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前兩句為什麼被評為千古麗句
我去過武漢的黃鶴樓。聽導游講,李白看了崔顥的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贊嘆不已,自嘆不如,但又有不甘。恰好一個機會,他的好友孟浩然乘船從益州去揚州遊玩,途徑黃鶴樓,於是就有了這首《送孟浩然之廣陵》。
詩前面兩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就像白話。類似崔顥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作為全詩的鋪墊。好的詩歌就是這樣,讓讀者能夠非常自然地進入其設定的場景中。這裡面沒有生硬拉扯,也沒有拖泥帶水,而是直接了當,轉入主題。
煙花三月,這四個字,讓人想入非非。煙花三月,一方面指「清明時節雨紛紛、花紅柳綠宴浮橋」那種細雨蒙蒙的自然景觀,另外一方面,揚州,在當時,就是個燈紅酒綠的花花世界。或許李大詩仙也有這樣的暗示。當然,詩人到底是怎麼想的,只有詩人自己清楚。我們都只能是猜測了。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就是從黃鶴樓看長江的景觀了。崔顥描寫的江面是煙波,是愁緒。而送別,自然要看得更遠。一直看到碧空的盡頭,看到天際的盡頭。在流逝的江面上,江與天,融為一體了。孤帆、碧空、天際、長江。我們感受一下,那是怎樣的一種離別的情愫?從此天各一方,何時才能相見?
但這種離愁,與崔顥的愁緒相比,顯然是不同的。那是遼闊、豁達的胸懷。這也是大詩人李白的胸懷。碧空盡、天際流,高遠、寬闊!我想到了李白的那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於落魄中見氣魄,於離愁中見遼闊,這就是李白,曠世詩仙為我們留下的精神財富!
眾所周知,這是詩仙李白的名句,這句話字面意思淺顯易懂,一眼就明白什麼意思。打眼望上去,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在花繁錦盛、柳絮朦朧的韶光三月里,我最好的老朋友即將遠行,於是,我們揮手告別。
你看,時間是春暖花開的三月,這個季節大自然一片生機勃勃、花兒鳥兒爭相綻放自己的美好。比起大多數送別詩,李白寫的這首送別詩並沒有像其他詩人詞人那樣,鋪陳的全部都是幽婉傷感的字句,字句之間皆是傷感,並非如此。
比起那些生死纏綿、幽幽婉婉的送別詩,這首詩相對而言更加充滿了意境,把離別的情緒剪成有下次再見的場景,以繁華三月的景象告訴老朋友,我們的離別不要那麼傷感。
這一點,也體現出詩仙李白個人豁達開朗樂觀的精神態度,在李白的世界觀里,他浪盪不羈,他瀟灑落拓,他自由自在,所以,他並不會把離別鋪陳的那麼傷感,他認為這是男人之間的一個小插曲,應該果斷一些。
所以,結合李白的個性而言,這一句詩其實值得推敲,既有平淡灑脫的意味,也有揚州迷離的風光意境,所以成為眾口相傳的名句。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被蘅塘退士選入《唐詩三百首》,並評前兩句是千古麗句。
為什麼呢?下面小說樓跟大家一起精讀一下李白的這首千古句篇。
詩題一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公元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託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相會,後在黃鶴樓送別孟浩然,寫下此詩。
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傳說有神仙在此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之:往,到。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故人,即好友孟浩然。西辭:黃鶴樓在揚州之西,故曰「西辭」。煙花:繁花盛開,花氣如煙,泛指繁花濃麗的春天。
