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上海人口凈流入

上海人口凈流入

發布時間:2021-03-22 23:31:32

⑴ 2020年上海人口有多少

截至2020年10月,上海市全市常住人口總數為2423.78萬人。其中,戶籍常住人口1447.57萬人,外來常住人口976.21萬人。

全年常住人口出生17.4萬人,出生率為7.2‰;死亡13萬人,死亡率為5.4‰;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8‰。全年戶籍常住人口出生9.6萬人,出生率為6.6‰;死亡12.2萬人,死亡率為8.4‰;戶籍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8‰。

全市戶籍人口平均期望壽命達到83.63歲。其中,男性81.25歲,女性86.08歲。

(1)上海人口凈流入擴展閱讀

近代人口

清咸豐二年(1852年),上海華界人口544413人,租界人數極少。太平天國戰爭爆發後,周邊省市居民湧入租界,同治四年(1865年),公共租界92884人,法租界55925人;華界人口變化不大,次年為543110人。太平軍戰爭結束後,逃亡到滬人員大批返鄉。公共租界人口至同治九年減至最低,為76713人,此後又逐年上升。至宣統元年(1909年),華界人口達671866人。

民國時期,上海人口增長格局基本不變。1914年,上海華界人口1173653人。1930年,上海市人口3144805人,1936年3814315人,1945年3370230人。1946年~1949年3月,因外地人口大量湧入上海,上海人口增長61.86%,年遞增率23.9%。1949年,全市人口5029160人。

⑵ 人口凈流入是什麼意思

人口凈流入是指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的差值,常住人口大於戶籍人口,就說明該城市人口處於凈流入,反之則為凈流出。

通常來說,一個地方的戶籍人口總有一部分流出,即便是北上廣這樣的發達大城市,也有一部分戶籍人口在外地。因此戶籍常住人口的數據會小於戶籍人口數據,而外來常住人口數據會大於人口凈流入的數值。另外,凈流入體現的是歷年的存量,並非單年的變動。

當前人口凈流入最多的10個城市分別是上海、深圳、北京、東莞、廣州、天津、佛山、蘇州、寧波和杭州,全部來自三個經濟圈,其中珠三角4個,長三角4個,京津冀2個。

(2)上海人口凈流入擴展閱讀:

上海深圳北京的人口凈流入量位居前三

從凈流入總量來看,上海、深圳、北京、東莞和廣州位居前五,這其中除了東莞之外,其餘均為一線城市。

其中上海的人口凈流入達到了958.84萬人,總量位居全國第一。根據2019年上海市統計公報,2019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總數為2428.14萬人。其中,戶籍常住人口1450.43萬人,外來常住人口977.71萬人。

作為我國經濟總量最大的城市,上海也是我國常住人口和城區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根據今年4月智聯招聘和恆大研究院聯合推出的「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報告,經濟體量大且增長穩定的上海,人才吸引力指數在2017年由第二名升至第一名,隨後三年也維持在第一的位置。

⑶ 上海大約有多少外來人口

記者從上海市統計局獲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信息,該市現有實際人口總量為1696.94萬人(包括常住人口和來往於上海,並在上海停留一天以上、半年以下的流動人口)。從人口規模來看,上海已成為僅次於東京、墨西哥城、聖保羅、紐約的世界第五大城市。

據統計,1990年上海戶籍人口為1283.35萬人,2000年上升為1321.63萬人。上海市戶籍人口增長原因是人口凈遷入,而外來流動人口是上海人口總量增長的主要來源。上海外來流動人口1988年僅為106萬,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已經升至387.11萬人。上海已經成為全國三大省際人口流動中心之一。

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計算,200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出生率為5.5‰,死亡率5.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負0.3‰。

據悉,上海市戶籍人口自然變動從1993年起,已連續八年負增長,在全國除港澳台地區外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上海市是唯一人口自然變動呈負增長的省級行政區域。

上海市統計局近日公布的2005年上海人口概況透露,2005年本市「實有人口」已超過1900萬;而外來常住人口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的數據增加139萬人,年均增27.8萬人。外來人口的流入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本市戶籍人口結構上的不足,為本市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多元化的人口資源。

「實有人口」是指在本市居住的常住人口加上在本市居住一天以上半年以下的外來人口。據1%人口抽樣調查,2005年,本市實有人口已達1921.35萬人,其中戶籍人口占實有人口69.8%;常住外來人口佔22.8%;半年以下外來人口佔7.4%。

