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英雄本色2裡面周潤發怎麼認識龍四的
解釋一下。在漫畫里小馬哥和阿健小時候是見過四叔的,豪哥和小馬哥後來授業四叔,而阿健不喜歡這種生活,他就一個人打到美國去了。所以他有個稱號小霸王。自然認識四叔雖然很多年過去了。我記得電影里那老者介紹阿健的時候用的就是漫畫介紹的,這是致敬漫畫和原漫畫是一樣的。
❷ 電影 喋血街頭 中 的人物分析
zz豆瓣
故事主線脈絡清晰可尋,還是張徹式的背叛和復仇的故事,吳宇森講述兄弟情深無憂無慮,到遭遇突變產生分化,再到利慾熏心殘害手足,最終復仇完成悲劇,都是張徹的影子,而在雷同的大框架下,吳宇森加入了新的內容,表現手法也更豐富多變。首先故事從清朝移到六七十年代香港動亂和越南內戰的背景下,使得原本只是對個人情仇的描寫上升到將劇中人物和動盪的大時代緊密相連,對香港越南地獄式的展現,那種天下之大無以為家的絕望和傷感,很自然教人聯想港人對於九七回歸那種無所適從無法預想的恐懼不安。比如梁朝偉接女友下班,街頭雜亂的巨幅標語,警察與示威學工的混戰都暗示了意圖置身事外的主角們最終將無奈受其左右的悲劇結局。在原本應該溫情融融的求婚戲中,梁跟女友說起「世界有很多很可愛的地方」,看似開闊舒展的長鏡頭注目的,還有倆人身後尖銳聳立的工廠建築,個人命運置身時代背景之下,應該是吳宇森電影中希圖超越簡單的個人愛恨情仇或者英雄惺惺相惜的一種野心。
梁朝偉新婚夜為兄弟惹禍,三人合議出走越南這種看似突兀到幾近荒誕的安排,在前面出色的性格交待,背景展現的鋪墊之下也顯得較為合理,而對於張學友角色的精彩刻畫(值得注意被母親敲頭,被混混打破頭這種細節處的設計)更使得後面的變故顯得水到渠成。新婚夜張學友為籌備婚禮的錢借高利貸,在等人的時候,平行剪接婚禮熱鬧的畫面和張學友既為老友高興心中又不免些許失落的表情,窮兄弟之間那種彼此信賴相互幫襯著實教人感動。在溫情脈脈氣氛中暗潮洶涌的不安定因子使得故事開篇就出色的完成了為未來提供閃回的可能和人物性格命運的暗示。這段兒吳宇森竭盡己力著重表現,對於生活在貧民窟中的小人物的刻畫很見功力,可能也是吳宇森兒時生活的一種回憶,吳宇森五歲隨父母移民香港,一家人生活拮據,就居住在與妓女賭徒為鄰的貧民區。吳宇森在一次接受采訪時談起童年,說自己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找一個自衛的東西,因為他知道一出門就會被人打。在這種暴力環境下長大的吳宇森對於貧民窟里生活的李、梁、張三個人的性格刻畫應該說絕對在張徹影片中簡陋的草莽英雄之上。
影片的越南部分拍的盪氣回腸,如果說對於李子雄轉變的交代還略顯老套生硬,那麼梁朝偉火候拿捏恰當極富表現力的表演就把吳宇森希望表現的人在極端情境下的心理狀態表現地淋漓盡致,雖然梁朝偉本人不很喜歡在本片中的表演,認為演的「太過用力」,我個人卻極欣賞他在本片中的演出。梁本人無疑更鍾情深沉內斂的表演方式,這種類型的角色也幾乎成為王家衛電影的一種標簽,而到《無間道》梁朝偉更是將此種表演發揮到相當的境界,在梁朝偉從早期誇張的港式演法到後來除喜劇片外的沉悶憂郁的形象轉變過程中,《喋血街頭》中的表演無疑處在一個過渡時期,其中也是難得看到梁朝偉將火爆激烈表演和復雜細致內心戲的完美結合。
印象中張學友在電影中總是處在配角的地位,拍《江湖》的時候也自嘲自己在電影中永遠是個二號人物,連黑社會都只能做到老二。誠實的講我不很喜歡張學友的表演,甚至出演的電影我也無法記起幾部,印象無非是香港演員的通病,表演極盡誇張之能事,有點兒鬧哄哄地聒噪。張學友自己也說自己喜歡的終究還是唱歌,至於演戲尤其是早期出演的角色都不過是年趁著輕力強賺點外快罷了,談不上什麼演技。然而本片中的演出卻非常精彩,張學友還憑此片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的提名,這些應該得益於選角的獨到眼光,張學友簡單青澀的演技和誇張的表演方式和片中輝仔氣質十分貼切,尤其以被逼殺人和飽受頭中子彈折磨的戲份令人動容,吳宇森對於頭部中槍之後的輝仔身處地獄般的生活也著力表現,在詭異恐怖的藍綠燈光下,輝仔在癲狂狀態殺人換錢,和痛苦不堪無法自製的場面令人不自覺想起片頭為梁朝偉的婚宴借債被搶之後,還是微笑著掩飾自己受傷的頭部來。回想當年看到此段,幾乎與梁朝偉同時聲淚俱下,此種情緒在梁朝偉含淚打死輝仔的慢鏡頭中被渲染的無以復加,悲劇的心結久久揮之不去
