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戴姆勒股價降至五年最低,吉利北汽浮虧近50億美元
「排放門」危機依然身纏戴姆勒。
據外媒消息稱,當地時間內2月21日,戴姆勒集團指出,德國當局可能會發現,除了已經被認定超標排放的車型外,其他梅賽德斯-賓士柴油發動機車型的排放水平可能也被軟體操控。
報告中寫道:「在正在進行以及未來進一步的調查過程中,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KBA)可能會發布額外的行政命令,要求召回其他安裝未經許可的作弊設備的柴油車。」盡管戴姆勒用了「可能」這樣的詞彙,但這幾乎是可以確定的事。
?
遺憾的是,PA咨詢的一份報告預測,戴姆勒在2021年的排放量將是114g/km。那也就是說,戴姆勒將在未來兩年裡面對超過15億歐元的罰款,或者就按照相關機構估計的在歐洲電動車交付量佔比達到10%。但這看起來也不太可能,源於歐洲消費者對於電動車的支持態度一直不夠明朗,甚至老對手寶馬也曾表態,「在歐洲沒人購買電動車」,等等因素這也將進一步導致佔比提高受阻的可能性,目前在戴姆勒的產品譜系裡,電動車的佔比還不到3%。
與此同時,這樣的挑戰,恐怕也很難在戴姆勒自己所述的降低材料成本、人力成本、行政成本上面摳得出太多得利潤率,這也就意味著戴姆勒的股價還有很大的持續下跌風險。「可憐」吉利的股票價值估計還要縮水。
文/鄭文
---------------------------------------------------------------------------
【微信搜索「汽車公社」、「一句話點評」關注微信公眾號,或登錄《每日汽車》新聞網了解更多行業資訊。】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Ⅱ 吉利拿下賓士母公司多少股份
吉利董事長李書福以約90億美元價格收購了戴姆勒(Daimler)9.69%股份,成為賓士母公司戴姆勒的最大股東。
有媒體評價稱,吉利成為戴姆勒股東,標志著這家中國汽車製造商進一步進軍歐洲,吉利還希望在明年藉助其全電動汽車品牌Lynk & Co自主打開歐洲市場。據兩名了解吉利思路的人士表示,吉利熱切希望與戴姆勒就共享電池技術達成協議。
在純電動汽車技術研發方面,戴姆勒被認為是汽車行業中遙遙領先的領軍者之一。
戴姆勒表示:「我們歡迎企業家李書福成為定位長期的股東。」
吉利對此拒絕置評。兩名知曉雙方討論內情的人士透露,吉利在去年10月與戴姆勒接洽,希望後者發行新股,以便吉利成為股東,但遭到戴姆勒拒絕。
Ⅲ 歐洲主要股市名稱
一般將以下三個視為歐洲主要股市:英國股市,德國股市,法國股市
代表性的專股市指數屬是:德國DAX30指數,英國富時100指數,法國CAC40指數
這些股市指數行情都可以在英為財情上找到:環球股指代表了整個股市的股價表現和走勢。
各只股票行情也可以在歐洲股市網頁鏈接頁面查詢。
Ⅳ 戴姆勒股價一年下跌20% ,北汽此時接盤是為了什麼
北汽集團掌門人徐和誼終於趕在退休之前了卻「北戴合」心頭大事。
7月23日,北汽宣布購入戴姆勒5%股份,成為後者第三大股東,持股僅次於吉利集團(9.69%)和科威特主權基金(6.84%)。
北汽為何堅決入股戴姆勒?
