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粵語電影粵之家

粵語電影粵之家

發布時間:2024-04-01 00:41:22

1. 香港電影發展史,要從民國開始,越詳細越好

1940年代,香港「大觀影片公司」美國分廠出品的《華僑之光》11是香港第一部局部彩色(三原彩色)立體電影。在同年春「南洋影片公司」主事人邵村人發起了一個名為「粵語片革新運動」,他認為若要改善香港電影必先需把影片的質素提高,並主張先從劇本著手,才能產生好電影,更羅致了各方各面的技術人員,,網路名符其實的一級演員及一群文字與電影藝術均有專業修養的青年擔任編劇,例如古龍耕、馮鳳歌等人。「南洋」在這次革新運動下創作出《千金一笑》,《怪俠一枝梅》,《望夫山》,《何日君再來》等名作。其後,香港陷入戰亂時期,「從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並炸毀了大觀電影廠和其他電影設施,1946年年初,香港電影業處於完全停頓的狀態。」12其實自1945年末已有「聯藝」,「華聲」,「聯聲」等電影公司復員,復業,但由於一些主要電影工作者如關文清,吳楚帆,白燕等還在外地,而且一些香港原有的電影製片場地如「南洋片場」,「大觀片場」等受到破壞,已經變成廢墟一片;加上一些製片器材亦缺乏,因此香港電影業直至1946年才開始正式復甦。
「港土重光後,娛樂事業日趨蓬勃,尤以電影院,觀眾更形擁擠,每逢佳片放映,老早即造滿座。」13也有言「1940年代末到1960年代中是粵語影片的盛產期。每年有200部粵語片問世,其中不少是粵劇片。」14但其實自1946年代後除了粵語片外,國語片也同時發展起來,這更是由於在內戰期間上海時局動盪,國內的著名電影人如張善琨,李祖永,朱石麟等;演員則有周旋,嚴俊和白光等紛紛南下。在此時張善琨與李祖永在香港成立了「永華影業公司」(1947-1954)並於1948年拍攝《國魂》及《清宮秘史》兩套轟動一時的著名電影。在1940年代末還有「大中華」,「長城」,「國泰」等國語電影廠出現,這些電影廠更出產了不少著名電影,如「長城」推出《一代妖姬》一片,哄動一時,成為一代名片。
踏入50年代,被喻為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15由於戰後香港社會還未完全復原,加上大量難民湧入,造成不少嚴重社會問題。而此時的粵語片為了迎合普羅大眾,為市民提供廉價娛樂,故推出不少粗糙濫造的粵話片,這些作品被稱為「七日鮮」 ,因為這些影片一個星期使能拍完。但此時亦有不少嚴肅認真之作,例如「中聯」的《家》(根據巴金的小說改編),「中聯」創業於1952年,其創辦人共有二十一位,他們全都是粵語片中的精英份子,如:吳楚帆,張活游,馬師曾,吳回,白燕,黃曼梨等。他們創立「中聯」有一個共同目標:「拋開脫離現實,內容空泛的粵劇片,生產既娛樂大眾又有教育意義的社會意識片。」16而在
「七日鮮」 影片充斥下致使香港粵語片變得低俗,為了改善香港電影這種粗製濫糙之風氣,一批有志向的電影人如:吳楚帆,吳回,秦劍,高魯泉,紅線女,李月清等一百六十四人發起了一個名為「粵語片清潔運動」(圖右)去提高影片之質素,改善香港電影之發展。
粵語片在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產量驚人,而且類型眾多,有戲曲、武俠、喜劇、文藝、倫理等,可謂百花齊放。可是隨著戰後出生的一代逐漸成長,社會日趨繁榮和西化,年青一代有較高的教育水平,以往的傳統粵語片己無法滿足他們的口味,故出現了以經紀,白領及工廠女工為題材的都市喜劇、模仿西方間諜片的偵探動作片、全盤西化的歌舞片等,更出現了陳寶珠,蕭芳芳等青春偶像片熱潮。
而同時「其實自1961年「邵氏」在清水灣的影城落成大展拳腳,開拓新院線,引進新科技……國語片的製作已非小本濫拍的粵語片所能及。」17而在60年代中最受市民歡迎的莫過於國語武俠片,1967年「邵氏」推出《龍門客棧》和《獨臂刀》轟動影壇,國語片在60年代中開始大行其道,相反由於市場之轉變,國語片之沖擊,加上1967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啟播,電視的普及吸引了一
批觀眾,粵語片之產量開始下降。同時當時的導演因粵語片產量下降為了維持發展他拍了許多低成本的粵語色情電影,踏入七十年代李翰祥導演開始以風月題材作為出發點,拍制了不少情慾電影,色情電影之興起亦成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電影業的一個特色。
1971年李小龍的《唐山大兄》再次把功夫片推上高峰,此時香港電影仍以國語片為主導,直至1973年才再次出現一部新的粵語片《七十二家房客》,翌年也有許冠文的《鬼馬雙星》到了1977年粵語片的產量才超過國語片,故到了1970年代中粵語片才重新興起。
10月25日,第十五屆金雞百花電影節在杭州拉開帷幕。《神話》、《千里走單騎》、《十面埋伏》、《天下無賊》、《張思德》、《功夫》、《新警察故事》、《霍元甲》等10部風格各異的影片入圍本屆百花獎。

