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上海交通大學有哪些好老師
其實從大一到大四,我覺得我遇到的這些老師都還是蠻好的,但是我這里最想說的還是大一的時候教我們數學分析的,裘兆泰老師。
因為他實在是太照顧我了,所以對他的印象太深刻而去,現在也還是跟老師有一些聯系,老師真的還是很棒的。
可能因為是老老師,所以在教學方面比較有經驗,會給人一種非常和藹可親的感覺,班上的同學都會願意私下裡跟老師一起交流,所以有時候我覺得在教書這方面,年齡大一點的老師真的是會在教學方法這方面更有自己的想法一些,在讀書的時候,同學們也會覺得更容易接受,因為首先對老師的好感就非常的不錯。
總結
最主要的是老師這個年齡其實經歷了非常多的事情,每次聽他講那些很久以前的故事,大家都會聽的特別認真。
『貳』 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錄取名單
『叄』 上海交通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有什麼科研成果
科學研究
數學科學學院現設有研究所2個(數學科學研究所、復雜系統研究所),擁有數學和統計學2個博士後流動站,2012年新增科學工程計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14年新增「多物理過程數學建模、分析與計算」上海市教委重點實驗室,2015年積極籌建國家基金委資助的交叉學科研究平台 「致遠數學科學中心」。
近5年來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SCI 論文753篇,其中發表在Journal of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Siam Review、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Advances in Mathematics、Annals of Statistics 等雜志上的成果,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和潛在應用價值。獲得多項學術榮譽,包括2 項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 項上海市自然科二等獎、1 項安徽省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運籌學會「青年科技獎」一等獎、研究成果入選「2011 年全國百篇最有影響國際論文」等。各類科研項目資助率逐年上升,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近5年已獲得資助項目已達110項,累計合同金額3955.6萬。
上海交大數學科學學院/自然科學院是美國NSF研究網路的節點之一(目前,該網路的國際節點僅有3個:劍橋大學,巴黎六大和上海交大)。與國際一流研究機構(法國巴黎六大J.L. Lions實驗室,英國牛津大學數學研究所)簽署科研合作備忘錄,進一步深化開拓合作共建實驗室/研究中心相關事宜。我系與美國數學研究所共同主辦的國際性數學雜志Communications on Pure and Applied Analysis,自2009年起成為SCI收錄期刊,2012年度以學校排名第一入選教育部精品期刊。
『肆』 請問上海交通大學有一個28歲的女教授嗎 教建築設計的
2014.01-至今 上海交通大學船建學院建築系 副研究員
2010.03-2012.08 上海交通大學機動學院 博士後
2006.09-2010.03 上海交通大學機動學院 博士
2003.09-2006.06 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碩士
1999.09-2003.06 南京理工大學動力工程學院 學士
以上是上海交大建築系最年輕女性副教授的公開簡歷。
可以自己推算,如果她今年28歲的話,應該是13歲考上大學。
但對於南京理工大學(前身南炮工)來說,這是不可能的!
『伍』 上海交通大學博導名單
顧劍鋒教授 博導
研究方向:材料熱處理過程數值模擬及其工程應用;
材料微觀結構和力學行為的多尺度模擬
主講課程:《材料加工原理》、《計算材料學》、《熱處理及其智能化》
孔向陽教授 博導
研究方向:納米結構與表面物理;納米離子學與新型能源材料
主講課程:《材料導論》、《納米材料學》
張瀾庭教授 博導
研究方向:能源轉換相關高溫材料及磁性材料; 晶體結構與缺陷
主講課程:《材料組織結構的表徵》、《計算材料學》、《材料制備新技術》
李明教授 博導
研究方向:三維電子封裝材料及技術;
表面納米陣列材料的電化學制備與應用
主講課程:《微電子製造科學原理與工程技術》、《現代微電子封裝材料及封裝技術》
『陸』 上海交通大學歷任校長
上海交通大學歷任校長,小編整理了一些,希望能幫助到你。
盛宣懷(1844-1916)
劉述周(1911-1985)
朱物華(1902-1997)
范緒箕(1914-2015)
翁史烈(1932-)
謝繩武(1943-)
張傑(1958-)
林忠欽(1957-)
『柒』 上海交通大學有哪些教授的課是必須要去蹭的
本人是上海交通大學電院計算機系2016級的本科生,在校三年,上了許多課,也蹭了許多課,感覺最幸運的事莫過於遇到這么多可愛又敬業的好老師,所以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
1.西方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史:小於老師
對於我一名非園林專業的學生來說,這是一門選修課,當然老師也有開設自己的必修課,不過聽同專業的同學說,也是一樣的nice!老師會繪聲繪色的為我們講述整個西方園林發展的歷史,在休息時間還會播放一些視頻和影片,嚴肅的與詼諧的兼具,各種節目的節選都有,絲毫不令人覺得枯燥乏味。老師本人更是可愛極了,用零食來「勾引」我們回答問題,所謂的「期末考試」實際上是以組為單位的搶答競賽,還為我們准備了獎項獎狀和頒獎儀式,寓教於樂,令人著迷。
令人印象深刻的課程實在是太多了,歡迎更多小可愛一起蹭課!