雖然北汽與戴姆勒從2003年開始就締結姻緣,雙方的不離不棄和默契合作讓彼此嘗到了許多甜頭,但戴姆勒的境況顯然今不如昔。
始於大眾的「排放門」席捲整個德國汽車工業,戴姆勒未能獨善其身。由於涉嫌排放違規、在車輛中安裝非法軟體以操控排放測試,戴姆勒雖然迄今為止尚未被罰款,但被勒令在德國召回約6萬輛賓士柴油車,這為戴姆勒帶來了數億歐元的額外成本。
戴姆勒最近一年時間股價下挫20%,股票投資者的總體思路是買漲不買跌,這樣的股票K線顯然讓不少投資商失去興趣,北汽為何如此堅決做「接盤俠」?因為這是唯一出路。
作為北汽最親密的戰友,戴姆勒很重要。從2003年開始,雙方在中國市場展開合作,先是成立了合資企業北京賓士汽車有限公司,隨後又成立北京梅賽德斯-賓士銷售服務有限公司聯合銷售汽車。對於戴姆勒這一伴侶,北汽可謂相當依賴,因為其利潤目前主要來自北京賓士。
財報顯示,北汽2018年的營業收入為1519.2億元,有1354.2億元出自北京賓士,佔比接近九成。另一大合資公司北京現代,在2017年薩德事件爆發後,當年銷量銳減三分之一,此後節節下跌,今年1-5月累計銷量同比下降24.6%至22.1萬輛,曾經輕松年銷百萬的品牌如今風光不再。
再看北汽的自由品牌,北汽新能源(北汽藍谷)近兩年勢頭不俗,2017年開始扭虧為盈,但2018年凈利潤只有1.55億,若減去44.5億的政府補貼,虧損約達43億。新能源補貼逐漸退坡,2020年全部取消,將讓北汽新能源的經營陷入困境。
在這種情況下,穩定與賓士母公司戴姆勒的合作關系,是北汽的首要大事。
Ⅳ 賓士漏油事件,影響股票市值嗎
看資產質量和前期炒作程度。重組的新進入的資產與原來的資產相比質量如何,所佔比重多少,還有前期有沒有內幕信息泄漏,有沒有瘋狂炒作過。這些都是判斷重組類股票後期走勢的重要依據,與當前市值沒有太大關系。
Ⅵ 怎樣查看賓士寶馬奧迪這些汽車公司的股票價格
賓士寶馬奧迪這些汽車公司都是在國外上市的,不在A股上市。
股票行情可以使用英專為屬財情查看,上面擁有全世界所有上市公司的股票行情。
詳情:
賓士是屬於戴姆勒公司的,見:戴姆勒股票
德國寶馬股票
奧迪是屬於大眾集團的,見:大眾股票
順便說一下,戴姆勒公司、德國寶馬、大眾集團,都是德國著名的汽車公司,旗下擁有眾多汽車品牌,不只包括上面的賓士寶馬奧迪。
Ⅶ 奧迪,賓士那些汽車有股票嗎,怎麼知道它們的股票,幾百塊可以買嗎
賓士的母公司叫戴姆勒,在德國上市。戴姆勒股票
Ⅷ 股價都漲到500美金了,但特斯拉真值這么多錢嗎
在中國市場,最便宜的落地接近30萬的Model3,同樣預算能買到寶馬和賓士里的中低配,奧迪A4L的高配。Model3是否有足夠的實力和底氣,從這些車型手裡一年搶走十幾萬訂單?這相當於C、3系、A4L任一款車全年的銷量。
從進口版Model3實際銷售情況看,也並沒有對豪華B級車市場造成足夠大影響。這並不是價格的問題(畢竟進口版更強溢價能力,中國消費者是認的),而是因為電動車在很多人心目中,還是不方便、續航短、不穩定的代名詞,在選車時根本不會考慮。更何況,從進口Model3來看,已經暴露出一些做工品質方面的問題。
中國市場純電動乘用車市場的盤子有多大?從乘聯會公布的數據看,2019年1-11月,新能源乘用車銷售規模89.5萬輛。照此趨勢,預計全年大約不超過100萬輛。其中約2/3是純電動乘用車。換句話說,純電動乘用車總規模每年只有六七十萬輛。
如果特斯拉一年就要拿走十五六萬銷量,相當於市場的20%-30%都歸了特斯拉。這可能嗎?
