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海底兩萬里的人物評析
Jean (ジャン)讓
(法文全名:Jean Rocque Rotique) 讓·洛克·羅狄克
(中文版:志強)
CV 日高のり子
14歲 獅子座 O型
天真爛漫的樂天派,熱愛發明,不知辛苦的男孩。出生於法國的勒阿弗爾(Le Havre)。父親是商船的船長,被大海獸襲擊之後失蹤。在巴黎萬國博覽會(第一屆世博會EXPO)的飛行大賽上遇見並結識了娜蒂亞。是一個充滿熱情的人。
Nadia (ナディア)娜蒂亞
(中文版:藍麗亞)
CV 鷹森淑乃
14歲 雙子座 A型
固執,怕生。喜歡動物。1875 年 5 月 31 日,出生在非洲大陸塔爾特蘇斯王國。小時候被馬戲團拾到作為雜技師培養長大。也許是環境的緣故,對人類不信任。對讓報有好感,然而因為性格關系而不能表現出來。徹底的的素食主義者。佩帶項鏈上的藍寶石是解開這個故事秘密的關鍵。
Mary(マリー)(Marie)瑪麗
CV 水谷優子
4歲,1885年,出生在法國的マルセイユ。之後 , 隨家族遷居大西洋的孤島:真晴島(Maharu)。在父母親的呵護中成長,自由奔放,天真爛漫。父母不幸在侵略中死去後,和娜蒂亞一行人開始冒險。
King(キング)小獅王
CV 桜井敏治
小獅子,在馬戲團與娜蒂亞相遇而一同生活。娜蒂亞將它作為唯一的朋友而疼愛。因為娜蒂亞和讓之間的關系而會吃醋,對人類有敏銳的感性。
Sanson (サンソン) 山姆
CV 堀內賢雄
27歲,在犯罪和貧困的環境中成大。擔任格蘭特的駕駛員,既是神槍手也擁有強壯的手腕。性格和善的紳士,也充當瑪麗的守護者。無論怎樣的狀況都能冷靜地用判斷和分析應對,不過,性格莽撞猛進。生活很好,以現實主義者自稱。覺得自己很酷(自我陶醉^^)。駕駛車輛時非常粗暴。
Hanson (ハンソン) 漢森
CV 桜井敏治
27歲,有諾貝爾獎級的頭腦。格蘭特由他的設計與製造。擁有很強的好奇與探索心理,地質學和物理學造詣也很深。沒有對女孩子表白過。唯一的自豪感來源於自己的發明,當有愚蠢的成分時會非常憤怒。
Grandis·Granba(グランディス·グランバァ) 格蘭蒂斯·格蘭巴
CV 滝沢久美子
28歲,在義大利的名門世家出生成長,為富裕的家庭。18歲被男人欺騙而丟失了全部全財產。
開始與山姆,漢森組成「三人組」,以娜蒂亞的藍寶石為目標。
戀慕,滿足性格總是戀愛而沒有取得成果。
自尊心高,和讓一樣,有對於認識了解女人的困難,不過,就像娜蒂亞,也有渴望愛的一面。是非常不幸的女性。
Nemo (ネモ)尼莫
(中文版:雷諾)
CV 大冢明夫
46歲,原塔爾特蘇斯王國的國王。現為鸚鵡螺號船長。
14年前,為了保護亞特蘭蒂斯的秘密,親手毀滅了自己的國家,同時妻子也被殺死。基本上沉默寡言,未說過自己的事。
乍看上去無情,倔強,然而卻是心中富有大決斷力的人物。
出色的科學家,優秀的戰士。
Electora(エレクトラ)(Electra) 伊萊克特
CV 井上喜久子
26歲,尼莫所信賴的鸚鵡螺號副船長,同時也是秘書角色。
出生於塔爾特蘇斯王國,由於12歲時尼莫引起的洪水而失去了父母和弟弟。內心深處憎惡尼莫,卻在表面未有顯示。
Gargoyle(ガーゴイル)卡格依
(中文版:加可一)
CV 清川元夢
46歲,曾是塔爾特蘇斯王國宰相。以產業革命後人類向錯誤的方向前進,而要接受亞特蘭蒂斯人的統治作為目標,抹殺了尼莫,樹立了尼奧亞特蘭蒂斯帝國,變成領導人。性格冷靜,冷酷無情。(最酷的壞人^^)
Ⅱ 約翰·辛克利的人物簡介
1981年3月30日,里根遭到一名企圖「以刺成名」的刺客的刺殺,一顆子彈僅離里根心臟3英寸。這名有精神病史的26歲青年叫約翰·辛克利,暗殺里根的惟一目的竟是為了引起女影星朱迪·福斯特的注意。
