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80美

80美

發布時間:2024-05-08 10:16:26

『壹』 在80年代的美國經濟是怎麼轉型的

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出現了二次大戰後罕見的持續性的高速度增長。在信息技術部門的帶領下,美國自1991年4月份以來,經濟增長幅度達到了4%,而失業率卻從6%降到了4%,通脹率也在不斷下降。如果食品和能源不計在內的話,美國1999年的消費品通脹率只有1.9%,增幅為34年來的最小伍。這種經濟現象就被人們表述為「新經濟」。美國《商業周刊》1996年底的一篇文章認為,美國目前這種「新經濟」,其主要動力是信息技術革命和經濟全球化浪潮。 美國的「新經濟」具有許多不同於以往的新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1)經濟持續增長 從1991年4月開始復甦至今,美國經濟已持續增長了120多個月,遠遠超出戰後美國經濟平均連續增長50個月的期限, 成為戰後美國第3個最長的經濟增長期人自美國經濟率先走出90年代初期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以來,美國經濟的年均增長率超過日本、德國等主要競爭對手,從而扭轉了美國經濟增長速度在七八十年代落後於日本、德國的局面,使美國在全球經濟的實力相對有所回升。 (2)就業人數不斷增加,失業率穩步下降 伴隨著8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以裁員為其主要內容之一的「企業重組」,美國結構性失業日益突出,就業形勢急劇惡化。美國失業率在1991年上升到6.7%,1992年就業形勢仍繼續惡化,全年失業率高達7.4%,失業人數多達900多萬人。 從1993年開始,美國就業狀況開始改善,失業率穩步下降,1998年12月降到了4.3%,這是美國30年來的最低水平。 (3)物價增幅保持在較低水平,政府過去長期面臨的通貨膨脹壓力得以消除 消費物價指數從1992年降至3O後, 至今未見反彈,1998年僅為1%。國內生產總值的緊縮價格指數從1990年的4.3%逐步降至1993年以來的2%,1997年第4季度,該指數僅增長了1.5%,全年則為1.8%,是1965年以來的最低點。 (4)出口貿易增長勢頭強勁 近10年來,美國勞動生產率的顯著提高和勞動力成本優勢增強了美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1991一1994年間,美國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一共增長了近12個百分點,超過了日本和西歐國家的增幅。在美國勞動生產率較快提高的同時,其單位勞動成本在90年代卻增長緩慢,結果,美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從而使美國得以在90年代初期相繼在半導體和小汽車等領域重新奪回世界第一的位置。 (5)聯邦財政赤字逐年減少 由於柯林頓政府採取了強有力的增稅減支政策,美國聯邦財政赤字由1992年的2892億美元逐步減少到1996年的1168億美元,聯邦財政赤字占國民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也由1992年的4.93%下降到1996年的3%以下。1997年美國實際聯邦財政赤字僅為226億美元。1998年2月,美國國會最終通過了柯林頓政府提出的財政預算平衡方案,力爭到1999年消除聯邦財政赤字,而實際上,美國聯邦政府在1998年度就已實現了728億美元的財政盈餘。 不僅美國如此,西歐經濟也呈現出類似的跡象。長期以來,增長停滯、勞動力使用受限以及難以操縱的政府預算一直困擾著歐洲。令人欣喜的是,如今這里開始展現經濟活力。多年的經濟發展停滯之後,由11國組成的歐元區的增長率1999年超過3%。失業曾是困擾著歐洲大陸的一大社會問題,如今其失業率也降至10%以下。