統計顯示,2000年以來,本市外來人口一直保持著較快增速。2005年,來滬居住一天以上外來人口達到581萬人,比上年增加45萬人,增長8.4%。其中來滬半年以上的外來常住人口438萬人,比上年增加34萬人。新增外來常住人口主要被郊區吸納。2003年起,中心城區外來人口開始向周邊擴散,外來人口總量從2003年末的130萬人下降為2005年末的126萬人,外來常住人口從102萬人下降為97.6萬人。其中唯有普陀區的外來人口仍呈增加趨勢。2005年,普陀區外來人口為26萬餘人,比2003年增加近3萬人,外來常住人口增加近2萬餘人。

與此同時,在經歷了2004年戶籍人口的較大幅度增長(該年上海市戶籍人口增長10.62萬人)後,本市戶籍人口增長已回歸到最近幾年年均7萬到8萬人的水平。2005年末,本市公安戶籍登記人口1360.26萬人,比上年增加7.87萬人,增長0.6%。其中出國及去外省市半年以上人口約20萬人,因此全市戶籍常住人口約為1340萬人。統計顯示,近年來,中心城區的戶籍常住人口比戶籍登記人數要少約60萬人,浦東、閔行、寶山和嘉定四區的戶籍常住人口比戶籍登記人數要多約50萬人。人戶分離現象進一步加劇。

戶籍人口中老齡化水平明顯趨高。本市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2005年達到了19.6%的歷史最高水平,比2000年提高了1.3個百分點。上海比全國要提前1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並且老齡化水平越來越高的趨勢在短期內不會改變。統計部門還透露,在未來25年內,本市35歲到60歲年齡段的人將逐步進入老年人口階段,這個龐大的人口群體(2005年為609.35萬人)將極大地提高上海市老齡人口比重。
新華社上海4月18日電(記者黃庭鈞)上海市統計局今天在此間發布了上海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報。公報稱,到2000年11月1日零時,上海市全市人口總數為1673.77萬人。與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上海市共增加了339.58萬人,增長25.5%。

公報顯示,在普查時點前一年,即1999年11月1日至2000年10月31日,全市出生人口9.02萬人,人口出生率為5.5‰;死亡人口9.49萬人,死亡率為5.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負0.3‰。此次增加的300多萬人,主要是外來流動人口大幅度增長所致。

統計表明,與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上海每10萬人中擁有的各種文化程度的人數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大學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由3250人上升為5247人,增長61.4%;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由22683人下降為18934人,下降16.5%。全市文盲率由11.1%下降為5.4%。人口整體素質有較大提高。

上海外來人口387.11萬人,成人口增長主因

新華社上海4月18日電(記者黃庭鈞)上海市今天公布了第五次人口普查情況,全市總人口1673.77萬人,與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零四個月的時間里,增加了339.58萬人,增幅25.5%。其實,上海市的戶籍人口從1993年以來,已經連續8年自然負增長。很多人因此疑惑:為什麼此次普查人口總數不見減少,反倒增加了300多萬人呢?

對此,上海市第五次人口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上海市統計局局長潘建新解釋說,此次人口普查,上海從人口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出發,增加了外來流動人口普查。在統計口徑上,將「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來滬不到半年的外來流動人口」包括進來。因此,此次增加的300多萬人,主要是外來流動人口大幅度增長所致,外來人口已經成為上海人口增長的主要原因。

據潘建新介紹,十年來,外來流動人口規模越來越龐大,到此次普查標准時間,全市外來人口已達387.11萬人。從鄰近上海的華東地區流入的人口高達298.41萬人,佔全部外來人口的77.1%。其中安徽省來滬人口最多,佔全部外來人口的三分之一。外來人口來滬後,主要居住在城郊結合部和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浦東、閔行、寶山、嘉定、徐匯和普陀6個區的外來人口占外來人口總量59.4%。

潘建新說,外來流動人口在上海的居住時間越來越長。在387.11萬外來流動人口中,在滬居住半年以上有305.74萬人,占總量的79%。從外來流動人口在滬居住時間看,有222.31萬人居住在上海一年以上,占外來人口總量的57.4%。居住五年以上的有70.17萬人,占外來流動人口總量的18.1%。他說,由於上海在前幾年就推行了「藍印戶口」政策,加上住宅建設的迅速發展,吸引了外來人口全家遷移來滬,目前外來流動人口以家庭戶形式在滬居住的占總量61.8%。

潘建新說,外來人口來上海的主要原因是從事經濟活動,因此主要是15到44歲的青壯年,總數有301.71萬人,占總量的五分之四。據他介紹,上海是全國的經濟活動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外來人口在滬務工、經商,所以外來人口中從事經濟活動人口居多,占總量的73.4%。他們在滬從事的主要職業是製造業、建築業和商業服務業,占經濟活動人口總量的59.3%,為上海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上海市統計局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截至2005年11月1日零時,上海常住人口為1778萬人。其中,外來常住人口為438萬,上海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46‰,連續第13年保持負增長。

