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2016年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

2016年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

發布時間:2021-04-19 05:19:02

㈠ 火力發電原理

1、煤炭在鍋爐中燃燒產生大量熱量,這是化學能轉變為熱能。

2、鍋爐中的水,產生高溫高壓蒸汽;蒸汽通過汽輪機又將熱能轉化為旋轉動力;高壓蒸汽的熱能轉化為機械能後,形成凝結水汽,熱能轉化為機械能。

3、冷卻水與凝結水汽熱交換,凝結水汽繼續循環,吸收燃燒熱產生高壓蒸汽;冷卻水獲得熱量用於城市的集中供暖和供熱(家住電廠附近暖氣比較旺就是這個原因),由熱能來集中供暖、供熱。

4、高壓蒸汽推動轉子轉動發電,由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資料拓展:

1、火力發電的能力轉換:燃料化學能→ 蒸汽熱能→機械能→ 電能。

2、簡單的說就是利用燃料發熱,加熱水,形成高溫高壓過熱蒸汽,推動氣輪機旋轉,帶動發電機轉子(電磁場)旋轉,定子線圈切割磁力線,發出電能,再利用升壓變壓器,升到系統電壓,與系統並網,向外輸送電能。

3、然後蒸汽沿管道進入汽輪機中不斷膨脹做功,沖擊汽輪機轉子高速旋轉,汽輪機帶動發電機發電。最後又被給水泵進一步升壓送回鍋爐中重復參加上述循環過程,發電機發出的電經變壓器升壓後輸入電網。火力發電中存在著三種型式的能量轉換過程。

資料來源:網路火力發電




㈡ 誰來替代火電 光伏還是核電

誰來替代火電,光伏還是核電?
暖陽羊
一、引言
我向別人介紹「光伏不排放溫室氣體、空氣污染物,是未來替代火電的必然選擇」時,經常會有人不屑:光伏的能量密度太低,核發電也不排放污染物,而且非常穩定!如果我略微對核電的安全性表示質疑,就會被嘲笑為不懂科學!
近日,中法將聯合在連雲港建設核廢料處理基地的傳言將「核發電」推上了風口浪尖。具體事情真相如何,秉持「不信謠、不傳謠」的態度,不想過於追究,指向研究一下 「核發電」的裝機情況。
二、國際上核發電量情況題
世界上核電機組裝機容量的詳細數據為獲得。根據BP能源統計,世界上核電消費量居前5位的國家如表1所示。
表1:世界上核電消費量居前5位的國家(單位:TWh)

三、國內核發電情況
根據中電聯的統計數據,截止2014年底,中國核電:
累計並網裝機2008萬kW,相對於2013年的1466萬kW增加了36.97%;
在建項目規模為2862.6萬kW ;
2014年的滿發小時數為7787h,相對於2013年的7874h下降了87h;
2014年的累計發電量為1332.18 億kWh。
截止2015年9月底,中國核電:
累計並網裝機2414萬kW,發電量為1262億kWh,同比增長32.4%。
根據中電聯剛剛發布的《2016年上半年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2016年上半年,中國核電:
裝機及發電量快速增長,核電設備利用小時同比降低。
核電投資同比增長5.1%;6月底全國核電裝機容量同比增長33.8%。
發電量同比增長24.9%;設備利用小時3347小時,同比降低109小時。
與上年同期相比,除廣東外的其餘省份設備利用小時降幅均超過200小時,其中福建、遼寧分別降低719和452小時,多台核電機組陸續投產導致電力供應能力富餘,部分核電機組降負荷運行甚至停機備用。
當核電站建在別人家門口的時候,我們都大聲說「核電是安全的!」然而,當核電建在我們自己家門口的時候,我們怎麼想?我國的核電站分布情況。

