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大腕電影分析

大腕電影分析

發布時間:2021-04-21 08:15:17

⑴ 大腕的影片評價

正面評價
《大腕》承載了許多社會內容,對現實社會現狀進行的一次揭露和批判,劇情看似荒誕,其實距離我們現實生活只有一牆之隔,引起觀眾的共鳴也在情理之中。(新華網評 )
《大腕》象徵著2001年國產片的最高水準。(新浪網 )
馮小剛抓住了幽默的某些規律,他認識到現實生活中就充滿著荒誕的情節和人,就用拍正劇的方式去拍諷刺喜劇,使喜劇更可樂,諷刺更尖銳。(中國網評 )
負面評價
《大腕》除了投資大、場面大以外,沒有太多的突破,插科打諢落入了「媚俗」和「教化」的套路,表現了中國電影急功近利的創作心態。(新浪評 )

⑵ 電影《大腕》究竟想表達什麼

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諷刺社會,現在中國大陸這樣的電影越來越少了,因為現在是和諧社會了。

⑶ 求一篇關於電影《大腕》中尤優或者其他主要人物的人物分析

葛優扮演的尤優可以說是中國小市民階層智慧和道德的總體體現。
首先,他愛財,但是取之有道。通過許多橋段的對白可以看出,人物的這個特點。比如他和LUCY討論境界的那個片段。充分的表達出了他對人生的態度和理解,以及相關的對社會的反諷。最後拿走LUCY的20美金的時候,顯得很從容淡定。
其次就是在「大意」上的明理。這里說的「大意」主要是指個人的世界觀,以及對待自己認為的大事的處理上,顯得很明大理。處理盜版DVD的橋段可以看出。
劇本和導演的主要意圖是從一個善良的,有小聰明的小市民身上表現出一種讓大家覺得親近和溫暖的目的,從影片的結果上看,導演達到了這個目的。
作為一檔賀歲片,足夠的理由去欣賞了。

⑷ 電影《大腕》表達的主題是什麼

這部片子是2003年上映的?為什麼一直到現在還是有那麼多人看不明白這個電影在表達什麼?這部片子從頭到尾都在含沙射影地諷刺當今這個時代的突出的社會問題----人們都瘋狂的拜金,追逐利益,一些人生最重要的東西都被丟棄了,比如境界、比如智慧、比如成熟、比如幸福感,比如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衡量成功人士的標准似乎只剩下金錢了,人都變得十分愚蠢和幼稚,同時還反映了演藝圈的黑暗的一面,《大腕》是我迄今為止所看到的品味最高、內涵最豐富、質量最上乘的喜劇片,香港的無厘頭根本就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⑸ 請哪位高手說說對〈大腕〉電影的評論

很多看過影片的人都會相信,《大腕》所指就是影片中那個國際級大導演泰勒,很明顯,這是整個故事的第一個假定。一位世界電影藝術大師即將死在中國,還是個外國人,其「腕」之「大」確實可觀,他的葬禮必定有看頭,這是個好故事的開頭;何況葬禮又是委託了一個腦子活份的普通中國人在中國來操辦,這怎麼會不熱鬧呢?剛開場不多久,我們就明白,好戲要開始了。

泰勒在影片的後半段扮演了一個近乎上帝的角色,他熱衷於思考、發現和創造,並且非常寬容和博愛。他既不對尤優的不義感到惋惜,也不對即將貼在自己屍體上的商標感到憤慨;而是靜靜地站在幕後發現著有趣的東西,即一出鬧劇所能達到的極限和鬧劇中不同人的反映,這些都有益於激發他的靈感。所以他「按兵不動」,任憑事態發展得不可收拾。作為補償,他後來用自己的錢償還了尤優他們拖欠的巨額欠款,救出了醫院中裝瘋的尤優。影片結尾處,彷彿在他的「首肯」下,自己漂亮能乾的女助理變成了尤優的情人。