據介紹,與上海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全市增加了137萬人,增長8.35%,年均增27.4萬人。上海共有家庭戶627萬戶,家庭戶人口1667萬人,集體戶人口為111萬人。其中外來常住人口為438萬人,佔24.63%。

上海戶籍人口連續第13年保持負增長。數據顯示:本市常住人口的出生數為12.39萬人,出生率為7.04‰;死亡人口為10.7萬人,死亡率為6.08‰;本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96‰。其中,本市戶籍人口的出生率為6.08‰;死亡率為7.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46‰。

上海市人口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孫常敏昨日在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每年27萬左右的人口增長對上海這樣一個特大型城市來說是可以接受的,增長主要來自外來人口的流入,包括畢業生、外來勞動力和留學歸國人員等。

而按照「十一五」規劃綱要,上海到2010年常住人口預計達到1900萬,這意味著上海常住人口容量還有120萬左右的增長空間,平均每年約24萬左右

⑷ 上海流入多少人2020.2.9

上海流入這個應該得今年的話應該少,因為今年控制的比較嚴。

⑸ 十大人口凈流入城市排名出爐,第一位是哪個城市

十大人口凈流入城市排名出爐,第一位是上海。上海的人口凈流入達到了958.84萬人,總量位居全國第一。

根據2019年上海市統計公報,2019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總數為2428.14萬人。其中,戶籍常住人口1450.43萬人,外來常住人口977.71萬人。

作為我國經濟總量最大的城市,上海也是我國常住人口和城區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根據今年4月智聯招聘和恆大研究院聯合推出的「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報告,經濟體量大且增長穩定的上海,人才吸引力指數在2017年由第二名升至第一名,隨後三年也維持在第一的位置。

人才流入上海主要因為上海的經濟體量大、薪酬水平高。2019年,上海GDP規模達到3.8萬億元,位列全國城市第一。此外,上海擁有大量的跨國企業,以及上交所等金融機構,總部經濟、研發創新等十分突出。2019年,上海流入人才中9.9%流向商業服務,顯著高於其餘9個重點城市。

(5)上海人口凈流入擴展閱讀

深圳第二、北京第三

深圳以793.17萬的凈流入人口位居第二。2019年深圳市統計公報顯示,全市年末常住人口達1343.8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1.22萬人。其中常住戶籍人口494.78萬人,增長8.8%,占常住人口比重36.8%;常住非戶籍人口849.10萬人,增長0.1%,佔比63.2%。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深圳是一個移民城市,原有的「土著」佔比很低。很多戶籍人口也是這二十多年來才落戶的。另外,深圳的落戶門檻相比京滬要低很多,而且近年來大幅放開,因此深圳的戶籍人口增長較快。在這部分戶籍人口中,很大一部分也是工作後才落戶深圳的畢業生。目前,深圳仍是一二線城市中最年輕的城市,勞動年齡人口佔比相當高。

北京以756萬人的凈流入總量位居第三。數據顯示,2015年北京常住外來人口822.6萬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37.9%;2019年北京常住外來人口745.6萬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34.6%。

京滬兩個超一線城市人口已經超過2000萬,出現人口過多、交通擁堵、生態環境等問題,因此京滬相繼提出了人口控制和疏解的政策,這也使得近幾年北京的常住外來人口有所下降。

⑹ 上海市人口導入區有哪幾個

海人口分布變化與人口布局導向戰略研究

發布日期:2003-04-07 16:35:35上海市城市規劃管理局副局長 高級工程師湯志平

一、上海市(市區及郊區)人口分布的現狀及變化

1、中心區、近郊區和遠郊區①人口的分布及密度現狀

——人口密度自中心區向遠郊區呈遞減且級差明顯

根據對市域內中心區、近郊區和遠郊區這三個地域層次第五次人口普查常住(半年以上)人口資料分析,中心區人口密度是近郊區的7.6倍,是遠郊區的26.4倍。從人口密度可以看出,中心區、近郊區和遠郊區的人口密度呈遞減狀態,且中心區的人口密度遠高於近郊區和遠郊區。

2、中心區、近郊區和遠郊區人口的區內及區間變化

(1)中心區人口變化

·中心區戶籍人口不斷下降,外來流動人口成為人口增加的主要因素

上海中心區的戶籍總人口由1995年的636.6萬人減少到2000年的628.24萬人。而"五普"資料顯示出中心區的常住人口規模高於戶籍統計人口,達到693.03萬人。這表明中心區的戶籍人口在不斷向外疏解,戶籍人口數量下降,外來流動人口增加成為中心區人口增加的主要因素。