《喋血街頭》有著比《英雄本色》式的英雄片更為深刻的反思,《英雄本色》著力張顯的是人不甘在逆境中沉淪聽憑命運的擺布,奮起反抗拼盡全力,是小馬哥所講的「我就是神,能把握自己命運的就是神」那種英雄豪邁的悲歌。而在《喋血街頭》中,主人公們則身不由己,在大時代的洪流和命運的擺布之下,徒於奔命,卻難以逃出生天,這一點在梁朝偉和甄楚倩橋頭相會的一場戲中被表現的傷感無助,坐在河畔的二人看著水中飄零的枝葉(河中的枝葉是特意做的吧),談起乘船離開的奢侈願望,深入骨髓的傷感配合前面槍口下狂喊「I'm Hongkong people!I'm Hongkong people」求救兩相參照,港人的某種微妙心理被表現地不留痕跡卻哀而不慟
終篇的復仇在不斷剪入的閃回中還是最終完成,卻全然沒有復仇式的快感,梁朝偉擊斃李子雄之後的一抱一放和仰天長嚎都使觀者在烈火烽煙之中看到了所謂英雄的苦楚和和命運無情的悲劇結果,終於一切在輕描淡寫的音樂中定格,英雄和反英雄,情誼和背叛,出走和回歸,這部吳宇森真正傾心的影片也在喧鬧的香港影壇無甚波瀾,幾乎銷聲匿跡了
❸ 英雄本色電影音樂賞析論文
我看過不下三次,都是兒童或少年時期。情節基本淡忘,但場面總會記得。如今重看,更加深刻的不單單是動作場面,震撼來自貫徹全戲的兄弟情。
對男人而言,朋友之間的距離,無間的是感情,間隙的唯一是血緣。對朋友的期盼與幻想,「兄弟」二字止於口中,藏在心裡頭。《英雄本色》展現的是兩段情。黑社會大哥子豪(狄龍飾演)與親弟弟阿傑(張國榮飾演)的手足情,還有子豪與阿MARK(周潤發飾演)出生入死的「兄弟」情。英雄有風光之時,英雄也有落難之日。《英雄本色》里大篇幅刻畫的是英雄末路之中表露出的兄弟情懷。
狄龍飾演的黑社會大哥為了弟弟甘願推出江湖,不願因為自己耽誤弟弟的警察前程。弟弟的不理解、不接納和朋友阿MARK所受的屈辱,把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矛盾身心淋漓展現。從戲分上看,狄龍是主角及故事的主線人物。當年周潤發飾演的MARK哥,只屬配戲角色。多年之後,我們記憶最深的,還是這個配戲人物。狄龍的大哥形象內斂,周潤發的MARK哥形象每次出場都具備積壓已久的爆發力。這個角色背後,似乎看到兩個人。
當年的吳宇琛,導演生涯走到低谷。曾經有三年,連拍戲的機會都失去。後來,被迫去到台灣拍無聊的喜劇。鬱郁不得志的人,將積壓心裡多年的感情一次過宣洩,創作出《英雄本色》的腳本。找來同樣鬱郁不得志的周潤發,其時他正被稱為「票房毒葯」。吳宇琛通過幾篇報紙報道得知,真實生活里的周潤發時常將自己拍片賺來的錢,捐獻給孤兒院的小朋友和資助朋友生活。吳宇琛認為,這個深具義氣的人,飾演重情重義的MARK哥角色再好不過。
於是,有了《英雄本色》的組合。情劇主線在子豪角色身上,整部電影情緒上的渲染,MARK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等這個機會等了三年,不是為了證明我比別人強,只是要證明我失去的東西,我一定要奪回來!」MARK哥口中這份沉鬱已久的吶喊,除了是角色的一句對白,還是兩個真實的男人,吳宇琛與周潤發多年以來積壓在心的郁結摧枯拉朽的一次總爆發。所以,再三重看《英雄本色》依然看到一團火。每個表情內斂內心有夢的人,都能看到這團火。
話說《英雄本色》是一部黑幫警匪片,不如說這是部激情盪漾不甘為人後的勵志片。更有甚之我認為,在人情淡薄誠信危機的今日,《英雄本色》更可擔當起宣揚友情、親情以及為人處事應重信守義的主旋律影片。
警匪片」可說是港產片中最出色的電影類型之一,最近三套電影《跟蹤》、《男兒本色》與《綁架》,除了繼續展示香港警匪電影的活力和高質素之外,它們在連場火拚和鬥智鬥力的同時,暗地裡亦討論著同一個命題——道德。然而,三者著眼點和信念回然不同,本文正希望圍繞著「道德」這電影題旨,淺談它們各自所反映的道德觀。