泰勒雖然是名副其實的大腕扮演的大腕,但並不是故事的主角,他的戲還不如他的女助理露茜多,露茜是影片中的「女一號」,她的飾演者是香港大腕明星關芝琳,擁有大量影迷的這位美女才是這部影片的視覺亮點,也是故事很多情節和情感連接的關鍵。作為一個職業女性,她漂亮能幹,做事講求效率。露茜一方面對泰勒有著崇拜和忠誠的情感,另一方面,又喜歡尤優直率幽默的性格。然而,她在這兩個男人的心目中她的地位並不很重要,她自己的看法和建議總是得不到他們的認可;看似獨立的她,對泰勒和尤優的都有著強烈的依賴感。

有人說馮小剛的電影有個標志,叫「鐵打的葛優,流水的女主角」。葛優飾演的尤優才是整部電影的靈魂人物,是能將黑色幽默演到位的人,他是我們熟知大腕。他總是用最質朴的方法去解釋困擾別人的問題,比如給露茜講解「什麼是境界」,給泰勒講「自己才是悲劇」。他的成功之處在於那種不露痕跡的幽默,幽默中又包含著智慧,在於讓你相信你也擁有智慧的能力,尤優這個人物依舊是個普通人,當一件不普通的事情發生在他身上的時候,我們總會期待能發生什麼奇跡。

有人說從表演上講,英達扮演的「路易王」才是最成功的,「王小柱」插科打諢的功夫確屬一流,雖然只是個配角,戲份卻不遜於葛優,使自己沒有絲毫被冷落的感覺。

觀者對演員的褒貶和喜好各有不同,但對馮小剛的導演水準,多數人還是認同的。喜劇是有難度的,然而馮小剛抓住了幽默的某些規律,他認識到現實生活中就充滿著荒誕的情節和人,就用拍正劇的方式去拍諷刺喜劇,使喜劇更可樂,諷刺更尖銳。對傅彪那場戲的處理就明顯體現了這種效果,在二胡如泣如訴的伴奏下,「彪哥」對著那個屍體模型真的動了感情,痛哭流涕,「真情流露」之餘,為補鈣產品大作廣告,這是我看過的最有趣和觸目驚心的哀悼。馮小剛在喜劇方面確實有著過人之處,馮氏的黑色幽默成為其作品鮮明的個人標記。馮小剛的另一優點就是緊跟流行文化,他的話題和故事裡那些場景、音樂、色彩、服裝都是最新的,這一點反映出他敏銳的商業意識。商業化道路為影片的傳播提供實質的保證,這些年來他拍商業電影連續在票房成績優異,據悉,平日發行工作特別慎重的新疆電影發行公司也信心十足地購買了該片一輪放映的拷貝。馮小剛這次的突破還在於他致力於拍給全世界看的中國電影,平易的黑色幽默、精良的視覺效果,加上內地-香港-好萊塢的演員陣容,為他的影片走向世界作出了有力的嘗試。談到泰勒的扮演者薩瑟蘭時說:「論在國內,看電影的全奔葛優去,他是大腕,可真正給我們片子能帶來國際性影響的,還得是薩瑟蘭,他才是真正的最大腕!」 。說馮小剛是「大腕」,恐怕沒有人反對。

但是,《大腕》中的大腕還遠遠不止這些。路易王說:「根據泰勒先生生前的願望,我們將為他老人家舉行一個節目豐富多彩,形式類似春節晚會、快樂大本營、歡樂總動員,同時又有點象賑災義演一樣的葬禮。」這個葬禮如果真的辦成,要比春節晚會好看。這些年來,在媒體上頻頻露臉的大腕們,在《大腕》里都能找到點他們的蹤跡。王小柱設計的葬禮場景脫胎於張藝謀在太廟導演的《圖蘭朵》,並聲稱要請張藝謀或陳凱歌來導演;讓牛群馮鞏用相聲來念悼詞;讓臧天朔演唱《朋友》來煽情;讓雪村站在靈車上唱著《東北人都是活雷鋒》;在電視里教廚藝的劉藝偉成了葬禮廣告招商會的拍賣人;吉米成了「搜狗網」的經理;三寶作曲,王菲來演唱的主題曲《白痴》。觀眾緣頗旺的傅彪、李成儒也有精彩的表演。