好友向西辭別黃鶴樓,在繁花濃麗的陽春三月下往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孤帆,孤舟,指代,以帆代舟。唯見,只見。碧空:碧藍的天空。盡:孤帆的蹤影消失。
好友乘坐的孤舟,蹤影消失在碧藍的天空下,只見長江流水,在天際奔流。
這首詩,從寫法上來講,第一句寫出了送別的對象——「故人」孟浩然,送別的地點——「黃鶴樓」;第二句寫出了送別的時間——「煙花三月」,送別朋友的去向——「揚州」;三四句則寫送別的場景,並將詩人的 情感 寓於其中。
這些都是詩歌鑒賞題里的答案,這首詩是寫的層次分明,感情含蓄,但這並不是這首詩成為經典的原因。
講真,送別詩中技法高超者恆河沙數,這首詩能成為經典,是因為詩中有他人所不能及的一種風流氣度。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從「西辭」二字可以看出,這兩句是孟浩然的視角。
看,孟浩然辭的是黃鶴樓,這里曾有仙人乘鶴而去,下的是揚州,那裡的繁華艷麗之鄉,風流薈萃之地,而他下揚州的時節,又是陽春三月,此時繁花似錦,春光明媚。
這兩句里,意象明麗,所以被編選《唐詩三百首》的蘅塘退士孫洙評為「千古麗句」。
李白用這樣的千古麗句,將孟浩然的揚州之行渲染得風流艷麗,在這風流艷麗的行程中,孟浩然的風流氣度也就突顯了出來。這樣的千古麗句,配「風流天下聞」的孟浩然,真是貼切。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三四句轉到了李白自己的視角,李白一直目送孟浩然離開,直到孟浩然的船消失在天邊,只剩下不斷奔流的長江流水。
這兩句寫景,景中無疑寓含著李白的 情感 ,有李白對孟浩然的深情,有惜別之情,但你很難說這 情感 是悲傷的,是惆悵的,因為這兩句詩的意境非常開闊。
李白站在黃鶴樓上,看著遠去的故友,他的深情如在滔滔江水, 情深而不傷,意厚而不悲,別得深情而瀟灑,這就是李白的風流氣度。
李白的這首《送孟浩然之廣陵》,分別從好友孟浩然和自己的視角,展現出兩位偉大詩人的風流氣度,表達出了兩位偉大詩人非同一般的友情,從而也讓這首詩展現了與別的送別詩不同的氣格,使得這首詩從寫法、用語到意境再到氣質,都有著迷人的藝術魅力。
明代朱諫在《李詩選注》中評道:「此詩詞氣清順而有音節,情思流動而絕塵埃,如輕風晴雲,淡盪悠揚於太虛之間,不可形跡而模擬者也。白於浩然,可謂知己,率爾而發,莫非佳句,譬之伯牙遇子期,而後有高山流水之操也。」
答者:謝小樓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一句子,出自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被蘅塘退士評為千古麗句。
這個句子為什麼被評為千古麗句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景物明麗。
故人,指詩人李白的老朋友孟浩然,他也是著名的大詩人。老朋友要到揚州去,詩人李白前來送行。一送一辭,畫面感覺是明麗的。老朋友孟浩然於黃鶴樓與詩人李白辭別,經長江,順流直下,前往揚州。黃鶴樓,濱臨長江,傳說有神仙在此乘黃鶴而去,故而得名。詩人崔顥題詩在上面,「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李白曾路過黃鶴樓,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這一景物怎樣?是否也稱得上明麗?沿途長江,浩浩盪盪,值此煙花三月,不無明麗。到了揚州,有道是:「春風十里,紙醉金迷,富貴鄉,煙花地。」這景色明麗吧?更值得稱道的,煙花三月,山明水秀,鳥語花香,魚躍鳶飛,鶯啼柳巷。這景色是不是堪稱明麗呢?
二、人物明麗。
此句中,涉及幾位人物。李白、孟浩然二位是鼎鼎有名的大詩人,光彩照人,熠熠生輝。他們二人身後,還有個題詩於黃鶴樓上的大詩人崔顥,他還是李白欽佩的大詩人。此刻,他在黃鶴樓上注視著兩位,吟詠著那千古不朽的題詩。其聲朗朗,其音遠播。這人物的畫面是否也夠明麗呢?
三、音韻明麗。
大家不妨效仿古人,讀一下,「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再品一下該句的韻律。我想,你不難發現,該句音韻和諧,朗朗上口。讀來有如行雲流水,誦之如同高山飛瀑。如此明快之美,是不是可謂明麗?
