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唐山大地震電影票房過5億可能嗎,求詳細解釋
華泰聯合證券
分析師:劉佳寧(0755- 82492212)
《唐山大地震》於今天開始在全國各影院上映,我們認為《唐山大地址》票房將在6.5 億左右,不會低於6 億,遠高於市場普遍預期的5 個億。當唐山大地震票房在6.5 億時,包含收購網游公司利潤在內的全年EPS 為0.51元,增長達100%。在6.5 億基礎上,票房每增加1 個億,EPS 增厚0.05 元。
我們這種票房預期的理由和邏輯是:
第一,市場總量分析,連續八周市場總票房將為15 億左右;
(1).2010 年上半年全國總票房增長102%,其中第一季度133%,第二季度62%;
(2).若把《阿凡達》的特殊因素減掉,視《阿凡達》票房僅有4.5 個億,那麼上半年增長64%,一季度增長69%;
(3).截止到上周,全年票房增速為89%,視《阿凡達》票房4.5 個億的話,增速為54%,從6 月份開始增速下降的原因應為世界盃的舉行;
(4).2009 年從7 月22 日起連續8 周票房為9.38 億,按照以上增速中較低的第二季度62%計算,2010 年從7 月22 日起連續8 周票房應為15.19 億;
第二,市場份額分析,《唐山大地震》將佔至少37%的市場份額;
(1).2009 年暑期檔票房冠軍為《變形金剛2》,總票房為4.55 億,占其所在8 周票房的37%;
(2).在今天,我們統計樣本的電影院(北京、上海各5 家,含有大中小及各院線旗下電影院)放映表顯示,共有56.8%的場次放映《唐山大地震》;
(3).同檔期沒有有競爭力的已經上映和即將上映的電影(篇幅較長,見附錄),大片《線人》和引進大片《怪物史萊克4》、《Inception》都在《唐山大地震》上映8 周後才首映。
(4).根據以上三點,我們預計最保守的的估計是《唐山大地震》佔37%的場次市場份額。
第三,《唐山大地震》票房將達6.5 個億!
考慮《唐山大地震》限制票價不得低於35 元(09 年全國平均票價為31 元),以及國內市場對國產大片的偏好,以及電影的特殊題材,我們對《唐山大地震》票房份額預計為42%,大致在6.5 億元。
我們認為《唐山大地震》票房超預期將對華誼兄弟股價造成積極影響。同時我們認為,華誼兄弟在業務布局上已經對未來2 年的成長性鎖定,2011 年公司的成長依託電視劇和電影院業務,2012 年公司的成長依託於
電影院、游戲公司投資以及其它潛在的投資機會。
Ⅱ spss論文
運用的方法: 逐步回歸法
實例:分析影響上海銀行存款的因素
1.目的和意義
在現代商品經濟社會中,人們的工作與生活已經離不開貨幣。在生活中人們所需的各種商品,都需要用貨幣去購買;人們所需的各種服務,也需要支付貨幣來獲得;人們勞動工作的所獲得的報酬——工資,也是用貨幣支付的;人們為了種種目的,要積累財富,保存財富,採用的主要方式是積攢貨幣、到銀行儲蓄。除個人外,企業、行政事業部門的日常運行同樣也離不開貨幣。財政收支也都是用貨幣進行的。可見,貨幣已經融入了並影響這經濟運行和人們的生活。作為經營「貨幣」這種商品的銀行的功能是辦理各種存款(也稱為負債業務)、放款和匯兌業務,其中商業銀行所吸收的各種存款(活期、定期、儲蓄)約占銀行資金來源的70%~80%,為銀行提供了絕大部分的資金來源,並為實現銀行各職能活動提供了基礎。所以說,銀行存款對銀行本身的生存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除此之外,銀行存款也能反映出一個特定時期人們的生活水平以及經濟發展的水平。因此對上海的銀行存款的分析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本文將介紹運用SPSS11.5統計分析軟體中的逐步回歸法對影響上海銀行存款的因素進行分析研究並建立模型,為相關專業人士的決策提供一定參考。
2.影響銀行存款的因素分析
存款作為銀行吸收資金來源的主要業務,其之影響因素非常的多。從中我選取了10個主要因素的(1951年至2000年)數據運用SPSS的逐步回歸法分析和研究它們對上海銀行存款的影響程度。這10個因素分別是全市居民儲蓄(億元)、從業人數(萬人)、全市居民消費水平(元/人)、全市銀行貸款(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億元)、職工工資總額(億元)、職工勞保福利費用(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外貿出口商品總額(億美元)、全市財政收入(億元)。上海全市銀行存款及影響其的10個因素的1951年至2000年的數據見下表2.1。
表2.1上海全市銀行存款數據(1951年~2000年)
年份 全市銀行存款(億元) 全市居民儲蓄(億元) 從業人數(萬人) 全市居民消費水平(元/人) 全市銀行貸款(億元)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億元) 職工工資總額(億元) 職工勞保福利費用(萬元)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 全市財政收入(億元) 外貿出口商品總額(億美元)
1964 33.29 8.64 438.31 270 45.27 7.22 19.40 33117 26.55 73.35 6.52
1965 37.66 9.98 460.76 276 49.77 7.75 20.07 33819 27.13 83.18 7.65
1966 40.18 10.68 462.62 298 62.52 7.23 19.74 34536 28.72 92.49 8.74
1967 43.58 10.60 478.39 300 71.82 4.61 20.22 35268 30.78 73.97 8.42
1968 50.25 10.56 516.44 293 85.32 4.58 19.75 36016 29.94 83.98 8.49
1969 57.42 10.18 536.70 309 82.12 7.45 21.06 36780 32.57 102.30 8.76
1970 142.41 10.47 540.87 304 76.05 10.90 20.63 37560 31.85 114.02 8.67
1971 155.28 11.29 560.29 318 88.74 11.36 21.14 38356 32.91 123.53 9.81