就如眾影評所述說,《跟蹤》那份「人在做,天在看」的中心思想昭然若揭。這是一種環宇的道德觀,亦因為「善惡到頭終有報」,我們「行善」才有理性基礎和意義。游乃海曾經憑《大隻佬》(2003)而獲得金像獎最佳編劇獎,他首次執導《跟蹤》已見風范。雖然獨挑大樑,但仍堅守在韋、杜電影中的佛家思想要旨。人的耕耘故然重要,但科技再先進、思維再精密,謀事在人,成事仍然在天。
電影中的狗仔隊對貌似殷實商人的大賊梁家輝亦步亦趨,但棋差一著讓他一再逃脫。後來狗仔隊頭目任達華遇伏重創,他最終沒有死去,可見電影確信「好人有好報」。片末梁被圍捕,專門謀財害命的他雖然未被逮到,卻意外地弊命於一個魚鉤之下,大動脈被刺破一如他的殺人伎倆。至此,我們不難聯想到《大隻佬》中的張柏芝。她前世罪孽太深,盡管今生立志當警察做好人,並在劉德華多番協助下希望逃過大難,可恨結局還是死於非命。前生債,今世償。就如梁雖然在十八年前殺警後逃脫,但「以命抵命」仍是他最後的歸宿。「若然未報,時辰未到」的規條令我們不欺暗室,人類行為時刻被一雙「天上眼睛」所監視,那份超然的是非對錯觀念,是永恆的「天道」,你的「業」隨身而行早晚得報。
另一部電影《男兒本色》由成龍老拍檔陳木勝操刀,電影順理成章成就新一代《警察故事》。它承繼了《無間道》和《卧虎》等電影的討論:「黑社會有否好人?」、「警察沒有壞人嗎?」,質疑傳統警匪片的黑白壁壘。林嘉華是一名受賄高級警察,利慾薰心不惜殺人滅口。謝霆鋒、余文樂等也是「邊緣」雜差,為面子、為復仇而亂沖亂撞濫用暴力。反之,安志傑不忍殺害小孩,最後更自行了斷期盼來生做個好人。飽經戰亂的人在森林社會里弱肉強食,他/她們的黑白功過,慣於安逸的我們到底如何理解呢?
陳木勝說若他不當導演,他該會投考警察。一如既往,他那份「警察=正義」的堅執,仍然在《男兒本色》中隨處可見。房祖名跟哥哥立志做個好警察,最後卻不能倖免於難。好人未必有好報,「天道」不彰,但法治精神已勝過一切。只要他們不辱警察之名,忠於法律,盡管戰死沙場,正義英靈始終永垂不朽。謝、余雖曾被仇恨蒙蔽眼睛,但他們仍能懸崖勒馬,保守了警察的本份而沒有殺人。警察這「公領域」(Public Sphere)社會崗位,替代了《跟蹤》的「天道」去維持人間秩序。換句話說,就是香港人普遍確信的「法治精神」。好人或壞人,在於他/她們有否違法。隨著現世社會的理性化,宗教、天道等人類不能控制的「形意上」信念已未能叫人安居樂業,法律、法治精神、警權隨之成為「道德」保護者。然而,要是察警不再可靠時,你會否如《綁架》中的林嘉欣和劉若英般「靠自己」保護家人呢?
當林嘉欣弟弟被綁架後,警察告訴她:「相信我」,結果她弟弟慘遭不幸。而督察劉若英在處理別人的綁架案時,態度專業、自信、冷靜,指揮若定。世事無常,當肉參變親兒後,她頓時方寸大亂,幾近抓狂。那份抓狂是相應於「天道」(人不作壞事、不可害人)與「法治」(警察犯法罪加一等)而言的。作為母親,為拯救愛兒(甚至只欲尋回屍首),她竟打算綁架小孩。而警察的責任感,也無礙她虐待對頭人丈夫。作為人,她失卻惻懚;作為公民和警察,她知法犯法;但作為母親,她卻發揮了母職最大責任與道德情操,這也是她在家庭這「私領域」(Private Sphere)中的職份。同樣地,林為了責任,不惜綁架富商兒子以期讓病重丈夫出國醫治。對富人來說,他不過失去揮之不盡的身外物;對窮困妻子而言,那卻是親人續命的(唯一)一個機會。
心理學家Carol Gilligan認為女人的道德觀建立在「關系」之上,一個女人的身份可以是公民、警察、領袖,但她們更加是母親、妻子、家庭照顧者。劉、林二人的綁架和傷人罪行,會否是她們身為母親和妻子的「份內事」呢?其實不止女人,我們的孔聖人早有類近想法。在那個偷羊的故事中,孔子認為兒子不應告發父親偷羊,因那是不仁之舉,有違倫常。可惜得很,依仗「關系」所建立的道德觀,往往會損害普羅大眾的利益,就如中國人的私相授授令貪污成群、群黨相爭。但當母親眼見愛兒遇險,難道她會為著履行「公民責任」而容讓兒子光榮死去?面對切膚之痛,把命運交託天道與律法,就是理性,就合乎道德?
「道德」可能是一份永恆法規,冥冥中自有因果,也可以是人類文明產物,在法治社會中得到維系。但道德,會否也是親疏關系下的權衡抉擇,為救至親,我們已隨時准備不惜一切?
