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悲觀心理
悲觀心態
內心脆弱的人抗壓能力很低,喜歡活在消極的情緒里,常會為了一些小事去深思多想,造成自己精神上的壓抑。
悲觀者是失敗者的墓誌銘,心態悲觀的人總把問題往很壞的方面去想。
就像古時候有人杞人憂天一樣,明明這件事其實不會發生,自己卻偏偏將他想的會發生一樣,所以他只會活在不好的情緒里。
這種心態是很典型的內心脆弱,容易被自己所傷害。要知道,人要學會保護自己才是你對自己最大的熱愛。
如果你出現了這種心態,建議你趁早將他拋棄。
二,容易受他人影響
內心脆弱的人通常都很敏感,做事有始無終,並且也很容易受他人影響,給自己帶來心靈上的痛苦。
就像在工作中,會有那麼一類人,很在意別人的看法,他哪怕做得再好,一昧的去討好別人。說真的,別人也不會正眼看待他。
他很在乎別人,也會因為別人的情緒波動想個好幾天,明明不關他的事,他也會想像得會關他事一樣。
最後的結果,就給他帶來了很多煩惱,以及不必要的壓力。
內心就矯情,脆弱起來了。而唯一能夠打敗這種想法的,就是你一定要學會堅強,千萬不要想得太多了。
三,容易產生焦慮
這類人通常難以承受外界的刺激以及環境的影響,所以就極容易陷入焦慮的狀態里,難以自拔。
他很在乎外界的言論,也怕別人不喜歡自己,也會因為不好的事情難過。
於是心理與生理上都會發生很差的變化,造成持續性的焦慮,擔憂。
內心脆弱的人,也不敢去面對問題,那更何談去解決問題呢?一個喜歡因為小事而產生焦慮的人,很容易被現實所打敗。
所以吶,在面對不如意的時候,我們應該放鬆,不必給自己出難題,坦然面對,讓心靈得到一定的釋然。也學著堅強點,你才不被生活所撂倒,只有內心篤定,才會有好的收獲。
② 悲觀的心理表現有哪些
一般悲觀的人,先把自己打敗,然後又被生活打敗。像這種悲觀心理在青少年時期相當普遍。特別是在初一、高一年級的學生這種情況最為明顯。也可以這樣說,青少年時期是人的生理和情感及對社會的認知變化最大的時期,在這個過程中,青少年面臨各種各樣的環境和變化,從心理上將會有很大的轉變。所以當青少年來到一個新的環境中時,他不願意麵對新的生活和環境,造成對這個社會適應不良,這種消極心理就會使青少年陷入悲觀和壓抑。
青少年在交往的過程中有取悅他人的傾向,經常承受不屬於他自己的過錯。這就和他們內心的悲觀心態有關。此時,心裡也會相當痛苦和難受。所以迫使他們形成膽小怕事、怯懦、退縮、忍讓等不良的習慣。
這種類型的人所受的痛苦是有限的,同樣前途也是有限的;人的一生總是會經歷些不如意的事,有時自己的行為表現也並非令人滿意,也可能會導致自我批評和害怕等情緒。所以悲觀的青少年也未必整天沉湎於這些感受之中。要經常鼓勵自己積極向上,經受多種磨難,做一個樂觀向上、朝氣蓬勃年輕人。
小案例
16歲的小林一直都在備受學習的困擾。就在幾天前,因心情抑鬱而要跳樓的他被父母拉了回來。對封濤而言,他沒有周末。即便在春節,父母也只在除夕和大年初一給他放了一天半的假。其他時間,他除了上學就是補習班。
從上高中開始,小林的脾氣變得暴躁,經常失眠,食慾時好時壞,經常摔砸家裡的東西。因為,盡管每天都在刻苦地學習,但是成績總是提高不上去。小林認為自己就是台機器,沒有生命,也沒有快樂而言,前途也不知道是什麼樣子,他認為結束生命就是一種解脫。
③ 為什麼深層剖析自己時,心靈反而越來越悲觀
樓主你好,可能是你最近心情都不怎麼好,這樣的時候不要想太多,多出去玩哈,多想一些高興的事,相信自己是最好的
④ 悲觀,請問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有可能變成樂觀性格嗎
從人格理論來說,雖然人格成型後很難改變,但是仍然有可能發生變化。
