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員數量分析法的人員數量分析的方法
工作效率法是根據員工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以及出勤等因素來計算崗位人數的方法。
假如某全國性的手機分銷企業每年手機的總銷量為5,000,000台,銷售人員每人每日平均手機銷量為46台,根據以往的經驗,銷售人員每銷售一台手機需要0.174小時,銷售人員的年平均出勤率為95%。根據以上數據我們可以計算該企業的銷售人員的編制人數:
1)按銷量定額來計算:
人員數量=全國銷量/(員工平均銷量X出勤率)=5,000,000台/{46台X〔(365-2X52-10)天X0.95〕}=456人
2)按時間定額來計算:
人員數量=全國銷量X時間定額/(員工工作時間X 出勤率)=5,000,000台X0.174小時/{8小時X〔(365-2X52-10)天X0.95〕}=456人
本方法在時間的計算裡面是假設每周休息2天,全年10天節日休息。該計算方法的假設前提是銷售的多少完全取決於銷售人員的工作時間,而忽略了產品、市場、內部支持系統等因素。在實際定編過程中應該考慮諸多的因素,參考計算的結果來確定編制人數。 也叫回歸分析法。業務分析法是根據企業的歷史數據和戰略目標,確定企業在未來一定時期內的編制人數。業務分析法需要以過往的銷售收入、銷量、利潤、市場佔有率等歷史業務數據為基礎,通過這些數據與人員數量建立回歸方程,通過回歸分析計算而得。
假如某全國性的手機分銷企業去年每月平均銷量為160,000台,預計明年銷量增長10%,公司明年每月平均計劃銷售176,000台,通過回歸分析,銷量與人員數量的回歸分析方程=0.003574。可以計算銷售人員的編制:
人員數量=明年全國月平均銷量X 回歸分析方程=176,000X 0.003574=629 人
回歸分析方法是建立在對未來預測的基礎上的,結果的准確性跟預測的准確性有很大關系,業務分析法還需要企業加強知識管理,保留真實的歷史數據,便於用統計的方法建立回歸分析方程。 預算控製法是西方企業流行使用的方法,它通過人工成本預算控制人員數量,而不是對某一部門內某一崗位的具體人數做硬性的規定。企業年度制定人力成本預算,將企業的總預算分解到公司的各部門,在獲得批準的預算范圍內,自行決定各崗位的具體人數,部門負責人對部門的業務目標和崗位人數負責。由於企業的資源是有限的,並且是與產出密切相關的,因此預算控制對企業各部門人數的擴充有嚴格地約束。
如同樣要完成全年的業務量,一種方案是用10個人,每月每人人工費用為10,000元;另一方案是用8個人,每月每人人工費用為12,000元。如果部門人工費用預算為98,000。應該用幾個人?
方案1:人工費用=10,000X10=100,000
方案2:人工費用=12,000X 8=96,000
因此,根據預算控製法,該部門應該用8個人,而不是10個人。 行業比例法是根據企業員工總數或某一類人員總數的比例來確定崗位的人數。在同一行業中,由於專業化的分工和協作的要求,某一類人員和另一類人員之間存在一定的比例關系。某一類人員的比例會隨著另一類人員的人數變化而變化。這一方法比較適合各種輔助和支持性崗位人員的規劃,例如,人力資源類和財務管理類人員。
例如手機分銷型企業人力資源與業務人員之間的比例一般為1:100,某企業有業務人員1500人,則人力資源人員配備數為1500X0.01=15人。當然,這種行業的比例不能一概而論,它還需要考慮分支機構數量,以及區域的分散程度,人力資源服務的精細程度等因素。 標桿對照法是根據世界最佳典範和標桿值,並結合企業特性、作業流程、效率和業務量的整體考慮來確定崗位的人數。標桿值是一取樣群在標桿項目的統計值,標桿值平均值以取樣群的平均值為基準,亦即取樣群各有約50%機率,實際值會高於或低於平均值。標桿值數據種類可包括作業績效(如成本、效率)和人力配置等值,但並非所有產業、功能、作業項目都有現成的標桿值,分析標桿值的國際知名機構如:財務會計有IMA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Accountants),人力資源有Saratoga Institute,信息管理有Gartner Group。
㈡ 凈利潤100萬,員工200人 人均凈利潤率多少
100/200=0.5萬-人均凈利潤
0.5/100*100%=0.5%-人均凈利潤率
㈢ 職工薪酬與企業凈利潤的關系請專業人士給詳細講講
有關聯的職工工資一般計入營業成本或者期間費用之中的而企業凈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期間費用-其它抵扣項-所得稅的。所以可以看出職工工資抵減企業凈利潤的。
企業的應付職工薪酬是企業的一項成本,發放職工薪酬會導致企業的利潤減少。
應付職工薪酬是指企業為獲得職工提供的服務而給予各種形式的報酬以及其他相關支出。
職工薪酬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
2.福利費(包括貨幣性福利和非貨幣性福利);
3.「五險一金」,指企業為職工支付給有關部門的社會性保險費,以及為職工交納的職工住房公積金;
4、工會經費和教育經費,指有工會組織的企業按規定應提取的工會經費以及職工接受教育應由企業負擔的各種培訓費用;
5、補償及相關支出。
㈣ 已知凈利潤,人數和稅率,如何計算人均利潤額
就是用企業的利潤除以人數再乘以100%=在統計分析中經常使用「貢獻率」,那麼「貢獻率」是什麼含義?它是怎樣計算的?
