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動物的生活習慣
我國的珍稀瀕危動物——虎
世界上目前僅存有5個亞種,即:孟加拉虎、東南亞虎、蘇門虎、華南虎、東北虎。在現存的5個亞種里,雖然我國佔有3個亞種(東北虎、華南虎、孟加拉虎),但總的數量在世界上排在末尾。
1、我國三種虎的產地、形態習性特點
東北虎是指所有產在我國、前蘇聯和朝鮮北部的虎。在我國分布於吉林、黑龍江兩省,但生境范圍已變得很小。在野外主要生活在森林、叢林和野草叢生的地方,尤其喜歡在針、闊混交林中。沒有固定的巢穴。喜單獨生活,而且每隻虎都有一定的地盤范圍。夜間活動,善於游泳,6~8km寬的河,很容易渡過。論個頭,東北虎是最大而最漂亮的一個亞種,身長可達4m、重量達380kg。全身毛淡黃而長,斑紋較疏淡,胸腹部和四肢內側是白色毛,尾巴粗壯點綴著黑色環紋。靠視覺和聽覺捕獵,捕獵時潛伏等候或小心潛近獵物,然後突然猛捕先咬住獵物頸背要害部位,將其弄死拖到隱蔽處再吃。野外主要捕食野豬及食草類動物。冬季發情交配,孕期105~110天,每胎2~4仔,4~5歲性成熟,壽命20~25年。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
華南虎又叫中國虎是我國特產,這個亞種分布較廣包括華南、華東、華中、西南,但野外很稀少。在野外生活於山林及灌木叢、野草稠密的地方。性孤而兇猛。生活習性和東北虎相似。在野外主要捕食野豬、黃猄、小鹿等。沒有固定的繁殖季節,孕期100~106天,每胎2~4仔,3~4歲性成熟,壽命20年。華南虎的體形比東北虎小;毛較短;花紋密而顏色較深;尾部黑斑最多。屬我國一級保護動物,目前已面臨滅絕,也是世界最瀕危的動物之一。
孟加拉虎又叫南亞虎,國外見於緬甸、印度、泰國、馬來西亞等,在我國主要分布於雲南、西藏東部。這種虎生活在森林、山地和丘陵等生境中。夜行,主要以有蹄類為食,如野豬、鹿等,偶爾有攻擊人和家畜的現象。沒有固定繁殖季節,孕期100~106天,每胎2~4仔,3~4歲性成熟,壽命約20年。孟加拉虎體形小於東北虎,大於華南虎,毛短,黑條紋窄而密。也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
2、對虎的保護與對策
近年來,虎的數量在急劇減少,產在我國的東北虎、華南虎、孟加拉虎,已到了瀕危的程度,據文獻報道,生活在野外的東北虎,在世界上也只有200多頭,目前生活在我國境內野生東北虎可能只有10頭左右;加上全國動物園和飼養基地的也不過200多頭。生活在野外的華南虎、孟加拉虎,也不會超過10頭。
隨著世界上虎的不斷減少,全球保護虎的呼聲日益高漲。70年代世界自然基金會就開始了援救老虎的行動,隨後在印度、西伯利亞、我國也都採取了嚴加保護措施,發布野生動物保護法。對全國飼養在動物園的三種虎在人工飼養條件下進行繁殖。僅北京動物園飼養的東北虎從50年代到現在已繁殖成活了122頭。
為了挽救華南虎,1995年中國動物協會還專門成立了華南虎協調委員會,統一協調華南虎的救助工作;對我國目前動物園圈養的30多頭華南虎,納入我國《21世紀議程》、《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199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動物繁殖專家組來我國,對上海、重慶、蘇州等動物園的華南虎現狀作了詳細調查,共同採取人工復壯措施。只要全社會都增強生態意識,加上有關部門投入相應的人力、資金等,挽救虎的這一珍貴物種免於滅絕是有希望的。
老虎被稱為萬獸之王,就是我們平常看見,老虎頭上有橫紋。我們中國人的思維看老虎頭上有三條橫線,像個「王」字,為什麼說它是萬獸之王?一它的體型是比較大的,它是靠捕食其他動物為食的。它在這個食物鏈裡面,它是處在一個頂級的階段。就是它是靠吃其他動物生存的,所以它在維持生態平衡裡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它是屬於萬獸之王,老虎是我們中華文化傳統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像我們講的十二生肖裡面老虎是排第幾呀?是排第三,對吧!關於老虎的一些成語那就更多了,我們大家都知道,「龍騰虎躍」,「虎虎生威」,「如虎添翼」,「談虎色變」,還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都是我們老百姓在長期的跟老虎接觸過程中,總結出來的跟老虎的一些習性非常相近的那些成語,它能夠充分體現老虎的一些生活習性。
老虎到底它是怎麼起源的呢?我們剛才講了豹屬這一屬的動物,大概是在五百萬年左右以前出現的。它從哪個地方起源?是從亞洲起源的,然後從亞洲起源以後向外輻射。一般認為老虎是起源於亞洲的東部,尤其是我們國家,我們境內。在我們國家境內,它早於豹屬的其他成員,如獅子或豹子,首先大約在兩百萬年左右以前分化出來。我們國家的華南虎是我們國家特有的,被認為可能是所有老虎的祖先,是一個原始的類群。老虎現在分了有八個亞種,其中不幸的是有三個亞種絕滅了。我們下面就對每個亞種分布情況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孟加拉虎,這是它分布在印度緬甸尼泊爾和我們國家的西藏的東部,及雲南的南部。它的體色變化比較大,有白色的和黑色的類型。我們後面要講的白虎,就是這個孟加拉虎的一個體型變化。它不是這個像我們人類看見的這個白化個體,它不是白化個體,而是它體色的一個變化。它的體長大致在2.9米左右,體重是220公斤。雌體要稍微小一些,大概在2.5米長,重140公斤
黔金絲猴
學 名:Rhinopithecus brelichi
英文名:Guizhou Golden Monkey
別 名:灰金絲猴 白肩仰鼻猴 牛尾猴 線絨
【分類位置】
目 靈長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屬 仰鼻猴屬 Rhinopithecus
【瀕危等級】
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 生效年代: 1997
IUCN瀕危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瀕危等級: 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一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 1996
【外形特徵】
體型近似川金絲猴而稍小,但尾較之更長。體長為637-690mm,尾長846-905mm。吻鼻部略向下凹。臉部灰白或淺藍,鼻眉脊淺藍。兩肩間有一白色塊斑,肩毛長達160mm。體背灰褐,有的具黃的色調,從肩部沿上肢外側至手背,由淺灰褐漸變為黑色,下肢色澤的變化與上肢相同。頸下、腋部及上肢內側金黃色,股部灰黃。尾基深灰色,至尾端為黑色或黃白色,胼胝周圍黑色。幼體色淡,通體銀灰,頭頂灰色,四肢內側乳灰。尾深灰至尾端為黃白色。
【分布范圍】
分布於貴州省境內武陵山脈之梵凈山。現在的具體分布地點主要在江口縣的月亮壩、柏枝坪;松桃縣的泡木壩、田家壩、白雲寺、牛鳳包;印江縣的亞盤嶺、淘金河上游和護國寺。
【生活習性】
棲息地的植被為常綠闊葉林、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和落葉闊葉林。活動的海拔高度比川、滇金絲猴都要低,多棲於海拔500-800m河谷闊葉林,夏季則多見於海拔1400-2200m左右的闊葉混交林。也偶見於村寨附近。多為群居性。一般約150-250隻,一個群的大小在四季有分合的變化。活動范圍大,最大群有400多隻。為多雄多雌的混合家族群。食物為植物性的葉、芽枝、果實及樹皮。雌猴發情季節為夏秋及初冬。主要天敵有豺、大靈貓和雲豹等。
【種群現狀】
梵凈山的黔金絲猴,據1991-1993年考察有3個猴群,總數約550-600隻,數量增長緩慢。據Eudey1987年估計黔金絲猴的總數不超過500-670隻。1995年對黔金絲猴進行了系統考察,確認黔金絲猴現存約750隻,組成20多個家族,活動范圍約4萬公頃(周曉農等,1995)。
【致危原因 】
1. 在建立保護區之前,由於採伐使森林遭受破壞,尤以北坡較為嚴重,加上采礦等經濟活動對自然植被的破壞,至今尚未完全恢復;
2. 在梵凈山捕殺黔金絲猴的情況也常有發生。據不完全統計1962-1977年就獵殺317隻之多。建立保護區後亂砍濫伐尚未完全制止(唐錫陽,1982)。盜獵現象至今也未根除,如在1983、1984、1994年都曾發生過獵殺事件。但總的說來保護還是有所加強,每個猴群也有一定數量,這給種群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現有的保護措施】
黔金絲猴已被列為國家 I 級重點保護動物。1978年在貴州產區建立了梵凈山自然保護區,面積達41300公頃,主要是保護黔金絲猴和珙桐等珍稀動植物及其森林生態系統,1986年又被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建立後,保護工作有所加強。通過宣傳教育,和貫徹有關法規,提高了當地群眾對保護珍稀動物的認識。同時,對亂砍濫伐和盜獵者又繩之以法,如1984年對一起獵捕2隻黔金絲猴(致死1隻,致殘1隻)立案後,受到了法律制裁。因此,金絲猴的保護已做到家喻戶曉。
【建議的保護措施】
需進一步採取有力措施,加強法制,嚴格管理,對非法獵捕的盜伐者應予嚴懲。除了重視對它們本身的直接保護外,也不能忽視對它們賴以為生的棲息環境的保護,特別是猴群主要活動區域和越冬區域的森林保護,否則其種群將得不到恢復和發展。在其分布區內,還應經常開展宣傳教育,提高幹部和群眾遵紀守法,愛護珍稀動物的自覺性。還應加強對黔金絲猴的生態學研究,尤以種群生態、增長模型和動態研究,不斷地給保護管理提供科學依據。但是,對於發展飼養繁殖包括保護區內,都必須嚴加控制。
滇金絲猴
學 名:Rhinopithecus bieti
英文名:Black Snub-nose monkey
別 名:黑金絲猴 黑仰鼻猴 雪猴 花猴
分類位置:
目 靈長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屬 仰鼻猴屬 Rhinopithecus
瀕危等級:
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 生效年代: 1997
IUCN瀕危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瀕危等級: 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一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 1996
外形特徵:
雖名為"金絲猴",實際並無金黃色的毛。身體較川金絲猴稍大,體長740-830mm,尾相對較短,略等於體長,約510-720mm,但比較粗大。身體背面、側面、四肢外側,手、足,和尾均為灰黑色。在背面並具有灰白色的稀疏長毛。頸側、腹面、臀部及四肢內側均為白色。
分布范圍:
分布於瀾滄江與金沙江之間雲嶺山脈主峰兩側的高山深谷地帶,面積約20,000km2,向北伸長達西藏境內的寧靜山脈,包括雲南德欽、維西、麗江、劍川、蘭坪、雲龍等縣,以及西藏芒康縣境內。
生活習性:
棲息於海拔3,300-4,100m 左右的高山暗針葉林帶。是目前發現的居住海拔最高的靈長類動物.滇金絲猴的猴群不大,多為20-60隻,尚未發現有150隻以上的大群。為多雄多雌的混合群體,有社群等級行為。無明顯的季節性的垂直遷移現象。活動范圍猴群大小有異,約20-133.4 km2,其平均密度為1.12-2.5隻/ km2。主食針葉樹的嫩葉和越冬的花苞及葉芽苞,也食松蘿和樺樹的嫩枝芽及幼葉,5-7月還吃箭竹的竹筍和嫩竹葉。11月中旬所觀察到的社群中,成年雌猴幾乎都抱有幼仔,且大小都比較整齊,據其形態,估計大多是在7-8月出生的。由於它們棲息地比川金絲猴海拔高,故產仔要遲2-3月。
種群現狀:
據中科院昆明動物所調查報道(李致祥等,1979;馬世來等,1984-1985;楊德華等,1981;白壽昌,1988;王應祥等,1985-1988),滇金絲猴僅分布於滇西北,北起西藏芒康,南至雲南雲龍一個狹窄的高山深谷地帶,猴群數量較少,一般僅20-60隻,很少超過100隻大群,估計種群總數在雲南難以逾越1,000隻(白壽昌,1988);西藏芒康約1,000隻(尹秉高、劉務林,1993)。
致危因素:
主要是濫獵供作毛皮用。據在雲南德欽縣霞若區調查。70年代該區滇金絲猴估計不下1000隻,但1971-1981年獵殺統計數達430多隻,到現在僅剩下200餘只(白壽昌,1987)。1978-1981年上半年,僅白馬雪山東坡一小區域,三年半時間共槍殺139隻,其他產滇金絲猴的地區,其情況也大同小異(木文偉等,1982)。同時還由於森林不斷採伐、毀林開荒以及放牧,嚴重地破壞了它們的棲息環境而導致社群分割,一些小的社群最後遭到蠶食絕滅。
B. 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的獲獎名單
