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海港的主營業務
港口經營業務主要包括裝卸、倉儲、物流、船舶拖帶、引航、外輪代理、外輪理貨、海鐵聯運、中轉服務以及水路客運服務等。
港口主要經營的貨類為集裝箱、煤炭、金屬礦石、石油及其製品、鋼材、礦建材料、機械設備等。 2003 年,上海港貨物總吞吐量 3.16 億噸中,煤炭及製品 5682.3 萬噸,金屬礦石 4098.5 萬噸,礦建材料 2533.8 萬噸,鋼鐵 2112.2 萬噸,油氣及製品 2109.6 萬噸,機械設備 1907.7 萬噸。集裝箱貨物 10225.l 萬噸,佔全港貨物總吞吐量的 32.35 %。
2003 年完成貨物吞吐量 3.16 億噸 , 比 2002 年增長 19.9% 。其中外貿吞吐量完成 1.3 億噸 , 比上年增長 22.2% 。
完成集裝箱吞吐量 1128.2 萬標准箱 , 連跨 900 萬、 1000 萬和 1100 萬標准箱三個大關 , 較上年增長 31%, 是我國大陸首個突破 1000 萬 TEU 大關的港口。上海港已超過韓國釜山港而居世界第三位 , 僅次於香港和新加坡港。截至 2003 年底 , 全港集裝箱航班每月達 1494 班其中 : 遠洋航線 279 班 , 近洋航線 416 班。
完成旅客吞吐量 10557 萬人次 , 較上年僅下降 0.5% ;至 2003 年底,上海市境內共有內河航道 196 條,航道總里程 2066 公里 ,其中三級以上航道 28.63 公里 ,四級航道 123.45 公里 ,五級航道 63.64 公里 。
上海市內河港區共有 3250 個泊位,最大靠泊能力為 2000 噸級。 2003 年上海港內河港區累計完成貨物吞吐量 9857 萬噸,其中進口 8368 萬噸,出口 1489 萬噸。
② 上海港口 具體位置
上海港口現在分為黃浦江沿岸的內河港區,長江沿岸的外高橋港區,以及東海上的洋山深水港區。
2008年:上海港貨物吞吐量完成5.82億噸,同比增長3.6%,繼續保持世界第一。其中集裝箱吞吐量完成2,800.6萬標准箱,同比增長7.1%,貨物吞吐量完成3.68億噸,同比增長4.5%;外貿吞吐量完成2.55億噸,同比增長9%;其中外貿進口完成1.2億噸,外貿出口完成1.34億噸,同比分別增長9.6%和8.5%,仍位列世界第2。而外高橋港區集裝箱吞吐量再次突破1500萬標箱,為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穩居世界第二位作出了重要貢獻。洋山深水港區集裝箱吞吐量完成823萬標准箱,同比增長34.7%,水水中轉比重達到50%。
③ 上海港的港口歷史
自古以來,上海就是我國對外交通和貿易往來的重要港口。早在公元746年的唐天寶年間,唐朝政府就在這控江襟海處設立鎮治,即青龍鎮(今青浦區東北,蘇州河南岸),發展港口,供船舶往來停靠。
進入宋代後,青龍鎮有「江南第一貿易港」的稱號。公元1111年,北宋政府在此設市舶提舉司,徵收關稅,管理航運。此後,長江每年大量泥沙逕流而下,使長三角海岸線不斷向東伸延,陸域不斷增加,河道變遷,約1265年港口易址於上海鎮。
1404年開拓形成黃浦江後,上海港憑借黃浦江的優良航道而日益壯大。
1840 年鴉片戰爭後,英國迫使清政府簽定《南京條約》,上海港於1843年11月17日被迫對外開放。之後,一批外國冒險家蜂擁而至,他們任命外籍港務長、劃定 「洋船停迫界」、設立殖民武裝力量、瓜分港口岸線、建築碼頭倉庫、走私鴉片、販賣人口。1853年起,上海超過廣州成為全國最大的外貿口岸。19世紀70 年代後,上海港成為全國的航運中心。黃浦江和蘇州河兩岸逐漸形成了近代工業聚集區。
20 世紀初,黃浦河道局對吳淞口和黃浦江的局部河段進行了整治和疏浚,萬噸級船舶可以乘潮進入黃浦江,適應了當時船型發展和經濟發展的要求。20世紀30年代,上海港已經成為遠東航運中心,年貨物吞吐量一度高達1400萬噸;船舶進口噸位居世界第七位,上海成為世界上重要的港口城市。
