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美國電信設備市場分析

美國電信設備市場分析

發布時間:2021-03-27 12:59:47

1. 美國為什麼會禁止使用美聯邦政府資金采購華為等5家中國公司電信設備

因為各方面原因吧,電信設備是指利用有線、無線的電磁或光,發送、接收或傳送語音、文字、數據、圖像或其它任何性質信息的硬體和軟體系統的統稱。



中興通訊是中國重點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試點企業和國家863高技術成果轉化基地,承擔了近20項國家「863」重大課題,是通信設備領域承擔國家863課題最多的企業之一,公司每年投入的科研經費占銷售收入的10%左右,並在美國、印度、瑞典及國內設立了13個研究中心。

2. 美國電信行業瘋狂砸錢,為什麼還是比不過華為5G

首先你要知道華為5G的競爭對手主要是三星,諾基亞,愛立信,思科等,除了三星以外其他公司規模都不如華為,目前通信行業處於5G研發部署階段,都還沒有進入市場進行商用,未來哪家會佔領市場還未知曉。

如今美國運營商即使拚命砸錢也不一定能超過中國在5G上的領先優勢,何苦他們還不一定願意砸錢。期待5G的早日到來,為我們生活帶來更巨大的改變。

3. 美國電信產業的變遷

美國是世界上電信基礎設施完善程度較高、電信業發達的地區,在電信改革方面也走在了世界前列,在全球電信業中一直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2000年下半年,美國電信業全面崩潰,遭受慘重損失,全球電信業也隨之陷入低谷。
1973年,MCI推出了名為「執行網(Execunet)」的服務,用戶在任何市話系統上加撥一個代號,再撥一串授權號、區號和對方市話號碼,通話就可以跨貝爾和MCI兩個線路系統完成。由於執行網利用了一段成本低廉的MCI微波線路,因此收費比全程利用AT&T的有線網路便宜,這首次對AT&T構成了競爭壓力。而AT&T立刻宣布拒絕為MCI提供接入,1974年3月6日,MCI正式向法院提起訴訟,控告AT&T違背了聯邦反壟斷法。經過長達數年的訴訟,1978年法院判決確定了MCI從事長途電話競爭的合法性,迫使AT&T必須為MCI提供接續,允許MCI租用AT&T的市話線路。至此,AT&T在長途電話領域的壟斷被徹底打破。MCI與AT&T之間的較量,讓美國政府看到了電信業中反壟斷的機會,對AT&T的第三次的反壟斷訴訟最終令AT&T解體,為電信業引入競爭打開了局面。由於技術進步和業務創新排除了引入競爭過程中的種種障礙,改革措施得以順利實施,成功地如人們所預期地形成了長途業務的充分競爭,長途電話業務價格迅速下降,為消費者帶來了實際的好處,可以說這是技術與業務的創新促成了制度創新的有效實施的一個典型例子。電信法出台而接下來的美國電信業歷史上的又一重大事件,即1996年電信法的頒布實施,卻未如人們所願的繼續讓競爭機制促進電信業的繁榮。
1996年電信法的實施也是符合了技術發展變革及其所帶來的市場環境變化的要求。20世紀最後的20年,是電信技術和業務發展最快的時期,全球電信業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首先是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全面採用,使電話、數據和圖像信號都可以通過統一的編碼進行傳輸和交換,為提供綜合性業務打下了基礎。其次是光通信技術的發展,使得通信傳輸容量迅速增大,為綜合傳送各種業務信息提供了必要的帶寬和傳輸質量,是各種業務的理想平台。無線通信和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為通信提供了新的更為靈活的接入方式,並使通信業務更趨於個人化。1996年,美國新電信法的通過,標志美國電信業進入全面開放的時期。電信法中明確規定:長途公司可以經營本地業務,本地公司可以經營長途業務,電纜電視公司可以經營電信業務,電信公司可以經營信息、影視業務,任何公司都可以參與競爭並經營上述各種業務,電信公司必須為任何競爭者提供入網接續。顯然,1996年美國電信法意圖在電信業各個業務領域———特別是在本地業務領域全面形成競爭,但是從新電信法實施幾年的情況來看,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
使用非綁定網元的方法實現本地業務競爭困難較大,讓原有本地運營者出售其網路的「每個比特和部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競爭性運營者也常常缺乏使用非綁定網元所必需的技術資源。1996年之後,美國電信業出現了大批的新的電信公司,競爭壓力急速加劇,加之管制機構未採取相應的措施,導致市場嚴重供過於求,惡性競爭嚴重,企業效益下滑、經營虧損,整個產業萎靡不振。後競爭時代1996年之後美國電信業的大起大落,反映了電信改革中的一個認識誤區,即壟斷必須被打破,電信改革就是引入競爭,引入競爭必將帶來電信業的繁榮。必須要強調的是,在電信業中引入競爭只是促進電信業發展的一個比較好的途徑,而非電信改革的根本目的。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在一些特定的歷史時期,壟斷也曾使電信業獲得了良好的發展,但壟斷確實令企業缺乏創新的動力,這給產業的發展帶來了阻力。正因為競爭與壟斷相比,更有助於激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業務創新,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業務,所以打破壟斷、引入競爭才能夠成為電信改革的主旋律。