就算是如機構最樂觀預測,2020年新能源車總盤子預計會上漲到150萬輛。就算純電車達到100萬輛規模,特斯拉要實現15萬輛以上規模,佔比要達到15%-20%。
想想,這可能嗎?強如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每家市場份額也不過在10%左右。有人說,特斯拉在美國純電車市場已經佔到了70%份額,但北美的情況不能套用中國。特斯拉在美國的對手是日產、寶馬、奧迪、大眾。這些品牌電動車在中國存在感也很低。特斯拉在中國想復制美國的神話,很難。
現在各種研究機構對特斯拉2020年中國市場的預期,非常不統一(反正觀點也不用負責):有說預期在兩萬台規模的,有說在10萬台規模的,有說在15萬台規模的。至於相信誰,全看你願意相信誰。
最後說說
其實筆者對特斯拉在中國的預期不樂觀,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你不難發現,即便是去年六七十萬輛的電動乘用車銷量,其中也約有60%-70%是賣給了非個人客戶,流向了計程車、共享專車、公務用車等市場。此外去年純電動車下滑,除了政府和企業采購飽和,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各地燃油車牌照政策的放開。所以私人用戶對純電動車的真實需求到底有多少?其實還真不好說。別忘了蔚來、小鵬、威馬,有一個算一個,2019年的交付量普遍距離目標甚遠,甚至只完成了20%-50%。這說明其實電動車企,對市場的預期普遍過於樂觀,而且是樂觀的太離譜!
放眼全球,其實電動車的市場也不大。2019年全球也就在150萬輛規模,其中中國約佔一半,美國約有二三十萬輛。其他是歐洲、日韓等。而且中美兩個主要市場今年增長都開始乏力。所以電動車還遠遠談不上能顛覆誰。
有人說,Model3強就強在沒有競爭對手。筆者認為這話也屬於自我催眠。且不說BBA們正在加速進場,且不說一大堆互聯網勢力和國產品牌已經搶先布局。特斯拉最大的優勢就是時間差,而時間差是怎麼來的?就在於傳統巨頭們覺得「電動車市場還是太小」,還在為「賺燃油車的錢」還是「賺電動車的錢」猶豫不決,但關鍵的技術、製造、成本優勢等壁壘是不存在的。這意味著傳統巨頭一旦決定轉型,一夜之間,特斯拉周圍就可能站起一大堆競爭對手。
特斯拉在中國的唯一機會,也許就如某些分析所說,像美國一樣,國產Model3能激活一大批中產階層,使之成為一種消費風尚和圈層文化。換句話說,一半靠產品,一半靠情懷。
只是,經歷了電動車騙補、自燃、充電難、續航虛標等多重風雨洗禮的中國市場,對電動車充滿了復雜情感的中國消費者,能給Model3這樣的機會嗎?
版權聲明:本文為線外邦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線外邦)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Ⅸ 賓士是在德國上市么,怎麼會有個US呢
您好,應您的邀請,回復如下:
一般稱的賓士公司,其母公版司為戴姆勒公司(Daimler AG),是在德國權上市,在法蘭克福交易所官方的交易代碼為DAI(即官方股票代碼為DAI),其RIC代碼為DAIGn,說到賓士股票時,都是這只股票。
見:戴姆勒股票
國內中文網路中,現在僅有英為財情獨家提供全球股票行情,包括德國股市行情。