❹ 香港電影《英雄本色》的影評
我看過不下三次,都是兒童或少年時期。情節基本淡忘,但場面總會記得。如今重看,更加深刻的不單單是動作場面,震撼來自貫徹全戲的兄弟情。
對男人而言,朋友之間的距離,無間的是感情,間隙的唯一是血緣。對朋友的期盼與幻想,「兄弟」二字止於口中,藏在心裡頭。《英雄本色》展現的是兩段情。黑社會大哥子豪(狄龍飾演)與親弟弟阿傑(張國榮飾演)的手足情,還有子豪與阿MARK(周潤發飾演)出生入死的「兄弟」情。英雄有風光之時,英雄也有落難之日。《英雄本色》里大篇幅刻畫的是英雄末路之中表露出的兄弟情懷。
狄龍飾演的黑社會大哥為了弟弟甘願推出江湖,不願因為自己耽誤弟弟的警察前程。弟弟的不理解、不接納和朋友阿MARK所受的屈辱,把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矛盾身心淋漓展現。從戲分上看,狄龍是主角及故事的主線人物。當年周潤發飾演的MARK哥,只屬配戲角色。多年之後,我們記憶最深的,還是這個配戲人物。狄龍的大哥形象內斂,周潤發的MARK哥形象每次出場都具備積壓已久的爆發力。這個角色背後,似乎看到兩個人。
當年的吳宇琛,導演生涯走到低谷。曾經有三年,連拍戲的機會都失去。後來,被迫去到台灣拍無聊的喜劇。鬱郁不得志的人,將積壓心裡多年的感情一次過宣洩,創作出《英雄本色》的腳本。找來同樣鬱郁不得志的周潤發,其時他正被稱為「票房毒葯」。吳宇琛通過幾篇報紙報道得知,真實生活里的周潤發時常將自己拍片賺來的錢,捐獻給孤兒院的小朋友和資助朋友生活。吳宇琛認為,這個深具義氣的人,飾演重情重義的MARK哥角色再好不過。
於是,有了《英雄本色》的組合。情劇主線在子豪角色身上,整部電影情緒上的渲染,MARK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等這個機會等了三年,不是為了證明我比別人強,只是要證明我失去的東西,我一定要奪回來!」MARK哥口中這份沉鬱已久的吶喊,除了是角色的一句對白,還是兩個真實的男人,吳宇琛與周潤發多年以來積壓在心的郁結摧枯拉朽的一次總爆發。所以,再三重看《英雄本色》依然看到一團火。每個表情內斂內心有夢的人,都能看到這團火。
話說《英雄本色》是一部黑幫警匪片,不如說這是部激情盪漾不甘為人後的勵志片。更有甚之我認為,在人情淡薄誠信危機的今日,《英雄本色》更可擔當起宣揚友情、親情以及為人處事應重信守義的主旋律影片。
轉載~~~~
❺ 魯濱遜的人物形象分析 簡答
魯濱遜具有頑強奮斗的意志力,在困難面前不悲觀、絕望,也不對生活抱有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而是腳踏實地的去戰勝困難,用自己的行動來達到目的。魯濱遜以非同尋常的毅力和勇氣,克服了難以想像的艱難困苦,用勤勞的雙手,為自己創造了一個生存的家園。魯濱遜身上體現了頑強不屈、堅忍不拔、永不言棄、敢於冒險的「硬漢子」的特徵。
《魯濱遜漂流記》是「歐洲小說之父」丹尼爾·笛福晚年時代創作的一部小說。他塑造的魯濱遜是一個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一個理想化的英雄。他不僅賦予魯濱遜種種人類優良的品質,像勇敢、堅強、智慧和熱愛勞動,並使他具有一個「理想的」資產者的所應有的實干精神,宗教信仰和嚴謹等。
魯濱遜·克魯索(Robinson Crusoe,又譯作魯濱孫·克魯索),是歐洲的「小說之父」丹尼爾·笛福的小說《魯濱遜漂流記》(1718年)中的敘述者和主人公。今天本書成為一本適合兒童閱讀的經典探險小說。最初該小說是為成年人而寫,雖然脫離了作者的初衷,但卻為小說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1719年4月25日《魯濱遜漂流記》出版,非常受讀者的歡迎,受到鼓舞的笛福很快就創作了續集《魯濱遜·克魯索的更遠歷險》,並於同年的8月20日出版。小說共十六章,篇幅和前作相當,同樣採用了魯濱遜·克魯索自述的方式。
在《魯濱遜漂流記》的末尾,曾提到過魯濱遜培養自己的侄子當上了船長,他在侄子的慫恿下於1694年再次出海,並說:「我自己在那十年間的冒險經歷和驚人遭遇,我以後也許會另行記敘的。」《魯濱遜·克魯索的更遠歷險》主要內容就是記述1694-1705年這十年間魯濱遜四處歷險的情況。
人物生平——魯賓遜·克魯索乘船離家出走後,先是被海盜襲擊,又在巴西開了一個種植園。後來,他在委內瑞拉的奧利諾科河口遭遇船難,成為唯一的倖存者。他游到了一個荒無人煙的島嶼上,靠從附近的一些沉船上的殘骸中撿工具和生活用品建造了一個舒適的家。