貢獻率是分析經濟效益的一個指標。它是指有效或有用成果數量與資源消耗及佔用量之比,即產出量與投入量之比,或所得量與所費量之比。計算公式:
貢獻率(%)=貢獻量(產出量,所得量)/投入量(消耗量,佔用量)×100%
貢獻率也用於分析經濟增長中各因素作用大小的程度。
計算方法是:
貢獻率(%)=某因素貢獻量(增量或增長程度)/總貢獻量(總增量或增長程度)×100%
上式實際上是指某因素的增長量(程度)占總增長量(程度)的比重。
舉例說明如下:
總資產貢獻率(%)=(利潤總額+稅金總額+利息支出)/平均資產總額×100%
(1)總資產貢獻率:反映企業資金佔用的經濟效益,說明企業運用全部資產的收益能力。
(2)社會貢獻率:是衡量企業運用全部資產為社會創造或支付價值的能力。
社會貢獻率(%)= 社會貢獻總額/平均資產總額×100%
社會貢獻總額包括工資、勞保退休統籌及其他社會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凈額、應交增值稅、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應交所得稅及其他稅、凈利潤等。為了反映企業對國家所作貢獻的程度,可按上述原則計算貢獻率。
企業對國家的貢獻率(%)= 稅金總額+上繳利潤/社會貢獻總額×100%
技術進步對產出增長速度的貢獻率
這個指標是指在產出增長速度中,技術進步因素所佔的比重,綜合反映了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作用的大小。
技術進步對產出增長速度的貢獻率(%)=技術進步速度/產出增長速度 ×100%
上式貢獻率越大則表明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和作用就越大,反之則小。
(4)各產業貢獻率:
第一、二、三產業增量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量之比,即為各產業的貢獻率。
第三產業貢獻率= 第三產業當年增量/國內生產總值當年增量×100%
應該注意的是,貢獻率指標比較抽象,在使用時,應說明具體含義,但也不能任意使用,要符合常規,做到標准化、規范化、通俗化。如資本收益率、資金利稅率以及某些對增量因素分析的指標,已有專用名稱,就沒有必要改稱為貢獻率。另外,在計算各產業貢獻率時應剔除價格變動因素,分子、分母均用可比價格的增量計算。
在統計分析中經常使用「貢獻率」,那麼「貢獻率」是什麼含義?它是怎樣計算的?
