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第三方支付的發展前景
「第三方支付」指非金融機構作為商戶與消費者的支付中介,通過網聯對接而促成交易雙方進行交易的網路支付模式。
近年來,在我國電子商務持續繁榮、移動支付快速發展的推動下,我國第三方支付交易規模持續擴大,2013-2019年,第三方支付綜合支付交易規模由17.75萬億元增長至248.51萬億元。2020年前三季度我國第三方支付綜合支付交易規模超過200萬億元,達201.99萬億元,估計2020年全年我國第三方支付綜合交易規模將達到280萬億元。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第三方支付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中國第三方支付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㈡ 第三方支付前景如何,值得深入嗎
第三方支付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嚴監管或將持續發力
監管正日趨從嚴
監管機構對第三方支付的監管正日趨從嚴。此前央行在同一天內對四家第三方支付機構開出5張罰單,共罰沒近1億元。業內人士表示,在強監管的常態下,部分第三方支付機構生存或日益困難。未來第三方支付機構需在保證核心競爭力的同時,加強合規管理和積極創新。
嚴監管料成常態,逾百萬罰單屢見不鮮
今年以來,監管機構針對第三方支付監管趨嚴,逾百萬罰單屢見不鮮。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第三方支付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今年已有9家機構被罰逾百萬,其中5家被罰逾千萬。上周,央行對四家第三方支付機構同一日內開出5張總計近億元罰單。不僅僅是收到罰單,部分第三方支付機構也面臨支付牌照被注銷的風險,有4家不予續展。截至2018年8月15日,央行還累計注銷了逾30家支付牌照。
央行開出大額罰單是監管層整治第三方支付違規行為和市場亂象的手段之一。這是行業監管趨緊的表現,主要目的是引導和規范支付行業健康良性發展。同時,也是為了落實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的要求。未來一段時間內,嚴監管或將持續發力。
牌照價格水漲船高
在監管趨嚴的同時,互聯網公司、外資機構紛紛湧入第三方支付市場,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價格也是水漲船高。有業內人士指出,在央行停止審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當下,牌照價值或逼近10億元。從市場來看,處於風口浪尖的移動支付牌照最為稀缺,且央行明確發文表示不再新發牌照,所以牌照已成存量市場之爭。
加劇行業洗牌
上述負責人指出,目前第三方支付業務仍處於上升期,隨著央行對支付牌照的持續收緊,其價值會在一定時期內水漲船高。從目前監管態勢來看,未來一段時間內重新開放牌照發放的可能性並不大,所以通過收購或入股一家持牌企業成為很多巨頭企業解決持牌難題的首選,勢必會加劇行業洗牌。
第三方支付發展三大趨勢分析
1、支付與宏微觀場景結合
2、支付與信用結合
3、支付與安全結合。
公司要注意四點:一是未來支付競爭的焦點將在線下;二是支付業務合規成本會增多;三是加強技術創新和場景建設,構建支付生態;四是小型機構要走差異化發展道路,避免與大型支付機構正面競爭。
第三方支付機構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突出重圍,需要在保證核心競爭力的同時,擁抱合規、積極創新,尤其是在關鍵技術和科技創新方面。
㈢ 第三方支付行業分析文章有哪些
2017年最新第三方支付平台名單全解讀
國內最具潛力的十大第三方支付平台
這樣的文章都是關於第三方支付行業分析的,有空可以了解一下。
㈣ 第三方支付行業的現狀如何
2020年市場交易規模持續增長 移動支付成為最大引擎
近年來,隨著智能移動終端的迅速發展與普及、各類電商消費類平台的移動化,為第三方移動支付創造出更多的使用場景,促使該行業得到飛速發展,從而使得我國第三方支付行業整體交易規模持續增長。
2013-2019年,第三方支付綜合支付交易規模由17.75萬億元增長至248.51萬億元。2020年前三季度我國第三方支付綜合支付交易規模超過200萬億元,達201.99萬億元,估計2020年全年我國第三方支付綜合交易規模將達到280萬億元。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第三方支付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中國第三方支付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㈤ 關於第三方支付行業,收單市場的看法
