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青島月洋經濟實業發展總公司怎麼樣
簡介:注冊號:16361327-4所在地:山東省注冊資本:198萬元人民幣法定代表:邢明崗企業類型:全民所有制登記狀態:吊銷登記機關:青島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冊地址:青島市市南區寧夏路172號
法定代表人:邢明崗
成立時間:1993-05-03
注冊資本:198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6361327-4
企業類型:全民所有制
公司地址:青島市市南區寧夏路172號
B. 月洋石價格有浮動嗎
有汶洋石,有月尾石,有月洋石,壽山石是以質地,大小,完整性來論價格的,每一種壽山石都有它的特性,只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月洋石民族特色濃郁,雕工精美,吸引了眾多藏家,,適合收藏.
買月洋石?博寶寶珍商城在線購物平台更專業!
C. 關於上海的資料
上海,簡稱「滬」,別稱「申」。大約在6000年前,現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陸,東部地區成陸也有2000年之久。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上海別稱為「申」。
公元4至5世紀時的晉朝,以捕魚為生的居民創造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叫「扈」,又因為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滬)」。上海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為海拔2.19米左右。海拔最高點是位於金山區杭州灣的大金山島,海拔為103.70米。
上海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氣候溫和濕潤,春秋較短,冬夏較長。2013年,全市平均氣溫17.6℃,日照1885.9小時,降水量1173.4毫米。全年60%以上的雨量集中在5月至9月的汛期。
上海土地面積為6340.5平方千米,轄16個市轄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上海GDP居中國城市第一位,亞洲城市第二位。上海是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全球人口規模和面積最大的都會區之一,被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第六位。
(3)上海月洋擴展閱讀
名勝古跡
1、楓涇古鎮
楓涇古鎮是隸屬於上海市金山區,位於上海市西南,與滬浙五區縣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門戶」。
楓涇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亦為新滬上八景之一,歷史上因地處吳越交匯之處,素有吳越名鎮之稱;楓涇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古鎮周圍水網遍布,鎮區內河道縱橫,橋梁有52座之多,現存最古的為元代致和橋,距今有近700年歷史。
2、朱家角鎮
朱家角鎮,隸屬於上海市青浦區,位於上海市西部、青浦區中南部,緊靠澱山湖風景區。東臨西大盈與環城分界,西瀕澱山湖與大觀園風景區隔湖相望,南與沈巷鎮為鄰(2001年與之合並),北與江蘇省崑山市澱山湖鎮接壤。
朱家角鎮處於北緯30°~31°,東經120°~121°之間,東距青浦鎮6公里,上海市中心48公里。318國道貫穿鎮境。全鎮總面積138平方公里(含水域)。2013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63.4億人民幣。
3、上海城隍廟
上海城隍廟位於上海市黃浦區方浜中路,為「長江三大廟」之一。城隍,又稱城隍神、城隍爺。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上海城隍廟傳說系三國時吳主孫皓所建,明永樂年間,改建為城隍廟。前殿祭祀金山神漢大將軍博陸侯霍光神主,正殿供誥封四品顯佑伯城隍神明待制秦裕伯御史,後殿乃寢宮。現門前存有1535年所建的牌坊,戲台為1865年建。
