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克思哲學多項選擇題
1.商品的二因素是( AB )
A.使用價值; B.交換價值; C.價值; D.價格;
2.商品的使用價值是( A )
A.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屬性; B. 構成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
C.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D.價值的表現形式;
3.商品的價值是( B )
A.凝結在商品中的抽象勞動; B.商品的社會屬性;
C.交換價值的基礎和內容; D.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的體現;
4.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是( AC )
A.具體勞動; B.社會勞動; C.抽象勞動; D.私人勞動;
5.作為商品的使用價值的特殊性在於( B )
A.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 B.是為了滿足他人的需要;
C. 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D.是由不同具體勞動創造的;
6.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矛盾產生的條件是( C )
A.社會分工; B.社會化大生產; C.自然經濟; D.經濟危機;
7.價值規律對私有制社會生產的調節作用是通過( A )
A.競爭實現的; B.信用實現的;
C.市場價格的波動實現的; D.成本價格的波動實現的;
8.勞動力的價值包括( A )
A.維護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 B.勞動者家屬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
C. 勞動者掌握一定技術必需的教育和訓練費用; D.勞動者實際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
9.勞動力的使用價值( D )
A.是大於自身價值的源泉; B.是資本積累的直接源泉;
C.是擴大再生產的直接源泉; D.是價值的源泉;
10.區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意義在於( C ) A.揭示了價值的真正來源; B.揭示了剩餘價值的真正來源;
C.揭示了資本周轉速度對剩餘價值的影響; D.揭示了整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
11.產業資本主要是下列物質生產部門的資本( A )
A.工業; B.農業; C.採掘業; D.物質運輸業;
12.分析產業資本循環的意義在於( B )
A.進一步揭示了資本的本質; B.揭露了資本的真正來源;
C.揭露了資本家的剝削程度; D.揭露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的矛盾;
13.勞動時間的長短取決於( A )
A.產品的性質; B.生產技術水平;
C.企業管理水平; D.勞動生產率高低;
14.產業資本循環包括兩個進程( BC )
A.購買過程; B.生產過程; C.消費過程; D.流通過程;
15.產業資本循環的三種職能形式是( ABC )
A.貨幣資本; B.生產資本; C.流通資本; D.固定資本;
16.產業資本循環是( A )
A.產業資本依次經過三個階段,並採取三種職能形式,帶著增殖回到出發點的運動過程;
B.生產資本的運動; C.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 D.三種循環形式的統一;
17.考察產業資本循環的重點在於( C )
A.資本運動經歷的階段; B. 資本運動速度對剩餘價值生產的影響;
C.在循環的各個階段上資本的形態的變化; D.產業資本正常運動的條件;
18.資本周轉速度與( A )
A.周轉時間成正比; B.周轉時間成反比;
C.周轉時間無關; D.周轉次數成正比;
19.資本周轉時間由兩方面構成( AB )
A.生產時間; B.流通時間; C. 銷售時間; D.購買時間;
20.資本的生產時間包括( AD )
A.勞動時間; B. 生產資料的供應時間;
C.正常的停工時間; D.生產資料的儲備時間;
2. 考察產業資本循環的重點在於什麼
產業資本循環是指產業資本運動依次經過購買階段、生產階段、銷售階段這三個階段,分別採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等三種職能形式,最後又回到原來的出發點,最終實現價值增值。
考察產業資本循環的重點在於:
1基本條件
第一,產業資本的三種職能必須按照一定比例在空間上並存。全部產業資本不能同時處在一種職能資本形式上,必須按一定的比例分割為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三個部分。只有並存才可能使三種資本形態依次更替。
第二,產業資本三種循環形式必須具有時間上的繼起性。即產業資本的三種職能形式都必須依次轉化,順利地進行各自的循環,不斷完成資本職能形式的轉換。
產業資本連續循環的這兩個條件是相互聯系和互為條件的。
2.形式階段
產業資本循環中職能形式
貨幣資本的職能是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為剩餘價值生產准備條件。
生產資本的職能是使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結合,生產剩餘價值。
商品資本的職能是通過商品的出售,收回預付資本的價值和實現剩餘價值。
3.產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
產業資本的三種循環形式具有共同特點,它們都是以價值的增殖為目的。在現實的產業資本循環運動中,產業資本的三種循環形式並不是各自單獨循環或是孤立的存在。實際上,任何一個產業資本的循環,都同時處在所有三種循環中。每一種循環形式都以其他的循環形式為前提,而且每一種循環形式的反復進行,也必然包含其他的循環形式在內。所以,產業資本的循環是三種循環形式的有機統一。正如馬克思所說:」產業資本的連續進行的現實循環,不僅是流通過程和生產過程的統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個循環的統一。「
3. 產業資本的循環起關鍵作用的是
產業資本的循環起關鍵作用的是()
A實行邊生產、邊銷售、邊采購
B投入的內資本能不斷增殖
C使資容本在空間上按比例並存,在時間上繼起
D流通過程和生產過程順利的通過
參考答案:
C
( 1 ) 產業資本循環要連續不斷地進行, 必須具備兩個條件:①必須保持產業資本三種職能形式在空間上並列存在;②必須保持產業資本的每一種職能形式的依次轉化, 在時間上相繼進行.這兩個條件是互為前提、 互為條件的.