圖1:我國核電站分布情況
四、核電將毀滅中國?
近日,在網上流傳一篇文章:《核電將毀滅中國》。作者吳輝是一位環保學者,關於核電發展,他提出了兩個核心觀點:
第一,任何安全設計都很難百分之百地經受住人為事故和自然災害的襲擊。
第二,不能僅考慮核電40年運行期間的安全,而忽略20萬年核廢料的安全。
華夏能源網節選其中部分內容梳理成一篇文章,供業內人士討論交流,個人覺得寫的不錯,可以供討論,特轉發(文中觀點不代表本文立場)。
附件:
《核電將毀滅中國》節選
(引自華夏能源網)
先給大家講個「故事」。
1954年美國猶他州的聖喬治沙漠中,有220名攝制人員在這里拍攝了一部名為《征服者》的電影,兩個月後他們離開,竟然有91人同時患上癌症,46人隨後被奪去生命。悲劇的原因不久之後被揭曉,是因為他們都吸入了過量的放射性塵埃。這片沙漠的200公里之外,是美國軍方的一個核試驗場,這里曾經爆炸過11枚原子彈。
大家想一想,200公里之外的核試驗,僅僅2個月時間能讓46人奪去生命,那相當於500顆原子彈的核電站泄露,會是什麼後果?我們離最近的核電站有多遠?我們是不是可以僥幸劑量不夠?我們是不是可以僥幸核廢料不要擴散?
1
震耳欲聾的寂靜
核電事故和地震、洪水、交通事故等災難有著本質的區別。現在唐山和汶川已經絲毫看不到地震的痕跡。而切爾諾貝利和福島就不一樣,因為核廢料的泄露,一切充滿劇毒,水不能喝,糧食沒有了,女人生不出孩子,這里成為生命禁區,永遠也恢復不了。
2006年切爾諾貝利事故二十周年的時候,鳳凰衛視去現場做了一期采訪,女主持人陳曉楠描述,那裡是一種「震耳欲聾的寂靜」,「Deafeningsilence」。我們能體會到嗎?沒有知了,沒有蟋蟀,沒有蟲子,沒有任何聲音,耳朵的聽覺功能完全喪失,就像被爆炸震聾了一樣。大家上網搜索《20年黑色記憶——切爾諾貝利探訪記》,可以看到這段時間為70分鍾的視頻。
然而,三里島、切爾諾貝利和福島,還不是核隱患的全部。「大頭」還在後面。所謂的「大頭」,就是指核電站的高能核廢料。這些東西人類很難有效安全的處置。
高能核廢料的處置有三個去處:第一,丟到海里;第二,送到太空;第三,在陸地上深埋。丟到海里已經被國際法所禁止,1972年的《倫敦公約》規定禁止向大洋傾倒放射性廢物。因為這將導致人類失去整個海洋。
運到太空當然是最安全的,但人類已經累積了大約20萬噸核廢料,這個發射是巨大的成本。而且因為存在著發射事故的可能性,這一方案也因此被否決。
在陸地上深埋是現在通行的做法,但絕對安全嗎?美國內華達州的尤卡山核廢料處理場,籌劃了30年最終放棄。原因是核廢料持續高熱,一噸核廢料的功率大約13千瓦,相當於一個桑拿浴室的電爐,如果不能持續冷卻它,它就會自燃,造成氫氣爆炸。日本的福島事故就是這么造成的。(數據來源:王俊峰,《放射性廢物處理與處置》,中國原子能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第19頁)
太陽的平均功率密度不過155瓦/噸,但是經過巨大的累加之後,太陽中心的溫度達到1500萬度!核廢料的功率密度比太陽要高得多,如果它深埋於地下,經過100年或者200年的積累,同樣會產生可怕的高溫!
大家看,這是綠色和平組織用紅外鏡頭拍攝的運輸核廢料的火車,它們在持續發熱。這是核反應,能量比原子彈要大得多,只是釋放緩慢。但是經過上百年的累加,不爆發是不可能的。
2
「快堆」能否解決核廢料問題?
現在有所謂的第四代核技術,「快堆」,號稱能夠解決核廢料的問題,似乎是一根救命稻草,但真相如何呢?
快堆,是「快中子反應堆」的簡稱。它用鈈239為燃料,在燃燒的過程中釋放快中子,能讓鈾238又轉變成鈈239。這個意義在於讓鈾238得以利用。自然界中的鈾,可作為核燃料的鈾235隻佔0.7%,另外還有99.3%的鈾238無法利用。快堆把鈾238轉化為鈈239,理論上可以讓鈾的利用效率提升70倍。
一句話,快堆的意思就是,核廢料中的鈈239還有用,用好了還可以把鈾238加進來用。
但是人類20萬噸核廢料擺在這里,你用啊,快點用啊!想什麼丟到海里,葬到太空?
快堆不是把核廢料整個吃掉,只是把核廢料的一小部分加以利用。核廢料中的鈈就算提取出來,剩下的殘渣依然還是需要處理。而且這個鈈不可能完全提取干凈。
快堆如果實現了安全的商業化應用,有可能緩解(僅僅是緩解)核廢料的危機,但是再建新的核電站呢?
況且,快堆「實現安全的商業化應用」談何容易?快堆用劇毒的鈈239作為燃料,燃料濃度比普通鈾235的反應堆高4-10倍,功率密度比普通反應堆高4倍,用金屬鈉做冷卻劑。這些東西讓人不忍卒看。
核廢料的問題很難解決。無論是極其危險的「快堆」再利用,還是直接丟到海里或者深埋,如何防止核廢料跑到環境中來?
1995年,世界銀行宣布「核動力在全球失敗」。因為考慮到退役和核廢料的處理,核能成本太高,風險太大。商業雜志《福布斯》更是宣稱,「美國核能計劃的失敗是美國商業歷史上最大的悲劇,浪費投資達一萬億美元」。(資料來源:泰勒?米勒著,《在環境中生存》,湯姆遜學習出版社,2004年第13版,第374頁)
2005年我參與翻譯了美國人一百多萬字的環保巨著《在環境中生存》,我現在就核電問題的幾個關鍵論點出示我的論據:
1、核廢料的污染周期20萬年
這是核電不可用的根本原因。20萬年是難以想像的距離。秦始皇2000年,易經7000年,再往前的歷史已經無法考證。如果混凝土壽命只有100年,那麼數百年後(相對於歷史的長河這只是一瞬間)所有的核廢料都將毫無遮攔地裸露。「核廢料污染周期」的論據來自《在環境中生存》第56頁,「鈈-239的半衰期為24,000年,在核反應堆中生成,用作某些核武器的炸葯。當吸入微量顆粒時,可引起肺癌。因此它必須安全儲存達240,000年——約為地球上最新物種生存時間的4倍。」
2、混凝土的壽命100年
混凝土的壽命受多種因素的影響,100年是較高的標准,我們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規范》所規定的混凝土年限,「大型橋梁、隧道、重要市政設施的設計使用年限」是「不低於100年」。
3、核廢料的功率密度13千瓦/噸
這是核廢料無法處置的根本原因。如果是一個死的東西,深埋於地下,只要沒有地下水沖刷,它就永遠存在那裡。但因為它不斷散熱,埋於地下會讓周圍的岩石變成熔岩,最後形成火山爆發。如果沉於海底,它也會不甘寂寞,通過熱量的帶動與表層的海水對流,然後被帶到整個海洋。核廢料功率密度的論據來自於《放射性廢物處理與處置》一書第19頁,放射性廢物的熱效應,表1-8,高放廢物在離堆100年後熱功率為13.4千瓦/噸。
大家如果對我提供的證據有懷疑,盡可以去核實。核廢料的半衰期、熱效應、混凝土壽命都是眾所周知的事情,是很簡單就可以驗證的。

