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國股市的監管力度和中國的對比,兩者誰更適合股市
美國市場的容量大,並且經過了數十年的摸爬滾打,已經有一套完善的上市退市制度,目前大A連注冊制都還沒有推出,從各個方面來說A股都還不如美國股市
❷ 為什麼很多投資者寧願投資美股也不願意相信A股
股市投資都是有風險,但是如果拿美國股市與中國股市風險性做對比我覺得A股風險更高,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分析:
(5)美國股市監管制度非常嚴格,比如股市各項財務,內幕,操縱等等一序列監管單位,讓很多上市公司根本沒有機會去抓到監管空隙!A股正是因為這些存在空隙讓上市公司有空隙可以抓,財務造假,內幕消息提前透出,操縱股價是時常發生,弄的最受傷的都是中小投資者!
股市是高風險高收益,沒有零風險的投資;所以任何一個國家的股市都是各自有自己存在的風險系數,但是拿美國股市與中國股市相對比肯定是A股,畢竟美國成熟市場股市考慮周全,跟發展中A股制度不完善的相對是沒有可比性,不用說都是A股輸!
❸ 除了監管 中美股市本質不同在哪
中美股市最大的區別就是設立股市的目的不同。
美國股市剛剛開始設立時的目的就是為了募集資金然後賺錢,所以很多有能力賺錢的公司都上市。
中國股市設立的目的是為了國企脫困,所以很多經營困難的公司還在上市交易。
❹ 美國的股市有銀監會嗎
美國證券交易監督委員會(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簡稱美國證監會(SEC),美國國會成立的政府委員會,負責監督證券市場及保障投資者的利益。除此之外,委員會也負責監督美國的企業收購項目。美國證監會由五名委員所組成。美國證監會的法規旨在鼓勵全面公開披露,以及保障投資公眾,不會因為證券市場的欺詐或操控行為而蒙受損失。一般來說,大部分美國發行都必須在美國證監會注冊。
美國的證券活動在一戰後迅速發展。在1929年之前,絕大多數公眾並不希望政府對證券市場進行政府監管。銀行貸款條件寬松,投資者們懷著白手起家的夢想,根本不在意未被監控的證券市場中潛藏的巨大危險,紛紛投身於證券交易中。在20年代,大約2000萬美國人,在戰後繁榮經濟的誘使下,投身於證券市場,成為大大小小的股東,據估計在該時期約500億美元的資金投入到了證券市場,這些資金在1929年的股票市場崩潰之後,有約一半化為烏有。股票市場的崩盤,導致了無數投資者和銀行損失慘重,而其引起的銀行擠兌,更是導致了銀行業的災難,最終導致了1929年美國的經濟大蕭條。為了回復經濟,國會認為必須重樹國民對資本市場的信心。國會召開聽證會研究解決辦法,並根據聽證會的結論而通過了《1933證券法案》和《1934證券交易法案》。想要依據該法律來有力地監管證券市場並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就需要一支高度協調的證券監管隊伍,於是國會於1934年建立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通常翻譯為"證監會"來與中國同性質的"中國證監會"對應)。時任總統的富蘭克林·羅斯福任命了約瑟·P·肯尼迪為第一任證監會主席,他也是日後美國總統約翰·F·肯尼迪的父親。
美國證監會約有3,100名員工。總部位於華盛頓特區,另在美國的其他11個地區有分部。
美國證監會由以下部分組成:
5位委員,這五位委員由美國總統在參議院的建議和許可下親自任命,任期五年,但五人的任期相隔一年地錯開,也就是說每一年替換一位委員。委員中的一名將被總統任命為證監會主席,來作為證監會的最高執行長官。
4個部門,即公司融資監管部(Division of Corporation Finance),證券市場管理部(Division of Market Regulation),投資活動管理部(Division of Investment Management),調查、執行部(Division of Enforcement)。
23個科室,不再一一列舉。
美國證監會的任務是保護投資者,維護公平、有秩序、高效率的證券市場,並協助家庭資本、國家資本向資本運作市場的流入。
2014年9月22日,美國證券交易監督委員會(SEC)宣布,將向一名生活在海外的線人頒發超過3000萬美元的獎金。這是美國證監會設立舉報人獎勵制度以來頒發的最大一筆賞金。
當然,SEC沒有提及舉報者姓名,但表示這是為海外線人頒發的第四筆獎金。根據法律規定,SEC不能透露舉報人身份,也不能披露舉報人協助破獲的是哪宗案件。
SEC舉報人辦公室主任肖恩·麥克西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我們充分有效地利用舉報信息,將犯罪分子繩之以法,不論情報來自任何地方、任何人。這筆逾3000萬美元的獎金凸顯了舉報人獎勵計劃的影響之廣,只要是提供了涉嫌違反美國證券法的可信信息,全球任何地方的舉報者都能獲得公正的獎勵。"2013財年,SEC的舉報人項目收到了來自55個國家的舉報材料,外國舉報人中,來自英國、加拿大和中國最多。
❺ 美國股市監管制度嚴厲,所以風險最小是正確的嗎
是錯誤的,例子非常多,以今年為例,美股熔斷已經很多次,有一段時間看新聞就是美股熔斷,而這種風險還算小嗎?在A股的時候股民非常痛恨熔斷,認為國外沒有,但是這只是一廂情願,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每年都講,好像不大相信,但確實不是一句假話
