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股市出什麼問題了

股市出什麼問題了

發布時間:2021-04-23 05:58:58

A. 股票大智慧出了什麼問題

大智慧實際控制人被公安機關拘留了,而且一季度虧損,一季度正是大勢行情還不錯的時候,居然還虧損,無語。。。

B. 中國股市為什麼會出現問題

每天漲,不能超過10%;每天跌,也不能超過10%,這就是漲停板制度。
不知不覺之中,漲跌板制度已經伴隨了我們將近10年,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制度並不是中國股市的"原配",而是始於1996年12月16日政策打壓股市的"變種"。10年前的中國股市彼時彼刻正經歷著有史以來的第一波跨年度牛市。上證指數從500多點起步,一路過關斬將直奔1000點而去,盡管有喊話,盡管有禁令,但是狂熱的市場並沒有把管理層放在眼中,
香港97年回歸的預期刺激著投資者欲罷不忍,眼看著市場可能會失控,人民日報的本報評論員文章終於出現在新聞聯播之中,"正確認識當前的中國股市"的後果是可以預見,為了抵消這種後果的後果,也為了切實地降低這種風險的風險,管理層同時對漲跌停作出了限制,滬深股市在連續三天跌停之後才漸漸完成硬著陸。
其實,在股市的T股價格上實行限制,並不是國際慣例。為了防範風險,成熟市場一般會對指數跌幅超過10%作出停市的安排,但這種停市一般也就是半個小時,目的還是緩和場內投資者的情緒,降低非理性的操作,減小羊群效應。比如最近日本東京股市就為活力門事件引發的恐慌而停過市,印度股市也在跌幅超過10%的時候停過市,但是個股的漲跌上卻沒有這樣的限制,因為作出這樣的限制是和股市價值發現的功能不相稱的,也是矛盾的。
的確,在沒有漲跌板限制的日子裡,股市漲起來驚心動魄,跌起來也驚心動魄。很多老股民也許還都記得"二橋一嘴"鼎盛時期的風光,外高橋、浦東金橋大比例送股之後當天盤中就能填滿權,當天就能帶動市場掀起新一輪的漲幅。當然在遭遇"健康問題"這樣的謠言擾市的時候,個股也都能跌出30%甚至40%的跌幅來。
中工國際作為全流通的第一股,上市當天的走勢讓看慣了漲跌板限制的投資者極不適應,不光投資者不適應,就是管理層也極不適應。明明知道,這是機構的操縱,但是查起來未必能夠把罪名落到實處。50元,為什麼就不是投資者沖動的後果呢,誰又能規定股市上的投資者都是一種理性的抉擇呢?誰讓新股上市首日不設漲停板限制的呢?
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是不能琢磨,一琢磨,問題就出來了。為什麼上市首日可以不設限制,而在平時卻要加以限制?如果首日不加限制有其合理性,那麼平時的限制合理性在哪裡,如果不合理,是不是應該取消?如果不應該取消,那麼上市首日是不是也應該設漲停板
如果漲跌板取消會有什麼風險沒有,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心頭。取消了漲跌板只會活躍市場,加快交易節奏,價值發現可以一步到位,價值回歸也可以一步到位.那麼,取消漲跌板會不會助長市場的投機熱情,換句話講,對市場是利好還是利空?方泉認為是中性的消息,水皮則認為在目前的市況中會構成一個推動指數向上的利好,會刺激市場的震盪幅度,加大市場對游資的吸引力度,恰恰是因為是利好,管理層現在未必能下得了這個決心。
這個決心是不好下,不過牛市裡不下,熊市裡就更不好下,晚下不如早下,下了也就下了

C. 中國股市出了什麼問題

沒什麼大問題,每天還是正常開市、閉市;
如果非要說出了什麼問題,那就是下跌了,導致很多人不舒服了;
其實少數賺錢的人還是挺高興的;
所以問題的關鍵是你屬於多數還是少數。

D. 中國股市這么多年漲不起來,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中國股市過去13年時間不漲反跌,而且大盤指數還倒跌了近一半,13年前大盤最高點在6124點,13年之後大盤指數還在3200多點奄奄一息;