你好,參考如下:
1、據前瞻網資訊,2012年以來,第三方支付平台包括支付寶、財付通、盛付通、快錢、銀聯在線、環迅支付等紛紛加快了移動支付業務的推廣進程,第三方支付平台正日益尋求功能創新,尋求第三方支付平台在移動支付行業的有力競爭地位。
2、伴隨著互聯網、大眾消費方式以及現代金融理念的發展,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以及移動支付正在改變用戶實現支付的接入方式,傳統的支付介質被新型支付方式所替代,成為更好處理交易支付和積累零售客戶的解決方案。相對而言,第三方支付企業更傾向於移動支付中自己具有技術優勢和主導能力的遠程支付,目前第三方支付企業的各類手機錢包、手機刷卡器、客戶端和應用內支付等支付產品都開始推廣嘗試。
3、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第三方支付平台開展移動支付業務的優勢是對市場理解能力強、技術產品創新能力強,而且在差異性服務上具有明顯的優勢,可連接多個銀行入口。但是,第三方支付平台普遍面臨著信用度不高,需依賴銀行搭建的基礎設施平台的劣勢。 所以,第三方支付平台應當立足於中小企業客戶和個人客戶等銀行顧及不到的領域。線上的互聯網帝國基本格局已經初步形成,至少目前來說難以有重大的改變。所以,第三方支付平台應當積極從線上走到線下,發展依附於客戶衣食住行的O2O模式。
譬如,可以藉助GPS、相機、「搖一搖」等特性,在人們生活的每個細分都形成了新的信息服務產品來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找餐館的「大眾點評」和「食神搖搖」,找酒店和短租的「酒店管家」和「螞蟻短租」,這些都是具有前景的移動支付開發領域。第三方支付企業可以利用現在已經打通各大銀行之間的平台,使其用移動支付的方式去落地,從而在移動支付產業競爭中構建自身的競爭優勢。
4、近來年,隨著線下收單市場受理環境的完善和銀行卡發行的大幅增長,線下收單市場的交易規模呈現持續較快的增長。據統計,2012年線下收單市場的總交易規模接近22萬億元,同比增長40%以上。線下支付市場中的交易手續費分成多年來一直遵循「7∶2∶1」的分配比例,即發卡行佔70%,收單機構佔20%,銀聯作為清算轉接機構佔10%。由於銀行可以身兼發卡行和收單機構的角色,擁有近45%市場份額的自營POS終端布局,因此在傳統的收單市場中,近年來銀行收獲了支付結算、銀行卡等手續費費收入的強勁增長。
因此,傳統收單市場只要跟進國家政策、改進技術和方式也是有其發展前景市場的;第三方支付的方便快捷、適應大眾市場需求,前景自不待言。作為職業,如果自己有專長有實力,也是大有可為的。國外的發展途徑你可上前瞻網逛逛、咨詢下或許有。
僅供參考,望採納~~
㈥ 2019年中國第三方支付行業市場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2013年之前,第三方支付主要以互聯網支付為主,行業的增速主要由以淘寶為代表的電商引領。年之後,智能手機以及4G網路的快速普及大大推動了移動支付市場的發展,
依託互聯網發起支付指令,實現貨幣資金轉移的行為。截至2019年5月,共有110家企業獲得具有全國范圍內開展互聯網支付業務的資質。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支付清算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支付清算發展報告(2019)》指出,受監管收緊等因素影響,互聯網理財、消費金融等行業規模明顯收縮,導致互聯網支付整體規模下滑。
㈦ 中國第三方支付行業的市場競爭現狀
我們中國近年來第三方支付隨網購C2C平台的發展而崛起,C2C網購是第三方支付發展初期的最大引擎。發展後期,除開拓新用戶外,強化老用戶的品牌識別度,增加其使用頻率,提升深度使用者數量將成為支付企業主要發展策略。網上支付獨特優勢將成為第三方支付後期發展的主要動力。
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以及網民規模的迅速增長,為第三方支付提供了空前的發展機遇。初步預計2010年我國第三方在線支付市場交易規模將達到8860億元。隨著國內市場環境的規范,企業競爭格局將趨於穩定,我國第三方支付市場集中度將提升,在線支付交易量將迅速增長,分析師預計到2015年,我國第三方在線支付市場交易額將超過6.68萬億元。
