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創業股份如何分配
創業項目點子誰提出?比如這個項目具體是哪個行業的怎麼做啊等等。然後是金錢和技術,因為資金投入的多不代表只提供技術就不能得到多的股份,因為技術是一個行業的關鍵。
股份不能只按資金投入的多少來分配的。
你以後注意的問題比如關繫到知識產權拉,知識產權歸誰所有啊等等。再就是你承擔多少風險?如果說能讓風險承擔盡可能少的話股份少也沒關系,因為只要項目做的好,盈利自然會多,做人不能太貪婪。
以後股份會重新分配,這是自然的。因為人力上比如前期是3人合夥,後期T掉1人,股份當然要重新分配了。
另外建議你們認真仔細商量,合夥人之間要互相信任,有話直說,少搞小動作,要顧及整體利益,而不要貪圖小便宜和個體利益。因為你們是一個集體!集體利益提升,個體利益自然會提升!過分追求自己利益會影響整體利益最終導致自己的滅亡。
選擇合夥人的時候,要看信念或者價值觀是否有統一的地方。這關繫到以後的管理和經營理念。道不同不相為謀。有的人追求利益,有多人追求的是過程是信念!
2. 馬雲創業初期持股比例有誰知道是多少
在創業初期,馬雲是一人獨大的,之後隨著融資擴大、股權的不斷稀釋,才降到了現在的8.9%。馬雲的成功之處在於他本人的不可替代性。
1、阿里巴巴集團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IPO招股書的時候,首次披露了阿里巴巴的股權結構。以機構持股來看,日本軟銀集團是阿里巴巴最大的股東,持股比例達34.4%。雅虎第二,持股比例為22.5%。二者合計57%。以個人持股來看,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持股比例僅為8.9%。阿里巴巴聯合創始人蔡崇信持股比例為3.6%,而阿里巴巴CEO陸兆禧、COO張勇等高管的持股比例均未超過1%。
2、1999年3月,馬雲湊夠50萬元人民幣,開始了新一輪創業,開發阿里巴巴網站。1999年4月15日,阿里巴巴網站正式上線。Invest AB副總裁蔡崇信聽說阿里巴巴後,飛赴杭州洽談投資,在和馬雲談了4天後,決定辭職加入阿里巴巴。1999年10月和2000年1月,阿里巴巴兩次共從軟銀等國際投資機構融資2500萬美元。
3、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團於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2015年10月23日,《2015信中利·胡潤IT富豪榜》發布,51歲的馬雲及其家族以1350億元資產蟬聯中國IT業首富,在13年裡財富增長540倍。
3. 創業公司 股東之間關於股權以及分紅比例的問題
這種情況下,首先你要明確你和你同學是投資人和管理人的雙重身份。
所以你們的收益來源於內兩部分:容
一部分是作為投資人享有最後凈利潤按股權比例分紅(投入比例不一定是股權比例,雙方協商定。)
另一部分是你們作為管理人員的工資薪酬。
因為你們目前是初創公司,又沒有盈利,很大概率是不會分紅的,所以只享有管理人員工資是很正常的,低於銷售人員工資也是常見的。因為你享有的是將來公司做大了以後帶來的預期財富,通俗點說就是眼光放長遠一點。
如果你想增加自己的收入。建議如下:
1、如果你是管理上付出得多一點的,可以要求按管理或技術入股,比如你們現在投入比93%:7%,但是公司經營管理更加依賴於你,或者你付出精力更多,可以適當要求更多話語權。不過這點首先得清楚認識到自己再管理團隊中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2、提高管理人員工資,但是作為初創公司,這樣可能不太明智,只能說眼光放長遠。
3、增強自身在公司的管理能力,能做到公司缺你不可,那你就不用擔心收入了。