( 2 ) 通過對資本循環的分析, 深化了對資本本質的認識.資本本質具有兩個特徵:第一, 資本作為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 是一種階級關系,體現著資本家剝削工人特定的階級關系.第二, 資本還是一種運動, 是以價值為主體的運動.資本只有在不斷地運動中, 才能不斷地增殖.所以,資本只能理解為一種不停的運動, 而不能理解為靜止物.
4. 產業資產循環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階段是
試述馬克思的資本循環和周轉理論,並闡述其對社會主義企業資本運動的意義。(1)產業資本循環經過三個階段,採取三種職能形態,具有三種循環形式。產業資本循環連續性的條件是:產業資本的三種職能形態及其三種循環形式,在空間上是並存的,在時間上是繼起的。並存性與繼起性互為前提,相互依存。(4分)(2)產業資本周轉的核心概念是資本的周轉速度。影響資本周速度的因素有:資本周轉時間和生產資本的構成狀況。資本周轉時間包括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生產時間包括勞動時間和非勞動時間,非勞動時間包括生產資料的儲備時間、自然力作用時間和停工時間。流通時間包括購買時間和銷售時間。資本按其價值周轉方式不同分為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其價值分批地逐漸地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的是固定資本;而其價值一次性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的是流動資本。提高資本周轉速度能夠:A、節省預付資本,特別是其中的流動資本部分。B、減少甚至避免因固定資產的無形損耗而造成的損失。C、提高年剩餘價值量和年剩餘價值率。(5分)(3)社會主義企業必須把其總資本按一定比例分配在三種職能形式上,並保持三種職能形式及三種循環形式在時間上的繼起性和空間上的並存性。只有這樣才能使資本循環及企業生產正常進行。社會主義企業必須加速資本的周轉速度,縮短周轉時間,這樣才能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4分)產業資本循環正常進行的條件是:產業資本的三種職能形態及其循環的三種形式在空間上並存和在時間上繼起。如果是論述題,可以這樣答:一、產業資本循環經歷的三個階段和採取的三種職能形式(1)產業資本是指投入物質生產領域的資本,產業資本的運動包括單個資本(又叫個別資本,指投入一個企業的資本)的循環和周轉,也包括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動。(2)資本循環,是指產業資本從某種職能形式出發,順次地經過三個階段,採取三種職能形式,執行三種職能,實現了價值增殖,並回到原來出發點的全部運動過程。(3)產業資本運動依次經過購買、生產、銷售三個階段,相應地採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貨幣資本的職能是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為剩餘價值生產准備條件;生產資本和職能是使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結合,生產剩餘價值;商品資本的職能是通過商品的出售,收回預付資本的價值和實現剩餘價值。(4)產業資本運動的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屬於流通過程,第二階段屬於生產過程。所以,產業資本的循環過程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5)資本要保存和增殖自己的價值,必須連續不斷地進行循環。產業資本三種職能形式中的每一種職能形式上的資本,都要經過循環的三個階段而回到原來的出發點。所以,產業資本的循環,從不同的角度看,就有貨幣資本循環、生產資本循環和商品資本循環。產業資本循環是它的三種循環形式的統一。二、產業資本循環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1)產業資本循環要連續不斷地進行,必須具備兩個條件:①必須保持產業資本三種職能形式在空間上並列存在;②必須保持產業資本的每一種職能形式的依次轉化,在時間上相繼進行。這兩個條件是互為前提、互為條件的。(2)通過對資本循環的分析,深化了對資本本質的認識。資本本質具有兩個特徵:第一,資本作為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是一種階級關系,體現著資本家剝削工人特定的階級關系。第二,資本還是一種運動,是以價值為主體的運動。資本只有在不斷地運動中,才能不斷地增殖。所以,資本只能理解為一種不停的運動,而不能理解為靜止物。
5. 產業資本循環正常進行的條件和加速資本周轉資本的意義是什麼大神們幫幫忙
資本運作
6. 「產業資本循環」是什麼意思
資本循環是資本從一個形式出發,經過一系列形式的變化,又回到原來出發點的運動。 產業資本在循環過程中要經歷三個不同的階段,與此相聯系的是資本依次執行三種不同的職能。 第一階段是購買階段,即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的購買階段。它屬於商品的流通過程。在這一階段,產業資本執行的是貨幣資本的職能。 第二階段是生產階段,即生產資料與勞動力按比例結合在一起從事資本主義生產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上,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結合生產物質財富並使生產資本的以增值,執行的是生產資本的職能。 第三階段是售賣階段,即商品資本向貨幣資本的轉化階段。在此階段產業資本所執行的是商品資本的職能,通過商品買賣實現商品的價值,滿足人們的需要。
