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簡述對當代中國電影現狀的看法。
對於電影發展中存在的艱難現狀如下:
一是「出口轉內銷」。張藝謀、陳凱歌等人的電影在國際上的成功,反過來又提高了影片在國內的票房,使得不少電影人採取了類似的辦法——先到國際上拿獎,再通過宣傳來提高國內的票房。當然為此就必須去迎合西方。一方面採取西方較少見的各種東方民俗風情的奇觀,如顛轎、擋棺、求雨等;另一方面採取西方感興趣的題材內容,如同性戀、亂倫等,同時採用西方習慣的表達方式。如《霸王別姬》中的口誤;《一個都不能少》是改編自小說的,小說中涉及到民辦教師的問題,但導演擔心外國人看不懂什麼是民辦教師,就把這個情節刪去了。
二是加強了宣傳炒作,利用媒體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如夏鋼的《紅櫻桃》放映前,傳出女主角郭柯宇的家人為一個裸體鏡頭狀告電影廠,其後則不了了之。現在宣傳炒作已經成了重要的手段,開機儀式、首映式、明星簽名等,再加上各種明星的宣傳。這在商業上有一種現象叫「鯰魚效應」。意思是長途販運鮮活的魚類,會有很高的死亡率,如果水箱里放一條活躍的鯰魚,激活了其它的魚,死亡率便會大大下降。
總體說來,中國電影之所以陷入低谷,存在著多方面的問題。
其一,體制問題。中國的電影產業傳統上採用賣拷貝的方式,即電影製片廠僅作為電影的製作方,將電影以拷貝的形式賣給電影發行公司,而電影的票房收入基本歸電影發行公司所有,電影製片廠只得到其中的一小部分。多數的電影賣到幾十個,上百個。個別電影只能賣出幾個拷貝,使電影製片廠陷入困境。
其二,電影的多級審查制度。中國大陸電影審查制度是個內部的制度。它不對公眾開放,不像多數法庭審判或價格 聽證。這種做法本身充滿非體制、「地下」的色彩。因此,要求電影審查不再暗箱操作的呼聲時起時伏。暗箱操作也不符合公眾經濟的原理。很多影片因為表現手法和表達方式的問題而被判為禁片,不能 播出,令中國電影的發展裹足不前。
其三,商業社會中娛樂方式的多 樣化,以及電視、走私電影的出現,導致國產電影產業受到沖擊。
其四,相對較高的電影票價超出了社會大眾的平均消費水平,使看電影成為奢侈品。
其五,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電影發展戰略的失敗。這些年電影廠普遍舉步維艱,卻又提出精品戰略,主張拍主旋律影片,對各電影廠更是雪上加霜。關鍵的問題是拍一部虧一部,而觀眾對電影又失去了信心。要改變這種面貌,首先要找回信任,要拍出好看的影片,這就要先從商業電影入手,通過商業電影的盈利來投資於藝術電影、主旋律電影。
-------來自《中國當代電影》
『貳』 為什麼東方文化都這么幼稚呢
其實,東方文化一點都不幼稚。
現在,許多國家的大學都設立了「孔子學院」,專門教授和研究東方文化。單單一本「孫子兵法」,也成為許多國家軍隊必修的課目。同樣,德、美、日、英、法等大國,每年都會與我國聯合舉辦各種各樣的文化交流盛會。
至於目前表現出來的幼稚,是時代使然。
一方面,因為教育、經濟等特殊社會背景影響,古老深厚的傳統文化與當代出現了脫節。另一方面,缺乏真正有普世價值的文化大師的出現,來扛起文化復興與繁榮的大旗。
浮躁、物質化等社會轉型期的一些弊端,讓炒作、一夜成名的學術明星、快餐文化、良莠不齊的網路文化,占據了我們的視野。初看,好像顯得幼稚。其實也可以換一個角度——雖然這與歷史上的百家爭鳴還有很大差距,但起碼有了這樣一個相對公開、公平的環境,隨著一定的發展,當代的東方文化很可能就告別了現在的幼稚,迎來一個新春。
『叄』 試述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趨勢
第一,當代人文社科學發展的總體文化背景,出現了東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補的趨勢。
討論東西方文化的關系問題,既是促進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需要,又是人文社會科學內容的一個組成部分。從以 往的情況看,談東西方文化的關系容易走兩個極端,或者過於強調兩者的對立和排斥,或者過於強調兩者的會通和相融,而今東西方文化互補作為當代人文社會科學 的發展趨勢,日益明顯。可以預見,在互補過程中,東方文化的地位將逐步提高,它對西方文化影響力將明顯增強。西方文化對東方的影響,將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和 更大的程度上得到體現;隨著西方文化對東方文化影響力的增大,東西方文化之間的沖突程度將會加劇。未來東西方文化的互補將既是兩者之間的全面互補,又是全 世界范圍內的整體互補。
第二,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主導性價值取向,出現了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 交融的趨勢。科學主義實際上也就是唯科學主義,科學崇拜。人文主義是這樣一種思想態度,它認為人和人的價值具有首要的意義,推到極端,會走上反科學、反理 性的道路。人們所持有的科學主義或者人文主義態度,以及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沖突或者交融的情況,深刻地影響人文社會科學發展進程。當前,人文主義和科學 主義開始出現融合的趨勢。主要表現在:自然科學領域有學者倡導在科學研究中注入一種人文精神。而不少人文主義者也採取了新的姿態,傳統的人文主義開始重新 接納科學,同時努力將人道主義精神滲透到自然科學研究領域。
第三,在主要思維方式方面,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出現了分析綜合走向系 統化的趨勢。分析、綜合是人類最基本的思維方法,兩者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當今時代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要求把客觀世界的聯系轉化為 多層次、多方位、多因素、多變數的動態聯系整體,揭示出聯系在事實、存在、運動和發展中的作用:這就是分析綜合的系統化。正是這種系統分析和系統綜合相統 一的思維方式,在深層次上推進著科學的綜合化進程。也正是在這種思維方式的作用之下,出現了「大科學」、「學科大系統」等概念��教材對這些概念都給出了 明確的界定。
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發展還有兩大趨勢,從社會實踐功能看,出現了注重應用研究的趨勢;從具體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看,出現了高技術化的趨勢
『肆』 東方美學思想對現代設計的影響
在中國古代,關於對美的本質的探討,有幾個特點。一是不明確的,是自覺的意向,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不思辨;二是沒有維心和維物之分,維心與維物的區分是真真正正的舶來品;三是這些探討基本上都從屬於倫理學范疇。關於美的本質的探討,古代東方有儒家、道家和禪宗三中說法。 儒家:其代表有孔子、孟子、荀子。他們在探索人性美、人格美時涉及到美的本質。他們認為,美的本質就是善。人之所以為人是有道德的,是知仁義的,而仁義在道德上就是講善,就是充實的。所以孔子說:顯任為美。美就是道德理想的完美實現。 道家:以莊子為代表。道家在談人生、談人格時,由宇宙觀發展的對美的本質的探索。他們認為世界的本源就是「道」,看不清摸不著,但可以體會到,是衍生事物的根本。在老莊看來,有「道」就是自然無為的。沒有意識,沒有目的追求,一切都是自然的發生,自然的消亡。無為而無不為,即處在絕對自由的世界。因此,道家認為:美是絕對自由的。 禪宗:禪宗是中國式的佛教,與到家相結合。佛家認為現實世界充滿罪惡,沒有美,美在神明的世界裡,而道家則講求自由。二者結合就形成了禪宗的美論:禪宗認為,人生下來就充滿痛苦,要擺脫痛苦,就要停止一切精神活動,泯滅天物,拋棄一切追求慾望(人生而有情),達到涅磐的境界,即對痛苦的徹底解脫,得以絕對的精神自由,也就是悟道。因此他們認為,美就是對世俗痛苦的徹底超脫,就是清靜自在。也即:美就是超脫。 從以上的探索中,我們可以看到東方美學的脈絡,這也許就是東方的美學。中國當代設計發展狀況 1.雖然經過二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我們仍然可以說,當代中國的設計在某種角度講是沒有根基的。中國同西方國家一樣都有優秀的藝術審美和手工藝傳統,但是西方國家通過各種設計運動,尤其是機器美學思潮的發展,以手工藝、繪畫、建築為基礎上發展出了現代設計,並且所有設計流派都不可避免的帶有濃厚的西方古典美學內涵,為了適應現代工業化生產進行了長期復雜成功的轉化[5]。我們中國缺少這樣的轉化環節,再加上政治、經濟、文化等在過去幾百年的人為割裂與斷層,我們設計觀念的長河在這中間發生了斷流,中國的當代設計也成了無源之水。雖然我們積極的吸收當代西方各國最先進的技術、藝術和文化成果來發展自己的設計,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由於沒有了自身的價值觀和文化源泉,美學觀念和設計形式呈現出了跟當年西方機器美學興起之前同樣紛繁雜亂的狀況。各種設計風格充斥我們的現代生活的城市、建築和產品當中,同時隨著我們社會、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在逐步增強、民族意識在不斷覺醒。我們研究機器美學發展的歷史狀況,積極尋求適合本民族和時代發展的美學觀念,在進一步改革現代社會物質外觀的同時,致力於改造人們的藝術審美和生活方式,提升中國設計發展的地位。 2.中國設計崛起的時機 縱觀設計發展的歷程,我們會發現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一定的客觀規律性,歷史總是一定程度上有著驚人的相似,而美學觀念與設計形式的衍變一直沒有停止,卻又在一定程度上在分離與平衡中不斷向前發展。