大腕也有另類,賣假礦泉水的黑社會老大也算個「腕」,要借大腕的葬禮做假廣告;某影視集團的張總手腕一甩贊助這次葬禮一大比錢,條件是讓他的電視劇《潘金蓮》的女演員成為死去的大腕的情人,他一點不傻,這本身就是在「造腕」;全世界的重要媒體都在爭奪葬禮的直播權。葬禮本身也成了個媒體。這是一次媒體的狂歡。

沒有媒體就沒有大腕,而媒體並不是終結。媒體的背後是那些拿著錢的人,他們懂得在當今的社會,有了說話的權利就會為他們帶來更多的財富。他們不會放過任何有著高額回報的廣告宣傳契機。我們可以看到,寶馬汽車、報喜鳥西服、娃哈哈礦泉水等等產品的變體廣告。它們與大腕們是共生的關系。大腕往往和錢有關。

談到錢,不妨說說這部影片的投資,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投資300萬美金,這比馮小剛以往攝制的所有電影的投資額相加的得數還要高。然而這比錢對於哥倫比亞公司最近投資的影片來說,卻是最小的一部,還不夠「大製作」的零頭,即便如此,哥倫比亞的總裁三次親自來中國視察影片的運作和拍攝情況,對影片在全世界的放映做了精心的部署,真正的大腕是他們,因為他們不僅看到錢,更注重「佔有」。事實證明這次投資不但盈利頗豐,更重要的是,為他們開拓中國電影市場積累了寶貴經驗。

尤優在出精神病院的之前給醫生們講了個故事,把醫生也唬住了,「你就是三層樓長了」,這個情節的設計妙就妙在,它告訴我們,大家誰也別說誰傻,都一樣,沉不住氣而去耍小聰明的人,早晚會陷入別人設下的陷阱。在這個時代里,浮躁之氣日盛,大腕就是在這樣的空氣中產生的,他們也許能敏銳的發現機會,但又常常因為急功近利而一敗塗地。精神病院里那些誇誇奇談者,曾經是地產大亨、證券投資天才、網路經濟的精英,他們曾經相信自己無所不能,而最後只有聽從醫生的安排定時服用那些五顏六色的葯片。