1982年,被送往精神病院接受治療。如今21年過去了,辛克利的醫生認為48歲的辛克利已經完全康復,可以獲得自由。辛克利的律師也向法庭提交了將其釋放的申請。
辛克利1955年出生在達拉斯一個富裕的商人家庭。1976年,只有13歲的朱迪·福斯特出演了《計程車司機》一片,獲得了奧斯卡提名。她在片中扮演一名12歲雛妓,正是這部片子讓辛克利迷上了福斯特。大明星羅伯特·德尼羅在片中飾演一名孤獨自閉的越戰退伍軍人,企圖謀殺總統候選人以引起其暗戀的女子的注意。而辛克利就自比是德尼羅。
1980年10月,即在辛克利准備行刺前5個月,辛克利父母對兒子的古怪舉止感到特別焦慮,於是提出讓家庭心理醫生約翰·霍普對他進行治療。當時,辛克利已經把《計程車司機》看了15遍。他還去了一次當時福斯特入讀的耶魯大學,頻繁打電話以及寫信騷擾她。1979年10月他還因涉嫌騷擾當時的總統卡特被捕,而1980年11月份里根當選總統後,他就買了一把手槍准備暗殺里根。霍普醫生給辛克利父母開了一個「狠方」,讓他們把他趕出家庭,以促使他成長。或許,正是這一決定把辛克利推向崩潰的邊緣。
離家出走後,辛克利在好幾個州漫無目的地逛了幾個月,還一度來到好萊塢希望通過寫歌出名。1980年12月,辛克利的偶像、披頭士靈魂人物約翰·列儂被一位歌迷暗殺,這給辛克利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陰影,讓他更加趨向自毀的邊緣。1981年3月30日,辛克利終於邁出了讓他遺臭萬年而不是留名青史的瘋狂一步———刺殺里根。
Ⅲ 歐也妮葛朗台中的主要人物分析
1、歐也妮:
①執著愛情,淡漠金錢,恬退隱忍,溫柔善良,散發著人性的光輝。
②對父母有著深摯的孝心,對情人有純真的愛情,對宗教由衷的虔誠,對窮人有無限的憐憫。
③在現實的傾軋中,充滿感情的歐也妮最終對愛情產生了戒心。在充塞著金錢銅臭的社會里,所有美好的情感,終將被冷酷的資產階級惡習擊敗,她是一個被金錢吞噬,被金錢摧毀愛情的無辜犧牲者。
2、葛朗台:
吝嗇、貪婪、狂暴、狡猾是葛朗台的主要特徵。
3、主題:作品圍繞老葛朗台的獨生女兒歐也妮的婚事,呈現出復辟王朝時期法國外省的社會風俗和人情世態,生動逼真得揭露了法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系,以及金錢對人倫關系產生的致命破壞。
1、主題:
小說以吝嗇鬼葛朗台的家庭生活和剝削活動為主線,以歐也妮的愛情和婚姻悲劇為中心事件,層層剖析了葛朗台的罪惡發家史和泯滅人性的拜金主義,描寫了資產階級暴發戶發家的罪惡手段,深刻地揭露了資產階級的貪婪本性和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冷酷無情的金錢關系。
2、作家及作品
巴爾扎克是19世紀法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和傑出代表。一生創作96部長、中、短篇小說和隨筆,總名為《人間喜劇》。其中代表作為《歐也妮葛朗台》、《高老頭》。100多年來,他的作品傳遍了全世界,對世界文學的發展和人類進步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稱為「法國社會的一面鏡子」。
馬克思、恩格斯稱贊他「是超群的小說家」、「現實主義大師」。恩格斯這樣評論《人間喜劇》:巴爾扎克在《人間喜劇》里給我們提供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的現實主義歷史……
《人間喜劇》分「風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類,原定書名為《社會研究》。1842年,巴爾扎克受但丁《神曲》謂之「神的喜劇」的啟發,遂改此名,即把資產階級社會作為一個大舞台,把資產階級的生活比做一部丑態百出的「喜劇」。