4. 結合AT&T的發展歷程,談兩個問題:對美國電信業監管的看法和未來電信業的發展趨勢

美國電信業重組對電信業發展及管制政策的影響研討會
大家都知道,120年的AT&T被西南貝爾收購,從1986年開始電信分割之後,到現在20多年,給大家感覺好象又是一個輪回,原來由大的拆分成小的,現在反過來小的被大的並購,這次並購,有的人評論這是一次倒退,有的人說是網路電話對它的影響比較大,這是一種螺旋式的必然,我們今天請到專家,從市場、技術到監管為大家做一個深入的探討。

項立剛:我想這個會,無非是做一些交流,大部分都是我們通信行業的人,事實上沒有任何炒作的東西。我們通信產業一直都是扎扎實實的,但是我們對行業的事情都是需要我們關心的,這是第一個層面。

第二個層面,我們為什麼關注這樣一個題目呢?我想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可以說電信改革差不多是十年了,在這裡面,改革有些思路上的問題,我不知道我的說法有沒有價值,我覺得我們改革很多思路都是借鑒了國外的很多東西,在這裡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國FCC的東西,他為什麼要拆分,它對過往是怎麼看的,對格局是怎麼看的,我們的改革思路中也有很多這樣的東西。

我們一直在說不對稱管制,不對稱管制有不對稱管制的思路,為什麼不對稱管制,包括對哪些企業不對稱,怎麼個不對稱法,比如以前有重要資源的要打擊,對於新興的企業要扶持,一直都在延續這樣的東西,我想這樣的東西對整個通信行業的格局是有重大的影響,我不認為我們這個小型的討論會可以影響行業格局,但是我也認為,我們行業的這些變化,因為整個市場,通信行業都在變化著,美國為什麼會出現AT&T被收購了,為什麼說MCI也面臨著收購,等等這樣一些東西都反映了這個變化,近二十年來,有一個很重要的「技術在改變著這個行業」,以前我們都認為我們本地化,我們有一個全國性的金屬交換網,這是最強大的,但是在IT,在移動通信的沖擊下,這些東西都被改變了,結果造成這樣一個情況,AT&T虧損,MCI日子也不好過。

但是另一方面,其他一些企業,一些小企業,不但是發展了,而且是高速發展,這裡面可能也牽涉到我們中國通信行業目前的一個管理思路,一個管理體制,可能還是最早管制的一些思路還是基於二十年前拆分AT&T的一些思路的感覺,那麼我們是不是完全是這種感覺?需不需要改變?如果需要改變,怎麼改變等等,這些我想都是我們很關心的,而且這些東西我覺得我們是應該說出來,讓我們這個行業能夠感受到,甚至以後對我們整個的政府決策,對我們做好整個行業的管制提供一些參考的意見。

事實上我們在座的各位都是這個行業的專家,對這個行業都有長期的研究經驗,也都長期跟蹤這個行業的發展,一方面我想大家能不能用這個機會把美國通信行業的一些思路、格局、情況告訴我們大家;另一方面大家能不能在一起探討一下,在這樣一個情況下,到底發生了什麼改變,思路上面有些什麼樣的影響;還有一方面就是中國應該有什麼思路,有什麼改變,大家都可以從自己的角度,暢所欲言。

今天一方面大家都是專家,另一方面也都是以個人的身份來發表意見,大家可以暢所欲言,為什麼我在前面做這個引子,或者說定義,就是希望大家發表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意見,形式上也用不著我來點名,誰有想法,都是自由發言,我們的時間也不太多。

其他在座的各位媒體的朋友,包括《通信世界》的同事們,大家有意見的話也可以提出,因為專家在這兒也不太容易,都可以舉手提問,雖然時間不長,也就兩個小時,但是我希望這可以成為一個真正交流的機會,而不是變成一個會議。

下面請哪位專家對美國的這些情況做一些介紹和分析,之後大家針對這個會有一些什麼樣的變化可以來聊一聊。

楊然:可能我們所對國外的東西一直在跟蹤,覺得AT&T從84年解體以來,它的很多事情,到2000年重組等,我們這邊一直在做跟蹤研究,可能對它的歷史了解比較多,也比較長,下面我簡單說一說對他們粗淺的認識。

實際上,1984年AT&T解體的時候,它等於是被政府強迫分拆,把它的22個電話公司變成了7個貝爾,當時不是叫什麼SBC,實際上當時是7家,後來經過他們的組合,現在變成了4家所謂的IBOC,SBC實際上是老二,老三是南方貝爾。

