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根據太陽輻射在地球上的分布,地球上可分為幾個氣候帶 6個 7個
6個
赤道氣候帶
赤道氣候帶出現在赤道無風帶的范圍內,包括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非洲扎伊河流域、幾內亞沿海、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地.太陽每年有兩次越過天頂,濕度在春、秋分以後有兩個極大值,冬、夏季則為兩個較涼季節,太陽徘徊於赤道附近,使赤道氣候終年高溫,年平均氣溫25~30℃,年較差極小,平均不到5℃,日較差相對比較大,平均達10℃,遠大於年較差,真所謂"一天有四季".赤道地區最高溫度很少達到35℃,但因終年高溫,終年悶熱,只有短暫的海風,才能使悶熱稍減,風息之後,又悶熱異常.
赤道氣候帶降水豐沛,是地球上最多雨的地帶.年降水量1000~2000毫米,2500毫米的情況也很常見,降水量全年分配均勻,沒有明顯的乾季,降水多為對流雨.
赤道氣候帶位於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的輻合線上,溫度水平分布均勻,氣壓梯度小,空氣極少流動,風速微弱或靜穩;所以海陸風易於發展.每日涼爽的海風,給人們帶來短暫的舒適和快意.
-----
熱帶氣候帶
熱帶氣候帶分布在赤道氣候帶與回歸線之間,太陽高度仍然很高,常年高溫,四季不明顯,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最冷月氣候在15~18℃之間,年較差可大到12℃.晴朗乾燥時氣溫還可高於赤道.最高溫度可達43℃以上.夜間降溫迅速,清晨可降至10℃,冬季還可出現霜凍.因為雨季出現於夏季,使夏季的溫度降低,所以最熱時期出現在雨季之前.但是雨季因為濕度大,常常感到悶熱.雨季後溫度又有升高.
熱帶雖然四季不明顯,干濕季卻十分顯著.干、濕季轉換時間各地稍有差異,雨季時間大致是5~10月,乾季為11~4月.熱帶雨季的氣候與赤道帶相似,高溫、多雨、悶熱,日較差小,常間的短暫的晴朗天氣,雨量在100~1500毫米之間.越靠近赤道雨季越長,乾季越短,雨季以後的乾季,在信風控制下,盛行下沉氣流,氣候乾燥,相對濕度60~70%,雨量極少,植物凋萎,土壤乾裂.
熱帶夏季,海洋面上水溫在26.5℃以上.熱帶氣旋(台風)易發生,台風路徑在熱帶多為向西行進,然後向北,出了熱帶,則向東行進.在熱帶氣旋行進路上,如無減災防災措施,就可能遭受洪水和暴風襲擊,造成生命財產損失.
------
副熱帶氣候帶
副熱帶也稱為亞熱帶,副熱帶氣候帶出現在副熱帶高壓控制的地帶,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受信風吹拂,盛行下沉氣流,地面溫度高,日照強,少雲,大氣穩定,氣候乾燥.沙漠廣泛分布,撒哈拉,澳大利亞,阿拉伯半島,喀拉哈里,阿塔卡馬等熱帶沙漠或信風沙漠,都分布在副熱帶高壓帶籠罩的范圍內.只有在大陸東岸,因為有暖洋流經過,又迎著信風,氣候才變得潮濕.大陸西岸則處於信風的背風位置,沿岸又有冷洋流經過,沙漠可直達海岸.亞洲東南部是世界上典型的季風氣候地區,雖然也在副熱帶范圍內,氣候卻十分潮濕.
副熱帶氣候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氣溫的年變化和日變化都十分劇烈.在緯度20℃的平均年較差只有6.2℃,而在副熱帶一般可達15℃.日較差更大,可在20~30℃以上;夏季最高溫度在48~55℃以上,夜間比較涼爽.因為氣候乾燥,日照強烈,裸露地面的沙石炎熱,可以熟雞蛋.近地層空氣受熱,密度減小,而上層空氣密度較大.受熱程度不同的空間層於是產生折射,形成海市蜃樓,成為單調沙漠內的奇景.副熱帶雨量少,溫度低,雲量少,天氣晴朗穩定,雨量分布極不均勻;季風氣候地區可達1000毫米以上,沙漠地區一般不到50毫米.埃及撒哈拉沙漠曾記錄到2%的低相對濕度.雲量極少,成為世界上雲量最少的地帶,平均雲量在2以下.在一般日子裡,天空無雲,天色蔚藍,只在沙塵彌漫時才會變得陰暗.
