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社保資金數據分析

社保資金數據分析

發布時間:2021-04-20 16:11:23

Ⅰ 農村養老保險現狀數據分析結果

一、我國農村社會保障的基本現狀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在新時期推動農村建設的戰略決策,是實現全面小康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是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還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應把生產發展和生活寬裕作為主要矛盾,把生活寬裕作為矛盾的主要方面。隨著農業稅的全面取消和其他支農政策的實施,農業生產發展問題已基本解決。而生活寬裕是農民一直嚮往但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的問題。
2004年末,全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還有2610萬人,有4977萬低收入人口僅能勉強解決溫飽問題,說明我國農村居民還有相當一部分生活處於較為困難狀態,這是其一。其二,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突出,試點中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僅覆蓋約20% 的人,而且籌資水平低。其三,目前我國農村60歲以上的老人已達8000多萬,占農業人口的10% 以上,按照國際通行的標准,我國農村已成為老齡型社會。而農村家庭結構的小型化,家庭養老負擔沉重,使得生活富裕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目前,我國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從總體上處於過渡階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農村社會救濟。主要是國家針對災害的突發性特點, 採取應急措施。在對待貧困戶方面, 國家通過設立扶貧基金,幫助發展生產。同時,為解決貧困者的生活問題,部分地區開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試點工作。但全國各地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發展參差不齊,如北京、浙江、廣東、福建、遼寧等經濟較發達的省市,已經全面實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他省份雖然也在部分地區實行農村低保制度,但還沒完全實行,根據有關統計資料,2004年我國農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總人數為488萬人,不到需要保障人口總數的3%。
二是五保供養制度。這是農村社會保障的一項基本制度,是以《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予以法規確認的制度。到2003年底,全國實際五保供養人數為254.5萬人、敬老院2.4萬所、集中供養五保對象50.3萬人。從保障的程度上來看, 五保老人年平均五保金1200元,但因各地財力不足, 實際到位一般只有800元左右,
三是養老保險為主,醫療保險為輔的保險制度。早在1986年前後,各地就陸續展開了農村養老保險試點, 目前全國基本上都已開展此項工作,由於社會及制度等多方面原因, 在資金保障等方面不是很完善。幾經起落,在經歷了試點、全面推廣和整頓規范幾個階段後,目前又處於試點階段,到2003年末全國參加農村養老保險人數5428萬人。農村養老保險基金滾存結餘216.1億元。198萬農民領取養老金。其總體覆蓋率還不足10%。
農村醫療保險方面,正在試點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只覆蓋約20%的人口,而且籌資水平不高,保障能力不強。據2003年衛生部組織的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有79.1%的農村人口沒有任何醫療保障,基本上靠自費看病。一些地區農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居民占貧困人口的2/3。
目前全國絕大多數鄉村的社會保障制度處於缺位狀態。在廣大的農村,農民的社會保障依然是以國家救濟和鄉村集體福利事業為重點,以家庭保障為主體,除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進行了改革試點以外,其他保險項目基本上沒有建立起來。
二、我國農村社會保障機制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 缺乏監督保證機制,法律層面制度設計不完善
我國憲法對社會保障進行了原則性的規定,體現在第45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國家發展為公民享受這些權利所需要的社會保障、社會救濟和醫療衛生事業。」我國參加的聯合國《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9條也明確規定 :「本公約締約國各國承認人人有權享受社會保障,包括社會保險」。
但是,我國《社會保障法》依然未制定出台,缺乏規范社會保障制度的專門法律。法律的缺失導致農村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如保障資金來源不穩定、保障資金的管理不規范、保障體系的建設。
就廣大農村地區而言,農村現有的社會保障立法可以說是一片空白。現行的法律依據大多是准法律與相關文件,對農村各項社會保障的地位與作用、保障的權利與義務、保障機構的的建設等,都還沒有明確的法律規范。由於制度上的缺陷,再加上執行中的不到位,導致農民對社會保障的受益缺乏信任感。
(二) 沒有建立穩定的資金來源機制,農村社會保障資金來源不穩定
把我國中央財政用於社會保障的支出與世界上其他國家進行比較,就知道我國投入的力度是偏小的:加拿大為39%,日本為37%,澳大利亞為35%,而我國只有10%左右,且這10%的投入也基本給了城鎮居民。農村社會保障面臨的最為突出的問題可以說主要是資金缺乏的問題。
應該說,在農村地區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是政府的職責。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地方政府擁有雄厚的財力來安排養老及醫療保險,農民也有較多的機會獲得兼業等,因此收入狀況比較理想。但在廣大的欠發達地區,由於經濟落後,很多地方是吃飯財政,即使是略有餘額,地方政府在安排財政資金時也首選見效快的投資領域,吸引外來資金,而不是將財政資金投入到社會保障。
因此,目前農村社會保障的項目少,大多是救濟性質,而工傷、生育、養老等意義重大的項目大多尚未全面開展,有的地方即使有所涉及,也存在運作不規范的問題。近幾年來,農民的人均收入增長趨緩,扣除必要的生產生活開支,大部分農民實際無力承擔各類保險所需費用,即使部分農民有實力繳納,卻由於對社會保險制度認識不清等因素,而不願參加保險。從集體投入這部分看。大部分縣鄉政府均是財政開支,也沒有能力解決這一棘手的問題。這導致農民社會保障資金來源不穩定。
同時,農村社會的保障水平相對較低。比如根據某地《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的規定,農民繳費可以自由選擇,因為收入水平低,不少人選擇最低檔次每月2元,這樣,在不考慮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在繳費l0年後農民也只能每月領到不到5元,繳費15年後每月也只能領到l0元。 這樣的養老制度安排,對農民的養老問題的解決無法起到多大的作用。
(三)考評管理機制不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基金的管理水平低下
目前我國農村的社會保障由民政部門(社會救助)、衛生部門(農村合作醫療)、社保部門(養老保險)等各管一塊,由於缺乏統一的管理機構,也沒有法律的明確規定,因此,在全國各地,民政部門、計生委、基金會、壽險公司等不少機構均涉及農村社會保障基金,而且在一些地方出現了相互扯皮,挪用、委託不當或基金保值增值混亂的狀況。有的地方基金管理不規范,甚至一些地方政府利用掌管基金的便利挪用基金、造成資源浪費、管理不規范的情況存在。

