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榮慶大廈怎麼樣好不好值不值得買
樓盤名稱:廣州榮慶大廈
別名:東川路社區網
城市:廣州
樓盤位置:東山東華西路三角市東側
開發商:廣州市東山區房地產經營開發公司
建築類型:高層,塔樓,
公交線路:公交:3路、106路、227路、215路、42路、183路 地鐵:1號線烈士陵園站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8900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0%,共0棟樓,停車位
周邊配套:幼兒園:東山區環衛局幼兒園、興仁里幼兒園 中小學:紅火炬小學、中山三路小學南校區、廣州市第四十中學、廣東省實驗中學 大學:廣州市廣播電視大學(越秀區分校) 商場:地王廣場 醫院:東山區中醫院第二門診部、嶺南國醫館 郵局:中國郵政榮華南郵政所 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 其他:全球通大酒店、廣東省海印體育賓館 小區內部配套:停車位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全面及時的樓盤信息,點擊查看
⑵ 愛拼才會贏的創業導師
今日資本創始人、總裁
【行業地位】今日資本專注投資消費品、零售、互聯網三大行業。她憑借女性獨到的眼光和判斷力在風投市場獨領風騷,人稱「投資女王」。
【投資案例】網易、中華英才網、掌中萬維、京信通訊、諾亞舟、永和大王、真功夫快餐、京東商城、鑽石小鳥、榮慶物流、益豐大葯房、永和豆漿、京東商城、德青源雞蛋等,她投資的眾多企業如今在業界內外都耳熟能詳,其中三位創業者更是躋身福布斯富豪榜前100名。伴隨著這些財富神話的,是投資之後的高額回報:她曾通過6800萬美元的資本,獲得了1.21億美元現金回報和4100萬美元資本收益。 IDG技術創業投資基金合夥人
【行業地位】對中國風險投資行業而言,IDG資本是真正的拓荒者,是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國際投資基金之一,自1992年進入中國以來,共投資了多個行業的200餘家企業,並已有50多家企業在美國、香港、中國內地證券資本市場IPO,或通過M&A成功退出.章蘇陽先生作為IDG的創始合夥人,創投界的「老革命」和「金牌投資人」,親和專業,深受創業者喜愛。
【投資案例】土豆網、康輝、九安、漢庭、如家、攜程、好耶、易趣. 璞玉投資的發起人、創始合夥人
1976年生於瑞典哥德堡,從小最愛孫悟空從高中開始學習中文並獲漢語語言學士,大學時毅然休學一年做神遊中國的背包客,擁有倫敦大學倫敦經濟學院和亞非管理學位。
【行業地位】2004年在上海璞玉投資管理公司,是第一家專注於中國大陸私募股權的投資管理機構。從2004年起,璞玉投資便陸續幫助不少投資機構在國內投資了私募股權基金,到目前為止,基金規模已經超過四億美元!由一批行業經驗豐富、背景互補的國內外個人創辦和管理,既有以前的基金合夥人和投資銀行家,又有創業企業家和管理咨詢顧問。
公司取名「璞玉」寓意為黃金有價玉無價,目標就是為那些希望通過項目投資分享中國經濟增長成果的投資商提供優質專業的服務,挑選出最有價值的項目。 著名天使投資人
【行業地位】UT斯達康創始人之一,曾擔任中國電子商務網8848前董事長、中華學習網前董事長等職務。他曾是知名上市企業的創始人,同時也是更多知名企業的投資人,他十幾年前就是華爾街知名的華人投資家,數十年成功的企業運營經驗和投資經歷,讓他成為業內公認的老前輩。這位滿頭白發的天使投資人,在創業者中極具口碑,是中國最早的天使投資人,他「潛伏」30年,為打擊拐賣兒童挺身而出,擁有過千萬的微博粉絲,被稱為「中國天使投資第一人」。
【投資案例】李想的泡泡網和汽車之家、方三文的雪球財經、杜子健的華藝百創傳媒、265網站、紅鶴溝通、帝科思、博看文思、萬表網等。 漢能投資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行業地位】亞太地區卓有聲望的新經濟領袖,他曾先後創建Aimnet公司和GRIC通信公司,並於1999年帶領GRIC通信公司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成為首批在美國創業並帶領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大陸CEO。「全世界最成功的30位海外華人之一」
陳宏博士所帶領的漢能投資集團先後獲得「中國十佳最具影響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稱號, 「最佳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和最佳跨境投資銀行。集團的資深投資銀行顧問曾參與進行的合並收購業務,總價值超過200億美元,在亞洲和美國透過公開募資和私募的資金已超過40億美元。