1972 167.81 12.51 576.74 334 99.41 13.23 22.08 39169 36.15 129.11 13.30
1973 175.86 13.13 589.52 357 112.66 16.24 22.37 39999 39.79 138.18 23.16
1974 178.21 13.85 610.16 380 125.13 22.43 22.80 40847 44.06 143.04 24.39
1975 185.09 14.66 646.88 397 129.61 32.53 23.49 41737 47.71 147.11 22.20
1976 182.60 15.37 669.56 408 133.97 23.96 24.79 46531 49.98 144.42 19.78
1977 205.30 16.00 679.65 411 143.19 18.00 24.97 49797 49.28 159.91 22.21
1978 242.93 18.18 698.32 442 153.37 27.91 28.12 57424 54.10 190.67 28.93
1979 267.92 24.88 712.59 527 165.16 35.58 32.73 81664 68.28 192.75 36.75
1980 291.06 30.20 730.77 582 200.98 45.43 38.10 94004 80.43 198.85 42.66
1981 148.85 32.92 750.22 638 221.98 54.60 39.59 102061 88.73 204.52 38.07
1982 170.56 37.94 764.03 640 227.77 71.34 41.34 113909 89.80 200.69 36.05
1983 190.73 45.97 768.90 688 239.50 75.95 42.91 127679 100.68 204.34 36.48
1984 222.51 56.10 769.79 789 245.35 91.72 53.72 152282 123.72 215.79 35.87
1985 261.09 70.09 775.53 1030 306.27 118.56 68.99 190217 173.39 263.86 33.61
1986 324.81 90.95 782.99 1190 427.66 146.93 83.35 233574 196.84 257.72 35.82
1987 396.38 120.33 788.12 1298 523.35 186.30 94.78 286323 225.25 241.36 41.60
1988 419.68 141.21 792.13 1680 576.11 245.27 114.47 391974 295.83 261.69 46.05
1989 473.73 193.47 784.96 1928 698.71 214.76 131.10 437789 331.38 297.25 50.32
1990 613.86 252.16 787.72 2009 857.76 227.08 146.78 533797 333.86 284.36 53.21
1991 769.95 328.22 798.13 2421 1008.82 258.30 172.84 670676 382.06 324.66 57.40
1992 1051.45 413.09 806.91 2842 1213.32 357.38 217.21 804903 464.82 340.13 65.55
1993 1495.06 578.39 787.25 4162 1605.57 653.91 279.33 1038701 624.30 439.53 73.82
1994 2247.56 975.95 786.04 5343 1966.96 1123.29 357.89 1241344 770.74 615.91 90.77
1995 3056.76 1396.13 794.19 6712 2387.33 1601.79 440.75 1496034 970.04 702.46 115.77
1996 3870.98 1868.34 851.21 7742 2852.66 1952.05 492.70 1873885 1161.30 873.76 132.38
1997 5560.65 2729.57 847.25 8699 3722.30 1977.59 510.10 1931500 1325.21 1070.95 147.24
1998 5595.43 2372.94 836.21 9202 4259.71 1964.83 510.35 1878137 1471.03 1146.00 159.56
1999 6270.91 2597.12 812.09 10328 4862.03 1856.72 583.54 2095239 1590.38 1390.58 187.85
2000 6925.99 2524.05 828.35 11546 5415.71 2015.76 614.53 2521553 1722.27 1752.70 253.54
註:該表數據來源:《上海統計年鑒》
2.1全市居民儲蓄(億元)
個人貨幣收入是用來供個人消費的,積蓄是准備用作遠期消費或不可預測的需要,它們都不是資本,金額也比較小。由於現代銀行制度的發展,舉辦儲蓄,並支付利息,小額的貨幣收入就可以轉化為資本,從而擴大了社會資本總量,加速經濟的發展。由表2.1可看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收入的不斷提高,全市居民儲蓄從1951年的1.01億元增加至2000年的2524.05億元,特別是1985年之後呈快速增長趨勢。可見社會公眾的儲蓄增長會提高銀行盈利資產的規模,一定程度上使商業銀行獲得更多的收益。所以,全市居民儲蓄對銀行存款有著直接而深遠的影響。
2.2從業人數(萬人)
從業人數是指在全市各行各業的企事業單位中從事工作人數的總和,其包括了國有、集體、合資、獨資等其他單位的從業人員,城鎮個體勞動者,農村集體和個體勞動者以及其他勞動者。從表2.1可知,從業人數是呈穩定增長趨勢的,這與全市人口的增加有著極大的關系。上海近十幾年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國際大都市的形象,吸引了大批的外來人口(外地和外國)來滬居住、創業以及工作。隨著全市企業數量的不斷增加,從業人數也在不斷的增加。從業人數的多少與銀行存款有著緊密的聯系,因為每個從業人員都會有自己的收入,不管收入的多與寡,他們每個人都會在銀行擁有一個以上的帳戶並利用存摺、借計卡來取工資或辦理各種活期、定期的儲蓄或取款;利用信用卡刷卡消費或提款。