『捌』 【機構】上交大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 於2012年3月9日正式成立,是上海交通大學直屬的二級單位。研究院現下設 科學史研究中心 、 科學哲學研究中心 、 科學文化研究中心 和 傑出科學家研究中心 。
研究院作為上海交通大學科學技術史學科建設的牽頭單位,還整合了本校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造船史、建築史、海洋史)、歷史系(疾病史、災害史)、農學院(農史)、醫學院(醫學史、生命科學史)、物理與天文系(物理學史)等相關院系以及本校錢學森圖書館、李政道圖書館、出版社、檔案館、校史館等單位的力量,旨在建設國內外具有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史研究重鎮。
基本概況: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的前身為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該系成立於1999年3月9日,是國內高校中第一個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該系的建立,對中國科學技術史學科在高等院校的建制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動和示範作用。13年後上海交通大學在科學技術史學科的建制化方面又邁出了新的一步。
經過多年的發展,上海交大科學技術史與科學哲學學科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與學術科研等方面成績斐然,在天文學史、物理學史、計量史、數學史、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科學傳播等方向都有雄厚的學術積累和很強的核心競爭力,為今後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人才隊伍: 經過17年建設,上海交大科學技術史與科學哲學學科凝聚了一支高水平的學術隊伍。目前僅研究院就有學校講席教授1人、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3人、博士生導師7人,碩士生導師14人,具有海外名校博士學位的教師1名。
學術科研: 近5年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20多項,其中國家社科重大項目2項、中國科協重大項目1項、國家新聞出版署重大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到賬經費400多萬元。學院現有全體教師人人主持著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在國內外科學史期刊發表高質量論文100多篇,出版著作30多部。
研究院強調以學術為本,在天文學史、物理與計量史、數學史等科學技術史傳統研究方向上具有很強的實力,多人多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項目支持,並在科研、人才培養、人才引進等環節上一直執行很高的學術標准,以保持這些優勢學科方向的領先地位。研究院在古代中外科學文化交流領域具有很強的研究實力並取得了豐碩成果。2010年立項、江曉原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外科學文化交流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成為校內首個獲得滾動資助的項目。計量史研究也是本學科點具有鮮明特色的研究方向,2015年關增建主持的《中國計量史》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其《中國計量史》(德文版)則是交大迄今唯一的國家社科基金學術外譯項目。
本學科點還特別注重學術成果的系統化,通過出版專著讓學術成果服務於相關學科和社會公眾,其中2012-2015年間共出版專著達40餘種。例如:江曉原任主編、鈕衛星和董煜宇任副主編的《中華大典·天文典》為國家的文化事業做出了貢獻,方便了相關學科對古代天文學史料的利用;關增建和赫爾曼合著的以中、英、德三語出版的《考工記——翻譯與評注》讓現代讀者乃至國外讀者正確把握這部先秦文獻成為可能;江曉原任總主編的五卷本《中國科學技術通史》是最新一部由國內學者撰寫的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通史,甫一出版,即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
學科方向: 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目前著重建設的學科方向有五個:
一、天文學史方向:致力於中國古代天文學與社會、中西天文學交流與比較、天文歷史年代學、佛教天文學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大量開創性成果。江曉原教授的《天學真原》被視為國內科學史著作外史方向的經典。