四、意蘊明麗。
通常的送別詩詞,多纏綿悱惻。例如,「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年年柳色,灞陵傷別。」你看這個句子,可有這些意味?沒有吧?意蘊極其明麗。
以上幾個原因,第一個較重,後三個雖輕,但缺了哪一個恐難成其千古麗句。
實話說真討厭這種問好在哪裡、為什麼好的問題。你讀來錦心綉口,心中忍不住暗暗記誦,還不能說明它好嗎?非要解釋解釋,真真無趣。
何謂麗句?
麗句便是說很漂亮的句子。
你見了漂亮姑娘,非要問人家為什麼漂亮,你叫我怎麼回答?
你非要我誇一番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來證明她漂亮?
若樊素口不及,小蠻腰不如呢?
李大爺要是見了你這問題,只怕酒杯一扔,冷笑一聲:我欲醉眠卿且去。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我覺得重點在煙花三月下揚州這一句上。從讀了這首詩之後,三月要叫煙花三月,到揚州去必須要在三月煙花時節,還一定要用下這個字,不能說到揚州,不能說去揚州,就要下揚州。
黃鶴樓在揚州上游,乘船順江而下,當然是下揚州。
陽春三月,柳絮堆煙,花開爛漫,勝過雲霞,所以有煙花三月之稱。
在暖風里,在煙雲里,乘船順江而下,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那又是何等的賞心悅目。
再想想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那又是何等的悠閑自在。
最要命的是下揚州啊,那是春風十里,紙醉金迷,富貴鄉,煙花地。
你說美不美?
你說這不叫麗句,還有什麼可以叫做麗句?
古龍筆下的三月江南是這樣的:
現在正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長,群鶯亂飛的時候。一陣帶著桃花芳香的春風,正吹過大地,溫柔得彷彿象情人的呼吸。
綠水在春風中盪起了一圈圈漣猗,一雙燕子剛剛從桃花林中飛出來,落在小橋的朱紅欄桿上,呢喃私語,也不知在說些甚麼。
······
剛從千里冰封的北國,來到風光明媚的江南欄桿上的燕子被馬蹄驚起,又呢喃飛入桃花深處。
煙花三月下揚州,可不就是古龍說的這種感覺?
詩是發自肺腑的,讀來心有所感,似有所悟,觸動你的心弦,讓人眼前有了一副場景一幅畫,便是佳句了。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拱手作別疑在眼前,揮袖而去已在心頭,那是個暮春的傍晚,夕陽的光讓那天的風也溫暖了。
渡頭的喧囂,風里的花香,還有浩浩盪盪的大江。
船已經走了,你還要問什麼呢?
--------丸---------
文:祁門小謝
不是前兩句而是「煙花三月下揚州」這句被譽為「千古麗句」。這是而立之年的李白送別比他大一屬的孟浩然到揚州所寫的送別詩中的一句,全詩摘錄如下: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全詩的意思很簡單,寫景喻情,不表。
但以在下愚見,後兩句比之前兩句更勝一籌,也更提升了全詩的格調,開闊了全詩的視野,促使了這首言簡意深的詩成為送別之作的名篇。歷代評價此詩持這種說法的屢見不鮮,也是主流觀點,而蘅塘退士孫洙把「煙花三月」這句評為「千古麗句」也自有其道理。
單單說下這「千古麗句」, 這句總讓人不自覺的想起「春風十里揚州路」這句。 戲言之這兩句堪稱「孿生姐妹」,不分伯仲。 這句究竟「麗」在何處?簡言之就是「煙花」二字,可謂全句的「句眼」。 去掉這兩字,那前兩句與這首詩的標題並無二致,就是孟浩然與詩人在黃鶴樓辭別然後到揚州去。
李白送別孟浩然正是天下太平「開元盛世」,繁花似錦的盛世,花團錦簇的三月,而李白這位「風流天下聞」的老兄正好去當時的繁華中心揚州,而風流不羈的李白雖「身不能往心嚮往之」的情緒在這句中溢於言表。
在天下名勝地送好友去天下繁華處,而且正是李白一生中最快意瀟灑的時刻,這種歡快的情緒與通常意義上的離別有著強烈的對比,而這種強烈的對比正是「煙花」這兩字所注入的。這兩字既明寫「三月」這個季節,更在暗中隱隱突出了「揚州」這個目的地的風流繁華,在全句中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這種「一箭雙雕」的手法運用的神乎其技,如「蝴蝶穿花」般地盤活了整句的「精氣神」,其蘊含的歡快的、欣然的 情感 基調呼之欲出,所以這句被譽為「千古麗句」也並不為過。
