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通過SWOT分析,比較上海 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的投資環境 很急!!!
很急就不該是給這個分數了~
所以只能給你結論性的:經分析,後者投資回報收益率遠遠高於前者。
『貳』 2007年上海房地產環境分析報告
2007年上海房地產環境分析報告
如何充分把握2006年上海房地產市場在宏觀調控背景下的市場特徵和存在問題,正確判斷2007年上海市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趨勢,是上海房地產管理部門、業界機構和市民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
但是傳統性的和技術性的分析方法,目前只能起到統一認識、把握方向的輔助性作用,難以得出符合實際的結論。這是因為中國今天的房地產市場起決定性影響的作用傳導鏈已經是「政治—政策—市場—供求」,而不是相反。是政治因素和政治取向決定中國房地產市場政策取向和政策內容,是政策作用影響房地產市場的投資規模、供應結構和供應價格,由此導致需求變化和需求規模。
從2003年國家開始對房地產業進行宏觀調控以來,每到年末年初各種對房地產市場的判斷預測,與後來的實際發展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模糊性的結論大大多於精確性的結論。主要原因是政策的多發性造成市場走向的不明朗,多種政策的交互作用造成了市場的波動性和復雜性。2006年下半年有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上海市房地產交易中心和上海市房地產信息中心等單位共同參與的一項課題研究中,所建立的多種數學模型對上海歷史上的房地產平穩發展期的市場驗證都是相對准確的,而對於政策多發期的市場驗證都是存在著較大的誤差值。從技術層面反映力求接近房地產真實的數學模型,對政策多發期的市場預判難以准確描繪。
鑒於上述認識,對於如何認識2007年上海房地產市場走勢,我們按照業已存在的房地產市場作用傳導鏈從上游往下游逐層次展開分析。
一、政治宏觀層面
從1978年改革開發起始,長期主導我國政治方向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階級斗爭理論」被丟棄,一大批充滿階級斗爭理念和熱衷內部斗爭的「階級斗爭幹部」逐步退出歷史舞台,完成了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二次國家指導思想和幹部隊伍的大轉換(第一次始自1957年,到1966年完成)。以改革開放為手段,以經濟工作為中心,以實現現代化為目標,譜寫了中國發展主旋律。在這個過程中,信奉「發展就是硬道理」的理念成就了現在的一大批「GDP幹部」,中國的各級政府形成經濟發展和城市開發的「建設型政府」。
進入本世紀以後,中國經濟的實力和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作用逐漸被世界所承認,中國確實富強起來了,中國老百姓也確實富裕起來了。但中國也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各種資源都難以承受經濟的超常規發展,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存在嚴重的不協調,各種利益主體出現並形成了一系列經濟社會矛盾,黨和政府中的腐敗存在著體制性蔓延擴散的趨勢,人們對改革和發展的認識甚至出現了尖銳的分歧和對立。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友好環境」、「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方針、新方向首先由黨中央率先提出。政治層面的這種變化一定會導致經濟政策的調整變化。
上海的房地產理論界人士2006年提出,在宏觀調控背景下房地產業必須積極推行產業轉型。其實不僅僅是房地產業要轉型,房地產業存在著投資增長過快、商品價格上漲過猛、產品結構不合理、市場秩序紊亂的問題,在中國其他產業中都普遍存在。產業轉型已是大勢所趨,非此不能改變產業的增長方式。說到底中國的各級政府更要轉型,要由建設型政府轉為服務型政府,政府的幹部也要由「GDP幹部」轉為「服務型幹部」。
上海社會保障資金案件揭露,最終導致上海市市委主要領導人和一批涉案幹部被立案審查,形成了三十年以來上海政治高層的最大震動。黨中央對社保案的處置,對上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絕對是一件好事,對上海貫徹中央關於房地產調控的各項政策也會更加有利。應該期待在2007年上海市在黨中央領導下,各項工作會取得更多具有實效性的成果,上海房地產的調控也會出現更為積極的成果。
二、經濟政策層面
任何經濟政策都是針對現實經濟活動中發生的問題和經濟發展方向提出的。那麼我國經濟領域存在哪些問題呢?我們的經濟政策又將發生一些什麼變化呢?