中國股市這么多年不漲,必然是已經出現很多自身重大問題,當然這些重大問題是由內因、外因共同所致,主要包括以下問題。

問題1:新股發行太多

新股發行是A股最大問題,要知道每發行一隻新股發行一隻新股就會從股市抽一定的資金,這么多年股民投資進入股市的資金都被新股抽完了。

股市都是靠資金堆起來的,股市缺乏了資金絕對漲不起來,這就是為什麼A股市場其中漲不起來的最主要因素。

問題6:圈錢套現太嚴重

A股市場很多上市公司從頭到尾都是為了圈錢而上市,首先是IPO融資,再次增發融資,最後大股東口袋沒錢了,再次減持套現。

所以A股市場完全成了圈錢的市場,等上市公司圈錢完畢之後,股票一落千丈,最終股票走向退市了。

總之A股市場這么多年始終漲不起來,出現了很多問題,以上6個問題是主要因素,除了這6大問題外還包括交易制度、分紅制度、披露制度、定價機制等等,這些也是為什麼這么多年漲不起來的次要問題

生活中有句話這樣說的“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用在A股非常適合,A股漲不起來必然是有A股的問題,必然是有A股的可恨之處。

E. 中國股市有哪些弊端

中國的證券股市交易違規和不規范行為時有發生,主要原因就是證券法規不健全、監管不嚴造成的。有以下弊端需要改善。 1、資本市場主體缺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資本市場的重要主體。而目前我國企業主體地位非常脆弱。政企不分、產權不清、權責不明、約束無力、活力不足仍然是我國企業的主要特徵,企業主體地位殘缺。另外,我國資本市場主體殘缺還表現在投資主體主要是個人,其投資的質和量均較低,以投資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比重明顯不足。相比之下美國等發達國家,機構投資者成為資本市場的重要主體,其機構投資者主要有年金基金、商業銀行信託部、保險公司、共同基金等。由於我國資本市場機構性投資者發展滯後,這使得僅靠若幹家大機構和數以萬計的小股民散戶所支撐的股市投機盛行,股價暴漲暴跌難以避免,阻礙了股市的健康發展。 2、市場中介機構不完善。證券中介機構從廣義上講就是在證券市場上為參與各方提供服務的機構。我國目前的中介機構主要包括證券公司、信託投資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證券投資咨詢公司等,雖然其業務已涉足證券的承購包銷、發行、交易、自營、財務顧問等內容,但與國外投資銀行業務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功能缺陷,例如投資銀行核心任務之一的購並業務對於我國中介機構來說幾乎還未曾涉及。西方國家的公司購並活動大多由投資銀行策劃完成,投資銀行起著搭橋牽線、籌劃交易過程、為交易籌措資金和參與交易談判等重要作用。我國目前還沒有這樣的中介機構,這就嚴重製約了我國企業重組活動的順利開展。 3、資本市場交易工具品種單一、結構殘缺。在發達的資本市場中,資本市場工具保持多樣化趨勢。以香港資本市場為例,目前國際市場上的金融衍生工具中80%以上已被其採用;在股票市場上,不僅出現了期指、期權、認股權證等投資品種,而且這類衍生工具的交投大有超過現貨市場之勢。香港上市公司在債券市場上的集資形式更為多樣化,在債券、票據和存款證3種形式的基礎上,先後出現了浮息工具、變息工具、可換投股債券、信用卡應收債券等多種形式,目前在聯交所掛牌買賣的債務工具已增至129種。相比之下,我國大陸的資本市場除股票外,5年以上的交易工具幾乎沒有,而1~5年的交易工具又受到種種限制,這不利於資源的有效配置。 4、證券市場制度不健全。證券市場制度是支撐證券市場高效、公平運轉的基礎,包括信息披露制度和利益保障與實現制度等。我國證券市場的信息披露制度無論從制度本身還是從執行上看都存在信息公開不夠的問題,表現在一些重大信息披露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主觀性,極大挫傷了股民、債券投資者的信心。利益保障與實現制度是指證券投資者在獲取有關信息後,被給予證券投資期收益以必要的保障和實現的制度。我國證券市場的利益保障與實現制度很不健全,使投資者面臨的市場風險過大,嚴重措傷了股民的投資積極性。