AT&T解體以後,當時他的這種嘗試分離可能很大一部分想法就是引入競爭,實際上美國的政府也採取了很多很多措施想來促進競爭,使消費者從中受益,它解體以後有一種很大的想法是想讓babybell自己相互競爭,但是他們並沒有做的很好,他們都是小的babybell,他們都有自己的領地,所以他們並沒有這么想,從那個時候以來,本地電話業務是他們一個很穩定的現金流,實際上日子過得非常好,等到96年電信法以後,政府說如果你們開放本地市場,就允許你們進入長途市場,這樣一來,他們就開始往長途市場進入,然後移動通信和Internet發展都非常強大了,和當時他們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而寬頻接入這方面又非常好,SBC和南方貝爾合並以後是最大的一個運營商,所以我感覺這幾個小的貝爾,包括《福布斯》財富的排名,位置已經非常靠前,已經不是當日的貝爾了,但是與此同時,長途市場的下坡,尤其是Internet,它使距離的成本下降,使距離成為計價因素里可以忽略不計的東西,所以長途運營商包括後來的虧損,Internet既給他們帶來了機會又給他們帶來了很大的沖擊,所以我想AT&T他們走下坡路這是必然的,本身它當時也是試圖進軍有線電視,而他自己的無線業務也是成為另外的公司也被別人收購了,一個企業市場,還有一個住宅市場,現在做的最好的是一個企業市場,為什麼SBC收購它,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它的企業市場做的好,有互補性,所以它就感覺到AT&T還是很有吸引力的,因為政府的國防部、白宮,這些大的企業都是它的客戶,它有全球性的網路,所以它還是有很大的價值,但是本身從長途的市場,實際上它已經做的不是很好了。

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注意到,在去年年底左右,他宣布他退出閉路交換的長途住宅市場,實際上它住宅的這種業務也賺不了什麼錢,一個戰略的調整,一方面它不想花很多成本,想另一方面也可以可能長途市場確實是每況愈下,現在來看AT&T走到這一步來說,可能我自己個人覺得一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當時這種嘗試分離的思路,並不是很合適的,因為一個電信網,大家都想從頭到尾都是由一個運營商來提供,這樣的話,很多事情都很方便,也能保證質量,當時做奧運會項目的時候,我們也看到一個事情,假如一個是媒體,一個是本地報道的公司,他既要跟本地運營商談合作,又要跟長途運營商談合作,就很麻煩。美國AT&T的困境,很大一種程度上是政府造成的,是這種嘗試分離造成的,在Internet發展的這種狀況下,它沒有什麼更好的發展空間了。

我就談這么多。

舒華英:剛才研究院的楊總把這個事情的整個來龍去脈大概做了一個介紹,實際上回顧一下世界電信改革的形勢,基本上是這樣一種狀況,進入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後,以美國為首,掀起了整個電信市場的自由化,當然了美國走得比較快一些,它在84年AT&T就走了,隨之85年,在日本的NTT也走了,歐洲的比美國、日本稍晚一些,進入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這個時候才開始,當然和國情有關系。

美國採取這種民營化,增加競爭,給客戶帶來利益,總的目標依我來看是對的,包括我們國家後來採取的這些電信改革的措施,打破壟斷等等措施肯定是對的,至於在具體的一些做法上,有哪些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值得我們來探討和回顧,這的確是我們國家應該認真汲取的,因為我們從整體上來講,雖然大家都說我們國家現在已經是一個電信大國了,無論從固定網、移動網,我們的用戶數都居世界第一,但是並不是一個電信強國,所以在要建成電信強國的前提下,從技術,從管制,從企業這幾個層面,都必須認真的汲取世界其他國家的一些經驗,甚至是教訓。在這層意義上,今天我覺得我們對電信業發展和管制政策的研討會,的確在當前這種形勢下是很有必要。

首先我想,出現這種像剛才項社長提到的,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世界范圍內電信業,在整個經歷了.com網路的泡沫後剛剛有所復甦,世界電信市場在進入一個緩慢復甦和發展的過程中,又出現這樣一個新的形勢,如何來看?我認為這個問題,它本身在05年世界電信發展過程當中的一個大的趨勢,就是並購和兼並。這種並購和兼並是由它深層次的原因來推動的,這些原因的推動不妨從三個方面來看:

一個方面是技術層面,隨著我們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尤其是網路技術的高速發展,在孕育著下一代的NGI的發展過程中,尤其是IP這樣一個標本、體制、技術的高速發展,帶來了一系列深層次的變革,這個變革正如現在一些媒體上講到的,AT&T的收入減少,包括我們國家現在長途電話業務的收入減少,有的人說這都是IP惹的禍,實際上它是IP技術帶來了更多的技術,給更多的用戶帶來了實惠,總的來說是這樣。