㈢ 火力發電的發展

火力發電是我國主要的發電方式,電站鍋爐作為火力電站的三大主機設備之一,伴隨著我國火電行業的發展而發展。
當環保節能成為中國電力工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時,火電行業在「上大壓小」的政策導向下積極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關閉大批能效低、污染重的小火電機組,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國內火電設備的更新換代。
《中國電站鍋爐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顯示,至2010年底,單機容量30萬千瓦及以上火電機組佔全部火電機組容量的60%以上。火電行業的「上大壓小」也推動了電站鍋爐向高參數、大容量方向發展。此外,循環流化床、IGCC等清潔煤技術逐漸成熟,應用也日益廣泛,從而推動了CFB鍋爐與IGCC氣化爐的發展。
2014年1月-2015年3月,我國火電項目數量出現猛增。近期,中電聯發布《2015年前三季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指出,2015年9月底火電發電量持續負增長、設備利用小時同比降幅擴大。一邊是火電發電量持續負增長、設備利用小時同比大幅下降,一邊是各地新批火電項目眾多,2015年火電的爆發式增長值得仔細回味。

㈣ 發電的中國發電情況

2013年底中國發電裝機預計將達12.3億千瓦左右,發電裝機規模有望躍居世界第一,全國電力供需總體平衡。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28日發布《2013年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預計,2013年全國新增裝機8700萬千瓦左右,其中火電4000萬千瓦左右。預計2013年底全國發電裝機12.3億千瓦左右,發電裝機規模有望躍居世界第一,其中水電2.8億千瓦、火電8.6億千瓦、核電1478萬千瓦、並網風電7500萬千瓦、並網太陽能600萬千瓦左右。
報告認為,2013年,中國經濟將繼續趨穩回升,帶動用電需求增速回升。預計年底全國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12.3億千瓦左右,全年發電設備利用小時4700-4800小時,其中火電5050-5150小時,較上年有所增加。全國電煤供應總體平穩,局部地區電煤運輸偏緊。其中東北地區供應富餘能力增加;西北地區供應能力有一定富餘;南方區域電力供需平衡有餘;華中區域電力供需總體平衡;受跨區通道能力制約、部分機組停機進行脫硝改造以及天然氣供應緊張等因素影響,考慮高溫、來水等不確定性,華東和華北地區的部分省份在部分高峰時段可能有少量電力缺口。

㈤ 中國能源電力行業現狀與發展新中國60年電力事業發展狀況

中國電力工業自1882年在上海誕生以來,經歷了艱難曲折、發展緩慢的67年,到1949年發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僅為185萬千瓦和43億千瓦時,分別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1949年以後我國(大陸,下同)的電力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1978年發電裝機容量達到5712萬千瓦,發電量達到2566億千瓦時,分別躍居世界第8位和第7位。改革開放之後,電力工業體制不斷改革,在實行多家辦電、積極合理利用外資和多渠道資金,運用多種電價和鼓勵競爭等有效政策的激勵下,電力工業發展迅速,在發展規模、建設速度和技術水平上不斷刷新紀錄、跨上新的台階。裝機先後超過法國、英國、加拿大、德國、俄羅斯和日本,從1996年底開始一直穩居世界第2位。進入新世紀,我國的電力工業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