F. 今天股市怎麼了出了啥子問題

控盤製造了一波恐慌,然後散戶大量殺跌,中國人的劣根性。喜歡追逐大家的腳步。

G. 中國股市究竟有哪些悲劇問題

股市低迷,各種找制度或政策原因的討論也就風生水起。這本身已經暗示了悲劇之所在。因為中國股市的制度缺陷往往在牛市時暴露得更充分,我在2001年和2007年牛市高峰時專文論危機,在2005年股市極度低迷時,倒是專文談制度和市場轉折的契機。在股市再度低迷的今天,我們要想真正看破迷局認清大勢,必須超越一時的功利之心,擺脫誘惑和糾結人們的假問題,敢於面對市場真正的病症和挑戰。唯其如此,危局才可能再次轉化為機遇。
一.股市低迷本身不是問題
今天人們問得最多的問題是,美國是金融危機的發源地,美國道瓊斯指數已經快要回到危機前的水平了,A股還在熊市中掙扎,這是不是充分說明了中國股市自身有問題?
客觀地說,這個比較並不嚴謹。美國經濟在經過金融風暴沖擊後在曲折緩慢復甦,開始釋放積極信號,而中國經濟在2008年底4萬億的強刺激後,現在面臨經濟轉折和下台階,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相應的,美國股市也是在危機後逐步緩步回升,而中國A股則在2009年領漲全球後又開始回調。
同時,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在危機前就長期窄幅徘徊,中國股市在2007年剛剛經歷了瘋狂的頂點。就如美國的納斯達克市場,如果和十多年前的泡沫高點相比,今天還只在半山腰,日本日經225指數,現在只是其二十多年前泡沫高點的四分之一,而同期的中國A股市場,自設立來,指數漲了20倍。
可見,選一個特定時間段來對比,帶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真正要在不同市場間做比較,國際上通用的只能是市盈率和市凈率的比較。它反映了市場估值與企業盈利和凈資產的比值。因為任何經濟增長最終總要體現在企業盈利和凈資產積累上,才能左右股市的估值。用這些指標看,中國A股與世界主要市場,與中國周邊市場,只能說相差無幾,看不出有任何不正常。
從股息回報來看,中國A股過去和現在都顯著低於國內定期存款利息和國債利息,其他主要國家恰好相反,用這個指標看A股的回報率就差很多。如果用中國企業在境內境外不同市場的表現來看,A股市場估值還算是最好的。中國企業在海外國際規范市場上大多數表現從來比較差。香港沒什麼人指責中國股市制度或政策的種種問題,國企股紅籌股估值也並不高。美國市場近年來走勢確實不錯,但在美國市場上市的中國企業則並沒有享受這個好運,相反還遭遇了滑鐵盧,以至紛紛主動或被動退市,都想回到香港特別是國內A股來上市。可見A股市場的價值在中國企業眼中,還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
同時,也要看到,我們的企業大多是規模效益型的,一旦經濟減速、增長受限,企業盈利馬上滑坡。這與美國的藍籌企業占盡技術、專利和創新優勢有很大不同。因此我們及中國周邊市場的估值比美國市場低一些也很正常。總之,中國企業在境內外市場的表現,應當說在總體上反映了我們經濟和企業的實際狀況,並沒有什麼冤枉和異常,沒必要自作悲情。
還有很多人批評,A股市場的根本問題是為融資者服務,使投資者的利益受損。這個批評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怎樣才叫為投資者服務?打擊違法犯罪肯定是一方面,客觀地說,監管層一直也在努力。其他如很多人建議的進一步限制大股東、高管變現,對上市公司附加越來越多的要求和束縛,這恐怕既不是改革的方向也不合國際慣例。試想限制到極端也就是退回到與國際規范市場背道而馳的股權分置時代,原始股東全不讓套現流通,上市價格、指標全部行政批准,但那時的市場仍然是牛短熊長、投資者一樣怨聲載道。
有人說,關鍵是公司發行不能有三高,應全部低價上市。新股發行改革之前,從來是這么做的,無論什麼公司,按統一的市盈率定價發行。許多公司上市首日股價翻好幾倍,二級市場仍然高位接盤,那也沒能真正保護投資者。2012年以來,監管層干預新股定價和首日漲幅,但一當市場稍稍平穩,首日大幅上漲的股票依然很多。有人說應嚴打新股炒作者,但一查首日買入的幾乎全部是中小散戶。又有人說要嚴格審查擬上市公司,其實,現在A股上市審查已屬世界上最嚴之列,不僅上市公司為支付中介機構審查的交通住宿招待等各項費用越來越多,相關打點越來越多,甚至連不少媒體都開始借審查斂財,以發負面消息為由收封口費,審查越多、權力越大、花費越多,還是不能避免上市後變臉。