7. 產業資本循環條件對我國企業改革的意義是什麼
第一章
1、為什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答:①當科學技術運用於生產時,便成為直接的、現實的生產力。②科學技術通過滲透到生產資料的勞動力之中,引起它們的優化,推動生產力的發展。③在當代社會生產中,科學技術起主導作用,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第一生產力。
2、什麼是經濟規律?它的客觀性表現在什麼地方?
答:①經濟規律是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它體現著經濟過程的必然趨勢。②經濟規律的客觀性主要表現在:它在一定的客觀經濟基礎上產生和發生作用,並隨客觀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人們既不能消滅、廢除和改造經濟規律,也不能創造和制定經濟規律。
3、生產力(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
答:科學技術會滲透到生產資料和勞動能力之中,引起它們的優化。①可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勞動技能。②可以革新、創造新的生產工具,提高人們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③可以擴大勞動對象的范圍,並使勞動對象日益優化。④可以改進和變革工藝過程,從而有利的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第二章
1、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為什麼說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答:⑴在簡單商品經濟中,生產資料私有制和社會分工這兩個條件的存在,客觀上決定著商品生產者的勞動必然具有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兩重屬性。勞動的社會性要求商品生產者所生產的商品符合社會的需求,而勞動的私人性又往往使商品不能符合社會的需求,從而導致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發生矛盾。
⑵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這是因為:第一,這一矛盾是商品內在各種矛盾的根源,這些矛盾包括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矛盾,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第二,這一矛盾決定著私有制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的全過程。第三,這一矛盾決定著私有制下商品生產者的命運。
2、價值規律為什麼自發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答:商品生產者改進了生產技術,改善了生產經營管理,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他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就會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從而使商品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但仍可按照社會價值銷售商品,就可獲得較多盈利;反之,就會收入較少,不能盈利,甚至虧本。所以,商品生產者為了降低其生產商品的個別價值,以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和在競爭中取勝,便力求採用先進技術,改進生產方法,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3、價格機製作用。
答:價格機制對社會經濟的運行和發展起著多方面的調節作用。它可以調節生產和投資的方向及規模,即調節資源的配置,並可以調節商品供求關系,調節消費需求方向和結構,調節收入分配,調節技術進步和經營管理,從而起著推動和引導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
4、怎樣決定商品價值的大小?
答:商品價值是人類一般勞動的凝結,因而商品的價值量就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決定的。不取決於個別勞動時間,取決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
5、什麼是貨幣流通規律?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貨幣量取決於哪些因素?