【投資案例】多米音樂、百世物流、維也納酒店、UT斯達康、中國聯通、京東商城、迅雷、格蘭特等。
⑶ 上海朴勵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上海朴勵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01月19日,主要經營范圍為實業投資,投資管理,投資咨詢(除金融、證券),保潔服務,會務服務,旅遊咨詢(不得從事旅行社業務),電子商務(不得從事增值電信、金融業務),建材、電子產品的銷售,房屋建設工程施工,市政公用建設工程施工等。
法定代表人:王榮慶
成立時間:2015-01-19
注冊資本:1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14002853234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上海市嘉定區陳翔路88號6幢3樓A區3217室
⑷ 誰有中核集團核電合格供應商名錄
更詳細的信息請PM我
廠家/品牌
攀鋼集團成都鋼鐵有限責任公司(成都無縫)
華菱集團湖南衡陽鋼管(集團)有限公司
包頭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華菱集團湖南衡陽鋼管(集團)有限公司
攀鋼集團成都鋼鐵有限責任公司(成都無縫)
天津鋼管公司
寶鋼集團上海五鋼有限公司
凌鋼集團錦西鋼管有限責任公司
廣州番禺珠江鋼管有限公司
河北元成螺旋鋼管有限公司
河北衡水京華制管有限公司
山西太鋼集團臨汾鋼鐵有限公司焊管廠
凌鋼集團錦西鋼管有限責任公司
廣州番禺珠江鋼管有限公司
山西太鋼集團臨汾鋼鐵有限公司焊管廠
上海上上不銹鋼管廠
浙江永上不銹鋼管業有限公司
南通市特種鋼廠有限公司
常州武進不銹鋼管廠有限公司
寶鋼集團上海五鋼有限公司
無錫市新峰管業有限公司
攀鋼集團四川長城特殊鋼有限責任公司
浙江永上不銹鋼管業有限公司
南通市特種鋼廠有限公司
上海上上不銹鋼管廠
湖北新冶鋼有限公司
湖州久立特鋼有限公司
常州武進不銹鋼管廠有限公司
湖州久立特鋼有限公司
浙江五星鋼管廠
浙江永上不銹鋼管業有限公司
山西泫氏鑄工集團
河北新大通管業有限公司
河北新興鑄管有限公司
湖北新冶鋼有限公司
八達塑膠(深圳)有限公司
浙江佑利集團核試驗中心企業
上海佑利積水管業有限公司
深圳CBE工業發展有限公司
環琪(太倉)塑膠工業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
廣東聯塑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廣州市迅發塑料管廠
深圳市華瀚管道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溫州煌盛管業有限公司
本鋼集團天和鋼管有限責任公司
江蘇法爾勝新型管業有限公司
廣州勵進新技術有限公司
上海莘天實業有限公司
廣州膠管廠天河分廠
西北橡膠廠
青島橡膠製品二 廠
河北省景縣華北橡膠廠
科郎曼化工(武漢)有限公司
江蘇靖江王子
深圳市海潤德實業有限公司
河北滄州恆通管件製造有限公司
揚州市石化管件廠
天津金鼎管道有限公司
河北滄海管件集團有限公司
河北宏潤管道集團有限公司
江蘇潤揚管件製造有限公司
浙江永上不銹鋼產業有限公司
上海上上不銹鋼管廠
河北滄州恆通管件製造有限公司
揚州市石化管件廠
天津金鼎管道有限公司
河北滄海管件集團有限公司
PARKER代理商:上海薩弗工控設備有限公司
美國Svwagelok
法國Vanatome
美國fish、Parker:深圳海潤德實業有限公司
Parker 代理商:廣州進源電力物資有限公司
揚中市永升儀表電器有限公司
江蘇省金壇市華能特種閥門廠
鎮江永興閥門電器製造公司
常州儀表材料廠
Parker代理商:上海薩弗工控設備有限公司
美國Svwagelok
法國Vanatome
英國SABRE代理商:翹高國際發展有限公司
美國fish、Parker:深圳市海潤德實業有限公司
德國蓋米、依波羅美國VTI:上海盛茂艾美特儀器儀表有限公司
加拿大VELAN代理商:石家莊順惠機電設備有限公司
英國
江蘇省金壇市華能特種閥門廠
鎮江永興閥門電器製造公司
鎮江貝斯特閥門有限公司
Parker代理商:廣東進源電力物資有限公司
江陰市方正儀表有限公司
江陰市節流裝置廠有限公司
杭州成套節流裝置有限公司
西安市凱樂流量自控儀表有限公司
天津儀表集團有限公司
天津浩天自動化儀表製造有限公司
玉環新龍機械有限公司
北京楚冠科技有限公司
"史陶比爾(杭州)精密機械電子有限公司
"
上海君永工貿有限公司
重慶市亞核保溫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省夏邑縣特種保溫材料總廠
安徽淮南常華保溫材料廠
無錫市明江保溫材料有限公司
河北長江耐火保溫材料有限公司
無錫雙歡重工製造有限公司
武漢鋼鐵集團公司
馬鞍山鋼鐵集團
包頭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萊蕪鋼鐵集團有限公司
柳州鋼鐵集團有限公司
攀枝花鋼鐵集團