貢獻率是分析經濟效益的一個指標。它是指有效或有用成果數量與資源消耗及佔用量之比,即產出量與投入量之比,或所得量與所費量之比。計算公式:
貢獻率(%)=貢獻量(產出量,所得量)/投入量(消耗量,佔用量)×100%
貢獻率也用於分析經濟增長中各因素作用大小的程度。
計算方法是:
貢獻率(%)=某因素貢獻量(增量或增長程度)/總貢獻量(總增量或增長程度)×100%
上式實際上是指某因素的增長量(程度)占總增長量(程度)的比重。
舉例說明如下:
總資產貢獻率(%)=(利潤總額+稅金總額+利息支出)/平均資產總額×100%
(1)總資產貢獻率:反映企業資金佔用的經濟效益,說明企業運用全部資產的收益能力。
(2)社會貢獻率:是衡量企業運用全部資產為社會創造或支付價值的能力。
社會貢獻率(%)= 社會貢獻總額/平均資產總額×100%
社會貢獻總額包括工資、勞保退休統籌及其他社會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凈額、應交增值稅、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應交所得稅及其他稅、凈利潤等。為了反映企業對國家所作貢獻的程度,可按上述原則計算貢獻率。
企業對國家的貢獻率(%)= 稅金總額+上繳利潤/社會貢獻總額×100%
技術進步對產出增長速度的貢獻率
這個指標是指在產出增長速度中,技術進步因素所佔的比重,綜合反映了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作用的大小。
技術進步對產出增長速度的貢獻率(%)=技術進步速度/產出增長速度 ×100%
上式貢獻率越大則表明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和作用就越大,反之則小。
(4)各產業貢獻率:
第一、二、三產業增量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量之比,即為各產業的貢獻率。
第三產業貢獻率= 第三產業當年增量/國內生產總值當年增量×100%
應該注意的是,貢獻率指標比較抽象,在使用時,應說明具體含義,但也不能任意使用,要符合常規,做到標准化、規范化、通俗化。如資本收益率、資金利稅率以及某些對增量因素分析的指標,已有專用名稱,就沒有必要改稱為貢獻率。另外,在計算各產業貢獻率時應剔除價格變動因素,分子、分母均用可比價格的增量計算。
㈤ 華為刷新最新員工人數,擴展到19.4萬人本地70%,對華為前景你如何看
優秀的公司,當然可以吸引優秀的人才,華為公司人員人數達到19,4萬,非常值得慶賀。在最新的華為深圳總部發布的上半年年報,2019年上半年,華為公司銷售收入為40013億人民幣,同比增長23%,凈利潤8.7%,其中,消費者業務營收入2208億,運營商業務收入,1465億元,企業業務316億元。
華為公司有如此成功,關鍵是它的董事長任正非的高瞻遠矚,這個七十多歲個老人,曾經的軍人,以狼性文化,把一個名不正經的小公司,發展成為全球,最有競爭力,最有前途的科技公司。把公司所得的利潤,回饋給公司員工,華為公司裡面的百萬富翁,千萬富翁不計其數,真正的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吸引了大批優秀人才。華為的明天美好的,華為的前途是遠大的,任正非對華為公司的貢獻,無人能及,他才是公司的最大功臣。
㈥ 注冊資本和員工人數在多少以上算是大中型企業
以從業人數、產品銷售收入額、資產總額為依據,工業企業三項指標同時達到銷售額3億元及以上,資產總額4億元及以上,從業人員2000人及以上。
大中小微企業劃分標准為劃分大中小微企業的標准,為貫徹落實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制定了《關於印發中小企業劃型標准規定的通知》,用來規范中小企業。
劃分方法:
一、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於印發中小企業劃型標准規定的通知》(工信部聯企業〔2011〕300號),結合統計工作的實際情況,特製定本辦法。
二、本辦法適用對象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設立的各種組織形式的法人企業或單位。個體工商戶參照本辦法進行劃分。
三、本辦法適用范圍包括:農、林、牧、漁業,采礦業,製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15個行業門類以及社會工作行業大類。
四、本辦法按照行業門類、大類、中類和組合類別,依據從業人員、營業收入、資產總額等指標或替代指標,將我國的企業劃分為大型、中型、小型、微型等四種類型。具體劃分標准見附表。
五、企業劃分由政府綜合統計部門根據統計年報每年確定一次,定報統計原則上不進行調整。
六、本辦法自印發之日起執行,國家統計局2003年印發的《統計上大中小型企業劃分辦法(暫行)》(國統字〔2003〕17號)同時廢止。
㈦ 員工高學歷的人數越多,企業經營效率越低,可能的原因會是什麼急求!!
提高個人意識,學歷高的都感覺待遇低,能力很強,光說不幹,不知道社會的殘酷,每月淘汰幾個,在招幾個,中國就是人多,提高競爭意識,過幾個月就好了
㈧ 員工工資應該占企業凈利潤的百分之多少最合理
工資是計入成本的,企業的純利潤是銷售收入扣除成本和稅金後的余額.因此,工資與純利潤的比例雖然能反映勞資雙方的收入狀況,但不是一個考核指標,況且不同類型的企業,這一比例很不一樣,其合理性只能在業主的個人意願和國家的最低工資標准之間很大的一個空間中選擇.
㈨ 企業管理之中,員工工資佔比凈利潤的比率多少算是正常的
根本就沒有這個比率,所以佔多少都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