答:貨幣流通規律就是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過程中所需貨幣數量的規律。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數量,取決於三個因素:一是參加流通的商品數量,二是商品價格水平,三是貨幣流通速度。
6、商品的價值量是由什麼決定的?勞動生產率的變化對價值量有什麼影響?
答:(1)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2)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成反比。勞動生產率越高,單位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多,單位商品的價值越小;反之,勞動生產力越低,單位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越多,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就越大,所以,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包含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而與生產該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第三章
1、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有什麼特點?
答: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的特殊性在於它是價值的源泉,並且是大於自身價值的價值源泉。
2、資本的本質是什麼?區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有什麼意義?
答:資本的本質。資本是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
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劃分具有重要意義。①它進一步揭示了剩餘價值的源泉,剩餘價值不是由全部預付資本產生的,而是由可變資本產生的。②它也為考察資本主義剝削程度——剩餘價值率,提供了科學依據。
3、簡述資本積累的實質及其客觀必然性。
答:(1)資本積累的裨是資本家不斷地利用無償佔有的別人勞動的成果,來繼續無償佔有別人更多的勞動,以擴大資本規模和增值資本價值。
(2)資本積累的客觀必然性在於:其一,資本家追求剩餘價值的生產目的是資積累的內存動力。其二,資本主義競爭是迫使資本家不斷進行資本積累的外在壓力。
4、相對剩餘價值是怎樣產生的?
答:(1)相對剩餘價值是在工作是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生產的剩餘價值。(2)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的前提是工人勞動力價值下降,勞動力價值下降的條件是工人所必須的生活資料價值下降。(3)只有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才能直接或間接使工人必要生活資料價值下降。(4)各企業為了追求超額剩餘價值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結果使各部門和全社會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最終導致相對剩餘價值產生。相對剩餘價值生產是在各個資本家追求超額剩餘價值的過程中實現的。
5、相對過剩人口的產生。
?答:隨著資本積累的增長和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必然出現兩種完全對立的趨勢:一方面,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日益相對地,甚至是絕對地減少;另一方面,勞動力對資本的供給卻在迅速地增加。其結果,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大批工人失業,產生相對過剩人口。
第四章
1、簡述產業資本實現連續循環的條件。
答:(1)必須保持三種職能形式在空間上的並存性。(2)必須保持每一種職能形式在時間上的繼起性。(3)這兩個條件是相互聯系和互為條件的。
2、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劃分與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的劃分有什麼區別。
答:(1)劃分的根據不同。前者劃分的根據是資本價值周轉方式的不同,後者劃分的根據則是資本不同部分在剩餘價值生產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2)劃分的內容不同。不變資本包括用於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資本,而固定資本只包括用於勞動資料的資本;可變資本只包括用於勞動力的資本,而流動資本卻包括用於勞動對象和勞動力的資本。(3)劃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劃分是為了揭示生產資本的不同部分對資本周轉速度從而對剩餘價值生產的不同影響;而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劃分則是為了 揭示可變資本是剩餘價值的真正源泉,從而揭示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
3、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答:基本條件就是第一部類的可變資本和剩餘價值之和,必須等於第二部類的不變資本價值。用公式表示是:Ⅰ(v+m)=Ⅱc。引申①Ⅰ(c+v+m)=Ⅰc+Ⅱc,即第一部類全部產品的價值,應該等於兩大部類的不變資本的總和。②Ⅱ(c+v+m)=Ⅰ(v+m)+Ⅱ(v+m),即第二部類的總產品的價值,應該等於兩大部類的可變資本和剩餘價值的總和。
第五章
1、剩餘價值率與利潤率的關系如何?
答:(1)利潤率(Pˊ)和剩餘價值率(mˊ)的計算公式分別為Pˊ=m/(c+v),Mˊ=m/v。因此,二者只是同一個剩餘價值的不同計算方法。(2)由於剩餘價值(利潤)與預付總資本的比率。因此,二者在量上必然會有差別,利潤率總是小於剩餘價值率。(3)二者所表示的經濟關系也是不同的。剩餘價值率表示的是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體現著資本主義的剝削關系,利潤率表示的是預付總資本的增值生活方式,從而掩蓋了剩餘價值的真正來源。
2、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是否違背了價值規律?為什麼?