平衡永遠只能是一種動態的平衡,技術在不斷發展,人的精神需要也是復雜多樣化的,價值觀也在不斷衍變,總是以一種螺旋式上升的方式不斷推動社會往前發展。現階段,中國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我們是後來者,我們可以盡可能地避開前人走過的彎路,更快、更高效地向前追趕,就如中國在航天事業上的跳躍式發展一樣,這其中真正對我們形成考驗的還是在全面繼承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在沒有多少前人經驗可供借鑒的時候如何選擇正確的方向。因此,我們研究機器美學的發展狀況,使我們可以更好地選擇和培育適合當前中國自身發展狀況的美學觀念和設計文化,從而使中國能夠成為世界設計發展的新的策源地和中心,成為真正的設計大國。 3.東方美學觀念的發掘、再造 機器美學總的來說主要解決的是人和機器的問題,這也是工業時代西方現代主義設計發展成果的高度體現。當人類社會向未來的數字時代邁進的時候,西方以人為本理念已經在各個方面都顯現了它的局限性。我們發現,古代東方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設計美學觀念,卻恰好符合信息時代的新美學觀念應該立足於解決人、機器(產品)、自然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要求。當代中國設計師在整個人類文明進化的大背景之下深刻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質和歷史使命,才能在向傳統追尋文化血脈和靈感啟迪時,從文化的發展動因上解讀傳統,產生我們應有的洞察力、理解力和美學觀,從而在作品中體現其獨特的創造性。
『伍』 東方建築的特點
1、天人合一之建築形態
從建築形態設計上來看,標志性「天人合一」的山脊形強有力的沖擊眼球,用大尺度的手法,在天地這個大空間中形成以「人」為核心的生活空間,不僅僅表現出莊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狀態,還將其再現到實際的生活空間中,形神兼備。
從建築本身給人的視覺沖擊力以及與人、環境形成的體量對比關系,充分體現出建築尺度本身的力量以及對空間的佔有,整體呈現出人生活在天地這個大空間中的狀態。
2、寄情山水之建築綠植
在細節處理上,在建築界面上呈現出大大小小的窗格,將傳統窗格的意境與現代採光性極強的窗兩者融合,從簡單中體現出豐富性。
在處理建築與綠植的手法上,運用攀爬類植物將建築「生命化」,使建築與綠植合二為一,使兩者處於協調共生的狀態,同時建築偏於文化的穩重感,而綠植顯示一種自然的隨意性,在時間上形成四季變化,兩者共同形成時間與空間上的視覺。
3、崇尚隱逸之建築空間
對於傳統建築來說,它的存在都會與周邊的環境產生關系,沒有嚴格的限定室內外的空間劃分。所以象山校區的建築中並不拘泥形式和表象,所有的建築都不是方正閉合的單一空間,面向山的一面徹底打開,形成一個半開放式空間,類似於傳統建築空間——天井的格局。
但區別於它的圍合狀態,處於一種半包圍式結構。有所收斂的同時又具有開放性,體現不同於現在的一種中間過渡狀態,同時也是對於傳統文化繼承的基礎上打破中國傳統合院的建築手法,巧妙地將傳統隱逸的格調體現出來。
(5)當代東方基本面分析擴展閱讀:
追溯到東西方人類起源的時期,先民們為了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衍生出建築的雛形,建築材料取材於自然。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有「構木為巢」的「巢居」和「穴而處」的「穴居」記載,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中也有「用樹葉鋪蓋屋頂」、「挖掘洞穴」、「用泥和枝條仿照燕窩建造自己的躲避處所」的論述。可見,東西方建築在歷史起源上有著諸多相似之處。
『陸』 東方人「厭訟」嗎——對當代中國、日本低訴訟率現象的分析與思考
法律史學家們普遍認為東方人具有「厭訟」的傳統心理 ,並以為現今東方國家 (中國、日本等 )表現出的低訴訟率應主要歸結於此。本文指出 ,對訴訟這一復雜社會現象的研究應兼顧文化和制度結構兩個方面 ,造成東方國家低訴訟率的主要原因不在於東方人的「厭訟」 ,而在於制度、社會機制的障礙 ,如訴訟在整個社會解決糾紛的機制中所處的地位不高 ,法官、律師人數不足造成的訴訟遲延、公眾難以形成訴訟動機等 ;訴論率是一個中立的指標 ,不應作為公眾法意識、權利意識現代化的標尺 ;等等。
『柒』 求一篇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來分析當今社會某一現象的論文 ,拜託拜託···
一、在實踐中深化對社會主義基本特徵的認識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社會主義基本特徵的論述
中國共產黨人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作了深入的思考,形成了新的認識。這些認識集中體現在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中。他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就從解放生產力與發展生產力的統一中,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中,從現實任務與奮斗目標的統一中,對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作了科學的概括,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重大發展。中國共產黨人在進一步的探索中認識到,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和要求。所有這些認識,對我們正確把握社會主義的特徵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根據已有的社會主義各國的實踐經驗,特別是根據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經驗,可以對社會主義基本特徵作如下的概括:
第一,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創造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和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社會主義一定要有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和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這不僅因為社會主義制度是比資本主義制度更高更先進的社會制度,能夠適合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而且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和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才能夠創造出最終戰勝資本主義所必需的物質基礎,充分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產資料公有制,逐步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達到共同富裕。生產資料的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基礎,是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相區別的根本標志。但是,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基礎上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其經濟結構不可能是純而又純的。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不可能也不應該實行單一的公有制,更不應該實行單一的國有制。究竟應該怎樣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結構,公有制應採取怎樣的形式,必須從本國生產力發展的具體狀況出發。比如中國根據自己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並探索了包括股份制在內的多種公有制實現形式。