一、發展現狀

(一)電力建設快速發展

發電裝機容量、發電量持續增長。改革開放以來到上世紀末,我國發電裝機和發電量年均增長率分別為7.8%、7.9%。發電裝機容量繼1987年突破1億千瓦後,到1995年超過了2億千瓦,2000年達到了3億千瓦。發電量在1995年超過了1萬億千瓦時,到2000年達到了1.37萬億千瓦時。進入新世紀,我國電力工業進入歷史上的高速發展時期,投產大中型機組逐年上升,2004年5月隨著三峽電站7#機組的投產,我國電源裝機達到4億千瓦,到 2004年底發電裝機總量達到4.41億千瓦,其中:水、火、核電分別達10830、32490、701.4萬千瓦。2004年發電量達到21870億千瓦時。2000~2004年,5年凈增發電裝機容量14150萬千瓦,2004年我國新增電力裝機容量5100萬千瓦,超過美國在1979年創造的年新增裝機4100萬千瓦的世界歷史最高記錄。預計今年新增裝機容量約為6000萬千瓦,年末裝機容量將超過5億千瓦。

電源結構不斷調整和技術升級受到重視。水電開發力度加大,2004年9月,隨著青海黃河上游公伯峽水電站首台機組建成投產,我國水電裝機超過了1億千瓦,達到10830萬千瓦,占總裝機容量的24.6%,目前在建規模約4700萬千瓦。核電建設取得進展,經過20年的努力,建成以秦山、大亞灣/嶺澳、田灣為代表的三個核電基地,總裝機容量達到了870萬千瓦。高參數、大容量機組比重有所增加,截止到2004年底,已投運單機容量60萬千瓦及以上的大型火電機組約55台,其容量占火電裝機容量的10.7%,在今後4年中將有60台以上的超臨界機組建成投產,60萬千瓦機組中超臨界機組已經佔有主導地位,單機容量100萬千瓦的超超臨界機組開始興建,到2010年將有10台以上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投產。

關停了一大批耗能高、污染嚴重的小機組,自2000到2002年,關停的小機組約1000萬千瓦。潔凈煤發電技術得到應用,採用引進技術自主設計製造的 30萬千瓦CFB鍋爐,正在建設或開展前期工作的有10餘台,2004年末約有2000萬千瓦脫硫裝置投入運行或在建,近幾年新建火電機組幾乎均同步安裝煙氣脫硫裝置,大容量機組煙氣脫硝正在逐漸實施,40萬千瓦等級的IGCC機組的技術引進及開發工作正在進行。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技術引進取得成果,目前約有近70套9F級燃機機組正在建設或前期准備中,2005年5月大陸首台9FA重型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機組投入運行,燃氣輪機的裝機容量不久將達到 3000萬千瓦以上。

電網建設不斷加強。隨著電源容量的日益增長,我國電網規模不斷擴大,電網建設得到了不斷加強,特別是近十年來,電網建設得到了迅速發展,輸變電容量逐年增加。截至2004年底,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達到22.8萬公里,變電容量達到7.12億千伏安。全國電網基本形成較為完備的330/500千伏主網架,隨著國家電網公司750千伏輸變電示範工程的投產,電網最高運行電壓等級已經提高到750kV。1998年以來實施的城鄉電網建設與改造,特別是農村電網「兩改一同價」成效顯著,不僅提高了供電質量,降低了電價水平,改善了8億農民的用電狀況,解決了近3000多萬無電農村人口的用電問題,而且加強了網架結構,緩解了城市配網高低電壓之間聯系薄弱的問題,促進了城鄉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西電東送和全國聯網發展迅速。我國能源資源和電力負荷分布的不均衡性,決定了「西電東送」是我國的必然選擇。西電東送重點在於輸送水電電能。按照經濟性原則,適度建設燃煤電站,實施西電東送。

目前,西電東送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貴州到廣東500千伏交、直流輸變電工程已先後投產運行,向廣東送電規模已達1088萬千瓦。三峽到華東、廣東±500千伏直流輸變電工程先後投產。蒙西、山西、陝西地區向京津唐電網送電能力逐步增加。華北與東北、福建與華東、川渝與華中等一批聯網工程已經投入運行, 2003年跨區交換電量達到862億千瓦時。

截至2005年7月,除海南外已經初步實現了全國聯網,初步實現了跨區域資源的優化配置,區域電網間的電力電量交換更加頻繁,交易類型出現了中長期、短期、超短期、可中斷交易等多種模式,呈現多樣化的良好局面,由於跨區跨省電力交易比較活躍,部分聯網輸電通道長期保持大功率送電。西電東送、全國聯網工程對調劑電力餘缺、緩解電力供應緊張和促進資源優化配置起到重要作用。

(二)電力環保取得顯著成績

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電力工業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控制煙塵排放,目前安裝電除塵器比例達到85%以上,煙塵排放總量較1980年減少32%以上,單位電量煙塵排放量減少了 88%。1995年底結束向江河排灰,2002年廢水排放達標率達到97%,部分水資源缺乏地區實現了廢水「零排放」。2003年底大陸已累計建成投產的脫硫機組裝置容量約1000萬千瓦,脫硫設施產生的SO2去除量為96.9萬噸,單位電量二氧化硫排放量較1990年減少了40%。潔凈煤燃燒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技術引進取得進展,已經掌握了低氮燃燒技術。水電、核電和電網的環境保護得到高度重視。