後來食人者襲擊了這個小島,在他們准備吃掉一個年輕野人的時候,克魯索救下了他並給他起名叫星期五,這個野人成了他忠實的僕人。後來他們被救,克魯索把星期五帶回了英格蘭。
這個故事取材於亞歷山大·賽爾科克的遇險經歷以及威廉·丹皮爾所寫的書。威廉·丹皮爾曾在營救賽爾科克的探險隊中擔任向導。笛福還寫了本書的續集,《魯濱遜漂流續記》(1719年),書中講述了主人公又返回那個島嶼,而星期五被那些野人殺死。1720年,他又出版了《魯濱遜的沉思集》,一部道德教化式作品。
但它們都不是很受歡迎。一片荒蕪人煙,沒有生活用品,沒有住所,只有一片大海和一片樹林的孤島,只有一艘廢船上的一丁點食物、槍支、彈葯和其他並無多大用處的東西,你能單獨在上面生活長達二十八年之久嗎?你能只憑自己一人在上面建造自己的城堡、種植莊稼地嗎?你能單靠一個人的智慧克服重重的困難嗎?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似乎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這不可能的一切,都發生在了《魯濱遜漂流記》中的主人公魯濱遜的身上。
❻ 英雄本色2里的小庄角色性格是什麼樣的
他是一個殺手,他冷酷無情!卻有著自己的處事原則!一開始背叛黃老闆的時候,我以為他是為了錢。後面卻看到高英培給他錢 ,他卻沒啥興趣。
接著在下水道發現背對著他的宋子傑,明明自己手裡拿好了槍,居然要等對方拔槍之後面對面的對決,他媽的這是怎麼回事?最扯的是居然放走了宋子傑,雖然他也受傷了,但宋子傑受的可是致命傷,而且前面高英培逼宋子豪槍殺宋子傑之前,他毆打宋子傑的架勢,不像受那麼點傷就放人跑的。
最後,跟發哥對決。兩人都中彈了,發哥手槍已沒子彈,他居然拿出一把手槍給發哥。然後,他死了。
他是一個殺手,可以冷酷可以無情,但絕不會做違背自己原則的事!
❼ 周潤發演的英雄本色三講述的是啥看不懂啊
劇情簡介
英雄本色之夕陽之歌
Mark哥(周潤發飾)和志民(梁家輝飾)是堂兄弟,兩人是越南華僑,現正在香港發展。豈料越戰打響,兩人都十分擔心仍然居住在越南西貢的志民的父親松叔(石堅飾)的安危,為了湊足錢將志民父親接到香港,兩人決定幫當地黑幫走私軍火到越南。豈料他們在越南遭到了喪邦(林嶺南飾)的伏擊,關鍵時刻幸虧香港黑幫老大的女友周英傑(梅艷芳飾)及時相救,兩人才倖免於難。逃過一劫的三人在西貢渡過了一段快樂時光後,英傑辭別了兩人。隨後Mark哥和志民將松叔順利接回了香港。回港後,兩人過著安穩平靜的生活,只是一直都沒有打聽到恩人英傑的消息。突然有一天,英傑出現了,重逢令三人都十分開心。只是,一場禍事也在悄悄逼近……
❽ 水滸傳人物形象分析
一)、宋江形象分析
自從《水滸傳》問世以來,一直對宋江的評價褒貶不一。宋江是《水滸傳》中最復雜的人物形象,也是最經得起琢磨的一個人物形象。他是陰險奸詐,還是忠義兩全?是道貌岸然,還是江湖好漢?
宋江的綽號
《水滸傳》里邊的每一個英雄好漢,基本上只有一個綽號。宋江卻有四個綽號:黑宋江、孝義黑三郎、及時雨、呼保義。而他每一個綽號,都表現了他在這個方面的特點,也表現出了這個人物的復雜性。
《水滸傳》第18回:
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鄆城縣宋家村人氏。為他面黑身矮,人都喚他做黑宋江;又且於家大孝,為人仗義疏財,人皆稱他做孝義黑三郎。……自在鄆城縣做押司。他刀筆精通,吏道純熟;更兼愛習槍棒,學得武藝多般。平生只好結識江湖上好漢,但有人來投奔他的,若高若低,無有不納,便留在莊上館住,終日追陪,並無厭倦。若要起身,盡力資助,端的是揮霍,視金如土。人問他求錢物,亦不推託;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難解紛,只是周全人性命。……以此山東、河北聞名,都稱他作及時雨。
呼保義 第四個綽號就是「呼保義」。呼保義這個詞,一直到今天,大家都無法把它解釋清楚。有一種解釋說,保義是南宋時候武官的一個稱呼,叫保義郎。另外一種解釋,說「保」,就是保持的保;「義」就是忠義的義,「保義」即保持忠義,呼的意思,就是大家都那樣叫他。大體上說,呼保義這個詞實際上講的是宋江對待國家的態度,對待朝廷的態度,對待皇帝的態度。
對宋江的第一個角度的理解:
《水滸傳》第18回宋江剛出場的時候,就對他有一個全面的介紹。他是世代務農,世世代代種地,守一些田園過活。自幼攻讀經史,受到傳統的文化教養。更主要的一點就是他所從事的職業。他在縣衙里邊當一個押司。所以從他的家境出身以及所受的文化教養和所從事的職業,我們可以判斷,他的家境出身使他有一定的正義感,他的職業養成他處事謹小慎微,隨機應變的習慣,也培養了他喜歡玩弄權術的手段。這是我們對宋江的第一個角度的理解。
對宋江的第二個角度的理解:
第二,宋江到底是仗義的英雄?還是國家的忠臣?我們可以從他上樑山之前和上樑山之後的幾件事來分析一下。上樑山之前,他為了自己的心腹兄弟,私放晁蓋。並且為了怕事情暴露,殺死閻婆惜。從這些事情上來說,我們可以說宋江是一個仗義的英雄。那麼上樑山之後,他就變成了一個義軍的首領,他領導梁山兄弟的幾次戰役,都充分顯示了他的指揮和組織才能。而在受招安之後,他就變成了一個國家的忠臣。他把梁山的堂名由原來的「替天行道」改為「順天護國」,這是一個國家的忠臣才有的行為。所以說無論我們以怎樣的主觀情感對宋江或褒或貶,或愛或恨,都不能否認他是中國古典文學人物畫廊里一個成功的藝術形象。
(二)、林沖形象分析
《水滸傳》寫人物的性格特點,有生活的依據,而且能夠隨著生活矛盾的發展,他的性格要產生變化。《水滸傳》寫林沖的性格轉變,寫得非常出色,有根有據。他為什麼要變化?什麼時候變化?都是從生活出發,這是《水滸傳》的現實主義。
《水滸傳》中,林沖有一個突出的性格特點:能忍,忍辱負重、忍氣吞聲、不敢反抗。一般的小說,要充分地理想化的寫一個正面人物,往往一開始就要寫他的優點。但是《水滸傳》不一樣,林沖在《水滸傳》里邊是個響當當的英雄,了不起,作者是熱烈地歌頌他的。可是一出場就寫他的弱點,寫他性格里邊的弱點,不好的一面,就是能忍,忍辱負重、忍氣吞聲。
「忍」之一:
一個八十萬禁軍教頭,在光天化日之下,妻子被人家調戲,奇恥大辱,不能忍受的。所以他非常氣憤地去了。「當時林沖扳將過來,扳著他的肩胛,卻認得是本官高衙內,先自手軟了」。「先自手軟了」這五個字非常值得注意,這不是簡單的、一般人物的動作神態的描寫,而是一下子挖掘到人的內心世界。所以小說寫林沖怒氣未消,知道以後,扳過來,先自手軟了。但是「怒氣未消,一雙眼睜著瞅那高衙內」。但是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他忍下了這口氣。小說在這里寫得非常好,寫出了人物內心的活動。
林沖與魯智深此時的比較:魯智深就不買賬,魯智深有一段話是響當當的,跟林沖形成鮮明的對比。他說「你卻怕他本官太尉,灑家怕他甚」,「俺若撞見那撮鳥時,且教他吃灑家三百禪杖去了」。一個是忍辱怕事;一個是疾惡如仇。一個是自己受侮辱、受壓迫不敢反抗;一個是看見自己的朋友受壓迫,就不能忍受,這兩個人的性格形成鮮明的對比。
「忍」之二:
接下來還是寫林沖想苟安,忍。但想苟安也不能苟安,想忍也忍不下去。所以小說接著寫高衙內又收買了陸謙,讓陸謙把林沖的妻子騙到他家裡面樓上。林沖得知後,「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徑直奔到樊樓,前去找陸虞侯」。他拿起這個解腕尖刀不是去找高衙內,而是去找陸謙。也就說,林沖已經開始反抗了,但是他反抗的程度和范圍有限。應該找高衙內,這里大概有兩個意思。第一,還是怕高衙內,不敢惹他。前面說了,權且饒他這一次。這是第二次了,他又忍讓了;第二,這是寫林沖重義。就是說陸謙是林沖的結義兄弟,背信棄義,不講義氣的人林沖是最痛恨的。講義氣是林沖性格當中非常美好的東西,很寶貴的東西。這是他以後能夠轉變,而且轉變以後革命性非常強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忍」之三:
林沖發配滄州以後,還是能忍,還是忍辱負重。小說這里寫得非常精彩,他臨走之前寫了一封休書。這紙休書我覺得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寫出林沖的善良,他替妻子考慮得很周到;另一方面也寫出他能忍的性格,也天真幼稚。你以為寫了一紙休書以後高衙內就不來了?照樣來。所以這些地方,一方面寫出他的善良,引起讀者對他的同情,另一方面,引起讀者對於罪惡勢力的更加憎恨。
「忍」之四:
刺配滄州,有一個情節:押監他的兩個差人董超、薛霸,一路上虐待他,用燙水讓他洗腳,連讀者都不能忍了,他還是「忍」,後來走到野豬林,就是董超、薛霸受高俅、高衙內之託付要殺害林沖的地方。到這個時候了,而林沖一點都沒想到可能要殺他(武松到飛雲浦就已想到差人要殺他),你要捆就捆吧。換成另外的人,像魯智深也好、李逵也好,在這種情景下絕不會這樣說。魯智深救下了他,要殺兩個公人,林沖極力阻擋。這時他還是忍,不想反抗。
「忍」之五:
到滄州牢營不久,他從李小二口中得知來了幾個「尷尬人」,於是買了一把解腕尖刀,街上尋了幾日不著,「心下且自慢了」,又「忍」過去了;
滄州牢營安排他到草料場,這是個陰謀,林沖渾然不知,還打算「待天晴到城中換個泥水匠修補」,「神明庇佑,改日來燒紙錢」。還以為給他一個好的差事,到那兒去過得比較安穩。最後火燒草料場,他在山神廟裡面聽見陸謙他們三個人說話,要把他的骨頭揀回去到高俅那兒去領賞。這時林沖滿腔怒火一下子爆發出來,打開山神廟的門出去把幾個人殺了,然後造反上山,由此就實現了徹底地轉變。
