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藍田總公司是農業部下屬企業嗎
不是農業部下屬企業。
除了中國藍田自己登記的工商信息外,暫時沒有任何公開資料能佐證中國藍田的央企身份;國資委直接管理的96家央企名錄,並無中國藍田總公司這家企業。
中國藍田總公司的主營業務具體包括:農業、商業、製造業、建築業、通訊業、其他產業項目的投資;鋼材、木材、建築材料、爐料、化工產品、輕紡產品、機械設備、電工器材、儀器儀表、農業機械、農業生產資料(不含化肥、農葯、農膜)、飼料及添加劑、汽車等。
2019年2月12日,湖北東方金鈺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由於中國藍田總公司未就其身份、主體資格、資信情況及收購的合法合規性提供說明及相關證明材料,決定暫時終止股權轉讓事項。
(1)瞿兆玉這輩子絕不再進入股市擴展閱讀:
2001年11月底,藍田股份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瞿兆玉承認由於銀行不再給藍田發放貸款,導致藍田陷入困境。2002年1月23日上午藍田股份被強制停牌。
2002 年,藍田事件徹底地曝光在世人眼前。因涉嫌提供虛假財務信息,藍田公 司的 10 名管理人員被拘傳,生態農業(原藍田股份)被強制停牌,隨後藍田 股份有限公司的起訴被法院駁回。
藍田集團總公司總裁瞿兆玉曾任沈陽行政學院副院長, 後棄官回故鄉經商。靠著他一點點小聰明和股票的投機性,成為湖北省直至全國的經濟巨頭、創造了中國股市神話的著名人物。後來以瞿兆玉為首的藍田公司及主要人物受到了有關司法部門的收審。
B. 我為什麼和藍田「過不去」
我為什麼和藍田「過不去」?劉姝威透露內情
-劉姝威,著名經濟學家陳岱孫、厲以寧的學生,中央財經大學研究所研究人員,專長於信貸研究。
-瞿兆玉,中國藍田總公司總裁,1948年出生於洪湖市瞿家灣,1968年入伍,曾擔任沈陽電信局宣傳部長、沈陽行政學院副院長,1992年創立藍田公司,1999年因在藍田股票發行材料中作假被中國證監會罰款10萬元人民幣。
藍田股份自1996年上市以來,以5年間股本擴張了百分之三百六十的驕人業績,創造了中國股市的神話。然而就在2001年12月,一位叫劉姝威的學者卻以一篇600字的短文對藍田神話直接提出了質疑,從而使自己捲入了一場始料不及的風波。這篇600字的短文是劉姝威寫給《金融內參》的,它的標題是《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日前,央視《新聞調查》對劉姝威進行了專訪。
1、我的結論是藍田已經成了一個空殼
劉姝威:寫這個文章的起因是當時我在寫一本書,就是《上市公司虛假會計報表識別技術》。初稿完成之後,有同志建議我在這本書上詳細分析一兩家上市公司,便於讀者能夠整體地和全面地了解和掌握這些分析技術。我覺得有道理。正好這個時候,藍田發了一個公告,我在網上看到的。這個時候我才注意到藍田。
(2001年10月8日,藍田股份董事會發布公告稱,由於接受證監會調查,提請投資者注意投資風險。)
劉姝威:我是從10月9日開始對藍田的財務報告進行分析的。當這個分析結果出來的時候,我非常震驚。
(劉姝威在研究中發現,藍田股份的流動比率小於1,也就是說,它在一年內難以償還流動債務;而藍田的凈營運資金是-1.27億元,這意味著它在一年中有1.27億元的短期債務無法償還。)
記者:通過這些指標,你得出什麼結論?
劉姝威:最後的判斷就是說,它(藍田)已經失去了創造現金流量的能力了,它是一個空殼。
如果銀行繼續給它貸款的話,那麼藍田股份的債務負擔會越來越重,它會無力償還這些巨額債務的;那麼對於銀行來講,那就更危險了。如果銀行繼續再給像藍田這樣的依靠銀行貸款生存的這種空殼企業繼續發放貸款的話,總有一天,銀行就沒有錢來支付已經到期的儲蓄存款了,那麼發生的局面是很可怕的。
記者:你對自己的結論一直深信不疑嗎?