歐元區第二大經濟體法國,其私營部門創造的就業機會也達到30年來的最佳水平。從赫爾辛基到里斯本,各地的公司都在新信息技術方面進行大力投資。 因此,設在法蘭克福的高盛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托馬斯·邁爾斷定:『毫無疑問,新經濟正在歐元區形成。」他說,知識主導型企業快速增長、電信等市場全面取消管制就明確地表明了這一點。「它應該像美國那樣提高資本和勞動生產力。」他補充說,「關鍵是,新經濟能否在歐洲站穩腳跟,增長是否有足夠後勁,像美國那樣引發投資熱潮。」巴黎的咨詢專家聖艾蒂安估計,如果形成投資熱,新經濟將迅速壯大,並將取而代之「舊世界」,歐洲有希望迎來新的繁榮年代。 「新經濟」在亞洲也露出曙光。雖然兩三年前,東亞與東南亞各國與地區普遍地爆發了金融危機,但是現在已經從危機中擺脫了出來。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無不對新經濟充滿了樂觀的希冀。在兩年多的危機之後,大公司的經理人和決策者們都急切地期待著信息技術的擴展、網際網路的發展和全球化的商務行為能帶來巨大的回報。許多董事會上最令人激動的話題就是集個人電腦、智能電話和電子商務為一體的三合一及其對本地區的生產力和消費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沒有人會認為這些國家的經濟能在一夜之間脫胎換骨,但是,亞洲也享有後來者的優勢,那就是只需從美國引進那證明行之有效的新經濟模式,從而大大推動經濟的持續發展。 總之,新經濟源於美國,但新經濟的浪潮已經席捲著全球。 新經濟究竟是什麼 彷彿春潮一般,在對世紀的第一個春天到來之時,幾乎全世界的經濟界人士和企業共同把目光投入到這種經濟現象中:發源於美國的新經濟。能在如此短的時間被如此多的人們關注與研究,本身就已證明了新經濟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新經濟到底是什麼?它是否像潮水一般驚濤駭浪地涌來,又悄無聲息地撤去?它是否如泡沫一樣,剎那時充斥視野,轉瞬間又灰飛煙滅?新經濟的出現說明著什麼?意味著什麼?揭示著什麼?人們在探討、在猜測、在尋找答案。 1.新經濟的內涵與實質 關於新經濟內涵與實質的探討,目前是眾說紛紜,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最早宣傳「新經濟」思想的美國《商業周刊》,在界定這個名詞時說:「『新經濟』並不意味著通貨膨脹已經死亡了,也不意味著我們將不會有另一次衰退,或經濟周期業已消滅;更不意味著股票市場必將擺脫自我調整而永遠上升,就像(神話中所說的)豆梗將直上雲天。自然,它也不意味著亞洲金融風波不會影響美國」, 「談『新經濟』時我們的意思是指這幾年已經出現的兩種趨勢,第一種趨勢是經濟的全球化,第二種趨勢是信息技術革命。」 關於「新經濟」的涵義,目前有很多爭議,有的學者認為,科學地詮釋「新經濟」關鍵在於要抓住美國經濟正在從傳統經濟——工業經濟向一種新型經濟——知識經濟轉變之中。因為,當前經濟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和轉型。因而與傳統經濟相聯系的經濟現象、經濟特徵、經濟概念和經濟理論必然發生變化。美國的「新經濟」已經開始表現出知識經濟的典型特徵,主要體現為信息技術革命對經濟的巨大貢獻 和發展上的可持續性。 有的學者認為,所謂「新經濟」,實質上就是知識經濟,而知識經濟,是指區別於以前的以傳統工業為支柱產業、以自然資源為主要依託的新型經濟。這種新型經濟以高技術產業為支柱,以智力資源為主要依託。 也有的學者認為,美國「新經濟」的涵義有待深入探討,首先,「新經濟」既然是依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形成的,那麼,這是現階段美國獨有的一種經濟現象,還是發達國家都會逐漸形成的國際經濟現象呢?其次,美國的「新經濟」是在一段時間內存在的現象,還是長期穩定存在的現象?一旦發生經濟增長滯緩,通貨膨脹加劇或失業率大幅上升,「新經濟」是否會隨之消失?再次,就經濟全球化和經濟開放程度來說,英國、法國都不亞於美國,為什麼美國的失業率較低,而 英國、法國失業率較高呢?