Ⅱ 社會保險數據統計分析報告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一、質的優化原則
「質」的優化是指對統計分析報告所用數據與表述文字的性質要求。撰寫統計分析報告時統計數據的選擇與表述文字的組織必須反復優化,使之「質量上乘」極具說服力。具體要符合以下要求:
第一,要准確,有真實性。採用數據要准確可*,否則一個不實的數據就會影響全篇的說服力。
第二,要新穎,有實效性。從事統計分析要具有敏銳的眼光,善於及時捕捉最新的統計數據,並及時作出中肯的分析報告,為上級科學決策提供有利的依據。而統計分析中若採用滯後的統計數據或過時的文字描述,不僅會弱化統計分析報告所提供的統計信息的使用價值,甚至會得出不正確的結淪,誤導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決策。
第三,要典型,有代表性。寫統計分析報告要精心選用最有代表性的統計數據,使之以一當十,反映出事物發展規律;文字分析則要能一語破的,揭示出經濟發展與社會生活的本質特徵。
二、「量」的均衡原則
「量」的均衡指的是統計分析報告中數據與文字二者在用量。上要適度。這是統計分析報告編寫中常常易被人忽視的問題。某些統計分析報告要麼從頭到尾全是統計數據的堆砌羅列,就數字論數字,脫離實際,既不生動又缺乏表現力;要麼全是依賴主觀判斷,憑經驗進行文字描述,由於沒有準確數據支撐,缺乏說服力。因此,撰寫統計分析報告一定要注意兩者搭配的適度,不可顧此失彼。數字引用應控制在篇幅的10~30%之間,分布也要均衡。作者引用統計數據,必須具備基本的統計知識和運用計算機處理復雜數據的能力,善於運用綜合指標法、時間數列分析法、統計指數分析法、抽樣推斷法、相關與回歸分析法等統計方法對原始數據作科學的處理分析,引用數據要與精確、中肯的文字分析有機結合,使之有理有據。
當然,如果統計分析報告要用一連串的統計數據才能說清問題,就可以在文中列表顯示或繪製成統計分析圖,這樣可以一目瞭然,形象直觀地說明問題。統計分析報告中的文字闡述同樣要簡練緊湊,不要繁雜冗長。
三、「序」的合理原則
統計分析報告在數據、文字「質」的優化與兩者搭配「量」的均衡的基礎上還須進一步研究內在組織「序」的合理,才能實現最優系統效應。這里的「序」指的是數據與文字在文中的組織藝術,涉及的是統計分析報告的結構章法。文章數據與文字的組合技巧,表現在三方面:一是全文的謀篇布局;二是層次、段落的內在結構安排;三是自然段中句間意義的搭配。要使數據、文字的組織合理,「序」必須從三方面著手:
一是全文布局要服從統汁分析的目的,突出全文主旨。所有統計數據的運用和文字語言的描述都要圍繞主題。統計分析報告「大體須有,定體則無」,分析的目的不同,報告的章法也就不同,沒有僵化的模式。可以先敘後議,先擺出數據,後作量化分析,予以議論闡述,揭示事物的規律與本質,提出針對性的建議;也可以夾敘夾議,邊列數據表,邊量化分析,邊作理論闡述。
二是層次段落安排要條理清晰,井然有序。層次的安排要反映事物邏輯,各段內容要清楚地體現層次意義。要注意段落的單一性和完整性,即每一段只說明一個中心意思。各層、各段既要相對獨:立又要彼此關照、前後呼應。
三是段內句子意義要精心搭配,使之增強文章的表現力和可讀性。統計分析報告數據較多,文字簡朴,易使人感到單調枯燥,但如果講究文句舶組合技巧,適當運用修辭手法,就可使文章既准確精要義生動活潑,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Ⅲ 中國社保資金總額存量是多少