二、物理與計量史方向:致力於中國物理史、計量史和中國當代科學史的研究,成果突出。帶頭人關增建教授是前兩個領域的開拓者,其《中國古代物理思想探索》、《計量史話》、《中國近現代計量史稿》均為同行首部,計量史的理論框架和示範性成果均出自該方向。本方向的研究成果還受到國家質檢部門的高度重視和肯定。
三、數學史方向:主要致力於探討中國古典數學的理論與特徵,在古典數理天文學的理論與方法、傳統數學向現代數學的轉變和東西方數學知識的交流與傳播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帶頭人紀志剛教授在該領域聲譽卓著,2015年當選為中國數學史學會理事長。
四、環境與災害史方向(與本校人文學院歷史系共同建設):主要致力於歷史環境變遷、災害與中國傳統社會的研究,考察歷史氣候變遷、海洋環境、生態意識、環境保護與傳統社會、疾疫、災害與區域社會等相關內容。帶頭人陳業新教授一直從事該方向的研究,在歷史氣候變遷、傳統生態意識與環境保護、災害史料的參數化精準處理、災害與流域社會變遷等方面成果顯著。歷史系李玉尚教授則是東亞海洋環境史領域的主要開拓者,其有關疾病史研究的博士學位論文曾入選2006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近年來在海洋生物種群歷史方面的研究中取得豐碩成果。
五、科學社會學方向:主要致力於科學社會學的基本原理與應用、科技傳播與科技政策、科技倫理與工程倫理等領域的研究。李俠教授對科技共同體的緣起、規模與邊界約束等問題的分析和對科學界內部的承認與蔑視機制的研究均具開創性。
學位點與人才培養: 在人才培養方面,上海交大科學技術史學科致力於把本學科點打造成為科學技術史專業高端人才的培養基地。本學科目前擁有一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和一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014年前在本校物理學博士點下設物理學史二級學科博士點招收和培養科學技術史博士研究生),招收科學技術史專業碩士生和博士生分別已滿16屆和15屆,累計畢業碩士40多位、博士30多位。這些畢業生已經在多所高等院校的科研、教學單位成為本專業或相鄰專業的業務骨幹,其中已晉升教授5名、副教授12名;部分畢業生在有關政府部門中擔任重要的科技決策和管理工作,還有一些畢業生在新聞、出版單位中挑上了大梁,其中一位任交通大學出版社社長,並獲得出版行業的最高獎「韜奮獎」。本學科點將一如既往,繼續貫徹培養科學技術史高端人才的方針,在已有成就基礎上為中國科學技術史學科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其次,將以本學科點為核心建立起以科學與文化相互交融為特色的本科生通識教育的教學與研究基地。目前本學科點形成了以《科學技術史》為核心的本科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群,教材《科學史十五講》被國內許多高校採用。科學史系教授錄制的《科學技術史》授課錄像被用於上海市幹部在線培訓。科學技術史課程也被評為上海市精品課程。通過這些課程來實現完善學生知識結構、增加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教育目標。還將進一步加強研究生公共課「自然辯證法概論」的建設,更好地服務於全日制研究生和工程碩士生的培養工作。
國際合作: 研究院還一貫重視與國際同行間的交流與合作,與英國劍橋李約瑟研究所、法國國家科學院科學史研究中心、德國柏林工大中國科學史研究中心、悉尼大學科學史系、布朗大學埃及與亞述學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科學史研究所等海外知名研究機構保持了良好的合作交流關系,在人員互訪、學術合作、研究生聯合培養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並於2011年12月25日正式簽署了《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和悉尼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學術合作交流框架協議》、2015年10月18日正式簽署了《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和馬克斯·普朗克科學史研究所學術合作交流框架協議》。先後承辦多次國際會議,並與日本計量史學會聯手,在連續三屆國際科學史大會上設立計量史分會場展開專題研討;多次在中國科學史系列國際會議上設立分會場開展專題研討等,在國內外學術界受到了一致的贊譽和好評。
社會影響及服務: 多年來,上海交通大學科學技術史學科以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為依託,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探索回饋社會、服務社會的有效模式,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成立高校首個「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探索中國科學技術史學科在中國高校的建制化道路,發揮了學科建設的示範作用。