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水平不斷提高。供電標准煤耗從1978年的471克/千瓦時下降到2004年的376克/千瓦時;發電廠用電率從6.61%下降到5.95%;線路損失率從9.64%下降到7.59%;平均單機容量達到5.68萬千瓦。

全國火電廠工業用水總量為1327億噸,其中新鮮水量為397億噸,重復用水量為930億噸,水的重復利用率為70%。全國火電廠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 1.72億噸,其中粉煤灰為1.38億噸、渣為0.32億噸;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為1.2億噸,其中粉煤灰為0.95億噸、渣為0.25億噸。干灰場得到普遍應用,節約了佔地和用水。灰渣綜合利用的水平不斷提高。在許多地區100%得到利用。

(三)電力科學技術水平有較大提高

電力裝備技術水平差距不斷縮小。火電主力機型從50、60、70年代的5萬、10萬、20萬千瓦,發展到80年代利用引進技術生產30和60萬千瓦,進入新世紀以來60萬千瓦超臨界、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引進技術國產化進程明顯加快;水電具備了70萬千瓦機組的製造能力;核電可以自主設計生產65萬千瓦壓水堆核電機組。電網已具備750千伏及以下、額定電流4000安培及以下、短路電流水平63千安及以下交流輸變電設備研發及製造能力,產品類型涵蓋 「常規敞開式設備 」至「全封閉組合電器」在內的全系列。±500千伏及以下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關鍵設備—晶閘管閥及換流變壓器已基本實現由國內成套供貨。交、直流輸電系統控制保護設備的技術水平已居於世界領先行列。

電力發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一是火電機組參數等級、效率不斷提高,2004年上海外高橋二期工程90萬千瓦引進技術超臨界機組、河南沁北、江蘇常熟兩個 60萬千瓦超臨界機組國產化依託工程成功投入運行,浙江玉環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國產化依託工程及山東鄒縣、江蘇泰州等一批同類項目正在順利實施。二是水電建設代表了當今世界水平,建成了以三峽工程為代表的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水電工程。三是核電自主化程度不斷提高,秦山二期建成投產標志著我國已具備65萬千瓦壓水堆核電機組的研發製造能力。四是超高壓技術躋身國際先進行列,500千伏緊湊型、同塔多回、串聯補償等技術得到應用,2005年9月26 日,我國第一個750千伏輸變電示範工程(青海官亭至甘肅蘭州輸變電工程)正式投入運行,這標志著我國電網建設和輸變電設備製造水平跨入世界先進行列;現已開始規劃建設交流 1000千伏特高壓輸變電試驗示範工程。五是直流輸電技術快速發展,已先後建成單回輸送容量120萬千瓦的葛上直流工程、單回輸送容量180萬千瓦的天廣直流工程、單回輸送容量均為300萬千瓦的龍政、三廣及貴廣I回直流工程,在建和已建的直流線路工程的長度達到了7000公里,並已開展800千伏級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

(四)可再生能源發電取得進步

風力發電建設規模逐步擴大。從「七五」開始建設風力發電場,到2004年底,內地已建成43個風力發電場,累計裝機1292台,總裝機容量達到76.4萬千瓦,佔全國電力裝機的0.17%。單機容量達到2000千瓦。

地熱發電得到應用。到1993年底,西藏地熱發電的總裝機達到28.13兆瓦,約佔全國地熱發電裝機(包括台灣在內)的94%;年發電量9700萬千瓦時,占拉薩電網約20%。

太陽能發電開始起步。至1999年,光伏發電系統累計裝機容量超過13兆瓦。2004年建成容量為1兆瓦的太陽能發電系統,這是目前中國乃至亞洲總裝機容量第一的並網光伏發電系統,同時,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兆瓦級大型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之一。

小水電建設取得巨大成績。截止到2000年底,全國已建成小水電站4萬多座,裝機達2485萬千瓦,佔全國水電裝機的32,4%,佔世界小水電開發量的40%以上,年發電量800億千瓦時,佔全國水電發電量的36.27%。

(五 )電力需求旺盛,發展潛力巨大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對電力的拉動作用巨大。上世紀70年代起,我國基本處於長期嚴重缺電的局面,電力供應短缺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隨著電力工業快速發展,1997年開始實現了電力供需的基本平衡,部分地區供大於求。進入新世紀,隨著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實行積極財政政策和擴大內需的經濟方針,國民經濟持續發展,電力需求增長也屢創新高。繼2001年用電增長9%之後,2002年增長11.8%、2003年增長15.4%、2004年增長 14.8%。經濟較發達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區電力需求持續旺盛。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全國電力供需狀況又趨緊張,發電裝機利用率(利用小時數)大幅提高,局部地區開始啟用限電措施。2003年~2004年,全國電力供需平衡繼續總體偏緊。整體看來,由於人均發電裝機佔有量偏低,電力供應的高速增長仍難以滿足更快增長的電力需求,電力工業仍存在較大發展空間。