學校名稱一級學科名稱博士生姓名北京大學數學賈晨北京大學數學代立雲北京大學數學王少峰北京大學物理學劉永椿北京大學物理學孫兆茹北京大學物理學張甲舉北京大學核科學與技術王冊明北京大學化學楊麥雲北京大學化學侯紹聰北京大學化學謝然北京大學化學肖先金北京大學生物學紀玉鍶北京大學生物學王剛北京大學生物學施慧北京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梁存任北京大學地球物理學鄧凱北京大學心理學張喜淋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叢治辰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張文北京大學歷史學陳曉偉北京大學歷史學張德明北京大學哲學楊洪源北京大學哲學李延軍北京大學外國語言文學謝娟北京大學外國語言文學李燦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黃芊芊北京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張榮慶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楊雷靜北京大學力學周健北京大學地理學王戎北京大學地理學王旭輝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黃昕北京大學生物學王維斌北京大學生物學周靜怡北京大學生物學杭棟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韓啟飛北京大學臨床醫學王麗北京大學臨床醫學謝涵北京大學葯學羅宜孝北京大學葯學王淵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張乾友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魏義方中國人民大學哲學李劍鋒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宋魏巍中國人民大學理論經濟學詹新宇中國人民大學理論經濟學李黎力中國人民大學理論經濟學姚東旻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語言文學艾翔中國人民大學農林經濟管理何安華中國人民大學工商管理楊付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陳雷中國人民大學工商管理毛暢果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曾毅中國人民大學數學馬龍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寧靜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趙然中國人民大學工商管理李輝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陳福中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學張文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陳欣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路向峰中國人民大學法學杜磊中國人民大學理論經濟學盛亦男中國人民大學數學李肖肖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史韓祥清華大學土木工程袁煥鑫清華大學水利工程馬宏博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余智勇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范麗麗清華大學光學工程曾召利清華大學機械工程李津津清華大學儀器科學與技術孫欣堯清華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劉東清華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馮旭寧清華大學電氣工程周天睿清華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陳曉明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張嬌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沈瑋清華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代季峰清華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鄧濤清華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鞠生宏清華大學力學馬寅佶清華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張如范清華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申春清華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王文坦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趙永傑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戴升清華大學數學蔡鋼清華大學物理學張金松清華大學物理學劉軍偉清華大學物理學陳鵬程清華大學化學劉凱清華大學化學吳宇恩清華大學化學龍勇清華大學生物學馬丹清華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張瑾清華大學公共管理羅杭清華大學中國語言文學馬特清華大學社會學喻豐清華大學法學蔣鈴清華大學設計學劉派清華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張達清華大學生物學潘孝敬清華大學政治學楊原清華大學法學李浩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劉增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費禮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王金亮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費成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力學孟雪廣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趙小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工程蘭明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許博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數學石岩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力學黃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王宗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殷建豐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儀器科學與技術李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物理學林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王建鋒北京理工大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李克勇北京理工大學機械工程王聰北京理工大學光學工程賈甲北京理工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牟進超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武玉偉北京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陳冰昆北京理工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林秋漢北京理工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孫言北京理工大學化學程虎虎北京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張斌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牛艷玲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趙藝中國農業大學農業工程廖人寬中國農業大學農業工程付宗強中國農業大學農業工程趙東傑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張清中國農業大學作物學王振忠中國農業大學園藝學張娜中國農業大學農業資源利用趙勐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何順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劉磊中國農業大學畜牧學林剛中國農業大學獸醫學蔣文曉中國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戴家武中國農業大學公共管理起曉星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張永芝北京師范大學理論經濟學陳昊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李西順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何倩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衛薇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夏明睿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林瑋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劉全志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陳安民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張文濤北京師范大學數學楊四輩北京師范大學數學錢超北京師范大學物理學何敬北京師范大學天文學曹碩北京師范大學地理學任華忠北京師范大學地理學王成芳北京師范大學生物學夏燦瑋北京師范大學生物學孫棟北京師范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代雲容北京師范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李發鵬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孟慶輝中央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朱國祥中央民族大學歷史學趙旭峰中央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王凱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歐陽常青南開大學化學徐彬南開大學化學唐青南開大學化學張志君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李維尊南開大學理論經濟學毛其淋南開大學應用經濟學劉斌南開大學歷史學楊豪南開大學政治學張翔南開大學生物學王懷民南開大學生物學邊鑫南開大學工商管理譚有超南開大學數學王興春南開大學統計學馮龍南開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李貞玉南開大學物理學婁凱南開大學物理學王槿南開大學光學工程范飛南開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孫寧南開大學哲學劉晉禕南開大學臨床醫學蘇龍翔天津大學化學竺傳樂天津大學化學許友天津大學力學楊紹瓊天津大學機械工程田文傑天津大學儀器科學與技術高慧敏天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羅文天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康艷茹天津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童來會天津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於敦吉天津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朱雷天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劉勇天津大學土木工程秦穎天津大學水利工程王高輝天津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李詩純天津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李奕帆天津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馬倩天津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林道舒天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易茜天津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武曉莉天津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馮琳大連理工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趙清春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宋金龍大連理工大學物理學劉立釗大連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周豪大連理工大學哲學張衛大連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任健康大連理工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徐琴琴大連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白芳大連理工大學化學張勝大連理工大學力學樊俊鈴東北大學化學陳帥東北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寧兆龍東北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王慧敏東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胡軍東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蔡志輝東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