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娃哈哈戰略選擇
娃哈哈的發展戰略 一、 娃哈哈的原始積累模式 相對時下眾多成功的製造企業而言,娃哈哈算是出道晚的,1987年才開始創業。娃哈哈盡管過去戴著「校辦小廠」、「國有企業」的「紅帽子」,實際上是一家體制外企業,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娃哈哈的創業從賣棒冰開始,在娃哈哈的展覽室,我們看到一幅宗慶後蹬著三輪車送貨的老照片,從中可以看出創業的艱辛;接下來是替別人加工口服液,按現在時髦的說法,也算是做了OEM;然後,自創娃哈哈品牌,推出兒童口服液並一炮打響,完成了娃哈哈的原始積累。筆者一直覺得,像娃哈哈這樣起步的企業,其市場根基比較穩固、作風踏實穩健、企業文化有個性、企業員工勤勉,領導者權威自然形成。 筆者總結了四種企業創業模式:一是傳統國有企業創業模式;二是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創業模式,如廣東一些企業;三是圈錢、燒錢「創業」模式;四是中國的「窮棒子」模式或日本的「阿信模式」。娃哈哈即屬第四類。這類企業一旦生存下來,其生命力是最旺盛的,因為它不會忘記做企業的根本,有良好的市場感覺、強烈的成長慾望而又知道如何維持經營安全。 二、 娃哈哈的品牌戰略 莎士比亞說過,玫瑰不管取什麼名字都是香的。實際上並不盡然。有人提出創名牌從起名開始,這一說法有其道理。娃哈哈集團的品牌中,「娃哈哈」、「非常」都很有創意,在品牌名稱上,似乎就已勝出。「娃哈哈」名稱啟迪於那首知名歌曲:「我們的祖國像花園,花園里花兒真鮮艷……,娃哈哈,娃哈哈,每個人臉上笑開顏」,當時還引起一場知識產權風波。「娃哈哈」這一名稱容易傳播,大眾化,極具親和力。大眾、親和、健康、歡樂是其內涵。當然。也有不少人從品牌視覺(名稱、吉祥物)聯想角度出發,認為娃哈哈是一個兒童專屬品牌,不宜向成人產品延伸。對此,娃哈哈集團認為,娃哈哈並非僅限於兒童概念,是一個兒童、成人通用性品牌。在產品開發和市場推廣實踐中,娃哈哈似乎也在努力淡化其兒童概念,以便為品牌創造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到目前為止,娃哈哈的品牌延伸是很成功的,因為其延伸並未脫離品牌核心概念。當然,其中也有一些不和諧的小插曲,記得有人也提出過這方面的疑問,那就是早些時候感冒葯、白酒、冰糖燕窩的推出,不過,這些產品有的不再生產了,有的並沒有大力推廣。 「非常」是娃哈哈集團的另一個品牌。「非常」(Future,未來)這個名稱響亮、大氣、時尚、優越、歡樂、泛義。推出可樂時,也有人主張延伸「娃哈哈」,但是最終選擇了另創品牌之路。「非常」品牌的推出,彌補了「娃哈哈」概念上的不足,比如說其「時尚」、「優越感」要素,也拓寬了集團品牌的定義域,更為重要的是,要挑戰可口可樂,用「娃哈哈」品牌不足以顯示其氣勢和差異,就中文名稱而言,「非常」顯然不遜於「可口」和「百事」。 可以設想,未來娃哈哈集團將會形成類似寶潔的產品/品牌格局:一個產品(產品經理轄下)兩個品牌,如「娃哈哈」茶飲料與「非常」茶飲料並行,奪取更大的貨架空間,並顯示不同的產品定位,針對不同的目標消費群(「非常」定位高於「娃哈哈」);一個品牌(品牌經理轄下)多種產品;兩個品牌在集團戰略框架下有機整合,有分有合,分合自如。 三、 娃哈哈的相關多角化戰略 娃哈哈集團從兒童營養液起步,目前形成五大戰略業務單元(SBU):奶製品(乳酸奶、純牛奶)、水(純凈水)、茶、可樂(非常可樂、非常檸檬、非常甜橙)、八寶粥。在國內的市場佔有率,目前除了碳酸飲料屈居兩樂,茶在追趕統一、康師傅外,水、八寶粥、乳酸奶均保持業內第一的地位,可以說是做一個成功一個。