2.3全市居民消費水平(元/人)
居民消費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質產品和勞務的消費過程中,對滿足人們生存、發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達到的程度。通過消費的物質產品和勞務的數量和質量反映出來。反映居民消費水平的主要指標有:
(1)平均實物消費量指標:平均每人全年主要有消費品的消費量、平均每百戶耐用消費品擁有量、人均居住面積、平均每人生活用水量、平均每人生活用電量等;
(2)現代化生活設施的普及程度指標:自來水普及率、煤氣普及率、平均每百戶主要家用電器擁有量、電話普及率等;
(3)反映消費水平的消費結構指標:居民生活消費支出中食品的比例、居民生活消費支出中文化生活服務支出比例、不同質量消費品的消費比例等;
(4)平均消費量的價值指標:平均每人消費基金、平均每人生活消費額、平均每人用於各項生活消費的支出等。
從表2.1中可以看到1990年以後的居民消費水平有了大大的提升,可見人們的生活質量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的加快也越來越好。
2.4全市銀行貸款(億元)
貸款,又稱放款,是銀行將其所吸收的資金,按一定的利率貸給客戶並約定歸還期限的業務。雖然銀行運用資金的方式不止貸款一種,但是貸款是商業銀行在其資產業務中的比重一般占首位。通過貸款聯系,銀行可密切與工商企業往來聯系,有利於拓寬業務領域,獲得更多的利潤。銀行貸款的種類按不同的標注至少又以下幾類:按期限分為短期貸款、中期貸款和長期貸款;按用途可分為投資貸款、商業貸款、消費貸款和農業貸款;按貸款是否有抵押品分為:抵押貸款和無抵押貸款;按換款的方式分為:一次償還貸款和分期償還貸款。從表2.1可知,銀行貸款不斷的大幅度增加,表明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消費理念的變化。
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億元)
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是以貨幣表現的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活動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速度、比例關系和使用方向的綜合性指標。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包括基本建設投資、更新改造投資、國有單位其他固定資產投資、房地產開發投資、城鎮集體固定資產投資、聯營經濟、股份制經濟、外商投資經濟、港澳台投資經濟及其他經濟類型的固定資產投資,農村集體5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城鎮工礦區私人建房投資和國防、人防基本建設投資。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按經濟類型可分為國有、集體、個體、聯營、股份制、外商、港澳台商、其他等。按照管理渠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分為基本建設、更新改造、房地產開發投資和其他固定資產投資四個部分。
是社會固定資產再生產的主要手段。通過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的活動,國民經濟不斷採用先進技術裝備,建立新興部門,進一步調整經濟結構和生產力的地區分布,增強經濟實力,為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創造物質條件。這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從表2.1可知,固定資產投資的總額是呈不固定態勢來增長的,2000年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1900年的增長8.8倍,非常真實地反映了上海在上世紀90年代經濟的騰飛。
2.6職工工資總額(億元)
職工工資總額是指各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全部職工的勞動報酬的總和,包括獎金、津貼、補貼、加班工資和其他工資(附加工資、保留工資以及調整工資補發的上年工資等)。職工工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市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而收入比較高的話,居民用於消費和儲蓄的金額也會有相應的提高,所以職工工資直接影響著銀行存款。
2.7職工勞保福利費用(萬元)
勞保福利是指勞動保險和福利。為了保護工人職工的健康,減輕其生活中的困難,我國對勞動保險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條文。福利指員工與工人福利之總稱,亦指以企業員工為對象而實施的福利措施,包括法定的福利,企業主與工會所實施的提高職工生活水準的各種措施。由表2.1可知,2000年,單位支付職工勞保福利費用的總額已經達到2521553萬元,並且其比例每年以3%~8%的速度增長,已高達67.9%,這一數據說明人們的基本生活標准可以得到保障,從而有更多的錢用於其它的消費和用於儲蓄存款或其他金融投資。
2.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指各種經濟類型的批發零售貿易業、餐飲業、製造業和其他行業對城鄉居民和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和農民對非農業居民零售額的總和。包括售給城鄉居民用於生活消費的商品(不包括住房)和售給機關、團體、部隊、學校、企業、事業單位和城市街道居民委員會、農村村民委員會用公款購買的用作非生產、非經營使用的消費品。這個指標反映通過各種商品流通渠道向居民和社會集團供應生活消費品來滿足他們生活需要的情況,是研究人民生活、社會消費品購買力、貨幣流通等問題的重要指標。