1、加快推進經濟增長方式和政府職能轉型
關鍵字: 研究報告
『叄』 分析上海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是
有利條件:
1.地理位置優越
2.便利交通
3.農業基礎雄厚
4.政策的支持
5.人才眾多,勞動力素質高
不利條件:
1.礦產資源缺乏
2.土地面積小,房價高
『肆』 上海經濟發展的瓶頸是,其原因是。解決措施有。
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經濟發展速度一直居各省前列。據統計,1978-2001年,浙江GDP年均增長率高達13.3%,由124億元猛增至6700億元,經濟總量在全國的排序由原來的第12位迅速升至第4位,人均GDP則由全國第16位升至第4位。尤為可喜的是,1997年後,我國經濟增長率逐年走低,而浙江經濟雖也有回落,但仍然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1998年較上年增長10.1%,1999年較上年增長10.0%),出口增長更高(1999年全年增長18.5%,今年1季度的增長率高達55%)。2001年浙江國內生產總值已達6700億元左右,2002年人均GDP預計可達2000美元,高出全國平均水平近一倍。如今,浙江經濟表現出的旺盛活力,引起了各方面的廣泛關注。有人稱之"浙江現象"。以經濟學的觀點看,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領先於其他地區,必然是其較好地發揮了比較優勢的結果。本文即試圖從比較優勢分析的角度來探討"浙江現象"產生的原因。
經過大量的實證分析後,筆者認為,浙江與鄰近沿海發達省份及全國相比,在勞動力、環境、市場擴大、特色產業和企業經營機制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具體分析如下:
一、浙江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
勞動力資源也稱人力資源,是國民經濟的根本要素,是構成社會經濟運動的基本前提。在現代社會,勞動力素質的提高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因此成為各地區比較優勢的一項重要指標。誠然,浙江的勞動力資源充沛,但在我國勞動力資源普遍充足的大環境中顯不出比較優勢。浙江在人力資源上的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即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人口綜合素質較高。1989年浙江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79‰,僅稍高於滬、京2個直轄市,是省區中最低的。1999年則為4.29‰,高於滬(已出現負增長)、京、津、遼、蘇,列全國倒數第6位,在省區中列倒數第3位。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減輕了人口負擔和就業壓力,對經濟發展有利。雖然浙江人均受教育程度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但浙江開發歷史早,文化積淀深厚,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在全國居較高水平。相對於外省人而言,浙江人更具有崇學、敢闖、聰慧、勤奮、互助、務實等優秀素質。其優勢突出表現在浙江人對現實環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並勇於創新。江浙滬歷來為我國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區。國內40%以上的科學家均出於此。根據《中國科學家傳略辭典》按籍貫統計,每百萬人所涌現的著名科學家,上海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22倍,浙江為4.15倍,江蘇為3.49倍。特別是寧波,不僅以出商界巨子聞名於世,還是名冠全國的"院士故鄉"。目前,寧波籍院士佔全國1/16,在全國所有城市中位居第一。僅一所效實中學就出了13位院士,在全國未聞其二。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肯動腦筋肯吃苦又富冒險精神的浙江人,邊干邊學,素質提高更多地倚仗於"來自課堂外的學習"。在改革的實踐中,涌現出滕增壽、馮根生、顏阿龍、魯冠球、宗慶後、南存輝、陳金義等一大批勇於創新,精明且善於把握機會的知名企業家。這些企業家的存在是浙江經濟騰飛極為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浙江環境的比較優勢