《送孟浩然之廣陵》背後,隱藏著李白這位詩仙一生的心結。李白的詩,在當代就被眾星捧月一般地推到了天下。杜甫稱他「白也詩無敵」;賀知章稱他為「謫仙人」,他自己也以大鵬自喻,在詩歌的世界裡完成不將世人放在眼中。但就這是這樣一位詩人,依然栽過跟頭——李白喜歡遊山玩水,當他前往黃鶴樓時,正准備大寫一揮寫下一首為後人傳唱的詩篇時,卻發現黃鶴樓上已經有一首詩了。
黃鶴樓本是天下名樓,有文人題詩並不奇怪,早在李白到來之前,黃鶴樓的牆壁上已經如彈幕般寫滿了詩。但是這首詩不一樣:它居然讓李白一時不敢下筆,因為寫得實在太精彩了。這首詩,就是崔顥的七律《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縱然天縱英才,但在這首詩面前,也一時失了銳氣。先賢在上,李白絞盡腦汁盡力寫了一首《黃鶴樓》,依然自愧不如,最終無奈地寫上了十四個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李白的眼光沒錯,崔顥的《黃鶴樓》在後世公認為七律第一,這一次豪放不羈的李白輸得心服口服。但他是李白,在哪裡跌倒,就要在哪裡爬起來,這可是有著青蓮劍歌的李白啊!於是終於在一個陽春三月,他寫下了《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可以了。有這二十八個字,黃鶴樓上我李白可以跟你並列崔顥第一了。後人將這首七絕稱為千古麗句,除了認可這首詩之外,也有將其與崔顥的《黃鶴樓》並稱於世的心理,「黃鶴樓」三個字,從此也有了不同的內涵。
《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
首先從整首詩的角度來說,這首詩好在末二句,而不是前兩句。四句均以送客之人口中道出,前兩句敘事,點明「辭」和「下」,三句一轉,末句留白,化用曹植「愛至望苦深」詩意,悵別之情,盡在言外。
有的詩有好句但是全篇不太好,有的詩全篇很好,但是沒有出奇的佳句,李白這首詩好在「有句有篇」。不僅是第二句好,第三句第四句更是氣象開闊,余韻深長。
千古麗句准確的說是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之所以是麗句是因為用了「煙花」這一意象形容美麗的春天,特別是分手之處是曾有神仙往來、名士契闊的黃鶴樓,目的地還是令人嚮往的古揚州 。
隋朝開通大運河之後,古揚州漸漸富甲一方,成為東南經濟中心與交通樞紐。孟浩然在這個「煙花三月」的季節,從黃鶴樓下泛舟東去揚州,一路上飽覽大好河山,留下詩人悵望江天,思念之情含著嚮往之情如流水而不絕。
這首詩據說寫成於開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正是整個唐朝最美好的時代。送別之詞,從李白的口中道出,不見愁苦,卻是雄壯而渾厚的盛唐氣象。這是盛唐詩與中晚唐詩的區別。
另外這首詩首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用的「人」字出律,成為被收錄在《唐詩三百首》七言絕句中少見的一例。《唐詩三百首》中的五言絕句有古體詩有近體詩,七言絕句除了李白這首和韋應物的《滁州西澗》折腰外,幾乎都是標準的近體詩。
李白詩多不受拘束,七律不嚴格合律的居多,但五律相對工整,佳作也遠遠多於七律。李白最強的是各類古體詩。李白詩難學不可學,學不好學成四不像,所以學詩的多學杜甫。
@老街味道
若是喜歡詩詞的朋友,遇到自己喜愛的驚艷的句子,往往讀一遍就可以背誦上來。李白的這首《送孟浩然之廣陵》就有這個魔力。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兩句被評為千古麗句,除了寫的好以外,我覺得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跟另一首千古名詩一爭高下的意味。