2.9全市財政收入(億元)
財政既然要提供公共物品來滿足公共需要,就要從國內總收入(GDI——與生產指標GDP相對應的收入指標)中集中一部分收入,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財政收入是指一定量的貨幣收入,即國家佔有的以貨幣表現的一定量的國內總收入;財政收入又可以理解為一個分配過程
Ⅲ 手機怨侶,華為和小米已成一生之敵
2014年小米接近封神時,華為走了個之字。
60後余承東一反華為「抵制誘惑,不走捷徑,艱苦奮斗,自我批判」的傳統,接力魅族黃章,開始在新媒體上向小米傾泄炮火。
彼時雷軍眼中的余承東直如小丑,他在微博上語重心長「華為終端本質上不等於華為,某些人無節操的做法嚴重抹黑了華為無比寶貴的品牌,讓每個人心痛」。
這是2003年7月華為手機業務部成立後,雙方首次正面駁火。
兩年後,華為的消費者BG漸入佳境,小米的極致單品卻陷入停滯,但如日中天的華為真的把小米掀翻在地,踏上一萬只腳了?
華為的自矜與小米的憤懣
歷史上的華為有兩個分水嶺。早年做企業級通信設備,鬥法思科的戲碼很勵志,但公眾形象仍然停留在報告文學中神化的模糊場景里;移動時代,華為漸成中國製造和中國創新的圖騰,一是因為它打敗了北方老對手—不斷復盤,不斷收購,但實際上內耗驚人的聯想;二是因為它成功頂住了小米等互聯網新貴的挑戰和沖擊。
放眼全球,極少老牌科技企業有華為般的存在感。
任正非的華為「從不在戰術機會上浪費戰略資源」,華為的營收四倍於騰訊,利潤卻相差無幾,這就是變革的動力。2015年實現收入2323億的運營商業務貢獻了華為59%的營收,這得益於全球157個國家480家運營商從2014年開始的聲勢浩大的4G建網行動,愛立信、阿朗、中興都是受益者,而華為所獲最豐,但基礎投資峰值已過,市場趨緩,凜冬將至,華為除了熱炒還不成氣候的5G概念,能依賴的就是消費者BG。
余承東操盤的消費者BG去年貢獻了1291億的營收,創造了同比72.9%的高增長,這是華為三大主營業務中最高的,華為智能手機全年1.08億部的出貨是這個利好的主要支撐,在全球消費市場不景氣,手機技術沒有靚眼突破,蘋果股價都在暴跌的大背景下,這個成功特別能引發雷軍的「不良情緒」是可以想見的。
華為如此幸運的原因很多:
比如華為相對中庸的銷售策略,既不像中興、酷派在運營商集中降補的2014年飽受沖擊,也不像過多依賴線上的小米在營銷勢能消退之後陷於困境,華為的加分項是品牌力和產品力的持續提升,任正非的「語錄工廠」也絲毫不遜於推崇參與感的小米營銷。
至於國際化方面,華為也有自矜的資本,但更隱蔽原因是消費者對華為的訴求不同。以時尚和科技追求高附加值的Iphone在兩年為一個周期的產品小年,銷量不佳是正常現象;銳意精減產品線的三星正在犧牲銷量以換取利潤;小米則為生態鏈建設忙到精分,相比之下,技術、顏值、體驗和價格均衡的華為手機在2015年浮出水面有其合理性。
雷軍一反年初去KPI的內部講話精神,在各種舞台上用IDC和HIS數據PK華為的GFK數據,急於維護小米「出貨量第一」的名分,可以理解為互聯網創業公司心血積累的優勢瞬間被傳統科技巨頭以巨大資源和體系力量抹平所引起的憤懣和不平。
全產業支撐與極致單品
雷軍把余承東邯鄲學步式的微博襲擾看成疥癬之患,或是像聯想口惠而實不至的死抱著pc不放,是他低估了華為整合投入資源的能力,小米的極致單品策略過早從智能手機向異業延伸,雖是勢在必行,卻不免操之過急。
華為的成功之所以讓人印象深刻,是因為按照最近十幾年的創新邏輯,傳統科技公司在市場急劇轉型時都有很強的無力感,諾基亞、微軟、索尼、IBM,聯想、摩托羅拉、黑莓等雲端圖騰都迅速墜落凡間,成為新生代對手的玩物,唯有被目為「技術山寨高手」的華為發動了逆襲,這本身就費解並有值得研究之處。
華為手機的確做對了三件事:
一是從2011年余承東上任開始,慧劍斬斷了與運營商的情絲,轉向中高端自主品牌。
二是收縮產品線,改取精品戰略,主打榮耀、Mate和p系列。
三是通過海思、麒麟處理器的研發,掌控了智能手機核心成本,進可攻,退可守。
華為手機的成功基因並不是單純的產品、技術和營銷突破,而是強大體系支撐下全渠道銷售能力以及多年積累的戰略和執行力所構成的系統碾壓。
與此對應的是小米專注度的下降,2014年小米在手機之外已經發布了路由器、盒子、平板智能電視以及受馬雲刺激的空氣凈化器,那是小米最得意的日子,E輪融資11億,估值飆至450億美元,在全球頂級初創公司中排名第二。到2015年,小米的產品擴張陡然升級,發布了小蟻運動相機、智能跑鞋、小米電視3、小米平衡車、小米耳機、小米平板2、小米空氣凈化器2和小米凈水器,甚至還有2款行動電話卡。
小米稀釋了智能手機的資源以支持移動生態的迅速擴張,雷軍正確估計到雙品牌策略的小米及其粉絲經濟的余溫能夠抵禦魅族、錘子之類的傾軋,但他忽視了習慣於坐三條腿椅子的任正非,而華為也不是他想像中的另一個聯想。
我們姑且不論出貨量和銷量的差別—可能也沒人搞得清華為和小米究竟有多少手機是用戶在把玩還是躺在運營商或渠道商的倉庫里,能確定的是華為全渠道銷售能力要強於小米,2014年原本著重電商銷售的榮耀全面進入線下,公開渠道的收入佔比超過41%,2015年華為終端在135個國家的直接合作渠道客戶多達1400家,公開渠道收入同比增長超過130%,華為還實現了重點城市以5公里為軸心的實體服務店面覆蓋,而雷軍一再強調的「小米之家」仍停留在拓展200-300家店面的願景水平。
所以華為手機的上位與其說是余承東的大嘴營銷在後黎萬強時代青出於藍,莫如說是緣於華為 28年不上市,眼中沒有任何禁區的那股狠勁,在華為品牌力達於頂點的2015年這顯得特別有殺傷力。
華為和小米都在相對衰落
這個結論或許米粉和花粉都不同意,蘋果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國產智能手機在後喬布斯時代迅速形成了一種政治正確的戰略認知,即嘴裡炮的是蘋果,眼中盯的是三星,腳下踢的是小米。所謂「日中則昃,月滿盈虧」,小米和華為的輪流上位未必是一種幸福。
兩家公司都有苦命的課題待解:
首先是要不要爭出貨量第一的虛名。當年孫權勸曹操「早正大位」,曹操就有「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的吐槽,出貨量第一的虛名往往需要大量廉價設備的支撐,高處不勝寒的個中況味,雷軍和余承東自是瞭然,但都做不到「不爭一城一地的得失」。