曹宇東北大學冶金工程劉中秋東北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王坤東北大學機械工程宋克臣東北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李偉偉吉林大學哲學陳飛吉林大學法學張超漢吉林大學工商管理單標安吉林大學應用經濟學趙宣凱吉林大學數學趙曉朋吉林大學物理學姜立偉吉林大學化學王傳洗吉林大學化學劉軼吉林大學化學朱守俊吉林大學物理學李守瑞吉林大學基礎醫學魏成國吉林大學臨床醫學苗曉吉林大學獸醫學顧敬敏吉林大學機械工程黃虎吉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鄭佳紅吉林大學交通運輸工程王秀剛吉林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徐彬彬吉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袁巍吉林大學地質學王楓吉林大學地球物理學馬國慶哈爾濱工業大學物理學田彥婷哈爾濱工業大學物理學徐偉哈爾濱工業大學力學國峰楠哈爾濱工業大學力學孫健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工程耿雪松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楊振文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呂雲卓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陳海燕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彭慶宇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氣工程張魯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苑振宇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蘇曉傑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孫鑫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朱旗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工程白久林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劉傑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張慧超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於耀光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祝青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陳碩哈爾濱工業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張磊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趙磊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梁斌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張偉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倪春軍復旦大學歷史學陳瑋復旦大學哲學李主斌復旦大學政治學強舸復旦大學公共管理賀小林復旦大學理論經濟學高琳復旦大學數學郭垚復旦大學物理學郭聰復旦大學化學孔彪復旦大學化學張卡卡復旦大學化學仰志斌復旦大學生物學王傳超復旦大學生物學楊輝復旦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唐長兵復旦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魯海生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王琪復旦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趙岩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陸曉慧復旦大學臨床醫學杜昕復旦大學臨床醫學劉衛仁復旦大學臨床醫學戚鵬復旦大學葯學李劍峰復旦大學臨床醫學李俊復旦大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吳琳琳復旦大學臨床醫學李美燕同濟大學化學王歡文同濟大學數學陳浩同濟大學物理學劉文興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李響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王慧同濟大學土木工程陳海兵同濟大學建築學周伊利同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彭登峰同濟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王志鵬同濟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金雁敏同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房玉江同濟大學臨床醫學李海玲同濟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李貴萍同濟大學法學趙歆同濟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王婷上海交通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趙文華上海交通大學力學李寅峰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何鳳蘭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瞿葉高上海交通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楊曉光上海交通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陳曉鋼上海交通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王睿上海交通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傅洛伊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竇曉秋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郭興梅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周雪皎上海交通大學物理學王美曉上海交通大學物理學任懷瑾上海交通大學生物學黃俊上海交通大學化學董瑞蛟上海交通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王玉東上海交通大學公共管理楊志軍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谷麟上海交通大學葯學王汝冰上海交通大學法學楊顯濱上海交通大學生物學黃志敏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醫學林錦驃上海交通大學臨床醫學李勉上海交通大學臨床醫學王吉林上海交通大學臨床醫學張增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汪明帥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陳思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詹藝華東師范大學體育學馬德浩華東師范大學物理學劉心娟華東師范大學物理學李昊華東師范大學化學劉運林華東師范大學生態學沈斌華東師范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張金中華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戴建兵南京大學哲學代建鵬南京大學工商管理王國俊南京大學應用經濟學李偉軍南京大學法學雷俊生南京大學政治學倪春納南京大學社會學吳新慧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王學軍南京大學歷史學魏曉鍇南京大學教育學錢小龍南京大學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宗乾進南京大學數學王林南京大學物理學陳偉南京大學物理學李林南京大學物理學顧銘強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薛俊俊南京大學物理學孫宏祥南京大學化學陳小雨南京大學化學謝勁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蘇冠勇南京大學天文學柳若愚南京大學大氣科學諸葛小勇南京大學地質學楊水源南京大學生物學黃振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楊怡玲南京大學臨床醫學戚榮豐東南大學城鄉規劃學史北祥東南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王曉佳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陳喆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宋良龍東南大學物理學馬亮東南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朱斌東南大學電氣工程臧海祥東南大學交通運輸工程趙金寶東南大學生物學胡雯東南大學臨床醫學彭新桂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王榮斌浙江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吳志岩浙江大學公共管理段忠賢浙江大學數學胡思煌浙江大學物理學孫雲蕾浙江大學化學許林茹浙江大學機械工程白小龍浙江大學機械工程王林濤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文偉浙江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金台浙江大學電氣工程翁華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徐海亮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吳晶軍浙江大學力學李倩倩浙江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胡挺浙江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池清華浙江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章逸豐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王樹森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徐斌浙江大學生物學朱律韻浙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陳再明浙江大學植物保護劉賀浙江大學基礎醫學張薇浙江大學臨床醫學傅鷹浙江大學葯學陶蓉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蔡宏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周宗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芮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賀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徐來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陳潔潔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陳武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閆溢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衛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陳登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力學廖國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陶永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物理學高新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物理學冼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物理學朱輝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學夏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學李亞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祝恆