小結:林沖走的道路是非常艱苦,林沖走了一個很漫長的、很艱苦的道路。作者寫林沖的轉變,它是有很多伏筆,譬如說他和陸謙是好朋友、結義兄弟,但是後來陸謙害他了,那麼他就曾經跟陸謙講:「賢弟不知,男子漢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這般腌臢的氣」。也就說,就是他在統治階級的壓迫之下,滿腔不平之氣。這個滿腔不平之氣,就是林沖能夠一步一步向前邁進,最後實現了思想轉變,造反上山的基礎。他雖然是一個八十萬禁軍教頭,是個中級軍官,但是他一出場就是被壓迫的。所以雖然是統治階級里邊的人物,但是他所處的地位和廣大被壓迫的人民群眾有相通之處,這是他能夠轉變的一個基礎。林沖能忍,寬容了壓迫他、侮辱他的人,但是他的對手可沒有放過他。一計不成,又生一計。那個社會的黑暗勢力、罪惡勢力,不斷地向他緊逼而來,所以他非常不滿的胸中,有一腔不平之氣的。
幾個梁山人物「上山」的比較:
林沖上山的過程就是從能忍到不能忍、從懦弱到堅強、從屈辱到反抗,這么一個轉變過程。林沖上山是走了一個非常艱苦的道路。《水滸傳》寫人物,不同的英雄有不同的性格,上山走的是不同的道路。這個不同的道路是跟他性格有關系的,這個性格又是跟他的家庭出身、他的生活境遇有關系的。李逵上山是最痛快的,宋江是最曲折的,魯智深是最爽朗的,爽朗跟痛快不完全一樣;一點都沒有瞻前顧後,凄凄慘慘切切,軍官當不成就當和尚,和尚當不成就上山,非常爽朗。
(三)、《水滸傳》中的女性形象
《水滸傳》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分成三類:
1、上附天罡地煞之數的梁山三位「女英雄」:孫二娘、顧大嫂、扈三娘;
2、第二類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四個淫婦:二潘、閻婆惜以及盧俊義的賈氏夫人;
3、《水滸傳》裡面描寫了一個貞節娘子:林娘子。此外還有一些人物形象,比如說有兩個老太婆,一個是面目不太清楚的閻婆惜的母親閻婆,一個是面目可憎的王婆。
孫二娘 黑店老闆娘,孟州道十字坡開人肉包子鋪的,綽號母夜叉。她這個「母夜叉」形象是「系一條鮮紅生絹裙,擦一臉胭脂鉛粉,敞開胸脯,露出桃紅紗主腰,上面一色金鈕」,「眉橫殺氣,眼露凶光。」而且母夜叉跟她丈夫之間的關系是倒過來的。丈夫武藝沒她高強,而且這個店不是姓張,而姓孫,為什麼呢?孫二娘的黑店是祖傳的,她父親叫山夜叉孫元,是江湖上的前輩綠林中是有名的。這個形象以及她的作為,我們大概很難接受。武松眼中看到的這個黑店是「牆上掛了幾張人皮,樑上吊了幾條人腿」,這樣也算好漢嗎?是農民起義嗎?任何一個朝代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恐怕都是要法律追究的。說到底,孫二娘就是一個嫻熟於江湖黑道的女人。
讀者對梁山上三位女英雄印象最深的應該是扈三娘。因為扈三娘漂亮,美貌,英武,但她卻是一個非常不成功的文學形象,不管《水滸傳》寫扈三娘英雄了得,用了如何重筆濃彩,但是作為人物形象,作為藝術形象是單薄的,沒有性格可言,嫁給王矮虎已經是她的人生大不幸,最後又死於非命。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女性的一種輕蔑態度。她只是一個概念,一個符號。一個啞美人。這個符號就是:能征慣戰,美貌佳人。
潘金蓮是小說中塑造得很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加之後來有了《金瓶梅》,於是「潘金蓮」就成了「淫婦」的典型、代名詞。其實這是不公平的。潘金蓮本來是一個安分守己的想過平安日子的女人。是一個有追求的女人,從她和武大的和睦相處到最後的毒殺親夫,潘金蓮有一個逐步墮落的過程。
潘金蓮有一個逐步墮落的過程。最初她還是有追求的,還是有一些獨立的想法。張大戶垂涎她,她本來可以弄一個小妾的名分,她不幹,被財主報復嫁了「三寸丁」、「谷樹皮」的武大郎,「好一塊羊肉倒落在了狗嘴裡」(也就是現在說的「一朵鮮花插在了牛糞上」)。心中不滿意,又經了外人的挑唆,一步一步走向深淵。中間還描寫她有一個追求,看到了武松,遭到了武松的拒絕。在潘金蓮那裡,應該說是她慾望膨脹大於道德。在她那裡是沒有道德觀念的,當然一個使女出身,大概也不識幾個字,沒有什麼見識,可能是自然屬性高於她的社會屬性,本能壓倒了理智,所以走向了毀滅。
《水滸傳》中一段絕妙文字 小說第23回寫武松見嫂。
金聖嘆評:凡叫過三十九遍「叔叔」,忽然改作「你」字,真欲絕倒人也!
