔宇,曾用名伍豪,少山,冠生等,江蘇淮安人,籍貫浙江紹興。
3、毛澤東。字潤之,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他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
4、王若飛。參加革命深入敵後化名黃敬齋,出生於貴州安順,傑出的共產主義先驅,中共領導人。
5、彭德懷。原名彭清宗,字懷歸,號得華,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和政治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