《歐也妮葛朗台》是巴爾扎克的代表作,它是《人間喜劇》中「最出色的畫卷之一」。
Ⅳ 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中人物形象分析
一、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一個處於現實和理想矛盾中的人文主義者,曾經對天地萬物、人與社會都充滿了美好的希冀。但是現實的嚴酷與丑惡打破了他的美好理想,他的人文主義的信念破滅了。作為一個人文主義者,哈姆雷特在復仇道路上的猶豫,顯示了他所代表的人文主義與封建勢力的懸殊。藉此表現了作者對文藝復興運動的反思與對人的命運與未來社會的憂慮。 哈姆雷特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者的典型。雖然他在劇中一出場就是一個身著黑衣、一臉肅穆的憂郁王子,但「劇前期」的哈姆雷特可是一個在人文主義思想策源地的威登堡大學學習的快樂王子,他對人類充滿了理性的信念:「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得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能力!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可是世界倏然改觀:哈姆雷特心目中理想化的君主——老哈姆雷特突然亡故,猥瑣而卑鄙的叔父克勞狄斯卻踐登王位;父母親的愛情理想又為改嫁的母親所玷污;盛大的結婚笙樂使哈姆雷特看到了本民族的致命缺陷,而老臣新貴們紛紛向新王獻媚邀寵更使哈姆雷特感受到了人情的冷暖、世態的炎涼。僅僅這些生活的不幸、人世的苦難就已經使哈姆雷特深深地陷入悲涼、憂郁中,誰知還有更加殘酷的謀殺陰謀,使哈姆雷特的信念受到致命一擊,巨大的震驚和憤怒,使憂郁的王子從個人的痛苦中轉到了更加深廣的范圍,使他意識到了「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在嚴峻的現實中,他自覺地擔負起自己的歷史責任:「唉,倒霉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他所要擔負起的責任太大太重,遠不是那個暴烈如火的王子小福丁布拉斯,目標狹隘、不計後果地一會兒攻打丹麥,一會兒攻打波蘭;也不是那個簡單莽撞,一心復仇,糾集一群烏合之眾攻打王宮,又被國王幾句花言巧語所哄騙和利用,愚蠢地充當了國王的槍手的雷歐提斯。哈姆雷特的復仇,不僅僅是遵照父命去殺死國王克勞狄斯的肉體,而是要消滅克勞狄斯所代表的黑暗社會:黑白顛倒,是非混淆,到處充滿著專制腐敗、陰謀詭計、阿諛奉承以及「人世的鞭撻和譏嘲,壓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法律的遷延,官吏的橫暴,和微賤者費盡辛勤所換來的鄙視」。「載負萬物的大地,這一座美好的框架,只是一個不毛的荒岬;覆蓋眾生的蒼穹,這一頂壯麗的帳幕,這一個點綴著金黃色的火球的庄嚴的屋宇,只是一大堆污濁的瘴氣的集合。」而這一大堆污濁的瘴氣,克勞狄斯是罪魁禍首,但老臣波洛涅斯、同學羅森克蘭茲、吉爾德斯特恩等等,出於自己的私利,無不成為國王的幫凶。就是母親和情人奧菲麗雅也由於軟弱無知,無意中被黑暗勢力所利用,並成為犧牲品。敵對勢力是廣大之陣,又是隱蔽很深的無物之陣。 哈姆雷特的認識更加深廣,但卻陷入到思考的怪圈中。在一個和自己的理想信念相背謬的社會里,「生存還是毀滅」,這真是一個難以抉擇的人生命題。這也是人文主義理想者所面臨的無奈和不幸。