另外,即使是悲觀,也不一定是壞事情,心理學中有一類型的悲觀叫做防禦型悲觀主義。這種人格是通過把所有事情都往壞的方面思考來達到激發自己潛力的效果的,所以這類人的抗壓能力很強,而且在成績上也不遜於樂觀主義者。
⑤ 如何克服悲觀心理
心理學上,悲觀是對自己的言行感到不滿而產生的一種不安情緒,也就是心理上的自我指責,覺得沒有一絲的安全感及對害怕面對現實等多種心理形成的混合物。青少年時期是成長過程中不論是身體還是心理上變化最大的時期,在這個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會遇到很多困惑和煩惱。對於這個時期的你們來說,如果成長的煩惱沒有得到合理的宣洩和解決,那麼青少年們很容易產生挫折和失敗的心理,此時會有悲觀心理的產生,而且,將會對身邊的很多東西失去興趣。
悲觀的人,往往會先把自己打敗,然後又被生活打敗。像這種悲觀心理在青少年時期相當普遍。特別是在初一、高一年級的學生這種情況最為明顯。也可以這樣說,青少年時期是人的生理和情感及對社會的認知變化最大的時期,在這個過程中,青少年面臨各種各樣的環境和變化,從心理上將會有很大的轉變。所以當你們來到一個新的環境中時,不願意麵對新的生活和環境,就會造成對這個社會適應不良,這種消極心理就會使你們陷入悲觀和壓抑。
⑥ 悲觀心理會有什麼表現
悲觀是一種由於自我感覺失調而產生的不安情緒,表現為心理上的自我指責、安全感缺失和對預期的負性思維方式(就是對未來總是往壞處想)。其本身是內省的,屬於精神層面的,但能很直接的影響到器官層面,表現為躁狂、抑鬱,心跳加速、氣喘不接或神經衰弱、神情恍惚。樓主,是不是遇到什麼不快的事情了?如果有,您可以找我聊聊。
如何改變一個人的悲觀心理?
1.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
這個目標要可行,也就是說,外在條件和自身條件都要具備。最初的計劃要比較易於實現,需要的時間、精力比較少。如果這個過程所需要的時間和精力太多,在你對什麼都不感興趣的情況下,你半途而廢的可能性比較大。(如果你一想到某個目標就興致勃勃地准備採取行動的話,你就不必往下看了,你不是這篇文章希望幫助的對象。)如果你住在內陸省份,就先別計劃進游大海:如果你只在游泳池裡游過泳,就不要計劃橫渡瓊州海峽。這些目標對目前的你而言太遠大了些。
現在,我們假定你的目標是"今年夏天學會游泳"。這個目標可行嗎?可行的,因為我有好幾個朋友都是一個夏天就學會了游泳,他們並不是運動天才;我知道離家不遠有個游泳場,開設有游泳課程;我有參加游泳課程所需的這筆錢;這個夏天我有時間。
2、對你的目標精確定義。
只有目標明確,你才能判斷是否達到了目標。否則,你總有辦法對自己說:"我失敗了。"為了重新對生活充滿信心,你需要成功的體驗。因此,在實施這項行為治療的過程中,你要確保你會有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使你相信你才能力做到你想做到的事情。所以,請你精確定義你成功的標准。
"今年夏天學會游泳","今年夏天"是指什麼時候?2004年6月一9月。哪種游泳方式?蛙泳。怎樣才算是學會?能不藉助於任何輔助工具游100米。好了,9月30日,你可以依據這些標准檢驗你的目標是否達到了。
3、將你的行動計劃劃分成足夠小的步驟,確保你的計劃一定可以完成。
