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致力於讓人類成為AI的Neuralink的出現,到底是一場卓識的人類進化革命,還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商業炒作
有人認為是革命,還有的認為商業炒作。我認為是革命,因為很多人是沒有很多的專業知識,所以看到的都是很小的一面,但是馬斯克作為一個專業的科學家應該了解的比我們平常人更多。
人工智慧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它企圖了解智能的實質,並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人工智慧從誕生以來,理論和技術日益成熟,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大,可以設想,未來人工智慧帶來的科技產品,將會是人類智慧的「容器」。人工智慧可以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人工智慧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樣思考、也可能超過人的智能。
腦機交互並非天方夜譚,而是行進已久的腦科學研究。目前,腦機被分為非侵入式腦機和侵入式腦機,前者一般通過布滿電極的頭套去實現,需要實驗者牢牢地戴在頭上,這樣的方式目前只能進行一些簡單的人機交互,但在精準度上還存在問題。由於隔著頭發、皮膚和顱骨,受到的干擾也會非常大。
B. 馬斯克的腦機火了一陣子後,為什麼又歸於沉寂
想像一下在未來,你可以用意念控制屏幕上滑鼠的移動、文字的輸入,甚至只需要通過「下載」,就能熟練掌握一門新的語言,或者不需要語言或動作,通過無線信號的傳輸,就能與別人交換想法。這些看似脫離現實的科幻場景,隨著16日晚間一場意外到來的發布會,第一次顯得觸手可及。被稱為「矽谷鋼鐵俠」的伊隆 馬斯克,當晚帶領其所創辦的Neuralink主要成員,第一次對外公開展示了他們在「腦機介面」領域,通過過去兩年多的努力所取得的最新成果。
這些成功的事例證明了通過腦機介面在人腦和機器之間實現大量的信息交互傳遞完全是有可能的,但目前為止,BMI的研發受到無法記錄大量神經元的限制,目前為止還沒有臨床上可用的能記錄大量信息的微電極技術。
目前現有的兩種方案都存在著不小的弊病,一種運用硬金屬或半導體,但由於尺寸過大,在植入大腦時容易引發免疫反應,從而影響到設備的功能和長期使用,另一種運用極細的多電極聚合物管線,雖然體積小,但缺點是堅硬度不足,難以直接植入腦內。
C. 特斯拉的魅力有一半在戲外
近日,生物科技創業公司Neuralink宣布,由其研發的可讀取人類大腦思想意識的腦機介面技術將於今年進入人體試驗階段。
而現在,腦機介面的技術研發對馬斯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是中性的、不存在立場,決定科技正邪的是使用者。
所以,對特斯拉、星際旅行或是腦機介面科技的信任與否,免不了對馬斯克人品的押注。馬斯克「偶爾出錯」的危險性也隨之陡增。面對馬斯克過往的行為方式顯示出極大的不確定性,技術、權力、永生都蒙上了一層略帶危險的陰影。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D. 特斯拉股價暴漲的背後:不僅僅是資本運作
北京時間2月4日凌晨,截至美東時間2月3日收盤,特斯拉股價暴漲19.89%,收於780美元,創下2013年以來的最大單日漲幅,其市值超1400億美元,僅次於豐田汽車的1937.30億美元(截止2020/2/3),位居全球車企第二。如果特斯拉能夠繼續提高交付成績,並持續增效降本,年內其市值超越豐田將成為可能。
能源方面。早在2016年,特斯拉就斥資26億美元收購SolarCity,擬進軍太陽能行業。近年來,隨著光伏系統成本下降較快、技術更新迭代,受到資本的持續青睞,相比傳統能源,光伏具有價格低的優勢,自帶清潔、可再生能源等多項優點。馬斯克也明確表示,他依然相信太陽能的未來。