劉姝威:因為太簡單了。如果我要是用我自己發明的方法,或者是我自己發明創造的一種標准來作出這個結論,我會小心翼翼的。但是藍田這太明顯了。
記者:得出結論以後多久動手寫這個論文?
劉姝威:馬上。10月26日,我毫不猶豫地寫完之後就傳真給《金融內參》編輯部了。
(《金融內參》是《金融時報》的內部刊物,報送范圍只限於中央金融工委、人民銀行總行領導和有關司局級領導。)
記者:什麼時候登出來的?
劉姝威:當天就登出來了。因為它只印了180份。
(2001年10月26日,《金融內參》刊登了劉姝威的600字短文,此後不久,國家有關銀行相繼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新的貸款。)
記者:是因為你這個600字的文章嗎?
劉姝威:這個我不知道。我想,按照正常情況,如果銀行只因為我600字的文章就停了一家企業的貸款,這是不合常理的。
2、瞿兆玉吼道:你把藍田搞死了
(文章發表後24天,劉姝威的工作單位忽然來了兩個陌生人。)
劉姝威:一個是中國藍田集團總公司總裁瞿兆玉,另一個是副總裁陳行亮。我說你們找我有什麼事嗎?他就把《金融內參》第16期的復印件拿出來了。我一看就特別地驚訝。然後他(瞿兆玉)就開始發脾氣,他說,(由於)你的這篇文章,現在全國所有的銀行都已經(對藍田)停發貸款了。我們都快死了。我說你的財務報表上,至少你們2000年光是水產品的現金收入就有12.7億元,你們怎麼能會缺錢呢?然後他就喊起來,他說我們的業務都停了。
記者:他們來的目的是什麼?
劉姝威:瞿兆玉說,你公開發表你的分析報告。我說可以啊。他說在你公開發表分析報告之前能不能讓我們倆看一下。我說沒有必要,如果你們要覺得我說錯的話,你們可以公開進行反駁。臨走的時候我說,我這樣做是對藍田負責任。
說完這句話,瞿兆玉大吼了一聲:你已經把藍田搞死了!我也沒吱聲,就送他們下樓了。
3、藍田起訴蘇徵兵讓我震驚
(劉姝威原以為這件事很快就會過去,沒想到事態的發展漸漸超出了她的預料。2001年11月26日,劉姝威把她對藍田股份的分析過程寫成了文字報告,遞交給了有關領導。)
劉姝威:在這篇文章當中,我首先說明了,在那篇文章當中的100字的現場描述是引自《粵港信息報》記者蘇徵兵的一篇文章。
(《粵港信息報》記者蘇徵兵100多字的現場描述主要介紹了藍田股份水產基地的冷清場面,它印證了劉姝威對藍田2000年水產品收入達12.7億元的懷疑,而當時劉姝威並未註明這段文字的作者。)
劉姝威:然後12月1日的時候又發生了一個讓我很震驚的事情:我在互聯網上看到一則報道,說藍田起訴蘇徵兵了,是因為他發表了我引用的那100字的那篇文章,(藍田)向蘇徵兵索賠20萬元。
記者:起訴蘇徵兵的消息為什麼對你有那麼大的震動?