D. 上海開埠是哪一年
以1843年11月17日上海開埠為標志,中國城市發展史上一場劃時代的滄桑之變隨之啟動,它的策源地是在被劃入英租界的外灘。1844年初外灘已率先跨出了傳統農村社會的門坎,到了1862年前後,伴隨著太平天國和小刀會起義的歷史陣痛,上海的租界地區已從江南傳統的鄉村社會中剝離,草創了上海城市發展史上第一個國際性的商業化城區。
一、城市化進程始於外灘
上海開埠之初,除了城廂地區之外,其餘大部分地方依然保持著傳統的鄉村景象,然而在黃浦江和蘇州河交匯處的左岸卻已經出現了刺目的新景象:那裡原先清軍炮台所遺下的斷垣殘基和火炮殘骸依在,而黃浦江上已堂而皇之地停泊著一艘艘飄揚著米字旗、星條旗、三色旗的炮艦和在他們保護下的、裝載著成箱成箱標有烏黑「OPIUM」字樣的西洋商船。這是那個時代給上海這座新生的商埠打上的烙印。
由於1843年上海的開埠非常倉促,口岸初開之際,對於如何安置、管理外國僑民、如何開展中外貿易、必須確立哪些適用法規等一系列城市化的重大問題還遠未解決,各種相應的職能機構都有待逐步建立。所有這些問題都必須要由當時上海的最高軍政長官「蘇松太兵備道」與英國駐上海領事一步步談判,有待於中英政府各自經多方面磋商協調,才能一一具體落實。但是,從11月中旬到當年年底,第一批外國商船已經將第一批外國人陸續送達了上海,據統計短短一個半月中在英國領事館登記的已有25人。1844年底登記者已增至50人。他們大多是來自廣州的長期經營鴉片貿易的洋行大班或由洋行派遣來上海的經理人。最初,他們在縣城南門內外租賃民房暫時住下了。然而這些人在到達上海以後,無論是因其自身的利益還是接受的指令,首要的目標都是迅速地開辦分行,取得預期的豐厚利潤。在這種強烈慾望的推動下,他們便全然無視一切,毫無顧忌地在黃浦江沿岸「搶灘」了。從1844年初他們就不顧上海冬天的寒冷,爭先恐後地在外灘擅自向當地鄉民租賃土地、建造房屋,從而啟動了傳統社會的農村土地向近代城市化開發的歷史程序。
在外灘租賃土地的捷足先登者是在廣州禁煙運動時聲名狼藉的鴉片商人顛地·蘭士祿(Dent Lan—celot)。早在1844年初,他已奔走於今九江路南側與漢口路北側之間的黃浦江畔,向當地奚姓、吳姓等近20戶鄉民租賃了30餘畝土地。緊接著,英商李百里洋行(Thomas Ripley & Co.)大班托馬斯·李百里(Thomas Ripley)在今九江路北側的沿黃浦一帶向施、姚、吳等姓鄉民租賃了10餘畝土地。當年5月,他們都與鄉民訂立了「租地草約」。盡管在當時這些草約並不具有法律效力,但草約的訂立已經在今九江路南北兩側,率先造成了從傳統的農村土地向近代商業性質的城市土地轉化的既成事實。後來隨著1845年上海《土地章程》的公布,一系列相應細則逐一確定,相應管理、執行機構也逐一設立。1847年,顛地·蘭士祿已獲准了以這份「租地草約」換取外國人在上海的第一份合法的土地契證——英冊1號8分地道契;李百里則換得了英冊9號7分地道契。
幾乎與顛地、李百里租地活動的同時,1844年4月至12月之間,從今北京東路南側到南京東路北側之間,沿黃浦一帶的土地幾乎也已經全部由英國商人向當地鄉民租定,並且都訂立了「租地草約」。租地人是來自廣州的老牌鴉片商怡和、和記、仁記、義記等洋行。這批英商與寶順洋行、李百里洋行相比,或因資格更老,或因實力更為雄厚,在廣州、印度以至倫敦的聲名甚至更為顯赫。據英冊第3至第9號道契記載,他們在數月之間就在上述地段租定了沿浦土地總共約70餘畝。
面對英、美商人爭先恐後搶灘黃浦江的局面,作為晚清一位難得的干練官員,身兼江南海關監督的蘇松太道宮慕久,當機立斷於1843年末,先在外灘南翼,洋涇浜注入黃浦江的河口北岸,臨時設置了「西洋商船盤驗所」。隨即,又將今漢口路南側沿浦土地約20餘畝圈定為「盤驗所地基」,准備在此籌建未來的「洋關」(即江海北關)。
宮慕久此舉剛定局,歐洲新教的代表英國公理會倫敦差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傳教士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於1844年9月就在盤驗所地基西側至橋街(今四川中路)東西兩側之間與當地吳姓等鄉民訂立了租賃約11畝土地的「租地草約」。這是歐洲新教的代表人物在上海租賃的第一塊土地。當時,麥都思是以剛剛成立的「英商義冢會書記茅司賬」的身份出面租賃該塊土地,日後他取得了英冊第2號24分地道契。
來源: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