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上海與深圳哪個城市在世界上知名度更高
上海,是國際化大都市,金融中心,擁有中國大陸首個自貿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Ⅱ 上海自貿區與我國以往的經濟特區有何區別
《中國經濟周刊》:自貿區和以往的改革試驗區、經濟特區、國家新區有什麼不內同?
隆國強:准容確地說,自貿區是原來特區的升級版。我國從改革開放初期建立深圳特區,從蛇口工業園開始,到後來放大成為經濟技術開發區,再到後來浦東的開發開放,到後來海關的特殊監管區等等,這些園區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針對不同的目標,進行了園區政策和管理體制的設計,在每個階段都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目前,上海自貿區的目標是服務貿易的開放。這不僅是貿易投資便利化的試驗,更是改革的試驗區。與原來的園區相比,無非是在新一輪的開放、改革、升級里發揮一定的作用。實際上也是一個園區,只不過是升級版的園區。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Ⅲ 上海和深圳哪個好(發達)
深圳市是一個很雜的城市,什麼人都有,從全國各個地方來,深圳本地人少的可憐,回而且低層人是答比較多,也不會因為你不會講廣東話鄙視你,大家都是外地來的,但是如果你去上海,你沒有足夠的身價讓別人看得起你,那就真的是別把自己當個人看,而且努力學上海話吧.......當然,如果你有好的工作經驗和文憑,那就去上海,那畢竟是中國的經濟中心,總之兩個地方都不好混,沒有地位的話。兩個城市都不會屬於你.
Ⅳ 上海自貿區和深圳特區的區別在哪裡
你好,所謂自由貿易區,指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地區)通過簽署自由貿易區協定,對於原產於成員方的貨物給予免除關稅和數量限制的待遇,並改善市場准入條件、實施知識產權保護合作等,充分實現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推動區域或全球經濟一體化。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設,也被認為是中國改革開放,尤其是加入WTO後在更加擴大開放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
目前,中國經濟正處於一個重要轉型階段,產業結構調整穩步進行,同時,在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下,國與國之間的經濟合作也開始顯得更加重要,加速資源與要素的流通勢在必行。從我國自身情況分析,自2008年開始,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進出口貿易大幅回落,對國內經濟造成了巨大沖擊。短期來看,這樣的情況不會得到太大改善。在國際經濟大環境不太穩定的情況下,我們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而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無疑會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的下滑、穩定經濟發展,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
深圳有自己獨立的立法權,但是深圳人大通過的法律不能和國家根本法律相抵觸,深圳地方法律制定以後,要在國家那裡備案。深圳通過的法律,只適用在深圳。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關於授權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
其常務委員會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分別
制定法規和規章在深圳經濟特區實施的決定
Ⅳ 上海和深圳的區別在哪
上海是直轄市,相當於省級建制,深圳是廣東省的地級市,是市級建制,從行政建制上比上海低級,不過深圳是經濟特區,而上海不是。
Ⅵ 上海自貿區和保稅區有什麼區別
上海自貿區和保稅區區別為:成立日期不同、范圍不同、貨物存儲期限不同。
一、成立日內期不同
1、上海自貿區容:上海自貿區於2013年9月29日正式成立。
2、上海保稅區:上海保稅區於199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同年9月正式啟動。
二、范圍不同
1、上海自貿區:上海自貿區屬於境內關外,海關對於進入自貿區的貨物一般是不加干涉的。
2、上海保稅區:上海保稅區屬於境內關內,也就是貨物一旦進入保稅區,就要收到海關的監管。
三、貨物存儲期限不同
1、上海自貿區:上海自貿區的貨物存儲期限不受限制。
2、上海保稅區:上海保稅區的貨物存儲有時間限定,一般為2~5年。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網路——上海外高橋保稅區
Ⅶ 上海自貿區能有深圳倒爺么