第三,對個人消費品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制度。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決定分配關系。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的制度是社會主義公有制所決定的,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具體體現。社會主義社會實行按勞分配製度,表明勞動既是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也是對社會應盡的義務。當然,究竟應該建立怎樣貫徹社會主義原則的分配製度,應該根據各個國家的不同情況而定。我國經過多年的探索,確立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分配製度,這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分配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第四,在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下,建立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政權,即無產階級專政或人民民主專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政權是社會主義社會最根本的政治特徵。在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當家作主,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共產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和核心,依法治國是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第五,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社會主義文化是凝聚和激勵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社會主義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在全社會形成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發展教育和科學,是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發展文學藝術等事業,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條件;博採世界文明之眾長,堅決抵制各種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原則。
第六,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堅持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長期歷史任務,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歷史過程和社會結果。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共產黨人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社會主義基本特徵的諸方面是一個互相聯系的有機整體,是社會主義制度優於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表現。在對社會主義基本特徵的理解中,最重要的是公有制為主體和共同富裕,這是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根本體現。
二、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艱巨性和長期性
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先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具看客觀的歷史條件,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新勝利。但同時又使社會主義事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由於經濟文化相對落後而產生的一系列嚴重的困難與問題,使這些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不能不具有艱巨性和長期性。
(一)社會主義首先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取得勝利的原因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時候,是以高度社會化的資本主義大生產作為社會主義革命的物質前提的。但是,革命的實踐超越了馬克思恩格斯當年的預期,社會主義革命並不是在生產社會化程度最高的資本主義國家首先實現,而是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俄國、中國以及其他國家相繼取得了勝利。為什麼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可以先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人社會主義呢?
第一,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可以先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社會主義,是由革命的客觀形勢和條件所決定的。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是通過革命實現的。無論是當時的俄國還是中國,勞動群眾所受的多重壓迫和剝削格外深重,使社會矛盾特別尖銳,出現了很好的革命形勢。反動統治階級已經不可能照舊不變地維持自己的統治,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也不能照舊地生活下去了。革命的主觀條件也成熟了,集中表現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已經能夠在馬列主義的指導下,正確地分析革命的客觀條件和革命隊伍本身的狀況,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本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制定出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斗爭策略,廣泛發動和組織群眾,運用各種斗爭形式,直到發動武裝起義,進行武裝斗爭,奪取革命的勝利。
第二,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可以先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社會主義,並不違背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從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來看,一定的社會形態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之上的,不可能出現先進的生產關系長期建立在落後的生產力的基礎上,也不可能出現落後的生產關系能夠長期容納先進的生產力的現象。但是如果從社會歷史發展的某個階段來看,則又會出現參差不齊、相互交錯的現象。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但是在一定條件下,在不變更生產關系生產力就不能發展的情況下,生產關系的變更就成為主要的決定的方面了。從歷史上看,封建製取代奴隸制、資本主義社會取代封建社會,也有不是從最發達的地方開始而是從薄弱的或不發達的地方開始的先例。
總之,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率先進入社會主義,也是歷史發展規律作用的結果。那種把首先在相對落後的國家取得社會主義勝利看做是「反常現象」,把實踐中的社會主義看做是「畸形的早產兒」的觀點是錯誤的。
(二)必須充分認識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艱巨性和長期性
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取得政權,建立起了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為開展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開辟了廣闊前景。但是,由於受到生產力發展狀況、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發展狀況的制約,受到國際環境的嚴峻挑戰等,這些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必然具有艱巨性和長期性。
第一,生產力發展狀況的制約。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上落後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有的甚至落後很遠。這就決定了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必須把大力發展生產力作為根本任務,努力完成別的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工業化和生產社會化、商品化、現代化的艱巨任務。完成這個任務,趕上和超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無疑需要很長時間的努力,進行艱苦的探索和奮斗。