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孫加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曹雄飛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張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核科學與技術汪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黃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劉愉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范傳剛廈門大學化學曹爍暉廈門大學化學徐桂良廈門大學化學吳選俊廈門大學化學郭文熹廈門大學化學彭軍波廈門大學生物學陳艷廈門大學生物學李漢傑廈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杜川軍廈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梁彥韜廈門大學數學吳國春廈門大學應用經濟學蘇佳廈門大學理論經濟學付才輝廈門大學應用經濟學蔡昌達廈門大學應用經濟學張文城廈門大學中國史劉婷玉山東大學應用經濟學王營山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崔春山東大學歷史學劉濤山東大學數學宗高峰山東大學物理學馬衍東山東大學化學代鵬程山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許醒山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徐菲山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張俊傑山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史志成山東大學機械工程崔曉斌山東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李海濤山東大學基礎醫學張猛山東大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周雲平山東大學葯學劉春喜中國海洋大學生物學馮超中國海洋大學生物學母偉傑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科學王濤中國海洋大學生物學張偉中國海洋大學生物學張曉娜武漢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何超武漢大學應用經濟學祁毓武漢大學法學袁康武漢大學法學郭少青武漢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徐旭武漢大學公共管理殷寶明武漢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張豫鵬武漢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龍浩武漢大學化學張翠玲武漢大學化學武文博武漢大學化學秦四勇武漢大學生物學陳浩武漢大學口腔醫學撒悅武漢大學水利工程蔣水華武漢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劉念武漢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黃志武漢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聶勇偉武漢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熊小東武漢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黃旭武漢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張雲菲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傳播學張恆山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陳鋒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汪艷霞華中科技大學工商管理靳小翠華中科技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劉海華中科技大學數學王金霞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段東聖華中科技大學光學工程雷蕾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布寧斌華中科技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劉歡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伽龍華中科技大學化學羅亞莉華中科技大學土木工程馮曉楠華中科技大學力學劉大彪華中科技大學中西醫結合趙寅華中科技大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鄒麗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向小曦華中科技大學葯學程彪華中科技大學生物學王程華中科技大學臨床醫學劉磊湖南大學應用經濟學鄧玉萍湖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李雄湖南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王綱金湖南大學力學馮慧湖南大學機械工程付建勤湖南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康旭東湖南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陳安偉湖南大學物理學許金友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瞿佰華湖南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陳月皎中南大學物理學易早中南大學冶金工程陽海棠中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孫翱魁中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梁霄鵬中南大學冶金工程張理源中南大學冶金工程吳飛翔中南大學機械工程蔣日鵬中南大學交通運輸工程王中鋼中南大學交通運輸工程鄧江明中南大學力學武井祥中南大學交通運輸工程鄧東平中南大學礦業工程周健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張科中南大學礦業工程彭康中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張毅中南大學生物學許曉娟中南大學基礎醫學趙璐晴中南大學基礎醫學陳攀中南大學護理學葉曼中南大學臨床醫學廖潔月中山大學公共管理溫明月中山大學中國史辜夢子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張倩中山大學應用經濟學陳中飛中山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周少銳中山大學生物學劉徐兵中山大學物理學胡偉中山大學光學工程辛洪寶中山大學化學暴欣中山大學化學劉亦武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孔令軍中山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郭東生中山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蘇卓中山大學生物學趙強中山大學葯學吳思涵中山大學口腔醫學吳桐中山大學口腔醫學劉中華中山大學臨床醫學郭小燕中山大學臨床醫學楊雪嬌中山大學臨床醫學王德深華南理工大學機械工程關偉盛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唐征海華南理工大學電氣工程賴志燚華南理工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林峰華南理工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余天佑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全宇暉華南理工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魏嫣瑩華南理工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姬小趁華南理工大學輕工技術與工程劉華敏華南理工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劉勇軍四川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曾自強四川大學哲學楊子路四川大學歷史學馬英傑四川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晏青四川大學新聞傳播學高憲春四川大學物理學陳軍全四川大學數學盧明四川大學生物學陶向四川大學物理學郭靜華四川大學化學蔡雲飛四川大學輕工技術與工程曾維才四川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劉壯四川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施奇武四川大學光學工程杜永兆四川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馬猛四川大學口腔醫學伍穎穎四川大學生物學袁克非四川大學葯學楊洋四川大學基礎醫學張奎四川大學臨床醫學劉非重慶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李華青重慶大學土木工程黃磊重慶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何輝超重慶大學物理學張虎林重慶大學數學周壽明重慶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李林昊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柴林江重慶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張磊重慶大學應用經濟學陶勇重慶大學儀器科學與技術秦華鋒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黃勇軍電子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朱全江電子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唐海龍電子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吉彥達電子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劉風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盛俊傑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李祥明西安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趙梓源西安交通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宋渤西安交通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王長安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楊愛軍西安交通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尹行天西安交通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沈超西安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騫雅楠西安交通大學力學龍建民西安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楊濤西安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韋玉西安交通大學工商管理王治國西安交通大學工商管理黃緣緣西安交通大學哲學唐學亮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王永香西安交通大學生物學羅成西安交通大學生物學楊文婷西安交通大學臨床醫學朱茜茜西安交通大學臨床醫學韓亮西安交通大學臨床醫學曲凱西安交通大學基礎醫學董艷迎西安交通大學數學林紹波西安交通大學數學郗平西安交通大學數學賈紀騰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魏鵬飛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李璐禕西北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褚衍輝西北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馬雄西北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張海超西北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梁韻基西北工業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周珍西北工業大學數學李斌龍西北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