上海自貿區自批准以來,很多人都想著要過去淘金一把了,這種想法的起源是,當年深圳開發的時候,大賺一筆的機會錯過了,這次上海的可不能再錯過了。 這個其實還沒法准確回答,因為細則還沒出來,但能猜 相關公司股票走勢外高橋 到大概的方向,只是這個度還不確定。李總理執著的問題之一是盡量想搞成真實一些的自貿區,所以,我覺得自貿區開放的度可以想的大一點。 既然上海自貿區的制度變化主要體現在幾個部位:金融、貿易、投資。所以普通人的機會應該也在這些方面。 金融可能是大家認為機會最多的領域。 關鍵是80年代倒爺為什麼出現這么多?這有其時代特殊性,第一,當時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度時期的經濟雙軌制產生的需求與供應的難以匹配。第二,是沿海城市開放和政策上匯率雙軌制形成的匯差、利差。按照統計局的數據,僅在1988年,國家控制商品的價差為1500億元以上,銀行貸款利差為1100多億元以上,進口所用外匯牌價匯差為900多億元以上,三項合計總價差為3500多億元,大約占當年國民收入的三成。這么大的紅利,能不催生當年一批全民下海競賽么? 但是,這樣的雙軌制局面畢竟不能長久。90年代後,一般商品和服務價格市場化程度很高,雙軌制淡出了,第一批獲利的倒爺,也進入合法經營的狀態。現在輪到上海自貿區了,雖然還帶有「雙軌制」特徵,但情況可能跟當年深圳特區有很大的不同。 目前公布的自貿區核心設置來說,自貿區涉及金融方面的試點核心是:1、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2、利率市場化;3、匯率自由匯兌;4、金融業的對外開放;5、離岸金融;90年代之後,中國經濟體制已經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意味著過去那種完全推倒重來,以至於在推倒過程中,因為步率不一致而導致的雙軌制問題,在當前完整的市場化機制之下恐怕難以復制。 這種模式下,上海自貿區的命題其實更加宏觀,沒有資本積累的普通人想要從這個過程中空手套白羊,難度其實並不亞於買彩票終將。 當然,除了普通人之外,大資金可能會在自貿區可能形成的雙軌制局面上搞出一點動靜來。 人民幣自由兌換意味著人民幣真正意義上的走出去,以前沒有改革,是以為內要避免國際游資做空人民幣。現在游資之所以無法自由做空人民幣,很大原因就是因為人民幣無法自由兌換,外資無法獲得打貨幣戰需要的籌碼,同時,匯率受到央行管制,這讓游資在做空人民幣的過程中必然要承受巨大的代價。眼前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和資本項下的開放,確實很容易導致國際資本尤其是沒有真實貿易背景的游資通過這一平台瘋狂套利,對國內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造成沖擊,反過來影響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的進程。但這些留給普通投資者的機會太少。 另外,金融領域可以想到的變化:外資金融機構設立外資銀行,以及民營資本與外資金融機構共同設立中外合資銀行。一些離岸金融業務、融資租賃貨物或者境外期貨交易所指定的交割倉庫,替代韓國釜山和新加坡LME倉庫的部分作用,降低國內企業的交易成本。 自貿區的金融給我們的初步感覺是:開放度倒挺大,對普通投資者的生活影響也很大,但想成為當年的倒爺一樣的機會太少,此機會主要是留給大企業大資金。 普通老百姓影響較大的可能還是貿易。 當下擺在面前的,是全球風起雲涌的零關稅貿易秩序。不管是各國的自貿區,還是即將上路的全球第一個TPP,都萬變不離其宗。各方都在期盼上海自貿區在零關稅這個問題上能高屋建瓴,做足文章。國務院去年底就已經批復,在虹橋和普通國際機場中轉第三國的45個國家外籍旅客,可以享受72小時的過境免簽政策,有這個基礎,再加上自由貿易區的項目,上海自貿區極有可能是貿易和購物零關稅的自由港。 在老百姓生活上,有人說上海自貿區就是要再造一個香港,也許這話有點過頭,但起碼比較相近。至少比如買國際名牌包這樣的事情,會吸引不少去香港的遊客。近年來,內地人向香港的湧入瘋狂搶購奶粉、葯品等現象已經引起港人的極大反感,認為大陸人擾亂了香港次序搶佔了資源,上海自貿區的掛牌肯定會「解決」這個問題,不知道到時候香港會不會後悔。 當然,這種購物的開放可能是一步一步來的。按照目前的規劃,上海自貿區分為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4個區域,前3個區域更注重物流港口運輸,眼前或許只有機場會出現民用商品的銷售,購物能不能想像的像香港這樣便利,肯定是需要時間的。 至於投資方面。 我所理解的自貿區對投資管理的變化上,主要體現在從審批制變為備案制。以前外商在中國投資需要經過不同級別的政府機構核准。上海自貿區原則上的投資是要這樣的,內外資一致。比如外資要投資固定資產,外商企業的設立等等,都要讓以前的審批制徹底改為備案制。然後讓很多投資領域對外資開放,能數的出的,比如航運服務、商貿服務、文化服務、金融服務、演出經紀、娛樂場所、教育培訓機構等等。 自貿區掛牌後,很多入駐的外資相對在自貿區外的中國領土區域入駐時節約更多的經營成本,獲取更多的利潤,簡單說手頭上的錢會多出來。多賺的錢,總是會抽出一部分強化人員環節。更有興趣去招攬上海市內或長三角內各自貿區以外區域的各行業優秀人才,薪資福利當然是比原來高的。到時候的人才市場會出現一個現象,就是原先上海各處及長三角各處各行業的最優秀人才群體,會有很多流到自貿區內外資企業中。 當然,自貿區成立後,區內多出的很多外資,或者改頭換面成外資的企業們,其中很多不會是真外資,而只是利益集團及其走狗們在海外注冊個名號,回到自貿區內冒充外資的「外資公司」。這種「外資企業」只不過是為了進自貿區享受政策的,以便對進不去的同行業民企之類形成更大優勢,卷錢更方便。 最後總結總結,上海自貿區的開放肯定存在不小風險,但是否因為有風險,就要縮小開放口徑呢?從現在反饋的信息來看,不應該是這樣。沒有改革的跟進,開放帶來的財富效應註定將是短期的,甚至是更具風險的。只有改革與開放並行,效應才能長期釋放,並為全國復制。此前在其他地區搞的金改試驗,為什麼在全國推不開來,就是過於注重「風險可控」的考量,而失去了先驗意義。 創造財富效應易,創造改革效應難,改革應該是上海自貿區建設的重中之重。(作者系CCTV證券頻道評論員) (編輯:付筱婧)
Ⅷ 上海自貿區和深圳經濟特區有什麼區別
明顯不是一個檔次的呀!