社保基金,不是社保資金。全國11萬億。

Ⅳ 社保分析報告用PPT做,怎麼做啊~急~

和長長的尾巴。我張開
他們就在我的四周築起了巨大的高牆。
我們所有的生活,在其中發生著的一切,在其中來來往往的人潮,
高架起一柱柱火炬,我喜歡這地點,
白色
卻跨不過這浩淼如煙的水哈哈

Ⅳ 社會保障資金是不是社保,那什麼是社會保障資金繳納記錄

社會保障資金的范疇比社保(保險費)要寬泛。社會保障資金通常既包括收來的社會保險費,又包括政府財政在社會保障方面的補貼性支出。

「社會保障資金繳納記錄」的說法並非十分准確,如果僅只社保,應該是「社會保險繳費記錄」,記錄是社保中心對於已繳納社會保險的企業和個人在社保資料庫中的電子數據(或書面)記錄。

(5)社保資金數據分析擴展閱讀

組成

1、我國的社會保障資金的組成主要有三大部分:社會保險基金、全國社會保障基金、補充保障基金。由企業和個人繳費形成的社會保險基金是社保基金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主要包括基本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和生育保險基金。

2、近幾年,我國調整社會保障的制度結構,推動制度由單一體系向多支柱體系、由現收現付向部分積累轉變,社會保險基金開始有了節余。老百姓平時領到的養老金、失業保險金,都是從這部分基金中支付的。

3、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是指由中央財政撥入資金、國有股減持和股權劃撥資產、經國務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籌集的資金及投資收益所形成的基金。該基金由中央政府集中管理,統一使用。

4、補充保障基金是由企業和個人繳費形成的企業年金、企業補充醫療保險等。從上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我國部分省市和行業統籌部門開始建立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制度。

5、2000年,國務院《關於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方案》將企業補充養老保險規范為企業年金的概念。

區別

第一,定義不同。

基金常常是為特定目的專設,帶有專款專用性質,有結余和投資運作。基於此,政府用一般稅收安排的行政事業單位離退休經費、衛生經費、撫恤和社會救濟費以及對就業和社會保障補助金,不能稱其為基金,而只能是資金;而且,在社會保險費的徵收過程中,單位和個人的繳費也不能成為基金,只有當其繳費收入大於待遇支出、資金沉澱下來需要進行投資運作時才能稱其為資金。

第二,范圍不同。

社會保障資金比社會保障基金的空間范圍和時間范圍都要寬泛。社會保障資金包括社會保障的各方面基金、財政性社會保障資金、住房公積金、企業年金、福利彩票基金和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等,是一個包括了基金在內更為寬泛的概念。

第三,管理責任和管理范圍不同。

社會保障資金與社會保障基金不僅僅是一個字的表面差異,更在於其背後的管理責任和管理范圍的不同。市場對基金影響巨大,尤其是對養老金。所以,社會保障資金需要政府給予高度關注。