但是作為一個運營商來講,如何應對這種技術所帶來的變革,包括政府,包括監管部門,如何應對這些變革所帶來的一系列的變化,就涉及到創新問題,這裡面帶來的一個問題是IP,另外一個是移動。技術層面這兩大層面的出現,IP帶來的是的整個電信行業中最賺錢的長途,變成最不賺錢的業務,回想我們從改革初期到改革開放中,我們在IP電話沒有引入我們國家之前,我國整個電信業的長途收入佔到整個電信業收入的75%,這是我們在座的一些專家和研究院同志都知道的事實。說起來,中國電信當中長途電話的收入佔到70%,包括國際長途、國內長途。

但是這幾年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長途收入如果按業務劃分的話,在整個電信業務的收入當中也就佔到10%,20%,而且這種趨勢還在下降,所以這就帶來一個問題,業務的變化和它的收入變化。另外一個,像移動所帶來的變化,原來在98年,中國電信把移動剝離出來,現在我們也有運營業的一些專家在,當時我的一些學生和我認識的朋友,讓他去移動,就覺得這是一件很苦的差事,誰都願意留在中國電信,認為中國電信家大業大,是最保險的。移動是一個新興的公司,到底能不能發展起來,很多人不確定,像我的有一些學生,很年輕的,不去移動,難道讓老的去嗎?就讓這些人去,結果,形勢發展,技術進步,是的現在的移動,將近有30多個國家的運營商當中,它的移動用戶是超過了固定用戶,我們國家是在2003年的時候超過的。按照現在的技術發展往下走,還有可能繼續往前走。

這一系列的變化,回頭到當初,AT&T被美國政府強行拆分的時候,可能他們也看到了技術的進步,但是沒有看到技術進步所帶來的一系列強制性的變化,這些變化如果他能看到,他就不會把AT&T按照業務種類來拆分,好在我們國家在98年把移動剝離出來,到了二十一世紀,持續到2002年的時候,國內那個時候拆分同樣提出了基本方案,一個是按照業務拆,移動拆出去,再把長途拆出去,再把地方固話的本地網拆出去。幸虧當時因為陰差陽錯,沒這么拆,如果要真這么拆,現在誰在長途電話公司?可能破產的比AT&T還要高,我們國家要這樣一拆的話,那就一個長途骨幹網,它不像AT&T有大量的所謂的企業用戶,那就更慘,所以這就是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問題,當時管制者,制度制定者所沒有遇到的問題。

技術發展到當前這一步,事實上美國採取的拆分也是一種不對稱管制,實際上這和現在技術潮流、業務潮流的發展是背道而馳的,不管你移動還是固定,你給我提供的是對我的方便,我再要提供一個統一的解決方案和我享受到一個通信充分的自由,所謂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和任何人進行我想任意進行的信息通信。這是為進入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以後整個用戶的需求。而運營公司的拆分是人為的把這種運營方式割裂,這就是一個事實。所以它被收購也好,被兼並也好,重組也好,這是一個客觀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不可逆轉的。我個人的看法,至於是不是倒退,我們不去評論,我認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汲取經驗教訓、認識事物本質之後,有一個新的提高,所以拆分當時他是為了刺激競爭,給用戶帶來好處。今天隨著市場的進步,重新並購、兼並以適應客戶需求和發展,我認為這應該是一種進步,而不應該是一種倒退,這些公司在兼並以後照樣還有多家在競爭,所以這一點上,從我們國家來看,盡管我們少犯了一些錯誤,但是在不對稱管制上依然還是有錯誤。隨著發展,你分不清什麼地方是移動,什麼地方是固定,只不過是一種接入方式,對於客戶來講,只要方便就行了,你用什麼方式,我只要感覺到方便、個性張揚就會採用,至於怎麼做,那是你的事,政府和監管部門就應該適應這種形勢的發展,讓所有參與市場競爭的運營商們,不要政府去克服去限制,而給它一個充分的發揮,這才是讓企業在市場上去發展,至於說你監管的是不是就沒事兒可做,監管是保證我制定這些規范的情況下,在市場競爭的條件下,讓所有運營商能夠公平、合理的競爭,不要去違法、違規,這才是監管應該做的。

所以我覺得通過這件事情,我們國家的監制和監管應該是一個壽終正寢的事,應該是應該取消的事,應該給所有的運營商以平等的競爭權。有人可能說你這么說對一些小的運營商不公平,但是你只要保證了一些條件,首先互聯互通,這是最應該監管的,價格上進行上限管制也好,下限管制也好,這是隨著市場的發展有一個不同的調節,至於它的業務范圍之內,都是大家應該共勉的。