2015年,小米品牌力和產品力出現拐點是不爭的事實,原來靠米粉經濟拉動的營銷代差逐漸為對手填平,確是多事之秋。但雷軍在2016年仍握有一個戰略機遇點,即華為手機至少在高性價比單品和年輕群體這兩個戰場還沒有打疼小米,華為不斷提升的巨額出貨量還沒有傳導到存量用戶層面,造成市場聲量與用戶存在感的不匹配。按talkingdata今年Q1的移動設備覆蓋率,小米仍然以10.2%壓過華為的7.94%,而在安卓活躍設備排行榜上,小米在前10名中保有7席,友盟的情況類似,反證G、Y及暢玩系列肉搏紅米還需假以時日。
余承東說5年秒掉蘋果,雷軍說保持好奇心,都有點言不由衷。小米當然會探索前瞻性技術和精細化運營,但梳理產業鏈、保證產能才是當務之急;華為是否真想秒蘋果和能否秒得了蘋果且不說,但先秒小米絕對是寫進KPI的。
兩家公司亟需的都不是顛覆性創新,而是能夠塞進手機支撐銷量的黑科技,華為2012實驗室之前秘密研發iMax感知平台,試圖通過底層入口跳過APP來給用戶提供衣食住行類的高頻服務,首款適配機型將於今夏首發,按華為發布會的節奏,mate都在年末,p是年初,榮耀一般在年中,這應該是一款中端手機。
沒有技術創新僅靠體驗修補意味著消費者的嘗鮮成本降低,意味著華為和小米正喪失自己的獨特氣質,這就是相對衰落的過程,Iphone如此,華為和小米也不例外。
第二個課題是誰能吃下蘋果和三星流失的份額。
去年三星頂著唱衰保持了銷量,但按Gartner的數據,2016年Q1也從上季的8300多萬台降到了8100多萬台,蘋果的季度環比降幅更大,從6000萬滑落到5100萬,小米銷量停留在1500萬左右沒有變化,只有華為和OPPO的銷量有千萬級的提升。
按Kantar Worldpanel的數據,2016年Q1在歐洲和北美市場,IOS的份額都有滑落,維持在18-25%左右,而中國市場的IOS份額從2014年8月起就沒有增長過,2016年Q1 佔比跌到14.62%,這與華為、小米的上位時間暗合,很容易引發推理和假設。
蘋果封閉系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雖然面臨越來越強的挑戰,卻只可被打敗不能被消滅,何況它目前的中國份額已經回落到合理區間,品牌支撐將形成強大的阻力位,華為和小米能指望的還是安卓內戰,目標當然是三星。
其中華為和三星這兩家都不太有互聯網基因的老牌科技公司的非典型競爭是亮點,華為找到的劫材是專利,但不示弱的三星已准備反訴,序戰之後的勝敗取決於兩點:
1、華為能否成為三星品牌內涵的替代者。後者不同於沒落貴族索尼、夏普,它是一家有著很強硬體整合能力的公司,也是極少數能夠推動硬體創新的公司,與之相應的是僅次於蘋果的工業設計能力,這都是華為品牌力要去穿透的。
2、國際市場的角逐。三星手機24%左右的市場份額,一個季度8000萬的銷量絕非國內市場所能消化,所以兩家出了名的KPI導向公司在歐美會再決雌雄。
小米的窘迫在於,沒有一款3000元以上的單品可以填補蘋果、三星留下的真空,中低端又遭華為挖角,雷軍的應對大概也是兩條:
1、開發高端品牌。從年初內部講話可知,雷軍試圖用精細化運營,線下服務和前瞻性研究,填充小米的品牌內涵,說明有上攻高端市場的野心,但現在才想到跳出長期對年輕消費群體的依賴或許為時已晚。
2、移動生態。小米手伸得太長,樹敵過多,但生態鏈上真正有份量的單品並不多,這都被歸咎於忘了「開心就好、享受樂趣」的創業初衷,所以又有了無人機和電飯煲,雷軍在完善生態科技樹、對抗華為體系優勢的路上是走不回來了。
商場如球場,勝敗本無定數,每周7×16小時工作的雷軍和6點就睡不著覺的余承東一如雷霆二少和勇士水花,盡人事而聽天命可也。
Ⅳ 萬達電影一季度預計盈利5-5.8億,你對萬達影院的印象是怎樣的
萬達電影依託著萬達商業,成為了全國規模最大的院線,影響力也非常大。據媒體報道,萬達電影日前發布了業績預告,公告顯示,今年一季度萬達電影預計盈利5億元左右。不少媒體指出,萬達轉虧為盈,意味著電影院線行業的好轉,預計未來幾個季度內,國內院線都會逐漸好轉。而事實上,這個季度可能是萬達電影上市以來,業績最好的一次了。要知道即便是疫情前幾年,它的盈利也沒有超過5億,顯然這次是春節疫情解封,帶來的電影消費增長。
Ⅳ 全球化為什麼害了好萊塢
在好萊塢,人們無論得意失意,總喜歡把「黃金時代」掛在嘴邊。至少是那句中庸的話:這不是最好的時候,但肯定不是最壞的時候。
我們跟那些和好萊塢打交道的中國公司談起這件事的時候,他們也聽不得半句壞話。「我不知道你的結論從何而來,但我們都知道票房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好。」當我提問是否會擔心好萊塢好景不長時, TCL 負責娛樂營銷部門的張笑在電話那頭說道。
這倒是沒錯,不只是票房,好萊塢電影產業的收入確實持續見好。普華永道在今年 6 月發布了一份報告,好萊塢電影產業 2014 年在全球收獲了 854 億美元,預計到 2019 年會增長到 1046 億美元。其中,只有 43% 為票房收入。從營收結構來看,這里已經是全球娛樂中心,而不僅僅是電影中心了。
如果要證明這個行業正蒸蒸日上,迪士尼的股價在過去五年的走勢圖簡直就是最好的縮影。而這家公司 2014 年的主題公園和衍生品營收佔到了總收入的 39%。
迪士尼在收購了漫威和皮克斯之後,票房也無失利之虞。這兩家公司盛產享譽全球的超級英雄大片和續集片,被各大製片廠爭相模仿。它們被特別設計成適合全球觀眾的口味,而好萊塢的票房也早已不再依賴於美國的本土市場。從本世紀初開始,美國本土的票房就只佔到大約 40%。
雖然競爭對手時不時地從四面八方趕來,好萊塢擁有近百年來最大的片庫和 IP 數量,保證了續集片可以持續上映。這無疑是最能創造商業價值的那一部分資源。即使亞馬遜和 Netflix 要奮起直追,可還是有時間成本橫亘在前。
一切水到渠成。基於觀眾的既有認知製作一部續集大片,持續開發它的衍生品,並且在 TCL 中國劇院超過 900 個坐席的 IMAX 屏幕上放映--你試想一下--這種得意的感覺太容易製造一種黃金時代的幻覺了。
不過,對好萊塢來說,來自華爾街的誇贊未必是件好事。如果想獲得好的成績,就要保證每一部片子的成功。而在大筆投入之前確保自己沒有走錯棋,幾乎是每個大公司都會做的事情。既然即便最有才華的製作人也會失手,訴諸續集和視覺型大片似乎是最安全的做法。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在之前一次和喬治·盧卡斯的對談中表達了一個讓人吃驚的觀點:如果好萊塢製片廠繼續仰賴於大片,說不準某一個暑期檔,所有的大片都票房慘淡,那麼好萊塢的好日子會不會就此到頭?