吳宏景西北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陳瑞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物學孫加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物學鄧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物學徐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業工程操信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王平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王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孟江飛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保護成玉林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獸醫學吳勇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林經濟管理王昕蘭州大學地質學曹泊蘭州大學中國史叢振蘭州大學物理學劉作業蘭州大學生物學孫旺盛蘭州大學生物學王媛蘭州大學公共管理王學軍蘭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吳巍煒蘭州大學應用經濟學咸春林蘭州大學物理學楊科蘭州大學物理學張俊麗中共中央黨校哲學唐忠寶中共中央黨校政治學胡榮榮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賀方彬中共中央黨校政治學王雪竹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楊發庭中國科學院大學物理學劉宇中國科學院大學化學武慶鋒中國科學院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劉灰禮中國科學院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王旭中國科學院大學生物學胡浩中國科學院大學生物學王松中國科學院大學心理學張柳燕中國科學院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高安然中國科學院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孫征宇中國科學院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張凱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馬克思主義理論朱繼東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語言文學李小貝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應用經濟學張占力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理論經濟學劉昌義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理論經濟學楊慧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理論經濟學陸萬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語言文學惠嘉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理論經濟學劉宏青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馬克思主義理論肖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應用經濟學宋瑞禮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劉西山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軍隊指揮學饒德虎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軍事後勤學與軍事裝備學陳零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軍隊指揮學於祥森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軍事後勤學與軍事裝備學包學兵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張進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孫良奎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楊躍能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曾令李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楊俊剛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馬勝國防科學技術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秦軍瑞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光學工程陳偉國防科學技術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程國新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光學工程江天
C. 誰知道顧氏的來源我姓顧,所以想了解一下
顧姓出自南顧與北顧,這兩支顧姓,一支起源於北方,另一支起源於南方,後人便稱為「南顧」和「北顧」。至今顧姓人在談論其淵源時,仍有「南顧」、「北顧」之說。
顧氏得姓後,「北顧」發展不及「南顧」,南顧很快成了會稽(今蘇州吳縣)一帶的大姓,漢魏六朝時與陸、朱、張三姓合稱為會稽四姓。
由於顧姓主要發源和成長於會稽,所以會稽也成了顧姓的著名郡望之一。後來,這支顧姓中的人遷武陵(今蘇州武陵溪),並迅速發展,因此武陵也成了顧姓的又一郡望。
顧炎武
(3)上海葉文偉擴展閱讀:
遷徙分布
顧姓在得姓以後,北顧發展不及南顧。春秋戰國時期,兩支顧姓發展緩慢。有資料表明,南顧得姓後不久就成為會稽(今蘇州)一帶的大姓,漢魏六朝時與陸、朱、張合稱為會稽四姓。
由於顧姓主要發源和發展於會稽(江蘇吳縣),所以在歷史上會稽也被當作顧姓的著名郡望之一。此外,這支顧姓中後來又有人遷武陵(今蘇州武陵溪),並在當地迅猛發展,武陵也因此被尊為顧姓的另一大郡望。
明代中葉時,顧姓不僅分布於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山東、山西、陝西、河北、內蒙等地也有顧姓人居住。明末至清中葉時,有閩粵之顧姓渡海赴台,進而播遷海外。
1949 年,蔣介石敗逃台灣,則有不少江浙顧姓人隨往。但是,綜觀顧姓家族史,從古至今,顧姓的發展繁衍中心卻一直在今江蘇、浙江一帶。
D. 中國古代男女,幾歲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什麼
古代男子20歲,女子15歲,表字。
表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名字。古代男子20歲女子15歲,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稱其表德之字。後稱字為表字。
(4)上海葉文偉擴展閱讀:
古時怎樣稱呼名和字
在古代,由於特別重視禮儀,所以名、字的稱呼上是十分講究的。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
平輩之間,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直呼其名,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平輩之間,相互稱字,則認為是有禮貌的表現。
下對上,卑對尊寫信或呼喚時,可以稱字,但絕對不能稱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長輩的名,更是連提都不能提,否則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產生了「避諱」制度。
在古代名和字連起來稱呼,也是為了表示尊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表字
E. 青年地質科技獎的授予情況
到目前為止 ,475名優秀青年地質工作者獲此殊榮,其中授予金錘獎95名,銀錘獎380名。同時有21名金、銀錘獎獲得者榮獲了中國青年科技獎。「青年地質科技獎」已經成為中國地質學會的品牌,在地質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獲獎者絕大多數已成為地質科技工作的骨幹。(下附部分獲獎者名單) 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1989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5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毛景文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石彥民 大港石油管理局勘探開發研究院 李建潮 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 高延林 青海省科學技術委員會 董樹文 安徽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銀錘獎 (17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王安建 長春地質學院 馬昌前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 李小彥 西安煤炭科學研究院 李長江 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所 李繼江 山東省第三水文工程地質大隊 李榮清 湖南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朱玉磷 福建省閩西地質大隊 汪振文 新疆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 張 韜 寧夏地礦局礦產地質調查所 張明泉 蘭州大學地質系 張哨楠 成都地質學院 張德潤 地礦部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楊閩中 建設部綜合勘察研究院 羅 雲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黃紹甫 廣西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 聶風軍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康豹成 河北省綜合研究地質大隊 中國地質學會第三屆青年地質科技獎(1991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7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石崑山 河南省地礦廳第三地質探礦隊 湯良傑 地質礦產部西北石油地質局 吳景勤 核工業總公司華東地質勘探局 陳 駿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周國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徐學純 長春地質學院地質系 晏建國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南地質勘查局 317 銀錘獎 (31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萬渝生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王會祥 塔里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地質研究大隊 王英民 成都地質學院 王鶴齡 湖北地質實驗研究所 劉金山 湖南地礦局 405 隊普查分隊 劉蒙華 中國地質科學院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 華佑南 中國地質科學院南京地質研究所 朱筱敏 石油大學石油地質系 朱儒峰 內蒙古地礦局第二區調隊一分隊 阮利民 冶金部第一地質勘查局地質探礦技術研究所 吳澄宇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張超群 廣東茂名礦產公司 李乃勝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李兆慧 河南省煤田地質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隊 周 翊 中南工業大學地質勘查及城鄉建設工程系 林暢松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羅先熔 桂林冶金地質學院 鄭國東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侯建軍 北京大學地質系 段太忠 江漢石油學院地質系 郝梓國 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報編輯部 欒文樓 河北地質學院 殷躍平 地礦部環境地質研究所 秦克章 有色金屬總公司北京地質研究所 耿 弘 