金聖嘆評:上篇寫武二遇虎,真乃山搖地撼,使人毛發倒卓;忽然接入此篇,寫武二遇嫂,真又絲柳花朵,使人心魄盪漾也。
《水滸傳》中,為什麼如此塑造安排這些女性形象?作者的女性觀為什麼如此落後?梁山好漢為何「不近女色」?
第一,《水滸傳》同《三國演義》一樣,寫的是男人的世界,基本上是「男性文學」。打家劫舍,南征北戰,這是男人的事情,女人是沒有份的。但為了突出不近女色的男性英雄本色(如武松),就得有淫盪的女性作為陪襯(如潘金蓮);另外,從話本演變而來的小說,為了招徠聽眾和讀者,還得配些「葷料」才對市井細民的胃口。
第二,傳統文化中佔主導地位的男權文化和「女人禍水論」的投射。潘金蓮淫盪到了可怕的地步。我們文化中為什麼會塑造潘金蓮這樣一個不可理喻的惡女人和淫盪女人的形象呢?說到底還是男性作家對自己慾望的一種恐懼投射到女人身上。所以這種有慾望的女人她特別可怕。她就沒有善終的,那她的這種命運結局是作家的一種道德理念在這里起作用。就是有慾望的女人,尤其是自己要把握自己慾望的女人,我們文化就要給她判死刑。告誡現實生活中的女人,你們還是溫順一點的好,回去做賢妻良母的好。
第三,是「江湖觀念」作祟。《水滸傳》描寫的是江湖綠林的故事。那麼江湖綠林中的准則,他們的觀念,跟一般社會上的普通平民是不同的,這是強人的一種觀念。比如殺人越貨,開黑店,實際上就是江湖黑道。為什麼走江湖黑道的他們會如此輕蔑女人呢?因為江湖中自有江湖中的准則,他們是亡命之徒,嘯聚山林,打家劫舍。他們認為女人妻小是個累贅。生理需要可臨時去搶占。所以在《水滸傳》中描寫很多,小霸王周通搶壓寨夫人,王矮虎也做這樣的事情。所謂壓寨夫人可不是真正的「夫人」,實際上就是性工具。如果等到官兵來剿,那麼這壓寨夫人一個都難逃做刀下鬼,要麼被自己的男人殺掉,要麼被俘以後,作為匪人家眷也都會死於一些官法。
歷史可以證實,比如說李自成,張獻忠,他們都做過這樣類似的事情。崇禎十二年,李自成在潼關園大敗,逃到商洛山中,當時覺得窮途末路,幾次要自殺。養子李雙喜勸阻了,他的大將劉宗敏為了輔佐李自成東山再起,回去就把自己兩個妻子殺掉。然後其他的一些壯士,也就是李自成的死黨們,一看大將軍劉宗敏如此做事,也回去把自己的妻子殺掉。這些妻子實際上都是壓寨夫人一類的,都是擄掠來的女人。殺掉以後表示死心塌地跟朝廷再戰。李自成這樣才輕騎突圍,終於東山再起。這樣一種觀念,視女人為累贅,視女人為物品,他們把女人處死,就好像燒掉山寨一樣。那些女人是沒有人格地位的,這里邊我們可以看到《水滸傳》的作者,他也是這樣一種心態,輕視婦女,視婦女於草芥,如蟲蟻。
第四,是情節發展的需要。如:扈三娘的出現以及王矮虎大戰扈三娘的情節,是要與第31回宋江許願給王矮虎找一個夫人的情節相扣;潘金蓮與武大、武松以及西門慶的種種糾葛,是武松一步步走上樑山的必然過程。
第五、錯誤的「養生」觀念作祟。比如說晁蓋,他是個財主,有錢,東溪村保正,仗義疏財,結交天下好漢。書中宋江出場大約是三十四五歲年紀。他跟晁蓋兩人見面的時候,說晁兄長我十歲,那晁蓋就是四十餘歲。小說中專門寫晁蓋,不娶妻子,只愛使槍弄棒,整日打熬筋骨。也就是說,當時的這些綠林中人,認為練武藝跟近女色是矛盾的。這是中國古代一個養生學里邊的理論,古人認為練武首先要保先天元氣。所以對女性的輕視也是意中之事。
❾ 電視劇《英雄本色》的結局是什麼
結局不是很好。
大家怎麼覺得呢?喜歡這部劇嗎?歡迎留言
❿ 英雄本色中小馬哥對李子雄飾演的那個人非常好~為什麼他回出賣他們~並且陷害他們呢很不解
哥們你太單純太善良了,真的!有些閱歷有些城府的人都能理解這種事,因為這種人這種事其實很多的。在這個社會上,不是你對別人好別人就一定對你好的。其實在《英雄本色2》中,四哥也是這么被高英培害的。
我最近又看了一遍,1和2都看了,自己都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了,感覺還是1最好!3就太爛了,看一遍就再也不想看了。那個年代的港片經典之作太多了(可惜哥哥在這兩部影片中的表演都不如龍哥和發哥),現在的香港電影和那時候相比,唯一提高的也就是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