武漢鋼鐵集團公司
馬鞍山鋼鐵集團
舞陽鋼鐵公司
攀枝花鋼鐵集團
重慶鋼鐵集團公司
寶鋼集團上鋼三廠
山西太鋼不銹鋼股份有限公司
寶鋼集團上鋼三廠
江蘇沙鋼集團
江蘇電力裝備有限公司
江蘇鹽城瑞恆吊架機械有限公司
江蘇南通華能彈簧吊架製造有限公司
南通市巨力彈簧吊架有限公司
揚州東方吊架有限公司
江蘇江陰市焱鑫石化電力機械廠
射陽縣恆通管架有限公司
揚州盛益支吊架有限公司
大連彈簧有限公司
江蘇鹽城瑞恆吊架機械有限公司
江蘇南通華能彈簧吊架製造有限公司
江蘇亞星波紋管有限公司
南京彈簧廠
江蘇電力裝備有限公司
鄭州亘鑫實業有限公司
常州三誠精密機械有限公司
揚州市盛益支吊架有限公司
上海超靜減振器有限公司
廣州南方管道製造有限公司
陽光鋼結構有限公司
Jim Yun鋼結構有限公司
深圳市旭通鋼結構有限公司
海虹老人牌塗料(深圳)有限公司
廣州佐敦遠洋制漆有限公司
廣州市從化制漆有限公司
廣州市南方制漆廠
西北永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廣州華賓實業有限公司
喜利得(中國)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
FISCHER(代理商)深圳永利富實業有限公司
三聯膨脹螺栓製造有限公司
天津市河西區重華金屬膨脹螺栓廠
泰興市金屬膨脹螺栓廠
石家莊市永昌膨脹螺栓廠
江蘇省無錫市榮慶新型膨脹螺栓廠
寧波振華電工設備有限公司
鎮江電器設備廠
江蘇電南自通華電氣集團有限公司
長沙華廈電力成套設備有限公司
深圳市許繼.派尼美特電纜橋架有限公司
華威電氣集團有限公司
重慶川儀總廠有限公司
浙江永錦電力器材有限公司
沈陽國聯電纜附件製造有限公司廣州辦事處
深圳市鴻業電器設備有限公司
深圳市深菱實業發展有限公司
廣東雪琴電器貿易有限公司
長沙吉福熱縮材料有限公司廣州辦事處
杭州同宇機械有限公司
萬喜(天津)緊固件有限公司
北京業德東方不銹鋼材料有限公司
北京聖雷特緊固件有限公司
上海申光高強度螺栓有限公司
浙江澤恩標准件有限公司
興化市飛龍不銹鋼公司
重慶華豐鋁業(集團)有限公司
深圳華益鋁業有限公司
佛山市永信德鋁業有限公司
廣州鋁加工廠
無錫市明江保溫材料有限公司
武漢楚風新型絕熱材料有限公司
廣州市聲輝新型材料有限公司
⑸ 王氏家譜中有由景瑞,家榮慶
⑹ 張元的個人經歷
1965年08月——1966年07月台灣台中縣立龍並初級中學 講師 1975年08月——1976年02月東吳大學歷史系講師 1976年02月——1978年07月 東吳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1978年08月——1986年07月東吳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1986年08——1996年07月國立清華大學 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1996年——2000年輔仁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1996年——2009年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 1996年08月——1999年07月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1997年——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1999年08月——2002年07月國立清華大學教授 共同教育委員會兼主任委員 2002年08月——2003年07月國立清華大學教授人文社會學系兼系主任 2009年——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2009年——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榮譽退休教授
授課領域:
中國通史一中國通史二6史籍導讀通鑒研究通鑒研讀中國史問題討論魏晉人物析論歷史知識與歷史教學歷史知識與歷史教學二宋代社會與文化史料與史學史學理論選讀研究實習資治通鑒選讀歷史教材教法歷史教學實習甲歷史教學實習乙歷史教學書報討論中國典籍中的歷史世界勞作服務個別研究與指導文獻通考研讀歷史研究與討論歷史/社會學習領域教材教法中國歷史的演變與發展錢穆與中國傳統史學傳統史論選讀現代學者歷史論述選讀《資治通鑒》相關論述選讀史籍閱讀:資治通鑒選讀(兩漢三國部分)資治通鑒選讀:兩晉南北朝資治通鑒選讀:隋唐《資治通鑒》選讀─兩漢
研究專長:資治通鑒》、宋史、歷史教育與教學、中國通史教育與教學研究
學術專著:一學術論文:
1.張 元,1995.7,〈胡三省史學新探:簡論《通鑒胡注》與《胡注表微》〉《中國學報》第35期,頁61-69,韓國漢城。
2.張 元、駱月絹,1995.8,〈十一歲兒童歷史認知能力初探〉,《清華歷史教學》第5期,頁4-30,新竹。(摘要轉載於天津《歷史教學》)