發布的《2010-2015年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前景預測及投資戰略咨詢報告》主要依據國家統計局、中國銀聯、各大銀行和中國電信運營商發布的權威數據、資料,分析了我國第三方支付市場發展現狀,重點分析了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規模、競爭格局和安全技術現狀,並對第三方支付跨行業合作與應用進展進行了詳細分析,然後報告針對目前國內第三方支付重點企業的經營現狀及競爭力進行了研究,最後針對未來我國第三方支付市場規模和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它是業內企業、相關投資公司及政府部門准確把握第三方支付行業發展趨勢,洞悉第三方支付行業競爭格局,規避經營和投資風險的重要依據,對制定正確競爭和投資戰略決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另外超級網銀的建立和應用對第三方支付行業的市場競爭也有深遠的影響。總而言之這種趨勢朝著科學化、市場化、合理化的方向發展。
㈧ 最新的第三方支付市場分析
一、第三方支付市場中,支付牌照爭奪激烈
對於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爭奪,在互聯網行業尤為激烈。由於互聯網平台資金流水較大,因此其對於資金清算的需求是巨大的。像美團、滴滴這種有交易環節的互聯網平台,一旦交易,用戶賬戶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余額。在沒有支付牌照的情況下,賬戶余額只能交給第三方支付平台代管,這些沉澱資金產生的利息只能白白地讓給第三方支付公司。
沒有支付牌照的互聯網企業,還同時面臨著兩大煩惱。一方面,用戶粘度會下降。因為只要一張銀行卡里存了錢,用戶就不會扔掉這張卡,用戶就會反復使用,而在互聯網交易中,銀行卡是依附於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另一方面,數據安全難以保障。對於餓了么這樣的公司來說,如果依賴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通道,所有交易信息就會被他們掌握,企業經營狀況和客戶數據一覽無余,自己在競爭對手面前毫無秘密可言了。
二、具備特色業務能力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成為第三方支付市場的寵兒
對於目前的市場情況,第三方支付牌照單筆交易產生的中介費已經水漲船高。業內人士透露,2015年第三方支付牌照交易中介費為500萬上下,2016年初漲到一兩千萬,年底更是離譜地達到五六千萬。
就一般而言,第三方支付牌照涉及貨幣匯兌、互聯網支付、行動電話支付、固定電話支付、預付卡發行與受理、銀行卡收單,跨境服務等業務范圍。但是不同的持牌公司獲得的獲得的業務范圍是不同的。若支付牌照中包含一項內容,比如互聯網支付,價格可以達到2億;包含兩項內容,比如互聯網支付和銀行卡收單,則價格是3億,如果再加上預付卡,三項內容,價格就是4億。支付業務范圍越多,自然也是水漲船高了。
以智付支付為例,其支付業務范圍涵蓋了網上支付、移動支付、點卡支付、代收代付、二維碼支付、微信支付、POS機收單、二維碼收款通道、一鍵APP收款和支企直連,代收代付,智生活平台,跨境結算,跨境服務等其它增值服務。這種擁有眾多支付業務,特別是獲得外管局跨境外匯結算業務試點資格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由於目前全國僅有27家有跨境支付資質的金融機構,因此其牌照的價值達到10幾億是毫無問題的。
三、第三方支付牌照有可能成為下一個風口
現在的互聯網公司已經具備了金融的屬性和基因。因為在互聯網的虛擬世界中,用戶的每一筆虛擬交易,都可以看做一次交易場景,因此手握大批用戶資源的互聯網公司有足夠的能力和動機進入金融行業。比如,滴滴完全可以視作一個金融公司:每天,滴滴平台上都有大量的高頻現金支付行為發生,並且和出行高度相關。這樣,滴滴既可以順便搭售車險,也可針對司機提供貸款購車服務。第三方支付牌照能讓這些順理成章的新業務線合規,無監管之虞。
然而,第三方支付牌照註定也要經歷各種考驗。2017年1月,央行對於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客戶備付金做了規定。根據規定,「非銀行支付機構不得挪用、佔用客戶備付金,客戶備付金賬戶應開立在人民銀行或符合要求的商業銀行。人民銀行或商業銀行不向非銀行支付機構備付金賬戶計付利息」相關要求,人民銀行決定對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實施集中存管。
新政無疑對現有的存管銀行、支付機構、商戶和普通消費者四方格局都會帶來影響。在新一輪博弈下,行業格局必將發生新的變化。然而,業內人士坦言:該項措施的落實,對於那些對利息收入依賴度較高的機構,可能存在一定影響。但對於規范發展、規模較大的機構,增值業務較多,影響有限。
總的來說,央行的支付新政是對前期第三方支付牌照炒作的一次降溫行為。但是,在央行控制支付牌照有減無增的情況下,第三方支付牌照交易依舊難以降溫。在互聯網不斷更新和改造傳統行業的今天,支付牌照不可避免地會繼續成為各行各業競相爭奪的對象,這個風口恐怕一時難以抑制。