第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發展狀況的制約。由於社會主義首先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勝利,發展公有經濟,改造小農經濟,建立、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就成為無產階級政權的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由於社會主義首先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取得勝利,必然會影響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進程。社會主義消滅了剝削階級,就意味著實現了人類歷史上最高的民主。但是,這並不就是說這種民主一開始就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地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受到這些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條件的嚴重製約,建設好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面臨許多困難,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還要進一步消滅階級和階級差別,改變幾千年形成的傳統觀念,建設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實現真正的社會公正和平等,從而為人類的崇高理想共產主義社會准備充分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同樣需要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才能實現。
第三,國際環境的嚴峻挑戰。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以後,社會主義國家就處於強大的資本主義世界的包圍之中,受到資本主義列強的遏制和扼殺,面臨異常嚴峻的國際環境。如果說在社會主義國家成立之初,國際資本主義對社會主義的進攻主要是武力方式,那麼在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社會主義制度有了長足進步之後,進攻的方式則往往轉變為以和平演變為主。
第四,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對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探索和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需要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為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生產力提供了可能。然而,要使這種可能變為現實又並非易事。在社會主義進程中,發生問題的根源並不在於制度本身,而相當程度上在於人們沒有認識和掌握規律。實踐已經表明,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試圖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害的,執政的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探索和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必然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
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是社會制度的根本變革。同資產階級革命不同,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任重而道遠。它面臨著崇高宏偉而又艱巨復雜的歷史任務,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
三、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多樣性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表明,無產階級如何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奪取政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100多年來一些國家已經找到了各自成功的道路,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但是,在取得革命勝利以後,選擇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尚需要進行長期的艱苦探索。
(一)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多樣性的原因
社會主義在發展過程中,由於各國國情的特殊性,即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差異性,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同,無產階級政黨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回,階級基礎與群眾基礎的構成狀況的不同,革命傳統不同,以及歷史和現實的、國內和國際的各種因素的交互作用,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必然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
第一,各個國家的生產力發展狀況和社會發展階段決定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點。實踐表明,雖然已經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國家,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起點的生產力狀況都比較落後,但是,各國之間也存在著較大的差別。這就決定了各個國家必須根據自己的生產力發展狀況和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制定與之相適應的發展戰略,採取不同的方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第二,歷史文化傳統的差異性是造成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多樣性的重要條件。各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是他們進行活動的既定前提和基礎。各個民族從歷史上繼承下來的經濟、政治、文化條件的不同,決定了他們必須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按照自己的民族特點進行社會主義建設;要求他們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自己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將社會主義植根於本國的土壤之中,才能取得成功。
第三,時代和實踐的不斷發展,是造成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多樣性的現實原因。時代是不斷前進的,實踐是不斷發展的。社會主義也必須隨著時代和實踐的不斷發展而發展。從世界范圍來說,各個社會主義國家都應該根據時代和實踐發展的要求,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從具體的國家來說,同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不同的時期,也應該根據時代和實踐發展的要求,適時地改革和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這是社會主義制度保持生機活力、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保證。
總之,堅持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多樣性,是一個客觀真理。但是在認識這一真理的過程中,付出的代價卻是沉重的。實踐證明,堅持社會主義,不等於堅持某種單一的社會主義模式;改革或拋棄某種社會主義模式,不等於改掉或拋棄社會主義;某種社會主義模式的失敗,也不等於整個社會主義事業的失敗。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中,多樣化的趨勢日益突出。這種多樣化的趨勢,既是科學社會主義與本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它從世界歷史的走向方面反映了社會主義的牛機和活力。
(二)努力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既然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具有多樣性,那麼努力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就是無產階級執政黨必須領導全國人民為之奮斗的神聖使命和光榮任務。