·中心區的核心區人口數量迅速下降

處於城市核心位置且區域面積較小的黃浦(含原南市)、盧灣、靜安區的戶籍人口數量下降了19.13萬人,年平均遞減率達到了25.7‰。而"五普"常住人口比同期戶籍統計人口又減少16.7萬人,其中減少最多的黃浦區達到8.73萬人。

· 中心區外圍區人口仍屬增長態勢

中心區內地域面積較大且處於外圍的區,其人口數量變化較緩慢,如長寧區等。1995-2000年間該四區的戶籍人口數量基本保持不變,年均增長率為0.46‰。"五普"常住人口比同期戶籍統計人口增加了52.8萬人。

(2)近郊區人口變化

· 近郊區人口數量和人口密度迅速提高

近郊區的戶籍總人口由1995年的320.1萬人增加到2000年的360.13萬人,人口密度由1995年的1810人/平方公里增加到2000年的2036人/平方公里。人口數量及人口密度增加的程度遠高於其它各區。"五普"統計近郊區常住人口為560.07萬人,人口密度為3167人/平方公里,其人口數量和人口密度指標均遠遠高於戶籍人口的統計指標。

· 近郊區內浦東新區、閔行、寶山區人口增長顯著,嘉定區人口變化甚微

對近郊區人口變化影響最大的是外來流動人口。僅以"五普"統計常住人口與同期戶籍統計人口的變化來看,近郊區"五普"統計常住人口比同期戶籍統計人口增加了199.94萬人,達到了戶籍統計人口的56%。其中浦東新區、閔行、寶山區分別增加了75.1萬人、56.3萬人和41.9萬人,而嘉定區則僅增加26.7萬人。

(3)遠郊區人口變化

· 遠郊區戶籍人口總體上呈現出向區外流動

遠郊區的戶籍總人口由1995年的344.9萬人減少到2000年的333.26萬人,年平均人口綜合增長率為-6.84‰,人口密度由1995年的805人/平方公里減少到2000年的778人/平方公里,相對於中心區和近郊區而言變化不大。總體上呈現出遠郊區戶籍人口向區外的流動。

· 對勞動力的需求導致外來流動人口的增加和總體上常住人口的增加

遠郊區社會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又導致了外來流動人口的注入。"五普"數據顯示外來流動人口的增加導致了遠郊區常住人口的增加,遠郊區"五普"常住人口達到387.67萬人,比同期戶籍統計人口增加了54.4萬人。

3、人口變化的流向特徵

(1)市域戶籍人口的流向特徵

· 中心區中黃浦、盧灣、靜安區是人口主要導出區

全市戶籍人口和"五普"人口數據的分析結果更加說明了中心區人口的外遷趨勢。全市平均人戶分離人口占戶籍人口比重為17.67%,而中心區靜安、黃浦、盧灣三區的比重均高於30%,說明這幾個區的人口流出情況最為明顯。

· 近郊區中浦東新區、閔行、寶山區和中心區中的楊浦、普陀、徐匯區是主要的人口導入區

從市域內人口流動的導入方向來看,近郊區中浦東新區、閔行、寶山區以及中心區的楊浦、普陀、徐匯區是市域內人口流入的主要區域,其中浦東新區的市域內流入人口達到近40萬人,其次為閔行區,達23萬人。

(2)市域外來流動人口的流向特徵

· 對外交通對外來流動人口的流入產生直接影響

上海市的西向是城市對外聯系的主要方向,因此,與江蘇、浙江的交通聯系通道也成為了外來流動人口進入的主要通道。市區的西南部成為外來流動人口導入的第一站。根據"五普"的統計,全市流動人口超過2萬人的57個街道和城鎮中,有三分之二以上位於市區西南部,其中流動人口數量最多的為七寶鎮(7萬人)、三林鎮(6.77萬人)和新涇鎮(6.13萬人)。

· 經濟發展和就業需求因素決定了外來流動人口的空間集聚

上海市的外來流動人口主要集聚在離市區較近、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如浦東新區。2000年浦東新區27個街道、鎮的外來流動人口均超過1萬人,其中17個街道、鎮超過2萬人;近郊區閔行、寶山、嘉定區和遠郊區松江和青浦區,外來流動人口主要集聚在離市區較近、經濟相對發達的街道和城鎮,如閔行區的七寶和莘庄鎮,寶山區的大場和楊行鎮,嘉定區的真新街道和南翔鎮,松江區的九亭和新橋鎮,青浦區的徐涇和趙鎮等

· 上海市外來流動人口呈環形集中分布在內外環線之間的區域

上海市的外來流動人口主要呈環形相對集中地分布在內外環線間的區域內。中心區、近郊區和遠郊區的外來流動人口分別為130.7萬人、184.22萬人和72.83萬人,分別佔全市外來流動人口總量的33.6%、47.6%和18.8%。