注重以高質量學術成果為支撐,推進面向社會的科學文化建設。通過錢學森圖書館、李政道圖書館、董浩雲船史博物館等平台傳播科學技術史知識。通過出版系列輯刊《我們的科學文化》向公眾傳播科學文化理念。與上海市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院共建「計量文化研究中心」,向社會提供計量科普服務。本學科對古代「地中」概念的研究,成為河南省「天地之中」古建築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學術支撐。與上海市徐匯區文化局合作,為「徐光啟紀念館」的布展提供歷史文獻資料和學術支持。
通過校內外相關單位的協力合作,成立中國傑出科學家研究中心、科技政策咨詢與評估研究中心,開展以中國科學與社會為核心的前沿學術研究,在重要報刊發表科技政策評論,為國家和地方機構決策提供依據。
積極舉辦學術會議,搭建學術交流平台。先後承辦了「第10屆國際東亞科學史會議」、「全球化視野中的科學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科學史系夏至國際學術會議」、「東亞數學史國際研討會」、「第五屆全國科學社會學學術會議」、「第8屆金氏基金東亞科學技術史研討會」等學術會議。在國際科學史大會上舉辦系列的計量史分會場。本院研究生舉辦的科學技術史「冬夏二至」論壇,堅持十餘年之久,已經成為國內外知名的科學史研究生論壇。
本研究院專職教師擔任多種重要學術兼職,履行相應職務:江曉原是中國科技史學會前任副理事長、上海市科技史學會理事長;關增建是中國科技史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科技史學會副理事長;紀志剛是中國數學史學會理事長、中國科技史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圖書館中西文化交流中心首批特約研究員;鈕衛星是中國科技史學會常務理事;董煜宇是上海市科技史學會秘書長、中國科技史學會理事;多人擔任權威學術期刊編委職務。
進一步建設科學技術史、科學技術哲學兩個學科。發揮科學技術史已經進入國內前列的優勢,帶動科學技術哲學學科共同發展。
依託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現有研究力量,通過積極引進優秀人才,整合校內相關院系和平台的力量,與國家及上海地方相關職能部門結合,專兼職研究人員相結合,建立精英團隊,開展國際化合作,把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建設成為學校文理交叉研究的大平台,在科研方面取得更為突出的成績,在教學方面發揮更為突出的作用,最終成為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學術研究重鎮。
建立以科學與文化相互交融為特色的上海交大通識教育的教學與研究基地。擬建設由「科學技術史」、「科學哲學」、「科學文化」等三個子模塊組成的「科學人文」通識教育課程模塊,形成獨具特色的系列通識核心課程。通過這些課程來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增加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進一步加強研究生公共課「自然辯證法概論」的建設,更好地服務於全校全日制研究生和工程碩士生的培養工作。
建立起國際知名的科學史與科學文化傳播研究基地。正在科學傳播與普及、科學文化等領域與政府、傳媒及出版社等部門密切合作,創建科學文化與科普人才培養基地。
建立國內領先的科學與社會研究基地。通過與校內相關單位協力,建成中國傑出科學家研究中心、科技政策評估研究中心,開展以中國科學與社會為核心的前沿學術研究,爭取成為中國科技政策智庫。
在實現以上諸發展目標的同時,形成一個集科學史、科學文化、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科學傳播等為一體的具有上海交大特色的科學文化學派。
『玖』 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的學院領導
奚立峰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常務副院長 工業工程與物流工程系內 教授
吳靜怡 機械與動容力工程學院分黨委書記 製冷與低溫工程研究所 教授
朱向陽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副院長 (分管重大項目與高端人才計劃)機器人研究所 教授
劉應征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副院長(分管國際化及公共關系)葉輪機械研究所 教授
歐陽華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副院長(分管科研、基地工作)
孟 雁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分黨委副書記(分管組織人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