第一,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恩格斯在評論《資本論》第1卷出版時說過:一些讀者可能會以為他從這本書里會知道共產主義的千年王國看來到底是什麼樣子。誰期望得到這種愉快,誰就大錯特錯了。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新社會的設想所採取的科學態度和研究新社會制度的思想方法,對於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探索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最重要的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對於研究未來社會制度的科學方法。
第二,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必須以當時當地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堅持「走自己的路」。從本國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是社會主義歷史經驗的總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條基本原則。列寧在領導俄國革命的實踐中多次強調,馬克思主義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導原理,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於法國,在法國不同於德國,在德國不同於俄國。各國的國情不同,情況又在不斷地變化,因此,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不同時間、不同國度的實際運用,也應該不同。「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和當代馬克思主義者面臨的一個根本問題。對這一根本問題,只有堅持從本國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才能作出正確的回答。
第三,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必須充分吸收人類一切文明成果。社會主義事業是一項前無古人的空前偉大的創造性事業。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社會的開放性是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孤立起來,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封閉只能導致落後,這也是被實踐反復證明了的客觀真理。但借鑒不能脫離本國國情照抄照搬。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蘇聯的社會主義模式曾經被神聖化、凝固化,以至於長期束縛了人們的思想,產生了嚴重的後果。實踐證明,不同國家試圖用「一條道路」、一種模式發展社會主義是行不通的。發展社會主義既不能照搬蘇聯社會主義的模式,更不能照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模式。照搬別國模式從來不能成功,這是一個被歷史反復證明了的顛撲不破的真理。
四、社會主義在實踐探索中曲折前進
同任何事物的發展不會一帆風順一樣,社會主義的發展也會發生曲折,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的過程。
(一)社會主義在曲折中前進的客觀性
幾千年的人類社會發展史表明,每一次社會制度的根本變革,無不經過曲折反復的斗爭;每一個新生的社會制度,無不有一個從不成熟到逐步成熟、從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的甚至要經歷反復多次的復辟、危機和失敗,而後才能站住腳。封建制度代替奴隸制度是如此,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亦是如此。社會主義制度代替資本主義制度是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是要消滅一切剝削制度,並且要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基礎上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因此更不可能一帆風順、一蹴而就。社會主義只能在斗爭中曲折前進發展。列寧指出:「設想世界歷史會一帆風順、按部就班地向前發展,不會有時出現大幅度的躍退,那是不辯證的,不科學的,在理論上是不正確的。」
社會主義在曲折中發展是由以下因素決定的:
第一,社會主義作為新生事物,其成長不會一帆風順。社會主義作為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中的嶄新形態,其產生和發展符合歷史的發展趨勢,代表了社會進步的方向,體現著人類的未來,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但是,社會主義的產生和成長,意味著對資本主義舊社會的否定,這就必然要遭到資本主義勢力的拚死反抗。社會主義新社會在開始的時候總是比較弱小的,而且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矛盾和斗爭是不會停止的,時起時伏,有時甚至相當激烈,資本主義還可能會復辟,工人階級及其政黨還需要領導廣大人民群眾繼續進行更加艱苦的工作和斗爭。這就註定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的過程是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
第二,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推動社會發展,是作為一個過程而展開的,人們對它的認識也有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推動社會發展,體現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工人階級及其政黨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由於受主觀和客觀條件的限制,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有一個過程。只有尊重社會主義發展的客觀規律,在實踐中自覺地運用規律,及時研究新情況、有效地解決前進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社會主義事業才能夠順利地向前發展。
第三,經濟全球化對於社會主義的發展既有機遇又有挑戰。全球化已成為當代世界發展的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和充滿矛盾的客觀進程。當前甚至今後在一個較長時期內,經濟全球化趨勢將仍然處在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之下。這種全球化必然是一把雙刃劍,具有兩重性的特點。它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既有積極的效應,又不可避免地會帶來負面的影響;社會主義的發展既有難得的機遇,又面臨嚴峻的挑戰。由這種情況所決定,社會主義國家參與國際交往,只能是一個把握機遇、趨利避害、因勢利導、曲折前進的過程。
(二)社會主義在自我發展和完善中走向輝煌
說社會主義的發展具有曲折性,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在曲折中持續前進,則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轉的歷史趨勢。這是因為,社會主義制度能夠從根本上克服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對生產力發展的束縛,為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前景;社會主義符合廣大人民的利益和願望,能夠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社會主義能夠在改革中不斷實現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
社會主義改革根源於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社會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發展的內在要求。社會主義制度作為一種新的先進的制度,從根本上說克服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對抗性矛盾,但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由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不夠高,新制度不夠完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還存在諸多不相適應的部分,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社會的主要矛盾。改革就是克服這些矛盾的最有效途徑。
社會主義如何進行改革?從已有的實踐中可以得到如下的啟示:
第一,要堅持改革的正確方向。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覺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發展和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目的是更好地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改革必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捌』 你如何看待現代社會中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關系
現代社會中,人們被裹挾在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如何正確看待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呢?我想我們應該是理性的 ,西方文化是關於物質的文化,而東方文化則是建立在心靈的基礎上。東方人活的更感性,西方人則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生活的越來越嚮往自由,兩者也在近些年的不斷交流過程中學習對方的優點,努力完善各自的不足之處。
現如今的中西方在文化交流上越來越密集,東方文明的價值與西方文化的精華部分也在不斷的傳遞之中,兩個主體也在積極取對方文化中精華部分來彌補自己的不足,這是好的地方所在。
『玖』 分階段回顧和概括東方文學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
按照國內通行的概念,東方文學是指古今亞洲和非洲文學的總體,其中埃及、巴比倫、希伯來、印度、中國、日本、波斯、阿拉伯以及朝鮮等國的文學是有代表性的東方文學。
①悠久古老的文學歷史與文學傳統。
東方文學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學,在世界上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這兩塊大陸上,結出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批璀璨的果實。如許世界「第一」,世界「之最」:其中,有世界上最早和最優美的神話傳說;有世界上最早和最為龐大的詩歌總集——印度的《吠陀》;有世界上最早的史詩——古巴比倫的《吉爾伽美什》;有世界上已有寫本的最長的史詩——極其宏偉而浩瀚的印度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有世界上最早和最豐富的文學總集——古希伯來的《舊約》;有世界上最早的歷史散文總集——中國的《國語》和《左傳》;有世界上最龐大、最神奇的民間故事集——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有世界上第一部寫實性長篇小說——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源氏物語》;有世界上最富有詩情畫意的抒情戲劇——印度的劇作家迦梨陀娑的詩劇《沙恭達羅》;有世界上最早描寫人民抗暴斗爭的名劇首陀羅迦的《小泥車》;有世界上最早的游俠小說——印度詩人檀丁的《十公子傳》。
東方文學不僅歷史古老,而且還有源遠流長的文學傳統。東方文學中除了古埃及和古巴比倫文學遭湮沒外,印度、中國、波斯—阿拉伯伊斯蘭文學傳統、日本文學傳統都賡延承續,代代相傳,體現出各自鮮明的民族特色。古代希伯來民族的歷史到公元70年代結束,但古希伯來文學總集《舊約》以豐富多彩著稱於世,它被譯成希臘文並成為《聖經》(《新舊約全書》)的組成部分之後,和《新約》一道對歐洲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構成歐洲文學的兩大書面文學源頭之一。在東方文學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許多國家與民族的文學巨匠、大師不斷涌現,優秀作品浩如煙海,大量的古今名家名著已成為全人類文學藝術的典範。
②形成與發展的多源性。
東方文學的形成與發展同西方殊異,具有「多源性」和個性突出的特點。東方三大文化體系各自具有相對的封閉性,又都比較成熟、發達,在形成與發展中幾乎並駕齊驅。從歷史演化的角度看,東方文學發端於古代埃及、巴比倫、希伯來、印度和中國五大文化源頭,到中古基本形成了三大歷史文化圈:東亞文化圈(以中國文化為中心,包括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南亞、東南亞文化圈(以印度文化為中心,包括巴基斯坦、泰國、緬甸、印尼、菲律賓等國),西亞、北洲的文化圈(以阿拉伯文化為中心,包括波斯、土耳其、亞塞拜然、塔吉克、烏茲別克、埃及等)。多源性的古代東方文學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格局,各文化圈的文學所獨有的特質,直到現當代還可以從這些地區的文學差異性上看出。
③濃郁的宗教與倫理道德色彩。
宗教與倫理道德是東方社會意識形態中的核心組成部分,強烈的宗教意識和倫理觀念在東方文學里烙下了鮮明的印痕。那時的宗教對文化具有整合功能和載體作用,文學是在龐大的宗教體系中得以保存、整理和發展的。
從內容上來講,東方各民族文學中,有的出於宗教目的,對古代作品加以搜集整理,如《吠陀》(吠陀教聖經)、《舊約》(猶太教聖經)、《古蘭經》(伊斯蘭教聖經,真主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傳教23年間的言論匯集,也是阿拉伯散文的里程碑),既是神聖的宗教經典,又是龐大的詩文集,具有信仰和審美的雙重價值。有的通過文學作品來宣揚宗教教義,如《佛本生經》、《佛所行贊》(古印度詩人、戲劇家馬鳴的長詩);有的受到宗教的強烈影響,如《一千零一夜》不僅在文體上,就是在精神上都受到《古蘭經》的深刻影響,貫穿整部故事集的信念,就是對伊斯蘭教的虔誠信仰。
從形式上來講,東方古代有專屬宗教文學的體裁,如禱文、咒語、懺悔詩、贊美詩、宗教寓言等。
受宗教和倫理道德的影響,東方民族形成了一些較特異的審美心理和表現風格、表現方法。在文學中,如表現神秘的內省與「禪定」等感情或直覺體驗,抑惡揚善的思想傾向,濃郁的抒情色彩,以中庸平和為完美的人物形象,悲劇故事的喜劇「大團圓」的煞尾,溫婉、細膩、含蓄、幽玄的藝術風格和象徵比興的手法的運用等等。
所以,東方文學往往展示出一種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精神和深邃宏大的哲理意識,講究「情」、「味」、「韻」,講究和諧完美與清純,講究幽玄古雅與雋永恬靜,等等。而西方的倫理道德和思想感情,不像東方的那樣追求「形」與「神」、「景」與「情」、有限和無限的統一,往往停留在有限的現實中,即使在達到超越的時候,也只是表現出一種對上帝深沉的『贖罪感』,很難達到中國式的空靈,印度式的庄凈,日本式的幽、,埃及式的沉靜、波斯式的華美。但另一方面,西方文學所表現出來的進取向上精神和深沉強烈的寫實力度,卻也是東方文學所匱缺的。東方很少有作品能企及19世紀西歐和俄羅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所達到的思想高度。
④鮮明的民間文學特色。
早在書面文學出現之前,古老的多民族的東方已流傳著異常豐富的民間口頭作品,包括各種神話傳說、民謠、箴言、民間故事、寓言、說唱文學、諺語俗話、史詩等等。東方文學中的民間文學因素較西方文學更為豐富突出,特點也更為顯豁。
東方文學與民間口頭文學的密切關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原始口頭文學的流傳與整合。東方文學中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巴比倫史詩《吉爾伽美什》、埃及的《亡靈書》、印度的兩大史詩和《五卷書》、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日本的《古事記》、朝鮮的《春香傳》等等,都源於民間口頭文學,它們長期流傳,往往經過很多人的加工、整理和潤色,最後被搜集編定成書,作者大多無可稽考。二是文人吸取民間文學養分的再創作。豐富的民間文學源泉激發了文人的靈感,他們在進行創作時自覺或不自覺地向口頭文學學習,所創作出來的作品帶有鮮明的民間文學特色。在東方文學史上,文人創作中表現出民間文學特色,大致有三種情況:第一,以勸善訓誡為內容,如印度古代詩人伐致呵利的《三百詠》等;第二是體裁上詩文夾雜,文中有詩,詩中有文,保留著說唱文學的痕跡,如紫式部的《源氏物語》,薩迪的《薔薇園》等;第三是框架結構(Chinese-box)的採用,作品中大故事套小故事,這是民間口頭文學為講故事的方便,把無關聯的內容組織在一起的方法,如7世紀印度古代小說家、詩人檀丁的《十公子傳》和古代小說家讓•波丁的《迦丹波利》都採用這樣的結構文式。
3、東方文學的歷史分期
從歷史發展和社會演化的形態著眼,有多種分法。目前各類東方文學教材一般把東方文學的歷史進程分為古代(上古)東方文學、中古東方文學、近代東方文學、現當代東方文學四個時期,各個時期的文學既有自己的特點又綿延賡續,共同構成了源遠流長、成就輝煌的東方文學總體。
①古代東方文學(公元前4000多年前——公元前後)
古代東方文學是東方原始社會至奴隸社會時期的文學,尤其是奴隸社會時期的文學。(同時代的西方是古希臘羅馬文學)
多源性的古代東方文學是當時世界上最古老、最優秀、最先進、最繁榮的文學,是世界文學史光輝煌燦爛的開端。
古代東方文學成就以五大源頭為代表:古代埃及文學、古代巴比比倫文學、古代希伯來文學、古代印度文學和古代中國文學。主要作品:
《吉爾伽美什》(古巴比倫原始英雄敘事詩)
《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古印度兩大史詩)
《本生經》(佛教寓言故事集)
《五卷書》(婆羅門教寓言故事集)