時代社會的顛倒混亂,是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所造成的必然的陣痛。君主理想已然破滅,君臣禮儀不復存在,綱紀敗壞,倫常崩潰,世風日下。而封建堡壘卻更加頑固。新興的第三等級勢力僅僅處於萌芽階段,還不為人文主義者所認識。歷史的反復和螺旋狀態,是人文主義理想者們不期然而然的規律。人文主義者們不是政治家,而是理想家,他們胸懷遠大,目標純正,堅持理想信念,意志堅定。絕非為了一己的目標而不擇手段。在哈姆雷特機智地以「戲中戲」的方式證明這一駭人聽聞的罪惡時;本可以毫不猶豫的復仇。但在克勞狄斯慌亂地向上帝祈禱時,哈姆雷特不是趁機殺死他,而是想到要在敵人罪惡昭彰時,再舉起正義的劍懲罰邪惡。這不能僅僅歸結為哈姆雷特的宗教情結,更不能怪罪哈姆雷特的優柔寡斷,這是一個光明磊落的人文主義理想者的必然行動,而不再是宮廷權利的血腥爭斗。最後哈姆雷特讓他的好友霍拉旭好好活著把他「行事的始末根由昭告世人」就說明了這一點。? 人文主義者過於推崇個人的力量,這使得王子哈姆雷特看不起一般民眾,嫌棄「一個平民也敢用他的腳趾去踢痛貴人的後跟了。」盡管國王曾經擔憂哈姆雷特在民眾中的威望,海盜也給了他應有的尊重和幫助。但哈姆雷特不可能「墮落」到像雷歐提斯那樣率領暴徒攻打王宮,在暴徒的山呼萬歲中登上王位。因為,這距離他心目中的人文主義理想太遙遠了。只有到了十九世紀,我們才看到如雨果、狄更斯等偉大作家在文學作品中描繪的下層平民百姓攻打王宮、教堂、監獄的情景,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人文主義理想信念的根本在於「人」!高貴文雅,純潔優美,勇敢堅強,兼具熱情和理智,擁有平等和尊嚴。但在殘酷的現實中,人性是那麼邪惡,那麼卑鄙;那麼脆弱,那麼善變;那麼孤獨,那麼……「這一個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麼?」但憂郁的哈姆雷特畢竟沒有喪失人文主義對「人」這個「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的信念,而且為這個永恆的信念獻出了生命。這個信念就是我們一代代人活著而且奮斗的理由。 另一方面,對哈姆雷特來說,愛情是那麼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以至於有人懷疑他對奧菲利亞的愛,這對他顯然有失公允。我們不認為在莎士比亞的創作動機中哈姆雷特是一個具有延宕性格的人。他從不延宕(殺波爾紐斯,殺兩個朋友,在奧菲利亞的葬禮上一躍而出)。我認為也許把造成這一結果歸為兩點恐怕更合情理: 一、對母親的愛。所以說,弗洛伊德的解釋是有其價值所在的。劇中哈姆雷特往往將奧和葛並舉,可以看出母親失貞一事給他的心理造成多麼巨大的陰影。這倒並不是說他的叔父做了他潛意識渴求的事,以至於心慈手軟,被自己唬住,而在於母親改嫁這件事令他無法再相信女人。這種透徹的了悟又是和愛女人的慾望糾纏在一起,以致痛苦萬分,手足無措。 二、正如有的沙評家稱哈姆雷特性格的形成一大部分原因在於莎士比亞無法對如此巨大的題材加以把握。這里有幾條證據,如哈姆雷特的對於演戲的大段評說,諸多地方是為了表現劇作者的聰明才智和對社會的褒貶(這在古典主義作家那裡是無法想像的)。再如,同時要表現母子關系,愛情關系,又要表現復仇,勢必拖延了後者。再回到開頭的判斷,我們看哈姆雷特死前的場景,他說的是有關丹麥繼承權的問題。設想一下,如果整出戲發生在羅密歐身上,那麼他臨死時,不是抱著母親就是呼喚著奧菲利亞的名字。所以說,把這部戲理解成社會批判據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畢竟,也許我們忽略了這一點,哈姆雷特的身份是王子,而非公子,而王子是將繼承王位的。