您可能會看到US:DMLRY,或PINK:DMLRY,之所有有個US(代表美國),是因為DMLRY實際是賓士(戴姆勒)公司在美股中發行的存托憑證,並不是普通的股票,其交易量很小,不能代表賓士股票。
Ⅹ 賓士是被克萊斯勒收購的嗎
1926年 賓士公司與戴姆勒公司合並。
無論如何,在德國企業史上,「施倫普」是一個響亮的名字。施倫普現年60歲,16歲就進入公司,最初曾當過技工,已經在戴姆勒克萊斯勒度過了整整44年滄桑寒暑。在1998年,他推動戴姆勒與克萊斯勒合並,從而開始了他所認為的戴姆勒走向世界的偉大事業。施倫普當年的宏偉構想是將德國和美國的兩家知名汽車生產商融為一體,創建出全球最盈利的汽車生產企業。施倫普的邏輯十分完美:戴姆勒-賓士的梅塞德斯是世界頂級豪華車生產商,而克萊斯勒當時在底特律雖然是三大車廠中最小的,但盈利能力卻最好。兩強結合產生規模效益,加上來自日本三菱的技術,還能不發?然而,施倫普實在是運氣不濟。自戴姆勒與克萊斯勒合並後,問題就一直不斷。要麼是克萊斯勒業績不佳,要麼是與三菱或現代的合作不成功,總之,總公司的財務狀況深受損害。用奧多證券(OddoSecurities)的分析師奧利弗·普托的話說,戴-克總是改革、改革,就是不能集中精力於核心業務上。「曾經是穩定的利潤增長動力的梅塞德斯,如今完蛋了。」在去年,施倫普與梅塞德斯的工會簽署了協議,保證該公司16萬名工人的就業直至2012年。這樣做的結果是:公司的生產能力過剩了約30%。戴-克的一位高級經理說,這令公司雪上加霜。梅塞德斯的失敗最終將施倫普拖下深淵。在2000年,梅塞德斯的豪華車品牌在美國市場上是「一哥」,但很快就被豐田的Lexus取代,如今,當年的「一哥」已經屈居第四。從全球范圍來看,今年上半年,梅塞德斯的豪華車已被寶馬所超越。為了扭轉劣勢,梅塞德斯不得不在其產品里加入更多的功能,而這是以犧牲質量和穩定性為代價的。由於質量問題,梅塞德斯今年發生了公司歷史上最嚴重的召回事件,加上Smart微型車巨額虧損等原因,梅塞德斯出現了10年來的第一次季度虧損。在4月6日的年度股東大會上,施倫普遭到機構股東的猛烈抨擊。進軍日本失利也給了施倫普沉重一擊。與三菱成立合資公司是施倫普全球戰略的一部分。然而,三菱早已經陷入困境,戴-克根本無法負擔起這個沉重的包袱,去年,戴-克決定不再向三菱注資,而且出售其擁有的37%股份。相比之下,雷諾注資的日產也曾一度不景氣,但雷諾通過派出傑出的經理人,終於使日產「死過翻生」。這不僅使人質疑施倫普的戰略,也質疑其管理能力。
戴姆勒克萊斯勒合並後的新挑戰
汽車巨人的一小步 全球市場的一大步
合並之風,正在全球陸續吹起,無論是新興科技,還是傳統產業,似乎都難抵「大者恆大」的合並風潮。合並雖有可能帶來更多的市場,但也因此邁向更大的挑戰, 已合並近兩年的汽車業巨人戴姆勒克萊斯勒( DaimlerChrysler ),便是最佳例證。
前年十一月中合並的戴姆勒克萊斯勒,雖名列《財星》雜志去年全球五百大企業的第二名,也在今年七月榮登《富士比》雜志所做美國以外最大企業的龍頭寶座,然而,股價卻自去年初一路下滑,從一○六美元的高點,到今年九月下旬,已跌破五十美元,跌幅之深,令人訝異。
撇開油價近期不斷上漲,對汽車產業造成的影響不談,戴姆勒克萊斯勒股價不振,是投資人失去了信心,不願買帳,還是戴姆勒克萊斯勒的合並效益還未彰顯,投資人不懂得「慧眼視英雄」?