《沙恭達羅》(迦梨陀娑)
《舊約》(古希伯來文學經典,西方書面文學的兩大源頭之一)
《詩經》與「屈騷」
《古蘭經》(伊斯蘭教聖經,阿拉伯散文的里程碑)
《一千零一夜》(阿拉伯民間故事集,被譽為「世界民間文學史上最壯麗的紀念碑」)
②中古東方文學(公元前後——19世紀中葉前後)
中古東方文學即東方封建社會時期的文學。
東方封建社會的形成、發展和衰落是一個漫長、不平衡的歷史過程。歷史斷限說明問題:中國早在公元前5世紀就進入封建社會,而印度、西亞、中亞、北非諸國則在2至8世紀左右才先後進入封建社會;中國1840年「鴉片戰爭」,印度1849年完全淪為殖民地,日本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中亞數國至1917年俄國10月革命時方結束封建社會的歷史過程。
原因:封建土地國有制和自治自足的自然經濟;超穩定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和沉重的封建倫理道德。
漫長的東方封建社會創造了燦爛的封建文化,尤其是早、中期的中古東方社會興旺發達,到了中古後期,東方國家就逐漸落在歐洲的後面了。
中古逐漸形成了以中國、印度和阿拉伯為中心的三大政區,中國、印度、阿拉伯、波斯都是聲勢煊赫、雄視一時的大帝國,涌現了中國長安、阿拉伯的巴格達(今伊拉克首都)等著名的國際中心城市。東方各國的交通貿易、文化交流、宗教傳播十分頻繁,構成了一個神奇富庶的東方世界。波斯—中國的絲綢之路,張騫出使西域,阿拉伯醫學和人體解剖學的開創,中國的火葯、指南針、造紙術的發明及運用,印度的佛教對周圍國家的影響。打破了東方自上古以來相對鎖閉的社會狀態。
中古早期和中期的東方文學,以輝煌的成就居於當時世界文學的高峰。大約同時期的中古西方卻經歷了數百年的「黑暗世紀」,直至文藝復興時期才開始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文學的新世紀。
中古東方文學成就最高的當推中古中國文學,其次還有中古日本文學、中古阿拉伯文學、中古波斯文學、中古朝鮮文學。主要作品:
漢賦、司馬遷的《史記》(紀傳體)、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鍾榮的《詩品》,劉勰的《文心雕龍》、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中國)
《萬葉集》(日本古典詩歌總集)
《源氏物語》(世界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寫實小說)
《薔薇園》(「設拉子的黃鶯」——波斯詩哲薩迪)
《一千零一夜》(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世界民間文學史上最壯麗的紀念碑「)
《春香傳》(朝鮮古典小說名著,說唱腳本體小說,是朝鮮三大古典名著中成就最高的一部)
《金雲翹傳》(阮攸,中古越南文學中最負盛名的長篇敘事詩)
中古印度文學不及古代成就輝煌,梵文文學在此時已漸失昔日活力,日趨沒落,而印地語、烏爾都語、孟加拉語和泰米爾語文學相繼崛起,日益繁榮。
③近代東方文學(19世紀中葉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
近代東方文學主要指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時期的東方文學,與西方近代五、六百年的文學歷史相比,東方近代文學的發展歷程只有七、八十年,時間極為短暫。
19世紀時,除日本外,東方各國幾乎都淪為西方資本主義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近代東方文學產生比西方晚(東方國家進入近代社會的時間普遍比西方要晚300年左右),發展不如西方充分,並且明顯地受到西方近代文學的影響。近代日本文學是東方國家中唯一在資本主義社會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學,顯得十分活躍。從19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止,日本人用七、八十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文藝復興以來四、五百年的文學歷程。日本近代文學史上出現過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浪漫主義文學、自然主義文學以及社會問題小說等。
近代東方文學成就的代表:近代印度文學、近代日本文學。主要作品:
《吉檀迦利》(詩集),「印度詩聖」泰戈爾,東方首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文學大師。
《戈拉》(長篇小說),泰戈爾。
《浮雲》(長篇小說),二葉亭四迷,日本近代文學的奠基作,寫實主義。
《舞姬》(短篇小說),森鷗外,感傷浪漫主義。
《我是貓》(長篇小說),夏日漱石,「餘裕派」代表作家,批判現實主義。
《破戒》(小說),島崎藤村,自然主義。
《棉被》(小說),田山花袋,私小說。
《和解》(小說),志賀直哉,「小說之神」,「白樺派」重要成員,也是一個典型的私小說作家。
《春琴傳》(小說),谷崎潤一郎,日本唯美主義集大成者,此作堪稱現代版的《源氏物語》。
《羅生門》、《鼻子》、《竹林中》(小說),芥川龍之介,「新思潮」派中堅作家,「鬼才」,「奇才」。日本現在設有「介川文學獎」。
④現當代東方文學(一戰前後迄今的東方文學)
東方文學加入了20世紀世界文學的新格局,東方文學也分成三大主要文學類別。20世紀世界文學發展的新格局: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繼續發展的批判現實主義、現代主義三大文學主潮並駕齊驅的局面。三大主要文學類別:無產階級文學、傳統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現代派文學。東方文學的多元化。四大文化地區形成——二戰以後黑非洲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文化體系即黑非洲文化體系。60年代以後,黑非洲新文學生機勃發,產生了一大批具有世界聲譽的作家作品,宣告了黑非洲地區「黑暗大陸」歷史的結束。20世紀世界文壇明顯地呈現出西歐北美、蘇聯東歐、拉美、亞洲四大「板塊結構」——地域劃分。
現當代東方文學的代表:現當代日本文學、現當代中國文學、現當代印度文學、現當代朝鮮文學。
20世紀上半葉亞洲文學的主流是民族革命文學。60年代以後形成了多元化的發展,表現為:對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對西方文化的借鑒,各種性質的文學的並存,文學流派、藝術表現的多樣化。日本的現代派文學最為發達,有「新感覺派」、「新興藝術俱樂部」、「戰後派」、「無賴派」、「太陽族」、「內向的一代」、「第三新人」派、「透明文學」派;朝鮮有存在主義文學、「新感覺派」;中國有「朦朧詩」派、新生代詩人、「新潮小說」、荒誕派戲劇等;印度印地語文壇有「新小說派」,印度孟加拉語文壇有「現代主義派」;伊朗有青年文學家團體「拉貝」;埃及有陶菲格•哈基姆的荒誕哲理劇;奈及利亞有索因卡的荒誕派戲劇;等等。主要作品:
《黨生活者》(長篇小說,小林多喜二)
《沒有太陽的街》(長篇小說,德永直)
《故鄉》(長篇小說,李箕永)
《鬥牛》(井上靖)
《砂器》(松本清張)
《恍惚的人》(有吉佐和子)
《古都》、《雪國》(川端康成)
《金閣寺》、《潮騷》(三島由紀夫)
《戈丹》(長篇小說,印度「現代小說之王」普列姆昌德)
《萬延元年的足球隊》、《性的人》(大江健三郎)
《路》(索因卡)
《白頭山》(長詩,趙基天)
4、東方文學學科建設問題
東方文學學科發展是動態的,東方文學的內涵、外延始終處於發展變化之中,且對文化傳統有很強的依賴性。有學者認為,20世紀初俄國學者圖拉耶夫的《東方文學論文集》等論著的問世標志著東方文學已發展成為國際上一門獨立的學科,但那時的東方文學基本上是古代文學研究。
在我國的外國文學教學和研究領域中,東方文學顯得十分薄弱。因為近現代東方的落後和「歐洲中心論」的影響,提起外國文學,人們言必稱歐美,中國文學尚不屑一顧,何況其他東方國家的文學,似乎是一片荒蕪。
五四以後很長時間,對東方文學的介紹是零碎的、片斷的。魯迅在1907年寫的《摩羅詩力說》中對歐亞文學都有介紹,特別對印度古代文學評價很高,但魯迅沒有提出「東方文學」這個名稱。郭沫若從印度哲學中吸取了泛神論思想,寫出《女神》, 冰心從泰戈爾那兒吸收愛的哲學,寫出了那些甜蜜蜜的歌頌母愛的詩篇。
中國把東方文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予以關注,開始於1958年。那時,有一批為數不多的青年教師,在老專家的指導下開始從事東方文學教學和研究工作;為數不多的幾所高校開設了東方文學課,但那時資料奇缺,研究水平不高,研究方法也是國別式的。50年代,日本、印度、阿拉伯;60年代,又增加了朝鮮、越南、緬甸、印尼等。60年代初,經過一些人的努力,開始把東方文學加以綜合研究,並初步形成一個獨立的體系。70年代,不少高校,尤其是一些師范院校陸續開設了東方文學課程。但文革中斷了這個好勢頭。
1982年,由教育部委託華中師范學院編寫高等師范學院本科外國文學教學大綱,把東方文學作為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列入,東方文學作為一個獨立體系與歐美文學平行,這在我國外國文學教學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對東方文學建成一個獨立的學科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接下來就是培養東方文學師資隊伍的問題。1982年,北師大中文系舉辦了全國高校東方文學講習班。1984年,北大東語系舉辦了全國高校東方文學進修班。 1983年全國高校東方文學研究會成立。其後還成立了印度文學研究會、阿拉伯文學研究會、日本文學研究會等學術組織,一支研究東方文學的研究隊伍已經初步形成。研究隊伍大致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通曉東方語言的研究人員,主要是大學東方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師,他們往往致力於翻譯和研究各國語言對象國的文學;另一部分是並不通曉東方語言的研究人員,主要是大學從事綜合研究外國文學史教師,尤其是側重東方文學史的教師。