1949 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港的歷史從此揭開了新的一頁。經過解放初的三年恢復期,70年代大建港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的建設,上海港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上海港在上海市政府和交通部支持下,在黃浦江內新建了張華浜、軍工路、共青、朱家門、龍吳五個港區,在長江口南岸建了寶山、羅涇和外高橋港區。此外,寶鋼集團、石洞口電廠、外高橋電廠等也各自建了專用碼頭,上海港吞吐能力不斷擴大,對上海市的建設和長江流域以及全國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1995年12月,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戰略決策。2005年12月10日,洋山深水港區一期工程建成投產,洋山保稅港區同時啟用,標志著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取得重要的階段性成果。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建設和發展,上海港已成為一個綜合性、多功能、現代化的大型主樞紐港,並躋身於世界大港之列。
④ 現時南沙港、黃埔港、上海港、寧波港、天津港、深圳港的資料
上海2,578.79萬標箱 深圳 1,973.25萬標箱 寧波-舟山 1,016.62萬標箱(寧波1,008.4萬標箱,舟山8萬標箱) 廣州 1,031.20萬標箱 青島 919.65萬標箱] 黃埔港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和華南最大的國際港口, 僅萬頓級以上的碼頭泊位就有21個,作業浮簡錨地15個,1986年全港貨物吞吐量已超過1900萬頓。 廣州港集團獲悉,位於珠三角地區中心位置的廣州南沙深水港建造步伐進一步提速,近日,該港區又新建成兩個10萬噸級貨櫃碼頭並試投產。
而根據計劃,該港區明年9月將再建成四個10萬噸級碼頭,屆時南沙港貨櫃吞吐量將有望突破460萬標箱,該港作為珠三角新航運樞紐港的地位將進一步凸顯。
廣州南沙港位於珠三角地區中心位置,距香港僅約30海里,對於發展成為國際中轉港具有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南沙港區一期工程5個5萬噸級多用途泊位自2004年9月28日投產後,在兩年多時間內,貨運吞吐量呈跨越式發展。2004年當年集裝箱吞吐量達10萬標箱,2005年超100萬標箱,2006年預計超過200萬標箱,實現了其他同類碼頭一般要5、6年才完成的作業量。
廣州港集團表示,隨著南沙深水港開發建設的加快,南沙港區將成為一個規模龐大、功能齊全、面向世界的現代化深水港區,而廣州也將進一步形成以南沙港區為龍頭,新沙、黃埔港為輔助的廣州港區新格局。
廣州港是中國重要的航運樞紐港之一,去年該港完成貨物吞吐量25036萬噸,集裝箱吞吐量468萬標箱,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了16.3%和41.8%,吞吐量位居全國港口第三位,世界港口第五位。 上海港位於長江三角洲前緣,居我國18000 公里大陸海岸線的中部、扼長江入海口,地處長江東西運輸通道與海上南北運輸通道的交匯點,是我國沿海的主要樞紐港,我國對外開放,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的重要口岸。上海港標准TEU(Twenty-foot Equivalent Units)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454.4萬箱,居繼香港、新加坡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集裝箱港口。2005年上海港貨物吞吐量達到4.43億噸,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貨運港。 寧波港是中國大陸主要的集裝箱、礦石、原油、液體化工中轉儲存基地,華東地區主要的煤炭、糧食等散雜貨中轉和儲存基地。寧波港由北侖港區、鎮海港區、大榭港區、穿山港區和寧波老港區組成,是一個集內河港、河口港和海港於一體,大、中、小泊位配套的多功能、綜合性的現代化大港,共有生產性泊位311座,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64座(5至25萬噸級的特大型深水泊位33座),是中國超大型船舶最大集散港和全球為數不多的遠洋運輸節點港。 天津港地處渤海灣西端,位於海河下游及其入海口處(地理坐標為:東經117°42′05″、北緯38°59′08″),是環渤海中與華北、西北等內陸地區距離最短的港口,是首都北京的海上門戶,也是亞歐大陸橋最短的東端起點。 天津港是我國華北、西北和京津地區的重要水路交通樞紐,對外交通十分發達,已形成了頗具規模的立體交通集疏運體系。京哈、京滬、京津三條鐵路干線在此交匯,並外接京廣、京九、京包、京承、京通、京坨、石德、石太、隴海、包蘭、蘭新等干線與全國鐵路聯網。