劉姝威:因為我在11月26日那個報告中提到這100字是引用蘇徵兵的。
4、我接到了洪湖市法院的傳票
劉姝威:12月13日,我們所長給我打電話,說洪湖市人民法院給你送傳票來了。
(2001年12月13日,劉姝威接到了湖北省洪湖市人民法院的傳票,案由是藍田股份有限公司訴劉姝威名譽侵權。在起訴狀中,藍田股份有限公司稱劉姝威在文章里捏造事實,請求法院判令劉姝威公開賠禮道歉、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償經濟損失50萬元。)
劉姝威:辦理完了交接手續,我問民事庭庭長,說你知道這篇文章發表在什麼地方嗎?他說發表在《金融內參》上。我說你知道《金融內參》是什麼密級的嗎?報送范圍是什麼?他愣了,他說我不知道呀。我說你們怎麼能夠拿著藍田竊取的國家機密作為證據來立案呢?你們怎麼能夠受理這個案子呢?最後他說,這不是我應該回答的問題。我接到訴狀之後,馬上給《金融內參》打電話,他們沒有作任何錶示。
12月17日,我給瞿兆玉發去傳真,說如果不撤銷對我和蘇徵兵的訴訟,我將向全世界公開我的分析過程。當天下午瞿兆玉給我來電話,他說你知道嗎,《金融內參》第19期發表聲明了。
當時我要比瞿兆玉找我的時候還要震驚,因為我對這件事一無所知。後來我才知道,12月12日《金融內參》第19期發表聲明,說「本刊第16期刊載的《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一文,純系作者個人觀點」。
12月28日,根據《保密法》,我向洪湖市法院提出管轄異議。
5、恐嚇信宣告1月23日是我的死期
(法院的傳票徹底打破了劉姝威平靜的研究生涯。從2002年1月10日開始,劉姝威陸續收到了一些來歷不明的恐嚇郵件,這更給她的生活蒙上了一層陰影。)
劉姝威:我(2002年)1月10日晚上8點多鍾的時候,打開我的電子信箱,收到了4封恐嚇信——就是「1月23日是你的死期」。
記者:1月23日是什麼日子?
劉姝威:也就是我開庭的那一天。
我立即撥了110,幾分鍾之後,負責我們這個地區治安巡邏的110的隊長到我家來了。我把全部情況跟他說了。臨走的時候,他說了一句話。他說正義終將戰勝邪惡。你不要怕,我支持你。這是我從2001年12月13日接到傳票以來得到的第一次公開的並且付諸於行動的保護和支持。我會永遠記住他的,我會感謝他一輩子。
記者:當時你真的很害怕嗎?
劉姝威:實事求是說,我當時一點都不怕。我怕也沒有用。只是現在想起來後怕。我想,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我絕對不會說我這篇文章是錯的。
記者:你只是一個學者,而你所做的只是把你的研究結論,在一個不公開的屬於機密的內參上發表了,為什麼會讓你的生活陷入另外一個世界?
劉姝威:這是非常不正常的。它玷污了法律。
6、庭審中止,藍田也跌停了
(從2002年1月3日開始,劉姝威向國內100多家媒體發去了她的分析報告《藍田之謎》。不久,全國各大新聞單位紛紛對劉姝威與藍田的糾葛給予了高度關注。)
劉姝威:1月22日的時候,我收到洪湖市法院的一個用特快專遞送來的通知書,說我提出的管轄異議他們還沒有裁定,所以1月23日的庭審中止。何時開庭,另行通知。
(而在此之前,事態的發展超出了劉姝威與藍田股份的控制范圍。今年1月12日,因涉嫌提供虛假財務信息,瞿兆玉的繼任者、董事長保田等10名公司管理人員被拘傳。而此前改任中國藍田總公司總裁的瞿兆玉也接受了有關部門的調查。今年1月21日、22日以及23日上午,生態農業被強制停牌,當天下午全線跌停。)
7、我不希望不了了之
記者:就是600個字,粉碎了一個上市公司的神話。這件事本身我們聽起來就難以置信。不知道你作為當事人來說,你的個人感觸是什麼?
劉姝威:我糾正你的說法,不是由於我的600字粉碎了一個神話。在我之前,證監會已經開始進行調查了。
記者:但你是第一個吹響預警信號的人。
劉姝威:那你太小看我們的銀行家了。為什麼不應該發放的貸款發放出去了,應該停發的貸款停不了呢?這說明一定有其他的因素在干擾。
記者:你指的這個因素是什麼?
劉姝威:作為一個上市公司的話,瞿兆玉哪有那麼大的本事上天入地,他為什麼能那麼迅速地就能拿到《金融內參》呢?如果這個因素你不消除的話,很難保證我們的信貸安全。
在一個健康的市場經濟當中,這些因素是不可能存在的。而我以前的研究,就像瞿兆玉對我的評價一樣——你太學術了。
記者:你指的這個因素是權力嗎?
劉姝威:這個問題我想應該讓公眾來分析吧。
記者:你認為會不了了之嗎?