二、麥克白: 麥克白:作為鄧肯國王的一個首席將軍和最親近的軍事顧問,麥克白在三個女巫預言和他妻子的陰謀的驅使下做出邪惡的行動。當他因他的軍事功績而被授予考德爵士時,他登上皇位前的一個預言實現了。他受謀殺的誘惑而去實現第二個預言。一旦他被加冕為國王,他就會制定殘忍的計劃,開始不加選擇的殺人以確保他王位的安全。他是不敏感的,當他激怒了整個蘇格蘭貴族反對他的暴虐時沒有有效的抵擋,最終他迫於心理壓力和反抗勢力而垮台。
麥克白夫人:作為麥克白的妻子,麥克白夫人是那個幫麥克白登上皇位的殘忍計劃最早的煽動者。她野心勃勃,對權力有很強的渴望,她的陰謀就像她丈夫的行為那樣冷酷狠毒。然而,在虐殺開始後,她沒有能力去忍受她的所作所為所帶來的影響,不久她成了自己罪過所帶來的的精神壓力的受害者,最終發瘋並自殺。盡管她和她丈夫的罪行有著可怕的性質,但他們是一對非常恩愛的夫妻。
三、奧賽羅;奧賽羅的人物形象,他一方面寬容大度,一方面狐疑猜忌;一方面嚴於律己,一方面吹毛求疵;一方面單純朴質,一方面缺乏智謀;一方面浪漫而富於詩意,一方面急躁冒進,無法冷靜處事;一方面重視「證據」,一方面捕風捉影、疑神疑鬼;一方面疾惡如仇、大義滅親,一方面對壞人疼愛有加;一方面英勇善戰、屢建功勛,一方面急躁異常、有勇無謀。正是這些矛盾性和兩面性,促成了奧賽羅的悲劇,促成了他的毀滅和自戕
奧賽羅的悲劇是人文主義的悲劇.它體現的是種族的偏見,反映的是邪惡力量與正義勢力的交鋒.一般認為,奧賽羅的形象是光輝和高大的.人們認為他是馬基雅弗利式的惡魔,莎劇中最險惡的人物伊阿古的犧牲品.然而,稍微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奧賽羅這一角色,或多或少是一個自私,偏狹,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四、李爾王: 李爾形象的本身,反映出莎士比亞人文主義的理想和現實之間不可解決的矛盾。道義上的勝利使李爾的悲劇留給了人們決不至於悲觀的感覺。
葛洛斯特在《李爾王》中是有著同李爾王類似的遭遇的人物。他輕信私生子愛德蒙的讒言,而把自己的大兒子愛德伽驅逐。後來,他反而被愛德蒙「出首告發」,在康華爾的酷虐之下失去了雙眼,又被驅逐到了荒野。在遭到命運的打擊的痛苦中,葛洛斯特思想悲觀,情緒沮喪,以致絕望跳崖自殺;李爾卻相反,呼天罵地,指控豪富,譴責自己,還想用武力奪回王位,懲處惡人。因此,在這個劇本中,葛洛斯特是作為與李爾王相比較的形象來寫的。在他的襯托之下,李爾王的形象也就顯出了更豐富的思想內容,更高一層的精神境界。同時,也加強了《李爾王》的悲劇性,進一步地反映出人文主義者對現實和理想不可解決的矛盾的思想主題。不過,正如李爾經過痛苦打擊之後悔悟過來一樣,葛洛斯特也最終認識到了自己的兩個兒子的真正品質。
葛洛斯特的私生子愛德蒙,是全劇首要的反面人物。他是一個外表漂亮、殷勤而內心兇狠的陰謀家、兩面派。他垂涎自己不能繼承的產業和爵位,痛恨自己的私生子身份,時刻幻想著鏟除障礙,「揚眉吐氣」:「合法的愛德伽,我一定要得到你的土地。」因此,他一方面欺騙自己「輕信」的父親,從中離間使其在憤怒之下控告和追殺長子;一方面則假意「協助」「忠厚」的長兄,促成其棄家逃命。這樣的「計策」成功之後,他又投靠李爾王不孝的大女兒科納里爾,一躍而成為富有的伯爵。同時勾結李爾王的二女兒里根和大女婿康華爾,在她們的明爭暗鬥中,獲取漁人之利,並使得她們互相爭風吃醋。他還利用奧爾尼作「號召軍心的幌子」,密令劊子手殺死李爾及其小女兒卡狄利婭。愛德蒙是整個劇本中惡勢力的代表,有著靠個人本領無所忌憚地去追求成功和滿足自己的慾望而無所不為的人生哲學。他的厚顏無恥已到了不顧一切的程度,為了遂一己的私慾,甚至不惜置自己的父母於死地。這種人可以說是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亡命之徒和冒險家的真實寫照。但他也代表著對傳統束縛的反叛。