截長補短 合並一拍即合
事實上,若光從股價表現就來評斷戴姆勒克萊斯勒合並案失敗,未免操之過急,也顯得眼光格局過小,畢竟,合並成效如何,應等到兩、三年後,這兩家公司攜手共同發表新產品,再來論斷也不遲。
但站在目前的轉折點來看,各種資料顯示,戴姆勒克萊斯勒想要說服投資人,讓投資大眾感興趣,還得加把勁,才能達成當初合並的目標。
原先, 戴姆勒( Daimler - Benz )集團所打的算盤是,與克萊斯勒合並之後,可以互相截短補長,增加市場佔有率,因為克萊斯勒稱霸北美地區,瓜分了九三%的市場,戴姆勒則在歐洲稱王,吃下六成以上的市場,且戴姆勒有克萊斯勒欠缺的高級轎車,克萊斯勒則有戴姆勒亟欲發展的小型車。
雙方眼見未來廣大的市場,一拍即合,成就了歷史上最大宗的汽車合並案。合並之後的新公司,在在展現各種驚人的數據。全球員工人數超過四十四萬人,去年營收一千四百億美元, 比前年成長一二%,賓士車和 Smart 車系的銷量,從九十二萬輛突破到一百零七萬輛, 而克萊斯勒旗下的四個品牌,包括 Chrysler、 Dodge、Jeep 和 Plymouth,銷量也比前年的三百萬輛增加了二十萬輛。
一家公司一個願意 一位執行長二種文化
今年上半年,同樣交出不錯的成績單。第二季營收比去年同期增加一七%,特別是在北美市場,繼續保有領先地位, 賓士車與 Smart 車系創下三十一萬輛的新紀錄,比去年同期成長一二%,整個集團則共賣出了八十五萬一千輛汽車,比去年同期多出兩千輛。
帳面上的數字,雖堪稱佳作,比戴姆勒克萊斯勒原來所預估的成績,還稍微好一些,但合並之路一路走來,背後卻潛藏了不少問題,需要一一去克服。
首先,遭遇的最大問題,便是兩家公司在文化上的差異。眾所皆知,克萊斯勒原是美國公司,戴姆勒是德國公司,兩家公司不僅作風迥異,就連薪資結構也大不相同。
德國人實事求是,無論是開會,還是研討,都會准備很長的書面報告,反觀美國人,做事講求效率,很多事情,一張簡單的紙就能搞定,兩家公司都深知這樣不同的文化,想在一朝一夕間有所改變,進而融合,無異天方夜譚,所以,新公司已確立了「一家公司、一個願景、一位執行長,但兩種文化」的目標。
兩種文化並行,對身處同一家公司的員工來說,自會在不知不覺中感到所謂的「文化差異」問題。且由於美國在薪資結構上,中階主管收入偏高,使得德國員工難免心生不平,甚至認為有浪費公司資產的嫌疑。
收購三菱股權 踢到鐵板
不過,公司既然合並了,就應有勇氣去面對一切的挑戰。為了增加兩家企業成員的溝通管道,戴姆勒克萊斯勒進行了一項「全球人才交換」的計畫,上從高階主管、經理,到工程師,全有職務調動,好讓雙方互相了解。
另一方面,戴姆勒克萊斯勒擴張的腳步並未停歇,今年三月十七日,斥資二十億美元,購入日本三菱汽車三四%股份,六月二十六日,又花了四億兩千八百萬美元,買下在南韓市佔率高達七○%的現代汽車一○%股權,積極搶攻亞洲市場。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三菱汽車購買案一宣布,市場就傳出三菱汽車刻意隱藏客戶訴怨資料的丑聞,包括引擎缺失熄火或車廂發生火災等多項案件,不但使三菱股價重挫,連帶讓戴姆勒克萊斯勒也遭池魚之殃,產值縮水不少,更令外界質疑戴姆勒克萊斯勒收購汽車股權的眼光。九月二十三日第五十八屆商用車展前,戴姆勒克萊斯勒面對亞洲記者直問有關三菱案件,便避重就輕,表示一切還要仔細評估。
戴姆勒克萊斯勒能否叱吒亞洲市場,三菱與現代的購買案,自是關鍵點,外加集團總部也原則上決定明年初在台灣成立分公司,不再以代理商方式出售賓士車,亞洲市場將更具規畫能力。