由此可見,要區分兩種情況,一種是股市對經濟下行的反映,這是股市開始發揮經濟晴雨表功能的表現。這一點並非壞事,反而值得歡迎。它也意味著只要經濟出現回穩上升的信號,股市必然也會回暖。另一種是證券市場本身的制度和政策缺陷,這才是真要認真對待的。這種制度缺陷和政策失誤,一方面會在市場低迷時進一步打擊投資者的信心(如同樣反映調整中的中國經濟,2012年香港國企股和紅籌股的表現就比A股強很多)。另一方面是當經濟和市場稍有回暖,監管者和投資者都鬆口氣、好了傷疤忘了疼時,IPO提速、投機炒作又起,股市制度的內在缺陷就會放大發作,從而很快迎來新的失望和悲劇。
二.股價扭曲結構高估是真問題
A股市場確實存在重大的問題,只是A股的真正問題與現在市場上絕大多數人想的並不相同。A股最大的不正常不在其熊市之煎熬,而在市場極度低迷時,上市企業排隊還越來越長,現在發號已到750開外,若非明裡暗裡地控制繼續發號,估計早已過千。這顯然是全球股市都沒有的怪事。
A股另一個不正常,是垃圾股往往比績優股更受追逐吹捧。A股市場歷年的大牛股往往非垃圾重組股莫屬。即便在今天監管層高調打壓ST等垃圾股的強勢氛圍下,垃圾股依然不時在熊市中咸魚翻生,連連漲停,身價翻番,成為一大奇觀。
A股市場的第三個不正常是股市低迷至此,二級市場投資者已苦不堪言,但新股上市發行仍然不斷不敗,老股東套現綿綿不絕。這樣,境外已上市的中國公司想回來上市,境內上市的原始股東和高管鎖定期一完,就忙著拋售套現,與境外市場熊市中新股發不出去大股東和高管不但不減持反而紛紛增持適成對照。
顯然,以上這三個怪現象才是A股真正不正常的地方。連病情的症兆都看不對,我們當然就不可能找對病灶病根,更不用說治病的葯方。
A股的三大怪現象,說穿了,反映一個許多人諱莫如深的病灶,就是股價扭曲結構高估下的供求失衡。在熊市中談股價扭曲結構高估,許多人不免會跳起來。但股價是否扭曲高估並不是由爭論或感情決定,而是由真金白銀決定的。市場經濟從來靠價格和供求關系調節。市場不憐憫眼淚,也不相信皇帝的新衣裳。價格合適,供求就平衡。價格錯了,供求就失衡。現在A股市場想上市的人打破了頭,只能說明價格過高導致供過於求,於是靠控制供給、嚴格篩選和排長隊來勉力維持秩序。
應當指出,這里說的價格不僅是上市發行價。上市發行價僅僅是公司讓渡的一小部分增量股權的價格,二級市場的價格才是原始股東衡量自身財富和套現退出的價格。因此,打開窗戶說亮話,二級市場的股價扭曲結構高估,既是太多企業在熊市中也想上市的原因,也是企業不怕發行價再被管制壓低也要上市的原因,更是股市低迷原始股東和高管們也要拋售套現的原因。所謂圈錢,所謂有利於融資者,無非是說股價高了。因為東西不在貴賤,黃銅也好,黃金也罷,定價太高了,都是圈錢蒙人;定價合適了,都是投資,都是物有所值。無論專家媒體還是投資者監管者,找了股市那麼多問題,獨獨不能正視股價扭曲結構高估這個基本事實,不願說破皇帝的新衣,就只能繞著圈子亂找別的毛病。承認二級市場股價扭曲高估,才算是摸到病灶。
但是,A股的估值,用國際通用的市盈率、市凈率,不是說與海外規范市場接軌了嗎?這個判斷以偏概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國的接軌是加權平均的接軌,大盤藍籌股特別是銀行股,市盈率很低,已經到5到10倍,但量大權重,一隻抵幾百隻,從而拉低和扭曲了市場估值。實際絕大多數中小盤股,熊市至此,其市盈率仍在二十多倍、三十倍以上。現在2432隻A股,真正市盈率在15倍以下的,只有262隻,不到全部上市公司的11%。本來物以稀為貴,故境外市場,一般是大盤藍籌股估值高些,中小盤股估值低些。特別在熊市,所謂漲時看勢,跌時看質,這時中小盤股股價往往跌至幾倍市盈率、每股凈資產之下。港台股市,內地在港上市的H股紅籌股,都是這個情況。日本東京日經225指數市凈率現為1.25倍,東京證券交易所全部股票平均的市凈率就降到了0.7倍。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自然不來上市,上市的也自然輕易不會減持。而A股現在鼓勵來上市排隊的恰恰是市盈率、市凈率高的中小盤,價格當然都高,供求自然不平衡。