劇本中作為邪惡勢力的人物還有李爾的大女兒高納里爾和二女兒里根兩姊妹。她們內心兇狠,表面上則用無恥的奉承和謊言諂媚父王,把其權力和土地騙到了手中。接著就馬上虎起了臉,對李爾步步緊逼—減免他的全部隨從,把他急成瘋癲,在暴風雨來臨的傍晚把他趕到荒郊野外。她們發動戰爭,縱容愛德蒙叛逆。利益一致時,她們狼狽為奸;一旦爭風吃醋,就劍拔弩張,勢不兩立。里根要破壞科納里爾害死丈夫與愛德蒙鬼混的美夢,科納里爾又下毒殺死自己的妹妹和情敵里根。
高納里爾的管家奧斯華德,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無賴」、「惡棍」,「靠著官府勢力壓人的奴才」,「奴顏卑膝,裝腔作勢的混帳東西」,「天生的王八坯子」,可是,也居然「佩起劍來」。高納里爾的丈夫康華爾公爵,卻是專橫殘暴的掌權者、野心家、好戰分子。他們或者為效忠主子而作惡多端,或者夥同自己的妻子和妹妹迫害李爾、葛洛斯特而干出「暗無天日的暴行」。
和劇本中這些反面人物相反,李爾的小女兒卡狄利婭、侍臣肯特伯爵、大女婿奧爾尼和弄人卻是作者理想化了的人物。卡狄利婭正直、誠實,她寧可以「忠實」做「嫁奩」,寧可丟掉父親按其言語所給予的分封和土地,卻不願意在父親面前說一句違心的奉承的謊話。肯特忠實、憨厚,敢於「直言極諫」、「大聲疾呼」,即使由此而被國王驅逐國境。奧爾尼正直、勇敢,面對妻子高納里爾的淫威,表示一定要報復葛洛斯特被康華爾的「挖目之仇」,譴責妻子「偏心」虐待自己的父親,指出她是「變化做女人的形狀,掩蔽蛇蠍般的真相的魔鬼」。弄人則在詼諧的面具之下,隱藏著自己非凡的聰明和才智,蘊含著對世事的清醒認識,敢於對人當面說真話,口中響徹著人民的呼聲。被愛德蒙譏為「忠厚的哥哥」的愛德伽也是作品中被理想化了的人物。他雖遭愛德蒙的妒忌、誣陷而被放逐家門,但卻為了復仇而扮成「可憐的湯姆」,始終有著清醒的頭腦和頑強的斗爭意志。他赤身裸體從容地忍耐和經受著災難和打擊,他在荒野中憤怒地控訴著自己遭遇的險惡、揭露社會的黑暗,他仍然殷勤地扶侍著被挖掉了雙眼的父親,他勇敢地把奉主子之命要緝拿父親的奧斯華德擊倒在地,他面對弟弟愛德蒙的瘋狂而堅決與之決斗……在愛德伽的身上,體現出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性格,體現出作者的理想和希望。
《李爾王》通過這些人物形象及其關系,深刻地反映出當時社會生活的現實,反映出當時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而反映出主題的普遍性,揭露出當時的社會實質。在人文主義者看來,人是上帝所造的萬物之靈,有崇高的地位和價值。他們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方面要求親愛、和諧和誠摯,他們主張人應該享受健康和美好的生活,他們希望以社稷為念的明智君王以及人人忠於職守的和諧、安定的社會秩序。可是,由於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到來,人的思想、道德觀念的變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化了,人的思想本質也變化了。正如葛洛斯特指出的:「親愛的人互相疏遠,朋友變為陌路,兄弟化成仇讎;城市裡有暴動,國家發生內亂,宮廷之內潛藏著逆謀;父不父,子不子,綱常倫紀完全破滅。」無數農民轉瞬之間淪為流浪漢、乞丐和盜賊,長期忍受著赤貧與酷刑的煎熬和迫害。連象李爾、葛洛斯特和愛德伽這樣的國王、貴族,一旦失去他們的權力、地位和財產以後,也逃不出災難的羅網。資產階級利己主義者為了爭得權力、地位和財產,也不惜採取各種惡劣的手段,奉承、欺騙、離間、中傷,誣陷、謀害,於是高納里爾和里根逼瘋自己的父王而投之荒野,愛德蒙迫害自己的長兄而驅之門外。在他們的眼裡,人與人之間是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有錢就有了一切,有權就有了一切。