3.張 元,1995.8,〈如何閱讀《資治通鑒》〉,《錢穆先生紀念館刊》第三期,頁57-68,台北。
4.張 元,1996.3,〈高中歷史「三國鼎立」的教學設計與演示〉,《清華歷史教學》第6期,頁56-71。
5.張 元,1996.9,〈國中歷史「宋代理學與詞」的教學設計〉,《清華歷史教學》第7期,頁101-117。
6.張 元,1996.10,〈與高中生談學習歷史〉,《歷史月刊》第105期,頁122-132,台北。(全文轉載於陝西西安《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亦收錄於人民大學編輯之《復印報刊資料.中學歷史教學》)
7.張 元、許松源、陳冠華,1997.9,〈《資治通鑒》的教學與檢討〉,《通識教育季刊》第四卷第三期,頁71-87,新竹。
8.張 元,1997.9,〈國中歷史「宋遼夏關系」的教學設計〉,《清華歷史教學》第8期,頁52-68。
9.張 元,1997.9,〈試析王應麟的歷史思想〉,《清華學報》新27卷第3期, 頁287-312,新竹。
10. 張 元,1998.3,〈教好每一節歷史課〉,《歷史月刊》第122期,頁90-91。
11. 張 元,1998.10,〈從具體描述到深入解釋—國中、高中歷史教學的區隔〉,《歷史月刊》第129期,頁96-101。
12. 張 元,1999.2,〈寄自疆場的家書—高中歷史課後作業研究〉,《清華歷史教學》第9期,頁82-99。
13. 張 元,1999.9,〈中國通史教學檢討與建議〉,《通識教育季刊》第6卷第3期,頁87-102。
14. 張 元,2001.5,〈讀通鑒 談教學(一)--劉裕其人〉,《歷史月刊》第160期,頁73-79。
15. 張 元,2001.7,〈讀通鑒 談教學(二)--劉裕與劉穆之〉,《歷史月刊》第162期,頁88-93。
16. 張 元,2001.9,〈讀通鑒 談教學(三)--崔浩與北朝初期的發展〉,《歷史月刊》第164期,頁93-100。
17. 張 元,2001.11,〈讀通鑒 談教學(四)--北魏孝文帝及其漢化政策〉,《歷史月刊》第166期,頁88-89。
18. 張 元,2001.12,〈把鮮活的歷史場景留在學生心中—科技院校歷史課的選材與教法〉,《通識教育季刊》第9卷第1期,頁83-92。
19. 張 元,2002.10,〈書海眺望:《到芬蘭車站》〉,《清華歷史教學》第13期,頁126-132。
20. 張 元,2002,〈讀田浩教授〈史學與文化思想:司馬光對諸葛亮故事的重建〉一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三本第一分,頁199-204。
21. 張 元2003.1,〈簡析洪邁的歷史知識〉,《中國文化研究》(北京)總39期,頁69-81,北京。
22. 張 元,2004,9,〈朱子講歷史之一:春秋時代的大事〉,《歷史月刊》第200期,頁98-100。《歷史教學》(天津)2005,12,頁66-67。
23. 張 元,2004,〈第二個本子〉,《歷史教學問題》(上海),2004年,第4期,頁77。
24. 張 元,2004,11,〈時代圖像與深入探討:帶領國中生認識西漢的教學設計〉,《清華歷史教學》第十五期,頁55-69。
25. 張 元,2004,11,〈讀Teaching History四篇〉,《清華歷史教學》第十五期,頁143-150。
26. 張 元,2005,1,〈朱子講歷史之二:通鑒、七國之亂與後漢書〉,《歷史月刊》,第204期,頁102-106。《歷史教學》(天津),2006,1,頁68-70。
27. 張 元,2005,2,〈朱子講歷史之三:評伊川易傳中的史例〉,《歷史月刊》,第205期,頁118-120。《歷史教學》(天津),2006,4。
28. 張 元,2005,3,〈圖像與細部:老師讀《通鑒》開場白〉,《歷史月刊》,第206期,頁98。
29. 張 元,2005,3,〈雲中白鶴邴原:老師讀《通鑒》之一〉,《歷史月刊》,第206期,頁99-101。
30. 張 元,2005,4,〈西晉的最後一幕:老師讀《通鑒》之二〉,《歷史月刊》,第207期,頁98-101。
31. 張 元,2005,5,〈加強歷史教學深度的一些看法〉,《清華歷史教學》第十六期,頁6-25。
32. 張 元,2005,5,〈老師談教學—歷史教學篇讀後〉,《清華歷史教學》,第十六期,頁130-132。
33. 張 元,2005,5,〈有人這樣談考試—讀Teaching History115(2004)〉,《清華歷史教學》,第十六期,頁139-146。
34. 張 元,2005,5,〈歷史人物的出場:老師讀通鑒之三〉,《歷史月刊》,第208期,頁102-104。
35. 張 元,2005,6,〈朱子講歷史之四:三監之亂與周公東征〉,《歷史月刊》,第209期,頁103-105。《歷史教學》(天津),2006,5。
36. 張 元,2005,7,〈閱讀司馬懿:老師讀通鑒之四〉,《歷史月刊》,第210期,頁104-108。《讀書》(北京三聯書店)2005,10,頁87-92。
37. 張 元,2005,9,〈光武開國旌揚良吏:老師讀通鑒之五〉,《歷史月刊》第212期,頁101-103。
