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核電站SBO是什麼意思
全廠斷電事故,station black-out accident,縮寫SBO。
核電廠失去兩路外電源、失去廠內電源、加上兩台柴油發電機啟動失效形成的事故,或由於廠內兩個配電盤同時失效使全部安全設備得不到交流電源形成的事故。
核電廠SBO可能發展成為堆芯熔化、安全殼超壓失效的嚴重事故。不過任何核電廠都會有完備的防範措施和應急預案,理論上驗證事故發生的概率極低,但也是真實出現過的,例如聞名的三里島事故和切爾諾貝利事故。
對SBO問題關注的提升,主要是基於交流電源可靠性的經驗的積累。SBO事故發生的概率取決於外電網的可靠性和廠內應急電源的可靠性。對於建成核電廠,影響外電網可靠性的因素大多已確定不宜變化(如惡劣天氣影響),這是廠內應急柴油發電機組運行的可靠性就變得非常重要。
不過現在美國西屋的三代AP1000技術中已體現非能動技術,即在無電源的情況下,非能動系統可以維持冷卻水循環,避免堆芯熔化的危機。但是該技術尚未得到普遍的運行實踐驗證,目前依託項目三門核電已並網發電,是全球AP1000首台首堆,是一個好的開始,後續不斷優化、改進,趨於穩定之後,將成為成熟、可靠的技術堆型。
B. 核電行業未來發展的分析和核電行業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作用
我自己的一些看法來。源
中國現在遇到的問題,其實著要問題就是能源問題。因為其他方面我們發展的很好,但是能源就是解決不了。不斷的要依賴別人,這樣就是受制於人啊。
如果我們用了核電站,核電站的好處就是一點點原料可以生產很多能源。這樣就可以解決我們的能源問題。另外用煤電發電,一是浪費,二是污染嚴重。用了核電,又沒什麼大的污染。最後礦難也會減少。
但是未來的發展還是有局限性的,這個關繫到我們國家的能源安全。如果我們過分依賴核電,我覺得會出現以下2個問題。第一安全性,萬一核電站泄漏,到時候我們怎麼辦。第二,如果遇到戰爭對方先發制人,直接打擊我們核電站怎麼辦。所以我覺得就目前而言,未來發展有難度。
哈哈。。。個人觀點
C. 世界核電站發展歷程
西屋公司在已開發的非能動先進壓水堆AP600的基礎上開發了AP1000。
2002年3月,核管會已經完成AP1000設計的預認證審查(Pre-certification Review),AP600有關的試驗和分析程序可以用於AP1000設計。2004年12月獲得了美國核管會授予的最終設計批准。
AP1000為單堆布置兩環路機組,電功率1250MWe,設計壽命60年,主要安全系統採用非能動設計,布置在安全殼內,安全殼為雙層結構,外層為預應力混凝土,內層為鋼板結構。AP1000主要的設計特點包括:
(1)主迴路系統和設備設計採用成熟電站設計
AP1000堆芯採用西屋的加長型堆芯設計,這種堆芯設計已在比利時的Doel 4號機組、Tihange 3號機組等得到應用;燃料組件採用可靠性高的Performance+;採用增大的蒸汽發生器(D125型),和正在運行的西屋大型蒸汽發生器相似;穩壓器容積有所增大;主泵採用成熟的屏蔽式電動泵;主管道簡化設計,減少焊縫和支撐;壓力容器與西屋標準的三環路壓力容器相似,取消了堆芯區的環焊縫,堆芯測量儀表布置在上封頭,可在線測量。
(2)簡化的非能動設計提高安全性和經濟性
AP1000主要安全系統,如余熱排出系統、安注系統、安全殼冷卻系統等,均採用非能動設計,系統簡單,不依賴交流電源,無需能動設備即可長期保持核電站安全,非能動式冷卻顯著提高安全殼的可靠性。安全裕度大。針對嚴重事故的設計可將損壞的堆芯保持在壓力容器內,避免放射性釋放。
在AP1000設計中,運用PRA分析找出設計中的薄弱環節並加以改進,提高安全水平。AP1000考慮內部事件的堆芯熔化概率和放射性釋放概率分別為5.1×10-7/堆年和5.9×10-8/堆年,遠小於第二代的1×10-5/堆年和1×10-6/堆年的水平。