港片首度同內地影片同台爭奪「金雞」「百花」,這是否會成為下了多屆「多黃蛋」的金雞百花電影節評獎制度的有益促進,暫且難知。不過,這次金雞百花電影節對香港電影敞開大門,或許意味著香港與內地電影已經實現了從形式上的合作,逐漸邁向真正的融合。

上世紀80年代,在《少林寺》成功敲開內地電影大門之後,港產片如潮水般涌進內地。雖然不乏武打片,但槍戰片很快成為主流,港產片的火爆場面給內地觀眾留下了太多新奇的印象。這段鼎盛時期,香港年產影片300餘部,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雖非每部影片都取得了絕佳票房收入,但是絕大部分影片最終闖進內地,並受到內地觀眾的廣泛熱捧卻是不爭的事實,一批香港影星也由此脫穎而出。

80年代香港電影在內地的走紅,主要得益於內地的文化短缺。這種短缺並非一味指內地影視作品的數量,而是內地影視作品本身質量參差不齊,經不住港片的沖擊。但是,隨著經濟的突飛猛進,內地電影逐漸站穩了腳跟,一批在國際上頗有影響力的電影也慢慢收復了市場。而另一方面,香港電影人因為對內地經濟騰飛帶來的廣闊電影商機「垂涎欲滴」,在影片中開始有意無意地添加些「內地元素」,以博取內地觀眾的好感。當內地觀眾對港產片那種打打殺殺開始感到膩煩的時候,香港電影人就不得不認真琢磨內地觀眾的口味。而這種兼顧內地觀眾「口感」的製作風格,必然導致香港本土觀眾的流失。但是,相對於內地數億觀眾的廣闊市場,誰還在乎過去的那種小打小鬧呢?

還有,面對內地影視產業的迅速崛起,香港電影被迫越來越多地起用內地明星。《無間道》里我們看到了陳道明,《寶貝計劃》里出現了陳寶國。另一方面,無論是張藝謀還是馮小剛,也努力試圖在這兩種文化之間找到某種平衡點,《十面埋伏》和《天下無賊》中就有劉德華、金城武以及劉若英。