38. 張 元,2005,10,〈鴻門宴敘事中的緊要文字:老師讀通鑒之六〉,《歷史月刊》,第313期,頁92-96。
39. 張 元,2005,11,〈漢光武與馬伏波:老師讀通鑒之七〉,《歷史月刊》,第214期,頁100-105。
40. 張 元,2005,11,〈歷史的理解〉,《歷史教學》(天津),頁59-60。亦載《歷史月刊》,228期,2007年1月號,頁122-123。
41. 張 元,2005,12,〈朱子講歷史之五:歷史中的「道理」和「技巧」〉,《歷史月刊》,第215期,頁92-96。《歷史教學》,2006,6。
42. 張 元,2006,1,〈從王國到朝廷的漢文帝:老師讀通鑒之八〉,《歷史月刊》,第216期,頁98-103。
43. 張 元,2006,2 ,〈歷史老師不可以這麼想〉,《歷史月刊》,第217期,頁108-111。
44. 張 元,2006,3,〈閱讀錢穆〉,《讀書》(北京三聯書店)頁103-106。
45. 張 元,2006,3,〈朱子講歷史之六:廢井田與開阡陌〉,《歷史月刊》,第218期,頁114-118。
46. 張 元,2006,3,〈朱子講歷史之二:通鑒、七國之亂與後漢書(續)〉,《歷史教學》(天津),頁58-61。
47. 張 元,2006,4,〈漢宣之世良吏為多:老師讀通鑒之九〉,《歷史月刊》,第219期,頁110-114。
48. 張 元,2006,4,〈如何帶孩子學習歷史?〉,《人本教育札記》,第202期,頁100-102。
49. 張 元,2006,5,〈魏文帝曹丕其人其政:老師讀通鑒之十〉,《歷史月刊》,第220期,頁116-121。
50. 張 元,2006,5,〈懷念狄更遜先生兼談歷史教育的研究〉,《清華歷史教學》,第十七期,頁138-144。《歷史教學》(天津),2006,7。
51. 張 元,2006,5,〈利用概念圖加院學生的歷史理解:讀Teaching History110,pp.27-31〉,《清華歷史教學》,頁145-148。
52. 張 元,2006,5,〈大獎賽與雙層漢堡:讀Teaching History92,pp.6-15〉,《清華歷史教學》第十七期,頁149-154。
53. 張 元,2006,6,〈歷史課堂教學的新程式—故事、閱讀與書寫〉,《台大歷史學報》,第三十七期,頁319-349。
54. 張 元,2006,6,〈朱子講歷史之七:周宣王的大臣仲山甫〉,《歷史月刊》,第221期,頁110-114。
55. 張 元,2006,7,〈朱子講歷史之八:《詩經.二南》中的文王教化〉,《歷史月刊》,222期,頁114-119。
56. 張 元,2006,8,〈教歷史,要教歷史知識的結構與方法〉,《歷史月刊》,223期,頁114-119。
57. 張 元,2006,9,〈朱子講歷史之九:《詩經.小雅》中的國君心意〉,《歷史月刊》,224期,頁116-119。
58. 張 元 2006,11,〈老師讀通鑒之十一:五胡十六國時代之外交辭令〉,《歷史月刊》,226期,頁112-118。
59. 張 元,2007,2,〈舉手的表達—全班參與的方式之一〉,《歷史月刊》,229期,頁116-119。
60. 張 元,2007,2,〈朱子學與現代學術研究〉,《讀書》(北京三聯書店),頁77-81。
61. 張 元,2007,3,〈書寫的表達—全班參與方式之二〉,《歷史月刊》,230期,頁118-121。
62. 張 元,2007,5,〈老師讀通鑒之十二:慕容恪尚在,憂方大耳〉,《歷史月刊》,232期,頁110-115。
63. 張 元,2007,5,〈如何在一學期內教完中國歷史〉,《清華歷史教學》第十八期,頁1-3。
64. 張 元,2007,5,〈歷史老師應該仔細一讀的書--《一個德國人的故事:1914-1933的回憶錄》〉,《清華歷史教學》第十八期,頁169-1981。
65. 張 元,2007,7,〈考試命題隨筆〉,《歷史月刊》,234期,頁127。
66. 張 元,2007,8,〈考試命題隨筆(二)〉,《歷史月刊》,235期,頁120-124。
67. 張 元,2007,9,〈考試命題筆(三)〉,《歷史月刊》,236期,頁124-128。
68. 張 元,2007,10,〈大班的歷史課,怎麼教?〉,《歷史月刊》,237期,頁116-122。
69. 張 元,2007,11,〈隨筆的隨筆:答宋家復先生〉,《歷史月刊》,238期,頁126-127。
70. 張 元,2007,12,〈文字書寫、現實社會與深細理解:我讀《甲骨文》〉,《歷史月刊》,239期,頁121-128。
71. 張 元,2008,1,〈「卓識」是可以學的〉,《讀書》(北京三聯書店),頁91-94。
72. 張 元,2008,5,〈課堂選讀資料的講解〉,《歷史月刊》,244期,頁126—131。
73. 張 元,2008,7,〈考試命題隨筆(四)--古人如何以史為鑒〉,《歷史月刊》,246期,頁122-125。
74. 張 元 2008,7,〈也談2007年高考歷史科中的陳寅恪題〉,《中學歷史教學》(華南師范大學,廣州),頁46-47。
75. 張 元,2008,10,〈考試命題隨筆之五—想像當時情景〉,《歷史月刊》,249期,頁113-117。