答:(1)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並不違背價值規律。(2)因為:第一,生產價格是以價值為基礎形成的,並沒有脫離價值。第二,全社會商品生產價格總額和價值總額是相同的。第三,生產價格的確定及其變動歸根到底是取決於生產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及其變動。
3、試述平均利潤的形成過程。
答:(1)平均利潤的形成是各部門之間競爭的結果。(2)各不同生產部門的資本有機構成和周轉速度不同,會有不同的利潤率。(3)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率,各部門資本家必然展開以資本轉移為特徵的部門之間的競爭。(4)通過資本轉移使各部門產品的供求關系發生變化,從而使價格漲落,引起利潤率升降,使各部門利潤率趨向平均,形成平均利潤率。(5)平均利潤率是社會全部剩餘價值總量和社會預付資本總量的比率,一定量的資本按平均利潤率獲得的利潤就是平均利潤。
第六章
1、什麼是商業資本?它的職能作用是怎樣的?
答:(1)商業資是從產業資本的運動中分離出來的,在流通領域中獨立發揮作用的資本形式。也就是專業從事商品買賣,以獲取商業利潤為目的的資本。
(2)商業資本的存在有利於產業資本家提高經濟效益。商業資本使產業利潤的增加,具有重要作用。
①商業資本的存在有利於產業資本家提高經濟效益。商業資本使產業資本家從商品銷售解放出來,能夠集中力量從事商品生產活動,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增加利潤總額。②商業資本的存在有利於節省流通資本。商業資本家能把商業活動集中起來,而且商業資本的周轉速度快於產業資本,這就使社會總資本中用於流通過程的資本減少,增加了生產過程中的資本,從而有利於生產的發展和利潤的增加。③商業資本的活動可以加速產業資的周轉。商業資本加快了商品資本向貨幣資本轉化的速度,從而加速了產業資本的周轉;同時由於商業資本的集中性,它的一次周轉不僅可以代表一個生產部門許多資本的周轉,還可以代表不同生產部門若干資本的周轉,從而加速產業資本的周轉。④商業資本的活動可以縮短流通時間。商業資本家專門從事商品買賣活動,對市場狀況、流通渠道和商品行情都比較熟悉,因而可以加速商品流轉、縮短流通時間。
2、股份公司的作用
答:股份公司對於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有利於快速聚集資本和優化投資結構。第二,有利於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第三,有利於企業財產的完整和穩定。
第七章
1、壟斷的形成
答:①壟斷是從自由競爭中產生的。②當生產和資本集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會自然而然的走向壟斷。
2、為什麼說壟斷價格沒有否定價值規律?
答:壟斷價格的出現並未否定價值規律的作用。(1)壟斷價格的制定不能無限抬高到極大脫離價值的地步。(2)壟斷的形成並不能增加價值總量:全社會商品價格的總額仍然只能等於商品價值總額。壟斷價格對價值的偏離,必然和另外一些非壟斷企業或小生產者生產的商品價格對價值的反向偏離相對應。(3)通過壟斷價格所獲取的壟斷利潤,歸根到底是僱用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和其他勞動者創造的一部分價值。所以壟斷價格的出現並未否定價值規律,而是價值規律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作用的具體體現。
3、試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原因。
答:(1)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發展的結果。(2)具體說:第一,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大規模公共設施建設,需要依靠國家規劃安排和籌集巨額資金。第二,一些大型、基礎、前導性的科學研究項目,需要國家投資支持。第三,市場產品過剩問題嚴重,必須依靠國家力量開拓國內國際市場。第四,對社會化大生產中出現的經濟波動和危機的干預和調節,以及經濟利益關系的調整,者必須藉助國家力量。
第八章
1、經濟全球化的定義,加快的原因。
答:經濟全球化是指國際經濟發展中的這樣一種趨勢,即在生產不斷發展,科技加速進步,社會分工和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生產的社會化、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活動越來越超出一國和地區的范圍而相互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主要原因是:(1)新科學技術,特別是計算機、通訊技術日新月異的進步及其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加強了國際經濟聯系。(2)國際貿易的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3)國際資本流動的大幅度增加。
第九章
1、壟斷資本迅速發展的原因(趨勢)
答:壟斷階段生產和技術,從而整個經濟迅速發展的趨勢。其原因是:第一,生產力是生產發展中最活動最革命的因素,它總是處在不斷變化和發展過程中。第二,壟斷統治雖限制了自由競爭,但並沒有消除競爭,競爭成為生產發展的有力杠桿。第三,在生產社會化推動下產生的壟斷,本身具有適應生產力的要求,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一面。第四,壟斷資本主義各國家之間為爭奪世界霸權而開展綜合國力,特別是軍備競賽,客觀上也刺激了技術的發展。
第十章
1、簡述社會主義社會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因。
答:這是由生產力的現實狀況,社會主義生產過程的關系,特別是公有制決定的。(1)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還沒有達到產品極大豐富、能夠實行按需分配的高度,必然實行按勞分配。(2)由於存在舊的分工,人們的勞動存在著重大的差別,而且勞動還只是或主要是個人謀生的手段,還沒有同時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因此只能以勞動作為分配個人消費品的尺度。(3)社會主義公有制決定了每個人所能提供給社會的只能是自己的勞動,因而已沒有屬於私人所有的生產資料可提供,所以必然採取有利於勞動者的分配方式。
2、社會主義堅持公有制的必要性