這么看來,香港票房收入的減少,應該是兩地文化融合不可避免的結果。這同時說明,香港電影已進入「後港片時代」。在「後港片時代」,從表面看香港本土藝人數量斷檔現象相當突出,目前仍舊為成龍、劉德華等寥寥幾棵常青樹艱苦把持。但是我們似乎不必為此過分憂心,因為越來越多的香港藝人開始了他們的「北漂」生涯,投身於內地發展。梁家輝就曾出演過《太行山上》,英俊小生魏俊傑在最近的電視劇《紅色記憶》中也出演了英雄何世昌,盡管起先觀眾質疑聲不斷,但魏俊傑的出色表演最終還是為觀眾所接受。
「後港片時代」是香港電影發展史的一個標志,但絕對不是香港電影產業的末日,起碼以國內這個廣闊的電影大市場來看,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的融合是發展的必然。既然是融合,經過陣痛之後,總會回歸到一個相對的平衡狀態,而這或許應是香港本土影片的最佳狀態。再說,盡管表面看來香港本土電影似乎少了,但實則上更多的影人「北上」帶動了整個內地電影產業的進步,內地電影的「香港元素」也得以增加。

希望合用!

2. 李小龍林黛杜鵑白小曼樂蒂主演的是哪部電影

我的資料沒有陰氏影業公司出品電影

李小龍原名李振藩。原籍廣東海南,生於美國舊金山。粵劇和粵語片演員李海泉之子。肄業於9港喇沙書院,1959年赴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州立大學攻讀哲學及心理學。六歲起即在9港參加拍攝《細佬祥》等粵語片。 1953年參加拍攝粵語片《人海孤鴻》,頗獲好評。在港期間即學會「詠春派」武術,在美國讀大學時又吸收「空手道」等中外拳術精華,自創「截拳道」。 1964年在美國參加萬國空手道比賽,獲冠軍。 1966-1967年在美國二十世紀福斯公司拍攝的電視劇集《青蜂俠》(共三十集)中擔任重要角色。後在好萊塢參加多部影片的拍攝。 1971年回9港,為嘉禾影片公司主演影片《唐山大兄》、《精武門》,受到廣泛歡迎,成為知名的功夫片演員。 1972年自編自導自演功夫片《猛龍過江》。 1973年在影片《死亡游戲》拍攝過程中去世。 1978年由替身演員完成《死亡游戲》。
演員作品
李小龍:勇士的旅程Bruce Lee: A Warrior's Journey (2000)
李小龍全集-死亡塔Si wang ta (1981)
死亡游戲Game of Death (1978)
李小龍全集-李小龍傳奇Behind Bruce Lee (1976)
龍爭虎鬥Enter the Dragon (1973)
精武門Chinese Connection, The (1972)
猛龍過江Fury of the Dragon (1972)
唐山大兄China Mountain Big Brother (1971)
細佬祥
人海孤鴻(1953)

林黛原名程月如,祖籍廣西省賓陽縣,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出生。一九五一年,獲當時長城電影的袁仰安賞識,成為演員。袁仰安並根據她的洋名Linda替其取藝名為「林黛」。一九五二年,她改投永華影業拍攝處女作《翠翠》,一舉成名。一九五七年,林黛以一人兼飾兩角民初時裝片《金蓮花》,於第四屆亞洲影展首奪女主角獎,於一九五八年憑古裝黃梅調歌唱片《貂蟬》奪第五屆亞洲影展女主角獎。林黛與前雲南省長龍雲的五公子龍繩勛婚後正式加盟邵氏,再憑《千嬌百媚》及《不了情》四奪亞洲影展女主角獎,蜚聲國際。同年公映的《白蛇傳》亦打破了9港中外影片賣座紀錄。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七日,林黛被丈夫發現在寓所內服食過量安眠葯自殺而死,終年三十歲,當時她尚有兩部電影《寶蓮燈》、《藍與黑》及《藍與黑續集》未及完成。一九六六年,林黛未完成的遺作《藍與黑》榮獲第十三屆亞洲影展頒發特別紀念獎。代表作:《江山美人》、《貂蟬》、《不了情》、《千嬌百媚》、《藍與黑》。
藍與黑(1966)
妲己(1964)
王昭君(1964)
白蛇傳(1962)
有口難言(1962)
花團錦簇(1962)
不了情(1961)
猿女孟麗絲(1961)
燕子盜(1961)
千嬌百媚(1961)
神仙‧老虎‧狗(1961)
溫柔鄉(1960)
樑上佳人(1959)
雲裳艷後(1959)
嬉春圖(1959)
欲網(1959)
江山美人(1959)
三星伴月(1959)
銀海笙歌(1958)
貂蟬(1958)
笑聲淚痕(1958)
紅娃(1958)
亡魂谷(1957)
香港東京蜜月旅行(1957)
春光無限好(1957)
黃花閨女(1957)
金蓮花(1957)
窈窕淑女(1957)
情場如戰場(1957)
追(1956)
亂世妖姬(1956)
歡樂年年(1956)
杏花溪之戀(1956)
金鳳(1956)
漁歌(1956)
菊子姑娘(1956)
梅姑(1956)
貂蟬(1956)
金蓮花(1956)
有口難言(1962)
春天不是讀書天(1954)
吃耳光的人(1954)
翠翠(1953)
儷影傾情