《李爾王》中的人物形象,包含著豐富的思想內容,又有著鮮明的性格特徵。作者善於通過人物的活動、相互關系和內心獨白來展示他們的思想實質。除李爾、愛德蒙和愛德伽外,其它人物都著墨不多,但人物形象卻各自分明。如葛洛斯特、卡狄利婭、肯特和弄人,同為作品中的理想人物,有著作者理想化的痕跡,各自又有鮮明的思想性格,好象音樂中不同旋律或節奏給人的微妙感覺,使人不易忘卻,沒有模式化、概念化的臉譜。
同莎士比亞的其它悲劇作品一樣,《李爾王》中的人物也有著強烈的對照作用。肯特公爵和奧斯華特管家,愛德伽和愛德蒙,卡狄利婭和高納里爾、里根,奧爾尼和康華爾……都分別代表正面和反面,進步和邪惡。他們之間不僅在性格上不同,更重要的是思想上截然相反。就是在正面人物或者是反面人物中,也可以找到對比的形象,如李爾和葛洛斯特,高納里爾和里根,思想性格也有不同之處。
Ⅳ 《悲慘世界》中人物性格分析
1、讓·瓦讓本是一個善良淳樸的老實人,他知恩圖報,辛勤勞作,努力撫養姐姐的孩子,卻因為了使孩子免受飢餓偷了一個麵包鋃鐺入獄,十九年才得以假釋。
讓·瓦讓無疑是作者塑造的重點形象,在某種意義上他是米里埃主教的繼承者,作者就是希望通過主教和讓·瓦讓的善良和仁愛去引起統治階層的思考,感化他們,激發他們的仁愛之心,從而在根本上解決貧富差距過於懸殊,窮人因貧困和飢餓而犯罪的社會現狀。
2、芳汀作為一個被他人欺騙玩弄的受害者,未婚先孕,強大的母愛是她生下了珂賽特,但現實的壓迫使她無法帶著一個孩子工作,不得不將小珂賽特寄養在泰納迪埃家。好不容易找到了工作,卻因珂賽特的秘密泄露而被歧視排擠,丟失工作。
為了給泰納迪埃家寄高昂的撫養費,最終賣發賣牙,淪為娼妓,悲涼離世。芳汀作為被迫害的婦女形象,一方面是被社會習俗的偏見與眾人的歧視所害,另一方面是被冷酷無情、自私自利的人心所害。
3、珂賽特的人物形象設計主要也是為了突出這一主題思想,著重描寫了珂賽特在泰納迪埃借所受到的虐待,珂賽特瘦弱,母親寄來的錢全被剋扣一空。
禦寒衣物也被穿在泰納迪埃女兒身上,珂賽特每天都被逼著幹活,還要忍受無盡的打罵,沒有童年也沒有玩具,黑色與陰暗籠罩在他周圍,直到讓·瓦讓的出現才使她脫離了黑暗的生活。
(5)辛克利分析擴展閱讀:
雨果用厚重的文學,展現出了一個真實的生存環境。以及人物形象刻畫,而文學的不朽是因為能夠揭露過去,也喻示未來。告訴世人苦難終將在堅強面前脆弱,邪惡遇上善良必然化為烏有,黑暗掩不住正義的光輝,而離開天道的信仰必將在崩塌。
混亂的社會需要規則,為了維護皇朝統治欺凌小民的酷吏更是讓人痛恨。但反過來說,如沙威一樣的底層小吏,他的努力也是為了一家人的生存,在良心和職責面前,他難以抉擇。
創作背景:
《悲慘世界》是1862年法國大文豪雨果在大西洋上的蓋納西島流亡期間完成的。這個故事是有多個原型的,經過作者的精心提煉和藝術加工鑄成此巨著。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土倫苦刑犯冉·阿讓的個人經歷,融進了法國的歷史、革命、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
Ⅵ 約翰·辛克利的精神病院
辛克利在精神病院的房間很小,有一張床、一個床頭櫃和一個小衣櫥,床頭櫃上經常放著一兩本書。辛克利很愛看書,不過他在選擇書籍時很小心,因為他的閱讀內容也可以作為呈堂證據,他已經為此吃過幾次虧了。