大家提起黃鶴樓,想到的最有名的一首詩卻不是李白寫的,而是名不見經傳的崔顥的《登黃鶴樓》,這詩更是被後人推崇為七律之首的地位。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據傳說,李白見了這詩都嘆服,還說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我覺得這個說法很有可能是真的,因為李白確實寫過一首十分類似的詩:《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看看,無論是行文結構還是讀起來的意境,是不是跟前面那首很像。然而,李白雖說感嘆崔顥寫的黃鶴樓詩好,他自己卻經常寫關於黃鶴樓的詩,未嘗沒有一較高下的意思。可以舉一些例子,李白絕對是對黃鶴樓念念不忘。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在黃鶴高樓已槌碎,黃鶴仙人無所依。 黃鶴上天訴玉帝,卻放黃鶴江南歸。《醉後答丁十八以詩譏余槌碎黃鶴樓》
雪點翠雲裘,送君黃鶴樓。 黃鶴振玉羽,西飛帝王州。《江夏送友人》
黃鶴西樓月,長江萬里情。《送儲邕之武昌》
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江上吟》
黃鶴樓前月華白,此中忽見峨眉客。《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我這里只是舉了一部分例子,李白對黃鶴樓的偏愛可見一斑。可是在這么多描寫黃鶴樓的詩句里,最妙的還是《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前兩句是一個動作描寫,卻帶出來了出行之美,令後人對揚州心馳神往。後面兩句的意境可以說跟崔顥那首不相上下,而且更加豁達,在寫黃鶴樓詩里,崔顥那個是七律第一,李白這詩就是七絕第一。
李白寫了這么多關於黃鶴樓的詩,終於有一首無論行文還是立意,跟崔顥那首可以說不分伯仲,各擅勝場。同樣是千古名篇,有兩句被評為千古麗句,也就不足為奇了。
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
——江淹·別賦
唐·高適《別董大》
——北宋·聶勝瓊《鷓鴣天·玉慘花愁出鳳城》
——元·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
——漢魏之際·曹植《贈白馬王彪》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北宋·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
——北宋·秦觀《千秋歲·水邊沙外》
——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宋·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
希望對你有幫助,如有錯漏,敬請指正!
② 一篇古文的名字,名字好像是「豈不快哉 24則」之類,應該是宋明清時期的。作者記敘了十幾則小故事
戴紅山先生之不亦快哉三十三則
余,鵝湖一村夫也。
平居無所好,唯喜仿作《不亦快哉》以自娛。乖背時俗,無可投謁,雖欲一快於心,亦殊覺索然。今集其數三十有三,進呈諸君,倘搏一笑,樂不可支也!諸君若有意,起而和之,吾自如沐春風,樂亦無窮矣!是為序。
一:於書法吧讀劉繼庄先生奇文《歐陽中石——一位不懂書法的書法大師》,戲跟一帖:「當今誰的字都算不上書法,書法的時代已經結束了。魯迅先生說過,詩在唐朝就已經寫完了,鄙人亦說過,詞在宋朝就已經寫完了,今人作詩詞,東施效顰而已。當今社會所謂的書法,不過是一幫子人瞎胡鬧而已。」不意竟惹惱一位先生,以「《沁園春•雪》為古人不可媲美的巔峰之作」相質詢。余無可遁逃,遂點評《沁園春•雪》:
沒有猜錯的話,你是指主席的《沁園春•雪》。這首詞在今天算是寫的比較好的,但也有毛病。像「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兩句,與全詩就很不協調。我在鄉間是抓蛇的,蛇在我手中玩物而已,把山比作蛇,一點氣勢都沒有,不如改作「龍」字為好。「蠟象」喻「丘陵」,生硬,黃土高原上的朋友可為我作證,吾言不虛也。「山舞銀蛇」是俯視,「原馳蠟象」是平視,突然接一句「欲與天公試比高」,令人啞然失笑。趴在地上的蛇象之類竟要與天公比高,主席的想像無人能及。為表凌雲壯志,生造情境,這不是另類的「為賦新詞強說愁」嗎?詞的下闕大喊大叫,亦動人心魄,彷彿書法之劍拔弩張,雖難入上品,可為中上。請先生不要用「巔峰」一詞造神。
雖為情急之詞,亦自有道理。此先生一時語塞,又不甘沉默,遂酸諷道:「可惜先生晚生了65年,否則當年蔣先生御用文人與《沁園春•雪》『斗』詩時,先生可能派得上用場,討點賞錢!」
余碌碌之才,不蒙嘉許,受此謬賞,不亦快哉!