簡化非能動設計大幅度減少了安全系統的設備和部件,與正在運行的電站設備相比,閥門、泵、安全級管道、電纜、抗震廠房容積分別減少了約50%,35%,80%,70%和45%。同時採用標准化設計,便於采購、運行、維護,提高經濟性。西屋公司以AP600的經濟分析為基礎,對AP1000作的經濟分析表明,AP1000的發電成本小於3.6美分/kWh,具備和天然氣發電競爭的能力。AP1000隔夜價低於1200美元/千瓦(包括業主費用和廠址費用)。
(3)嚴重事故預防與緩解措施
AP1000設計中考慮了以下幾類嚴重事故:
堆芯和混凝土相互反應;高壓熔堆;氫氣燃燒和爆炸;蒸汽爆炸;安全殼超壓;安全殼旁路。
為防止堆芯熔融物熔穿壓力容器和混凝土底板發生反應,AP1000採用了將堆芯熔融物保持在壓力容器內設計(IVR)。在發生堆芯熔化事故後,將水注入到壓力容器外璧和其保溫層之間,可靠地冷卻掉到壓力容器下封頭的堆芯熔融物。在AP600設計時已進行過IVR的試驗和分析,並通過核管會的審查。對於AP1000,這些試驗和分析結果仍然適用,但需作一些附加試驗。由於採用了IVR技術,可以保證壓力容器不被熔穿,從而避免了堆芯熔融物和混凝土底板發生反應。
針對高壓熔堆事故,AP1000主迴路設置了4列可控的自動卸壓系統(ADS),其中3列卸壓管線通向安全殼內換料水儲存箱,1列卸壓管線通向安全殼大氣。通過冗餘多樣的卸壓措施,能可靠地降低一迴路壓力,從而避免發生高壓熔堆事故。
針對氫氣燃燒和爆炸的危險,AP1000在設計中使氫氣從反應堆冷卻劑系統逸出的通道遠離安全殼壁,避免氫氣火焰對安全殼璧的威脅。同時在環安全殼內部布置冗餘、多樣的氫點火器和非能動自動催化氫復合器,消除氫氣,降低氫氣燃燒和爆炸對安全殼的危險。
對於蒸汽爆炸事故,由於AP1000設置冗餘多樣的自動卸壓系統,避免了高壓蒸汽爆炸發生。而在低壓工況下,由於IVR技術的應用,堆芯熔融物沒有和水直接接觸,避免了低壓蒸汽爆炸發生。
對於由於喪失安全殼熱量排出引起的安全殼超壓事故,AP1000非能動安全殼冷卻系統的兩路取水管線的排水閥在失去電源和控制時處於故障安全位置,同時設置一路管線從消防水源取水,確保冷卻的可靠性。事故後長期階段僅靠空氣冷卻就足以帶出安全殼內的熱量,有效防止安全殼超壓。由於採用了IVR技術,不會發生堆芯熔融物和混凝土底板的反應,避免了產生非凝結氣體引起的安全殼超壓事故。
針對安全殼旁路事故,AP1000通過改進安全殼隔離系統設計、減少安全殼外LOCA發生等措施來減少事故的發生。
(4)儀控系統和主控室設計
AP1000儀控系統採用成熟的數字化技術設計,通過多樣化的安全級、非安全級儀控系統和信息提供、操作避免發生共模失效。主控室採用布置緊湊的計算機工作站控制技術,人機介面設計充分考慮了運行電站的經驗反饋。
(5)建造中大量採用模塊化建造技術
AP1000在建造中大量採用模塊化建造技術。模塊建造是電站詳細設計的一部分,整個電站共分4種模塊類型,其中結構模塊122個,管道模塊154個,機械設備模塊55個,電氣設備模塊11個。模塊化建造技術使建造活動處於容易控制的環境中,在製作車間即可進行檢查,經驗反饋和吸取教訓更加容易,保證建造質量。平行進行的各個模塊建造大量減少了現場的人員和施工活動。
通過與前期工程平行開展的按模塊進行混凝土施工、設備安裝的建造方法,AP1000的建設周期大大縮短至60個月,其中從第一罐混凝土到裝料只需36個月。美國西屋電氣公司在中國核電招標中成功競標,將向中國進行技術轉讓,建設4台核電機組。西屋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史睿智先生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西屋的AP1000核電技術是目前唯一一項通過美國核管理委員會最終設計批準的「第三代+」核電技術,「這是目前全球核電市場中最安全、最先進的商業核電技術」。
AP1000是一種先進的「非能動型壓水堆核電技術」。用鈾製成的核燃料在「反應堆」的設備內發生裂變而產生大量熱能,再用處於高壓下的水把熱能帶出,在蒸汽發生器內產生蒸汽,蒸汽推動汽輪機帶著發電機一起旋轉,電就源源不斷地產生出來,並通過電網送到四面八方。採用這一原理的核電技術就是壓水堆核電技術。