大腕是誰?他是功成名就的偶像、他是物慾世界的楷模,他也是藏在我們心中不安的躁動。

⑹ 求一篇電影《大腕》的影評,主要從文本內容和營銷推廣兩個角度分析,字數在800字以上,謝謝

消費文化的困局,解構與重建
與一般意義上的商業喜劇片不同,《大腕》中蘊涵了與其形式幾不相稱的大命題。即對所存身的消費主義文化的反思與部分的反動。在其中蘊涵的獨特思考使該片有了卓然的氣質。
泰勒無疑是導演本人理想化的自況(現實中卻以尤優的面目出現,借用一句話,馮小剛對泰勒是「社會層面上的認同」對尤優是「個人層面上的認同」)在精神領域的追求使他成為一個「被上帝放逐的人」。在孤獨的世界中探索,是所謂現代社會中的知識良心。在片中,他更多的是作為一個「全知全能者」的符號而存在。
開頭所表現的泰勒「因為無法獲得靈感而停止拍攝」,象徵了在現代文化環境中,從事者面臨的匱乏現狀--由於對主流價值過多的消解而導致內容的無以為繼。面對「陳腐的過去」,雖然感到了顛覆的必要,卻找不到顛覆的武器。唯一的道路,就是否定過去的否定,重新拾回一些價值,在片中的表現就是泰勒重拍《末代皇帝》(修正過去的西方/窺視視角),並問道於尤優--所謂真正中國人的代表。(其實尤優在片中的作用就是中國當下群體精神的代表。集下崗,沒錢,離婚,惟利是圖又有種隱藏頗深的義氣與血性等所謂普遍特徵於一身。典型的當代都市平民,混沌的大多數。)尤優還代表著現世中的另一種匱乏--「no woman,no money,我的一生才是悲劇的。」自然,無法指望處於基本匱乏中的「大多數」給予在孤獨中求索的泰勒太大的支持,這是他所面臨的另一重困局。然而他所面臨的外界現狀逼迫他必須作出超越,否則就會被更加無聊不堪的人和物所替代。「他認識到自己孤立無援,他必須想一個辦法,讓自己得救,他邁出去了,就必須向前沖,可他對自己毫無信心」
隨即導演在泰勒的尋找中開始了對現狀的突圍,首先擺出的是所謂「境界」問題,作為首要問題,導演認識到境界(亦即眼光)一定要遠,這樣就和一般的「小」的文化劃清了界限。這是整個突圍行動的思想方針。
泰勒在寺廟中提及的「死亡即新生」,即突圍的手段:至之死地,將消費文化中所有的負面一並發揮到極至,以取得一種無比荒誕的效果,從而換取變革的出路。(其實與他們解構正統文化的手段一樣,用無比的正經來揭露正經假面下的假正經。)但是在王小柱(即為當下文化環境現狀的象徵)手下,迅速加上了功利化,全球化等話語痕跡。說明導演一方面希望突圍,一方面又無法掩飾自己的悲觀傾向。正如片中做出的似乎毫不經意的結論:「王小柱是真瘋了…………」,在「瘋狂」的現代語境下,一切個人單方面的突圍行動無不被其所裹脅,成為又一場三無(無聊,無趣,無望)鬧劇。
有一個細節成為本片的轉折點,Lucy去教堂祈禱,該教堂正在翻修,圍著腳手架。這一幕象徵了突圍,即精神家園的重建的開始。隨後泰勒/精神人開始好轉,發現,或者正可以說是導演了接下來的變化。
將「喜劇」與「葬禮」這兩件大相徑庭的事物聯系在一起,構成了本片的戲劇沖突和敘事張力。從中取得既突破傳統又不落窠臼的表達形式。因此,「葬禮」更象是影片的「戲中戲」,有不同於「本片」的表現形式和實際內容。
「葬禮」中,名義上的主導者尤優的動力是「一不做二不休」。由於沒有知識分子積壓的所謂文化道德和文化使命感,尤優所奉行的就是現實意義下的務實,以想像力為手段,以底線狀態的道義為標准。泰勒對此採取一種放任的態度,象做實驗一樣,讓尤優把一切荒誕的可能揭示出來,以開展療治。
由此出現的各路消費文化符號:大片,明星,無處不在的廣告品牌,被改編的嚴肅文化符號....悉數登場並一一被笑罵。這是一個展示階段,用列舉的方式來論證生活的荒謬(當然,這樣拍本身是為了抖包袱)。尤優在不停地為自己與社會找平衡點的過程中,漸漸發掘出生活本身的價值所在。也就是說,精神重建的過程是通過對自身的消解完成的。
由泰勒「復活」而導致的眾人發瘋在敘事上實在突兀,所以我更願意看作是一種象徵(盡管這象徵也太明顯了一點),即世界的瘋狂底色。一眾「商界精英」在精神病院匯合,他們的種種言論,既是荒誕無比的瘋話,又恰恰是正在發生的現實。成為直接的現實觀照。整部片子中,最有力的就是這個場景。
關於這個場景還有一個細節,精神病院牆上掛著一幅油畫------拉斐爾的《雅典學院》。「這副作品中拉斐爾把希臘、羅馬、斯巴達以及義大利的著名哲學家和思想家聚於一堂構築了人類精英的精神殿堂。它代表著人類的理性、自覺和對智慧和真理的追求和嚮往。但它出現在了瘋子中,這種反諷是對時代虛症的最大限度的嘲笑。」這是影片中唯一的超現實鏡頭,也是點睛之筆。
然而,泰勒/馮小剛畢竟是商業片導演,他反抗的目的即為能讓這種消費主義創作繼續下去。同時本身《大腕》就是一部供人消費的商業影片,所以他不會,也不能徹底否定一些本質的東西。只能作改良,不能作顛覆性的革命。所以影片的結尾我們看到了尤優對精神病院醫生---主流的代表的調侃,和他為電影作出的「I,Lucy,together,go to bed,long time kiss,music,stop」的結尾。因為救贖已經完成,所以心甘情願地落入窠臼。
影片的結尾,我們看到了小皇帝在繼續喝他的可樂,消費主義的秩序被恢復,一切還是那個「三無」的老樣子,不同的只是泰勒不再為此感到煩惱。這結尾無形中流露出導演的悲觀情緒。
相對於片中表現的文化整體上的浮躁和膚淺,裡面的小人物有時會流露出和他們身份不相稱的嚴肅態度和真誠的使命感。王小柱的「會見國際人士」的正式,尤優維護泰勒尊嚴和保護知識產權的舉動,一方面是搞笑,一方面也寄予了導演對這些「小人物」能擁有「大精神」的期望。
葬禮是場喜劇,而生活是場悲劇,這就是馮小剛要告訴我們的。