這很有可能。在好萊塢,票房預測失敗的例子正在頻繁發生。2013 年上映的 Will Smith 電影 「After Earth」,不僅口碑差,票房也不理想,而這是一部投資相當高的電影,Will Smith 也一直被認為是好萊塢最有票房號召力的演員。「只要有幾部類似的電影出現,大的製片公司很快就會遇到財務困難。」愛潑斯坦說,他在幾年前撰寫了《好萊塢錢權秘辛》,介紹好萊塢的電影工業背後的商業邏輯。
這里是一組 2014 年的票房數據,有助於我們理解續集片已經在何種程度上佔領了好萊塢。去年全球票房排名第一的是派拉蒙出品的《變形金剛 4》,海外票房佔比達到 77.7%。緊跟著的還包括同樣是續集片的《霍比特人》、《銀河護衛隊》。今年同樣如此。除了《侏羅紀世界》、《速度與激情 7》和《復仇者聯盟》之外,《神偷奶爸》的前傳《小黃人》憑借全球的營銷網路,票房突破了 10 億美元,這還沒算上檔期安排在 9 月的中國市場。今年年初上映的《速度與激情 7》,海外票房可以佔到 76.8%,其中中國市場的佔比超過 1/4,算一算,也已經超出了美國本土的票房。
然後就是該死的全球化。當然,「該死」是我們的說法,美國人至多覺得無可奈何,全球螢幕上都是美國隊長和蜘蛛俠,對他們來說不是什麼壞事。電影本身就是文化擴張的一部分,而文化的滲透又會反向促進這一點。我們不打算在這里探討全球文化趨同的問題,簡單來說,美國在二戰之後的強勢地位,讓好萊塢得以有今天的影響力,這或許是最值得「馬克」的事情。
好在還有另一方面--我們采訪的一部分好萊塢人已經意識到,他們正在被國際化所裹挾。就好像能量守恆,如果你得到了一切,那你到底會失去什麼?
除了電影像連續劇一樣一集集往下拍,同樣讓人感到乏味的是出現在國際銀屏上的人臉永遠都是那幾張。「美國的觀眾已經不太在乎大明星了,但這一套對於海外市場還是相當管用。」愛波斯坦說。以至於批評者會直接指出,好萊塢現在只能拍全球觀眾能看得懂的電影,而不是遵從一種有創造性的敘事方式。
「什麼樣的電影能夠跨過語言的障礙,被不同的國家接受?簡單的電影。比如探險動作、漫畫英雄人物和奇幻電影。 相對復雜一些的電影對國際市場不會有那麼大的吸引力,發行也就沒那麼容易。」 Mark Harris 就是個持有這類觀點的人,他是個 80 出頭的紀錄片導演,曾經三次獲得奧斯卡。
對續集片和超級英雄大片的崇拜,已經影響了編劇之類的創作者的營生。 Tom Abrams 過去是個受雇於製片廠的編劇,現在他被認為不適合給十幾歲的青少年寫那些炫酷的大場面了。於是,他一面回到大學里任教,一面跑去東歐參與當地的電影製作。
無法完成創造性人才和資本的有效對接,現實就是更多的創作者開始逃離電影市場,進入到過去被認為更缺乏創造力的電視劇。電視製片人 Tim Marx 回憶起過去時說:「20 年前,我可以不停地拍電影, 1000 萬美元, 1500 萬美元, 2000 萬美元, 拍這些片子很有趣,他們不是為國際市場設計的,只是為了美國本土市場。」但現在,因為沒有「全球大賣」的壓力,電視劇反倒成為了創造力的避風港。
頗有聲望的電影人已經急著和好萊塢電影撇清關系了,後者從美學的角度來說,顯然不太體面。 Jan Schutte 去年開始擔任美國電影學院 (AFI) 的院長。這所學校距離那個碩大的 「HOLLYWOOD」 招牌只有兩個地鐵站的路程,因為對學生的訓練專業度極高,一些電影人告訴我,那簡直就是個「小好萊塢」。可當我把這種說法轉述給 Jan 的時候,他感覺受到了冒犯,他飛快地塞給我一本學生畢業作品的小冊子,對我說:「你得看看,就知道,我們的電影一點兒都不好萊塢。」
你要說黃金時代從未出現過,這當然不公允。
人們現在習慣稱上世紀 70 年代為「新好萊塢」,並認為那是好萊塢創造力的又一個「黃金時代」:好萊塢電影的決定性力量已經由好萊塢大公司轉移到了有創造力的年輕一代的身上。歐洲電影的「電影作者」理論影響了包括馬丁·斯科塞斯在內的一群年輕人,他們拍出了《計程車司機》,也拍出了《現代啟示錄》。
「沒錯,有時候我會想要回到 70 年代。」 Ron Yerxa 打趣說。作為一位資深的獨立製片人,他總喜歡開發 「Nebraska」 之類的「小故事」。
但只要稍稍地深入現實,就會意識到,那並不是 70 年代好萊塢的全貌。麥克白在撰寫的《好萊塢電影工業》中指出了這一點:那隻是一種「幻覺」,那些用來激勵「好萊塢文藝復興」時期的作者電影的稅收激勵機制也在 1976 年很快就被取消了。
如果用演化的視角,我們大約可以這樣看:1970 年代就好像好萊塢自身機制的一種調試,他們隨後確定了更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也就是你現在看到的大片。如今的續集效應,只不過把當時的機制變本加厲地發揮出來而已。
1972 年,《萬象》雜志的一篇報道指出: 1971 年, 52% 的票房收入被 14 部影片獲得,在當年發行的 185 部影片中,至少有 1/3 虧本。電影業開始接受了發生在電影市場中的巨大變化,把利潤集中為數極少的影片之上,同時提高製片和市場宣傳成本。這些大片在當時最大的國際市場--歐洲--為製片廠帶來了不斷增長的利潤。
70 歲的 Jeniffer Warren 是個親歷者,在當時,她是個頗有些名氣的女演員。「我拍了幾部電影,(那是在 1970 年代)後來人們把那叫做電影的『黃金時代',但我根本不覺得是。」她在洛杉磯西邊的私家花園里對我說,「好的品味在別處,而好萊塢只想著賺錢。既然他們看到可以拍大片(賺錢),為什麼還要花錢製作小成本電影呢?」
緊接著是大公司的形成。八十年代,眾多的好萊塢製片公司被外來的大公司收買,他們在過去完全沒有娛樂媒體方面的經驗,漸漸的他們越來越傾向於製作一些能為自己賺大錢的電影。
什麼是賺大錢的電影?