(3)市域人口流動的總特徵

綜上所述,上海市各區人口密度的變化反映出人口流動的流向和人口空間分布的變化。

中心區內的核心區域人口在向外遷移,其流向主要為近郊區以及中心區內的外圍區域。遠郊區的人口發展呈現兩種不同的流動方向。一種是跨區的人口流動,其人口呈現向區外的流動;另一種則較多地出現人口在區內的流動,即人口從農村向中心城鎮的流動。

從城市人口空間流動的特徵看,中心區人口的向外遷移主要表現為一種由內向外蔓延式的遷移方式。到目前為止,上海市人口的空間遷移變化還未出現跨區域的跳躍式空間流動,沿交通線的軸線式人口空間擴散現象也不明顯。

二、上海市人口分布變化的影響因素分析

1、上海市人口分布變化與城市發展建設的相互關系

(1)舊城改造與新區開發聯動

城市的舊城改造與新區開發之間的聯動,是城市人口分布變化的直接誘導因素。隨著中心區的核心區(黃浦、盧灣、靜安區)舊區改造速度的明顯加快,舊房拆遷、土地批租、道路拓寬和市政動遷等項目不斷增加,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大量城市土地使用的退二進三,近郊區和中心區的邊緣區域(楊浦、虹口、閘北、普陀、長寧、徐匯區)住宅小區建設發展飛快,大批居民由中心區內核心區域的原居住地遷往近郊區和中心區邊緣區域的大規模新建居住小區。1995年至2000年間,中心區的核心區域戶籍人口的遞減以及居住地已遷移但戶籍仍在原地的人口共為63.7萬人,顯示出中心區的核心區人口在不斷向外疏解並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城市交通設施建設的影響

· 軌道交通對城市人口向外疏解的作用明顯

以上海的地鐵1號線為例,隨著地鐵1號線及其延伸段的建設、開通,地鐵沿線地區人口的集聚程度不斷提高。以"四普"和"五普"人口數據的比較,十年間該地區的人口數量有了明顯的增加,其中增幅最大的是受到地鐵直接影響的莘庄鎮和梅隴鎮,分別從1990年的1.58萬人和2.84萬人增加到2000年的11.6萬人和9.63萬人,人口的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22%和13%。

· 高速公路對人口集聚有作用但也有其局限性

高速公路的建設在對區域的產業發展產生巨大作用的同時,對人口導入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表現在其影響作用更多集中在有高速公路下口的城鎮地區,對其它城鎮地區的影響則明顯減弱。比較"四普"和"五普"人口統計數據,1990-2000年間,滬寧高速公路沿線人口增幅最快的是江橋鎮,人口的年均增長率為8.2%,其它城鎮如華新鎮、安亭鎮的人口年均增長率則分別為4.2%和2.7%,沒有高速公路下口的沿線城鎮其人口增幅則更加緩慢。滬嘉高速公路沿線人口增幅最大的城鎮為擁有高速公路下口的馬陸鎮,1990-2000年間其人口年均增長率為3.5%。

由此可見,全封閉式的高速公路對城鎮人口導入的作用方式是跳躍式的,即只對有高速公路開口的城鎮具有較明顯作用,且其影響程度遠低於軌道交通。

2、近郊區人口增長的區域差異

近郊區由於其產業發展、交通區位條件以及發展政策等各方面的差異,其人口的集聚程度也有相當大的差異。具體表現在近郊區內浦東新區、閔行、寶山區的人口吸聚能力較強。而嘉定區由於不具備其它區所具有的獨特發展條件,如浦東新區發展的強有力的政策支撐、閔行區得天獨厚的交通區位條件以及寶山區強大的產業支撐在人口吸聚能力方面難有大的作為。

三、上海市人口布局戰略目標

1、上海人口規模規劃總目標

根據《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1999-2020年)所確定的城市人口發展目標,2020年,全市實際居住人口(包括戶籍人口和居住一年以上的外來流動人口)1600萬左右,城市化水平達到85%。

2、現狀人口分布情況與國際城市的比較分析

將"五普"常住人口統計口徑統一到居住一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則上海中心城(外環線以內)的現狀常住人口為915萬人,人口密度為1.4萬人/平方公里。

上海市現狀人口密度情況表

根據有關調查數據表明,一些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的城市中心區人口密度情況如下:
國際大城市中心區人口密度情況比較

由此可見,與世界其他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相比,上海市中心區平均3.0萬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人過於稠密,尤其是浦西部分的舊區。

3、上海市人口分布規劃方案及控制目標

至2020年規劃期內,中心城將要向郊區疏解人口約115萬人。參照世界國際經濟中心城市標准,並結合上海市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試圖分解確定不同地域人口密度及人口流動方向的具體控制目標。