從80年代至今,除了各種冠以「外國文學」、「世界文學」的著作中東方文學已成了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外,還出版了各種有關東方文學的類書、文學史、專著;除了在各種有關外國文學研究的學術會議上可以看到東方文學研究者的身影、聽到他們的聲音外,還定期或不定期召開了各種有關東方文學或相關國家、民族文學的專門學術會議;在有關外國文學的刊物上、書店和圖書館里,都不難看到相當數量的東方文學譯著和論文發表,有人統計,平均每年發表東方文學專業論文130篇,出版的各種東方國別文學研究方面的專著和教材已近百種,其中有關「東方文學史」類的專業書籍已達30餘種。
『拾』 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解讀上海籌辦世博會期間的某個現實問題。
人盡其責,誠實守信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這是李白《俠客行》的詩句,形容承諾的分量比大山還重,極言誠信的重要。中國是個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誠信一向是中國人引以為豪的美德,「人無信而不立」。誠實守信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國,崇尚"誠信"的文明源源流長,早在幾千年前,孔子就說過:「人而無信不只其可」,延伸之意就是:「信,則知其可」。千百年來,人們講求誠信,推崇誠信。誠信之風質朴淳厚。遠在三國時期,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每個人可能都聽說過:諸葛亮輔佐劉備並受託孤之重任,正如《出師表》所言:「追先帝之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一心為漢,七出祁山,耗盡畢生心血,留下千古美名。什麼是誠信?諸葛亮就是誠信。誠實守信,能夠履行承諾而取得他人信任。誠信也是道德建設的根本,是一種非常寶貴的素質。我國素有「一諾千金」之說:「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但在現在的社會,有些人受西方思潮的影響,「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圖一時之快,置後生於不顧,拚命透支自己已經不多的誠信,可想而知,這種行為的後果就是淪為成克傑之流:遺臭萬年!在中華幾千年歷史中,有許多關於誠信的論述,也流傳著許多誠信的故事。這些寶貴的論述,在今天也能給我們深刻的啟示。誠信是一切道德賴以維系的前提。失信於人,什麼工作也就開展不起來。古語曰:索物於暗室者,莫良於火;索道於當世者,莫良於誠。也就是說最好藉助於光亮在黑暗中取物;而只有誠信,才能取信於天下。「得道多助」古人尚能如此明白,而作為我們,當代的中學生,更應該誠信做人!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的黃金時期,是人生中至真至純至美的時期。而誠信又是最容易而又最不應該讓人忽視的美德,我們應該把誠信作為人生中的一個坐標,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誠信對人,誠信對己,誠信就像一輪圓月,惟有與高出的皎潔相伴,才能襯托出對待生命的態度;誠信就像一個砝碼,在生命的天平上,放上他,搖擺不定的天平就會穩穩地傾向他;誠信更像是高山之水,能夠在浮動的社會里,洗盡鉛華,洗盡虛偽,露出真誠。所以我們應該在全社會大力提倡誠信,為社會風氣的凈化,盡一份自己的責任!
人生,漫漫長路遠,紛繁誘惑多。人,作為微小而孤獨的個體,在人生的選擇題前,無可避免地徘徊起來。在一個又一個渡口上,在一次又一次險象中,人,究竟能選擇什麼,該選擇什麼?
選擇誠信。因為它比美貌來得可靠。沒有美貌的人生或許是沒有足夠亮點的人生;但若沒有誠信的人生則足以是沒有一絲光明的人生。你可以不是潘安,你也可以不是西施,但
你不可以失去別人對你基本的信任。「人,以誠為本,以信為天。」沒有誠信,生存世間的你可要作一粒懸浮其中的塵粒?
選擇誠信。因為它比機敏來得憨實。誠信好比一個鄉間小伙,他每日只知弓著黝黑寬闊的脊樑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機敏則更像一個電腦黑客,他總是那樣才思敏捷,頭腦靈活,卻總是不露真相叫人緊張。在人生的劇本里,一位老實踏實的演員總要比一個奸詐精怪的角兒更受觀眾青睞。
選擇誠信。因為它比金錢更具內蘊。舉著「金錢萬能」旗號東奔西走的人生註定是辛苦乏味的人生,滿身的銅臭最終帶來的也不過是金錢堆砌而成的冰冷墓穴;而誠信,能給人生打底潤色,讓人生高大起來,豐滿起來,它給生命灌注醉人的色澤與豐富含蘊,讓生命在天地之中盈潤注目,善始善終。
選擇誠信。因為它比榮譽更具時效性。沒有一蹴而就的業績,沒有一成不變的江山。沒有人可以頂著榮譽的光環過一輩子。榮譽是短暫的,它只是人生旅途上一小片美麗的風景,它再美麗,也只是一小段的人生;但誠信是培植人生靚麗風景的種子,你一直耕耘,就會一直美麗,你將誠信的種子撒滿大地,你的人生將會美麗到天長地久。
選擇誠信,是正確之選。在你一一權衡過後,在你層層過濾之後,你會猛然發現,在人生面紗下最迷人的,原來是那最沒有矯飾、最朴實不花哨的誠信!你會發現,沒有了誠信,生活原來是那樣的索然無味!
在人生與風浪的洗禮中,有了誠信,你就用最陽光的心情高唱吧。若為人生故,誠信不可拋
回答者: 集星 - 助理 二級 2-14 09:54
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離開理論思維。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理論,是推動社會進步、實現人類解放最銳利的思想武器。它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隨著時代的變化和實踐的發展而發展。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就鄭重地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相結合過程中,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先後創立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這一系列理論成果中,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黨的十七大把它們概括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是繼毛澤東思想之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次歷史性飛躍。
5
憶改革開放,現中華雄威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使祖國母親徹底擺脫了被壓迫的境地,中國這頭東方睡獅開始慢慢覺醒,但卻步履維艱,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從此改革開放的春風使中華大地再次煥發了活力,中華民族終於踏上了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滄桑巨變,30年的光輝歷程,鑄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幫」以後,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摧!97年香港回歸,99年澳門回歸;1998年面對南方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對讓人聞風喪膽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對十幾個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手挽手將一個個磨難阻擊在腳下!
改革開放的 30年,是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的30年!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對世界,面對未來!伴隨著教育規模的發展,更有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的30年!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08年,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炎黃子孫的千年奔月夢成為了現實!
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的30年!中華體育健兒奮勇爭先;奧運大幕在中華大地上拉開,我們已成為奧運的主人!
我們堅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必將出現一個又一個輝煌的30年!中華民族的崛起,必將讓世界為我們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