答:(1)一定的所有制是一定社會經濟制度的基礎。(2)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為了更快更好地發展生產力。(3)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以及在公有制基礎上大力發展生產力,是消滅剝削,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必要條件和前提。(4)實行公有制是實現社會主義國家整體利益、社會利益和長遠利益的保證,有利於實現社會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長遠利益與當前利益的結合,克服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周期性經濟危機和經常出現的社會經濟震盪。
簡答
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
答:(1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在一定生產力狀況基礎之上的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的規律性。
(2 )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社會生產總過程中所形成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諸方面。經濟關系的總和,也就是社會生產關系體系。
(3 )政治經濟學的任務在於揭示經濟運行過程中的客觀經濟規律。經濟規律是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
2.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什麼實現了階級性與科學性的統一?
答:(1 )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決定它和其他社會科學一樣,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對於某種特定性質的生產關系;各個階級都從本階級利益出發,採取擁護或者反對
的態度,因而政治經濟學必然具有階級性。各個不同階級,都有為本階級利益服務的、性質不同的政治
經濟學。
(2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既是一門代表無產階級利益和具有鮮明階級性的科學,又是一門揭示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它實現了階級性和科學性的統一。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所代表的無產階圾利益同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社會發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3.如何正確看待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
答:(1 )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本質。從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整個體系和總體內容來看,是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的,是為資本主義制度辯護的經濟理論。
(2 )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應採取科學分析的態度。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無論是重商主義經濟學、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庸俗經濟學,還是當代西方經濟學,都應採取科學分析的態度,批判其中的糟粕,吸取並改造其中有價值的成分,為我所用。特別是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其理論體系和根
本內容是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產階級利益服務的,但是,它在發展和管理社會化大生產,在發展市場經濟和實行政府調控,在經濟增長與發展,在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在實行與發展股份制經濟,在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方面的思想和理論,對於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和進行經濟體制改革,都具有借
鑒意義。
4.什麼是勞動、勞動對象及勞動資料?
答:勞動是有勞動能力和勞動經驗的人,在生產過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動。
勞動對象是人們把自己的勞動加於其上的一切東西,也就是勞動加工的對象。
勞動資料,又稱勞動手段,是人們用來影響或改變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資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產工具。
5.什麼是生產資料?什麼是物質資料生產過程?
答:生產資料是生產過程中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總和、它是任何社會進行物質生產所必備的物質條件;
物質資料生產過程是人們的勞動、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勞動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結合起來,創造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需的物質產品的過程。
6.生產力是由哪些因素構成的?
答:(1 )生產力的含義。生產力是人們生產物質資料的能力,它表示人們改造自然和征服自
然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關系。
(2 )構成生產力的因素。生產力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構成,還包括管理等其他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產經驗、勞動技能和科學知識的勞動者,它是生產中能動的主體要素,在生產中起著最根本的作用。物的因素是指生產資料,它是生產中的客體要素,是生產必需的物質條件。在生產資料中,起著最重要作用的是生產工具,它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發展狀況的最主要標志也是劃分經濟時期的主要標志。
7.物質資料生產的重要性是什麼?