(六)結構性矛盾突出,技術升級任重道遠

電源結構有待優化。一是煤電比重很高,近幾年又增長較快,所佔比重進一步提高,水電開發率較低,清潔發電裝機總容量所佔比例較小;二是20萬千瓦及以下機組超過1億千瓦(4403台),其中10萬千瓦及以下有6570萬千瓦(3993台),加之目前各地小機組關停步伐明顯放緩、企業自備燃油機組增多,燃煤和燃油小機組仍佔有過高比重,投入運行的60萬千瓦及以上火電機組僅55台,大型機組為數較少;三是在運行空冷機組容量約500萬千瓦,與三北缺水地區裝機容量相比,所佔比例低,其節水優勢沒有體現出來;四是熱電聯產機組少,城市集中供熱普及率為27%;五是電源調峰能力不足,主要依靠燃煤火電機組降負荷運行,調峰經濟性較差。

電力生產主要技術指標與國際水平還有一定差距。火電機組參數等級不夠先進,亞臨界及以上參數機組佔40%,高壓、超高壓參數機組佔29%,高壓及以下參數機組占 31%;超臨界機組僅960萬千瓦,占火電裝機總量的2.95%。國產大機組的經濟性落後於相應進口機組,30萬千瓦容量等級,國產亞臨界機組的供電煤耗比進口機組高4~12g/kWh;60萬千瓦容量等級,國產亞臨界機組的供電煤耗比進口機組高20~23g/kWh,比進口超臨界機組高28~39.5g /kWh。在30萬千瓦、60萬千瓦亞臨界機組主、輔機引進消化過程中,由於主、輔機出力、可靠性等因素影響,形成從標准上、設計和管理上要求增大輔機配備裕度,直接導致輔機運行偏離經濟工況,廠用電升高,機組經濟性下降。電網的平均損失率為7.71%,尚有進一步降低的空間。清潔煤發電技術、核電技術的進步較慢,大型超(超)臨界機組、大型燃氣輪機、大型抽水蓄能設備及高壓直流輸電設備等本地化水平還比較低,自主開發和設計製造能力不強,不能滿足電力工業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需要。

二、發展趨勢

未來20年,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目前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1000美元,進入了世界中低收入國家行列,消費結構升級,工業化進程加快,城鎮化水平提高,人均用電量超過1400千瓦時,進入了重工業化發展階段。加快工業化、現代化進程對電力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電力建設任務艱巨

資源條件制約發展。我國水能、煤炭較豐富,油、氣資源不足,且分布很不均衡。水能資源居世界首位,但3/4以上的水能資源分布在西部。我國煤炭探明保有儲量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儲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5%。我國天然氣和石油人均儲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風能和太陽能等新能源發電受技術因素限制,多為間歇性能源,短期內所佔比重不可能太高,需要引導積極開發。

電力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日益突出。電力生產高度依賴煤炭,大量開發和燃燒煤炭引發環境生態問題,包括地面沉陷、地下水系遭到破壞,酸雨危害的地理面積逐年擴大,溫室氣體和固體廢料的大量排放等。火力發電需要耗用大量的淡水資源,而我國淡水資源短缺,人均佔有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分布不均,其中華北和西北屬嚴重缺水地區。同時,我國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環境污染嚴重的國家之一。以我國的發展階段分析,未來若干年,是大量消耗資源、人與自然之間沖突極為激烈的時期。目前的能源消耗方式,是我國能源、水資源和環境容量無法支撐的。

經濟增長方式需要轉變。當前我國經濟尚屬於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模式。若按近幾年的用電增速計算,2020年全國電力需求將高達11萬億千瓦時,相應發電裝機24億千瓦,發電用煤將超過50億噸,是目前的6倍,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在持續、快速的經濟增長背景下,經濟增長方式中長期被GDP數字大幅上升掩蓋的不足正逐漸顯現,直接給經濟運行帶來隱憂。經濟增長方式需要根本性轉變,以保證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科技進步和效率提高,我國產值單耗不斷下降,單位產值電耗從1980年的0.21千瓦時降至2000年的0.151千瓦時,下降了 0.059千瓦時。假如未來20年仍能保持這樣的下降幅度,按照2020年GDP翻兩番的目標,約可減少電耗3.22萬億千瓦時。節能提效空間巨大。

電網安全要求不斷提高。我國電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大電網具有大規模輸送能量,實現跨流域調節、減少備用容量,推遲新機組投產,降低電力工業整體成本,提高效率等優點。但隨著目前電網進一步擴展,影響安全的因素增多,技術更加復雜,需要協調的問題更多,事故可能波及的范圍更廣,造成的損失可能會更大。 8·14美加電網事故造成大范圍停電給全世界敲響了警鍾,大電網的電力安全要求更高。

(二)電力發展需求強勁

經濟增長率仍將持續走高。目前我國處於工業化的階段,重化工業產業發展迅速,全社會用電以工業為主,工業用電以重工業為主的格局還將持續一段時間。隨著增長方式的逐步轉變、結構調整力度加大、產業技術進步加快和勞動生產率逐步提高,第二產業單耗水平總體上將呈下降趨勢。