北達北京、內蒙古和東北,南抵華東、華南各地,西連西部和西北部內陸地區,進而連通蒙古、俄羅斯及歐洲各國。公路成網,四通八達,京津塘高速公路、丹拉高速公路、京津塘公路(103國道)、津晉高速、海防公路等形成輻射狀公路網路,連接了北京、天津及華北、西北地區各省市。管道縱橫,有直通北京的航空煤油管線;有連接大港油田和天津石化的原油和成品油管線,並可通過天津至滄州的管線與中石化原油管網相通。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天津港的港口生產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90年代中後期,天津港以每年1000萬噸的增長速度進入了快速發展期,2001年,天津港吞吐量首次超過億噸,成為我國北方的第一個億噸大港,此後,又以每年3000萬噸的增長速度高速發展,2004年突破2億噸,集裝箱超過380萬標准箱,吞吐量進入世界港口前十名,集裝箱排名第十八位。2005年港口吞吐量達到2.4億噸,集裝箱吞吐量480萬標箱。2006年吞吐量達到2.58億噸,集裝箱吞吐量達到595萬標准箱。天津港已經形成了以集裝箱、原油及製品、礦石、煤炭為「四大支柱」、以鋼材、糧食等為「一群重點」的貨源結構。 目前,天津港吞吐量位居世界港口第六位,國內港口第四位,北方港口第一位;集裝箱吞吐量位居世界港口第十六位,國內港口第六位。在2006年全國500強企業評選中,天津港位居第409位,港口行業第二位。 2008年1-11月份,天津港累計完成貨物吞吐量32,995萬噸,位居國內第三位 寧波-舟山港 48,158萬噸(寧波港域33398.5萬噸,舟山港域14865.4萬噸)上海港 47,401萬噸] 累計完成集裝箱吞吐量776.06萬標箱 ,位居國內第六位 至2001年底,深圳港口共有500噸級以上泊位128個,其中經營性泊位79個,萬噸級以上經營性泊位39個,集裝箱專用泊位10個,深圳港集裝箱吞吐能力為320萬標箱。
東部鹽田港區有集裝箱專用泊位5個,由鹽田國際集裝箱碼頭經營;西部蛇口港區有專用集裝箱泊位2個,由蛇口集裝箱碼頭經營;赤灣港區有集裝箱泊位3個,由赤灣集裝箱碼頭經營。
⑤ 上海港簡介!
上海港
一、優越的地理位置
上海港位於長江三角洲前緣,居我國18000 公里大陸海岸線的中部、扼長江入海口,地處長江東西運輸通道與海上南北運輸通道的交匯點,是我國沿海的主要樞紐港,我國對外開放,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的重要口岸。上海市外貿物資中99%經由上海港進出,每年完成的外貿吞吐量佔全國沿海主要港口的20%左右。上海港也是世界著名港口,2006年貨物吞吐量位居世界第一,集裝箱吞吐量世界第三。
上海港依江臨海,以上海市為依託、長江流域為後盾,經濟腹地廣闊,全國31個省市(包括台灣省)都有貨物經過上海港裝卸或換裝轉口。上海港的主要經濟腹地除了上海市以外,還包括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和重慶市。上海港的水陸交通便利,集疏運渠道暢通,通過高速公路和國道、鐵路干線及沿海運輸網可輻射到長江流域甚至全國,對外接近世界環球航線,處在世界海上航線邊緣。另外,上海還有發達的航空運輸。
二、悠久的港口歷史
自古以來,上海就是我國對外交通和貿易往來的重要港口。早在公元746年的唐天寶年間,唐朝政府就在這控江襟海處設立鎮治,即青龍鎮(今青浦縣東北,蘇州河南岸),發展港口,供船舶往來停靠。進入宋代後,青龍鎮有「江南第一貿易港」的稱號。公元1111年,北宋政府在此設市舶提舉司,徵收關稅,管理航運。此後,長江每年大量泥沙逕流而下,使長三角海岸線不斷向東伸延,陸域不斷增加,河道變遷,約1265年港口易址於上海鎮。1404年開拓形成黃浦江後,上海港憑借黃浦江的優良航道而日益壯大。
1840 年鴉片戰爭後,英國迫使清政府簽定《南京條約》,上海港於1843年11月17日被迫對外開放。之後,一批外國冒險家蜂擁而至,他們任命外籍港務長、劃定 「洋船停迫界」、設立殖民武裝力量、瓜分港口岸線、建築碼頭倉庫、走私鴉片、販賣人口。1853年起,上海超過廣州成為全國最大的外貿口岸。19世紀70 年代後,上海港成為全國的航運中心。黃浦江和蘇州河兩岸逐漸形成了近代工業聚集區。
20 世紀初,黃浦河道局對吳淞口和黃浦江的局部河段進行了整治和疏浚,萬噸級船舶可以乘潮進入黃浦江,適應了當時船型發展和經濟發展的要求。20世紀30年代,上海港已經成為遠東航運中心,年貨物吞吐量一度高達1400萬噸;船舶進口噸位居世界第七位,上海成為世界上重要的港口城市。