娃哈哈產品線豐滿是其一大競爭優勢,業內競爭對手單薄的產品線難以與其多系列產品相抗衡。娃哈哈的戰略是在飲料行業內相關多角化發展,由於「多角化」,娃哈哈可以把握商機,滾動開發增長點,將企業做大。由於「相關」,可以資源共享,降低成本,學習和積累專業經驗,提高決策和運作水平。娃哈哈各類相關產品可以共享網路平台,使網路成為真正的「航空港」;娃哈哈的生產工藝、生產線、研發成果、人力資源方面也有一定的共享性,如可實現季節交替生產,保證生產的平準性。由於「相關」,娃哈哈的供應鏈優勢得到了發揮,而未來企業間的競爭,將主要表現在供應鏈之間的競爭。產品系列的相關性使得娃哈哈更容易形成核心競爭力,進而有助於集團做強。 娃哈哈集團的多角化戰略可以有多種選擇:一是沿襲兒童概念,開發兒童飲料之外的兒童服裝、玩具等產品,但屬於不相關多角化,企業將進入多個陌生領域,可能難以做強;二是集中在飲料這一專業領域內多點開發,這是娃哈哈目前的選擇;三是娃哈哈規劃的飲料、保健品、醫葯三大產業領域架構。在與宗慶後的交談中,他表示,目前飲料市場都做不過來,無暇顧及其它兩大產業。 四、 娃哈哈的資本經營 娃哈哈在產品經營、品牌經營方面很成功,而在資本經營方面更是得心應手。與時下一些投機性、短期性的資本經營不同的是,娃哈哈的資本經營是以產品經營和品牌經營為其堅實基礎的,三者是互動的。產品經營的成功,壯大了品牌之樹,品牌的壯大,增大了資本籌碼,使得其在資本市場的談判地位得以提高。反過來,資本運營的成功又促進產品經營和品牌經營,實現企業的低成本快速擴張。娃哈哈只是在創辦時借款14萬元,之後沒有在銀行貸一分錢,宗慶後選擇了成本更低的資本擴張之路。首先,娃哈哈利用品牌效應和兒童營養液產品的成功,首創「小魚吃大魚」:1991年籌資8000萬元,以區區140名員工、幾百平方米生產場地的小公司兼並了職工人數2200人、虧損積壓產品達6000萬元、廠房面積6萬平方米的國營老企業杭州罐頭食品廠,從而使娃哈哈駛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也奠定了娃哈哈的發展基礎。 娃哈哈的大手筆還有1996年與世界500強、位居世界食品飲料業第六位的法國達能集團公司合資興辦5個企業,一次引進外資4300萬美元。隨後,又採取中外合資、中中合資、興辦股份企業等辦法,先後引進資金15.5億元人民幣,其中達能公司累計已注入資金7000多萬美元。現在的娃哈哈已經擁有40多家公司,是一傢具有國際化色彩的國有控股的混合經濟集團企業。 娃哈哈與達能的合資堪稱我國企業合資的成功典範。第一,娃哈哈堅持合資不合品牌,堅持使用娃哈哈品牌。「娃哈哈」、「非常」品牌為集團公司所有,下屬分公司、子公司包括合資公司只能有償使用集團品牌。上市產品使用集團品牌,避免合資後品牌被「冰凍」(當然,法國達能是不會「冰凍」娃哈哈品牌而使用自己的跨國品牌的)。第二,堅持部分合資而不全盤合資。初期合資,總資產12億的娃哈哈拿出了3個億及品牌,而達能與香港百富勤則出資4500萬美元,合資成立了5家公司,娃哈哈佔49%股份,為第一大股東。後來,百富勤退出,達能收購其股份,成為合資公司的控股股東。此後,雙方又進行了一些合作,達能的總股份雖在合資公司控股,但只佔娃哈哈集團的40%左右。當然,我們也應看到,娃哈哈集團的核心業務、骨幹企業多為達能所控制。第三,堅持娃哈哈全權經營,董事長位置不變。合資初期,達能想「資本說話」,但事後證明,宗慶後的感覺比他們的理性更准確。娃哈哈上市非常可樂,達能並不支持,但結果是,自1998年5月投產以來,市場高歌猛進,2001年非常系列碳酸飲料產銷量達到59.5萬噸,約佔全國碳酸飲料12%的市場份額,直逼百事可樂,打破了兩樂「統一」中國市場的格局,鼓舞了民族企業品牌參與國際競爭的勇氣和信心。在高回報率面前,低調、務實的達能也就放心讓中方全權經營。全權經營模式避免了不少合資企業因人事震盪導致市場震盪的現象,在娃哈哈集團內部,員工甚至連一點合資的感覺都沒有。