76. 張 元,2008,10,〈一課時講完隋唐史的實驗—以材料與問題為主的教法演示〉,《歷史教學》(天津),頁10-21。本文亦刊於《清華歷史教學》第20期(2009,11)頁5-26。
77. 張 元,2008,11,〈我們如何道宋人想些什麼?〉,《歷史月刊》,250期,頁118-120。
78. 張 元,2009,7,〈南宋時期的一門經史課程—袁燮講《尚書》〉,《歷史月刊》,258期,頁118-122。
79. 張 元,2009,8,〈學生喜歡怎樣的歷史課〉,《歷史月刊》,259期,頁120-124。
80. 張 元,2009,9,〈引導學生神遊古代中國—以「講故事」為途徑〉,《歷史月刊》第260期,頁120-130。
81. 張 元,2009,10,〈《通鑒》胡注中的「心」字〉,《歷史月刊》第261期,頁126-128。
82. 張 元,2009,11,〈錢著《秦漢史》在歷史理解上的意義〉,《歷史月刊》,第262期,
83. 張 元,2009,11,〈閱讀需趁早〉,《清華歷史教學》第20期,「書海眺望」欄目,頁105-112。
84. 張 元,2009,12,〈朱子《詩集傳》中的歷史論述〉,《古今論衡》20期,頁75-94。
85. 張 元,2011,3,〈老師讀《通鑒》—從武則天讀討武曌檄談專注力〉,《歷史教學》(天津),頁66-70。
86. 張 元,2011,4,〈課堂教學的歷史圖像問題〉,《歷史教學》(天津),頁16-22。
87. 張 元,2011,6,〈歷史試題命制的基本概念〉,《考試學刊》(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台灣)第九期,頁121-148。
88.張 元,2011,9,〈陸遜心目中的劉備—學生學習「神入」的一例〉,《歷史教學》(天津),頁20-22。
89.張 元,2011,10,〈從「唐太宗帥不帥?」談到課程中的「感覺」〉,《歷史教學》(天津),頁10-12。亦刊於《廣州教學研究》,頁2-4。
90.張 元,2011,10,〈心中圖像與講課內容〉,《清華歷史教學》第21期,頁5-15。
91.張 元,2011,10,〈談幾本經濟類的書〉,《清華歷史教學》第21期,「書海眺望」欄目,頁105-112。
92.張 元,2011,11,〈一九四九年以前的清華大學〉,《通識在線》第37期,頁38-40。
93.張 元,2012,1,〈中國書院傳統下的課堂教學〉,《通識在線》第38期,頁24-27。
94.張 元,2012,3,〈中國書院教學中的自學法—以朱子讀書法為例〉,《通識在線》第39期,頁22-25。
95.張 元,2012,3,〈從「我是阿根迷」談歷史老師的興趣〉,《中學歷史教學》(廣州),頁4-6。
96.張 元,2012,8,〈歷史課堂教學的設計思考〉,《歷史教學》(天津),20-29。
97.張 元,2012,9〈觀看廣州市匯景中學的兩堂演示課〉,《中學歷史教學》(廣州),頁53-56。
二專著:
1. 張 元,1995.8,〈中國傳統史學的特質〉,《人文學導論》(台北:正中書局),頁132-141。
2. 張 元,1997.2,〈試論《資治通鑒》的開篇〉,《慶祝鄧廣銘教授九十華誕論文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頁587-600。
3. 張 元,1998.2,《談歷史 話教學》,三民書局,台北。
4. 張 元,1998.4,〈關於編寫高中中國文化史的一些看法〉,《歷史學科教育之趨勢》,(台北:教育部人文社會學科指導委員會),頁69-81。
5. 張 元、周梁楷主編,1998.6,《方法論: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新竹。486頁。
6. 張 元,1999.7,《高中歷史(上)》,龍騰文化公司,台北。
7. 張 元,1999.7,《高中歷史(上)教師手冊》,龍騰文化公司。
8. 張 元,1999.12,〈胡三省與中國史書的注釋傳統〉,《中國史學史研討會:從比較觀點出發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頁177-197。
9. 張 元,2000.11,〈《資治通鑒》中關於人們心理的描述—以東晉王敦之亂為例〉,《宋旭軒教授八十榮慶論文集》,頁909-923。
10.張 元,2001.2,〈世紀之交歷史課堂教學的問題與對策—一個台灣的經驗〉(韓文)《歷史教育論集 第26輯:毅岩宋春永教授停年紀念史學論文集》(歷史教育學會,韓國大邱),頁57-83。
11.張 元,2001.7,《高中中國文化史》,龍騰文化公司。
12.張 元,2001.7,《高中中國文化史教師手冊》,龍騰文化公司。
13.張 元、李孝悌,2002,《簡明中國歷史》,龍騰文化公司。
14.張 元,2004,7,〈通識課程中的通鑒選讀〉,《經典生活與通識語文教育》(林素英、巫俊勛主編,花蓮師院印行), 頁29-48。
15.張 元,2005,10,〈微窺與深心—錢穆先生思考歷史問題的一方法〉,《錢穆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東吳大學錢穆故居,台北),頁205-230。