雲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閻子忠 寧夏地礦局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 黃建閩 建設部綜合勘查研究院 舒 航 冶金部第一地質勘查局地質探礦技術研究所 蔣少涌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潘 懋 北京大學地質系 戴鳳岩 中國地質科學院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四屆青年地質科技獎(1993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9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陳踐發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龐忠和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地熱研究室 侯增謙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胡雄健 浙江省地礦局第七地質隊 趙文智 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徐錫偉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郭英廷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部 黃潤秋 成都地質學院工程地質研究所 溫 寧 地礦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第二海洋地質調查大隊 銀錘獎(30名以姓氏筆劃排列)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王 劍 地礦部成都地質研究所 王恩志 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 王照林 山西省地礦局 215 隊物探分隊 韋星林 有色總公司江西地勘四隊三分隊 甘盛飛 沈陽黃金學院地質系 曲國勝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任書才 河北省地礦局第三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 劉代志 中南工業大學地球物理勘察新技術研究所 劉樹文 北京大學地質學系 杜楊松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科研處 李延河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邱小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區劃室 何思為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探工系 汪東波 有色總公司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張光輝 地礦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 陳衍景 北京大學地質系 邵益生 建設部城市地下水資源研究中心 苗培森 山西省地礦局區調隊 羅 強 西南石油學院 周平根 地礦部環境地質研究所國土地質研究室 周永章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廣州分部 胡 凱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郜建軍 地礦部石油地質研究所 賀安生 湖南省地質研究所 郭正堂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黃運飛 中國兵器工業部勘察研究院 藍先洪 地礦部海洋地質研究所 賴旭龍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古生物教研室 蔡耀軍 水利部能源部長江勘測技術研究所 漆家福 石油大學 (北京)地球科學系 中國地質學會第五屆青年地質科技獎(1995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共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王宗起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朱立新 地礦部物化探研究所 吳吉春 南京大學 周瑤琪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鄭永飛 中國科技大學 姜欽華 北京大學地質系 胡聖標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郝 芳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秦四清 中航勘察設計院 舒 航 中國礦業大學 銀錘獎 (共4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萬 力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於青春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 方維萱 有色西北地勘局物化探總隊 王 駒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王 清 長春地質學院 王京彬 有色北京地質研究所 馮慶來 中國地質大學 任戰利 西北大學地質系 劉 震 石油大學(北京) 劉小宇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劉曉春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孫曉明 中山大學地質系 許文良 長春地質學院 宋 彪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張正偉 河南地質科研所 張祖海 江西有色地勘局地研所 張曉培 長春地質學院 張獻民 河北地質學院 李江海 北京大學地質系 李建平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楊夕輝 雲南地礦局三隊 沈樹忠 中國礦業大學 邵龍義 中國礦業大學 陳松嶺 中南工業大學 周樂堯 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院 屈建軍 中國科學院沙漠研究所 施 斌 南京大學 閭國年 南京大學 唐金榮 冶金勘察研究院 唐勝利 煤炭科學院西安分院 賈愛林 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章雨旭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續世朝 山西地勘局區調隊 銀劍釗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所 黃 海 地礦部地質技術勘查院 龔漢松 海南地礦開發局高新爆破技術公司 傅雪海 江蘇煤田地質勘探研究所 彭少梅 廣東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蔣泰然 地礦部石油地質研究所 解習農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中國地質學會第六屆(1997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獎名單
(共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何慶成 地礦部環境地質所 李功伯 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 蘇俊青 大港石油地勘院 林承焰 石油大學 ( 華東) 范洪海 華東地質局 270 所 侯泉林 中科院地質所 徐義剛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 高 俊 地礦部地質研究所 董國臣 河北地勘局 潘葆芝 長春科技大學 銀 錘 獎 ( 共 40 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於學峰 山東省第二地勘院 毛先成 中南工業大學 王文武 化工部遼寧地勘院 王世澤 西南石油局 王建鋒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王春亮 山西地勘局 216 鄧吉牛 有色北京地質所 田昇平 化工部化學礦產院 全裕科 華北石油地質局規劃設計院 劉 傑 寧夏石炭井礦務局 劉再華 地礦部岩溶地質所 劉俊來 長春科技大學 孫友宏 長春科技大學 朱雲鶴 地礦部南京地礦所 湯 彬 華東地質學院 邢紅星 第三地勘局勘查院 吳培康 石油勘探開發中心 張立東 地礦部沈陽所 張伯友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 張招崇 地礦部地質所 張振福 山西地礦局地調隊 李 曉 中科院地質所 李志群 有色西南地質所 李俊建 地礦部天津地礦所 楊學明 中國科技大學 楊忠芳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楊振宇 地科院地質力學所 肖舉樂 中科院地質所 陸建軍 南京大學地質系 陳遠榮 桂林礦產地質院 陳海弟 中南地勘局 侯恩科 西安礦業學院 施澤進 成都理工學院 柳建新 中南工業大學 趙 平 中科院地質所 徐貴來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聶高眾 國家地震局地質所 顧雪祥 成都理工學院 賴紹聰 西北大學地質系 薛良偉 河南省地科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七屆(1999年)青年地質科技獎獲獎名單
金錘獎8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 作 單 位 劉財 長春科技大學地球物理系 劉福來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 孫占亮 山西地勘局區調地質隊 陳國忠 甘肅地勘局第三地質隊 周翠英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 秦克章 有色總公司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蔡忠 石油大學(華東)資源系油藏地質研究所 譚永傑 中國煤田地質總局 銀錘獎26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於海峰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王駿 中國新星石油公司規劃院勘探所 王常明 長春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 王登紅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所 劉國平 有色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李忠 中國科學院地質所 李國平 河南有色地勘局地質所 楊曉平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楊曉明 化工部遼寧地質勘查院 邱檢生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陳漢林 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 周訓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水資與環境工程系 周紹智 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 武威 建設部綜合勘察設計院 姜月華 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賀文華 湖南省地勘局418隊 凌水成 湖南有色地質勘查局 徐揚青 煤炭部武漢設計研究院 徐旭輝 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實驗地質研究院 康鳳新 山東省地勘局地礦處 麻土華 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所 黃同興 廣西地質調查研究院 賴健清 中南工業大學地質系 譚承軍 中國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規劃設計院 黎良傑 中航勘察設計研究院 魏祥榮 核工業華東地質局二七O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八屆(2001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
