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敦刻爾克》:工整的諾蘭式電影,優缺點都很突出
從影片本身來說,《敦刻爾克》是一部佳作,觀賞性極高,IMAX質感優異,發揮了大銀幕無可替代的沉浸體驗和儀式感。從藝術和工業角度來講,《敦刻爾克》並不偉大,也算不上影史傑出作品。敘事手法是簡單自我重復,主題老套膚淺,表意過於直白。對戰爭片的發展並無貢獻,對視聽語言也缺乏自我思考和改良。其中許多缺點是諾蘭固有的毛病。
也許有人會覺得言過其實,覺得對其要求太高了。但這可是克里斯托弗·諾蘭啊,一位在本世紀革新好萊塢類型片的頂級導演。雖然他並不是第一個這么做的人,但他將網狀敘事、解謎和視點人物等手法發揮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完成了前無古人的成就,深刻影響了無數好萊塢主流商業片的敘事語法。
被許多人詬病的,還有影片的配樂。這回寂寞叔的配樂確實太滿了,有種強行提氣氛的感覺。通篇大段的謝潑特音階(用多聲部共同遞進,製造一種音調不斷上升的幻覺),80%的緊張感都是靠樂曲營造的,置畫面於何地?有一多半的場景,將配樂拿掉之後,似乎立刻會變得不再扣人心弦。前一個小時還好,後面的配樂更是喧賓奪主,甚至起到了劇透的作用。與出色的音效相比,這次的配樂著實成為短板,令影片失去了應有的張弛度。
以及《敦刻爾克》中的情感高潮,與影片基調產生了無傷大雅的沖突。在軍隊絕望之際,大量民船航向沙灘的段落,極其鼓舞人心。這一段刻意沒有加入特寫,景別都是遠景和中景,模糊了每一位平民的面孔,是對集體力量的典型贊頌。然而,影片絕大部分鏡頭都是在客觀冷靜審視,因此這一段突然的主旋律,難免會顯得刻意。但它的情感沖擊非常強烈,足以令人忽視其中的不協調。另外,這種場景是主旋律的慣用套路,雖然感染力很強,但實在是過於俗套了。
某種程度來說,《敦刻爾克》的整體氣質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非常相似。兩部影片都聚焦於個體命運,都是對一場戰爭的側寫,都試圖給觀眾帶來一次身臨其境的體驗式電影,也都有著一些實驗性質(《比利·林恩》是徹徹底底的實驗電影)。
諾蘭和李安也都為了呈現題材,執意選擇了並不常見的技術手段,只不過李安的120幀4K實驗是對電影未來的探索,而諾蘭的70mm IMAX膠片則是對電影視聽本質的堅守。兩部電影都體現了大銀幕的優越性,只有在影院中,才能獲得最佳的觀影感受。
如今戰爭電影佳作越來越少,尤其是二戰題材。希望去年風光無限的《血戰鋼鋸嶺》,再加上今年的《敦刻爾克》,能帶動行業重新對戰爭片感起興趣。諾蘭的十部長片,除了《白夜追凶》勉勉強強,其餘都是非常精良的作品。我們也有理由期待他下次將帶來的驚喜。
2. 最近有什麼好看的IMAX大片推薦下啊
以下是一些值得推薦的IMAX大片的例子:
1.《阿凡達》IMAX 3D版:這部電影採用了IMAX 3D技術,呈現出驚人的視覺效果和場景規模,是一部必看的IMAX大片。
2.《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IMAX 3D版:漫威系列電影的收官之作,場景壯觀、特效驚人,IMAX大銀幕和3D效果更能展現出電影的震撼力量。
3.《星球大戰:原力覺醒》IMAX 3D版:星球大戰系列電影一直以來都是IMAX大片的代表,這部電影也不例外,通過IMAX大銀幕和3D效果,觀眾可以更深入地體驗星戰世界的魅力。
4.《泰坦尼克號》IMAX 3D版:這部經典電影經過重新製作,以IMAX 3D的形式重新上映,呈現出更加逼真和震撼的畫面效果。
5.《黑暗物質》IMAX 3D版:這是一部少見的科幻題材電影,通過IMAX大銀幕和3D效果,觀眾可以更深入地體驗電影中的科幻世界和驚險場景。
以上僅是一些值得推薦的IMAX大片的例子,不同的觀眾對於電影的喜好和品味不同,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喜好選擇適合自己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