環境資源直接影響人們選擇定居點,企業選擇區位,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一般認為,區位、資源、經濟和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硬環境,社會、政|治、政策和法律環境為經濟發展的軟環境。以下僅對浙江的硬環境作簡要分析。(一)區位環境,浙江的區位優勢十分明顯。首先,濱海居中的地理位置,既利於對外交往,又利於向內擴展。而且,緊鄰上海這一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商品、資金、技術、信息、人才"五流"及產業擴散方面自然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加上北南兩邊鄰省江蘇和福建均為全國經濟增長領先省份,可充分發揮集聚效應,互相支持,共同發展。(二)資源環境<BR> 盡管就礦產資源和耕地資源而言,浙江是典型的"資源小省",但浙江在港口、海洋和氣候資源等方面卻具有突出的比較優勢。 浙江地處祖國東南沿海的中部,港口眾多,腹地寬廣。改革開放後,港口建設速度加快,至1999年底,全省沿海港口已達58個,泊位600多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39個,深水泊位數佔全國8 %。寧波已躍升為全國第二大港。今年截止11月8日,寧波港的吞吐量已達1億噸,成為國內僅次於上海的,吞吐量逾億噸的世界級大港。而且舟山、溫州、乍浦、海門等港規模日益擴大,且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BR>浙江海洋漁業資源和海洋能源資源在全國居領先地位。浙江海域歷來是我國最大的漁場。1999年,浙江的海水產品產量為389.4萬噸,居全國第3位;浙江海洋捕撈漁獲量高達331.2萬噸,僅次於山東的332.5萬噸,居全國第2 位(表1)。緊靠浙江的東海陸架盆地是一個有著良好開發前景的油氣資源區,目前正在勘探開發之中。 表1:我國重點省份海水產品和海洋捕撈產量 單位:萬噸 地區 浙江福建 山東 廣東 遼寧 其他地區 <BR>海水產品產量 389.4 448.5 602.3 355.4 296.9 275.0 <BR>海洋捕撈產量 331.2 206.7 332.5 194.5 157.7 275.0 捕撈量佔全國% 22.1 13.8 22.2 13.0 10.5 18.4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0》,中國統計出版社<BR> 浙江雖然耕地面積少,農業卻一直領先於全國。除了浙江農民吃苦耐勞,素有精耕細作的傳統外,與這里農業氣候條件優越也是分不開的。浙江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水熱資源豐富,為農業發展多種經營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條件。 (三)經濟環境<BR> 浙江開發歷史悠久。隋唐時期即已成為全國居優勢的經濟區域,至今依然。特別高的經濟活動效率,使浙江發展的經濟基礎在全國處於高水平。由於浙江是全國市場經濟發育較早的省份,多年前經濟實力即已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而且民間的投資意識很強,在市場競爭中已取得一定的先發優勢。<BR> 1999年,浙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28元,僅次於滬、京、津3個直轄市,居全國第4位;浙江農村人均收入3948元,僅次於滬、京2個直轄市,高居全國第3位。浙江1997年即已成為全國第一個消滅貧困縣的省份,目前的人均居住面積居全國第一。<BR> 雖然由於資源和戰備方面的原因,解放後國家對浙江的投資極少,然而,浙江民間的投資意識很強。自1982年以來,非國有投資年均增長28.6%。1999年,全省民間投資額達1214億元,超過建國前40年浙江全社會投資的總和,佔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達62.0%,高居全國第一(表2)。</P><P><BR>表2:部分沿海省份及全國民間投資情況表 地區 浙江 江蘇 山東 廣東 全國 <BR>民間投資額(億元) 1214.06 1389.10 1167.96 1710.45 13906.95 <BR>佔全社會投資比重(%) 62.0 56.9 52.6 58.2 46.6 <BR>資料來源:2000.11.29.《中國信息報》<BR> (四)生態環境<BR> 生態環境是一個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浙江山青水秀,歷史上即享有"千岩競秀、萬壑爭流"的美名,杭州則被譽為"人間天堂"。解放後,由於幾次政策失誤,山林破壞嚴重,80年代以後工業污染又給浙江的生態環境蒙上陰影。但是90年代以來,政府下大力氣,增加投入,控制污染,加上具備環境再生能力較強的先天優勢,形勢明顯好轉。最新的國家森林資源清查結果表明:浙江現有森林面積8309萬畝,比10年前增長26.6%,森林覆蓋率高達59.4%,比10年前增加了16.8個百分點,名列全國前茅。