從商業運作的角度上看,減少一切人為的不可控因素,流水作業會讓一切利潤最大化。愛潑斯坦給我們解釋了一個有趣的機制:因為電影在全球同步上映,所以除去西方宗教節日,還必須考慮亞洲國家的周末。最後篩掉一切不利因素,大約有 18 至 20 個周末可供六大公司選擇。平均到每家不過 3 個多周末。所有的影院都會把費用提前支付給六大公司,因為營銷的計劃已經事先做好。既然大家都推高成本的大片,六大之間就形成了一種默契,一旦有人破壞游戲規則,整個好萊塢就玩不下去。大家都會避免大片在同一個周末撞車。
「如果你有機會跟迪士尼開一次會,你會覺得那是哈佛商學院的公開課。他們怎麼做營銷、怎麼做調研,資金回轉周期有多長。六大公司在電影開拍的時候,就知道這部電影該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上映。」愛潑斯坦說。
酷炫嗎?非常。中國人孜孜以求的正是這套機制,它高效、有用,極少出錯。電影和電影的觀眾都一並被流水線化了。
但凡你看過一兩部,你就會理解為什麼超級英雄片或者動作電影會是流水作業的理想基礎。二十世紀福克斯一位希望匿名的員工解釋說,過去的福克斯超級英雄電影更成人化,故事更關照人類社會,但現在,大家都意識到,「漫威的明快色調和卡通氣質的人設更有市場」。
眼下好萊塢得到了它想要的:2000 年,美國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的票房收入還大體相抵,但這個世紀,美國市場的收入就只佔到 40% 。討論「黃金時代」因此成了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在這個行業的頂尖六大製片公司里,它們被認為只生產成功的產品,而不是成功的電影。那些它們自己都看不大清出路的電影,可能更會交給與他們有著復雜關系的獨立電影公司。只負責成功產品的行業,好萊塢可能會遇到愛潑斯坦說的那個問題:也許某一年的暑期全面崩潰,在最短的時間內結束它們的輝煌。
可能只有這個時候,你才深切體會到華爾街暗暗的存在。以往我們會想像華爾街對好萊塢施加影響在於投資,但實際上,它們更大的影響在於它控制著成功和賺錢的電影源源不斷產生。
有著 20 多年經驗的影評人 Ella Taylor 發出了這類抱怨,她說:「製片廠現在只拍給 12 歲的男孩看的電影。」
所以你理解影評人為什麼會失業了吧。12 歲男孩看的電影為什麼需要影評人!你怪罪報業的沒落,怪罪手機分散大家的注意力,而實際上,是螢幕上的大多數電影已經沒有被評論的價值。
邁克爾·沃爾夫 (Michael Wolf) 曾說過一段很有意思的話,他說:「娛樂生意是一場賭博,有賭博當然總會有贏家,因此,成功的影片便成為推動娛樂業不斷發展的動力。」
在過去,成功的影片具有更高的美學意義。斯皮爾伯格在回憶起 1971 年為導演 Monte Hellman 擔任助理拍攝 「Two-Lane Blacktop」 時說,這部在商業上不算大獲成功、但在影評人中評價甚高的影片「營造了美國人對 66 號公路的情結,成為培養忠實的公路電影粉絲的經典之作」。
但這樣的觀眾教育再也不會有了。有這份閑心,好萊塢大概會認為,不如去好好琢磨中國人都喜歡看什麼。眼下,他們還有一點這種自信。
Ⅵ 電影《八佰》什麼時候首映
《八佰》8月21號正式上映。8月14日晚,在經歷多次調檔、疫情沖擊後,戰爭片《八佰》終於迎來首映禮。這次首映禮採用線上直播形式,在北京、丹東、武漢、深圳、上海等五座城市的16個影廳舉行實時互動。
管虎帶領主創出現在丹東會場,該片出品人梁靜則帶領另一批主創現身北京會場。醞釀了這么多年的作品終於上映,上台後的管虎兩頰發紅,說話時聲音顫抖,顯得非常激動,他說自己今晚彷彿回到了多年前第一次拍片的時候,「好幾年都沒這么緊張過了。既然到了今天,就由著它(《八佰》)長大、由著它走吧。緊張就緊張唄。」他說,《八佰》在中國電影受疫情沖擊的這樣一個時刻上映,已經超越了一部電影的意義。
(6)imax股價擴展閱讀
《八佰》簡介
《八佰》是由華誼兄弟電影有限公司和北京七印象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騰訊影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北京光線影業有限公司和阿里巴巴影業(北京)有限公司聯合出品,導演管虎執導,黃志忠、張俊一、歐豪、張承、王千源、姜武、張譯、杜淳、陸思宇、張宥浩、魏晨、李晨、白恩、余皚磊、俞灝明、鄭愷等主演的戰爭題材影片 。
該片取材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Ⅶ 關於電影狄仁傑之神都龍王的票房問題,網上有個人說狄仁傑票房到7億都虧本,怎麼回事
哪來的虧本之說
都已經輕功了 而且准備拍第三部
票房現在已經過了5個億了 通天帝國的時候票房才3.7億
個人預計神都龍王票房將達7.5個億
Ⅷ 現如今哪家影視公司最好
在眾多的影視公司中,拔得頭籌的就數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博納、華誼兄弟三大家,這三家公司相比,無論是從市場份額,發行影片的數量還是全年的票房,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絕對是處於大哥大的地位。
華誼兄弟和博納都不約而同選擇了「龍」作為圖騰。華誼的員工透露了華誼片頭的設計理念:威武的龍頭像一個守護神,這樣一個東方龍的形象同時也在表達華誼兄弟進軍國際市場的戰略姿態,把中國傳統與現代感進行融合,說明要有「中國元素,國際視野」!