答: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對其他一切活動起著決定性作用。
(1 )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人們要維持自己的生存、滿足物質生活的需要,就要有衣服、食物、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質生活資料,這只有通過物質資料生產才能獲得。任何社會都不能停止生產;否則這個社會就不可能存在下去。
(2 )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從事其他各種社會活動的先決條件,只有勞動生產率提高了,才能有更多的人和更多的時間從事其他社會活動,人類社會才能日益發展。
8.什麼是生產關系和生產關系體系?
答:(1 )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也稱經濟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它是各種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
(2 )生產關系體系。生產關系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生產關系是指直接生產過程中結成的人和人的關系,如企業中廠長、經理、工程技術人員、工人等之間的關系。但是,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不會停止於一次或幾次過程之中,而是不斷重復和更新的再生產過程,它包括生產(直接生產過程)、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相互聯系的環節,從而使人們在社會生產總過程中形成了生產、分配、交換、消費諸方面的經濟關系。這就是生產關系體系。廣義的生產關系是指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諸關系在內的生產關系體系,它構成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9.怎樣理解生產資料所有制在生產關系中的地位?
答:(1 )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生產資料所有制指生產資料歸誰所有,是人們在佔有生產資料方面形成的關系,體現著生產勞動者同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它從根本方面決定著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社會性質,是生產關系性質的首要標志。
(2 )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實現。生產資料所有制總是要通過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諸方面關系得到實現,而且後者對生產資料所有制具有反作用。這表現在當它們適應所有制的性質與要求時,會對生產資料所有制起鞏固和發展的作用;反之,就會對生產資料所有制起削弱和瓦解的作用。
10. 如何認識和利用經濟規律?
答:(1 )發揮主觀能動性來認識和利用經濟規律。承認經濟規律的客觀性,並不意味著人們在經濟規律面前是無能為力的,只能聽憑經濟規律的擺布;相反,人們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來認識和利用經濟規律。
(2 )認識經濟規律。認識經濟規律就是認識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人們對經濟規律認識得越全面、越深刻,行動就越自由,就越能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只有在深刻認識經濟規律的基礎上,才能對客觀存在的經濟規律做出科學的表述和概括,才能自覺地熟練地加以運用。
(3 )利用經濟規律。人們認識經濟規律的目的,在於利用規律能動地改造世界。利用經濟規律是指人們在認識客觀經濟規律的基礎上,根據客觀規律的運動趨勢和要求,制定經濟工作的方針和政策,安排自己的經濟活動,從而在實踐中達到更好地實現經濟利益的目的。
1.什麼是商品?它所具備的條件是什麼?
答:商品是為市場交換而生產的有用勞動產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種屬性,體現著一定社會生產關系。商品必須具備四個條件:
(1 )商品是有用的物品,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無用的物品不具有使用價值,不可能成
為商品。
(2 )商品是勞動的產品。即這種物品必須是人類勞動生產出來的,耗費了人類的勞動。
(3 )商品是滿足他人或社會消費需要的產品;
(4 )商品必須通過有代價的交換方式來滿足人們的需要。也就是說,有用的勞動產品,只有通過市場交換去滿足人們的消費需要,才能成為商品。
2.什麼是商品經濟?
答:(1 )商品經濟的內涵。商品經濟是以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為內容,直接以交換為目的進
行生產的經濟形式。商品經濟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總稱。
(2 )商品經濟是與自然經濟和產品交換經濟相對應的經濟形式。自然經濟是一種自給自足的
經濟形式,它是為了直接滿足生產者或經濟單位自身需要進行生產的經濟形式。自然經濟存在於整個原
始社會歷史時期,並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產品交換經濟是直接通過生產者或經濟單位
之間所生產的產品的交換而進行經濟聯系的經濟形式,它存在於將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商品經濟是具有
不同經濟利益的生產者或經濟單位之間,通過等價交換而相互交換勞動和進行經濟聯系的一種經濟形式。
商品經濟存在於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它在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
會是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形式。
3.商品經濟產生的基本條件是什麼?