16.張 元,2006年,〈加強歷史教學深度的一些想法〉,方駿主編,《新世紀的歷史教育》(香港教育圖書公司,香港),頁273-296。
17.張 元,2008年11月,〈馬端臨史論的結構分析〉,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編《鄧廣銘教授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頁90-103。
18.張 元,2009年3月,〈《通鑒》胡注中關於「心」的意義〉,北京師范大學古籍與傳統文化研究院編《中國傳統文化與元代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頁805-819。
19.張 元,2009,11,〈心與歷史—試述袁燮的經史教學〉,何忠禮主編, 《南宋史與南宋都城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頁428-447。
20.張 元,2010,11,〈想像的閱讀與重點的勾勒—援庵先生書寫歷史人物的一個方向〉,《陳垣先生的史學研究與教育事業—紀念陳垣先生誕辰30周年學論文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頁114-129。
21.張 元導讀,2011,2,《古代中國的歷史長卷—資治通鑒》,(大塊文化出版社),133頁。
22.張 元,2011,2,〈大段引文—陳援庵史學書寫形式的一項選擇〉,陳勇、謝維揚主編,《中國傳統學術的近代轉型》(上海,人民出版社)頁320-332。
23.張 元、蕭憶梅主編,2012,5,《學生如何學歷史--歷史的理解與學通國際學術研討道論文集》,(台灣學生書局出版)426頁。
24.張 元,2012,5,〈學生應該學習怎樣的中國歷史〉,載《學生如何學歷史—歷史的理解與學習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95-426。
⑺ 榮氏家譜
一、姓氏源流
榮(Róng)姓源出有三:
1、據《姓氏考略》和《呂氏春秋》載,遠古黃帝時代,有個音樂家叫榮援,受黃帝命,與伶倫共鑄造了12個銅鍾,以和五音。榮援就是榮姓的始祖。此支榮姓的望族出於上谷。古代時的上谷,指的是今天的河北省的中部及西部等地方,《姓氏考略》上記載「榮氏望出上谷」。因此,上谷正是榮氏的發源之地。
2、以食邑地名為氏。據唐代的《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上古(距今大約3000多年之時)周成王有個卿士受封於榮邑(在今河南省鞏縣一帶),稱為榮伯,他的子孫便以邑為姓,相傳姓榮。周代大夫榮夷公,其先人食邑於榮,以榮為氏,望族出於樂安。又根據歷來學者的考證,這一支榮氏出自周成王的卿士榮伯,最初聚居於樂安一帶,古代的樂安郡就在現在的山東境內,後來逐步繁衍遷徙到全國各地。
3、出自清朝滿洲旗人的改姓。清兵入關後,有滿洲旗人改姓為榮,使榮氏的家族陣容更加龐大。在改姓為榮的滿洲人中,最為有名的是光緒年間慈禧太後的寵臣榮祿。還有詩人榮漣、書畫家榮林等。
得姓始祖:榮援(榮將)。榮姓的始祖,乃是黃帝座前的大臣榮將,或稱為榮授,因此榮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至少已經有5000年的歷史。根據《姓氏考略》上說,在《呂氏春秋》有記載,據說榮授曾經奉黃帝之命,與伶倫共鑄十二鍾,以和五音,是中華民族音樂的始祖,也是榮後人尊為榮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缺)榮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榮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1%,尤以吉林省多此姓,約佔全國榮姓人口的33%。(余略)
三、歷史名人
榮氏的傑出子弟在歷史上不斷涌現。隋朝時,河北無終(今薊縣)有榮建緒、榮毗兄弟;金朝時有棣州人榮楫;明朝時瓊州有榮王、榮王兄弟。清朝有緒年間慈禧太後的寵臣榮祿。還有詩人榮漣、書畫家榮林。近代有榮寶岩、榮元愷、榮瑞馨榮月泉……等。
榮廣:字王孫,漢代魯國人。從瑕丘江公受《穀梁春秋》及《詩》,盡能傳其所學。
榮毗:字子諶,北平無終人也。父權,魏兵部尚書。毗少剛鯁有局量,涉獵群言,仕周,釋褐漢王記室,轉內史下士。開皇中,累遷殿內監。時以華陰多盜賊,妙選長吏,楊素薦毗為華州長史,世號為能。素之田宅,多在華陰,左右放縱,毗以法繩之,無所寬貸。毗因朝集,素謂之曰:「素之舉卿,適以自罰也?」毗答曰:「奉法一心者,但恐累公所舉。」素笑曰:「前言戲耳。卿之奉法,素之望也。」時晉王在揚州,每令人密覘京師消息,遣張衡於路次往往置馬坊,以畜牧為辭,實給私人也。州縣莫敢違,毗獨遏絕其事。上聞而嘉之,賚絹百匹,轉蒲州司馬。
榮瑄:明朝瓊州人。榮琇之弟,早孤,與兄榮琇事母以孝聞。