杜鵑作為演員,曾經拍攝過的電影:
狂戀(1960)
一樹桃花千朵紅(1960)
紅鷹(1960)
泣荊花(1934)

白小曼作為演員,曾經拍攝過的電影:
聲色犬馬(1974)

樂蒂,上海人,1937年出生。 1953年考入長城公司,1957年轉入邵氏公司。 1960年因在《倩女幽魂》中扮演聶小倩,受到第14屆法國戛納電影節與會各國代表的好評,1963年因《梁山伯與祝英台》獲第二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 1964年轉到電懋公司。她曾拜京劇名師學藝。身段功架精嫻熟練,在銀幕上塑造出不少古代婦女形像,被譽為「古典美人」。曾多次被港台報刊選為十大明星之一。 1968年12月,年僅31歲的樂蒂服毒自盡。
風月奇譚(1972)
嫦娥奔月(1966)
玉堂春(1964)
萬花迎春(1964)
大地兒女(1964)
金玉奴(1964)
原野奇俠傳(1963)
夜半歌聲續集(1963)
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
夜半歌聲(1962)
花田錯(1962)
紅樓夢(1962_邵氏)
手槍(1961)
倩女幽魂(1960)
蕉風椰雨(1960)
畸人艷婦(1960)
一樹桃花千朵紅(1960)
王老五之戀(1959)
殺人的情書(1959)
錦上添花(1959)
兒女英雄傳(1959)
妙手回春(1958)
風塵尤物(1957)
捉鬼記(1957)
鸞鳳和鳴(1957)
玫瑰岩(1956)
三戀(1956)
女子公寓(1956)
日出(1956)
新寡(1956)
鑽花竊賊(1955)
不要離開我(1955)
大兒女經(1955)
都會交響曲(1954)
絕代佳人(1953)

閱讀全文

與粵語電影粵之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證500指數天天基金凈值查詢 瀏覽:379
工行實物金條價格 瀏覽:497
股票賬號注銷後資金賬戶還在 瀏覽:45
歷年理財規劃師合格分數線 瀏覽:588
融資總額分界點 瀏覽:377
俄羅斯59轉人民幣 瀏覽:371
百福外匯 瀏覽:474
光大銀行貸款最快放款時間 瀏覽:393
精工貴金屬表 瀏覽:924
安置房裝修按揭貸款 瀏覽:614
2019年3月19日期貨黃金走勢分析 瀏覽:187
開通能源期貨 瀏覽:476
投資公司做外匯怎麼樣 瀏覽:605
湖北寶明號貴金屬投資 瀏覽:240
信託投資公 瀏覽:320
超星爾雅個人理財規劃 瀏覽:735
江蘇外匯平台代理 瀏覽:661
景順動力平衡基金今日走勢 瀏覽:898
有貸款房去名字 瀏覽:115
遼寧省企業投資項目核准暫行辦法 瀏覽: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