H. 目前中國股市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多空對決牽動股市神經多個緯度看市場

中國銀河證券高級經濟學家 吳祖堯

■ 主要觀點一:股權分置問題並不是中國股市問題的唯一症結,解決了股權分置問題也並不意味著中國股市從此向好。中國股市也有全流通的公司,中國股市也有民營企業,但是這些公司給投資者的回報也並未高人一等。即使股份全流通了,仍然會有上市公司作假,仍然會有上市公司損害投資者權益,即使在美國這樣成熟的市場也出了安然事件。

■ 主要觀點二:這么多的上市公司出問題,已不能簡單地當個案來處理了,我們必須反思發行上市制度。當前上市公司的風險實在太大了,這必然要帶來投資者投資策略和選股思路上的調整。僅僅憑借財務數據和業績預期選股已不夠,即使我們能夠甄別出財務報表的真假虛實,即使我們能夠准確預測出未來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但如果我們不能察覺管理層的道德風險,如果我們不能識別公司治理機制中的潛在缺陷,我們仍然無法規避投資風險。

■ 主要觀點三:面對新股發行,投資者是一種十分矛盾的心態。A股市場要汲取B股市場和以前STAQ、NET市場的教訓,就必須接受新股擴容的現實。與其將當前市場下跌的原因歸結於新股發行和詢價制,不如說是市場對新發行公司遴選機制的失望。

■ 主要觀點四:中國股市不能成為國民經濟的晴雨表,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上市公司的結構與中國經濟的結構不匹配;2004年中國股市受宏觀調控影響巨大,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中國股市中周期性行業上市公司比重過大,上市公司行業構成的缺陷進一步加重了中國股市的風險。

■ 主要觀點五:要增加市場的信心,說難很難,說易也很易。其實核心是要增強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信心,市場不缺信心,缺的是好股票。如果我們投資的股票能給投資者帶來實實在在的回報,投資者還能沒有信心?如果我們所投資的股票都是物有所值,那我們還擔心全流通嗎?

降低印花稅利好有限

在市場跌破1200點關口後,管理層果斷出手,降低股票交易印花稅。但是市場的反應卻很有分寸,一天上漲,四天下跌,股指再次逼近1200點關口。

其實管理層很清楚,中國股市存在的問題並不是交易成本太高,印花稅問題也並不是市場走弱的根本原因。管理層之所以還選擇降低印花稅,只是為了表明,管理層仍在關注市場,仍在關心投資者,籍此以達到穩定市場的作用。但市場似乎並不領情,因為在投資者看來,盡管降低印花稅是順應民意之舉,但在當前中國股市積重難返的情況下,管理層並未推出解決股市的深層次問題的舉措,只能說明改革之艱難,穩定市場可打的牌已有限,逢利好減磅成了投資者本能的選擇。