為你的目標制定一個詳細計劃,計劃的每一步要達到的目標都足夠小,以確定你一定可以做到。比如,你第一步的目標可能是:確定游泳課的上課時間。你可能對這個目標嗤之以鼻,覺得太輕而易舉了。但對於某些抑鬱很重的人而言,能打起精神做這件事也很不容易了。記住,在確定每一個分目標時,要確保你一定可以完成。每完成一個目標,你就勝利了一次,每一次成功會令你的自信逐漸增長。如果你定的分目標太大,就難免失敗,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會打擊你的信心,也許,幾次失敗之後,你就會對這個計劃完全喪失興趣和信心,半途而廢,重又返回到以前什麼事也不要做的狀態之中去了。
4、用自己的行為定義是否成功。
換言之,目標中不要牽涉到他人的行為。如果你的目標是與人交往,注意不要制定這樣的目標:下班後和小李一起喝咖啡。這個目標的不當之處在於:這個目標能否實現取決於小李是否接受你的邀請。你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但不能控制別人的行為。因此,你的這個目標違背了上一條原則,你並不能確定這個目標一定可以實現。依據確保成功的原則,你可以這樣修改目標:下班後,邀請小李一起喝咖啡。只要你開口邀請過,那你就成功了。至於小李的反應,並不重要。邀請技巧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5、目標中不要有情感成分。
在這個計劃中,重要的是做,而不是你在做的過程中的感受。你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但不能直接控制情緒。而在抑鬱狀態下,你很難從任何活動中得到愉快的感覺。情緒會受到行為的影響,但這種影響並不是即刻起作用的,需要一定的時日。因此,如果你一定要感到愉快才算是成功,那麼,你很可能會失敗。不要制定這樣的目標:"我要愉快地游兩圈",只要"我要游兩圈"就足夠了。
⑦ 悲觀心理有什麼危害
我們許多人都有悲觀心理。如我們對工作上不熟悉的事情,做起來心裡就沒有譜,老覺得心裡沒底會失敗,即使別人說做的好也認為是假話。
生活上總覺得處處不如別人,盡管有人羨慕我的工作,經歷,仍然覺得自己很差。
感情上總是揣摩女友說的話,寫的字,總覺得是在暗示不好的將來,認為她想分手,總是把別人無心的話解釋成讓兩個人難過的證據。
這些都是典型的悲觀心理,它給我們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壓力,也給別人帶來了不必要的傷害。
悲觀是指對世界、社會和人生充滿悲觀失望的態度和觀點。那種認為現實世界充滿苦難和罪惡、人生毫無價值和幸福的態度,從而對現實世界的事情和生活採取消極失望的態度,那麼他的生活就沒有幸福感,有的只是痛苦和悲哀。
一位著名政治家曾經說過:「要想征服世界,首先要征服自己的悲觀。」
在我們人生中,悲觀的情緒籠罩著生命中的各個階段,我們在青春時期更是不可避免。戰勝悲觀的情緒,用開朗、樂觀的情緒支配我們的生命就會發現生活有趣得多。
悲觀是一個幽靈,能征服我們的悲觀情緒便能征服世界上的一切的困難事情。我們人生中悲觀的情緒不可能沒有,重要的是擊敗它,征服它。
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常有八九,這是一種客觀規律,不可能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
倘若把不如意的事情看成是我們構想的一篇小說,或是一場戲劇,我們就是那部作品中的一個主角,心情就會變好許多。一味沉入不如意的憂愁中,只能使我們不如意變得更不如意。
⑧ 悲觀心理會有什麼表現
悲觀是一種由於自我感覺失調而產生的不安情緒,表現為心理上的自我指責、安全感缺失和對預期的負性思維方式(就是對未來總是往壞處想)。其本身知是內省的,屬於精神層面的,但能很直接的影響到器官層面,表現為躁狂、抑鬱,心跳加速、氣喘不道接或神經衰弱、神情恍惚。