1949 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港的歷史從此揭開了新的一頁。經過解放初的三年恢復期,70年代大建港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的建設,上海港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上海港在上海市政府和交通部支持下,在黃浦江內新建了張華浜、軍工路、共青、朱家門、龍吳五個港區,在長江口南岸建了寶山、羅涇和外高橋港區。此外,寶鋼集團、石洞口電廠、外高橋電廠等也各自建了專用碼頭,上海港吞吐能力不斷擴大,對上海市的建設和長江流域以及全國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1995年12月,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戰略決策。2005年12月10日,洋山深水港區一期工程建成投產,洋山保稅港區同時啟用,標志著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取得重要的階段性成果。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建設和發展,上海港已成為一個綜合性、多功能、現代化的大型主樞紐港,並躋身於世界大港之列。
三、上海港現狀
截止至2006 年底,上海港海港港區擁有各類碼頭泊位1140個,其中萬噸級以上生產泊位171個,碼頭線總長為91.6公里。按照碼頭使用性質分類:公用碼頭泊位 175個,碼頭線長度為24.6公里,其中生產泊位121個,碼頭線長度為22.2公里,年貨物吞吐能力17051萬噸;貨主專用碼頭泊位965個,碼頭線長度為67公里,其中生產泊位495個,碼頭線長度為38.2公里。
上海港內河港區有碼頭泊位818個,最大靠泊能力3000噸級。
2006 年上海港完成貨物吞吐量5.37億噸。其中,海港貨物吞吐量4.7億噸,繼續保持世界第一大貨運港地位;內河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0.67億噸。完成外貿貨物吞吐量2.13億噸,其中,外貿出口1.03億噸,外貿進口1.1億噸。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171.9萬標准箱,佔全國規模以上港口集裝箱量的24%,在世界集裝箱港口中繼續位居第三。集裝箱吞吐量中,內支線集裝箱量202.6萬標准箱,國際中轉箱78.5萬標准箱,內貿集裝箱吞吐量313.7萬標准箱。截止2006年底,上海港集裝箱班輪航班達到每月2106班,其中,遠洋航線498班,近洋航線535班,內支線794班,內貿航線每月279班。
自然條件
崇明島
氣象(1)風況:歷年最大風速為17.0米/秒。
(2)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10000亳米。
(3)霧況:歷年平均霧日為25.5天。
(4)氣溫:歷年平均氣溫15.3攝氏度,極端最高氣溫37.3攝氏度,最低氣溫—10.3攝氏度。
水文:(1)歷年最高潮位+5.89米,最低潮位—0.28米,平均高潮位+3.33米,平均低潮位0.94米。
(2)流速、流向:東風沙附近最大漲潮流速為2.87米/秒,最大落潮流速1.68米秒。
(3)含沙量:漲潮最大含沙量0.664公斤/立方米,落潮最大含沙量0.664公斤/立方米。
外高橋
氣象:(1)風況:實測最大二分鍾平均風速為25.0米/秒。
(2)降雨:歷年平均日降雨量,中雨29.1天,大雨9.2天。
(3)霧況:歷年平均為28天。
(4)氣溫:歷年極端最高氣溫38.1攝氏度,最低氣溫—9.4攝氏度,平均氣溫15.7攝氏度。
水文:(1)(以吳淞基面為准,下同)平均高潮位+3.27米,平均低潮位+0.9米
(2)流速、流向:潮流屬不規則半日淺海分潮流。水域內往復流極為典型,實測最大潮2.05米/秒,漲潮流速1.89米秒。
(3)含沙量:大汛漲潮最大含沙量1.426公斤/立方米,落潮最大含沙量1.053公斤/立方米。
(4)波況:實測最大波高3.20米,風向 。風速25米 系台風浪。
南匯咀:氣象
(1):風況:其二十年一遇最大風速為24.1米/秒。
(2)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1036.6毫米。
(3)霧況:歷年平均為40.3天。
(4)氣溫:歷年平均氣溫15.4攝氏度,極端最高氣溫37。8攝氏度,最低氣溫—15.4攝氏度。