Ⅵ 買社保,有數據分析嗎比如一個月交多少錢 ,一年交多少,交15年大約多少錢,用這些錢去理財有多少收

社保的養老金計算涉及到了當事人歷年的繳費基數當地歷年的社評工資,參保種類退休時個人賬戶余額等諸多因素,包括當地歷年社評工資在內的多種因素是沒有辦法提前知道,所以也就沒有辦法提前知道當事人今後會有多少養老金,另外,養老金的金額,會在退休後適時調整並不是固定的。
只是說社保由政府發起實施並承擔最終兜底責任,是有利於當事人的。繳費時長越長繳費基數越高越有利於當事人今後的養老金。

Ⅶ 全國社會保險基金資產這些數據怎麼著

全國社會保險基金資產,具體如下:
一.全國社會保障基金(以下簡稱社保基金)
1.是指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以下簡稱理事會)負責管理的由國有股轉持劃入資金及股權資產、中央財政撥入資金、經國務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籌集的資金及其投資收益形成的由中央政府集中的社會保障基金。
2.社保基金是不向個人投資者開放的,社保基金是國家把企事業職工交的養老保險費中的一部分資金交給專業的機構管理,實現保值增值。
二.全國社會保險基金資產這些數據說明:
1.是資金來源
全國社保基金由中央財政預算撥款、國有資本劃轉、基金投資預期年化收益和國務院批準的其他方式籌集的資金構成。
2.是性質和用途

全國社保基金屬於社會保障儲備基金,專門用於人口老齡化高峰時期的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支出的補充、調劑,而社會保險基金則主要用於個人養老、醫療、工傷、失業和生育保險待遇的當期發放。
3.是運營管理方式
全國社保基金由全國社保基金會管理運營,可投資配置於經國務院批準的固定預期年化收益類、股票類和未上市股權類等資產,可以在中國境內市場和境外市場投資運營