一般表現有,想到當前而產生無用和無助感,似乎戴著「灰色眼鏡」,對任何事情只看到其陰暗的一面,對生活毫無自信。覺得自己無能和無用,是社會的累贅。用他的優點和成績鼓勵內他,他會說所有成就都是偶然機遇的結果,成績是別人做出來的,與他本人毫無關系,自我評價過低。在這種過度悲觀絕望的念頭支容配下,可以演變成憂鬱症,可能導致自殺的意念和行為。所以即使悲觀情緒也要收到重視,要多給予更多的關心關注;
⑨ 悲觀的心理是怎樣形成的~
悲觀是一種由於自我感覺失調而產生的不安情緒,表現為心理上的自我指責、安全感缺失和對預期的負性思維方式(就是對未來總是往壞處想)。其本身是內省的,屬於精神層面的,但能很直接的影響到器官層面,表現為躁狂、抑鬱,心跳加速、氣喘不接或神經衰弱、神情恍惚。樓主,是不是遇到什麼不快的事情了?如果有,您可以找我聊聊。
如何改變一個人的悲觀心理?
1.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
這個目標要可行,也就是說,外在條件和自身條件都要具備。最初的計劃要比較易於實現,需要的時間、精力比較少。如果這個過程所需要的時間和精力太多,在你對什麼都不感興趣的情況下,你半途而廢的可能性比較大。(如果你一想到某個目標就興致勃勃地准備採取行動的話,你就不必往下看了,你不是這篇文章希望幫助的對象。)如果你住在內陸省份,就先別計劃進游大海:如果你只在游泳池裡游過泳,就不要計劃橫渡瓊州海峽。這些目標對目前的你而言太遠大了些。
現在,我們假定你的目標是"今年夏天學會游泳"。這個目標可行嗎?可行的,因為我有好幾個朋友都是一個夏天就學會了游泳,他們並不是運動天才;我知道離家不遠有個游泳場,開設有游泳課程;我有參加游泳課程所需的這筆錢;這個夏天我有時間。
2、對你的目標精確定義。
只有目標明確,你才能判斷是否達到了目標。否則,你總有辦法對自己說:"我失敗了。"為了重新對生活充滿信心,你需要成功的體驗。因此,在實施這項行為治療的過程中,你要確保你會有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使你相信你才能力做到你想做到的事情。所以,請你精確定義你成功的標准。
"今年夏天學會游泳","今年夏天"是指什麼時候?2004年6月一9月。哪種游泳方式?蛙泳。怎樣才算是學會?能不藉助於任何輔助工具游100米。好了,9月30日,你可以依據這些標准檢驗你的目標是否達到了。
3、將你的行動計劃劃分成足夠小的步驟,確保你的計劃一定可以完成。
為你的目標制定一個詳細計劃,計劃的每一步要達到的目標都足夠小,以確定你一定可以做到。比如,你第一步的目標可能是:確定游泳課的上課時間。你可能對這個目標嗤之以鼻,覺得太輕而易舉了。但對於某些抑鬱很重的人而言,能打起精神做這件事也很不容易了。記住,在確定每一個分目標時,要確保你一定可以完成。每完成一個目標,你就勝利了一次,每一次成功會令你的自信逐漸增長。如果你定的分目標太大,就難免失敗,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會打擊你的信心,也許,幾次失敗之後,你就會對這個計劃完全喪失興趣和信心,半途而廢,重又返回到以前什麼事也不要做的狀態之中去了。
4、用自己的行為定義是否成功。
換言之,目標中不要牽涉到他人的行為。如果你的目標是與人交往,注意不要制定這樣的目標:下班後和小李一起喝咖啡。這個目標的不當之處在於:這個目標能否實現取決於小李是否接受你的邀請。你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但不能控制別人的行為。因此,你的這個目標違背了上一條原則,你並不能確定這個目標一定可以實現。依據確保成功的原則,你可以這樣修改目標:下班後,邀請小李一起喝咖啡。只要你開口邀請過,那你就成功了。至於小李的反應,並不重要。邀請技巧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5、目標中不要有情感成分。