劉姝威:我不希望不了了之。
(目前藍田股份有限公司並沒有撤銷對劉姝威的名譽訴訟,這起官司何時開庭還是一個未知數。據了解,中國證監會正在對藍田進行全面調查。相信不久,藍田真相將大白於天下。)
C. 中國股市真相 中國股市17年怎麼樣
中國股市17年--對了解中國證券市場的本質很有幫助
如果靜下心來想想,會覺得有件事情很奇怪,中國證券市場發展了這么多年,居然書店裡是沒有一本書是完整的回憶以及敘述中 國證券發展歷程的。校內上充斥著各種如何進入頂尖投行基金公司的心得,卻沒有人跳出來說這行到底乾的是什麼玩意兒,賺的是誰的錢。我覺得下面這篇文章很 好,張志雄寫的,描述了中國股市自開張以來一直到2006年的若乾重大事件。更多的背景介紹就不多說了,但我問了伴隨著中國股市成長的幾位元老級人物,他 們說裡面的內容沒有誇張和失實。
《中國股市真相(中國股市17年)》是2007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志雄 高田勝巳。
張志雄:《科學與財富》(value)雜志主編。1966年生,1991年進入上海證券交易所,任《上海證券報》編委和專題部主任。1998年後,歷任華夏證券研究所副所長、上海有線電視台財經頻道總監、《財經時報》副總編,並在《財經》雜志開設專欄,寫有《基金黑幕》《股市憂思錄》等文章。2002年創辦《科學與財富》(value),專注讀書與投資。著有和主編《學習學習再學習》《遊走在時空邊緣》《放量》《中國股市十七年》等幾十部書籍和報告。
作品目錄
第一章 中國證券市場的概要和變遷
第二章 中國證券市場的監管與操作者
第一節 中國證監會、證券交易所及證券服務機構
第二節 證券公司、基金和機構投資者
第三節 個人投資者和玩家
第四節 外資動向
第三章 中國上市公司之局面
第一節 中國股市中的民營企業
第二節 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非整體上市與MBOO
第三節 迷失的上市公司CEO
第四章 已經發生的未來
第一節 瘋狂的權證「賭博」
第二節 新加坡上市和中航油慘敗
第三節 令人啼笑皆非的海外收購
第四節 形形色色的大股東圈錢游戲
第五節 上市公司做假何時休
第六節 監管部門的舞弊與不作為
網路參考:http://ke..com/view/11318897.htm
D. 瞿兆玉的人物經歷
瞿兆玉1992年創立藍田公司,任中國藍田總公司總裁,藍田股份前董事長。2002年1月,瞿兆玉因「涉嫌提供虛假財務信息」被從北京傳至湖北接受調查。9月起,中國證監會稽查局開始對藍田股份進行立案調查。
盡管藍田案發之日,瞿兆玉在藍田股份(600709,現已更名為「生態農業」,尚未復牌)中已無任何職務,但沒有人懷疑他仍然是藍田的當家人。上市公司董事長保田是瞿兆玉的親兄弟,總經理又是同族兄弟,支配公司所有的資產。
瞿兆玉造假歷史悠久。1996年他任董事長的藍田股份以四項違規作假欺詐上市,直到在1999年才被中國證監會罰款10萬元人民幣。藍田股份上市以來,以5年間股本擴張了360%,主營業務收入從4.68億元大幅增長到18.4億元的驕人業績,創造了中國股市的「神話」,但也一直伴隨著市場的質疑:從1999年至今,藍田的三次配股努力均遭到了證監會的拒絕。以藍田股份為核心的「大藍田」非但套牢銀行貸款十幾億元,而且在二級市場上流通市值「蒸發」超過25億元,商業銀行和中小投資者成為藍田案的最大受害者。
如果不是中央財經大學研究員劉姝威(女)在《金融內參》上發表文章,建議《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瞿兆玉還不會嘆息:「所有的銀行全部停止對藍田貸款,資金鏈斷了,(藍田)快死了」。
E. 中國藍田總公司是農業部下屬企業嗎
不是,1997年左右已經與農業部脫離關系。
中國藍田總公司的最早起源,仍是與上市的藍田股份緊密相關。1996年,沈陽市政府將藍田股份公司1828萬國家股劃轉給農業部,農業部給藍田股份公司3000萬股上市配額指標。
當年5月,藍田股份以每股8.38元向社會發行3000萬股公眾股,農業部持有藍田股份1828萬的國家股的經營管理權又委託給藍田代理。
事情的波瀾起於1997年,1997年藍田股份上市後獲得配股權,按10:3比例,1828萬股國家股擁有548.4萬配股權,作為擁有配股權的農業部決定以其下屬中國農業物資供銷總公司的凈資產認購其配股。