⑺ 如何從公共策劃角度分析電影《大腕》

從公共關系學的角度看待電影《大腕》,有2個公共關系主體,一個是泰勒的葬禮,一個是在泰勒的葬禮上打廣告的那些商業組織。

對於泰勒的葬禮這個主體,其負責人為尤優,他接受泰勒的委託為其辦一個喜劇葬禮,從公共關系角度分析這個喜劇葬禮,其目的是:

1、向公眾宣告泰勒的死亡;

2、不希望大家對於此事過於悲傷;

3、將葬禮辦為喜喪體現出泰勒豁達的生死觀,是其生前積極正面形象塑造的一個延續。

因為沒錢尤優只能在葬禮中引入廣告,這個無可厚非,將葬禮的一條廣告播放權給公益廣告以及將廣告收入全部捐掉,這兩點有助於塑造正面的泰勒形象。

而其他的,在泰勒的葬禮中塞滿廣告,並且接受假貨廣告都對此公共關系活動有負面影響。從知名度來評價這個公共關系活動,泰勒的葬禮被全球轉播,並且引起廣泛的社會輿論,顯然知名度很高;

從美譽度來評價此公共關系活動,電影中有個片段,電視中記者采訪路人對於在葬禮中加入廣告的看法,鮮有人贊許這種做法;

從和諧度來評價此公共關系,顯然,在現實生活中公眾不會期待這種荒誕的事情發生;總體來說,這個公共關系活動是失敗的。

另一個公共關系主體是在在泰勒的葬禮上打廣告的那些商業組織,這些商業組織想要通過贊助泰勒的葬禮來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這個公共關系活動同樣是失敗的,首先是傳播方式不對,都選擇的是在葬禮上植入硬廣,導致整個葬禮異常混亂;

可以說是毀了整個葬禮,只會降低企業的美譽度,其實可以選擇寫宣傳稿等更加軟性的宣傳方式,既不破壞葬禮,也能提升企業形象,體現人文性關懷

其次是傳播主體與傳播媒介不搭,這里傳播主體為企業,傳播媒介為泰勒的葬禮這個活動,片中尤優說過希望贊助商都是柯達這樣的國際大公司。

其中便體現了傳播主體要與傳播媒介相匹配的思想。國際性大企業和泰勒的社會地位匹配,其贊助顯得合情合理。對於小企業來講,其知名度低,出現在此活動中顯得異常突兀。

(7)大腕電影分析擴展閱讀:

劇情:

影片主要講述了電影製片廠攝影科下崗職工尤優為好萊塢大腕級導演泰勒操辦葬禮的故事。

尤優(葛優飾)接到個美差,拍一部宣傳記錄片記錄好萊塢大腕導演泰勒(唐納德薩瑟蘭飾)在中國拍攝影片的工作過程。

一開始工作順利,但隨著製片人托尼(保羅莫索爾斯基飾)的到來,事情起了變化。閑下來的尤優和泰勒、泰勒的助手露茜(關之琳飾)到寺廟游覽,三人相處得非常愉快。

不料幾天後泰勒因心臟病發作,生命垂危,他希望尤優能為自己操辦個喜喪葬禮,尤優攬下活兒。

尤優找到老同學王小柱(英達飾),泰勒將死對王來說是一個難得商機,對托尼來說也是如此,惟有尤優和露茜是懷著朴實感情面對此事。

王小柱開始出謀獻策,拉了好多贊助,眾多商家不惜花大錢在葬禮上做廣告。局面變得無法收拾,卻不料,在葬禮的背後另有玄機。

⑻ 大腕觀後感

很多看過影片的人都會相信,《大腕》所指就是影片中那個國際級大導演泰勒,很明顯,這是整個故事的第一個假定。一位世界電影藝術大師即將死在中國,還是個外國人,其「腕」之「大」確實可觀,他的葬禮必定有看頭,這是個好故事的開頭;何況葬禮又是委託了一個腦子活份的普通中國人在中國來操辦,這怎麼會不熱鬧呢?剛開場不多久,我們就明白,好戲要開始了。

泰勒在影片的後半段扮演了一個近乎上帝的角色,他熱衷於思考、發現和創造,並且非常寬容和博愛。他既不對尤優的不義感到惋惜,也不對即將貼在自己屍體上的商標感到憤慨;而是靜靜地站在幕後發現著有趣的東西,即一出鬧劇所能達到的極限和鬧劇中不同人的反映,這些都有益於激發他的靈感。所以他「按兵不動」,任憑事態發展得不可收拾。作為補償,他後來用自己的錢償還了尤優他們拖欠的巨額欠款,救出了醫院中裝瘋的尤優。影片結尾處,彷彿在他的「首肯」下,自己漂亮能乾的女助理變成了尤優的情人。

泰勒雖然是名副其實的大腕扮演的大腕,但並不是故事的主角,他的戲還不如他的女助理露茜多,露茜是影片中的「女一號」,她的飾演者是香港大腕明星關芝琳,擁有大量影迷的這位美女才是這部影片的視覺亮點,也是故事很多情節和情感連接的關鍵。作為一個職業女性,她漂亮能幹,做事講求效率。露茜一方面對泰勒有著崇拜和忠誠的情感,另一方面,又喜歡尤優直率幽默的性格。然而,她在這兩個男人的心目中她的地位並不很重要,她自己的看法和建議總是得不到他們的認可;看似獨立的她,對泰勒和尤優的都有著強烈的依賴感。

有人說馮小剛的電影有個標志,叫「鐵打的葛優,流水的女主角」。葛優飾演的尤優才是整部電影的靈魂人物,是能將黑色幽默演到位的人,他是我們熟知大腕。他總是用最質朴的方法去解釋困擾別人的問題,比如給露茜講解「什麼是境界」,給泰勒講「自己才是悲劇」。他的成功之處在於那種不露痕跡的幽默,幽默中又包含著智慧,在於讓你相信你也擁有智慧的能力,尤優這個人物依舊是個普通人,當一件不普通的事情發生在他身上的時候,我們總會期待能發生什麼奇跡。