在這個計劃中,重要的是做,而不是你在做的過程中的感受。你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但不能直接控制情緒。而在抑鬱狀態下,你很難從任何活動中得到愉快的感覺。情緒會受到行為的影響,但這種影響並不是即刻起作用的,需要一定的時日。因此,如果你一定要感到愉快才算是成功,那麼,你很可能會失敗。不要制定這樣的目標:"我要愉快地游兩圈",只要"我要游兩圈"就足夠了。
⑩ 什麼是深度心理學
深度心理學即精神分析理論,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創立的心理治療體系。我們可以用深度心理學來認識自己和他人。
●愛和恨就是硬幣的兩面,你恨一個人是因為你愛他;你喜歡一個人,是因為他身上有你沒有的;你討厭一個人是因為他身上有你有的東西;你經常在別人面前批評某人,其實潛意識中是想接近他。
●如果你覺得世界充滿愛,生活很美好,那是因為你自己內心充滿愛和美好。如果有人對你說周圍的人都對他不好,是因為他內心有對別人的敵意。經過心理防禦機制的「化妝」,投射成是別人在恨他並且攻擊他。這種人內心的「自我評價」較低,因此自我防禦機制過強,影響了正常的人際關系。
●當你想到一個人,只有喜悅的感覺,那並不是愛。因為當你愛上一個人,想念他而他不在身邊的時候,會產生抑鬱的內心體驗。
●很多時候,我們的當下都被記憶或者幻想污染了。如果一個人習慣於高度控制自己的伴侶以及身邊人,這種人往往是從小在父母高度控制的緊張環境中長大的。潛意識中,他要保持對過去的忠誠,不能「背叛」過去。當他將這種狀態傳遞給別人,就會讓他和身邊人都缺乏幸福感,這就是過去對現在的「污染」。
●有的人在人群中能談笑風生,用快樂和愉悅感染大家,讓人感到很有趣,這表示他的潛意識里沒有壓抑自己。若他是一個很無趣、拘謹的人,很有可能他從小的生長環境是壓抑的。
●在沒有宗教傳統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長大後突然信仰宗教,是早年創傷的延遲性反應。但是相反,如果在有宗教傳統的家族中長大的孩子,身心會很健康,而且還比別的孩子更純凈,更舒服。
●一切記憶都會尋求表達,哪怕是被深埋被壓抑的。愛過的會尋求再愛,恨過的會尋求再恨,被虐待過的會尋求再被虐待。如果實在被壓抑得太深,人體就會以疾病的方式來表達。心因性疾病,如胃潰瘍、神經性皮炎、口腔潰瘍,還有一切沒有原因的疼痛,都有可能是心理因素導致的。
●完美主義者是因為無法容忍自己的瑕疵,把壞的部分投射給別人,於是就可以指責別人了。
●每個人都只對心中有的東西敏感。如對金錢吝嗇的人,會對別人「小氣」很敏感。
●我們對一個人的態度、看法、情感和行為,部分地是被這個人「教會」的。如果一個人總認為自己是很倒霉的,表現在行為和態度上,那別人也會認為他是倒霉的。所以一個老師面對一個認為自己很差勁的學生,怎麼能被他教會呢?老師要堅定地認為他是好孩子有優秀的一面,那才能幫助他提高。否則老師就變成被「教會」的學生了。
●安慰一個哭泣的人,最好的方式不是說「不要哭」,而是說「你一定很痛苦吧,想哭就哭吧」,或者「我陪你一起哭」,這是「共情」。人類最高級別的安慰,就是理解別人的痛苦,並陪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