辯證看待股權分置問題

很多人將股市走弱的原因歸結為股權分置問題,這是有一定道理的。由於股權分置問題的存在,不利於上市公司改善治理結構,不利於形成外部治理機制,不利於市場形成穩定預期,不利於投資者評估上市公司投資價值。但是我們也應看到,股權分置問題並不是中國股市問題的唯一症結,解決了股權分置問題也並不意味著中國股市從此向好。中國股市也有全流通的公司,中國股市也有民營企業,但是這些公司給投資者的回報也並未高人一等。即使股份全流通了,仍然會有上市公司作假,仍然會有上市公司損害投資者權益,即使在美國這樣成熟的市場也出了安然事件。對於那些素質差的上市公司,遲早要退市的公司,解決股權分置問題只能給大股東再增加一次圈錢的機會,只能再讓投資者付出更高的代價。

上市公司治理機制風險帶來投資策略和選股思路的調整

近期頻頻暴露的上市公司問題成為市場走弱的重要原因。去年年底的伊利事件和長虹事件,已給投資者上了一堂風險教育課。今年以來上市公司問題更是加速引爆,截止2005年1月25日,在不到20個交易日里,滬深兩市就有24家上市公司,因各種違法違規問題被曝光。山東巨力因涉嫌欺詐發行股票被提起訴訟;東北高速巨額銀行存款不翼而飛;開開實業總經理在逃,三位高管失蹤;深圳機場總經理被拘;山西焦化子公司失蹤;利嘉股份被立案調查,等等。這一系列事件說明,中國上市公司除了存在經營風險外,還存在很重要的一個風險就是公司治理機制的風險。這么多的上市公司出問題,已不能簡單地當個案來處理了,我們必須反思發行上市制度,盡管有信息披露制,盡管上市公司都建立了「三會」制度,盡管很多上市公司都有獨立董事,但是上市公司還是黑幕頻繁,這表明形式主義的治理結構並不能帶來實質性的治理機制改善。資本市場不僅沒有成為上市公司改善治理機制的平台,反而成了上市公司變壞的染缸,這是因為,一些上市公司上市後擺脫了政府行政監管,而資本市場由於制度不完善,帶來制度真空和監管真空,如果上市公司的高管缺乏定力,就會出現損害投資者權益的事情。其實我們不能僅僅責怪上 市公司高管人員缺乏道德約束力,關鍵是我們要從制度上防止不規范行為的發生。僅有譴責是不夠的,必須要有嚴厲的司法處罰;僅有事後的監管是不夠的,必須要有事前的預防機制。美國出了一個安然事件便建立了一套上市公司財務風險防範體系,中國上市公司出了這么多問題,又怎麼能在制度上無動於衷呢?大慶聯誼、銀廣廈事件問題出了這么長時間了,投資者的補償問題並未解決,司法制度並未在證券市場建立威信,面對上市公司的種種劣行,投資者只有一聲嘆息。

中國上市公司的風險實在太大了,這必然要帶來投資者投資策略和選股思路上的調整。僅僅憑借財務數據和業績預期選股已不夠,即使我們能夠甄別出財務報表的真假虛實,即使我們能夠准確預測出未來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但如果我們不能察覺管理層的道德風險,如果我們不能識別公司治理機制中的潛在缺陷,我們仍然無法規避投資風險。這提醒我們,在關註上市公司經營風險的時候,也必須重視上市公司的治理機制風險。可是目前我們沒有很好的方法能夠評價上市公司的治理機制風險;或者即使我們能夠評價這種風險,我們必須花很高的代價,我們必須作長時間、全方位的調研;或者即使我們能夠承擔這種代價,能夠做出這種評價,我們也需要時間。目前滬深股市中有1370多家上市公司,即使我們只對其中少數公司進行評價,也將是一個很大的工作量,很難一蹴而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素質的反應只能簡單化,那就是降低整體市場的估值水平,對上市公司作一個風險折價來處理。這就是中國股市的20倍市盈率不等於美國股市20倍市盈率的道理所在,這也是世界上不同股市的市盈率不可比的原因所在。監管尺度越嚴,上市公司素質越高的市場,其市盈率應當高一些,反之,市盈率則應低一些。

上市公司行業結構不合理增加了股市的風險

新股發行也是影響近期市場走勢的一個因素。面對新股發行,投資者是一種十分矛盾的心態。一方面新股發行要帶來現有股價結構的調整,要分流市場的資金。另一方面投資者明白,如果沒有新股發行,沒有新鮮血液補充到證券市場,證券市場對資金的吸引力將進一步下降;如果資本市場不能為中國經濟發展作貢獻,資本市場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政策也不會向證券市場傾斜,中國的股市將會進一步邊緣化。A股市場要汲取B股市場和以前STAQ、NET市場的教訓,就必須接受新股擴容的現實。