(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化建新 中兵勘察設計研究院 王 成 核工業西北地質局二一六大隊 孫繼敏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朱自強 中南大學應用地球物理所 汪東波 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周新源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鄭和榮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祝文亮 天津市大港油田公司油氣勘探開發技術研究中心 郝世俊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 廖立兵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銀錘獎(42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馬 明 長江委綜合勘測局長江岩土工程總公司 王惠初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史長義 中國地質科學院物化探研究所 劉 敏 華東師范大學地理學系 劉長禮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劉傳虎 勝利油田有限公司物探研究院 劉貽燦 安徽省地質調查院地質研究所 劉海泉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山東總隊 匡立春 新疆油田公司測井總監 呂修祥 石油大學(北京) 呂曉光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呂新彪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 紀友亮 石油大學(華東) 許強 成都理工大學 閆相賓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吳德文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 張永波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張起鑽 廣西有色地質勘查總院廣西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張德民 廣東煤炭地質局(廣州中煤江南基礎工程公司) 李青 廣西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科技處 李曉昭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楊計海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南海西部研究院 汪時成 中國石化新星公司 陳占成 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 陳建文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周志芳 河海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虎維岳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水文所 鄭建平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姜在興 石油大學(華東)地球資源與信息學院 趙英俊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唐書恆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第一勘探局 唐建明 中國石化新星公司西南石油局第二物探大隊 唐輝明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 徐學義 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 秦玉英 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華北石油局井下作業大隊 符鞏固 湖南省地質調查院湘東礦產地質調查所 曾義金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德州鑽井研究所 曾大乾 中原石油勘探局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 溫書亮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勘探研究院 董雲鵬 西北大學地質系 魯安懷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翦知湣 同濟大學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系 中國地質學會第九屆(2003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名單
(7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鄧運華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劉四新 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 何宏平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尚彥軍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秦明寬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龔士良 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 謝用良 中石化西南分公司勘探處主任工程師 銀錘獎名單(34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萬余慶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航測遙感局 雲露 中石化西北分公司勘探開發規劃設計研究院地勘所 毛德寶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王玉往 有色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韋國深 廣西地質勘查總院 丘學林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甘行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 劉亮明 中南大學地學與環境工程學院 劉繼東 甘肅煤田地質局 孫煥泉 勝利油田有限公司 況軍 新疆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吳文鸝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吳珍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張發旺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張光學 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李天斌 成都理工大學 李細根 核工業二一六大隊四分隊 邱楠生 石油大學(北京)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 陸現彩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 陳昌彥 北京市勘察設計研究院 周建波 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周荔青 中石化股份公司華東分公司 武恆志 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西部分院 侯讀傑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姚建明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185隊 徐貽贛 江西省地礦局贛南地質調查大隊 桑樹勛 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 袁訓來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郭建強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技術方法研究所 焦鵬程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所 韓士洲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 韓穎 山西省地質調查院太原分院 雷從眾 新疆油田分公司採油二廠 譚成軒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十屆(2005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獎名單
(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劉剛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國土資源信息系統研究所 劉志飛 同濟大學 江同文 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李素梅 石油大學(北京)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 苗愛生 核工業二0八大隊二分隊 夏群科 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 庹先國 成都理工大學科技處 鹿化煜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潘彤 青海省有色地質礦產勘查局 戴福初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銀錘獎名單(4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李文勇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礦產所 甘甫平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劉紅櫻 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徐宏峰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浙江總隊 陳曉東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張元動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代世峰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陳正樂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趙志丹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學院 程國明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何高文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礦產地質調查所 張進德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張異彪 上海海洋石油局第一海洋地質調查大隊 張守林 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 聶振龍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楊振京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程建遠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地震勘探研究所 覃建雄 成都理工大學地球學院 張生根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馬保松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 楊文清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一八六隊 於 軍 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環境地質研究所 琚宜太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二局 沈春勇 中水顧問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地質分院 楊自安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北京資源勘查技術中心 王文峰 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 王岳軍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劉光祥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無錫石油地質研究所 許以明 湖南省湘南地勘院地質調查所 陳志宏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胡新麗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 彭和求 湖南地質調查研究院 李國彪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質調查研究院 陳仁義 中國地質調查局資源評價部 張延軍 吉林大學建設工程學院 馮亞生 海南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 王秉璋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區調分院 王昆 中國水電顧問集團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地質分院 汪 珊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謝文衛 國土資源部勘探技術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十一屆(2007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獎名單