從今後一個較長時期來看,一方面,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電力消耗強度會有一個加大的過程,但另一方面通過結構調整,高附加值、低能耗的產業將加快發展,即使是高耗能行業,其電耗水平也應有較大下降。

用電負荷增長速度高於用電量增長。預計用電負荷增長速度高於電量增長,但考慮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負荷增長速度與電量增長速度的差距將逐步縮小。預計 2010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為30450億千瓦時左右,2005年~2010年期間平均增長6%左右;2020年全社會用電量將不低於45000億千瓦時,後10年年均增長4%左右。

(三)電力發展趨勢特點鮮明

我國電力發展的基本方針是:提高能源效率,保護生態環境,加強電網建設,大力開發水電,優化發展煤電,積極推進核電建設,適度發展天然氣發電,鼓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帶動裝備工業發展,深化體制改革。在此方針的指導下,結合近期電力工業建設重點及目標,我國電力發展將呈現以下鮮明特點:

結構調整力度將會繼續加大。將重點推進水電流域梯級綜合開發,加快建設大型水電基地,因地制宜開發中小型水電站和發展抽水蓄能電站,使水電開發率有較大幅度提高。合理布局發展煤電,加快技術升級,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節約用水,提高煤電技術水平和經濟性。實現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工程設計、設備製造本土化、批量化的目標,全面掌握新一代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工程設計和設備製造技術,積極推進高溫氣冷堆核電技術研究和應用,到2020年核電裝機力爭達到 4000萬千瓦左右。在電力負荷中心、環境要求嚴格、電價承受力強的地區,因地制宜建設適當規模的天然氣電廠,提高天然氣發電比重。在風力資源豐富的地區,開發較大規模的風力發電場;在大電網覆蓋不到的邊遠地區,發展太陽能光伏電池發電;因地制宜發展地熱發電、潮汐電站、生物質能(秸稈等)與沼氣發電等;與垃圾處理相結合,在大中城市規劃建設垃圾發電項目;到2020年力爭使新能源發電裝機比重超過4%。

預計到2010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7億千瓦左右,年均增長6.7%,其中水電1.65億千瓦,煤電4.68億千瓦,核電1200萬千瓦,氣電3500萬千瓦,新能源發電1000萬千瓦。

預計2020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將可能超過9.5億千瓦左右,其中水電2.46億千瓦(含抽水蓄能2600萬千瓦),煤電5.62億千瓦,核電4000萬千瓦,氣電6000萬千瓦,新能源發電4100萬千瓦。

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步伐將會加快。

㈥ 北京最近幾年的各年用電量

據國家電網公司預測,在電力供需總體緊張的情況下,今年內和明年中國電力需求依然高增長,預計2005年全國用電量將增長10.5%左右,需求量達到23910億千瓦時。
今年全年全國用電量將增長14.5%左右,需求量達21625億千瓦時,同比凈增2730億千瓦時。今年前9個月,全國用電量共完成1571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4.9%。今年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呈現4個特點:
需求持續樊升,負荷屢創新高,各地主網負荷增速普遍低於電力需求增速;拉限電負荷增加,缺電范圍擴大,部分電網持續拉限電;受產業結構影響,電力彈性系數再度大於1;電煤供應和水電站來水情況成為影響電力生產的重要因素.

㈦ 年銅供需形勢分析

一、國內外資源狀況

(一)世界銅資源狀況

盡管世界每年礦產銅金屬規模均超1000萬噸,但是隨著新一輪礦業經濟周期中全球銅礦勘查投資的不斷增加,世界不斷地有新的銅資源被發現,使得世界銅資源儲量總體呈增長態勢,供應保障能力持續向好,但由於2008年第四季度經濟危機的出現,銅礦勘查投資減少,使得2009年世界銅資源儲量略有下降。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2009年世界銅資源儲量54000萬噸,比上年減少1.8%。銅儲量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儲量最多的國家是智利,2009年佔世界總量的29.6%;其他儲量較多的國家還有美國、印度尼西亞、秘魯、波蘭、墨西哥、中國、澳大利亞及俄羅斯等(表1)。

表1 2007~2009年世界銅礦資源儲量分布情況單位:萬噸(銅)

圖5 2007年以來上海金屬交易所銅價變化情況

六、結論

(一)世界銅供需趨勢

無論是2003年世界經濟復甦的驅動,還是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銅產品生產與消費並沒有顯著增長,而是以緩慢的速度在微增長。目前,礦山銅產量與冶煉之間雖然存在一定的供需差距,但是如果考慮廢雜銅回收情況,則銅原料不僅能滿足世界銅正常的冶煉需求,而且還有一部分銅精礦富餘而需要庫存(近幾年,世界銅精礦的庫存量基本在10萬~20萬噸之間波動);另外,世界精煉銅生產與消費也都在微增長,之間基本可以達到供需平衡。因而總體來看,世界銅資源供需是健康平衡的。