AP1000最大的特點就是設計簡練,易於操作,而且充分利用了諸多「非能動的安全體系」,比如重力理論、自然循環、聚合反應等,比傳統的壓水堆安全體系要簡單有效得多。這樣既進一步提高了核電站的安全性,同時也能顯著降低核電機組建設以及長期運營的成本。
西屋公司提供的技術材料稱,AP1000在建設過程中,可利用模塊化技術,多頭並進實施建設,極大地縮短了核電機組建設工期。AP1000從開工建設到載入原料開始發電,最快只需要36個月,建設成本方面的節約優勢明顯。西屋預計,中國的4台核電機組將於2013年建成發電。
中國在美國、法國、俄羅斯等投標方中認真比較後選擇西屋的核電技術。在美國本土,計劃中將要建設的18台核電機組中,已經有至少12個確定選擇AP1000技術為設計基礎。他說:「西屋非常高興這次中國也選擇了AP1000。現在能夠進軍中國核電市場對於西屋意義重大,我們致力於和中國核電市場發展長期、互利的合作關系。」
西屋公司是全球壓水反應堆核電技術的龍頭,早在1957年就開發出了全球首個壓水反應堆。目前全球超過40%的運營核電機組都是由西屋建造或經西屋批准利用其設計基礎建造的。
AP1000是西屋在AP600技術的基礎上延展開發的。AP600以「非能動性」為特點的設計最早始於1991年,西屋當初試圖將核電站技術從經濟效益和安全水平兩方面都提升到一個新高度,保持自己在核電領域的技術領先優勢。AP600在1998年獲得美國核管會的「最終設計批准」,但隨著世界電力市場的不斷變化,核電新的目標電價降至每度3美分,AP600已無法滿足這個要求。為此西屋啟動了AP1000的開發工作,目標是更便宜、更安全、更高效的核反應堆技術,以提升其在核電市場的競爭力。
由於AP1000脫胎於AP600,因此研發進程大大加快,通過設計改進達到增容目的,顯著提高發電功率,同時又保持了原有系統的安全性和簡潔性。從AP600到AP1000,經過了15年的開發和完善。史睿智特意提到,在多年的開發工作中,不少中國工程技術人員也參與其中。
AP1000作為當今核電市場最具競爭力的技術,應用到中國核電機組建設中,「對於中美雙方是真正的雙贏合作」。中國將依託先進核電技術,更好地滿足日益增加的能源需求。而與中國合作,一方面為美國創造大量就業崗位,同時也為美國的產品、技術和服務出口提供了良機。
西屋電氣的 AP1000 有以下特點:
1、世界市場現有的最安全、最先進、經過驗證的核電站 (保守概率風險評估 (PRA):堆芯損毀概率為可忽略不計的 2.5x10- 7 );
2、唯一得到美國核管會最後設計批准(FDA)的新三代+核電站;
3、基於標準的西屋壓水反應堆 (PWR)技術,該技術已實現了超過 2,500 反應堆年次的成功的運營 ;
4、1100 MWe設計,對於提供基本發電負荷容量很理想;
5、模塊化設計,有利於標准化並提高建造質量;
6、更經濟的運營 (更少的混凝土和鋼鐵,更少零部件和系統,意味著更少的安裝、檢測和維護 );
7、 更簡便的運營(配備行業最先進的儀表和控制系統 );
8、 符合美國用戶要求文件(URD)對新一代商用反應堆的要求。
D. 核電站利用是什麼原理,前景如何,安全嗎
工作原理
核電站(nuclear power plant)是利用核分裂(Nuclear Fission)或核融合(Nuclear Fusion)反應所釋放的的能量產生電能的發電廠。目前商業運轉中的核能發電廠都是利用核分裂反應而發電。核電站一般分為兩部分:利用原子核裂變生產蒸汽的核島(包括反應堆裝置和一迴路系統)和利用蒸汽發電的常規島(包括汽輪發電機系統),使用的燃料一般是放射性重金屬:鈾、鈈。
核電站以核反應堆來代替火電站的鍋爐,以核燃料在核反應堆中發生特殊形式的「燃燒」產生熱量,使核能轉變成熱能來加熱水產生蒸汽。利用蒸汽通過管路進入汽輪機,推動汽輪發電機發電,使機械能轉變成電能。一般說來,核電站的汽輪發電機及電器設備與普通火電站大同小異,其奧妙主要在於核反應堆。
安全原則