有人說從表演上講,英達扮演的「路易王」才是最成功的,「王小柱」插科打諢的功夫確屬一流,雖然只是個配角,戲份卻不遜於葛優,使自己沒有絲毫被冷落的感覺。

觀者對演員的褒貶和喜好各有不同,但對馮小剛的導演水準,多數人還是認同的。喜劇是有難度的,然而馮小剛抓住了幽默的某些規律,他認識到現實生活中就充滿著荒誕的情節和人,就用拍正劇的方式去拍諷刺喜劇,使喜劇更可樂,諷刺更尖銳。對傅彪那場戲的處理就明顯體現了這種效果,在二胡如泣如訴的伴奏下,「彪哥」對著那個屍體模型真的動了感情,痛哭流涕,「真情流露」之餘,為補鈣產品大作廣告,這是我看過的最有趣和觸目驚心的哀悼。馮小剛在喜劇方面確實有著過人之處,馮氏的黑色幽默成為其作品鮮明的個人標記。馮小剛的另一優點就是緊跟流行文化,他的話題和故事裡那些場景、音樂、色彩、服裝都是最新的,這一點反映出他敏銳的商業意識。商業化道路為影片的傳播提供實質的保證,這些年來他拍商業電影連續在票房成績優異,據悉,平日發行工作特別慎重的新疆電影發行公司也信心十足地購買了該片一輪放映的拷貝。馮小剛這次的突破還在於他致力於拍給全世界看的中國電影,平易的黑色幽默、精良的視覺效果,加上內地-香港-好萊塢的演員陣容,為他的影片走向世界作出了有力的嘗試。談到泰勒的扮演者薩瑟蘭時說:「論在國內,看電影的全奔葛優去,他是大腕,可真正給我們片子能帶來國際性影響的,還得是薩瑟蘭,他才是真正的最大腕!」 。說馮小剛是「大腕」,恐怕沒有人反對。

但是,《大腕》中的大腕還遠遠不止這些。路易王說:「根據泰勒先生生前的願望,我們將為他老人家舉行一個節目豐富多彩,形式類似春節晚會、快樂大本營、歡樂總動員,同時又有點象賑災義演一樣的葬禮。」這個葬禮如果真的辦成,要比春節晚會好看。這些年來,在媒體上頻頻露臉的大腕們,在《大腕》里都能找到點他們的蹤跡。王小柱設計的葬禮場景脫胎於張藝謀在太廟導演的《圖蘭朵》,並聲稱要請張藝謀或陳凱歌來導演;讓牛群馮鞏用相聲來念悼詞;讓臧天朔演唱《朋友》來煽情;讓雪村站在靈車上唱著《東北人都是活雷鋒》;在電視里教廚藝的劉藝偉成了葬禮廣告招商會的拍賣人;吉米成了「搜狗網」的經理;三寶作曲,王菲來演唱的主題曲《白痴》。觀眾緣頗旺的傅彪、李成儒也有精彩的表演。

大腕也有另類,賣假礦泉水的黑社會老大也算個「腕」,要借大腕的葬禮做假廣告;某影視集團的張總手腕一甩贊助這次葬禮一大比錢,條件是讓他的電視劇《潘金蓮》的女演員成為死去的大腕的情人,他一點不傻,這本身就是在「造腕」;全世界的重要媒體都在爭奪葬禮的直播權。葬禮本身也成了個媒體。這是一次媒體的狂歡。

沒有媒體就沒有大腕,而媒體並不是終結。媒體的背後是那些拿著錢的人,他們懂得在當今的社會,有了說話的權利就會為他們帶來更多的財富。他們不會放過任何有著高額回報的廣告宣傳契機。我們可以看到,寶馬汽車、報喜鳥西服、娃哈哈礦泉水等等產品的變體廣告。它們與大腕們是共生的關系。大腕往往和錢有關。

談到錢,不妨說說這部影片的投資,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投資300萬美金,這比馮小剛以往攝制的所有電影的投資額相加的得數還要高。然而這比錢對於哥倫比亞公司最近投資的影片來說,卻是最小的一部,還不夠「大製作」的零頭,即便如此,哥倫比亞的總裁三次親自來中國視察影片的運作和拍攝情況,對影片在全世界的放映做了精心的部署,真正的大腕是他們,因為他們不僅看到錢,更注重「佔有」。事實證明這次投資不但盈利頗豐,更重要的是,為他們開拓中國電影市場積累了寶貴經驗。