水文:(1)歷年最高高潮位+5.68米,最低低潮位—1.25米,平均高潮位+3.39米,平均低潮位0.29米。
(2)流速、流向:最大漲潮流速為2.26米/秒,最大落潮流速1.57米/秒。
(3)含沙量:漲潮最大含沙量1.84公斤/立方米,落潮最大含沙量1.17公斤/立方米。
波況:以風浪為主,實測最大波高為3.26米。
金山咀:
氣象:(1)風況:其最大風速為24,0米/秒。
(2)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1105.9毫米。
(3)霧況:歷年平均氣溫15,5攝氏度,極端最高氣溫38.3攝氏度。最低氣溫—10攝氏度。
水文:
(1) 歷年最高潮位+5.93米,最低潮位—3.78米,平均高潮位+3.68米,平均低潮位—0.19米。
(2) 流速、流向:金山嘴斷面最大漲潮流速為2.58米/秒,最大落潮流速1.86米/秒。
(3) 含沙量:漲潮最大含沙量1.59公斤/立方米,落潮最大含沙量1.71公斤/立方米。
波況:以風浪為主,實測最大波高為3.60米。
⑥ 寶鋼選址在上海的優勢條件和上海港成為世界著名的主要區位因素
寶鋼選址在上海的優勢條件
1. 交通運輸條件好:由於上海地理位置優越,所以盡管本地缺乏原材料,但仍可利用其地理位置優勢進口鐵礦石,從圖中看出由澳大利亞進口。我問:「中國鐵礦資源豐富,為何還要舍近求遠,從澳大利亞進口鐵礦石?」此時馬上有學生聯想到「中國雖然鐵礦資源豐富,但大多以貧鐵礦為主」的國情,我補充道:「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的是高品位的富鐵礦,無須篩選,就可直接進高爐冶煉,而且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型運礦船隻的使用大大降低了運輸成本。此外中國的鐵礦石含硫量高,不利於環保」。
2. 勞動力和科學技術條件好:上海不但勞動力豐富,而且技術水平高,為發展現代化的鋼鐵企業提供了保障。此時我出示寶鋼的人才資源數據圖。然後我又向學生們簡要說明寶鋼的發展背景:「文革後,中國經濟生產恢復,大量需要鋼材,但特種鋼都需要進口,價格特別昂貴,而寶鋼生產的正是市場需要的特種鋼,別的鋼鐵廠無法生產。」為何選擇在上海發展,因為這里的勞動力和科技水平高是很大的優勢。
3. 市場條件好:上海及周邊地區消費市場大,而且由於寶鋼產品的科技含量高,所以其生產的鋼材用途廣泛,我給學生介紹了其中的部分,如汽車、造船、神州5號的部分零部件、磁懸浮軌道、集裝箱等,讓學生們開了眼界。
上海港
1.上海港位於長江的入海口,東面又面臨大海,水運便利
2.上海港所處的地貌為河口三角洲,這種地貌的優點是地勢平坦開闊,為港口的設備、建築提供了優越的陸域條件;
3.長江與黃浦江、蘇州河又為築港提供了航行和停泊的水域條件。
⑦ 什麼是內河港口
中國十大港口概覽
1.上海港
上海港控江襟海,地處長三角水網地帶,水路交通十分發達。目前,上海市內河港區共有3250個泊位,最大靠泊能力為2000噸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上海港的發展步入了快車道。上個世紀90年代新建了羅徑、外高橋一期、外高橋二期等新港區。港口經營業務主要包括裝卸、倉儲、物流、船舶拖帶、引航、外輪代理、外輪理貨、海鐵聯運、中轉服務以及水路客運服務等。1996年1月,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正式啟動。2002年6月,洋山深水港區開工建設,上海港又開始從河口港向真正的海港跨越。2003年完成貨物吞吐量3.16億噸。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128.2萬標准箱,是我國大陸首個突破1000萬TEU大關的港口。2004年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快速增長,分別完成3.79億噸和1455萬標准箱,分列世界港口第二位和第三位。上海港2005年的貨物吞吐量達4.43億噸,完成的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809萬標准箱,比上年增長24.2%,繼續穩居世界第三位。
2.寧波港