如今,浙江已是全國著名的竹業大省、花木大省、旅遊大省。1999年,浙江的綠化觀賞苗木輸出量佔全國出省量的32%。在昆明世博會上,有一半的花木出自蕭山。至今,全省共建有1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6個國家級森林公園、40個省級森林公園。旅遊收入領先於全國。浙江在城市生態建設方面也不乏大手筆,如杭州市決定投資60億,建設"藍天碧水"工程。<BR> 由於浙江的生態環境好,氣候條件優越,因而宜居宜游,發展旅遊業在全國具有突出的比較優勢。<BR> <BR> 三、浙江市場擴大的比較優勢<BR> 貿易(包括國際貿易和地區間貿易)是地區經濟增長的基礎。貿易增長,也就是經濟增長在地區之間的擴散。有經濟學家認為,地區增長的必要條件是創造出口基礎
『伍』 85度C消費的上海宏觀環境分析
1 社會環境:近年來中國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迅猛,在外商投資的帶動下,正在向「世界製造業中心」的目標前進。尤其是台商比較多
2 地理環境:首先是交通四通八達,水運,空運,陸運都很便利.這個為各國的貿易往來提供了便捷的條件.
上海地處長江三角洲東緣,位於我國南北海岸的中心,長江由此入海,交通便利,腹地廣闊,地理位置優越,是天然良港。
其次是氣候條件優越.上海氣候宜人,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全年氣候溫和濕潤,平均氣溫16℃左右。月平均氣溫以一月為最低約3℃,七、八月為最高約28℃。全年無霜期約241天。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
第三.上海具有全球化的戰略位置.國內把上海發展成為面向世界的一個窗口.世界把上海看作了解中國進入中國的大門.
第四.上海具有一定的歷史條件.從大清的時候上海就為世界知曉.後來經過鴉片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使得上海成為知明度很高的城市.
3 整體消費觀:
中國消費最高的城市 消費指數主要包括一般性娛樂消費指數、綜合物價指數、意外消費估算,中國目前消費最高的城市就是上海,在世界排行18位,北京2000年曾為世界第五,現已降至22位。以上海消費指數為1 85度c選在上海和本地消費水平可以說是一致的
4 85度c 本身優勢
85度C,是一家台灣時尚餐飲公司,主要經營咖啡和甜點。,以五星級的主廚與宴會指定的頂級咖啡豆而成立的新形態創意店,以高壓明亮的店裝搭配簡介的品牌形象,讓消費者在明亮的開放式空間里享受甜食所帶來的美感與誘惑,一個動感您視覺、味覺、嗅覺的新型餐飲創意店。消費經濟實惠無負擔:注重食材的挑選,堅持選擇最好的,價錢方面,比較平民。
最合乎大眾口味的茶飲:茶飲方面,以梅子綠為例,採用最具本土特色的南投梅子,經過腌制而成,絕對合乎大眾口味。
合乎市場主流經營趨勢:滿足消費者需求,兼顧美味以及健康的趨勢。
最具特色的經營模式:二四小時經營模式,更可滿足消費者各類的需求。
在咖啡的品味和價格上,85度C做的不錯
5 世界經濟局勢
大鼻子你不會不知道 全球經濟復甦吧
人們對未來收入預期好的話 會刺激消費
像創意新穎的85度c 宏觀環境肯定超贊。
呵呵
我是湊熱鬧的
『陸』 地理環境為上海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哪些條件
上海地處我國東部沿海,是我國面向世界的一個重要平台,有眾多的商業、信息、金融等等在這里交融。而且我國第一大河——長江由此匯入東海,從上海所處的水運位置看來,它既是河港又是海港。河港:由於長江我我國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地,處秦嶺淮河以南冬季河流不結冰,也被稱為我國的「黃金水道」。長江下游的江面更寬更有利於河運的發展,所以長江的河運最發達的應該在下游,而上海就處在這個發達的河運與海運交匯的樞紐站。海運:上海處在東部沿海的中間點,南、北方的近海運輸都必須從這里通過,是我國近海運輸的一個樞紐站。上海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平坦,對於發展陸路運輸提供了良好的先決條件。因此上海的陸路運輸也異常發達。從非地理因素分析,貴陽與上海經濟發展差異巨大的原因還有歷史原因。就是上海正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以至於上海工業、經濟等等發展得早,基礎好,而且規模大。二我國西部地區發展的較為遲緩,現在正在發展中。這也是為什麼上海是我國最大的城市的原因。
『柒』 請分析近代的上海迅速發展一躍成為中國最繁華城市的深層原因
因為在90年代初期,台上的領導人認為除了南方四個經濟特區外,東部沿海城市也應該有一個經濟特區,綜合地理條件和人文歷史背景,這個地方就是上海。
所以,中央加大了對上海的財政投資,並且給了上海很多優惠政策,這些便利條件為上海吸引了大量的海內外投資,並且後來建立了股票交易市場等。
所以, 深層原因就是大量的外部投資。
你放心,這些錢投給南京的話,應該不會比今天的上海差多少。
.......