榮祿:清末大臣。字仲華(1836-1903),號略園。瓜爾佳氏。滿洲正白旗人。辛酉政變前後為慈禧太後和恭親王奕所賞識。官至總管內務府大臣。1874年,同治帝死,榮祿參與確定載繼承帝位,為慈禧太後所倚重。1879年,因忤慈禧太後,又被劾納賄,降二級,去職10餘年。1891年底,起任西安將軍。1894年,允准入京拜賀慈禧太後60壽辰,適逢中日戰事緊急,留京再授步軍統領,會辦軍務。戰後,授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督練北洋新建陸軍。1898年6月,百日維新期間,授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為慈禧太後發動政變的得力人物。旋即內調中樞,授軍機大臣,晉文淵閣大學士,管理兵部事務,節制北洋海陸各軍,統近畿武衛五軍。策劃立端王載漪子溥為大阿哥(皇儲),謀廢黜光緒帝。1900年義和團運動中,主張保護各國駐京使館,鎮壓義和團。1902年1月,隨慈禧太後返京後,轉文華殿大學士,管理戶部事務。1903年病死。謚「文忠」。編有《武毅公事略》,著有《榮文忠公集》、《榮祿存札》。
榮慶:清末大臣、洋務派代表人物。字華卿(1859-1917),號實夫。生於四川。歷任侍讀學士,山東學政,擢刑部、禮部、戶部尚書,軍機大臣,清崇實錄館總裁等職。著作有《師友淵源錄》、《茜園同人集》、《榮慶日記》等傳世。
榮啟期:春秋時期的學者。孔子游泰山,見啟期鹿裘帶索,鼓琴而歌,便上前問他:「為何而樂?」,他回答說:「我樂最多。天生萬物,人為貴,我得為人,一樂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我得為男,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我行年九十矣,三樂也。貧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終,居常以待終,何不樂也!孔子聽後表示佩服。
榮成伯:即榮駕鵝,又名欒。春秋魯國大夫,...左傳》載:魯襄工自楚國返,聞季武子襲擊卞(魯莊子食邑),欲不入,榮成伯賦《式微》,襄公乃歸。又,季孫氏嫉恨昭公。昭公死,理應葬在魯群公墓所在地闞(今山省東汶上縣西南),季孫欲隔絕昭公墓,不使與先君同。成伯曰:「生不能事,死又離之,以自旌也。縱子忍之,必或恥之。」季孫又欲為惡謚。成伯曰:「生弗能事,死又惡之,以自信也。將焉用之?」季孫乃止。
榮宗敬:又名宗錦,字宗敬(1873-1938),江蘇省無錫榮巷人。榮德生之兄,榮毅仁之叔,中國近代著名的民族資本家。早年經營過錢庄業,從1901年起,與榮德生等人先後在無錫、上海、漢口、濟南等地創辦保興麵粉廠,福興麵粉公司(一、二、三廠),申新紡織廠(一至九廠),被譽為中國的「麵粉大王」、「棉紗大王」。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榮宗敬自上海避居香港,次年2月病逝。
榮德生:又名宗銓(1875-1952),號樂農居士。江蘇省無錫榮巷人。榮宗敬之胞弟,榮毅仁之父,中國近代著名的民族資本家。北洋政府時期,歷任江蘇省議員和北洋政府國會議員;國民政府時期,歷任工商部參議,中央銀行理事,全國經濟委員會委員等;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和蘇南行政公署副主任,是少數幾個在1949年中國共產黨取得政權後繼續留在大陸的民族資本家。
榮毅仁:字繼曾,江蘇省無錫人,其父為榮德生,叔為榮宗敬,開創了中國棉紗和麵粉的民族工業。歷任上海市副市長、紡織工業部副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改革開放後,受鄧小平之命創辦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1993年,第八屆全國人大當選為國家副主席。曾被《福布斯》雜志評為2000年度中國首富。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據《風俗通》記載:周成王卿士榮伯之後,以邑為氏。望出樂安、上谷:
上谷郡:治所在今天的河北省保定、易州一帶。
樂安郡:漢千乘郡,南朝宋始置樂安郡,隋置棣州,唐改樂安郡,故址在今山東省惠民縣南七十里,下轄廣饒、惠民、高青等縣。
2、堂號
⑻ 一家23人出了11個學霸,好的家風有多重要
在我看來:以如今這個喧囂浮躁的社會環境,好的家風甚至遠比學校的教育都要重要。因為。如果家長不能起到表率和引導的作用,那麼再聰明的孩子都很難成才。
唯有好的家風,孩子才會尊敬父母;唯有尊敬父母,孩子才會聽從父母的教導;唯有聽從父母的教導,才能使得家教對孩子產生正面的影響。如果失去了好的家風,父母對孩子的教導只是流於口頭上,自己卻從來沒有以身作則,那麼孩子就有有樣學樣,並導致家教完全失去作用。其最終的結果就是:當某個人做出了不好的、不道德的事後,人們就會說他沒有家教。而一個沒有家教的人,從來都不是一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