寧波港由北侖港區、鎮海港區、寧波港區、大榭港區、穿山港區組成,是一個集內河港、河口港和海港於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的現代化深水大港。現有生產性泊位191座,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39座。最大的有25萬噸級原油碼頭,20萬噸級(可兼靠30萬噸船)的卸礦碼頭,第六代國際集裝箱專用泊位以及5萬噸級液體化工專用泊位;已與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港口通航。寧波港主要經營進口鐵礦砂、內外貿集裝箱、原油成品油、液體化工產品、煤炭以及其他散雜貨裝卸、儲存、中轉業務。2005年寧波港實現吞吐量26864萬噸。
3.天津港
天津港地處渤海灣西端,是我國華北西北和京津地區的重要水路交通樞紐。擁有各類泊位140餘個,其中公共泊位76個,岸線總長14.5公里,萬噸級以上泊位55個。2003年,天津港貨物吞吐量完成1.62億噸,實現一年凈增3000萬噸的歷史性突破,吞吐量在中國北方居第一位。天津港是中國大陸最早開展國際集裝箱運輸業務的港口。1973年9月,天津港成功開辟了我國第一條國際集裝箱航線。1980年,天津港建成中國第一個集裝箱碼頭。2004年,集裝箱吞吐量完成381.6萬標准箱。2004年,貨物吞吐總量達到2億噸,實現一年凈增4000萬噸的跨越式發展。2005年天津港實現吞吐量24144萬噸。
4.廣州港
廣州港地處我國外向型經濟最活躍的珠江三角洲地區中心。港區分為虎門港區、新沙港區、黃埔港區和廣州內港港區。廣州港國際海運通達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港口,並與國內100多個港口通航,是中國華南地區最大的對外貿易口岸,主要從事石油、煤炭、糧食、化肥、鋼材、礦石、集裝箱等貨物裝卸 (包括碼頭、錨地過駁) 和倉儲、貨物保稅業務以及國內外貨物代理和船舶代理;代辦中轉、代理客運;國內外船舶進出港引航、水路貨物和旅客運輸、物流服務等。2004年,廣州港貨物吞吐量快速增長,全年完成2.15億噸。2005年廣州港實現吞吐量25093萬噸。
5.青島港
青島港是國家特大型港口,由青島老港區、黃島油港區、前灣新港區三大港區組成。港口擁有碼頭15座,泊位73個,主要從事集裝箱、煤炭、原油、鐵礦、糧食等各類進出口貨物的裝卸服務和國際國內客運服務,與世界上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50多個港口有貿易往來,是太平洋西海岸重要的國際貿易口岸和海上運輸樞紐。港口吞吐量2004年達到1.61億噸,上繳國家各種稅費17.5億元。2005年青島港實現吞吐量18678萬噸。
6.秦皇島港
位於渤海岸的秦皇島港,是我國北方的一座天然良港。主要貨種有煤炭、石油、糧食、化肥、礦石等。秦皇島港以能源輸出聞名於世,主要將來自祖國內陸山西、陝西、內蒙古、寧夏、河北等地的煤炭輸往華東、華南等地及美洲、歐洲、亞洲等國家和地區,年輸出煤炭佔全國煤炭輸出總量的50%以上,是我國北煤南運的主要通道。全港目前擁有全國最大的自動化煤炭裝卸碼頭和設備較為先進的原油、雜貨與集裝箱碼頭,共有泊位58個,其中生產性泊位37個。秦皇島油港現有一、二期兩個碼頭,2.5萬噸級泊位兩個,5萬噸級泊位一個,3千噸級成品油泊位一個,年通過能力1650萬噸。2004年,秦皇島港共完成吞吐量1.53億噸,比上年增長20.27%。2005年秦皇島港實現吞吐量16902萬噸。
7.大連港
大連港位居西北太平洋的中樞,是轉運遠東、南亞、北美、歐洲貨物最便捷的港口。港口自由水域346平方公里,陸地面積10餘平方公里,擁有集裝箱、原油、成品油、糧食、煤炭、散礦、化工產品、客貨滾裝等80來個現代化專業泊位,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40多個。海上運輸已開辟到香港、日本、東南亞、歐洲等國際集裝箱航線8條。2003年,港口實現貨物吞吐量1.26億噸,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67萬標准箱,是目前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億噸大港之一。2005年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1.7億噸,集裝箱吞吐量300萬TEU。全年完成港口重點工程建設投資60億元。
8.深圳港