深圳經濟特區遵循WTO規則是商務部為主管的產物。上海自貿區是遵循WCO規則是海關總署為主管的產物。海關是商務配套的一環,因為經濟建設的三駕馬車分別是出口、投資、消費,出口和投資都是商務部職能,可見上海自貿區遠不如深圳經濟特區。
再者深圳地位特殊,深圳有的政策國內不一定有,國內有的政策深圳都有,在於深圳擁有全國人大授予的地方立法權,可以抵觸國務院法規(不想給自己難堪的話都會給足深圳政策)。所以深圳是目前國內三個FTA疊加FTZ政策的高地之一,上海自貿區待遇前四都排不上,還有海南也在申請自貿區和汕頭。
需要提醒的是,沒有FTA政策保護的FTZ政策非常脆弱,具有加劇失業、食品健康、生命安全三大客觀危害,也是國內一致反對設立的(當權者光頭強強制執行,引發非洲豬瘟等危害)。
上海問題體現在常住人口新增太少遠不如深圳每年50萬人口規模增加,這是因為上海失業嚴重使得人口流入流出對沖。而且上海免稅年都是組織官員黨員去消費的因為當地民眾擔憂可能引發的地溝油食品危害健康而上海又不得不製造繁榮景象。像非洲豬瘟存在數百年之久被發現及阻止進入中國,而且自貿區之後特別是近幾年都成卷席全國狀態,令豬肉價格水漲船高。都足以說明上海自貿區就是官員借機「勒索」民脂民膏的傳銷工具,不具有經濟特區等與民互惠互利的特點。
表現在深圳只有2000不到平方公里人口突破1300萬大關人口密度超6500人開發區域計算破1.3萬人口每平方公里密度還具有人口龐大吸引力。反觀上海超6000平方千米僅有2500萬人口不到,人口密度只有4100多點就沒有吸引力了,這就是最好的自貿區與經濟特區的對比。
Ⅸ 上海自貿區和深圳前海融資租賃公司新注冊條件和區別是
融資租賃公司抄注冊的條件較高,具體如下:
1、需有符合要求的外資公司,並經營1年以上,上一年度資產總額不小於500萬美元,銀行資信良好;
2、融資租賃公司的注冊資金不低於1000萬美元;外資股東至少佔股百分之25。
3、需有金融相關專業、本科畢業,且在融資租賃行業擔任管理職務三年以上的高管人員至少2名。
Ⅹ 自貿區與經濟特區有什麼區別
一、選擇標准不同
經濟特區:對接港澳台,引進外資和技術。
自貿區:南北呼應,重在自我轉型和升級。
從30年前設立的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的四個經濟特區來看,主要是利用了他們天然的地理位置優勢,毗鄰香港、澳門和台灣,實現借力港澳台和海外華人把市場經濟引進來。
而新一輪的自貿區同樣是利用了各自的地理優勢,但同時也利用了他們現在的市場經濟基礎,廣東和福建所建立起來的港澳經濟往來與台海貿易已經相當成熟,為更好的建立交流與合作網路,需要自貿區這樣一個平台。 與經濟特區的布局不同的是,在自貿區的布局中,多了上海和天津。天津東疆保稅港區和京津冀的基礎條件和發展背景是選擇上海和天津作為自貿區的重要標准,因為北方的經濟發展需要一個自貿區來引領。
二、使命不同
經濟特區:「與國際慣例接軌」;
自貿區:新常態下主動應對全球化競爭
經濟特區設立的背景是在中國市場經濟初始階段,是為了與國際慣例接軌的試驗,其實是處於被動地位的。
而今天的自貿區是在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經濟體中的地位已不可取代的背景下順應時代需要做出的決策,是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自貿區的設立證明中國積極主動的參與全球化經濟競爭。
三、目標不同
經濟特區:對標港澳台的小經濟體模式;
自貿區:對標美日歐的大國經濟體模式
當年經濟特區引進的小經濟體模式的一個典型形式即是「三來一補」的貿易。
從國家戰略上看,未來的自貿園區,在制度上、發展程度上以及創新能力上將與美國、日本和歐洲越來越接近,而不是與香港那樣的自由港越來越接近。
四、著力點不同
經濟特區的誘餌是政策優惠,自貿區的誘餌則是消除政策壁壘。
長期以來,減免關稅的優惠政策一直是經濟特區吸引外資的重要手段。在經濟特區之後的各種開發區和高新區,其共同的政策就是給予減免關稅的優惠。
「經濟特區是放餌釣魚,自貿區是開閘放水。」業界人士這樣形容二者的區別,自貿區重點是消除政策壁壘,也就是消除准入開放和國民待遇兩種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