規劃人口疏解方向:上海市人口疏解的重點在舊區,向外疏解的方向一部分在內外環線之間,但重點是向中心城以外的郊區疏解。

人口疏解特徵轉變:突破"八五"、"九五"期間,城市人口由舊區向內外環線之間蔓延式發展的方式,逐步轉向和部分實現舊區人口向外環線以外的郊區城鎮跳躍式發展的方式。

上海市中心城人口疏解分地區控制目標(至2020年)

註:人口單位為萬人,人口密度單位為萬人/平方公里;

疏解人口數字為負數時,表示該地區增加人口數量

綜上所述,中心城規劃向郊區疏解約115萬人,其中舊區人口降至2萬人/平方公里,需疏解人口150萬,其中大部分疏解至郊區,小部分疏解至內外環線之間,除舊區外的中心城其他地區人口可適度增加,但要嚴格控制在一定的人口密度范圍內。

因此,如何突破"八五"、"九五"期間,城市人口由舊區向內外環線之間蔓延式發展的方式,逐步轉向和部分實現舊區人口向外環線以外的郊區城鎮跳躍式發展的方式,將是中心城人口疏解的關鍵。

四、實施上海人口布局戰略的主要對策

要實現中心城人口向郊區疏解的戰略目標,特別是逐步轉向由舊區向郊區跳躍式發展的疏解方式,如何從上海市域整體宏觀角度,加強整體規劃引導與控制力度,是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關鍵:

1、控制中心城住宅供應總量,降低舊城改造開發強度,實施舊區與郊區聯動發展的搭橋政策。

(1)市政府控制中心城住宅用地年度投放量,一方面可作為城市環境建設、公共設施建設的用地及備用地;另一方面也為城市未來功能發展留有餘地。同時,有利於提高中心城城市土地價值及房產價值,從而拉大中心城與郊區的土地及房產級差,促進郊區房地產吸引力的加大,吸引人口外遷。

(2)控制中心城居住建築容積率,一方面改善居住環境,減小中心城交通市政設施配套及環境的壓力;另一方面,減少了住宅總量的提供,控制了中心城居住人口總量,人口密度將隨著舊城改造的推進而逐步減少,將從根本上提高中心城的整體環境質量。舊區內住宅開發凈容積率應控制在2.5以下,中心城其他地區住宅開發凈容積率應控制在1.5以下.

(3)推進中心區與郊區的聯動發展與搭橋開發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使中心城舊城改造與郊區新區開發形成互動的良性循環。

但是,按照目前就地平衡的開發模式,舊城改造要降低開發強度是十分困難的。採取重點人口導入區域與中心城人口導出區域的搭橋政策是一種比較有效的途徑,這同時也是實現舊區人口向郊區城鎮跳躍式疏解的有效方法,以避免舊區人口的一再梯度疏解而造成的資源浪費。

2、實施中心城大型環城綠帶建設,控制中心城繼續蔓延式發展。

根據新一輪總體規劃確定,為避免城市進一步無限制蔓延所帶來的弊病,在外環線周圍劃定了5公里地區為建設敏感區,要求嚴格控制建設敏感區內的各項開發活動,保持原生態環境,不能形成新的集中成片的城市化地區。

3、加速郊區軌道交通建設,引導城市軸向組團式發展,政策聚焦重點城鎮。

(1)最有效支撐人口疏解的交通方式為軌道交通,這已為上海地鐵建設與沿線人口發展的事例所證明。以地鐵一號線為例,地鐵沿線區域的人口年平均增長率是其他地區的5倍左右。

(2)通過加速郊區快速大容量的軌道交通線的建設來引導城市按軸向發展,並形成城市發展軸,是大城市解決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戰略。

(3)在城市發展軸中選取重點城鎮,作為發展核,集中集聚集約發展,避免帶狀無序發展給城市基礎設施配置、環境保護、城市生態、城市景觀所產生的多種不良後果。

4、重點城鎮優先考慮產業發展用地選址,配合高速公路建設,增強郊區城鎮綜合實力。

(1)產業所帶來的就業崗位及商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特別是農村人口的城市化和外來流動人口的聚集。新建大規模產業園區,應優先考慮重點城鎮作為新興產業的選址地點,使得城鎮獲得強有利的經濟實力的支撐。

(2)相對於軌道交通而言,高速公路對於人口吸引的力度是有限的,但對於物流及產業的支撐確實明顯的。高速公路線建設,應在重點城鎮處建設全互通立交出入口,在產業區增加高速公路出口,以此加快物流、促進產業區的發展與規模,從而帶動人口的發展。