Ⅷ 社會保險管理成效分析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一、圍繞中心,把握重點,有針對性地開展社會保險統計分析
開展統計分析,首先要確定分析目標,緊緊抓住領導和大家關心的問題,抓住改革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經驗,抓住社會保險工作實踐中帶有苗頭性、傾向性、突發性和趨勢性的問題,圍繞社會保險中心工作,充分利用統計數據進行綜合分析,提出政策措施和建議。在分析中,我們要力求將社會保險工作與社會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緊密結合起來,從社會保險及相關社會經濟指標之間的關系和發展變化看其內在的聯系,從統計的角度,以最快的速度、全新內容和權威的數字,對社會保險事業和基本狀作出評價與判斷,對重點工作和熱點問題加以反映。同時,力求在「四新」上下功夫,即「把握新特點、判斷新形勢、預測新趨勢、提出新建議」,提高對社會保險的准確判斷和預測能力,從而取得較好的效果。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根據全省社會保險業務特點,建立了社會保險統計分析指標體系。以基本養老保險為例,重點加強了六個方面的分析。(1)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分析。包括基本養老保險登記人數,參保人數,建帳人數,實際繳費人數,計劃擴面人數,實際擴面人數,計劃完成程度,參保人數增長率,建帳率等分析指標;(2)基本養老保險負擔程度分析。包括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離退休人數,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的離退休人數,離退休人員增長率,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率,離退休人員增長率,平均負擔系數,平均替代率等;(3)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繳情況分析。包括月人均繳費基數,月人均繳費基數增長率,月人均繳費基數佔全省職工平均工資的比重,應繳、實繳養老保險費,補繳養老保險費,歷年欠繳的基本養老保險費及增長率,收繳率等指標;(4)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出情況分析。包括月人均養老金,養老金增長率,應支付、實支付養老金,補發養老金,養老金歷史拖欠,支付率等;(5)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結余情況分析。包括本期收支結余,歷年累計結余及增長率,歷年累計結余可支付月數,個人帳戶實帳規模,空帳規模及可支付月數等;(6)企業退休人員實行社會化管理服務情況分析。企業退休人員數,實行社會化管理人數,社會化管理服務率,納入社區管理人數,社區管理率等等。
二、廣泛徵集,科學整理,認真分析統計資料
統計分析的突出特點,就是對問題的分析要從統計資料出發,從定量分析入手,進行剖析,完成對事物的判斷。統計分析是建立在佔有大量資料基礎上的深加工,從大量數據中發現問題,尋找矛盾,分析原因,研究規律,達到揭示問題的實質,實現從量到質的升華。社會保險是社會經濟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社會保險統計指標與社會經濟指標之間存在著非常緊密的聯系,社會保險統計指標之間也存在一定的相互關聯性,這就需要我們統計人員注意搜集、整理與社會保險有關的各種社會經濟生活中的統計數據,不僅要搜集勞動保障系統內部其他處室的相關資料,還要搜集勞動保障系統外部財政、統計、稅務等部門的相關資料,加以運用到統計分析中去。如,要分析養老保險費收繳情況,就要搜集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職工人數,繳費工資總額,繳費費率,收繳率,月人均繳費基數,職工平均工資水平,勞動工資統計報表等相關資料進行分析,以便分析養老保險費是否應繳盡繳,繳費單位有無虛報、瞞報、漏報繳費人數和繳費工資情況。
在統計分析中,還要注意掌握和運用科學的統計分析方法。如,平均分析法,結構分析法,動態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趨勢分析法等等,比較的方法是進行統計分析的一種基本分析方法,同計劃比較,同前期比較(包括和上期比,和去年同期比),同有關聯的指標比較,多角度去理解統計資料,分析資料,取捨資料,以達到研究的目的,進而引出自己的觀點。
三、把握原則,統籌兼顧,樹立正確的統計觀
統計分析要取得預期效果和卓有成效,必須注意解決以下幾個問題。(1)統計分析,要以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為指針,按照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去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在統計分析中,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的觀點、全面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從事物的發展變化中來洞察問題,從現象和事物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中來分析問題,不能憑想當然。(2)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實事求是是搞好統計分析的基礎。首先,情況要真實,數字要准確。准確是統計的生命線。其次,要尊重客觀實際,防止主觀臆斷,切忌想當然和憑印象。再次,要講真話,講實話,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隨波逐流。(3)堅持全局的觀點。(4)堅持量變和質變相統一的原則。做到數字和情況、論點和論據的有機結合。(5)以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為准繩。檢查與監督政策方針的貫徹實施,是統計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這就要求我們搞好統計分析,前提是必須要吃透、弄懂國家和省有關社會保險的政策法規。
四、充分利用,服務決策,努力提高統計能力和水平
充分利用統計信息資源,為領導決策提供服務是統計工作的最終目的。統計信息資源包括各種統計報表資料、金保工程資料庫及相關部門的統計資料等。通過統計分析,對統計數據進行篩選、歸類和加工,形成可為工作運用的大量信息資源。一方面,可直接運用於工作實踐,運用統計信息資源,制定社會保險擴面計劃、社會保險基金收支預算、做實個人帳戶測算、制定省級統籌基金調劑計劃等等;另一方面,進行社會保險預測,著眼於社會保險事業的發展變化進行預測分析,對社會保險的形勢和發展做出判斷。如進行養老金社會化發放能力分析,養老保險基金承受能力分析,建立養老保險基金的預測預警分析系統,發揮預測預警作用。統計信息資源的充分利用,反過來又要求提高統計匯總和分析的准確性,要求進一步提高統計工作的質量,從而使統計工作步入了「統計-分析-決策」的良性發展軌道。

閱讀全文

與社保資金數據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海南鑫晟投資有限公司 瀏覽:436
華信信託公司網站 瀏覽:497
紅寶石信託 瀏覽:759
1910銅期貨 瀏覽:158
身份證理財好不好 瀏覽:241
北京做交易員 瀏覽:79
期貨期指費率 瀏覽:464
芒果出行融資 瀏覽:181
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江蘇分公司 瀏覽:372
並購基金信託 瀏覽:865
能源站融資 瀏覽:217
e租寶投資的項目 瀏覽:185
哪家科技創新基金好 瀏覽:718
重慶新億融資擔保有限公司 瀏覽:843
證大無抵押貸款工作怎麼樣 瀏覽:795
鳳竹紡織的股票行情 瀏覽:979
匯鼎理財群 瀏覽:624
政府性價格調節基金 瀏覽:967
融資客的瘋狂 瀏覽:987
今日黃金價格一錢多少錢 瀏覽: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