辛克利還有一把吉他,他經常自己編曲,自彈自唱。跟20年前相比,他外貌變化並不大。他不喜歡鍛煉,至今還是有些矮胖狀,表情看起來也很柔和。
聖伊麗莎白醫院是美國最大最古老也是最有名的精神病院。辛克利在醫院圖書館當檔案員,一周5個工作日,每天他上午工作四個小時,吃完午飯後就可以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到醫院大院里散步。他還收養了好多隻貓,每天都給貓餵食。
在住院期間,辛克利只有一次被獲准無人監督情況下外出,1986年12月28日,他被准許離開醫院12小時跟家庭聚餐。即便如此,還是有一輛醫院的醫護車遠遠跟隨著他,裡面有特工。
在1999年到2000年期間被允許在有醫院工作人員的監護下去看望他的父母。
2000年至2003年間,探視父母權利被取消,因為被發現利用看望父母外出的機會偷偷帶回關於福斯特的物品。到2004年至2005年,他才重新被允許回復看望父母的權利。
政府多次拒絕釋放22年來,美國政府一直拒絕對辛克利進行任何形式的釋放,因為這將一步步地導向他最終獲得自由。對許多人來說,一想到辛克利會在封閉式醫院或者監獄以外的地方出現,就感覺特別不舒服。
其實,早在當年辛克利被捕後,圍繞他是否該定罪時,醫生就質疑他是否真的精神失常,失去自控力。在謀殺里根之前,他的行為顯示他很有目的性:他可以在美國各地轉悠,乘坐飛機,到旅館辦理住宿手續,將可以爆炸的「破壞者」子彈而不是把隨身攜帶的一般子彈裝進槍膛,並且還平靜地給福斯特留言,解釋自己的目的。
Ⅶ 辛克利將軍是那裡人
王令吉是國民黨軍將軍軍銜王令吉,號。 方舟,大家都叫他「王老坊」。 \" . 因其自然高大,與道觀內的「靈官」同姓,取其聲調,故又稱他「王靈官」。 出生於四川省樂山市(現樂山市中心) ,是一隻綿羊。 是四川軍隊最高級的將領之一。 民國初年,四川軍閥連年內戰期間,他一直站在北洋軍一邊,反對國分等民族主義者。 「七七事變」之後,我奉命帶領三十個軍團退出四川抗日戰爭。 日本投降後,他被調任江西省綏靖七司令兼主席。 不久之後,他出任四川省委書記。 1950年2月6日,在江安縣,他打著「四川反共救亡圖存」的旗號,投江人民解放軍被捕。 他在1964年12月獲得特赦,住在北京。 他84歲了。
Ⅷ 約翰·辛克利的反對自由
辛克利可能會出院的消息傳出後,引起了許多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的憤怒。盡管里根離開白宮已有15年了,但他一直是共和黨的偶像,在公眾心目中仍然具有很高的威望。2003年9月份,當辛克利准備申請有條件釋放的消息首次傳出後,里根的女兒帕蒂·戴維斯警告說,這個人是一個騙子,很善於欺騙醫生,不能相信他。
大多數普通的美國人似乎也為這個消息感到震驚:在伊戰陰影未消,恐怖威脅不斷的情況下,法官竟然考慮滿足一個狂徒的要求。
里根的兒子小里根說:「對總統或其他領導人進行攻擊是對整個國家的攻擊,不能輕易原諒。」
Ⅸ 39年前曾經刺殺美國總統里根的槍手,現在的情況怎樣了
1981年的一天,美國青年辛克利對里根總統進行了槍擊,這一事件震驚了整個美國。現在的辛克利已經不是當時的小夥子了,現在的他生活的並不好。首先辛克利被關押了30多年,現在剛剛出獄。其次就是其的自由還是守著限制的。最後就是其雖然無罪,沒有承擔任何刑事責任,但是其在精神病醫院被強制療養了30多年。
最後就是辛克利在被管制的時期幾乎不能見到任何朋友和親人。辛克利在整個管制期間除了參加醫院的集體活動,辛克利只在1999年和2003年出院探望了父母。在筆者看來,如果辛克利當初真的選擇認罪入獄,可能早已刑滿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