(3)給重點城鎮以土地優先供應政策,變平均供應方式為集中重點供應,通過土地供給量的投放,控制非重點城鎮發展的局部惡性競爭,使重點城鎮在較短時間內有可能發展成為中等規模的城市、遠期成為大城市,形成與中心城特大城市相抗衡的具有強大吸引力的綜合功能城市。

5、提高郊區城鎮規劃與建設水平,加快住宅建設,提升城鎮生活環境整體水平,吸引中心城及農村人口落戶城鎮。

(1)加快郊區住宅建設,提高住宅建設質量

(2)加強城鎮環境景觀建設

(3)加強教育、醫療、文化、社區服務等城鎮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影響人口布局變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是相當復雜的。以上五大主要對策是針對上海市的具體情況提出的,市政府可以通過對上述政策的整合與聚焦,一方面控制中心城人口的動態發展,另一方面形成具有突破性和強大導向力的郊區城鎮發展軸線與重點,實現上海城市發展的戰略目標。

⑺ 十大人口凈流入城市排名出爐了

是的。有媒體根據國家統計局近期公布的相關數據以及部分城市的統計公報,對42個重點城市的人口凈流入情況進行了梳理,當前人口凈流入最多的10個城市分別是上海、深圳、北京、東莞、廣州、天津、佛山、蘇州、寧波和杭州,全部來自三個經濟圈,其中珠三角4個,長三角4個,京津冀2個。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口凈流入前五名的城市中,有3個來自珠三角地區,分別是深圳、東莞和廣州。此外,珠江西岸的佛山凈流入人口也超過了350萬人,位居全國第七,可見珠三角對外來人口的吸引力。

(7)上海人口凈流入擴展閱讀

上海的人口凈流入高的原因

上海的人口凈流入達到了958.84萬人,總量位居全國第一。根據2019年上海市統計公報,2019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總數為2428.14萬人。其中,戶籍常住人口1450.43萬人,外來常住人口977.71萬人。

作為我國經濟總量最大的城市,上海也是我國常住人口和城區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根據今年4月智聯招聘和恆大研究院聯合推出的「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報告,經濟體量大且增長穩定的上海,人才吸引力指數在2017年由第二名升至第一名,隨後三年也維持在第一的位置。

人才流入上海主要因為上海的經濟體量大、薪酬水平高。2019年,上海GDP規模達到3.8萬億元,位列全國城市第一。此外,上海擁有大量的跨國企業,以及上交所等金融機構,總部經濟、研發創新等十分突出。2019年,上海流入人才中9.9%流向商業服務,顯著高於其餘9個重點城市。

⑻ 北京,上海人口流向開始「逆轉」了,會帶來什麼變化

據說,最近上海房租開始下跌。無論這屬於短暫下跌還是趨勢性下跌,我們都不應忽視的事實是:這兩年上海常住人口的數量幾乎不增加了。2016
年,上海常住人口僅增加了 4.7 萬人,其中,戶籍常住人口增加 6 萬人,這意味著外來常住人口減少了 1.3
萬人,上海的外來人口連續兩年減少了。不僅是上海如此,北京也有類似情況。2016 年,北京常住人口僅增加 2.4
萬人,外來人口常住佔比也在減少。那麼,從全國范圍來看,人口流向是否真的出現扭轉了呢?如果是逆轉,將對中國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

人口流向已發生部分逆轉

根據官方數據,2015 年全國流動人口首次出現減少,流動人口數量從 2014 年的 2.52 億降至 2015 年的 2.47 億,減少了約 500 萬人,2016 年進一步減少 200 多萬人,至 2.45 億。

流動人口數量的減少,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戶口遷移至居住地,另一種是戶籍不變,人又回到了戶籍所在地,即返鄉。估計第一種情況較少,第二種情況較多,因為我國的戶籍管理制度比較嚴格,雖然流動人口大部分流向一二線城市,但一二線城市很難落戶口,最終使得大部分老齡外出勞動力不得不選擇葉落歸根。

我們不妨將上海和安徽人口變化的情況進行比較:2000-2010
年,安徽的常住人口為負增長,上海則增長了 40%;2010 年至今,上海人口僅增長了 4.9%,而安徽人口的增速也達到 4%,尤其是 2014
年之後,安徽人口增速大大超過上海。這表明最近三年以來,人口流向已悄然改變,長期以來作為人口凈流入地區的上海,出現了人口凈流出現象。

2001-2016 年上海常住人口的增速變化:

資料來源:wind,中泰證券研究所盛旭供圖

人口老齡化將在兩個層面對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一是勞動人口減少,導致人力成本上升;二是由於作為消費主流人群的
25-45
歲年齡段人口也開始下降,而這一年齡段群體也是汽車和住房消費的主力群體,這對消費的增長,尤其是對起到經濟引擎作用的住房和汽車消費的影響非常顯見。有人說,人口老齡化或勞動力數量的下降並不可怕,可以用機器人來取代,但機器人不能取代消費,消費不振導致產能過剩,這也是日本已經持續
20 多年衰退的原因所在。