雖有美林證券在今年中的背書,指出戴姆勒克萊斯勒未來五年之內,將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車廠,在輕型貨卡與混合車款、新車款的推出效率上,更勝一籌,但汽車業新巨人戴姆勒克萊斯勒未來如何跨出腳步,與競爭者美國大廠福特、奇異一較高下,才是觀察的重點。
參考資料:今周刊199期2000.10.1-10.7
回答者:天空之城四 - 經理 四級 11-22 23:11
為了保留上面的回答所以復制
無論如何,在德國企業史上,「施倫普」是一個響亮的名字。施倫普現年60歲,16歲就進入公司,最初曾當過技工,已經在戴姆勒克萊斯勒度過了整整44年滄桑寒暑。在1998年,他推動戴姆勒與克萊斯勒合並,從而開始了他所認為的戴姆勒走向世界的偉大事業。施倫普當年的宏偉構想是將德國和美國的兩家知名汽車生產商融為一體,創建出全球最盈利的汽車生產企業。施倫普的邏輯十分完美:戴姆勒-賓士的梅塞德斯是世界頂級豪華車生產商,而克萊斯勒當時在底特律雖然是三大車廠中最小的,但盈利能力卻最好。兩強結合產生規模效益,加上來自日本三菱的技術,還能不發?然而,施倫普實在是運氣不濟。自戴姆勒與克萊斯勒合並後,問題就一直不斷。要麼是克萊斯勒業績不佳,要麼是與三菱或現代的合作不成功,總之,總公司的財務狀況深受損害。用奧多證券(OddoSecurities)的分析師奧利弗·普托的話說,戴-克總是改革、改革,就是不能集中精力於核心業務上。「曾經是穩定的利潤增長動力的梅塞德斯,如今完蛋了。」在去年,施倫普與梅塞德斯的工會簽署了協議,保證該公司16萬名工人的就業直至2012年。這樣做的結果是:公司的生產能力過剩了約30%。戴-克的一位高級經理說,這令公司雪上加霜。梅塞德斯的失敗最終將施倫普拖下深淵。在2000年,梅塞德斯的豪華車品牌在美國市場上是「一哥」,但很快就被豐田的Lexus取代,如今,當年的「一哥」已經屈居第四。從全球范圍來看,今年上半年,梅塞德斯的豪華車已被寶馬所超越。為了扭轉劣勢,梅塞德斯不得不在其產品里加入更多的功能,而這是以犧牲質量和穩定性為代價的。由於質量問題,梅塞德斯今年發生了公司歷史上最嚴重的召回事件,加上Smart微型車巨額虧損等原因,梅塞德斯出現了10年來的第一次季度虧損。在4月6日的年度股東大會上,施倫普遭到機構股東的猛烈抨擊。進軍日本失利也給了施倫普沉重一擊。與三菱成立合資公司是施倫普全球戰略的一部分。然而,三菱早已經陷入困境,戴-克根本無法負擔起這個沉重的包袱,去年,戴-克決定不再向三菱注資,而且出售其擁有的37%股份。相比之下,雷諾注資的日產也曾一度不景氣,但雷諾通過派出傑出的經理人,終於使日產「死過翻生」。這不僅使人質疑施倫普的戰略,也質疑其管理能力。
戴姆勒克萊斯勒合並後的新挑戰
汽車巨人的一小步 全球市場的一大步
合並之風,正在全球陸續吹起,無論是新興科技,還是傳統產業,似乎都難抵「大者恆大」的合並風潮。合並雖有可能帶來更多的市場,但也因此邁向更大的挑戰, 已合並近兩年的汽車業巨人戴姆勒克萊斯勒( DaimlerChrysler ),便是最佳例證。
前年十一月中合並的戴姆勒克萊斯勒,雖名列《財星》雜志去年全球五百大企業的第二名,也在今年七月榮登《富士比》雜志所做美國以外最大企業的龍頭寶座,然而,股價卻自去年初一路下滑,從一○六美元的高點,到今年九月下旬,已跌破五十美元,跌幅之深,令人訝異。
撇開油價近期不斷上漲,對汽車產業造成的影響不談,戴姆勒克萊斯勒股價不振,是投資人失去了信心,不願買帳,還是戴姆勒克萊斯勒的合並效益還未彰顯,投資人不懂得「慧眼視英雄」?