(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於翔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王書來 北京礦產地質調查院 祁生文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李三忠 中國海洋大學 周心懷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溫志堅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葛曉立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董月霞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冀東油田分公司 覃小鋒 廣西區域地質調查研究院 韓忠 武警黃金部隊第六支隊 銀錘獎名單(4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萬玲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豐成友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仇建軍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三地質大隊 牛富俊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王之軍 中非地質工程勘查研究院 王清華 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 葉曉濱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任雲生 吉林大學 劉東輝 福建省121煤田地質勘探隊 劉忠群 中國石化華北分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劉陶勇 核工業二一六大隊 江山紅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石油鑽井研究所 閆臻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何衛紅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何黃生 江蘇煤炭地質局物測隊 張永雙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張禮中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張傳林 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張吉壽 雲南地礦資源股份有限公司 張家菁 江西省地礦局贛東北大隊 李連生 中國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 李鐵軍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單玄龍 吉林大學 和志軍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南方地質調查所 林全勝 福建省閩西地質大隊 武雄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鄭元平 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金勝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侯樹仁 核工業二〇八大隊 趙振宏 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 徐品 山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晏鄂川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翁愛華 吉林大學 袁文偉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郭華明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郭彥民 中國石油遼河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 高文龍 北京國電華北電力工程有限公司 黃偉強 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公司 董瀚 甘肅省地礦局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 廖忠禮 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
F. 急救三國演義120回里人物簡介(要有此書上的根據)
【目錄】
第 一 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第 二 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
第 三 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第 四 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
第 五 回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第 六 回 焚金闕董卓行凶 匿玉璽孫堅背約
第 七 回 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
第 八 回 王司徒巧使連環計 董太師大鬧鳳儀亭
第 九 回 除凶暴呂布助司徒 犯長安李
G. 上海橫虹創意展覽服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上海橫虹創意展覽服務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11月04日,主要經營范圍為展覽展示服務,會務服務,室內外裝潢工程設計,建築裝飾工程,建築材料、通訊設備、日用百貨的銷售等。
法定代表人:葉文偉
成立時間:2010-11-04
注冊資本:1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14002197563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嘉定工業區葉城路1630號4幢1145室
H. 幫忙找下秦時明月片尾曲《情動》的演唱者資料
水晶蝶
英文名稱:Crystal Butterfly
成立時間:1998年6月
音樂流派:Space Rock / Local Rock
音樂影響:U2、Cure、Verve、Depeche Mode
所在地:上海
所屬公司:新蜂音樂
樂隊介紹
誕生
水晶蝶的四位成員都來自上海,李乓早在美術學校上學時便結識了同校的師兄文偉,當時文偉正在「月蝕」樂隊擔任吉他手。不久兩人因為在音樂上的共同喜好就開始在學校里就玩起了音樂。後來也是通過音樂,和當時正在上海師范大學學習中文、但常常在鼓房裡偷學鼓的陳松相遇,三人走到了一起,在經過了幾年的磨練後,加上月蝕樂隊的解散,三人終於決定組建一支全新的樂隊,於是在 1998 年的6月,「水晶蝶」正式成立。
命名
之所以把樂隊命名為「水晶蝶」,吉他手文偉說:「水晶蝶」是一個非常超現實主義的名字——水晶非常的高貴和華麗,而蝴蝶又很中性而且妖艷。鼓手陳松則認為:「蝴蝶」作為「元素」覺得太單一,選擇「水晶」這種神秘而又美麗的物質來做修飾,兩種自然生命的組合形成一個超現實的意象,它在現實中不存在,但是樂隊可以通過音樂去尋找,或者說去創造;主唱李乓概括的說:雖然樂隊的名字只是一個符號,但「水晶蝶」這個充滿幽雅、唯美氣息的名字非常符合樂隊的整體氣質,於是便決定用「水晶蝶」來命名自己的樂隊。
首肯
1998年11月,就在樂隊組建的第五個月,已在滬上嶄露頭角的「水晶蝶」報名參加了由YAMAHA 和 MTV 音樂頻道聯合舉辦的「樂壇驚雷」比賽。盡管當時樂隊剛成立不久,但配合多年的默契、穩固扎實的技術、以及激情洋溢而又不失浪漫氣質的舞台表現力,讓樂隊的作品和現場表演得到了在場中外評委們的一致好評,並最終一舉奪得上海賽區總冠軍,並囊括了最佳樂隊、最佳吉它手、最佳貝司手三項專業大獎。
簽約
樂隊獲獎之後,用獎金購置了一台MD八軌機,並開始錄制自己的demo。隨後樂隊一直活躍在上海樂壇,經過一系列的演出,樂隊以獨具特色的現場表演獲得各方矚目,也吸引了越來越多樂迷的矚目,儼然成為上海的代表性樂隊。樂隊在上海、北京、杭州、南京等地的巡演也引起了各唱片公司的注意。99年夏天,正在北京旅遊的李乓結識了眼鏡蛇樂隊主唱、獨立廠牌「新蜂音樂」製作部的肖楠,並通過她把「水晶蝶」的demo轉交給了「新蜂音樂」的老闆秋傲。秋傲在聽了「水晶蝶」的demo之後非常興奮,並馬上打電話給李乓,而李乓當時還沒回到上海,接電話的是與他同住一室的文偉,兩人聊得甚為投機。之後,樂隊與秋傲也一直保持聯系,而且樂隊在北京的演出秋傲也場場必到。在經過了數次「眉來眼去」的接洽以後,雙方終於走到了一起。2000年11月18日,「水晶蝶」正式簽約在「新蜂音樂」旗下。
錄音
簽約之後的「水晶蝶」開始在公司的安排下潛心准備自己的首張專輯。期間,樂隊還招募了現場貝司手琦琦,這也使得李乓在現場演唱時更加游刃有餘。2002年3月,樂隊抵達北京,並入住在公司為他們安排的公寓里。之後樂隊開始在各個酒吧和Club里進行巡迴演出,並為首張專輯的前期錄音工作做熱身准備。2002年5月,樂隊展開首張專輯demo的錄制工作,並將專輯定名為《神秘旅行》。專輯demo錄音結束以後,樂隊返回上海度假,並於9月份作為唯一受邀的中國樂隊參加「上海國際旅遊節」開幕式演出。當時也正值「新蜂音樂」旗下的同門兄弟「非魚」樂隊來滬宣傳首張專輯《憤怒的葡萄》,兩支樂隊的同台演出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反響。2002年12月6日,回到北京 的「水晶蝶」,正式進棚錄制專輯。錄音期間,樂隊還應邀參加了在上海新天地舉行的新年倒計時演出。2003年3月,專輯的前期錄音工作圓滿完成。
長假
突如起來的非典疫情讓專輯的後期工作無法進行,樂隊及時回到上海休整。2003年8月,合作了一年多的琦琦正式加入「水晶蝶」擔任貝司手。新鮮血液的注入讓樂隊以全新的狀態開始了馬不停蹄的演出。2003年9月15日,樂隊再次應邀參加「上海國際旅遊節」開幕式演出。隨後,「水晶蝶」參加了於11月8日在浦東世紀公園舉行的一年一度的上海亞洲音樂節演出,演出以「支持正版、抑制盜版、推動原創音樂」為主題,來自中國和日本的十支樂隊輪番獻藝,在這場持續了將近六個小時的搖滾音樂會上,「水晶蝶」用他們華美絢爛的音樂,以及激情四射的現場表演震撼了在場的近萬名觀眾。12月24日,「水晶蝶」與「新蜂」旗下的另外兩支兄弟樂隊「非魚」、「功夫」,以及其他三支樂隊同赴合肥,參加了在安徽省體育館舉行的聖誕搖滾之夜。
休假期間,四位成員的生活也有了一些變化,樂隊也因此遇到一些發展上的問題。畢竟做為上海的老牌樂隊,看到新人們一個個發表了專輯,而他們已經做好的唱片卻因公司的計劃而延期,這讓他們多少感覺到一些失落。經過一段時期的調整,他們也在現實中逐漸放平心態。
展翅
2004年5月,水晶蝶利用來北京參加朝陽流行音樂周演出的間隙,主唱李乓進棚錄制了《神秘旅行》和《散落》的英文版。製作人秋傲則繼續針對專輯已完成的作品進行編曲方面最後的修整,其間新蜂音樂旗下不少藝人都為專輯添磚加瓦。9月份專輯的混音工作開始 ,11月18日凌晨——水晶蝶簽約四周年的紀念日,專輯的所有製作工作完畢。隨後,單曲《散落》做為試播作品在上海東方風雲榜獲得了亞軍,水晶蝶也因此被列入年度最佳樂隊的候選名單。
2005年初,新蜂音樂製作部經過討論,決定將水晶蝶此前錄制的全部作品,分為兩張專輯發行。這也意味著中國搖滾樂的這項紀錄將由水晶蝶打破,同時製作部還計劃在2005年秋季將部分未收錄在這兩張唱片里的作品編輯為一張網路EP,僅以MP3形式在網路領域發表。
5月25日,水晶蝶的首張專輯終於面市,而上海當天突然出現了成千上萬的白色蝴蝶,媒體隨即有了「上海傾城蝶雨迎駕,水晶蝶首張專輯面市」的新聞刊出。新蜂音樂於專輯發表的次日,便授權在《獨立日記》音樂博客基地發布了整張唱片的試聽,引起網友的強烈反響。5月30日凌晨,更是因為網路試聽火暴而導致三個伺服器的癱瘓。
水晶蝶厚積薄發,《神秘旅行》及《夢幻森林》兩張專輯大舉來襲,他們是上海樂隊文化的驕傲,也是中國獨立音樂的驕傲。
I. 紫砂壺名人名單
1、黃玉麟
黃玉麟,生於清末(1842-1914),繼邵大亨之後又一重要的制壺大家,他所制的壺選泥講究,作品瑩潔圓潤,精巧而不失古意,靈妙天然。
2、程壽珍
程壽珍(1858—1939年),又名陳壽珍,號冰心道人,清咸豐至民國初期的宜興人,是一位勤勞多產的紫砂壺名家,師承其養父邵友庭,擅長制形體簡練的壺式。
作品粗獷中有韻味,技藝純熟。所制的「掇球壺」最負盛名,壺是由三個大、中、小的圓球重疊而壘成,故稱掇球壺。
其造型以優美弧線構成主體,線條流暢,視覺感也極為舒適,整把壺穩健豐潤。該壺於1915年在巴拿馬國際賽會和芝加哥博覽會得金獎,當時名重一時。
5、胡耀庭
胡耀庭生於清咸光年間,卒於民國時期的20世紀30年代。他長期受雇於吳德盛公司,以善制方器著稱。
民初上海鐵畫軒公司成立時,店主戴國寶(號玉屏)特請胡耀庭製作《漢方壺》,此壺現由南京王一羽收藏,而胡耀庭製作的《磚方壺》現由南京博物院收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玉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程壽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汪寶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范大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胡耀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