當然,經濟增速下行是正常的現象,即便是日本、韓國、德國這幾個經濟成功轉型的國家,當人口流動性下降、城市化進程大幅放緩後,GDP
從高增長變為中速增長,增速幾乎打了對折。若是刻意追求 GDP
的增速維持中高速增長,代價將是巨大的,如債務高企、貨幣泛濫和資產泡沫。因此,面對未來,不應抱有太多僥幸心理或幻想,降低杠桿率、逐步消除資產泡沫,否則的話,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爆發就難以避免。

綜上所述,隨著中國人口流動性的下降,以農業人口轉移為特性的城鎮化進程已進入後期(外出農民工接近零增長),但以二線城市人口流入為主要特徵的大城市化進程仍在持續,同時,外出人口的迴流(如部分農民工的告老還鄉)現象還會加速,這使得改革開放以來人口
" 孔雀東南飛 "
的趨勢發生了部分逆轉。人口流向逆轉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正邁向深度老齡化,流動人口減少總體看會導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故資產泡沫會隨著經濟下行而逐步破裂。

當然,人口逆流也帶來了結構性投資機會,因為人口流動意味著區域經濟的分化和結構再調整。在二線城市崛起過程中,可以緊隨人口流向和資金流向,把握好產業投資與資產配置再布局的機會。

⑼ 十大人口凈流入城市排名是怎樣的

目前,人口凈流入前十排名具體如下:上海、深圳、北京、東莞、廣州、天津、佛山、蘇州、寧波、杭州。其中,珠三角有4個,長三角有4個,京津冀有2個。

從上面的排名可以看出,一座城市經濟發達,薪酬待遇好,人口凈流入就高。而人口凈流入高,也會進一步推動城市經濟發展。與此同時,也會帶動零售等行業的發展。對於城市而言,加快推進外來人口市民化是一大緊要任務。

(9)上海人口凈流入擴展閱讀

深圳以793.17萬的凈流入人口位居第二:

2019年深圳市統計公報顯示,全市年末常住人口達1343.8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1.22萬人。其中常住戶籍人口494.78萬人,增長8.8%,占常住人口比重36.8%;常住非戶籍人口849.10萬人,增長0.1%,佔比63.2%。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深圳是一個移民城市,原有的「土著」佔比很低。很多戶籍人口也是這二十多年來才落戶的。另外,深圳的落戶門檻相比京滬要低很多,而且近年來大幅放開,因此深圳的戶籍人口增長較快。

在這部分戶籍人口中,很大一部分也是工作後才落戶深圳的畢業生。目前,深圳仍是一二線城市中最年輕的城市,勞動年齡人口佔比相當高。

⑽ 上海人口開始凈流出了嗎

幾年前好像就已經是了。
上海從2014年地開始嚴厲的整治群租,明確規定,出租居住房屋,每個房間的居住人數不得超過2人(有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關系的除外),且居住使用人的人均居住面積不得低於5平方米。而且每一處房產只能辦理一戶人家的居住證,第二戶租客不能辦理居住證。沒有居住證在上海寸步難行。

上海開始大規模的拆除違章建築,這次拆違的力度前所未有,許多存在了幾十年的違章建築都被拆掉了。而且拆違從地方政府搭建的違章建築開始拆,不管是市區和農村,包括民居、廠房、街面房一律拆掉。同時規定不得出現新的違章建築。好幾個鎮長和街道幹部因為拆違不利被撤職。
那些在郊區經營的小作坊、小工廠和小市場也因為無房可用搬出了上海,連同僱傭的員工也一起離開了上海。

閱讀全文

與上海人口凈流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春生科技基金 瀏覽:819
沈陽新松股票代碼 瀏覽:29
天能鋰電投資理財是騙局嗎 瀏覽:96
渤海信託電話 瀏覽:210
工資貸款包裝犯罪嗎 瀏覽:95
人民幣的兌換哪個幣最高 瀏覽:304
再生銅投資 瀏覽:70
傳統外匯海星 瀏覽:897
期貨外匯公司 瀏覽:388
掌眾金額小額貸款 瀏覽:502
華天科技股票分析 瀏覽:746
海星股票 瀏覽:589
3900港元多少人民幣多少 瀏覽:714
幫貸寶貸款靠譜嗎 瀏覽:92
ADx融資 瀏覽:380
p2p理財圖片 瀏覽:939
國元證券基金託管 瀏覽:578
今日菜百黃金價格多少錢一克 瀏覽:29
速賣通外匯申報 瀏覽:89
人造肉概念股票基金 瀏覽: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