深圳港位於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南部,珠江入海口伶仃洋東岸,毗鄰香港,是華南地區優良的天然港灣。深圳港口的直接腹地為深圳市、惠陽市、東莞市和珠江三角洲的部分地區。貨物以集裝箱為主,兼營化肥、糧食、飼料、糖、鋼材、水泥、木材、砂石、石油、煤炭、礦石等。2004年深圳港貨物吞吐量達1.35億噸,增長20.33%,集裝箱吞吐量1365萬標准箱,增幅為28.22%。2005年,深圳港建成10個集裝箱專用泊位,並開發建設銅鼓航道。2005年深圳港貨物吞吐量達1.53億噸,集裝箱吞吐量1619.71萬標箱。
9.舟山港
舟山港位於浙江省舟山群島舟山市,背靠經濟發達的長江三角洲,是江浙和長江流域諸省的海上門戶。港口具有豐富的深水岸線資源和優越的建港自然條件,可建碼頭岸線有1538公里,其中水深大於10米的深水岸線183.2公里;水深大於20米以上的深水岸線為82.8公里。全港有定海、沈家門、老塘山、高亭、衢山、泗礁、綠華山、洋山8個港區,共有生產性泊位352個,其中,萬噸級以上11個, 2003年全港完成貨物吞吐量5700萬噸。港口與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俄羅斯及中東地區均有貿易運輸往來。舟山港作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和上海-寧波-舟山組合港的主要組成部分,港口開發是舟山未來最具潛力和競爭力的產業。2004年,全港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7359.26萬噸。2005年舟山港貨物吞吐量超過8000萬噸。
10.營口港
營口港由營口港區、鮁魚圈港區共同組成。營口港歷史悠久,對外開埠距今已有整整140多年的歷史,曾是我國東北地區惟一通商口岸,以"東方之貿易良港"聞名中外。1936年港口吞吐量曾達246萬噸。進入21世紀後,營口港已向深水化、專業化、多功能化的現代港口邁進。至2003年底,營口港共有生產泊位29個,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17個。2004年營口港全年共完成貨物吞吐量5977萬噸,比2003年增長45.1%,裝運集裝箱58.3萬標准箱,比2003年增長44.7%。年度運營總收入突破10億元。營口港貨物吞吐量2005年全年實現7537萬噸,集裝箱運輸量實現78.7萬標准箱。
⑧ 上海有幾個港口
截止來2019年10月,上海有三個港口,有自外高橋、吳淞碼頭和洋山深水港。
上海港是長江三角洲上的一個河口港,可以兼作海港,主要港區沿黃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勢平坦開闊,為港口設備、建築;
以及上海市進行合理的平面布置提供了有利條件,長江和黃浦江一方面為港口提供淡水,另一方面保證了船舶入港的寬度和大量船舶拋錨的空間。
由於越來越多生產商在勞動力成本低廉的中國西部及內陸設廠,上海預計未來五年的吞吐量年均增速將在10%左右。陳戌源表示,西部及內陸地區製造業產量增加將惠及上海。
名稱由來
上海,春秋屬吳國,戰國先後屬越國、楚國,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別稱為「申」。
晉朝時期,因漁民創造捕魚工具「扈」,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故上海簡稱「滬」。
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設置市鎮,定名為「上海鎮」。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中央政府把上海鎮從華亭縣劃出,批准設立上海縣,標志著上海建城之始。
⑨ 上海港是哪它的過去和現在如何發展的有什麼意義拜託各位大神
上海港位於長江三角洲前緣,居我國18000 公里大陸海岸線的中部、扼長江入海口,地處長江東西運輸通道與海上南北運輸通道的交匯點,是我國沿海的主要樞紐港,我國對外開放,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的重要口岸。上海市外貿物資中99%經由上海港進出,每年完成的外貿吞吐量佔全國沿海主要港口的20%左右。上海港也是世界著名港口,2006年貨物吞吐量位居世界第一,集裝箱吞吐量世界第三。榮獲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貨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世界紀錄。 上海港依江臨海,以上海市為依託、長江流域為後盾,經濟腹地廣闊,全國31個省市(包括台灣省)都有貨物經過上海港裝卸或換裝轉口。