2020年開年之際,我國遭遇了自2003年"非典"以來,最嚴重的疫情。1月30日,特斯拉正式宣布捐助500萬元用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防疫工作。馬斯克也曾表示希望能在人類生命科技事業上有所發展。雖然我們沒有充足的證據說明兩者具有直接聯系,無論是出於怎樣的原因,特斯拉在面對疫情時,盡其所能伸出援手,這也值得肯定。
2020,無論還即將經歷怎樣的事故和故事,人類都會更加看清世界,和自己。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E. Neuralink致力於用腦機交互技術讓人類成為AI,那到時候我們的大腦被入侵了怎麼辦
馬斯克想到了一個解決方案:到未來的未來去尋找解決方案,避免人類被AI取代的最好方法,就是讓人類成為AI,然後制約AI。在發表了這樣言論的一個月後,2016年7月份,馬斯克宣布,Neuralink成立。這是一家承載了馬斯克「改造人類」狂想的公司,而「秘密武器」就是腦機交互技術。
「可能性是有的。」盧樹強告訴我們。「因為很多人的大腦會被收納在同一個系統中,而且晶元之間可以通信,所以如何保證安全的問題,比如何讓大腦聯通在一起的問題要更大一些。但一般來說,任何網路的安全問題,一定是先出現再解決,所以在初期,留給黑客的漏洞可能很大,然後逐漸健全。不過至少在現在,機到腦的研究相比腦到機要緩慢許多,我們還有時間盡可能多的去彌補缺漏。」
F. 馬斯克旗下Neuralink融資2700萬美元是用來幹嘛的
近日,馬斯克旗下公司融資2700萬美元 開發腦機互聯技術
「不需要神經系統科學經驗:才華和動力遠遠更加重要,」Neuralink稱,「我們預計多數團隊成員將來自其它領域和行業。」
G. 「狂人」馬斯克其旗下腦機介面公司Neuralink,明年要開始人體實驗,這意味著什麼
馬斯克一直堅持,人工智慧(AI)可能是人類文明面臨的最大威脅。已故科學家霍金以及許多專家、學者都持類似觀點。應對這種危機,馬斯克想到的方案是讓人類變成AI,來制約AI。Neuralink公司研發的腦機介面系統其實就是這個方案的一部分。不可否認,這項新技術不僅可能給醫學界帶來福音,還可能使未來人類的生活方式變得更加高效。不過,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科技進步,未來腦機介面手術可以做到安全無風險。但是馬斯克計劃2020年就進行人體試驗,這個時間安排未免過於冒險,至少需要拿出更多令人信服的證據。
H. 馬斯克的新公司Neuralink究竟是干什麼的
2016年夏天,一家名叫Neuralink的公司在美國加州悄然成立。而直到今年三月份,這家公司才突然進入公眾視線。人們發現,大名鼎鼎的「現實版鋼鐵俠」,SpaceX和Tesla的擁有者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竟然也是這家公司的創始人之一。這家神秘的公司是做啥的?他們為什麼這么引人關注?埃隆·馬斯克的目標到底是什麼?不急,我們慢慢八一八。
雖然聽上去很科幻,但實際上,對於腦機介面的探索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已經開始了。最早的研究者致力於探索動物(主要是獼猴)的運動皮層與肢體運動之間的關系,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科學家早在1977年就發現,獼猴能夠學會控制初期運動皮層上單個神經元的放電頻率。而隨後不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也找到了獼猴上肢運動的方向與運動皮層放電模式的關系。
九十年代以來,人們對腦機介面的研究快速發展。到2008年,匹茲堡大學神經生物學家安德魯·施瓦茨(Andrew Schwartz)宣稱他們創造的腦機介面可以被猴子用來操縱機械臂給自己餵食。這也標志著腦機介面的發展已經容許人們將動物腦與外部設備直接相連,並使得外部設備執行特定的功能。
I. 請問怎樣才能進入像Deepmind、SpaceX、Neuralink這些企業
符合這些企業的招工要求,要是比這些要求還優秀就更好了,要是高級人才,企業會搶著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