我們從這些方面看,還看到了另一個問題,作為一個企業,像美國AT&T,它是具有130多年歷史的一家公司,按照我們的說法就是「百年老店」,它被它的兒子,甚至可以說是它的孫子收購了,這件事看起來不可思議,實際上是歷史必然,新的、小的公司具有創新,無論是業務創新、經營創新、體制創新,都遠遠超過了老店,甚至孫子超過了爺爺,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不要看現在我們國內這種情況,哪個表面上很大的企業,就一定是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關鍵在於,它能不能有創新,這些創新主要是對於運營的創新,運營體制的創新和對客戶服務的創新。因為運營商我們並不在技術上要求他創新,技術上創新是設備製造商,但是對運營商來講,業務的創新、體制的創新和服務的創新這是必須要實現的。

時間關系,我就先簡短地做一個拋磚引玉的發言。

蔡翔:剛才舒老師講了一個觀點,有一個觀點我不太贊同,就是運營商不需要技術創新。

從大了來說,並購,並購我覺得很簡單,提高收益和降低成本是一個永恆的主題,而電信業進入了反復的折騰;美國的合並我想大概有四個因素,第一個因素就是商業客戶的爭奪,盡管AT&T什麼也不是,但是它手頭上的商業客戶價值是讓其他運營商非常感興趣的;第二個無論從本地運營商還是長途運營商,都要形成融合業務的能力,不僅僅是業內融合,固定和移動的融合早就鼓吹了三網融合了,也就是像視頻行業,僅僅靠本地網來做這個,尤其AT&T最近幾年的數據應該是很不錯的;第三個原因我覺得現在有兩個混沌期,一個是管制的混沌,不知道怎麼管,管不住也不知道怎麼管,給運營商的並購也帶來了一個機遇,還有一塊就是所謂資本市場的評價,想一想當時當時Verizon和MCI合並的時候,那個價格是多少,當時的400多億的價格當然也不是它的絕對價格,我個人認為它目前對長途運營商的評價是有點貶值的。

項立剛:是不是你們有這個感覺呀?

蔡翔:第二條「倒退還是禁錮」,我覺得應該從兩個角度來看,現在我從運營商角度來看,但是不管怎麼說,一個企業的發展,剛才說AT&T作為一個百年老店,現在被孫子輩收購,是一件讓人非常痛心的事情,AT&T從一個巨無霸,當時比美國總統還厲害,現在走向消亡,走到這個地步,都是因為沒有有一個好的預期,沒有把企業引入一個好的方向。

當然AT&T本身也有它的不足,現在我們自己也在思考這個問題,有這么幾個因素,一個是大家都知道有無線,移動通訊,AT&T當時買了一個落後的技術回來,這時一個致命的錯誤;還有一個錯誤,它自己借了一家無線公司,不是長途。隨著新技術、新業務的推出,這肯定是一個此消彼長的事情,自己把自己推入死胡同。

AT&T在2000年之前有一次巨額並購,他的目標很明確,理念很先進,當時技術鼓吹得多,但是不能實現,現在想一想,小靈通是一個奇跡,可是我們反過來看,小靈通本身的理念是非常先進的,因為從移動通信發展來看,實際上是移動用戶越來越近,小靈通和GSM相比,還有一個運營模式也是一樣的,當時的數據運營模式沒有,AT&T並購的一幫難兄難弟,拼盤式的方式,都是問題很大,從企業上來講,這是一件比較痛心的事,也讓我們吸取很多教訓。

但是從市場和產業的角度來看,我覺得還不能說成或敗,從美國電信市場的發展來看,現在還很難說。但是有一點是可以明確的,傳統電信業務基本已經走到盡頭,這一點基本上已經達成共識,未來電信絕對不是傳統電信,不管是信息也好、服務也好。

現在成為挑戰的有一個什麼問題,就是商務模式的問題,因為將來不是靠自己來做,而是合作了,也可能有兼並,兼並是成長最快的方式,但是帶來的問題是利潤交易太高,文化沖突不可避免,我覺得從產業發展來看,大概這么幾個問題。

第四個問題是中國電信業的影響我認為從兩方面來看,我們國家電信行業有兩大特徵,一個是屬於電信產業,應該符合產業的特徵,還有一個,我們是國有企業。從國外最近幾年的發展來看,抵抗風險的能力很重要,因為未來競爭很激烈,五年前從運營商角度來說覺得是不可思議的話題,認為我們有什麼風險?但是現在的風險很大,現在的運營商無論是移動,還是電信,業務都非常單一,這是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就是剛才也講了的,傳統電信運營商要進入上游和下游,進入上游的話,我覺得王煜全在兩年前就開始炒作這件事情了,03年是炒作,04年就沒聲音了,現在應該是炒起來了。但是用什麼方式,個人有不同的做法。

還有一個就是屬於下一個,抓住整個國家的信息化,信息化給運營商帶來很多機會,對於運營商來說,以系統集成為代表,做一兩個方案,這是我們的機遇。我們國家現在投資信息化也投資了很多,每年都從惠普、IBM那裡買很多東西,但是買來沒法兒用。

項立剛:關鍵是運營商有沒有辦法呢?

