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黃河的正源(源頭)在哪
黃河發源於巴顏喀拉山脈,但真正源頭所在現在依然存有爭議。歷史上人們對黃河源頭的認識有一個過程。
《尚書·禹貢》曾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的記載,「積石」在現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的阿尼瑪卿山,離黃河源頭還有距離。《山海經》、《爾雅》有河出昆侖的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有黃河發源於於闐,東流至鹽澤,再潛行地下,南出為河源的說法。(見於《史記·大宛列傳》)這些說法都不確切,但卻延續到隋唐。
隋唐以後人們逐漸對黃河河源建立了正確的認識。隋大業五年(609年)平定了吐谷渾後置河源郡,即現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區,表明人們已知黃河發源於此。唐貞觀九年(635年)為平定吐谷渾叛亂,將領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曾率領人馬到達星宿海、扎陵湖一帶,《新唐書》載他們「次星宿川,達柏海上,望積石山,覽觀河源。」。唐宋以來,長期將星宿海稱為黃河源頭。
至元代人們開始對對黃河河源進行實地考察。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實等人勘察黃河河源,對扎陵湖、鄂陵湖和星宿海一帶作了詳細考察。 1315年潘昂霄根據都實的調查寫成《河源志》一書,明確指出黃河發源於星宿海西南百餘里處,該處有「水從地湧出如井,其井百餘」。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命拉錫、舒蘭探黃河河源。他們到達星宿海,發現星宿海上源還有三條河流,但並未追至源頭。拉錫、舒蘭歸京後繪有《河源圖》,舒蘭還寫有《河源記》。康熙末年組織全國性的地形測量,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派喇嘛楚兒沁藏布、蘭木占巴及理藩院主事勝住等人前往河源地區進行測量,此行「逾河源,涉萬里」,回京後將測量結果繪入《皇輿全覽圖》。此次測繪把星宿海以上的河源也勘查和繪制出來。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命門侍衛阿彌達「恭祭河源」。阿彌達到達星宿海以西300里處,對星宿海上源三條河流進行了實地勘查,認定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為黃河上源。
19世紀未到20世紀初,西方探險者和地理學家深入青藏高原進行考察活動,他們也曾到達河源地區搜集自然、人文資料,如印度人阿喀,法國人竇脫勒、敖倫,俄國人普爾熱瓦斯基、士納可、科茲洛夫,德國人費士勒、台裴爾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黃河源頭進行了多次考察。1952年,由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在項立志、董在華率領下,對黃河河源進行了數月勘查。河源勘查隊認定約古宗列曲為黃河正源,雅合拉達合澤山是它的源頭,鄂陵湖在上,扎陵湖在下。這一結果與前人考察結果不相吻合,在學術界引起爭論,但黃河發源於約古宗列曲的說法廣為流傳。1978年,青海省邀請中央和地方有關科研專業人員,再次對黃河源頭和扎陵、鄂陵兩湖進行實地勘查,確認卡日曲為黃河正源,扎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1981年—1982年,學者楊聯康徒步考察了黃河全程。他認為黃河最遠源流是始於巴顏喀拉山山脊的拉郎情曲,它長於約古宗列曲30.5千米,長於卡日曲11.9千米。1985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根據歷史傳統和各家意見,確認瑪曲為黃河正源,並在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瑪曲曲果樹立了黃河源標志。
星宿海上源的三條支流分別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居於最北部,發源於查哈西拉山,河長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斷流。約古宗列曲位於星宿海西,在三條上源中居中,發源於約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為寬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南部支流為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處泉水從谷中湧出,匯成寬約3米,深0.3-0.5米,流速約3米/秒的一條小河,河流終年有水。約古宗列曲與卡日曲匯合成黃河源頭最初的河道瑪曲,然後注入星宿海。根據十萬分之一航測地圖測量,卡日曲比約古列宗曲長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積為3126平方千米,約古宗列曲流域面積為2372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匯合處附近,測得卡日曲流量為6.3立方米/秒,測得約古宗列曲流量為2.5立方米/秒。據此1978年的黃河源頭考察認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
『貳』 為什麼九御上洛正源膏這么受大眾歡迎
之所以九御上洛正源膏受大眾認可主要是因為它的補腎效果很好,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潘高壽歷史悠久,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是國務院首批認定的"中華老字型大小",品牌價值居國內第28位。淘寶和京東都有網店。
『叄』 河流正源的確定標準是什麼
關於河流正源的確定標准,學術界的意見就各不相同。有的贊成以水流最長者為正源;有的主張視河道上下游的一致性,以形似幹流的自然延長者為正源;有的說應該以水量大者為正源;有的主張依照歷史習慣,維持人們長期以來的普遍看法,而不去輕易變更;更有人將河谷形成較早者推為正源;此外還有強調流域面積大小或發源地海拔高低等等。
增持了又怎麼復樣?有些股票增持制了照樣跌。
002417深南股份,去年11月28日公告,公司實際控制人周世平十二個月內,增持公司股票合計金額1億元內,價格20元內。後來也真的增持了36.5萬股。可以股價還不是照樣下跌啊!發公告那天的高點14.98元,然後一直就沒有達到,現在只剩下10.36元,跌去了4.62元(-30.84%)。還有600321正源股份也如此,從增持公告(11月23日)那天的4.34元跌到現在的2.34元,跌去了46%。看來,大股東增持並非意味著公司股票的價格被低估,因此也不宜作為投資者買入股票的依據。比如,深南股份11月28日公告增持計劃那天的動態市盈率達到342.66倍,正源股份達到605倍。股票的價格明顯沒有被低估,相反還被高估。因此,這樣的股票即便有大股東增持,也不能作為投資者買入的依據。
『伍』 西南證券,海通證券的,宏源證券股票的歷史最高價
你自己打開軟體看吧!西南要活躍些!