尤優在出精神病院的之前給醫生們講了個故事,把醫生也唬住了,「你就是三層樓長了」,這個情節的設計妙就妙在,它告訴我們,大家誰也別說誰傻,都一樣,沉不住氣而去耍小聰明的人,早晚會陷入別人設下的陷阱。在這個時代里,浮躁之氣日盛,大腕就是在這樣的空氣中產生的,他們也許能敏銳的發現機會,但又常常因為急功近利而一敗塗地。精神病院里那些誇誇奇談者,曾經是地產大亨、證券投資天才、網路經濟的精英,他們曾經相信自己無所不能,而最後只有聽從醫生的安排定時服用那些五顏六色的葯片。

大腕是誰?他是功成名就的偶像、他是物慾世界的楷模,他也是藏在我們心中不安的躁動。

⑼ 《大腕》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作為熱火的賀歲片,《大腕》自有獨到之處吸引高票房:



1、 大腕雲集《大腕》


《大腕》主要情節是把一個名人的葬禮辦成一個「廣告發布會」。故事雖然荒誕,但片中所指的廣告客商卻在現實生活中都能找到相似的影子,如「笑哈哈」、「可笑可樂」飲料、「搜狗」網站、「碩士倫」眼鏡等。觀眾大笑的原因自然是從中聯想到十分相近的對應產品及其廣告,且都是些國內品牌商品中的「大腕」。而影片中相當的情節和語言又是對虛假廣告現象進行揭露和抨擊的。

4、幽默喜劇其實是有自己的藝術規律的。

如果是諷刺社會,針砭時弊,那就要在一個獨特的情境中盡情地使用各種誇張幽默的手段。馮在《大腕》中比較到位地創造了這樣一個獨特的情境——大腕葬禮廣告發布會,然後再極盡其諷刺挖苦之能事。尤其是最後瘋人院的片段,那些一個個想錢想瘋了的曾經的大腕們,即使在那樣的地方還忘不了瘋狂賺錢的大話。誇張的很適度。

喜劇首先要藉助喜劇的藝術效果來講述一個看似熱鬧的故事,而故事的背後則需要更深層的東西。

⑽ 大腕到底講了什麼

《大腕》是馮小剛與2001年拍攝的一部賀歲電影,主演主要有葛優、關之琳、英達、李成儒等,以尤優(葛優飾)接到個美差,拍一部宣傳紀錄片記錄好萊塢大腕導演泰勒在中國拍攝影片的工作過程為主線,是一部具有高度諷刺性的影片,諷刺了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貪慕虛榮、急功近利或者是為了追求利益一定程度上沒有底線的現象,也體現了各個階層人們的苦惱,也算是對於現實社會人們的一種警示和提醒了。

閱讀全文

與大腕電影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第一套人民幣黃金價格 瀏覽:261
安邦增持股票 瀏覽:536
十月一為什麼理財產品 瀏覽:428
國債期貨空頭擁有選擇最終 瀏覽:957
企業理財主體 瀏覽:678
地浦科技股票 瀏覽:204
四川唯鴻股票 瀏覽:987
富諾股票 瀏覽:897
泰安小額貸款哪個正規 瀏覽:441
融資金額增加說明什麼 瀏覽:889
150萬港元多少人民幣多少 瀏覽:25
盛世投資股票 瀏覽:283
客戶理財心理 瀏覽:788
投資個融資 瀏覽:235
完成c輪融資的p2p 瀏覽:303
睿融資 瀏覽:136
韓元1000對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971
留學生的外匯 瀏覽:923
施羅德外匯 瀏覽:704
每日幣讀交易所 瀏覽: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