為了保護核電站工作人員和核電站周圍居民的健康,核電站必須始終堅持「質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原則。核電站的設計、建造和運行均採用縱深防禦的原則,從設備、措施上提供多等級的重疊保護,以確保核電站對功率能有效控制,對燃料組件能充分冷卻,對放射性物質不發生泄漏。縱深防禦原則一般包括五層防線,第一層防線:精心設計、製造、施工,確保核電站有精良的硬體環境。建立周密的程序,嚴格的制度,對核電站工作人員有高水平的教育和培訓,人人注意和關心安全,有完備的軟體環境。第二層防線:加強運行管理和監督,及時正確處理異常情況,排除故障。第三層防線在嚴重異常情況下反應堆正常的控制和保護系統動作,防止設備故障和人為差錯造成事故。第四層防線:發生事故情況時,啟用核電站安全系統包括各外設安全系統加強事故中的電站管理,防止事故擴大保護反應堆廠房安全殼。第五層防線萬一發生極不可能發生的事故並伴有放射性外泄啟用廠內外應急響應計劃努力減輕事故對周圍居民和環境的影響。 安全保護系統均採用獨立設備和冗餘布置, 均備有事故電源,安全系統可以抗地展和在蒸汽— 空氣及放射性物質的惡劣環境中運行。核電站運行人員須經嚴格的技術和管理培訓,通過國家核安全局主持的資格考試,獲得國家核安全局頒發的運行值崗操作員或高級操作員執照才能上崗,無照不得上崗。執照在規定期內有效, 過期後必須申請核發機關再次審查。 萬一發生了核外泄事故,應啟動應急計劃。應急計劃的內容主要包括:疏散人員,封閉核污染區(核反應堆及核電站),清除核污染,以保證人身安全和環境清潔。
按照縱深防禦的原則,在核燃料和環境外部空氣之間設置了四道屏障。即第一道屏障:燃料芯塊核然料放在氧化鈾陶瓷芯塊中,並使得大部分裂變產物和氣體產物95%以上保存在芯塊內。第二道屏障:燃料包殼,燃料芯塊密封在鉛合金製造的包殼中構成核燃料芯棒錯合金,具有足夠的強度且在高溫下不與水發生反應。第三道屏障:壓力管道和容器冷卻劑系統將核燃料芯棒封閉在20cm以上的鋼質耐高壓系統中避免放射性物質泄漏到反應堆廠房內。第四道屏障:反應堆安全殼用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構築壁厚近100cm,內表面加有6mm的鋼襯,可以抗禦來自內部或外界的飛出物,防止放射性物質進入環境。
前景規劃
能源結構
核電與水電、火電一起構成世界能源的三大支柱,在世界能源結構中佔有重要地位。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1954年在蘇聯建成,而中國核電起步相對較晚,自1991年自行設計建造的浙江秦山核電站並網發電以來,共有廣東大亞灣、秦山二期、廣東嶺澳、秦山三期、江蘇田灣6座核電站11台機組先後投入運行。首個在海島上建設的福建寧德核電站於2008年2月正式動工。
至2009年,世界各國核電站總發電量的比例平均為17%,核發電量超過30%的國家和地區至少有16個,美國有104座核電站在運行,占其總發電量的20%;法國59台核電機組,占其總發電量的80%;日本有55座核電站,占總發電量的30%以上。中國已投產核電裝機容量約900多萬千瓦,僅占電力總裝機量的2%左右,比例很低。
長期布局
世界: 據預測,到2000年,全世界已安裝的核電站的裝機容量將達到4970~6460億瓦;到2025年,將增加到8750~21600億瓦。
中國: 2011年通過國家發改委審批並已上報國務院的《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重點圍繞提高碳減排和非化石能源比重「兩個目標」展開;非化石能源產業將步入發展期。根據規劃,預計到2020年,中國新能源發電裝機2.9億千瓦,約占總裝機的17%。其中,核電裝機將達到7000萬千瓦。規劃指出,「中長期來看,發展無污染的清潔煤發電技術是中國實現低碳經濟的關鍵,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技術(IGCC)將成為未來煤電主流。」