4. 企業老闆必知2:如何計算創業合夥人股權比例
公司股權分配比例按照所持股份進行分配,持股多少,比例多少,持股越多,比例越高,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比例還可以各個股東之間協商確定,公司股權分配比例按照所持股份進行分配,持股多少,比例多少,持股越多,比例越高,上市公司的股權比例還可以通過收購的方式來不斷提升,甚至可以達到控股的股權比例,但是如果通過收購方式增加股權的,法律另有規定,收購達到百分之三就要公告,收購達到百分之三十,就要對其他股東的股權公告收購不按照持股份額來確定。
另外,公司股權持有人分配方面,科學的股權架構一定是由創始人、合夥人、投資人、核心員工這四類人掌握大部分股權的,無疑,這四類人,對於公司的發展方向、資金和管理、執行起到了重要作用,創始人在分配股權時,一定要照顧到這些人的利益,給予他們一定比例的股份。
5. 馬雲創業初期持股比例是多少
在創業初期,馬雲是一人獨大的,之後隨著融資擴大、股權的不斷稀釋,才降到了現在的8.9%。馬雲的成功之處在於他本人的不可替代性。
1、阿里巴巴集團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IPO招股書的時候,首次披露了阿里巴巴的股權結構。以機構持股來看,日本軟銀集團是阿里巴巴最大的股東,持股比例達34.4%。
雅虎第二,持股比例為22.5%。二者合計57%。以個人持股來看,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持股比例僅為8.9%。阿里巴巴聯合創始人蔡崇信持股比例為3.6%,而阿里巴巴CEO陸兆禧、COO張勇等高管的持股比例均未超過1%。
2、1999年3月,馬雲湊夠50萬元人民幣,開始了新一輪創業,開發阿里巴巴網站。1999年4月15日,阿里巴巴網站正式上線。
Invest AB副總裁蔡崇信聽說阿里巴巴後,飛赴杭州洽談投資,在和馬雲談了4天後,決定辭職加入阿里巴巴。1999年10月和2000年1月,阿里巴巴兩次共從軟銀等國際投資機構融資2500萬美元。
3、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團於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2015年10月23日,《2015信中利·胡潤IT富豪榜》發布,51歲的馬雲及其家族以1350億元資產蟬聯中國IT業首富,在13年裡財富增長540倍。
(5)創業股東占股比例分析擴展閱讀:
截止2017年6月9日,軟銀持有阿里巴巴股權29.2%,為第一大股東。雅虎持有阿里巴巴股權15%,為第二大股東。雖然馬雲及合夥人只持有公司的少數股份,但卻有絕對的控制權。
在公司成立之初,為了防止大權旁落,阿里合夥人與軟銀、雅虎達成了一整套表決權拘束協議,以進一步鞏固合夥人對公司的控制權。
阿里巴巴之選擇在美國納斯達克敲鍾,就是因為馬雲及團隊實行的阿里巴巴合夥人制度相當於同股不同權。也就是說,美國的雅虎以及日本的軟銀雖為第一、第二號股東,但是沒有權利決定阿里巴巴走向,只可以享受阿里巴巴的分紅收益。
6. 創業期公司股東之間應該怎麼設計分紅比例
這種情況下,首先你要明確你和你同學是投資人和管理人的雙重身份。
所以你們的收益來源於兩部分:
一部分是作為投資人享有最後凈利潤按股權比例分紅(投入比例不一定是股權比例,雙方協商定。)
另一部分是你們作為管理人員的工資薪酬。
因為你們目前是初創公司,又沒有盈利,很大概率是不會分紅的,所以只享有管理人員工資是很正常的,低於銷售人員工資也是常見的。因為你享有的是將來公司做大了以後帶來的預期財富,通俗點說就是眼光放長遠一點。
如果你想增加自己的收入。建議如下:
1、如果你是管理上付出得多一點的,可以要求按管理或技術入股,比如你們現在投入比93%:7%,但是公司經營管理更加依賴於你,或者你付出精力更多,可以適當要求更多話語權。不過這點首先得清楚認識到自己再管理團隊中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2、提高管理人員工資,但是作為初創公司,這樣可能不太明智,只能說眼光放長遠。
3、增強自身在公司的管理能力,能做到公司缺你不可,那你就不用擔心收入了。
7. 幾個朋友合夥創業,如何分配股權
最近打算跟同學創業,期間思考了很多問題,其實,我能想到創業中涉及到的一系列問題也算不容易了,這都得益於平時看新聞並積極思考的結果……
我最先糾結的一件事是:我和同學如何分配股份?期間請教了某個創業公司的 CEO,跟他聊到夜裡1點多,當我問他:「我跟同學都占 50% 行嗎」,他直接回答:「絕對不行,一個公司必須要有一個佔大頭的,一個說得算的,也就是老大,否則跟風險投資沒法談……」
後來看一些資料,歸結起來有如下幾點:
1,投資人的持股不建議超過30%;
2,創始團隊開始持股的不能超過3人;
3,初創團隊中大股東能保持不低於60%的股份,因為低於50%的股權經不起稀釋;
4,初創公司的股權設計:
1)忌諱江湖方式處理,結構與利益不明細;
2)忌諱股權平均或分散,沒有「帶頭大哥」作為決策中心;
3)忌諱股權比例配錯,非關鍵人員擁有大股權比例。
在新興的互聯網企業創業時,共同創始人之間的股份分配,大多數時候並不是按照出資額、技術和智慧成果來進行權衡的。
出資額:在天使投資和創投機構比較密集的科技業,大量的創業項目是從一開始就拿到投資的,創始人幾乎沒有放錢進去,或者即使放也是名義上的非常少一點點錢。
技術:互聯網業是一個創新頻度高、小企業成長快的行業,同時互聯網技術的演進速度也是非常迅速的,互聯網技術的門檻,與硬體為主導的傳統科技業相比,是日益降低的。因此隨著互聯網公司的不斷涌現,獨有的技術專利和技術機密在互聯網行業越來越難形成競爭的門檻。
智慧成果:互聯網業是一個拼進化速度的行業,因此一個絕佳的創意或既有的智慧成果,如果沒有配上強大的執行力和自我更新能力,是很容易死得很慘的。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因此,共同創始人之間,影響股權分配比例的主要因素包括(但不限於)——
經驗和資歷的豐富度。設想:十年從業經驗、有過創業背景的 A 和在大公司工作了四年的 B 共同創業。
對公司未來成長的貢獻。設想:一個偏渠道運營、技術門檻不高的互聯網公司,有商務推廣背景的 A 和有技術背景的 B 共同創業。
獲取資源的能力。設想:與大量業內優秀人才交好、熟悉產業上下游各環節,容易獲得風投機構信任的 A,和一直埋頭苦幹、鮮少抬頭看路的 B 共同創業。
對產品/用戶/市場的精通和了解。設想:一個做互聯網消費級產品的公司,有在騰訊四年的負責核心產品運營經驗的 A,和有在外包公司六年的項目管理經驗的 B 共同創業。
熱情、專注、堅定的程度。設想:瘋狂地花時間去思考/研究/打磨/優化產品、即使全世界的人都懷疑他也能堅持下去的 A,和想法不多、但容易被鼓動、執行力超強的 B 共同創業。
人格魅力、領導力。設想:A 和 B 共同創業,誰更能吸引人才加入、鼓動團隊的士氣、給大家持續注入願景和理想、即使在最艱苦的時候也能保持團隊的凝聚力。
來自上海知志者回答
8. 創業股份如何分配
股權架構的六大模塊:
1:發起人股東必須控股51%;
2:創始人股東不超過7個(以單數為主),每個不超過5%;
3:戰略股東:最多不超過5%;
4:資源股東:不超過5%;
5:團隊股東—你的高管最多不超過10%;
6:投資股東不超過10%。
其實就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按公司職務貢獻發放對應的工資
二、按出資金額:按出資金額分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