-----
溫帶氣候帶
溫帶氣候帶一般是指中緯度30~45之間的地區,氣候受西風帶和副熱帶高壓季節變動的影響.夏季在副熱帶高壓影響下,具有副熱帶氣候特點,冬季在西風帶控制下,又具有冷溫帶氣候的特點.夏季炎熱漫長,冬季溫和.
溫帶氣候的顯著特點是四季分明,最冷月平均氣溫在5~10℃以上,最熱月在25~30℃之間.年較差約為15~20℃,由海岸深入內陸,大陸性逐漸增強,年較差由小逐漸變大.大陸西部夏季晴朗,太陽輻射強烈,氣候炎熱,居民多以百葉窗防避光熱;但因濕度小,並不覺得悶熱.大陸東部夏季溫度高,濕度大,風速微弱,雲量多,終日都非常悶熱.在冬季,大陸西部白天暖和,夜間則可出現霜凍,主要分布在窪地.大陸東部雖也溫和,但是常有寒潮侵襲,氣溫猛降,更覺寒冷.
大陸西部年降水量約300~900毫米,迎風坡可達1500毫米,降水量冬季多於夏季.冬季溫度低時很潮濕,夏季溫度高時卻很乾燥,很不利於發展農業,只好依靠灌溉.大陸東部年降水量在600~1500毫米之間,主要分布在夏季,夏季高溫與多雨配合,對農作物生長十分有利.
-----
冷溫帶氣候帶
冷溫帶氣候帶一般指中高緯度的地方,大體在緯度45與極圈之間,終年在西風帶控制之下.冬季寒冷而漫長,夏季溫和且短促.
因為是在西風帶影響下,大陸西部與大陸東部氣候差別很大.大陸西部有暖洋流經過海岸,西風經暖洋面吹入大陸,氣候具有海洋性,隨著西風深入內部,長途跋涉,水汽沿途不斷減少,氣溫逐漸降低,到大陸東部,氣候的海洋性減弱,大陸性增強.
大陸西部夏季涼爽,7月平均溫度15~20℃,日較差約為10℃.白天不覺炎熱,夜間不覺寒冷.冬季比同緯度地區暖和,1月平均氣溫多在0~10℃,夜間潮濕多雲,保溫作用極強,所以並不覺得寒冷.溫度年變化不大,一般在10~15℃以下.大陸東部7月平均氣溫22~28℃,夏季時間較長,無霜期達150~200天,是發展農業的好地方.冬季1月平均氣溫在-24~-3℃之間.
冷溫帶因為鋒面氣旋活動頻繁,降水量較多,是地球上的第二個多雨帶.大陸西部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全年分配均勻,但冬季雨量稍多於夏季,冬季以降雪為主.大陸東部年降水量也在500~1000毫米之間,主要分配在夏季,多為對流雨,並未減少日照,所以大陸東部夏季高溫,多雨,多日照,成為農業的理想氣候.不過在冷溫帶內陸,氣候乾燥寒冷,日光充足,降水稀少,與大陸西部和東部都不相同.
-----
極地氣候帶
極地氣候帶分布於南北極圈以內的極地域.在兩極點晝夜等長,都是半年,隨著緯度降低,晝夜時間逐漸遞減;但是在極圈以內,至少有一天,即夏至日晝長24小時.到冬至日則整日不見太陽.極點直到春分點太陽才冉冉升起.春分前輻射不斷冷卻,所以最低溫度在春分前出現.當緯度降低時,最低溫度出現時間提早.在夏季雖然白天時間特長,但因太陽光斜射,太陽輻射已大大減弱,達到地面的輻射又被冰雪表面強烈反射.地面實際吸收的輻射能量,大部分要用於融雪.
因此,極地氣候的顯著特點就是終年寒冷.夏季最熱月氣溫在10℃以下.接近極點附近,夏季最熱月氣溫更低於0℃,仍然很寒冷.在靠近極圈附近,地表冰雪雖然能夠在夏季融解成沼澤,下面的土層卻仍然凍結,成為終年不化的永凍土.極地冬季溫度更低,最冷月氣溫在-30℃~-40℃,如果遇上雪暴發生,風雪交加,更是奇冷異常.
極地地面溫度低,又在極地高壓的籠罩下,盛行下沉氣流,降水稀少,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少於250毫米,到極點附近或大陸內部,降水量更在100毫米以下,降水全部是雪,並且大多是乾燥堅硬的雪粒.在極圈附近,因為偶然有氣旋侵入,降水量增多,可在300毫米以上.所以極地氣候的另一特點是乾燥少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