好吧。。。如果是近代的話,那麼道理其實還是很簡單,最主要還是外部的投資。
一方面來說,當時的北京還是皇城,是最封建保守的地方,所以不可能發展成上海那樣的大都市模式。
那麼上海為什麼能發展成當時中國最繁榮的城市,理由如下:
鴉片戰爭後,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依照1842年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上海成為五個對外通商口岸之一,允許英國上海設立租界。後來,又陸續有了其它列強的租界。當時上海的租界地區享有完全獨立的行政權和司法權。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未被戰火所波及,並享有實際獨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國際聯系,帶來了近代上海的繁榮。這一點,和現在的吸引外資是一個道理,外國人打開中國的國門,和後來日本侵華戰爭不一樣,他們是為了打開一個市場,給他們的貿易帶來利益。所以,上海得到了這個契機,作為貿易中轉站,不但有大量的進出口稅額,還有很多外國的投資商在上海進行各種各樣的投資,正是如此,開埠後的近代上海成為遠東最繁榮的港口和經濟、金融中心,是近代亞洲唯一的國際化大都市。當然這些利益都不歸大清國所屬,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租界和洋人在華的貿易帶動了上海的建設和發展。而在民國時期到後來的抗日戰爭,由於虹口、楊浦兩區後來被劃為日軍防區,成為日本勢力范圍,在淞滬會戰期間和華界一樣受到重創。
『捌』 上海房地產市場分析報告
2007年上海房地產市場分析報告
李戰軍
如何充分把握2006年上海房地產市場在宏觀調控背景下的市場特徵和存在問題,正確判斷2007年上海市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趨勢,是上海房地產管理部門、業界機構和市民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
但是傳統性的和技術性的分析方法,目前只能起到統一認識、把握方向的輔助性作用,難以得出符合實際的結論。這是因為中國今天的房地產市場起決定性影響的作用傳導鏈已經是「政治—政策—市場—供求」,而不是相反。是政治因素和政治取向決定中國房地產市場政策取向和政策內容,是政策作用影響房地產市場的投資規模、供應結構和供應價格,由此導致需求變化和需求規模。
從2003年國家開始對房地產業進行宏觀調控以來,每到年末年初各種對房地產市場的判斷預測,與後來的實際發展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模糊性的結論大大多於精確性的結論。主要原因是政策的多發性造成市場走向的不明朗,多種政策的交互作用造成了市場的波動性和復雜性。2006年下半年有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上海市房地產交易中心和上海市房地產信息中心等單位共同參與的一項課題研究中,所建立的多種數學模型對上海歷史上的房地產平穩發展期的市場驗證都是相對准確的,而對於政策多發期的市場驗證都是存在著較大的誤差值。從技術層面反映力求接近房地產真實的數學模型,對政策多發期的市場預判難以准確描繪。
鑒於上述認識,對於如何認識2007年上海房地產市場走勢,我們按照業已存在的房地產市場作用傳導鏈從上游往下游逐層次展開分析。
一、政治宏觀層面
從1978年改革開發起始,長期主導我國政治方向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階級斗爭理論」被丟棄,一大批充滿階級斗爭理念和熱衷內部斗爭的「階級斗爭幹部」逐步退出歷史舞台,完成了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二次國家指導思想和幹部隊伍的大轉換(第一次始自1957年,到1966年完成)。以改革開放為手段,以經濟工作為中心,以實現現代化為目標,譜寫了中國發展主旋律。在這個過程中,信奉「發展就是硬道理」的理念成就了現在的一大批「GDP幹部」,中國的各級政府形成經濟發展和城市開發的「建設型政府」。