答:(1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礎和條件。社會分工
是在生產力發展基礎上出現的,指社會勞動劃分和獨立化為不同部門和行業的分工。隨著社會分工的產
生和發展,形成了專門生產各種不同產品的生產者或經濟單位,它們之間需要互通有無,因而產生了相
互交換產品的要求。
(2 )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於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決定性條件。不同的生
產者各有其獨立的經濟利益和平等的權利,必然要求遵循等價交換原則,因而勞動產品就表現為商品,
產品的生產和交換成為商品的生產和交換,從而導致商品經濟的產生。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上,這個
決定性條件是伴隨著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產生而出現的。
4.如何理解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相互關系?
答: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的對立統一體,兩者的相互關系是既相統一,又相矛盾。
(1 )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性。這種統一性表現在:作為商品必須同時具有使用價值
和價值兩個因素。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寓於使用價值之中。二者的統一性,集中表現在
二者統一於商品價值之中。
(2 )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這種矛盾表現在;使用價值和價值又是互相排斥的。一
切商品,對於商品生產者來說是為了獲取其價值,對於消費者來說是為了獲取其使用價值。商品生產者
為了佔有商品的價值,必須放棄商品的使用價值,將它讓渡給消費者。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都不能既占
有商品的價值,又佔有商品的使用價值。所以,商品二因素是互相排斥和矛盾的。
(3 )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矛盾的解決。這個矛盾只有通過市場交換,使生產者實現了價值,
消費者獲得了使用價值,才能得到解決。
5.簡述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關系。
答:(1 )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統一的。商品生產者在從事具體勞動的同時,也就支出了抽
象勞動。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不是各自獨立存在的兩種勞動或兩次勞動,它們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是統一
的,是商品生產者的同一勞動過程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
(2 )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又是有差別的、矛盾的。具體勞動是具有某種特定的有用性和具體
形式的勞動,而抽象勞動則抽掉了勞動的有用性和具體形式;各種具體勞動是不同質的,而抽象勞動在
質上是相同的,只有量的差別。具體勞動所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勞動的自然屬性;抽象勞動所
反映的是商品生產者的社會關系,是勞動的社會屬性。
6.怎樣確定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答:(1 )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
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2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由兩個條件所決定。第一,由生產的客觀標准條件,即由現有的社會
正常生產
8. 試述產業資本循環連續進行的條件及其對社會主義企業資本運用的意義。
產業資本循環經過三個階段,採取三種職能形式,內具有三種循環形式。容產業資本循環連續進行的條件是:產業資本的三種職能形式及其循環的三種形式,在空間上是並存的,在時間上是繼起的。並存性和繼起性互為前提,相互依存。
馬克思關於產業資本循環連續進行條件的分析,進一步揭示了資本運動中的各種矛盾,而且作為適用於一切社會化大生產的共同規律對社會主義企業同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社會主義企業的資本總量,必須合理分配在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上;三種資本的循環必須保持其連續性。只有遵循資本循環的客觀要求,才能加速企業資金周轉,提高經濟效益。 9. 產業資本循環的原理對社會主義企業資本運動的意義
試述馬克思的資本循環和周轉理論,並闡述其對社會主義企業資本運動的意義。 10. 資本循環理論的內容及現實意義是什麼
一、資本循環理論的內容 與分析產業資本循環的意義在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天原管道價格表
瀏覽:783
適合女生怎麼投資理財
瀏覽:640
基金募集期會提前結束嗎
瀏覽:557
益盟操盤手分時圖資金線指標公式
瀏覽:556
謝克對人民幣匯率多少
瀏覽:354
看看貨幣基金
瀏覽:424
安泰豐貴金屬投資公司58同城
瀏覽:162
股票價格還有負的嗎
瀏覽:825
丹麥對人民幣匯率計算器
瀏覽:867
中國農業銀行外匯轉帳
瀏覽:214
今天美元對人民幣中間匯率是多少錢
瀏覽:50
南京商廈古今內衣價格多少錢
瀏覽:1000
黑角現貨交易
瀏覽:730
樂投天下投資
瀏覽:638
社保基金怎麼進了鹽湖股份
瀏覽:567
560002基金發行價
瀏覽:241
貴金屬深加工流程
瀏覽:395
債券價格表
瀏覽:309
炒外匯圖片
瀏覽:222
德州線下貸款
瀏覽:7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