為什麼美國形成了「新經濟」,而英國、法國沒有形成「新經濟」呢?以上這些問題如不在理論上解釋清楚,「新經濟」的真正內涵還是難以揭示的。 還有一些經濟學家如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格曼對「新經濟」持否定態度,他們認為美國經濟生活中出現的一些變化是由暫時因素促成的,並未出現根本性的、動力性的變化,經濟周期仍會反復出現。 曾兩次參加世界經濟論壇年會,首位走上哈佛講壇的中國著名企業家、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認為:所謂新經濟,就應是以數碼知識、網路技術為基礎,以創新為核心,由新科技所驅動、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著名經濟學家樊綱則認為:「新經濟」事實上被人們在不同的場合賦予著不同的涵義。最初,新經濟是用來指美國經濟在近幾年所表現出的一種狀態:在科技進步和全球化的基礎上長期高增長、低通脹、低失業;這使傳統上描述失業與通脹反向相關關系的所謂「菲利浦斯曲線」不再適用(因此是「新」經濟)。但是後來,隨著「網路股」的飆升,國內外的許多人正在許多場合把以信息、網路業為代表的所謂「新科技產業」或「科技板塊」稱為「新經濟」,而把其他所謂的「傳統產業」 稱為「舊經濟」。 綜合以上各家所言,我們可以達成這樣的共識:所謂新經濟,主要是以美國經濟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經濟為基礎所產生的概念,即那種持續高增長、低通脹、科技進步快、經濟效率高、全球配置資源的一種經濟狀態。 新經濟雖然是以美國近十年來經濟發展狀況為基礎而引申出來的一個全新的概念,但其賴以依存和發展的兩塊基石:信息領域的技術革命所帶來的全球信息化以及導致各國的經濟邊界日益弱化的全球經濟一體化其作用及影響早已遠遠超出了美國的國界,因此,新經濟已並非是美國經濟的專利,其深遠影響及發展趨勢有可能成為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主流形態和運行模式。 新經濟之所以「新」,源於推動其產生與發展的原動力——信息、技術革命所具有的全新的革命意義。同以往的任何一次技術革命不同,信息技術革命改變的不是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方式。雖然其影響所及必然導致人類對自然資源利用率的提高,但它是通過改變人類信息的傳輸、儲存方式來實現的。長久以來,在低下的勞動生產力的掩飾下,信息的不充分對於人類經濟活動的制約作用被忽略了,自工業革命以來的數次技術革命,大大提高了人類的生產力,信息瓶頸也逐漸拓展擴寬, 20世紀最有影響的哲學家卡爾·波普爾以超前的眼光,最先將信息從現實世界中分離出來,作為與物質和意識並列的世界構成的第三要素,這從哲學的高度證實了,信息技術革命所具有的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僅是人類信息的傳輸與儲存方式的革命,也對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的組織方式提出了創新的要求,電子商務、信息高速公路,這些信息時代的產物,正在全方位地影響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今天,信息時代剛剛來臨,信息技術革命對人類的影響也才剛剛露出端倪,新經濟剛剛露出曙光。一個更新、更美、更快的信息世界不久的將來必會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因此,可以這樣認為,新經濟的實質,就是信息化與全球化,新經濟的核心是高科技創新及由此帶動的一系列其它領域的創新。促成新經濟出現的現實環境是全球經濟一體化。信息技術革命的推進,新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 新經濟是人類經濟發展史中前所未有的科技型、創新型經濟.