第四,娃哈哈合資時機把握得好,自身談判地位較高。娃哈哈為業內第一家與法國達能合資的企業,比樂百氏早四年,合資時其市場勢頭強勁,達能則急於在中國尋求戰略夥伴,以便與可口可樂角逐中國市場,因而,娃哈哈具有較高的談判地位。這也決定了樂百氏被收購與娃哈哈合資差異巨大,何伯權與宗慶後命運迥異。何伯權在自陳遺憾時,就曾談到了痛失合資先機而導致差距拉大的問題,也痛惜當初未上可樂項目。娃哈哈觀點 「聯銷體」是娃哈哈在交易組織上的一種創新。通過這種創新,完全改變了市場竟爭的態勢,實現了從「單打一」到「多打一」的轉變。
⑵ 娃哈哈PH9.0蘇打水的目標市場和市場定位
哈哈哈,唉,哇哈哈,喝蘇打水目前的市場定位是都在超市小賣部,還有車站點
⑶ 比較娃哈哈和樂百氏目標市場、市場分析、市場定位
同學 學習是艱苦的過程··怎麼能上網問呢 哈哈
阿迪達斯和耐克的目標市場和市場定位其實是一樣的 不過阿迪達斯更加註重於「時尚體育」 因為除了普通運動產品和復古產品他似乎比耐克多了個側重時尚設計的運動子牌 現在大公司業務大 也不能說整個公司怎麼定位 要看各個不同產品分支
樂百氏哇哈哈基本也是一樣 哇哈哈可以參照可口可樂 可口可樂是世界上所有做食品和軟飲料公司的老師
⑷ 娃哈哈的渠道戰略有什麼特點
一,營銷管理——娃哈哈信用管理體系
娃哈哈初期,由於國營糖酒、副食、醫葯批發公司及下屬批發站,占據渠道統治地位,市場競爭相對平靜,消費者普遍沒有品牌意識,且對廣告有著非理性的信任。
娃哈哈充分利用該類渠道,以大量廣告轟炸,先發制人,讓消費者快速認識娃哈哈,從而搶占市場先機,獲取了較大的市場佔有率。
娃哈哈在前期以廣告的方式狂轟亂炸,向消費者不斷滲透,也因此積累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為進一步擴大市場,娃哈哈於90年代中期建立信用管理體系,贏取經銷商與消費者對娃哈哈品牌的信認。
二、制度嚴明
其體制核心為:保證金制度。經銷商必須向娃哈哈按年度繳納一定金額保證金,在經營過程中採取一進一結的方式,作為回報娃哈哈給予更多優惠政策和高於同期銀行的利息。
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中,個體批發商戶漸成發展趨勢,傳統國營糖酒批發渠道受到極大沖擊,市場競爭激烈,市場秩序異常混亂,導致營銷風險成倍的增加,其中現金流的管理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分銷系統中的現金流問題很大因素來自於,渠道成員的信用管理。因此娃哈哈率先在國內進行信用管理體系建設,倍受經銷商的推崇,在當時可謂是明智之舉。
三、娃哈哈實行「一蹬一拉」策略:
①強勢而唯一的品牌形象
娃哈哈初期利用國營分銷渠道而展開的配套廣告轟炸奠定了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使品牌處於強勢地位。加之其產品在乳製品飲料業乃至當時整個飲料業中都屬於龍頭產品,娃哈哈在市場中樹立了強勢而無可復制的品牌形象。
②誠信合作,互利共贏
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中,批發商並沒有今天商家的多元發展思維和較大的資金佔用,很多時候資金是處於閑置狀態。娃哈哈充分利用這一契機,給予商家高於銀行利息的政策讓經銷商有利可圖,提高經銷商經營效益的同時,也擴大了娃哈哈的市場版圖。
四、聯銷體模式
96年前後,保健品、飲料市場競爭開始激烈,許多企業開始仿效娃哈哈的模式進行渠道重心下沉向農貿市場、專業市場、區縣級市場進軍。由於當時市場秩序的混亂,導致了多頭經銷、沖貨嚴重、市場甚至暫時滯銷的情況。娃哈哈為了有效把控商家推出了非常有名的聯銷體模式。?