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潘自強為主執筆人的核能專題組,經過兩年多的論證研究認為,「加速發展核電是必要的,是滿足中國能源發展需要的現實途徑,也是解決中國能源環境污染、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的重要途徑。」專題組提出了核電發展的中長期發展目標:2020年核電總裝機規模達到7000萬千瓦,核電裝機占電力總裝機的4.6%,核發電量將占總電量的7.0%左右。2030年達到2億千瓦,核電裝機占電力總裝機的10%,核發電量占總電量的15%。2050年達到4億千瓦,核電裝機占電力總裝機的16%,核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比重為24%。
按照長期規劃,中國核電戰略將「堅持發展百萬千瓦級先進壓水堆核電技術路線,按照熱中子反應堆(熱堆)——快中子反應堆(快堆)——受控核聚變堆『三步走』的戰略開展工作」,並「堅持核燃料閉合循環的技術路線」。[
E. 核電站怎樣利用大數據
得益於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機器部件的健康和性能可以在操作過程中被監控。利用此類感測器生成的大量數據,
不僅需要復雜的計算,還需要大量的行業經驗。美國電力研究院(EPRI)實施了一個新的示範項目,旨在將二者結合起來。診斷核電站的潛在問題需要耗費
大量的時間和資源。雖然大量的數據現在可以通過在線監測系統和其他工況評估設備來獲得,但從中區分優劣並發現危急或突發的問題並非一件易事。EPRI
正在開發一個預測和健康管理軟體工具,用以支持核電站實現以上目標。比如,一個泵或馬達軸承的異常高溫讀數可以作為設備問題的第一徵兆,但如果問題被及時
糾正,廣泛的破壞就可以被避免。軟體自動識別高溫讀數並提醒用戶,列出引發工況的可能的問題。然後,軟體從用戶那裡獲得其他信息來確定哪些問題需要改正。
全方位預測與健康管理(FW-PHM)工具被稱作全方位預測與健康管理(FW-PHM)的軟體工具,通過集成
大量技術來加強監測,包括在線先進識別模式、自動診斷,以及剩餘使用壽命演算法。2013年,該軟體工具在幾家核電站進行了試點測試,並證明它可以縮短診斷
問題的時間,並使得系統工程師能將精力集中在解決問題上。完整的軟體包在今年上半年將被更廣泛地使用。監測技術,像FW-PHM軟體使用的系統,處於
先進工業管理信息系統的前沿。建立在所謂的「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工業監測技術自動提供核電站人員可用以提高核電站的可靠性、效率和生產力的信息。
過去三十年工業和經濟生產率的提升,都是基於數字信息和控制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隨著核核電站的老化,核電工業在採用這些技術時表現緩慢。其目前的商業模式
和硬體設施是上世紀80年代的,如果行業不採取高效率的商業模式,則很難跟上競爭者的步伐。監測技術已具有較高的成本效益,拖延採用可能會增加運行成本並
限制核電站的長期經濟可行性。FW-PHM軟體套裝使得核電站人員對操作和維護設備作出更明智的決定。它能夠:減少設備故障工廠人員可以預見和避免可能會限制核電站生產或縮短設備生命的設備問題。提高可靠性和工作效率這個工具幫助核電站開發了可以一直使用,直到故障能夠被補救的故障檢修計劃。由於它幫助指導故障檢修過程,當新的信息出現時,這個工具會持續提問,幫助核電站工程師決定下一個要搜集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什麼。創建一個更加正式的行業范圍的診斷經驗記錄當系統性的原因被確定時,核電站可以改變他們的反應,這樣問題就不會復發。拓展知識每次使用時系統都在通過持續的資料庫開發進行「學習」。盡管每個核電站或公用事業公司都有自己的監測中心,EPRI將從核電站的經驗中收集新的故障檢修信息,進行編譯後,再提供給所有使用者。促進核電站健康通過獲取經驗豐富的工程師的知識—他們中的許多人幾十年來一直在安全、可靠地運行著核電站,並且可能正考慮離開勞動力隊伍,工具能整合核電站員工的知識和經驗,幫助提供持續的設備健康管理。現有技術的局限性