滿意請採納

『貳』 1980年的美國

8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的政策和結構調整的主線十分清楚:一是把供給管理 和促進生產力發展放在首位。二是美國體制結構調整在公平和效率的取捨上明顯 偏向效率。三是高度重視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四是摸索並建立了對付經濟衰退 和金融動盪的體制。五是形成了以擺脫國際競爭對手為中心的發展新模式。因此 ,90年代,尤其是1995年以來,美國出現的以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為先導、以知 識為基礎、以生產率增長和結構轉換為特徵的新經濟,與上述政策是分不開的。 一、從需求管理轉向供給管理,是美國新經濟產生的宏觀政策環境 從二戰結束到70年代末,美國宏觀經濟的調控目標一直是強調解決總有效需 求不足問題。為此,美國政府採取了相機抉擇的財政貨幣政策,即當總有效需求 不足、失業率居高不下時,採取赤字財政和通脹型貨幣政策,解決需求和就業不 足問題;當經濟出現過熱和通脹時,則採取緊縮性財政貨幣政策,反通脹。當時 人們普遍認為,通脹與失業之間有相互替代關系,只要通過合理的需求管理政策 ,就能夠把失業率保持在自然率水平(當時認為約5—5.5%),把GDP保持在潛在 增長率水平(當時認為約2.5%)。這套政策組合雖然保證了美國經濟在50至60年 代的穩定增長,卻無法解決美國生產率增長緩慢、競爭力日漸低下的供給問題。 由於政府幹預擾亂了經濟內在穩定機制,到60年代末和整個70年代,美國經濟陷 入「滯脹」,通脹與失業的相互替代關系消失了。
80年代初期,美國宏觀政策的重點從擴大有效需求轉向了反通脹,同時實施了由需求管理政策向供給管理政策的轉變,即由政府幹預經濟的凱恩斯信條轉向 促進生產力增長,加快供給結構調整。為此,里根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結構調整政 策,包括:(1)大幅度調減稅負,改變高稅負對生產、投資和消費產生的激勵機 制扭曲,使勞動者、投資者和消費者有更多稅後收入用於儲蓄、資本積累和長期 消費,從而刺激私人投資和消費大幅度上升,使供給與需求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協 調增長,(2)大幅度削減社會福利開支,減少人們對政府公共支出的依賴,在公 平和效率的政策導向上向效率傾斜;(3)對電信等自然壟斷行業引入競爭對象, 擴大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范圍,提高整個經濟體系的運行效率;(4)政府增加對 研究與開發投入和國防投資,促進軍用高技術向民用領域轉移,鼓勵技術創新和 擴散,為高技術產業發展提供創新基礎和創業環境;(5)政府學習日本扶持出口 的政策,從貿易立法和貿易規則制定等方面入手鼓勵出口,打開國外市場;(6) 確定以技術領先產業為核心的競爭提升戰賂。這一系列供給管理措施奠定了90年 代美國的整體競爭優勢。 美國在80年代的經濟增長態勢是強勁的,但政策調整一直伴隨著結構不平衡 性發展:減稅和增加政府公共支出的政策組合,為企業創業、創新和私人消 費提供了激勵,但聯邦政府預算赤字佔GDP的比重逐年上升,從1980年的1.94% 上升為1985年的5.34%,到1990年仍高達3.99%,人們擔憂美國預算赤字將導 致財政危機。1980—1985年美元持續升值3,5%,抑制了通脹,但嚴重削弱 了美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使貿易赤字從1980年的314億美元上升到1985年的 1336.5億美元。為此,美國在1985年第一次召開了七國集團會議,迫使其他國 家貨幣升值,到1987年美元貶值了34%,但1988年美國的商品貿易赤字仍高達 1433億美元,人們擔憂美國貿易赤字難以為繼。實施「緊」貨幣與「松」財政的政策搭配,同時增加外資流入,美國利率始終保持在高位水平。80年代 美國股市價格大起大落,也反映了人們對結構調整後的經濟前景抱不確定預期。 由於供給結構和效率發生轉變,在經過80年代高財政赤字、高外貿赤字、高 利率的困擾,美元匯率大升大貶的貨幣動盪以及1989—1991年經濟衰退後,美國 經濟從1991年3月以後進入了戰後最長的增長期。 二、創新是推動美國供給結構轉變的主要動力,使其成為新技術策源地 美國世界技術領先地位與其經濟規模、要素稟賦、企業制度以及重視教育和 研發投入有密切聯系。但80年代以來,美國在汽車、造船以及一般製成品領域面 對著東亞等新興工業國(和地區)的競爭,在電子、化工、家用電器、金融等產業 面對著日、歐企業的競爭。為此,美國政府除積極推行供給管理政策外,還把鼓 勵技術創新作為一項重振競爭力和國力的重要舉措。

閱讀全文

與80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風車錢包理財 瀏覽:134
棗庄股指期貨配資 瀏覽:149
49000韓幣是人民幣多少錢 瀏覽:228
2018年國內總不良貸款 瀏覽:551
中州期貨手續費水平 瀏覽:832
創業板什麼時候推股指期貨 瀏覽:409
基金幾個點買好一點 瀏覽:427
基金份額390什麼意思 瀏覽:961
通達信強勢主升指標 瀏覽:238
債權性資金 瀏覽:131
權證股票代碼 瀏覽:315
人民幣匯率對港股的影響 瀏覽:599
螞蟻金服投資曠視 瀏覽:816
股權股份股票 瀏覽:927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構成 瀏覽:416
采購端融資 瀏覽:745
農行的理財產品哪個好 瀏覽:184
007355基金在哪家銀行認購 瀏覽:443
森信股票 瀏覽:819
永坤投資 瀏覽: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