上海港的主要經濟腹地除了上海市以外,還包括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和重慶市。上海港的水陸交通便利,集疏運渠道暢通,通過高速公路和國道、鐵路干線及沿海運輸網可輻射到長江流域甚至全國,對外接近世界環球航線,處在世界海上航線邊緣。另外,上海還有發達的航空運輸。 自古以來,上海就是我國對外交通和貿易往來的重要港口。早在公元746年的唐天寶年間,唐朝政府就在這控江襟海處設立鎮治,即青龍鎮(今青浦縣東北,蘇州河南岸),發展港口,供船舶往來停靠。進入宋代後,青龍鎮有「江南第一貿易港」的稱號。公元1111年,北宋政府在此設市舶提舉司,徵收關稅,管理航運。此後,長江每年大量泥沙逕流而下,使長三角海岸線不斷向東伸延,陸域不斷增加,河道變遷,約1265年港口易址於上海鎮。1404年開拓形成黃浦江後,上海港憑借黃浦江的優良航道而日益壯大。 1840 年鴉片戰爭後,英國迫使清政府簽定《南京條約》,上海港於1843年11月17日被迫對外開放。之後,一批外國冒險家蜂擁而至,他們任命外籍港務長、劃定 「洋船停迫界」、設立殖民武裝力量、瓜分港口岸線、建築碼頭倉庫、走私鴉片、販賣人口。1853年起,上海超過廣州成為全國最大的外貿口岸。19世紀70 年代後,上海港成為全國的航運中心。黃浦江和蘇州河兩岸逐漸形成了近代工業聚集區。 20 世紀初,黃浦河道局對吳淞口和黃浦江的局部河段進行了整治和疏浚,萬噸級船舶可以乘潮進入黃浦江,適應了當時船型發展和經濟發展的要求。20世紀30年代,上海港已經成為遠東航運中心,年貨物吞吐量一度高達1400萬噸;船舶進口噸位居世界第七位,上海成為世界上重要的港口城市。 1949 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港的歷史從此揭開了新的一頁。經過解放初的三年恢復期,70年代大建港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的建設,上海港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上海港在上海市政府和交通部支持下,在黃浦江內新建了張華浜、軍工路、共青、朱家門、龍吳五個港區,在長江口南岸建了寶山、羅涇和外高橋港區。此外,寶鋼集團、石洞口電廠、外高橋電廠等也各自建了專用碼頭,上海港吞吐能力不斷擴大,對上海市的建設和長江流域以及全國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1995年12月,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戰略決策。2005年12月10日,洋山深水港區一期工程建成投產,洋山保稅港區同時啟用,標志著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取得重要的階段性成果。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建設和發展,上海港已成為一個綜合性、多功能、現代化的大型主樞紐港,並躋身於世界大港之列。 截止至2006 年底,上海港海港港區擁有各類碼頭泊位1140個,其中萬噸級以上生產泊位171個,碼頭線總長為91.6公里。按照碼頭使用性質分類:公用碼頭泊位 175個,碼頭線長度為24.6公里,其中生產泊位121個,碼頭線長度為22.2公里,年貨物吞吐能力17051萬噸;貨主專用碼頭泊位965個,碼頭線長度為67公里,其中生產泊位495個,碼頭線長度為38.2公里。 上海港內河港區有碼頭泊位818個,最大靠泊能力3000噸級。 2006 年上海港完成貨物吞吐量5.37億噸。其中,海港貨物吞吐量4.7億噸,繼續保持世界第一大貨運港地位;內河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0.67億噸。完成外貿貨物吞吐量2.13億噸,其中,外貿出口1.03億噸,外貿進口1.1億噸。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171.9萬標准箱,佔全國規模以上港口集裝箱量的24%,在世界集裝箱港口中繼續位居第三。集裝箱吞吐量中,內支線集裝箱量202.6萬標准箱,國際中轉箱78.5萬標准箱,內貿集裝箱吞吐量313.7萬標准箱。截止2006年底,上海港集裝箱班輪航班達到每月2106班,其中,遠洋航線498班,近洋航線535班,內支線794班,內貿航線每月279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