進入本世紀以後,中國經濟的實力和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作用逐漸被世界所承認,中國確實富強起來了,中國老百姓也確實富裕起來了。但中國也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各種資源都難以承受經濟的超常規發展,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存在嚴重的不協調,各種利益主體出現並形成了一系列經濟社會矛盾,黨和政府中的腐敗存在著體制性蔓延擴散的趨勢,人們對改革和發展的認識甚至出現了尖銳的分歧和對立。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友好環境」、「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方針、新方向首先由黨中央率先提出。政治層面的這種變化一定會導致經濟政策的調整變化。
上海的房地產理論界人士2006年提出,在宏觀調控背景下房地產業必須積極推行產業轉型。其實不僅僅是房地產業要轉型,房地產業存在著投資增長過快、商品價格上漲過猛、產品結構不合理、市場秩序紊亂的問題,在中國其他產業中都普遍存在。產業轉型已是大勢所趨,非此不能改變產業的增長方式。說到底中國的各級政府更要轉型,要由建設型政府轉為服務型政府,政府的幹部也要由「GDP幹部」轉為「服務型幹部」。
上海社會保障資金案件揭露,最終導致上海市市委主要領導人和一批涉案幹部被立案審查,形成了三十年以來上海政治高層的最大震動。黨中央對社保案的處置,對上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絕對是一件好事,對上海貫徹中央關於房地產調控的各項政策也會更加有利。應該期待在2007年上海市在黨中央領導下,各項工作會取得更多具有實效性的成果,上海房地產的調控也會出現更為積極的成果。
二、經濟政策層面
任何經濟政策都是針對現實經濟活動中發生的問題和經濟發展方向提出的。那麼我國經濟領域存在哪些問題呢?我們的經濟政策又將發生一些什麼變化呢?
1、加快推進經濟增長方式和政府職能轉型
在黨的「十六大」要求全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背景下,東部要求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西部要求進行大開發,東北要求振興,中部要求崛起;在我國高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農村要求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繼以深圳特區為代表的珠三角、以浦東開發為代表的長三角的改革、開發和發展之後,又提出以天津濱海為代表的環渤海區域改革開發和發展的國家戰略布局,提出建設北方經濟中心。三個方面的發展戰略要求,使得各地都認為自己是國家發展的重點地區,都圍繞著自己的發展要求進行大規劃、大投資。而實際上全國性大發展的共同性同時性要求,再加上每五年一次的政府換屆工作,都導致全國各地經濟和社會發展強烈沖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政府職能轉變之所以遲緩,與此關系密切。
上海在城市功能定位之後,近些年來一直大力推進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推進工作。再加上有一個2010年世博會題材,實際上上海的基本建設規模是壓不下來的,每年城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都超過了三千億元,其中房地產投資每年都在一千億元以上。上海的地方財力(含財政支出和政府籌資)投向主要是各個建設項目,短期內將支出重點轉為城市社會服務型十分困難,這與發展包括住房保障在內的社保、教育、衛生、社區、治安的要求將形成階段性的尖銳矛盾。但這種轉型又是不能避免的。
2、國際收支平衡成為穩定宏觀經濟最主要任務
近三十年的由改革推動的中國經濟發展,由最初的進口替代過渡到出口替代,標志著中國經濟成熟度已上升到一個全新台階。中國進入WTO以後,中國的商品出口呈現出世界超常規的發展,對生產能力增加、技術含量提高、農村勞動力輸出、城市勞動就業和國家總體經濟實力起到了非常積極且有效的推動。但是也造成了貿易摩擦劇增、國際收支不平衡、過度投資、資產價格膨脹、價格波動、貿易和外匯政策壓力倍增等一系列新問題。