(二)我國銅供需趨勢截至2009年底,全國銅儲量為1461.4萬噸(銅),在不考慮采礦損失的情況下,以目前年生產能力約90萬噸計,我國銅資源靜態供應保障能力大約為16年,支撐能力比較脆弱。我國銅礦資源特點是中小型礦床多,大型、超大型礦床少,這一特點使得我國銅礦山建設規模普遍偏小,雖然國家花大氣力發展銅礦業,但成效並不顯著,因此目前國內銅礦產量與實際消費量不匹配;另外,我國銅冶煉及消費規模還在不斷擴大,而國內銅礦山增產潛力有限,導致我國銅資源自給率進一步降低,並使得銅礦業成為我國銅工業健康發展的約束環節。

(唐宇)

㈧ 全國電力主要靠什麼發電

火力發電是我國主要的發電方式,電站鍋爐作為火力電站的三大主機設備之一,伴隨著我國火電行業的發展而發展。

當環保節能成為中國電力工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時,火電行業在「上大壓小」的政策導向下積極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關閉大批能效低、污染重的小火電機組,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國內火電設備的更新換代。

2014年1月-2015年3月,我國火電項目數量出現猛增。近期,中電聯發布《2015年前三季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指出,2015年9月底火電發電量持續負增長、設備利用小時同比降幅擴大。


(8)2016年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擴展閱讀

火力發電的缺點:

1、煙氣污染

煤炭直接燃燒排放的污染氣體不斷增長,使中國很多地區酸雨量增加,而全國每年產生大約140萬噸。

2、粉塵污染

對電站附近環境造成粉煤灰污染,對人們的生活及植物的生長造成不良影響。全國每年產生1500萬噸煙塵。

3、資源消耗

發電的汽輪機通常選用水作為冷卻介質,一座1000MW火力發電廠每日的耗水量約為 十萬噸。全國每年消耗5000萬噸標准煤。

㈨ 一季度全國電力消費數據釋放哪些經濟信號

在4月13日國家發改委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政研室副主任、新聞發言人趙辰昕表示,一季度全國全社會用電量約13524億

在4月13日國家發改委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政研室副主任、新聞發言人趙辰昕表示,一季度全國全社會用電量約1352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2%,增速同比回升2.4個百分點。

信達證券能源互聯網首席分析師曹寅對」清潔技術投資」分析,在主要高耗能行業都在去產能的背景下,一季度全社會用電量增速成績來之不易,這表明中國的宏觀經濟在穩步向好。

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向來被視為反映宏觀經濟走向的重要風向標之一,不過去年的數據情況並不理想。根據國家能源局的統計,去年全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0.5%,增速比2014年下降3.3個百分點,創改革開放以來最低水平。

中電聯發布的《2016年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預判,在考慮常年氣溫水平的情況下,預計2016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1%-2%。

中電聯強調,在電量低速增長情況下,如果氣溫波動較大,其對全社會用電量增幅的影響程度可能達到1個百分點左右。

一季度二產用電增速由負轉正

根據國家能源局統計,今年1至2月,全國全社會用電量累計876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其中,2月份當月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4%。

趙辰昕介紹,3月當月,全社會用電量約476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6%,增速同比回升7.8個百分點。

「今年一季度第一、二、三產業和居民生活用電量同比分別增長7.8%、0.2%、10.9%和10.8%,增速同比回升9.7、0.8、4.0和8.2個百分點。」趙辰昕介紹。

趙辰昕分析,一季度全社會用電增速回升主要受三產和居民生活用電支撐,兩者合計對全社會用電增長的影響度達到94%,拉高全社會用電增速3.0個百分點。

其中,在三產用電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用電同比增長15.6%,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商業、住宿和餐飲業用電同比增長9.5%,增速同比回升3.3個百分點;金融、房地產、商務及居民服務業用電同比增長11.3%,增速同比回升5.0個百分點。

趙辰昕分析,盡管一季度二產用電增速由負轉正,但總體仍處於較低水平。資料顯示,今年2月第二產業用電量5915億千瓦時,下降2.1%。

「目前3月的分產業用電數據還沒出來。」曹寅分析,二產用電增速由負轉正主要得益於地方保增長政策和房地產行業投資的拉動。

閱讀全文

與2016年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9深港通交易日 瀏覽:998
珠海橫琴貴金屬交易所 瀏覽:298
投資創始人 瀏覽:801
田洪良老師外匯 瀏覽:448
黃金鴿子價格一般 瀏覽:836
搜宜貸理財 瀏覽:343
工行貴金屬最多可以持倉多長時間 瀏覽:655
招行抵押貸款提前還款 瀏覽:870
宗申融資租賃 瀏覽:933
好講台融資 瀏覽:290
四川長虹持股基金 瀏覽:830
金鷹主題基德邦基金總經理 瀏覽:666
莫頓外匯金融案真相 瀏覽:590
西安過橋貸款 瀏覽:161
33k黃金是什麼意思 瀏覽:603
2011年煙葉收購價格 瀏覽:655
融資協議書文本 瀏覽:927
茅台投資現金流 瀏覽:994
今日基金200006凈值 瀏覽:374
理財長江養老 瀏覽: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