蔡翔:由於時間關系我就不講了。最後一個問題,形成三十到五十傢具有國際競爭里的現代級電信集團,我認為不會超過三家的。(笑)最後就是要涉及到其他領域,你有沒有能力,你的運營模式怎麼樣,你的渠道覆蓋怎麼樣,這都是一些很現實的問題。一個是企業首先要轉變一個核心的問題,就是經營理念問題,不是簡單的從業務到用戶,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運營商是不是也可以學學保險公司,學學銀行,不要老是盯著用戶的口袋把錢掏出來給我,也幫助用戶理理財,你給我一塊錢,我給你帶來一塊五的收入,所以「幫客戶理財,與客戶共贏」。現在老是強調客戶體驗,這是強調了,但是「客戶價值」還是沒有強調,當然你僅僅強調客戶價值是不可能的,沒有體驗就不可能有價值,但是如果僅僅強調體驗也不行。

還有一個就是剛才講的運營模式的問題,因為傳統的電信運營體制是非常等級森嚴的,或者說我們還引以為豪的一個,是封閉式的,但是未來是需要開放,需要包容的,所以這也是需要我們改變的,將來肯定是不可能通吃,這是通吃不了的。

另外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所謂企業的戰略就是兩個方面來看,一個是資源的配置問題,還有一個就是戰略執行問題。

我覺得這裡面有四個字,一個是「陣痛」,一轉必然就會痛,大家肯定都不願意轉;第二是「膽識」,要做一個新的行業,是有風險的,你不去做誰去做?

說的太多了,就到這兒吧。

項立剛:我覺得你是這樣,你還是帶著很多的運營商的痕跡,其實你是想講的,但是你還是不敢講,事先我們也聲明很多,今天是個人意見。說到這兒呢,我還是有一個很強烈的感覺,經營的管制可能比一個企業做一件事情更重要,管制的方式,管制的精神如果不到位的話,會影響整個產業化,最重要的,為什麼我們今天想做這些東西呢?我覺得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們這個行業,隨著技術的變化,是變了。我想我們管制一個最核心的精神是什麼?一個是通過競爭讓老百姓獲得更多的利益;其二是管制讓我們的企業可以更快的發展。我想管制並不是想讓某一個企業死掉,某一個企業被淘汰下去。對於我們今天這樣的情況來說,我們可以看到,某些技術,這裡面就牽涉到一個,今天的不對稱管制是不是要進行下去,第二個在某一項業務上,還是在其他方面找到,又能夠競爭又能夠發展的一個思路。我不知道其他專家有什麼感覺。

舒華英:我再補充一點吧,剛才我說到一個觀點,實際上我的觀點並不是運營商不要進行技術創新。剛才說了,未來的發展一定是一個產業鏈的集成,不可能一個企業通吃,就像原來的郵電部,從設備製造有501,502,一直到508,一系列的工程,從設備製造一直到提供給用戶的服務,從文化大革命以前到改革開放以前都是這樣的。但是現在已經是這樣了,越來越看到,它實際上是大家形成的一個產業鏈,而且這個產業鏈隨著技術進步,最近我還在研究一個問題,在去年可以統計一下全球范圍大概是4000多億美元,在未來幾年可能發展到7000多億到8000多億,這樣一個趨勢,現在你的寬頻也好、互聯網也好,所以這就是一個問題,所以我強調的是,運營商在產業鏈中要准確找准位置,你在服務創新、業務創新和其他方面,你把這些定下來以後,其他具體的設備技術方面,由廠家給你提供,剛才也提到了這樣的例子。所以我的觀點不是反對研究院去制定標准,關鍵你是制定什麼標准,用原來的設備標准、主網標准可能要逐漸的過渡到服務標准、業務標准、內容標准,將來提供平台的標准。因為所有的東西都要經過你這一道關才能和廣大客戶連在一塊,所以這個引領可能是最高層次的引領,換句話說,最高層次的可能是進入到哲學界,進入到文學領域,不僅是一個通信的,擴展到信息領域以後,很多方面,包括娛樂、內容的溝通,等等這些綜合起來,實際上和人在工作、生活上都是分不開的,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作為一個企業來講,不可能把所有的東西都包攬起來,這是我的觀點,我不是反對技術創新,但是這個創新,我認為應該放在一個主攻方向,形成以你為核心,以你為鏈條組成一個關鍵的產業鏈的陣營,兩者之間的競爭,電信市場也說了,不再是一個企業和一個企業的競爭,而形成幾大陣營的競爭,這就是未來的市場。

項立剛:舒老師的意思就是說運營商以業務創新為主,或者在整個產業鏈上做貢獻,而技術本身,讓製造商去做。

舒華英:而技術創新,製造商本身可以集中優勢去做,而這樣的話,就講到資源分配的問題,我們把有限資源可能要放在重要的地方,要不然,中國電信,就算一年拿收入的5%來進行創新和開發,假如我把這個5%都放在我這個方面的話,那我可能就會作出很多的創新,我不再去像以前研究具體的一個設備了,這個設備,一旦業務標准出來,誰都會按照我的這個標准做終端、做設備,這就是我的看法,要利用其他各個方面的資源,不再是自己包打天下,這就是我的想法。