『陸』 歷史上水正源是個怎樣的人
《遠征遠征》中段家與水家都是雲南的望族,年輕時段仲儀與水靜萱(沈培藝飾)曾有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然而,這卻是一段不被祝福的感情,雙方的家長都站出來反對,讓一對有情人最終勞燕分飛。水靜萱遠赴英倫,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柒』 多個機構踩雷的正源地產債務危機,給我們帶來哪些警示
很多關心經濟或者證券的小夥伴們,他們會發現一些股票可能在債務上有一定程度上的危機。所以也能夠感受到一些證券或者是一些銀行,他們如果去購買了這些證券的話,很有可能會讓他們的資金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損害。比如說像西南證券的一起訴訟,很多網友們都關心的關心到了這個訴訟的當中。
所以從現在來看的話,這個債務分解也是比較的不明確,畢竟它涉及這么多方面的。所以也能夠感受到,如果投資收策或者是所買的股票資金並沒有一個比較好的走勢的話,很有可能會給自己帶來不同程度上的麻煩。因此作為一些投資者,在日常進行投資的過程中,也應該去擦亮自己的雙眼,不要去買一些有問題的股票。
『捌』 康熙(蘇州)八寶粥記
康熙一行微服來到蘇州,卻見一粥鋪老闆把粥店的牌匾換了,粥字去米只留二弓方知今日的蘇州並不太平,為了查清來由,康熙買下粥鋪,親自扮做老闆掌勺賣起八寶粥。
朱國治聽到於世龍要來蘇州的風聲,急忙把古寶之物收藏起來,他的女兒雲巧鍾情於康熙,暗地差丫環墜兒去探聽康熙的情況。 康熙以粥鋪為據點,不斷向客人探查社會情況。為了從牢頭嘴裡打探到金聖嘆案的情況,康熙用十壺酒相換。
(8)正源歷史股價擴展閱讀:
該劇主要描述了康熙年間黃河連年泛濫,沿岸百姓苦不堪言,康熙皇帝體恤民情勵志治河,親自九下江南巡視黃河災情,更由此引出了一幕幕傳頌一時的傳奇故事。
1、《康熙微服私訪記》分為《犁頭記》(01-07)、《八寶粥記》《銅鼎記》《紫砂記》四個故事。
2、《康熙微服私訪記2》分為《饅頭記》《桂圓記》《霞帔記》三個故事。
3、《康熙微服私訪記3》分為《錦袍記》《食盒記》《鈴鐺記》三個故事。
4、《康熙微服私訪記4》分為《金鏢記》《綾羅記》《茶葉記》三個故事。
『玖』 為什麼說大秦700年奮斗史,才是中華精神文化的正源
一、因為全國的建立是中國歷史上第1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國家。而且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都是百年游得勤政法的傳承,還有就是,秦國的這種除逆境而不輸於的血氣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最正統的精氣神。
三、秦朝當眾時,晉國率領八路王攻打秦國和楊威關中。秦景公繼位後,不得不屈從於反金。從那以後,秦國不能向東寫信,也不能和巴布一起去南方,他走過了春秋時期。三師提拔後,魏國與李維改法,後拜吳起為將軍。秦國三代人昏倒在地,始終沒有擺脫挨打的局面。吳起攻打西河,在關中取得勝利。秦惠公率五十萬軍民決定犧牲,但被五萬魏武打敗,正處於生死關頭。
四、幸運的是,趙國對魏國的霸權不滿,三晉同盟瓦解,秦國才得以放鬆。秦襄公繼位後,研究了魏國的軍事和政治制度,慢慢恢復了國力。秦國雖然窮,但沒有死。秦孝公即位後,他發出道歉的請求:「客臣有本事,謀劃奇謀,壯大秦國,我敬官,分土!」防禦進秦實行改革,史稱商與商。
他廢除了世界的特權,販賣奴隸,並獎勵了這場公開戰爭。」修宮十九年,皇帝以博,周先旺書中所述秦國霸權。
『拾』 潘高壽九御上洛正源膏有什麼來歷或者說有何歷史
上世紀七十年代,潘高壽葯業和鄭州黃塔葯業聯合打造潘高壽九御上洛正源膏,潘高壽九御上洛正源膏,為古方熬制的補腎產品,這款膏滋經過12小時浸漬,3道提取,4次濃縮,48小時化膠,文化3次熬煮,武火濃縮收膏,經過選、制、洗、泡、煎、熬、濾、收等8道工序,耗時7天方能成膏。
(10)正源歷史股價擴展閱讀:
光緒十五年,潘應世帶著當「豬仔」挖到的第一桶金回到了魂牽夢繞的故里——廣東開平。回鄉後,潘應世決定和大哥潘百世聯手創業,於廣州高第街正式掛牌開張「長春洞」葯房,製作出售傳統蠟丸,聲名鵲起,從此開啟了南葯老鋪的百年傳奇。
潘氏兄弟有感於民眾普遍有「長春不老、益壽延年」的良好願望,以「長春洞潘(攀)高壽」為葯店標識,昭明了潘氏兄弟辦葯鋪存心濟世之志。這便是潘高壽葯業的前身。
20世紀20年代,潘應世四子潘郁生接任葯鋪他決意秉承祖輩「積功累德,濟人濟世」的宗旨,創制出百姓所需的良葯,振興中醫葯。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潘高壽
網路——廣州潘高壽葯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