二:閑居無聊,戲作《書法家,請停止書寫「沁園春•雪」》一文,分寄包括唐國強先生在內的三十位書法名家。想此一幹人等,欲贊同又無開口的膽量,欲反對又乏雄辯的口才,欲回復又慮及身份地位,欲不回復又恐遭我恥笑,人人露一副左右為難、莫可若何之偽知識分子嘴臉,不亦快哉!
三:閑居無聊,戲作一劇本,名曰《考察》,其文為:「官:有發票嗎?妓:有!官:走!」此鐵定為中國戲劇之最短小精悍者,他日秋雨先生《中國戲劇史》再版,自當補綴其中,我亦將因此而留名於青史,不亦快哉!
四:神州文化之旅中,李敖先生題詞「休戚與共」,並解釋「共」指「共產黨」。若有神通之人,將那「戚」字改為「妻」字,再寄往老李之陽明山莊,不亦快哉!
五:神州文化之旅中,李敖先生先以台一青年因組黨而鋃鐺入獄事,斥台灣憲法為虛妄;旋又以「只要認真,一切皆真」之偈語,贊大陸憲法為「貨真價實」。堂堂學者,會耍「二皮臉」,多才多藝,不亦快哉!
六:藝術人生節目中,范曾先生言「我國言論非常自由」。觀范公白著眼睛說瞎話,大有乃師文懷老之風,不亦快哉!
七:藝術人生節目中,范曾先生當眾背誦《離騷》全文。哼哼唧唧若和尚念經,全無一字能聽清。聽眾不辨真假,只好報以熱烈掌聲,觀此滑稽一幕,不亦快哉!
八:聞孔慶東先生自稱為孔子第73代直系後裔,不亦快哉!
孔慶東先生為文化名人,許又有家譜作證,此言當不虛也!
余有窺人隱私之癖,日積月累,略有小成:如知某人雖姓某,實則為其母紅杏出牆之產物;又知某人雖姓某,實則為其母不育而由外姓過繼之養子;又知某人雖姓某,實則為其母攜其改嫁,為建和諧家庭,改其姓繼父之姓使然。凡此種種,於尋常百姓家則可,聖人之家不至於此,故孔慶東先生確系孔子直系後裔無疑。
所謂直系,當從父系來說。孔子生伯魚,伯魚便有孔子一半之基因,伯魚生子思,子思便有孔子四分之一之基因,至子上為八分之一,子家為十六分之一,如此直至第七十三代之孔慶東先生,其身上孔子基因當以億億分之一做計算單位。此非我臆猜,乃一遺傳學家所授。亦既是孔子身心一絲一縷皆不遺傳於慶東先生,孔子只其人文祖先而已。
堂堂北大教授,竟玩攀附名人之伎倆,由是可窺北大人文精神衰竭之一斑。何三坡先生雲:「未名湖畔,一片神鴉社鼓」,信然。
九:接《華夏散文》雜志社信函,言我為業界傑出人士,已獲准加入中國散文家協會,然須付入會費若干。想吾自述作以來,從未有隻言片語見諸報刊雜志,今竟享入會「殊榮」,宛若深宮怨婦,忽得御駕臨幸,不亦快哉!