2006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把經濟增長、就業、物價、國際收支平衡四大宏觀調控目標中的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放在了突出位置,成為穩定宏觀經濟的最主要任務。而要從根本上解決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問題,除了要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以外,最重要出路是解決國內需求不振的問題。要用擴大國內需求的辦法解決投資和消費比例的失衡,解決內需和外需的失衡,解決對外貿易的巨額順差,解決外匯儲備的過猛增長。
由此判斷,房地產調控問題並不是我國宏觀經濟調控最重要最突出的問題,只不過是涉及到民生和社會穩定的分支性熱點問題。不宜將房地產調控問題擴大化、嚴重化,甚至政治化。而保持房地產的健康穩定發展,卻對擴大我國國內需求起著支撐性的作用。
當然我們不能由此而放鬆上海房地產市場的調控。特別是上海是外資進入中國的重要窗口,上海的房地產又是海外熱錢炒作人民幣升值的主要平台,上海房地產業又擁有眾多的外商投資企業。上海房地產調控工作具有一些和內地很不相同的領域和特點,一點不能夠掉以輕心。
3、資源節約、保護生態環境、優化產業結構和自主創新是發展新路徑
我國經濟發展中由於過度依賴投資的拉動作用,各地發展的重點主要在製造業方面,忽視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用(多個五年計劃都沒有完成環境指標),難以保持可持續性的發展。產業鏈上又過度依賴生產加工的環節,拿的是低附加值。而在研發設計、創意創新的環節和市場流通的環節本領不強,拿不到高附加值。
針對上述問題,國家的經濟政策導向將是以資源節約、特別是能源資源節約和保護生態環境為切入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積極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抓手,加快建設創新性城市和創新性國家。
結合房地產業的發展,節地節能、提高產業化、推廣新技術新材料肯定應該是上海房地產今後工作的重點方向之一。
4、大力完善社會保障體制
我國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調節水平不高,直接影響到收入流向和內需擴大,處理不好會成為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因素。中央工作會議已決定從2007年起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農民和城鎮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
上海作為一個流動人口比重特別大的城市,作為一個由於國有企業改制而存在眾多依賴低水平社會保障人群的城市,長期關注城市低收入者和外來務工者的住房問題,建立符合實際需要的體制、機制保障應成為政府的重要職責。
三、房地產政策層面
『玖』 怎麼用經濟學角度分析上海興起的排隊經濟
「五一」假期,早上9點半,距離來福士廣場開門營業還有半小時,商城門口等待購買「喜茶」的消費者已排起長隊。作為滬上新晉「網紅」,滾滾人流已成「喜茶」每天開店的「序曲」。即便早早前來,一杯「喜茶」到手,仍需要花費2至5小時左右的排隊時間。上海白領顧羽繁卻沒有加入「長龍」,她打開手機APP,下了一份「萬能排隊」訂單。當日14時許,「血拚」完畢的她從「跑腿小哥」手裡接過兩杯「喜茶」和一袋「鮑師傅」點心,和朋友享用起滬上「網紅雙雄」下午茶。
只不過這種排隊經濟並不是很穩定的服務來源,在一個消費者中,一天需要這種服務的次數和概率不大,所以建立在這種不穩定的服務需求之上,排隊經濟這種經濟模式可能無法真正走得長遠。可能在某些短暫的火熱經濟過去後,排隊經濟也會隨之退潮。像網紅經濟就是一種熱得快,消逝也很快的經濟,依託於這種特點的經濟模式,排隊經濟也難以達到新高度。因此,排隊經濟是一種趨勢發展要求,但同時也可能被趨勢所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