❻ 世界上監管力度最大的股市是美國股市嗎
美國的監管力度很小。這是由美國的監管體制決定的,與中國有很大區別
美國強調先發展後監管,重在發展,出現問題後再針對性的監管
中國則是重在監管,發展前進行大量研究工作,如果有可能出現問題則寧可不發展
❼ 美國股市為什麼散戶少
1、美國股市「去散戶化」,是被嚴厲監管的眾多證券投資基金,贏得了美國家庭理財的普遍信賴與青睞;
2、是規模龐大的私人養老金,成為了美國資本市場上最大的機構投資者。正是這兩股「市場化」的力量感化並「招安」了廣大的美國散戶,讓他們心甘情願地自動退出股市。
3、證券投資基金是一種社會化的理財工具,它集合大量散戶小額資金進行批量組合投資,以期獲取高於市場平均收益率的收益,這是世界股市「去散戶化」的啟蒙與嘗試。
4、除少數個別成功的牛散外,大多數散戶炒股的長期收益率,剔除通貨膨脹後可能均為負數。
5、美股「去散戶化」的基本邏輯很簡單:由於美國民眾構建了「社保+私人養老金+商業人壽險」的三條腿的養老儲蓄體系,並由此獲得了從搖籃到墳墓的全程保障。
6、機構投資者的不斷壯大,必然導致散戶逐漸淡出。
(7)美國股市為什麼沒監管擴展閱讀:
中國散戶的炒股水平比美國散戶高:
1、美國股市包括其他一些海外市場,其機構投資者隊伍較為成熟,所以對於海外市場以及美國股市來說,其散戶們的投資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機構投資者的。他們更願意把資金交給機構投資者來打理,或者將一部分資金交由機構投資者來打理。
也正因如此,在投資的過程中,這些美國的散戶們未必象中國散戶這樣用功。畢竟在A股市場,機構投資者被稱為是「大散戶」,機構投資者還很難贏得大多數投資者的依賴。所以,在A股市場投資,中國的散戶更多地只能靠自己來進行投資。因此,中國的散戶更加刻苦用功,中國的散戶能說出一大堆連高西慶都聽不懂的公式出來並不令人為奇。
2、正是由於A股市場的不成熟,因此A股市場上存在著不少違法違規行為,同時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陷阱。包括內幕交易、價格操縱、以及包括技術上的各種騙線、多頭陷阱、空頭陷阱等。也正因如此,A股市場上的投資者為了在市場上生存,並能夠獲得一定的投資收益,投資者就必須鑽研各種各樣的投資技巧,以防止上當受騙。相反,美國股市在這方面相對規范很多,所以,美國的散戶沒必要象中國散戶這樣鑽研各種各樣的投資技巧。
3、正因為美國股市相對於中國股市規范得多,這也包括對上市公司的監管也嚴格規范得多,所以,美國上市公司的運作都是很規范的,包括信息披露上都是很透明的,這也方便了投資者作出正確的投資決策。因此,投資者只需要把握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就可以作出正確的投資決策。
但A股市場公司的運作並不太規范,有的上市公司信息泄漏,有的上市公司弄虛作假,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很難憑借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來作出投資決策,而只能更多地根據對技術面的判斷來作出投資決策。這就倒逼中國散戶必須掌握更多的投資技巧才能適應A股市場的生存。
❽ 為什麼中國股市不如美國
中國股市圈錢無度。
中國股市還是在發展初期而已,市場,法律等等還還不完善。上市企業盈利能力低,套現慾望強。 1上市公司IPO找股市要錢。 2國家稅收找股市要錢。 3證券公司等服務單位找股市要錢。 4金融巨鱷等股市高手找股市要錢。 5上市公司高管套現找股市要錢。 6國有企業改革股票流通出來找股市要錢
美國股市比較公平,能做多能做空沒有漲跌限制,公司成長性好股價就高成長性不好的股價就低,股價體現的是公司的實際情形,所以分紅多,而中國不是這樣,完全是資金抄作,分紅幾乎為零,沒有投資價值。國內股市做長線沒有可靠的公司財務報價做依據,只要資金不抄作就極有可能虧錢。中石油盤子太大了,中簽的人多,開盤便拋掉,也沒有太大的基金能操控那麼大的盤面,所以就跌嘍。存托憑證不懂你說的什麼意思?
可以投資的還是基金、權證、公司債國債、股指期貨、商品期貨、融資融券
❾ 美國股市和中國股市哪個監管力度大
美國監管靠的是法制,中國靠的是腦袋,腦袋瓜彈性比較大啊!
❿ 美國對股票市場的監管與我國的監管有和異同
單從股市的規模和技術層面來說,中國的股市已經不輸於國外股市了.我們欠缺的是對上市公司有效的監管!
中國的股票市場歷來重融資輕回報,這種情況一時難以改善;另外,上市公司融資的透明度不高,錢到底用到何處,又產生多大效益很難判斷. 對違規的公司處理往往殃及到散戶,處理拖沓,索賠困難,如"大慶聯誼"案,所以在管理上市公司上,我們的股市還要有很長的路走.
外國的股票市場更看重股東的利益,賠償機制較完善,能夠有效的增加上市公司違規的成本.雖然如此,還是有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者如"安然"案. 但從對受損者的賠償和嚴懲肇事主謀上,還是體現了全力保護社會股東權力這一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