王秀屏:那我從管制的角度來說一下我的想法。管制的目標是通過促進競爭為消費者謀福利,在制定競爭政策的時候,就有一個對市場定義的問題,你要找出這個目標市場和相關市場,分析他們的競爭關系,然後再制定相應的管制政策。

以前我覺得在傳統的電信模式下,可能大家思路范圍比較窄,就局限於電信本身,我們再看看電信市場開放的時候總是說先開放增值業務,然後是長途業務,然後再促進本地競爭,從歷史這一塊來看,本地這塊還是促進不夠,給人感覺還是相對市場比較集中的情況,但是通過這種並購和技術的發展,我們發現,就像剛才專家所說的,傳統上的電信已經變成了一塊很小的蛋糕了,以前可能光長途業務就是蛋糕上一塊非常厚的奶油,而現在呢?整個電信,光電信號的傳輸,從一端傳到另一端已經是電信很小的一部分了,而它的瓶頸是在接入這一塊。有人說美國通過這一次事件以後,可能會形成三足鼎立,他們同時擁有兩種接入手段,一個是無線,一個是有線,形成這種三足鼎立可以看出來,大家都覺得通過這種並購以後,可能會認為提供有線接入的是不是只有這么一家公司,或者一家、兩家,但是同時又看到,這個市場並不是一個狹義上的市場,它通過其他的方式,無線的方式也可以進入市場。我想將來我們要考慮的不只是一個內部,而是從整個大的通信的角度來考慮各種各樣的接入方式,各種各樣的業務方式,他們之間的互相競爭到底會為產業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因為美國發展的比較早,它是走在世界的前邊,所以說它是一個先行者,也是一個探路者,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它有一些後發上的優勢,但是也存在著很多困難,因為這種發展的不平衡而帶來了很多困難,所以我覺得從政策上來講,我更希望聽聽大腕專家對這個有什麼意見和想法。

5. 求美國三大電信運營商介紹。謝謝

三大美國電信運營商:AT&T、VERIAZON、SPRINT-NEXTEL。
AT&T公司是美國最大的固網電話服務供應商及第二大的行動電話服務供應商,此外還提供寬頻及收費電視服務。合共1.5億戶提供服務,當中8510萬戶為無線用戶。西南貝爾公司創辦於1983年是根據美國政府與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反壟斷訴訟的判決,而成立的其中一間獨立公司。1995年西南貝爾公司易名為SBC通訊公司,再於2005年收購了美國電話電報公司並易名為AT&T公司,此外並繼承了原由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所持有的商標及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上市編碼T(電話之意)。
Verizon公司是由美國兩家原地區貝爾運營公司--大西洋貝爾和Nynex合並建立BellAtlantic後,獨立電話公司GTE合並而成的,公司正式合並後,Verizon一舉成為美國最大的本地電話公司、最大的無線通信公司,全世界最大的印刷黃頁和在線黃頁信息的提供商。Verizon在美國、歐洲、亞洲、太平洋等全球45個國家經營電信及無線業務,公司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 2013年9月2日,公司已與沃達豐集團簽訂協議,支付1300億美元收購沃達豐所持有的Verizon無線公司的45%股權,超過了谷歌公司的市值。
Sprint Nextel是美國第三大移動運營商。
Sprint Nextel 是一家全球性的通信公司,在超過100個國家及地區為2,600多萬個商業與住宅客戶提供服務。該公司在全世界擁有約 70,000 名員工,年營業額達到 270億 美元 ,它一向以時代尖端網路技術的開發、工程、以及推廣為各方所稱道;並擁有美國的第一個全國性、全數字化光纖網路,以及屢獲殊榮的 Tier 1 IP網。Sprint 公司在美國 的18個州提供本地的語音和資料通信服務,並擁有美國規模最大的 100%數字化、全國性 PCS 個人無線通信網路。

6. 高科技公司層出不窮的美國,為何會沒有移動通信設備商

主要是經營出現了問題,然後被愛立信和諾基亞等歐洲公司收購了,曾經的摩托摩拉是有這個業務的,後來也因為就經營不善被收購了。最早通信行業有一個巨頭公司叫AT&T,它就是美國公司,但是後來因為反壟斷案,AT&T被迫拆成了幾家分公司,其中的朗訊科技就是當時AT&T集團拆解出來的。AT&T之後,還有摩托羅拉移動和高通也賣基站,當時它們在全球范圍內還是領先到位的。

而隨著5G網路競爭不斷的加劇,韓國的三星也開始了5G基站的業務,但目前的市場份額還是比較少的,暫時沒有什麼威脅。而日本的富士通和NEC公司日前也宣布生產了自己的5G基站,但這兩家廠商的競爭力還遠遠比不上主流的這四家廠商。