十:翻某散文雜志,每看一篇,則追問:值得一寫否?一冊翻完,無一入吾法眼。忽憶古人言「讀其書,慨然慕之,想其為人」,便思聚此一幹人等於一室,令論文學創作,定有人思接千載作深沉狀,又有人情系蒼生作悲憫狀,有人搔首弄姿作嫵媚狀,有人無病呻吟作痛苦狀•••••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我則偏坐一隅,作冷眼旁觀狀,不亦快哉!
十一:網路「不亦快哉」四字。 梁實秋之裝腔作勢,賈平凹之惡俗到底,三毛之矯揉造作,孔慶東之自鳴得意,皆不足一哂;林語堂略有境界,惜又良莠不齊;李熬,政客也,更羞言之。看神州文苑,盡皆庸碌之輩,吾何其孤零也,不亦快哉!
十二:與光明、德林、老黃游鵝湖。時書院已需門票,而四人皆吝,無一肯出錢。窺門者位虛,余拉老黃趨而入,光明、德林亦隨其後。二人道貌岸然,氣宇不凡,縱作逃票勾當,亦絕無畏葸倉皇之色,悠然信步,有所指劃。忽一女由廂房出,阻二人索票,二人遂作窘態,支吾而退。余與老黃遍游書院各屋而出,故以所見添油加醋陳說一番,觀二人懊惱欣羨之色,不亦快哉!
十三:孩童時,與夥伴裸戲江中。時大義橋上有瓜攤,每有瓜皮拋擲而下,眾皆蜂擁爭搶。若尚有殘紅,便捧之大嚼,若無,輒指橋上垢詈之。想當年,落拓不羈,竟有魏晉名士之風,不亦快哉!
十四:戲水河中,逢一女裙裾飛揚,綽約板橋上。吾仰面而視,得盡覽無邊春色。彼渾然無知,吾亦不擔偷窺之名,不亦快哉!
十五:大年三十,闔家團聚,共享盛宴。我坦然去夾盤中之鹵雞腿,手卻遽為母所按,並斥曰:「獨為孫兒輩所設耳!」眾目睽睽之下,我遂面紅耳赤將手抽回。想我已年過不惑,猶能被母斥若孩童,不亦快哉!
十六:余雖冰雪聰明,然於烹飪一事,終不得入門。平日皆賢妻掌勺,余則侍立聽差。周三妻要當班,余無可遁逃,遂披掛上陣。正手忙腳亂之際,忽聞車鈴聲,妻提早歸來矣。急將大勺奉上,甘居下手,不亦快哉!
十七:看尼姑騎電動車招搖過市,笑傲紅塵,不亦快哉!
十八:看路邊精神病患者暗自發笑,似大徹大悟,不亦快哉!
十九:看假洋鬼子(指加入外籍的名演員)出演主旋律片,不亦快哉!
二十:看慶東先生大談「反三俗」,上演「賊喊捉賊」之滑稽劇,不亦快哉!
二十一:看李熬撒嬌(向中共),不亦快哉!
二十二:看秋雨作古文,不亦快哉!
二十三:看魯迅先生罵過的御用文人獲魯迅文學獎,不亦快哉!
二十四:看政協里坐著的和尚尼姑如看馬戲團的小丑,不亦快哉!
二十五:看選票上候選人名單,無一人認識,遂胡亂畫了幾個圈,不亦快哉!
二十六:看《國家》一歌歌詞,一半竟是病句,不亦快哉!
二十七:看《小學生守則》第一條有「熱愛中國共產黨」之句,想堂堂執政黨,竟至向小學生「求愛」,不亦快哉!
二十八:夢中常有高來高去、陸地飛騰之功,不亦快哉!
二十九:夢中摔下懸崖,自以必死無疑,突然驚醒,方知在床上,不亦快哉!
三十:情懷已更改,再不熬夜看世界盃,不亦快哉!
三十一:所種蘭花全部死光,到也省心,不亦快哉!
三十二:將年輕時買的詩集一把火燒光,不亦快哉!
三十三:大雨傾盆,無事須出門,不亦快哉!
201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