1997年6月30日,沈陽中沈資產評估事務所對物資公司(含天津、鄭州、大連子公司)的資產與負債進行了評估,評估的結果是該公司資產是1.5億多元人民幣,而負債也有9000多萬元,凈資產為5306.9萬元人民幣,這一結果最終獲得國家國資局的認可。
1997年10月20日,農業部最終下達了兼並通知,在其農財發(1997)10號文件:「經部研究決定,將物資公司的全部資產、人員劃轉給了藍田總公司,法定出資人變更為藍田股份公司,劃轉後物資公司為藍天股份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此後不久,由農業部財務司、人事司負責人召開物資公司職工大會,宣布自此物資公司與農業部脫鉤,據當事人回憶,瞿兆玉也參加了此次大會。
(5)瞿兆玉這輩子絕不再進入股市擴展閱讀
藍田事件
最先挑破這個破綻的是一個叫劉姝威的女人,她為此獲得了由中央電視台評選的「2002中國經濟年度人物」,並被稱為「中國股市的良心」。2001年10月,她以一篇600字的短文對藍田神話直接提出了質疑,這篇600字的短文是劉姝威寫給《金融內參》的,它的標題是《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
文章在對藍田的資產結構、現金流向情況和償債能力作了詳盡分析後,得出結論是藍田業績有虛假成分,而業績神話完全依靠銀行貸款,20億貸款藍田根本無力償還。
一篇短文好似一根銀針扎在了藍田股份這個巨大的肥皂泡上。一幕股市丑劇由此開始被揭開,藍田的貸款黑洞公布於眾。此後不久,國家有關銀行相繼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新的貸款。由此,藍田賴以生存的資金鏈條斷裂。
最早在公開場合提出藍田資金鏈斷了的,是中國藍田的掌門人瞿兆玉,2001年11月底,藍田股份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瞿兆玉承認由於銀行不再給藍田發放貸款,導致藍田陷入困境。2002年1月21日、22日以及23日上午,藍田股份被強制停牌。
F. 我國股票市場上的違規案例,最好是2000年以後的
《藍田造假案回顧》
2007年11月15日 07:33 上海證券報
藍田造假案之所以被曝光,源自當年中央財經大學研究員劉姝威的一篇文章。
這篇題為《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的金融內參研究文章,首次揭開藍田股份財務造假丑聞,此後藍田股份資金鏈斷裂。
2002年1月12日,藍田總公司總裁瞿兆玉、總會計師黎洪福、董事會秘書王意玲等11名中高層管理人員被公安機關拘傳,隨後進入司法程序。
次年7月,荊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對藍田一案進行了首次公開審理。2004年11月,湖北省高院作出判決:瞿兆玉犯提供虛假財務報告和提供虛假注冊資本罪,判處有期徒刑兩年。
2005年5月29日,中共中央組織部研究室原主任兼政策法規局局長王法雄,因接受藍田股份董事長瞿兆玉的賄賂,經檢察機關提起公訴由北京市一中院開庭審理。
沈陽藍田公司成立於1994年8月,歸農業部管理。1996年6月18日,該公司以「藍田股份」之名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為農業部首家推薦上市的企業。1999年12月,瞿兆玉將其資本運作大本營從沈陽遷至老家湖北。「沈陽藍田」由此變身為「湖北藍田」。
資料顯示,作為一家主要從事水產品開發的農業企業,藍田股份1996年股本為9696萬股,2000年底擴張到4.46億股,股本擴張了360%;主營業務收入從4.68億元大幅增長到18.4億元,凈利潤從0.593億元快速增長到令人難以置信的4.32億元。歷年年報的業績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達到1.15元。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災後,其每股收益也達到了不可思議的0.81元,這被當時的媒體稱為「藍田神話」。
「藍田造假案」堪稱中國證券史上一個較大的財務造假案例,其餘波遠未結束,今年4月23日,河北省投資者張先生曾起訴湖北江湖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藍田股份)虛假陳述證券民事賠償案在湖北省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