截長補短 合並一拍即合
事實上,若光從股價表現就來評斷戴姆勒克萊斯勒合並案失敗,未免操之過急,也顯得眼光格局過小,畢竟,合並成效如何,應等到兩、三年後,這兩家公司攜手共同發表新產品,再來論斷也不遲。
但站在目前的轉折點來看,各種資料顯示,戴姆勒克萊斯勒想要說服投資人,讓投資大眾感興趣,還得加把勁,才能達成當初合並的目標。
原先, 戴姆勒( Daimler - Benz )集團所打的算盤是,與克萊斯勒合並之後,可以互相截短補長,增加市場佔有率,因為克萊斯勒稱霸北美地區,瓜分了九三%的市場,戴姆勒則在歐洲稱王,吃下六成以上的市場,且戴姆勒有克萊斯勒欠缺的高級轎車,克萊斯勒則有戴姆勒亟欲發展的小型車。
雙方眼見未來廣大的市場,一拍即合,成就了歷史上最大宗的汽車合並案。合並之後的新公司,在在展現各種驚人的數據。全球員工人數超過四十四萬人,去年營收一千四百億美元, 比前年成長一二%,賓士車和 Smart 車系的銷量,從九十二萬輛突破到一百零七萬輛, 而克萊斯勒旗下的四個品牌,包括 Chrysler、 Dodge、Jeep 和 Plymouth,銷量也比前年的三百萬輛增加了二十萬輛。
一家公司一個願意 一位執行長二種文化
今年上半年,同樣交出不錯的成績單。第二季營收比去年同期增加一七%,特別是在北美市場,繼續保有領先地位, 賓士車與 Smart 車系創下三十一萬輛的新紀錄,比去年同期成長一二%,整個集團則共賣出了八十五萬一千輛汽車,比去年同期多出兩千輛。
帳面上的數字,雖堪稱佳作,比戴姆勒克萊斯勒原來所預估的成績,還稍微好一些,但合並之路一路走來,背後卻潛藏了不少問題,需要一一去克服。
首先,遭遇的最大問題,便是兩家公司在文化上的差異。眾所皆知,克萊斯勒原是美國公司,戴姆勒是德國公司,兩家公司不僅作風迥異,就連薪資結構也大不相同。
德國人實事求是,無論是開會,還是研討,都會准備很長的書面報告,反觀美國人,做事講求效率,很多事情,一張簡單的紙就能搞定,兩家公司都深知這樣不同的文化,想在一朝一夕間有所改變,進而融合,無異天方夜譚,所以,新公司已確立了「一家公司、一個願景、一位執行長,但兩種文化」的目標。
兩種文化並行,對身處同一家公司的員工來說,自會在不知不覺中感到所謂的「文化差異」問題。且由於美國在薪資結構上,中階主管收入偏高,使得德國員工難免心生不平,甚至認為有浪費公司資產的嫌疑。
收購三菱股權 踢到鐵板
不過,公司既然合並了,就應有勇氣去面對一切的挑戰。為了增加兩家企業成員的溝通管道,戴姆勒克萊斯勒進行了一項「全球人才交換」的計畫,上從高階主管、經理,到工程師,全有職務調動,好讓雙方互相了解。
另一方面,戴姆勒克萊斯勒擴張的腳步並未停歇,今年三月十七日,斥資二十億美元,購入日本三菱汽車三四%股份,六月二十六日,又花了四億兩千八百萬美元,買下在南韓市佔率高達七○%的現代汽車一○%股權,積極搶攻亞洲市場。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三菱汽車購買案一宣布,市場就傳出三菱汽車刻意隱藏客戶訴怨資料的丑聞,包括引擎缺失熄火或車廂發生火災等多項案件,不但使三菱股價重挫,連帶讓戴姆勒克萊斯勒也遭池魚之殃,產值縮水不少,更令外界質疑戴姆勒克萊斯勒收購汽車股權的眼光。九月二十三日第五十八屆商用車展前,戴姆勒克萊斯勒面對亞洲記者直問有關三菱案件,便避重就輕,表示一切還要仔細評估。
戴姆勒克萊斯勒能否叱吒亞洲市場,三菱與現代的購買案,自是關鍵點,外加集團總部也原則上決定明年初在台灣成立分公司,不再以代理商方式出售賓士車,亞洲市場將更具規畫能力。
雖有美林證券在今年中的背書,指出戴姆勒克萊斯勒未來五年之內,將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車廠,在輕型貨卡與混合車款、新車款的推出效率上,更勝一籌,但汽車業新巨人戴姆勒克萊斯勒未來如何跨出腳步,與競爭者美國大廠福特、奇異一較高下,才是觀察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