與其將當前市場下跌的原因歸結於新股發行和詢價制,不如說是市場對新發行公司遴選機制的失望。新股發行暫停半年之後,首批詢價制的新股是兩只電力股,無論是行業還是公司質地,對投資者並無新意,對資金並無特別吸引力,國內股市上並不缺乏電力股,由此只能導致電力股受壓,股市指數下挫;而國內股市還有不少空白行業,卻得不到補充;中國經濟中有不少高成長的企業,股市卻不能吸引其前來上市。中國股市不能成為國民經濟的晴雨表,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上市公司的結構與中國經濟的結構不匹配;2004年中國股市受宏觀調控影響巨大,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中國股市中周期性行業上市公司比重過大,上市公司行業構成的缺陷進一步加重了中國股市的風險。

市場不缺信心,缺好股票

從股市的開戶數據來看,2005年以來市場每天的新增開戶數據一直處在低位水平,每天滬深交易所新增開戶數量約3000戶左右,由於一般一個投資者是同時開一個滬市賬戶和一個深市賬戶,因此實際開戶人數只有1500人左右,這意味著全國2000多家營業部,平均每家營業每個交易日開戶人數不到1人。這表明,場外資金進入股市的數量已微不足道,目前市場運行主要是靠場內已有資金在維持,隨著交易成本的消耗,隨著上市公司融資的消耗,資金的捉襟見肘,只能導致市場重心的不斷下移。

其實,市場從來不缺資金,缺的只是信心。2005年以來國債市場逼空式的上漲,已顯出場外資金的充裕。資金之所以不進入股市,是因為近四年的熊市沒有形成賺錢效應,是因為股市太多的問題讓場外資金望而生畏。

要增加市場的信心,說難很難,說易也很易。其實最核心地是要增強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信心,市場不缺信心,缺的是好股票。如果我們投資的股票能給投資者帶來實實在在的回報,投資者還能沒有信心?如果我們所投資的股票都是物有所值,那我們還擔心全流通嗎?從這個角度來看,指望管理層一次一次出更多的利好政策其實意義不大,對投資者來說,最大的利好政策是管理層通過制度規范和嚴格監管,使上市公司能夠真正給投資者帶來回報,如果中國股市能夠培養出幾個微軟類的企業,投資者自然就有信心了。

I. 中國股市的真正問題是什麼

中國股票沒有什麼大問題 只不過是 歷史比較短 所以 處於初期 有些問題 不穩定大起大落也正常 你不能要求一個小孩 很理性 但是 正式由於 大起大落多 所以我們會投資的朋友可以掙出一部分超額的受益 也就是 美國股票很穩定 但是受益不如我國 因為我國 外行多 能掙到外行的錢也多 所以我國股票其實很好的 等真成熟了 那受益會下降 但是比較穩健 對心理來說要求低一些 另外 都希望外國人來給我們投資 如果我國市場不成熟 外國人不願意來 所以 變成成熟市場也是必然了 另外我們可以投資海外的市場 都有對應的指數基金的 我國你不看好 你也可以投資美國 歐洲 日本韓國 都可以啊

閱讀全文

與股市出什麼問題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牙黃金價格 瀏覽:243
融資租賃bt 瀏覽:698
2015公積金貸款額度計算器 瀏覽:397
代理理財程序 瀏覽:354
銀監會地方融資平台 瀏覽:591
全國社保基金114組合什麼意思 瀏覽:23
蘇州貸款融資公司 瀏覽:133
基金水位線 瀏覽:836
買理財的申報 瀏覽:878
中糧信託待遇 瀏覽:660
小營理財下載 瀏覽:420
廣州信託公司 瀏覽:420
國信證券和國投資本 瀏覽:93
理財經理箴言 瀏覽:897
貴金屬化合物的歸類 瀏覽:598
國家資金理財 瀏覽:897
遠東貴金屬手機版下載 瀏覽:80
中華開發股權投資 瀏覽:350
多盈理財兌付 瀏覽:814
通達信漲跌均線主圖指標公式 瀏覽: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