有許多行業中,已經有了很好的先例:因為提供及時糾正或預防維護的監測信息,避免了生產損失或災難性的事故。對於核電站的應用,工程性的努力來評估異常
情況並提供一個對真實老化狀況的有用診斷,已經成為在擴大技術應用中的一個障礙。EPRI承認,在工程進入該過程前,需要一個自動診斷和預後顧問來捕捉異
常現象並即刻提供診斷信息。此外,大多數核電站沒有一個自動學習的架構來捕捉獲得的經驗,同時檢修故障,然後解決問題。由此帶來的結果是,一些行業的
問題,經歷一次又一次同樣漫長的診斷過程。提供一個風險告知,保持有益的使用壽命估計,將使得核電站優先考慮維護活動。如果適當實現自動化,這種能力
將填補在需要及時和准確的性能分析與核電站工程資源的可用性之間的差距。工程焦點將從認同潛在問題,診斷資產故障和提供維護指導向准確解決問題上轉移。寶
貴的運營資產可以避免過早或不合時宜的失敗,或避免生命極限運行模式。
F. 太空核電站的原理是怎樣的
在太空建造核電站一直是人類的夢想,並為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太空核電站的基本原理就是將核反應堆裝在衛星上,從而用它來提供重量輕、性能可靠、使用壽命長而成本低廉的供電裝置。
在人造衛星上通常都裝有各種電子設備,這其中包括電子計算機、自動控制裝置、通信聯絡機構、電視攝像機和發送系統等,為此必須需要提供大量性能穩定可靠的電源。另外對於用來探測火星、木星等的星際航行器,則更需要這種供電裝置了,因為它們所配備的電子設備就更多、更復雜,而且要求其使用壽命特別長,因為來回一次要歷時幾年甚至十幾年。星際航行器要在那麼長的時間內同地球上保持不斷的通信聯系,這就必須使這類飛行器上所用的電源容量特別大,工作性能安全可靠。
人造衛星和太空飛行器上最早所使用的電源是燃料電池。這種電池雖然工作性能穩定可靠,但成本高,使用壽命短,滿足不了長期使用的要求。後來,科學家採用太陽能電池來代替燃料電池,雖然它克服燃料電池那些缺點,但當衛星(或太空飛行器)運行到地球背面或者處在月球上漫長的黑夜裡時(1個「月球」相當於地球上的14個晝夜),或者向遠離太陽的其他星球飛行時,太陽能電池就根本無法進行工作。
G. 運用經濟常識分析核電在我國能源結構中的優勢(幫別人問的,謝謝了)
核電站只需消耗很少的核燃料,就可以產生大量的電能,每千瓦時電能的成本任何能源都低,比火電站要低30%以上。核電站還可以大大減少燃料的運輸量。例如,一座100萬千瓦的火電站每年耗煤三四百萬噸,而相同功率的核電站每年僅需鈾燃料三四十噸。核電的另一個優勢是無污染,隨著世界上煤和油的不斷枯竭,在不久的將來,核電必然會取代火電成為第一大電源。
從1954年前蘇聯建成世界上第一座試驗核電站、1957年美國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商用核電站開始,核電產業已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裝機容量和發電量穩步提高。
2009年9月,隨著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所屬的嶺奧核電站二期工程一號百萬千瓦機組投入,我國核電投運機組總容量過1000萬千瓦,占總裝機的1.1%,我國核電在建機組總容量達到2500萬千瓦,居世界第一。但總體上講,我國核電占總裝機比例遠小於法國(80%)、韓國38%,日本(30%)、美國(20%)等發達國家。按規劃,到2020年,我國核電裝機容量突破7000-8000萬千瓦,占屆時我國總裝機容量15億千瓦的4.6-5.3%,發電量的8%。
2011年底,中國的核電裝機容量為1257萬千瓦,佔全部容量的1.19%。2011年1-12月,全國核電發電量為864億千瓦時,佔全部發電量的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