7. 美國的電信市場除了四大運營商之外還有那些運營商

(1)AT&T,曾經一度壟斷美國電信市場的AT&T(2)BellSouth擁有移動運營商Cingular40%的股份,Cingular在2004年10月完成了對其競爭者AT&T無線的收購。(3)MCI沒有明顯的移動業務,而在2004年底其暗指將考慮作為MVNO進入企業市場。(4)Qwest的無線業務規模比較小(大約80萬用戶),直到2003年還只局限地方經營。然而,2003年8月,Qwest和Sprint公司簽署協議,與Sprint的無線網路交叉,從而其無線用戶可遷往Sprint網路以獲得全國性服務。由於用戶遷往Sprint網路,使得其移動用戶數正在減少,但是Qwest希望當這種遷移完成後將穩定這項趨勢。(5)SBC擁有Cingular 60%股權,使得Cingular不能被BellSouth完全擁有,因此通過Cingular對AT&T無線的收購增加了其在無線市場的佔有率。(6)Sprint是美國移動運營商中少數幾個全國性的運營商之一,目前排在Cingular和Verizon無線後,位居第三。其與Nextel的合並使得其在美國移動市場的角色更為重要。(7)Verizon擁有Verizon無線55%的股權,Verizon無線是和英國移動集團Vodafone共同擁有的一家公司,是美國移動市場用戶第二大的公司。

8. 要做美國手機市場容量分析要用到的數據有哪些,在哪裡

後來采臣中進士,小倩生三子,一家和和美美,安居樂業。

9. 美國有幾個手機運營商

主要是四個:

Verizon Wireless - 美國用戶量最多的無線通信服務供應商

擁有極高的信號覆蓋律,擁有超強的信號,擁有覆蓋全美的LTE網路,同時也擁有昂貴的收費。屬於CDMA(電信)的它,售賣合約iphone並不提供SIM卡,而且卡槽是被鎖上的。這也就意味著在合約到期之前,用戶是無法在其iphone上使用其他運營商的SIM卡。對於出國人員來說,在合約到期,卡槽解鎖前,回國只能用相應的聯通或電信的號碼。對於那些常住美國,不常發簡訊(因為Verizon不提供簡訊套餐),並且過著小資生活的出國人員,Verizon可謂是不二之選。

各個運營商都有各自的優勢和硬傷。有的信號好網路快但是價格太高,有的經濟實惠但是信號覆蓋太隨意。所以根據適用手機、使用范圍和個人喜好選擇最適合自己運營商才是王道。

(9)美國電信設備市場分析擴展閱讀:

Verizon無線公司(Verizon Wireless)是2000年弗萊森公司與沃達豐通訊公司在美國的無線業務合並而成,前者持股55%,後者持股45%。

Verizon Wireless原為美國第二大移動運營商,從Atlantis Holdings LLC手中收購Alltel後,Verizon Wireless移動用戶數為8370萬,超越AT&T Wireless成為美國移動通信新霸主。

AT&T公司(英語:AT&T Inc.,原為American Telephone & Telegraph的縮寫,也是中文譯名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由來,但近年來已不用全名),是一家美國電信公司,美國第二大移動運營商,創建於1877年,曾長期壟斷美國長途和本地電話市場。

Sprint是美國第三大移動運營商。Sprint 是一家全球性的通信公司,在超過100個國家及地區為2,600多萬個商業與住宅客戶提供服務。該公司在全世界擁有約 70,000 名員工,年營業額達到 270億美元 。

T-Mobile是一家跨國行動電話運營商。它是德國電信的子公司,屬於Freemove 聯盟。T-Mobile 在西歐和美國運營GSM網路,並通過金融手段參與東歐和東南亞的網路運營。該公司擁有1.09億用戶。

10. 美國有哪些電信運營商

美國電信運營商有「四大三小」:

ATT ,Verizon, Sprint, T-mobile

USCC, MetroPCS, Leap Wireless.

閱讀全文

與美國電信設備市場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浪外匯加元 瀏覽:258
嫣然股票 瀏覽:333
普洱一般什麼價格查詢 瀏覽:398
銀華回報的基金凈值 瀏覽:475
黃金周國外搶中國遊客 瀏覽:356
小貸想從金融機構貸款 瀏覽:462
華山參滴丸價格 瀏覽:714
中航精鑄股票 瀏覽:545
投資理財帳戶 瀏覽:792
黃金投資概述 瀏覽:578
基金是怎麼波動的 瀏覽:319
股票價格對上市公司的影響 瀏覽:120
外匯每年 瀏覽:871
新一代信息技術股票 瀏覽:478
中國十大投資理財平台排行 瀏覽:305
均值回歸外匯交易策略 瀏覽:597
中國電影投資 瀏覽:926
2078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951
科創板基金申購比例 瀏覽:82
反彈基金 瀏覽: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