①延續保證金制度,捆綁利益
②銷售區域責任制
娃哈哈根據商家的能力,明確經銷商銷售區域,對區域內的鋪貨率、價格控制、促銷活動等細節進行明確規定,對於無法達成目標的商家實行動態淘汰。
③價差體系設計
企業有效控制市場的一個主要因素就在於各級經銷商、批發商、終端點之間的利潤控制。娃哈哈對每一級的經銷商限定了價格,保障體系內的全部成員利益。越是配合企業制度的經銷商,在新品供貨、廣告費用上會獲得更多的支持。
④3月退換貨體制
娃哈哈對於新品推廣在合同中有明確規定:新品推出後,3個月內,如果經銷商已經盡力開拓市場了,但沒有取得預定的銷售目標,那麼娃哈哈負責收回或者換貨,並補償經銷商開拓市場的損失。
五、互聯網+營銷渠道的創新管理 ☼
菲利普·科特勒認為,在產品和市場競爭高度同質化的今天,唯有「傳播」和「渠道」才能創造真正差異化的競爭優勢。營銷渠道管理在企業經營和創建企業競爭優勢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內部銷售人員責任制
娃哈哈給每個經銷商委派一名銷售人員,幫助管理銷售網路,並與經銷商一起研究分析市場,制定本區域內行之有效的促銷方式。銷售人員必須對經銷商開拓市場的業績負責;經銷商必須對銷售人員進行監督,每個月向總部反饋銷售人員的情況。
專業的市場督導制度
娃哈哈設立獨立的督導部門,專門負責對市場商家和分公司進行市場督導與維護。從而確保了聯銷體制度的正常運轉。
⑸ 可口可樂和娃哈哈各自的市場定位和市場目標
可口可樂在中國面對的是廣大的年輕人而娃哈哈主要面對的還是那些未成年的小朋友!
可樂的市場目標主要是佔領我國的飲料市場成為飲料市場的老大之一,而娃哈哈主要是佔領未成年小朋友的市場,畢竟這個市場的利潤也是很大的!
⑹ 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的進軍白酒業
2013年,據媒體報道稱,娃哈哈集團公司和貴州省仁懷市政府近日簽署了白酒戰略投資協議 。根據這一協議,娃哈哈一期將投資150億元,入駐仁懷市白酒工業園區,參與仁懷市中小型醬香酒生產企業優化整合。
⑺ 娃哈哈進軍白酒行業可能面臨哪些風險怎麼樣規避這些風險
主要是消費者的認可度,是不是會達到理想的狀態。
⑻ 娃哈哈飲料業主要競爭對手
在飲料行業做,對這一塊還比較了解,來分品項分析
水:可口可樂,康師傅,樂百氏,農夫山泉……
茶:康師傅,統一,可口可樂,農夫山泉,匯源(已並入可口可樂)
營養快線,奶茶:統一,麒麟,雀巢,蒙牛
還有AD,爽歪歪等兒童系列,競爭對手似乎不多
目前想到就這么多,還有什麼要問的請補充吧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