中影公司能夠做到居高不下的第一把座椅,跟他們所有工作人員的兢兢業業努力付出有很大關系,跟他們作為伯樂識人的眼光也是密不可分的。
Ⅸ 求一篇阿凡達的影評
下班後買到了昨晚北京雙井UME22:25場次僅剩的一張票。結束時片名「AVATAR」放出那一瞬間全場響起了不小的掌聲,這是記憶中只有被組織看主旋律電影時才會出現的場面。這一刻,我不再擔心阿凡達在天朝會水土不服了,因為這片子和大船一樣,在特效之外也擁有足夠打動非影迷觀眾的東西。
「簡單的美好,清澈的純真,炙熱的夢想」,借用一下陸川的觀感,這位國內優秀導演認為阿凡達是足夠讓中國電影人汗顏的真正「誠意之作」。瑰麗奇偉的潘多拉景色、天人合一的藍精靈文化,在3D的立體感渲染下美得簡直難以言表;而像主角和納美人一樣自由迅捷地在大自然中奔跑、攀躍、騎馬馳騁、乘龍翱翔,更是讓過勞蝸居亞健康的現代都市人感到血脈賁張,體會到原始感情的暢快釋放。
如果說《泰坦尼克號》是銘刻一段生死愛情,《阿凡達》則點燃了人們心中潛藏的野性,口碑效應甚至可能不會亞於天崩地裂的《2012》。
以上只是一般影迷恐怕都會有的感想,只是不吐不快,在此浪費篇幅了。下面說說影片中幾個本人深感嘆服的地方。
1)舍棄無聊的次要情節——頭10幾分鍾直到主角連接阿凡達,我雖然看過劇透但一直在心裡喊太快了,前面鋪墊這么少,下次老爸老媽看的時候能看懂嗎?更沒想到主角第一次連上就直接跑出門外在草地上狂奔。
換個一般導演估計要花5分鍾以上講主角如何受傷致殘、一次次在夢中驚醒雲雲,並用10分鍾時間講解潘多拉的狀況和阿凡達計劃,而本片只通過主角在半路上飽受白眼的幾分鍾,就刻畫出了一個殘疾人渴望自由馳騁的心態,更是不到兩分鍾就把觀眾的視線帶到了潘多拉星球。後面主角的心路變化、主角和女科學家與管理層的斗爭,這些必不可少但不討觀眾喜歡的情節,都被壓縮到了最低限度,把寶貴的時間留給了納美人和最後的大戰。
(PS:順便踩一下邁克爾貝,從珍珠港到變形金剛總是用人物對話、瑣碎情節來拖時間,看變2里山姆和父母在大學里那段時就一直罵:靠,你們這些小地球人還有完沒完,大家要看的是金剛大戰)
2)舍棄當作料的廉價笑點——兩個半小時下來,整部片子居然沒有一個全場爆笑的笑點,只有主角和藍精靈MM初次調情、女科學家重傷仍不忘摘聖樹樣本時響起過一些零星笑聲。回想看過的好萊塢大片,除了整體灰暗的《黑客帝國》和一些哥特式電影之外幾乎都未能免俗,能放棄這種惡趣味確實不簡單。
3)舍棄過多的煽情——與大船不同,一度被視為本片賣點之一的「愛情」在阿凡達中分量並不如想像的重,男女主角的親密鏡頭並不多(畢竟是藍精靈不是人),定情時的對話也沒多少句,更沒有中間來一段歌聲渲染氣氛。主角升級為龍騎士後華麗回歸、盡展王八之氣的宣戰演講,也沒有太多「自由、權利」之類的老詞,總體還比較讓人舒服。
4)舍棄不夠大眾的懸念和「新意」——裝13是人之天性,無論國內國外、專家精英還是普通影迷都喜歡端碗吃肉放筷子罵娘,很high地看完很八婆地挑毛病。從上映前到現在,一直有很多人在說阿凡達劇情老套,無新意,無懸念,某種程度上說確實如此(其實本片有點類似史瑞克式的「王子變青蛙」,還不算老套到掉渣),但那麼多小說翻拍、歷史題材的經典電影,恐怕也沒多少新意和懸念可言。其實就連《第九區》都被一些人指責劇情沒新意了,眾口難調啊。
其實中規中距的劇情正是老卡有意為之,一個拍過異形、終結者,科幻科學素養極高的導演,隨便找個非主流SF小說的創意還不夠驚爆普通觀眾?阿凡達的整體風格是明亮、暢快的,使用太多懸念恐怕會破壞這種氣氛,而多處伏筆盡管大都能猜到卻也基本合理。至於情節新意,科幻片如果不能吸引普通觀眾,符合普通人的審美和心理,就沒辦法賣座——老老實實講好一個經典的故事模板,總比閉門「創新」出無極、赤壁這樣讓人哭笑不得的劇情好些吧。
5)舍棄河蟹結局——如果不是這點也被劇透,我恐怕很難猜到大戰結果居然會是人類徹底失敗並暫時退出潘多拉采礦,而不是達成和平協議後人類另找一塊無主土地。很多好萊塢大片都是宣揚「博愛」搞皆大歡喜的河蟹結局,尤其不會讓代表現代西方世界的一方吃大虧,到今天已經讓人倒胃口。
其實從人類歷史上看,弱勢落後民族的退讓、妥協從來不會有結果,只會讓強勢一方不斷得寸進尺,輕則逐步蠶食,重則撕毀協議大開殺戒。阿凡達的結局,至少還不是那麼直白地兜售廉價普世價值觀,指出只有徹底消滅、趕走惡勢力才是弱者獲得安寧的唯一途徑。(可惜很多西方人總是將此錯誤地套在TG與XZ的關繫上,可嘆)
總而言之,了解大眾的心理需求,能盡量符合不同文化、不同年齡和階層觀眾的口味,但又不媚俗、能在看似平庸的主線劇情之外有所創新,這恐怕就是卡梅隆作為商業大片之王比邁克爾貝、羅蘭艾默里奇等人高明之處,甚至連斯皮爾伯格、彼得傑克遜這樣同等級的巨擘在此方面也有所不及。
Ⅹ 為什麼有的股票大漲百分之7卻還是一條大陰線
高開低走會出現上漲陰線的情況!
與前一天的K線有關,如果前一天是一個陽線。今天高開低走容易形成陰包陽,股價經過連續上漲之後再拉陽線,隔日順勢高開後因獲利回吐壓力沉重,拋盤源源不斷地湧出,買方放棄抵抗,接盤稀少,導致股價持續向下,並最終以低於前一陽線開盤價的價位收市,一口吞掉前一天的陽線,形成高位陰包陽之勢。前一陽線之收盤價即是多頭之生命線,只要跌穿這一價位,持股者即應毫不猶豫地退出觀望。
高開低走所呈現的平頭陰線,如果是在股票連續上升後所產生的,可能將預示著頂部的來臨,因為連續上升,過多的獲利盤拋售,流出的資金遠大於流入的資金,導致股票上攻無力。如上圖頂部出現大陰線,俗稱「烏雲蓋頂」,是頂部反轉信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